浅谈苏格拉底的“美德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苏格拉底的“美德论”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哲学主题就是确认人的主体性,建构基于普遍理性的知识与生活,以道德的确定为核心。
苏格拉底把他的伦理学建立在一种知识论上,就是将道德和知识合二为一。
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知识即美德”。
在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不是把人类的认识和道德问题作为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的,而是将自然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的。
苏格拉底强调,哲学不能单纯研究自然,而不去研究有用处的人事问题,比如正义、明智、勇敢、诚挚等德性问题,治国的道理,统治者的品质问题。
苏格拉底的哲学核心是“自然”转向“自我”,对于“自我”的思考是他哲学的首要任务,他哲学的内容也是思辨性的反思转变为实践性的批判,道德、伦理是他哲学的核心部分。
也就是说,“自我”、“伦理”、“道德”是苏格拉底哲学的“本源”。
“美德即知识”的展开即有知必有德,无德是由于无知。
美德即知识的提出遭到同时期的人们以及包括亚里士多德在内的后人的质疑与批判。
亚里士多德指出,“把美德当作科学(知识)的观点摈弃了灵魂中的非推理部分,从而把激情和道德品格都给摈弃了。
”用现代汉的话语说就是,一个人即使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这并不能保证他在实践中趋善趋恶,所以有知未必有得,反过来说无德之人也可能是贯古通今的大学问家。
对于此类的反驳与批判,苏格拉底在当时就做出了辩解:主观上无人自愿作恶,实践中之所以去作恶是因为他们的无知。
苏格拉底的这一思想,我们可以用如下三段论加以陈述:大前提:人人都希望过幸福的生活,过更好的生活;小前提:有理性的生活就是好的生活,就是幸福的;结论:人人都应该去追求有德性的生活。
从苏格拉底的分析中,我们可以人们之所以追求幸福这一大前提出发,最终在实践中趋向了恶,与美德背道而驰,在小前提上的分歧:一般人认为幸福就在于名利,在于占有和享受,正是在这种知识的引导下,才出现了生活中为了自私的目的而去行不义之事。
苏格拉底指出,人们去“作恶”并不是他自愿的想去“作恶”,他们是受错误的知识支配才这么做的。
至此,我们终于明白了苏格拉底与一般人并不是在同一个意义讲“知识”。
对于一般人而言,能熟练的背诵道德规范条文,就是拥有道德知识;而对于苏格拉底而言,那根本不是知识,充其量只是个人的“意见”而已,真正的知识应该是关于整全的,是统关人的整体后得到的东西,是人只有不断地省察生活后才能得到的,对于它更恰当的名字应该是智慧。
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将美德同知识等同,从而将他的伦理学说建立在一种政治的基础上,认为道德行为的践行来自对于知识的真正把握,以知识的客观性、普遍性和确定性来推论道德的确定性、可靠性,一次奠定全体公民的道德信仰基础,从而维护希腊民族在历史上已形成的传统美德,挽救危机四伏的希腊城邦。
苏格拉底把知识看成美德的基础,无疑有独创的地方。
,并且对人类哲学也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首先它试图给美德提供一个具有普遍性的理性基础,使人们脱离了対美德的狭隘的经验的理解;其次,苏格拉底强调美德即知识,也是对人们的德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不是盲目地服从神庙神谕和传统的篾言诫命,而是把道德行为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特别是要把知识和美德、知识和德行统一起来;另外,强调美德即知识,也是强调在道德言行上的一致,言行合一强调美德实践。
最后虽然一生没留下任何著作,但他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哲学史家往往把他作为古希腊哲学发展史的分水岭,将他之前的哲学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
作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后世的西方哲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