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庄子传授心灵自由境界历程论文

合集下载

庄子追求自由逍遥的人生哲学-东方哲学论文-哲学论文

庄子追求自由逍遥的人生哲学-东方哲学论文-哲学论文

庄子追求自由逍遥的人生哲学-东方哲学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前286年),姓庄,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先秦时期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哲学是时代的产物,社会的需要催生了哲学。

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失道,动荡不安,各诸侯国为了建立新的秩序而相互征战。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哲学家们更多关注的是问题,他们思考着如何使社会由无序走向有序,并根据自己学派的特点提出了不同的主张。

与同时代大多数哲学家不同,庄子更多地关心普通民众的疾苦,关注个体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面对人民凄惨的遭遇,庄子慨叹道: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

(《庄子人间世》)在那样一个混乱动荡的时代,人们生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究竟在哪里?人们生活的意义和追求应该是什么?这就是庄子人生哲学思考的出发点。

正如陈鼓应所言:他处世的忧患感,他的沉痛隐忍的程度,他对于时代的灾难和人群的祸患的敏感度,可以说是超过先秦诸子其他各家的。

生逢乱世的普通民众难有安定富足的物质生活,因此追求精神自由逍遥的人生哲学便成为庄子哲学的重要内容。

蒙培元认为:庄子哲学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心灵的自由境界。

在庄子看来,要想达到自由与逍遥,既要以超然的态度对待外物,做到物物而不物于物(《庄子山木》);又要以超然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命运,做到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庄子人间世》);还要以超然的态度对待生死,做到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庄子大宗师》)。

可以说,从个体上关心人、把握人,在中国是由庄子开始的。

一、物物而不物于物在庄子看来,实现精神上的自由与逍遥首先要用超然的态度对待外物,即物物而不物于物(《庄子山木》)。

所谓物物,即人对物的役使,人是目的;物于物则是人被物所役使,人为工具。

人生存于,无时无刻不与他人他物发生着联系,因而正确处理自身与外物的关系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庄子认为,个体生命是的,其存在的价值不系于任何外在事物上,而在于个体本身。

庄子观后感心灵的自由与人生的境界

庄子观后感心灵的自由与人生的境界

庄子观后感心灵的自由与人生的境界庄子观后感:心灵的自由与人生的境界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深邃而富有启迪性。

近日,我有幸阅读了庄子的著作,并对其中关于心灵的自由和人生的境界有了新的认识与感悟。

下面,我将就这两个主题展开我的思考,分享给大家。

心灵的自由是指人内心的独立、快乐以及对外部环境的淡然处之。

庄子认为人的内心应该保持自由,不受任何外力的束缚。

而这种内心的自由,源自于对外部世界的超然和对物质欲望的淡化。

在庄子的著作中,他常常使用了一些寓言故事来阐述他的观点。

比如《逍遥游》中的蝴蝶梦,他告诉我们人类的现实和虚幻是无法区分的。

在这个故事中,庄子扮演着一只蝴蝶的身份,他在梦中飞翔,自在而自由。

当他醒来后,却发现自己变回了人类,对现实的束缚感到失落和无奈。

通过这个寓言故事,庄子告诉我们,只有在心灵自由的状态下,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生活的美好。

庄子还强调了心灵的解脱。

他认为,人们常常为功名利禄所困扰,而这种追求只会让心灵深陷于物质的牢笼中。

只有通过对物质欲望的抛弃,才能找到真正的自由。

庄子通过《大宗师》一文,告诉我们要实现心灵的自由,我们首先要学会放下一切功名利禄的执著,用心去悟透生命的真谛。

而人生的境界则是指人在心灵自由的基础上,达到的一种高度境界。

庄子认为,人生的境界是在保持心灵自由的同时,与自然相融合,与道合一。

在庄子的《庄子·逍遥游》中,他提到了一个最高境界的人物——逍遥游者。

逍遥游者不经世事之累,不受功名利禄之困,他纵情于自然,心灵的自由让他触摸到宇宙的奥秘。

庄子通过这一形象告诉我们,人只有超越尘世喧嚣,与自然融为一体,才能真正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人生的境界也与庄子提倡的“自由闲散”有关。

在庄子的《庄子·养生主》中,他描述了一个人生境界的理想图景。

他认为,人生应该像水般自由,自由流动,不受外界束缚,以达到人本身的真实与无为。

正如水在自由流动中,无拘无束,自由灵活地穿越山川,达到了一种境界。

自由的大道――《庄子》内七篇自由境界的探讨

自由的大道――《庄子》内七篇自由境界的探讨

《大宗师》讲述了颜回由忘仁义、忘礼乐而至于“坐忘”的进境。何谓“坐忘”:“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大通”就是“道”。
《人间世》又有所谓“心斋”:“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听之以心”,是人的特征,由此而有声音之“美丑”、“善恶”,如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是因为孔子用“心”去听了。三月不知肉味,是否是价值判断或审美判断对心灵的宁静的“蛊惑”呢?也许是的。于是庄子说“听之以气”,此气与“地籁”所谓“大块噫气”,同曲同工,都是“虚而待物者也”。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美无丑――虚――这就是心灵的斋戒。
那么,道是什么?道是无。无是什么?无是自然。自然是什么?
老子说:“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地、天、道、自然,岂止“四大”,莫非“五大”乎?非也,自然未居其一,自然,只是自己这样。其实,也未见得有“四大”,只有三大:人、地、天,自己这样。“三大”也未必有,只有一大,就是自然,自己这样。不过,老子此语言说的“眼”在于“人”――“人居其一焉”。
所谓“无”,所谓“万物之母”,这种在名言意义上对道的特征的方便表述,为庄子所现成地接受。但对于“所指”的意义,庄子则有自己的观照。
三、“地籁”:给予的道的启示
《齐物论》开篇以南郭子綦与颜成子游的一段问答,引出了关于“人籁”、“地籁”、“天籁”的描述。庄子行文,有实写,有虚写。这里,“地籁”是实写,其他两者是虚写:“人籁”在于引出“地籁”,“天籁”则是对于“地籁”的进一步总结。看庄子如何写“地籁”:
落庵
从来研究《庄子》者,各执一词,莫衷一是,因其书环玮,其词参差。本文欲寻一方便法门,仅就《庄子》内七篇的材料,对其所言人的自由的问题,作一系统阐释。《庄子》内、外、杂篇的作者、年代问题,历来没有定论,本文也不打算作专门的探讨。但我以为,《庄子》内七篇的思想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系统,不论其作者为谁(极可能出自一人之手),就其思想深度而言,足可以为一代宗师。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全面地提出个人的自由问题,并作出系统的阐述的。其实,纵观庄子全书,也总是在围绕着个人的自由这一中心问题展开的。

庄 子逍遥自由思想在个人解脱中的阐释

庄 子逍遥自由思想在个人解脱中的阐释

庄子逍遥自由思想在个人解脱中的阐释《庄子逍遥自由思想在个人解脱中的阐释》在喧嚣与纷扰的尘世中,我们常常感到身心疲惫,被种种束缚所困,渴望着一种解脱。

而庄子的逍遥自由思想,宛如一盏明灯,为我们照亮了寻求内心宁静与自由的道路。

庄子,这位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以其深邃而独特的智慧,构建了一个充满奇幻与哲理的思想世界。

他所倡导的逍遥自由,并非是简单的外在行动的无拘无束,而是一种超越世俗观念、摆脱精神枷锁的心灵境界。

庄子认为,人们往往被功名利禄、世俗规范和他人的评价所左右,从而失去了真实的自我。

我们为了追求外在的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拼命地迎合他人的期望,却忽略了内心真正的需求。

这种对外部事物的过度执着,使我们陷入了无尽的烦恼和痛苦之中。

那么,如何才能达到庄子所说的逍遥自由呢?首先,我们需要放下对功名利禄的执念。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将功成名就视为人生的最高目标,为此不惜付出一切代价。

然而,庄子告诉我们,功名利禄只是过眼云烟,它们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当我们过于追求这些外在的东西时,就会被它们所奴役,失去自由的心灵。

其次,要超越世俗的规范和观念。

社会常常给我们设定了各种各样的标准和模式,告诉我们应该怎样生活、怎样为人处世。

但庄子认为,这些世俗的规范往往是束缚我们的枷锁。

我们应该敢于打破常规,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生活。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摆脱外界的束缚,展现出真实的自我。

再者,庄子强调要顺应自然。

自然是宇宙的运行规律,是一种无为而治的力量。

我们应该顺应自然的节奏,不强求、不刻意,让事情自然而然地发展。

比如,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我们不必过于焦虑和挣扎,而是以平和的心态去接受,相信一切都是自然的安排。

这样,我们就能减少内心的痛苦,获得一种从容和自在。

庄子的逍遥自由思想并非是让我们逃避现实,而是在面对现实的种种不如意时,能够保持一颗平和、豁达的心。

当我们遭遇挫折时,不会一蹶不振,而是能够以一种超脱的眼光看待,将其视为人生的一种历练;当我们面对成功时,也不会沾沾自喜,而是明白这只是暂时的,不会因此而迷失自我。

探索庄子的自由境界与灵与魂之道

探索庄子的自由境界与灵与魂之道

探索庄子的自由境界与灵与魂之道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著作《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

在我的研究中,我对《庄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索,主要关注庄子的自由境界以及他对灵与魂之道的思考。

首先,庄子强调自由境界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们应该超越物质世界的束缚,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宁静。

在《庄子》中,庄子通过一系列寓言和故事,向读者展示了自由境界的理想状态。

比如,他通过“庄周梦蝶”的寓言,表达了人们应该超越现实世界的幻象,寻求真实自我的意义。

庄子还通过“大鹏展翅”和“忘形之游”的寓言,强调了个体应该超越自我限制,追求更高层次的自由。

其次,庄子对灵与魂之道的思考也是他独特的贡献。

庄子认为,人的本性是灵性的,而不是物质的。

他认为,人们应该通过修炼和内心的静默,达到与宇宙灵魂的合一。

庄子通过“背负而行”和“无为而治”的寓言,揭示了灵与魂之道的实践方法。

他认为,人们应该超越功利和欲望,追求内心的深度和宁静,才能与宇宙的灵魂相通。

庄子的自由境界与灵与魂之道的思想,对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被物质和功利的追求所束缚,忽略了内心的自由与宁静。

庄子的思想提醒我们,应该关注内心的平静与深度,追求真实自我的意义。

只有在内心的自由境界中,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快乐与满足。

同时,庄子的灵与魂之道也对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治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庄子强调无为而治,即不要过度干预和控制他人,而是要尊重个体的自由和独立。

他认为,只有在个体自由的基础上,社会才能实现和谐与平衡。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应该重视个体的自由和尊重,构建一个更加和谐与包容的社会。

总之,庄子的自由境界与灵与魂之道的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贡献,对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通过对《庄子》的研究,我深入探索了庄子的思想内涵,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思维方式有着重要的帮助。

庄子的思想提醒我们关注内心的自由境界,追求真实自我的意义;同时,他的灵与魂之道也对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治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人生观论文优秀10篇

人生观论文优秀10篇

人生观论文优秀10篇庄子的人生观论文篇一摘要:庄子的哲学对国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追溯根源,庄子哲学产生于中国古代的战国时期。

在长期的战乱中,促使庄子对人、社会及整个世界进行思考和探索,从而产生了庄子的哲学思想。

庄子的哲学很大程度上是关于人生观、人生境界、及其为达到他所要求的境界的方法的思考,本文试述了庄子关于人生的一些看法,对庄子的人生观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超脱;淡泊;自然;自由;绝对自由;情感一、庄子关于人生境界理论总的来说,庄子把淡泊、超脱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

有这样一个故事:楚威王时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

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子函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宁愿地清贫中快乐自由的过自己的生活,也不愿为官职所束缚自己。

庄子不仅对物质、名誉有着超然的态度,而且他把人的生老病死也同样看作一个非常自然过程。

在庄子快要死的时候,学生们想将他厚葬,庄子知道后说:“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壁,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赉,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如此”。

庄子把人的生老病死,也看作是必然的过程。

人的出生、衰老、死去都是自然规律,不纠缠在之中,并由此得到对生死的超脱。

这种淡泊、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折射出庄子的人生观,人生哲学,他关于“人生的境界”的思考。

顺应、合乎自然,即“道”。

这个“道”也即是庄子眼中的自然而然、合乎规律。

争名夺利、胡作非为、任意妄为的人生是违背自然的,企图超越生死,长生不死,更是违背自然的事情。

不难推导出庄子的“自然”与他的“道”在逻辑上是统一的。

万物出自于“道”。

从“道”的角度来看,万物皆一万物都是由道与配,受道的制约。

进而庄子认为身为万物之中的人也是“道”的显现。

由此消除了人与万物的差异。

庄子在他的“齐物我”基础上,做到了对人生死的超越,无论是人生还是人死,都不过是“道”的表现,或说是“道”的现象的变化,本质上,“道”是不变的,人生是在万物之中,人死又归于万物,其实并无变化。

庄子逍遥游思想总结论文

庄子逍遥游思想总结论文

庄子逍遥游思想总结论文庄子的《逍遥游》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主要讲述了人应该如何从束缚中解脱,实现心灵的自由与逍遥的境地。

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出了许多深刻的思想,其中包括超越功利心态、奉行无为而无不为、与自然相融合、无欲则刚等等。

本文将对庄子的逍遥游思想进行总结,以期更好地理解这一思想的内涵和意义。

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到了超越功利心态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们在追求功名利禄的过程中往往会陷入繁琐的纷争和无休止的劳累之中,而忽略了内心的真正追求。

他将追求名声地位的人比喻为“束缚树窠”,认为这种著迷于名利的心态将会束缚人的思维和行为,使人无法真正自由地活出自己。

庄子呼吁人们要超越功利心态,摆脱对物质利益的过渡追求,去追求真正的内心自由。

同时,庄子还提出了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

他认为,人们应该以一种无为的心态去面对事物,而不是一味地追求自己的利益和目标。

他以大自然为例,指出大自然中的事物通常都是按照无为而无不为的原则运行的。

他认为,如果人们能够以无为的心态去处理事务,就能够获得更多的内心平静和自在,从而实现真正的自由。

与此同时,庄子强调了与自然相融合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们应该像自然界的万物一样,顺应自然的规律和变化。

他以水为例,指出水虽然柔弱,但却能顺势而下,无论是遇到阻碍还是障碍,都能够以柔克刚。

他认为,如果人们能够像水一样与自然相融合,就能够获得更多的灵感和智慧,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最后,庄子还提出了无欲则刚的思想。

他认为,人们应该以淡泊名利的态度去对待世间的事物,不要过于执着于外在的成就和物质的追求。

只有当人们没有欲望和贪婪的时候,才能真正保持内心的坚定和刚毅。

他以大樵师的故事为例,指出那些追求名利的人会因为欲望的束缚而失去内心的坚强和自由,而那些不贪不婪之人却能够保持内心的平和和从容。

综上所述,庄子的《逍遥游》提出了许多深刻的思想,这些思想都围绕着如何实现内心的自由和逍遥的境地展开。

庄子对自由之境的追寻路径分析-东方哲学论文-哲学论文

庄子对自由之境的追寻路径分析-东方哲学论文-哲学论文

庄子对自由之境的追寻路径分析-东方哲学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自由作为一条精神脉络贯穿《庄子》的始终。

庄子用自己独到的自由观诠释了自己的人生哲学,沉淀出个体对自由追寻的精神济粮。

这无疑对中国古代自由精神的传播产生了质的影响。

庄子在诠释自由哲学的同时,构建起自己对自由之境的追寻路径。

笔者尝试对庄子对自由之境的追寻路径进行分析,一方面尝试探寻庄子自由观的体系,另一方面尝试寻找个体自我传播机制也即内向传播的价值所在。

一、传播者与受传者的同一性庄子自由观根于道体,归于一境。

是一种传播者与受传者同一的自我精神传播过程。

庄子对道的发挥,是源于其对老子宇宙观的承继。

老子将道作为世界的本原: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廖兮,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老子》第二十五章)庄子在继承老子道的本原性的基础上,更发挥出了道的实存性、技术性和境界性。

道作为庄子哲学思想的出发点、着落点和终点贯穿始终。

庄子的自由观是在对道的体认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庄子的个体自由精神的传播机制也是在这一过程中建立起来的。

庄子以道为本和根,认为道是天地万物存在的本体所在,六合为巨,未离其内;秋豪为小,待之成体;天下莫不沈浮,终身不故;阴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惽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万物畜而不知:此之谓本根,可以观于天矣。

(《庄子知北游》)道的这种作为本体的存在是不依赖他物的,是自足的,夫道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

(《庄子大宗师》)道虽是无待的、绝对的道,但道却不是孤立的存在。

道在自足的基础上,又实存于万事万物之中,也即实存意义上的道。

《庄子知北游》中庄子与东郭子有关于道的存在方式的对话正能体现道在万物中的实存性: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

东郭子曰:期而后可。

庄子曰:在蝼蚁。

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

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

初一精选作文逍遥于尘世的庄子

初一精选作文逍遥于尘世的庄子

初一精选作文逍遥于尘世的庄子庄子,中国古代哲学家,他的思想开创了道家学派。

他提倡追求自我解放,逍遥于尘世之外,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观念。

这种思想观念给予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人生的真谛和追求的目标。

庄子认为,人生就如同一场梦境,世俗纷杂的忙碌是人们自身创造的幻象。

而真正的追求是使人心灵得到宁静和自由,达到一种超脱尘世的境界。

庄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个“三生万物”的理念告诉我们,人的追求应该从认识自己的人生目标开始,然后追求心灵的自由,最终实现与周围万物和谐共生的状态。

庄子主张无欲无求,要放下功名利禄,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达到逍遥自在的境界。

他说:“吾固知有言之者乎哉?有不言之者乎哉?夫子固有夫子,而世亦有世。

夫子世与世接也。

”这段话告诉我们人与世界是相互依存的,我们不应该被尘世的琐事束缚住了自己,要学会放松自己,享受生活的美好。

庄子的逍遥观点对我的影响深远。

在面对生活的压力和烦恼时,我会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与自己对话,尝试达到心灵的平静。

我会告诉自己不要被功名利禄所累,要放下欲望,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宁静。

这样,我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保持一颗平静的心。

庄子的思想告诉我,人生的真正意义不在于追求外在的金钱、名誉和权力,而在于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只有拥有了这种内在的美好境界,我们才能真正享受生活,感受到人生的真谛。

我们要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要时刻保持对内心的反省和觉察,摆脱外界的干扰和诱惑。

庄子的思想启示了我对人生的思考。

他的思想让我明白了人生的真正目标是什么,也教给了我如何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宁静。

我会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提醒自己要放下欲望,保持内心的宁静。

只有这样,我才能真正地逍遥于尘世之外,过上真正意义上的幸福生活。

庄子的无我境界与心灵成长

庄子的无我境界与心灵成长

庄子的无我境界与心灵成长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提出了许多深刻的思想,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他对无我境界的探索。

无我境界是指超越个体自我,融入自然和宇宙的境界。

在庄子的思想中,无我境界是心灵成长的关键,它能帮助人们超越痛苦和困扰,实现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首先,庄子强调了个体自我与宇宙的关系。

他认为,个体自我只是宇宙整体中的一个微小存在,而宇宙则是个体自我的延伸和包容。

在宇宙的无边广阔中,个体自我只是一粒尘埃,微不足道。

这种观点使人们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和不可替代性,从而减少了自我中心和自负的倾向。

与此同时,庄子也强调了个体自我与宇宙的互动关系。

他认为,个体自我应该与宇宙保持和谐的关系,顺应自然的变化和规律。

只有这样,个体自我才能实现与宇宙的融合,达到无我境界。

其次,庄子提出了“自由自在”的概念。

他认为,个体自我应该超越对外界事物的执着和束缚,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平静。

庄子用“无为而无不为”来形容无我境界中的个体自我,意味着个体自我在无我境界中自由地行动,不受外界的干扰和限制。

这种自由自在的境界,使人们能够超越欲望和贪婪,达到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庄子通过许多寓言和故事,向人们阐释了自由自在的境界,启发人们追求无我境界,实现心灵的成长。

此外,庄子还提出了“自然”和“道”的概念,这也是实现无我境界的重要途径。

庄子认为,个体自我应该顺应自然的变化和规律,追求与道的合一。

道是宇宙的本源和规律,个体自我只有与道合一,才能实现无我境界。

庄子用“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来形容无我境界中的个体自我,意味着个体自我在无我境界中超越了善恶和对错的二元对立,追求了更高的道德和智慧。

通过与道的合一,个体自我能够超越个人欲望和私利,实现心灵的成长和升华。

总的来说,庄子的无我境界与心灵成长密切相关。

无我境界使个体自我超越了痛苦和困扰,实现了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个体自我与宇宙的关系、自由自在的境界以及与道的合一,都是实现无我境界的重要途径。

《庄子》读后感自由无边心灵的解放

《庄子》读后感自由无边心灵的解放

《庄子》读后感自由无边心灵的解放读完《庄子》,我的内心充满了对真正自由的渴望。

庄子的故事和哲学思想启示我们,真正的自由来自于内心的解放。

我们需要破除旧有的桎梏,不断突破自己,才能真正实现心灵的自由。

一、超越生死的自由庄子在《逍遥游》中,讲述了他到了一个神奇的境地,可以自由驰骋于天地间,超越了生死的束缚。

这种自由并不是死亡带来的解脱,而是对生命的超越。

庄子的逍遥游思想,告诉我们应该放下对物质的执着,才能真正达到内心的解放。

二、心境的自由庄子认为外在的环境无法左右我们的内心,真正的自由来自于内心对自我的认知。

他用“胡蝶梦”来形容人生如梦,人类只是梦中的过客,世间万物皆是虚妄。

我们需要超越这种物质的追求和欲望,才能获得真正内心的自由。

这启示我们,只有当我们超越自我,超越物质的追求,才能真正实现内心的自由。

三、个体的自由庄子的思想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观和自我观,应该坚持自己的信仰,追求自己的梦想。

他用“大鹏展翅”来描述这种超越,告诉我们人生有太多的可能性,我们要以自己的方式去追求内心的自由。

只有坚持自己的信仰,才能真正获得自由。

四、沟通的自由庄子还通过“庖丁解牛”来告诉我们,理解他人需要超越传统思维、常规模式和语言交流的限制。

我们需要摆脱旧有的框架,拥抱新思想,打破心中的想象桎梏,才能实现与他人真正的沟通。

这启示我们,只有诚实地接纳他人的思想和观点,打破传统框架,才能实现内心的真正自由。

五、结语庄子的思想表达了超越旧有的锁链,摆脱束缚,走向自由的理念。

内心的解放是我们必须不断追求的目标。

只有跨越过去的城墙,超越旧有的桎梏,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内心的自由。

戴建业:论庄子“逍遥游”的心灵历程及其归宿(2)

戴建业:论庄子“逍遥游”的心灵历程及其归宿(2)

戴建业:论庄子“逍遥游”的心灵历程及其归宿(2)二因此,为了达到逍遥游的精神境界,自我又得开始新的心灵历程:“外生”——彻底泯灭“自我意识”,即《逍遥游》中所说的“无己”。

只有“无己”的人才是庄子所谓的“至人”,只有“至人”才能逍遥游。

在心灵中将“天下”和“物”“外”掉,身外的客观事物并不因此而化为乌有,自我仍然受它的必然性所左右。

自我不能使身外世界归于寂灭,于是回过头来使自我意识归于消亡;不能“外天下”和“外物”,于是就反过来“忘己“。

“物”与“我“的对峙就是逍遥游的否定,自我为了自身的逍遥,在不能“外物”的情况下只好“外生”了。

《德充符》说:“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

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

”死生穷达这些冥冥的必然性无视人们美好的愿望和虔诚的祝福,它们像影子一样缠着人,可又不像影子那样顺着人。

无奈,自我只好通过放弃自己的欲求、意志、目的,使自己消解于身外的世界,把本来与自己扞格的命运当作自己的目的,命运的滥施淫威反而成了自我目的的实现。

《大宗师》说子舆得病后,“曲偻发背,上有五管,颐隐于齐,肩高于顶,句赘指天”,自己被病魔折磨得这般模样,他不仅“其心闲而无事”,还感恩戴德地赞叹道:“伟哉!夫造物者将以予为此拘拘也。

”个体自觉地否弃了自己的意志,既不求生又不求死,既不求福也不求祸,已近于社会学意义上的死亡,自己的一切都听候命运的发落:“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为鸡,予因以求时夜;浸假而化予之右臂以为弹,予因以求鸮炙;浸假而化予之尻以为轮,以神为马,予因以乘之,岂更驾哉!”一头动物如果违背了自己的本性也会反抗,把人的手臂变成了公鸡还要笑嘻嘻地领受,庄子为此解释说:“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谓县解也,而不能自解者,物有结之。

且夫物不胜天久矣,吾又何恶焉!”(同上)不能灭天就“灭”己,毁灭了自己的意志和欲求以后,人与世界的对抗和解了,一切内在和外在的束缚解除了,“外天下”和“外物”所不能实现的逍遥游现在实现了。

庄子任自然之养生和游心之逍遥-东方哲学论文-哲学论文

庄子任自然之养生和游心之逍遥-东方哲学论文-哲学论文

庄子任自然之养生和游心之逍遥-东方哲学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庄子具有艺术化生命情调的逍遥游人格理想是基于自然本真并指向自由的。

为解倒悬的时代困惑,庄子主张顺任自然的养生之道:自然之道由物及人,人性之美尽在于真诚无伪的顺道而行。

庄子以游的姿态对待人生,面对现实的残酷,提倡心灵的超越,他怀着一种无奈、悲痛的心情为解世人之苦超然而与道游,为世人树立了游心的逍遥自由之榜样。

一、悬解而朝彻庄子思想的着力点,应是悬解,《大宗师》中说道的: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此古之人所谓悬解也。

从此点出发庄子多言养生,意图将生命提升至逍遥的境界,如此言语往复之间,便生发出了庄子的美学思想。

正如方东美先生所言:道是蕴藏在庄子《逍遥游》一篇寓言之中之形上学意蕴。

这样一来,我们便可沿寻庄子从养生到逍遥的文字略窥其道体思想之一二。

然而,悬解而不能自解者,物有结之,因此庄子认为若想达到悬解的目的,势必得接触那些有结之物。

《知北游》有言:人生,若白驹过郤,忽然而已。

如此短短一生,生物哀之,人类悲之。

可见于此生而活之人,大多哀戚不已,不知何所从。

又《田子方》云: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可见人于此生当中最大的悲哀莫过于身生心死:生却不知己所以生,不知其生之价值和意义,忙忙碌碌却不知何所来、何所从、何所往,如此则妄有一副躯壳,反倒为之所困锁。

庄子正是有感于此,才认为人必须超越现况,这种超越并非在于躯体安置的现实,而在于心境,即心灵的超越。

在庄子看来,若心灵死寂,即便是躯体再怎么完好都没有意义。

在此点审美上,庄子是大异于常人的。

《德充符》中的王骀,申徒嘉,叔山无趾,哀骀驼,跂支离无脤和瓮盎大瘿这些人个个丑陋残缺非常,然而他们无视自然禀受,与物为一,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并且与德为友而内德充足,因此远比世俗所谓的美人更美。

以至于孔子、子产、惠子与他们相比都无不汗颜。

在此,庄子以他夸张的语言所呈现出的强烈视觉落差意在向我们说明,外表远无法与内心相比,所以内心的超越对人生而言要比现实中声貌、功名利禄的满足更加有效。

庄子观后感心灵的自由与人生的境界的反思与思考

庄子观后感心灵的自由与人生的境界的反思与思考

庄子观后感心灵的自由与人生的境界的反思与思考庄子观后感:心灵的自由与人生的境界的反思与思考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的思想对于人们的思考和生活方式有着深远的影响。

近期,我有幸阅读了庄子的一些著作,对于他对心灵的自由和人生境界的独特见解深感震撼,引发了我对于自身和世界的一些思考。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1. 自由的内涵与境界的辨析庄子对自由的理解与我们常常所说的“追求自由”有所不同。

他认为,自由不仅仅是追求外在的物质享受和社会地位,更重要的是追求内在的心灵自由。

庄子强调追求真正的自由应该是一个内化的过程,而非外在的追求。

他通过反思人们对于名利、权力的追求,体现了这种对内在自由的思考。

在庄子看来,人们常常为了追求外在的名利、利益而忽视了内在的自由,陷入了物欲横流的世俗纷争之中。

然而,他认为真正的自由并非来自于外部的物质条件,而是源于内心的宁静与淡泊。

只有当人们超越了对于名利的追求,拥抱了心灵的自由之后,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2. 心灵的自由与人生的境界庄子将心灵的自由与人生的境界联系在一起,他认为心灵的自由是达到高境界的必要条件。

在他的理念中,心灵的自由并非放任自我、任意妄为的行为,而是通过淡泊名利、抱持宁静的心态去面对外部的环境和压力。

庄子用“养生”的观念来表达他对于心灵自由的追求。

他认为人应该像养护花草一样养护自己的心灵,追求内在的满足和心灵的宁静。

只有当人们将注意力从外在的物质追求转移到内心的养护和调整上时,才能真正体验到心灵的自由。

3. 反思与思考阅读庄子的著作,让我深刻地反思了自身对于自由和境界的理解。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往往被物质欲望所驱使,追求名利和地位,忽视了内在的自由与心灵的宁静。

观察周围的人们,许多人过着为了外在成功而不断努力的生活,却忽略了心灵的需要。

他们焦虑、疲惫,很难真正体验到内心的满足。

通过庄子的思想,我开始思考自身对于真正自由与高境界的追求。

我渐渐明白,真正的自由并非依赖于外界的物质条件,而是源自内心的宁静与淡泊。

庄子议论文——精选推荐

庄子议论文——精选推荐

庄子议论文庄子议论文篇一:高考写作素材庄子【运用示例】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持竿垂钓的庄子,有人劝他涉世为官,他漠然视之;他孤傲的心灵走不到浑浊的仕途。

他出乎其外,超然尘世,视楚国相位而不顾,跳出浑浊秽气的世俗;他又入乎其内,独善其身,甘做一棵在清风中独立看守月亮的大树,把持着那洁白的美德,“享受”着逍遥的人生。

庄子知入知出,一生朝气蓬勃,光霁月明。

他面对一池澄清秋水,背对功名利禄,他的心就如同身边流淌的溪水一样清澈,洁净。

他超然的心态注定他与仕途无缘,但正是他“出入”和谐的心态,才成就了他逍遥的一生,才使他留下了“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样汪洋恣肆的篇章。

【运用示例】人文素养与发展也许,我们并不能像庄子那样,有一种看透世俗的泰然,以及一副处“泥泞中亦可”的大无畏??虽然我们不能达到伟人的高度,却可以构建自己的伊甸园。

构建精神的伊甸园——这是我们发自内心的呼喊,保持良好的人文精神,培养深厚的人文素养,不仅会让你变得深刻,更会使你出类拔萃。

“庄子”在“百变”运用中的拓展【运用示例】换一种角度“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看起来多么洒脱啊,“直教生死相许”的深情,就如此抛撇下了!换一个角度,其实,这只是绝情。

既然水已干涸,鱼在陆地,只能靠相濡以沫了,各自游走于大江大湖,又如何可能?就算有那样一种“万一”的可能,在经历了相濡以沫的艰辛后,哪尾鱼还能够摇摇头,甩甩尾,将那样一种刻骨铭心的情境忘却?“相忘于江湖”,又岂是一句话那样简单?忽然了悟,世间美丽的词其实很多,但是它们表现的不是表面的形式,就是飘忽的意境,而形式与意境却是最容易风吹云散的,“相濡以沫”却是一个实在的生命过程,因为?易,因为难得,才更显其境界的深远,韵味的 长,也因此才会成为生命中愈嚼愈美的词汇。

【运用示例】理性和情感;自我管理情感需要理性的约束和管理。

庄子在妻子死后从悲戚到鼓盆而歌,是“以理化情”的经典范例。

庄子的自由心灵与追求真实自我的价值

庄子的自由心灵与追求真实自我的价值

庄子的自由心灵与追求真实自我的价值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文化名人,他的思想深受后世学者的推崇和研究。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深入研究了庄子的著作,并对其思想进行了深入思考。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析庄子的自由心灵与追求真实自我的价值,并探讨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庄子的思想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追求真实自我。

他认为,人应该超越社会的束缚和传统的限制,追求内心的真实和自由。

庄子主张人们应该摆脱功利的追求,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他以“逍遥游”为理想,认为人应该像自由自在的鸟儿一样,自由地飞翔于天地之间,不受任何外界的约束和束缚。

庄子的思想对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被物质的欲望和社会的压力所困扰,而庄子的思想提醒着我们,要时刻保持内心的宁静和自由,追求真实的自我。

庄子的自由心灵体现在他对人生态度的独特看法上。

他认为,人生是一种游戏,人们应该以轻松的心态对待人生的起伏和变化。

他以“大梦”来比喻人生,认为人生就像一个梦境一样虚幻而短暂。

庄子主张人们应该超越对物质的追求,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他以无为而治为理念,主张人们应该顺应自然,放弃功利的追求,追求内心的真实和自由。

庄子的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个体发展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代社会,人们常常被物质的欲望和社会的压力所困扰,而庄子的思想提醒着我们,要以轻松的心态对待人生的起伏和变化,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庄子的追求真实自我的价值体现在他对人性的独特看法上。

他认为,人性本善,人们应该追求内心的真实和自由。

庄子主张人们应该超越对传统道德的束缚,追求内心的真实和自由。

他以“无知之知”为理念,认为人们应该摆脱对外界的偏见和成见,追求内心的真实和自由。

庄子的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和个体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代社会,人们常常被社会的偏见和成见所束缚,而庄子的思想提醒着我们,要超越对外界的偏见和成见,追求内心的真实和自由。

综上所述,庄子的自由心灵与追求真实自我的价值体现在他对个体自由和追求真实的强调上。

解读庄子的无我境界与身心自由

解读庄子的无我境界与身心自由

解读庄子的无我境界与身心自由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文化名人,他的著作《庄子》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一。

在我的研究中,我深入探讨了庄子的无我境界与身心自由的主题,并通过对其思想的解读,对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首先,庄子的无我境界是指个体超越自我的存在状态。

他认为,个体应该超越自我,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庄子》中,他以自然界的事物为例,阐述了无我境界的重要性。

他用蝴蝶与梦的比喻,表达了个体在无我境界中能够达到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境地。

他认为,个体应该放下自我,不受外界的干扰和束缚,以达到身心的自由。

其次,庄子的身心自由是指个体在无我境界中实现的一种自由状态。

他主张个体要追求自由的心灵状态,超越物质世界的束缚,实现真正的自由。

在《庄子》中,他以大鱼与小鱼的对话,表达了个体在身心自由中能够摆脱世俗的牵绊,达到真正的自由。

他认为,个体应该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宁静,不受外界的干扰和诱惑,以实现身心的自由。

庄子的无我境界与身心自由的思想对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个体往往被物质世界所束缚,追逐功名利禄,追求物质财富,而忽视了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庄子的思想提醒了我们,个体应该超越自我,追求无我境界,实现身心的自由。

只有在无我境界的状态下,个体才能真正实现自由,摆脱物质世界的束缚,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然而,要实现无我境界与身心自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庄子在《庄子》中也提到了个体要经历一系列的修行和实践,才能达到这种境界。

他认为,个体应该通过修炼自己的心灵,超越自我,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通过修炼心灵的方式,如冥想、瑜伽等,来追求无我境界与身心自由。

通过这些修行,个体可以摆脱物质世界的束缚,实现内心的平静与宁静,获得真正的自由。

综上所述,庄子的无我境界与身心自由的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庄子》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庄子的思想,探讨无我境界与身心自由的内涵。

庄子的哲学思想论文(2)

庄子的哲学思想论文(2)

庄子的哲学思想论文(2)庄子的哲学思想论文篇二摘要:庄子哲学思想的博大深远已是人所共识的,而人生哲学是庄子哲学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思想不仅在道家心性理论的发展史是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面对现世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的极度扩张的情势下,它可以为人们在精神层面上提供一种矫正的力量,促使人们不断反思自己的价值追求,避免向外追逐,使人为物役的心性异化和扭曲。

本文着重探讨庄子的人生哲学,同时加深了对他的哲学思想的理解,对现代社会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庄子;人生哲学;现实意义中图分类号:B2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1-0000-01一、《庄子》概说《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重要著作,在唐朝又被尊称为《南华经》,由庄子及其后学所著,是道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此书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揉杂、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然而当时所流传的,现今已失传。

目前所传的三十三篇,已经是由郭象?整理,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所不同。

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做。

内篇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的思想核心,而外篇、杂篇的发展则纵横百余年,参杂了黄老、庄子后学形成复杂的体系。

司马迁认为庄子思想“其要归本于老子”。

然而就庄子书中寓言、义理及《天下篇》对老子思想所评述,老子与庄子思想架构有别,关怀亦不相同,所谓“道家”思想体系与《庄子》书,实经过长期交融激荡,经汉代学者整理相关材料。

二、庄子哲学思想的特征人生哲学是庄子思想的核心内容,庄子的人生哲学典型地代表了道家的人生观,对后世的影响很是巨大。

庄子的人生观是一种谋求个体精神独立自然的人格理想,这种理想人格的人生实践实际上就是企图克服、摆脱必然性的一种努力,它同时具有真实性、理想性和幻想性的三重特性。

首先,庄子理想人格的精神境界具有真实性,它实际上是指一种安宁、恬静的心理环境。

摆脱由生死之限、时命之囿、哀乐之情而产生的精神纷扰,从而形成一种宁静的心理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述庄子传授心灵自由境界的历程【摘要】本文试从《庄子·内篇》的相关思想内容入手,来阐述庄子传授心灵自由境界的历程。

这一历程包括三方面内容,庄子展现的心灵自由境界,庄子成就这一境界的哲学理据和具体方法,并认为庄子的心灵自由境界是兼具理想性和现实性的,对当今生活在都市中,心灵空虚的人们有一定启示。

【关键词】心灵自由;理想性;现实性“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每每读到《庄子》展现心灵自由境界的句子,总能让人不由自主地放下烦恼,心想庄子其人是否真如其说“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那是一种怎样的境界?那又是一个怎样的圣人?在人们望而却步的同时,庄子又说“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庄子·人间世》)。

庄子并不是个纯粹的幻想家,他既授予人们理想的人格,又教导人们世俗的生活,玩转于心灵空间与现实世界之间。

下文就从《庄子·内篇》的相关思想内容来阐述庄子传授心灵自由境界的历程。

一、庄子展现的心灵自由境界《庄子》一书开篇即为《逍遥游》,为人们展现心灵自由的境界。

其中庄子借用了大量的寓言和神话故事,以让人们在轻松的氛围中打开心扉,用心灵直觉去感悟庄子的思想,体会庄子展现的心灵世界的广阔。

《逍遥游》的起始是一个关于鲲鹏任意遨游的神话,“鹏之徒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这样的描写方式,成功地打开了人们的好奇心,让人在心底惊叹鲲鹏世界的广阔自由;随后再写“小人物”蜩与学鸠的对话,点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观点,让人们不禁思考——到底在人们的意识中,何为“大知”,又何为“大年”?庄子继而写宋荣子其人,“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忽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有着这种智慧的人,庄子却认为不过如此。

又有列子“御风而行”,不与世争,却仍是“犹有所待者也”。

在人们以为宋荣子、列子已经是难以企及的时候,庄子故弄玄虚,加以否定,成功地为比之更高远的“无所待”的境界做好铺垫。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即顺应天地万物生长的规律,人的身心与天地合为一体,任精神逍遥自在,这便是庄子借“无所待”成就的心灵自由的最高境界。

这种心灵自由如美国研究庄子的著名学者爱莲心说的:“心灵在任何一个想象的方向移动的绝对的自由,一种只有在达到了超越的境界或超验快乐的境界以后才可能的自由的水平。

”[1]即通过不断地超越常规的意识形态和体验,来扩展心灵世界,最终达到人的心灵与天地万物相合,从而才有了至人、神人、圣人的无尚光辉,所以庄子说道“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无己”、“无功”、“无名”的超常人的意识才是正在的“大知”,至人、神人、圣人永不磨灭的精神存在,是为“大年”。

庄子用哲理性的神话、传说、寓言在表达他的思想:心灵自由境界,是不受现实的束缚和压迫的,是可以任意畅游的。

但是庄子所展现的心灵自由境界并不是完全理想的,在《逍遥游》的后半部分,其继续发挥着寓言的特点,阐述了心灵自由境界的现实基础。

庄子借不龟手之药表达小用与大用的差别,说明人的意识不能被狭小的眼界所左右,应该放开心怀,转化观念。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遵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这正是在一步步地劝说人们,不要让自己的思维闭塞,听听庄子由心灵自由而产生的超乎常人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让人们能够克服现实的困难。

又如在普通人看来一无是处樗,庄子却能超越世俗,“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看似无用的东西,却能逃过灾难,说明了心灵自由境界的现实价值:心灵自由可以让人们的思维开阔,以超常人的眼光看待现实生活,化逆为顺。

“无所待”与“无用之用”正是庄子思想里心灵自由境界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的两面反映。

庄子展现的心灵自由境界,既能让人们拥有广阔的精神空间,又能适用于当今的社会生活。

二、庄子成就心灵自由境界的哲学理据在《逍遥游》中,庄子以其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为人们展现了心灵自由境界,并劝说世人打开闭塞的思维,超越世俗之见,用心去感悟庄子的“大知”。

下面笔者将论述庄子成就心灵自由境界的哲学理据,其主要体现在第二篇《齐物论》中。

《齐物论》开篇写道,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体悟地籁、人籁、天籁的区别。

地籁是众窍之声,人籁是丝竹之声,而天籁是自然自己之声。

庄子很温和地叙述着天籁之美,不禁让人们静下心来亲听自然之声,暂时放下世间纷扰。

随后,庄子写道,七情六欲是人生而有之的,但却不明白谁决定了这一切,“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

那么人们的七情六欲能否被控制呢?看到世人争名夺利忙忙碌碌,终究逃不过一死,庄子说:“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尽。

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因为自我的迷茫而耗尽了年华,那么怎样才能认识真正的自我呢?庄子认为人本身的七情六欲使其容易被外物所左右,如不想被左右,那么是必这世界需要有一个衡量是非对错的标准,这样就不会有儒墨显学之争,所以庄子认为“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

”即不作任何立场,以空明的心境去关照事物的本源。

庄子提出“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

”外物总是变化的,用空明宁静的心态去应对无穷的变化,才能洞悉事物的本质。

为了让人们理解这种哲理,庄子写了一个非常嘲讽的寓言故事。

一个养猕猴的老人在给猕猴分橡子的时候,因为说早晨三升晚上四升而惹怒了猕猴,又改说早晨四升晚上三升而取悦了它们。

寓言里目光短浅的猕猴仿佛就是在说着这世人,因为容易受到外物的影响而变得愚蠢却不自知。

“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而圣人懂得顺其自然的道理,不会因为外物伤害到自己的身心。

庄子的思想虽然能被理解,但是世人毕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当局者处事时忘掉自己的立场用空明的心去关照事物的本质,是普通人难以做到的,到底怎么才能成就空明的心境即心灵自由境界呢?庄子是何等聪明之人,其借用一个似懂非懂的梦告诉了人们答案。

“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

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

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

且有大觉而后知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

君乎,牧乎,固哉!丘也与女,皆梦也;予谓女梦,亦梦也。

是其言也,其明为吊诡。

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

”直接地说,人只有做完了梦醒来后才知道自己之前所发生的是不是一个梦,即庄子看到人的一个特性,人们往往在事情发生以后再往前追述心态会比较平静,这时方能放下情绪洞察事情的本质,并不断地纠正自己,不断放下扰乱心灵的杂物,“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不断地提升心灵自由的境界。

当我们在处事中,必须意识到自己是无法看到事物的全部过程的,且仅处于这个过程的一环,所以我们须放下杂念、情绪、欲望,这样才能形成独立的自我意识,作出正确的判断。

概括地说,心灵的清明平静能够让人们认识到真正的自己,这对于成为“完全的人”意义重大。

心灵自由的境界在理论上说是可行的,不断地超越心灵的底线,才能有更广阔的视野去看待世界。

三、庄子成就心灵自由境界的具体方法《齐物论》一篇意图在于让人们相信心灵自由是一种可能的境界,并且这种境界是一步步地修行而成的。

那么,接下来本文试整理庄子所述的成就心灵自由境界的具体方法。

1、县解之法:即自我自然的解脱。

为了具有说服力,庄子在《养生主》一篇中写道,秦失的好友老聃死了,他去吊丧,大哭一阵就出来了。

老聃的弟子都不理解,秦失解释说:“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

”(《庄子·养生主》)亲人、好友的死亡,是每个人一生中不得不去面对的痛苦的事情,那么庄子告诉人们不应把人生的生、死、顺、逆放在心上,面对得失,做好心灵的调解,切勿自己把自己困住。

“此古之所谓县解也,而不能自解者,物有结之。

”(《庄子·大宗师》)2、无为之法:即不求名,不争利,自然而然。

庄子认为道德的丧失在于求名,智慧的外露在于争胜,不如自然而然,通达于万事万物之间,正所谓“无为而无不为,无用而无不用”。

在庄子的年代,儒家弟子大多有兼济天下的志愿,于是其编写了孔子弟子颜回执意要去劝说卫国的暴君施行仁政的寓言故事。

其间,庄子借孔子之口驳斥这种行为:“且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是皆修其身以下伛拊人之民,以下拂其上者也,故其君因其修以挤之。

是好名者也。

”(《庄子·人间世》)就是说,一个人不衡量自己的实力,刻意去强求别人做其不理解、无意愿的事情,其结果可想而知。

不如顺着事物的规律,自然而然地去行事,这样才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故解之以牛之白颡者与豚之亢鼻者,与人有痔病者不可以适河。

此皆巫祝以知之矣,所以为不详也,此乃神人之所以为大祥也。

”(《庄子·人间世》)3、心斋之法:即心灵世界的虚静。

庄子是这样解说的:“回曰:‘敢问心斋。

’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

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

唯道集虚。

虚者,心斋也。

’”(《庄子·人间世》)意思是说,外界对人的影响层次,首先是“耳”,其次是“心”,最后是“气”。

耳的作用只是听取外物,心的作用只是符合外物,而气则是以空明容纳万物。

人们身在尘世,有许多的纷纷扰扰来自自己的“耳”和“心”,如用空明的“气”去感应外物,才能洞察事物的本质。

这就是“心斋”,它不同于祭祀的斋戒,讲的是心灵的斋戒,即虚静。

4、坐忘之法:即忘“末”存“本”,通达于道。

庄子在《德充符》一篇中讲述了一则寓言,两个长相非常奇怪的人分别游说卫灵公和齐桓公,并都得到了两公的欣赏,故而使两公忘记了这两个德行高尚的人丑陋的外貌。

“故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

”(《庄子·德充符》)人们应该学会忘记那些次要的、消极的事物,记住主要的、积极的事物。

正如人们想要达到心灵的自由,就必须学会“忘记”。

“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庄子·大宗师》)比方说,忘掉肢体,正如让人们忘记享乐的物质;忘掉聪明,是让人们遗忘攀比别人、欺凌别人的欲念,这样才能通达于心灵之源。

总的来看,县解、无为、心斋和坐忘这四种方法,都以超越常规意识的方式达到心灵的平静宁和,彼此相辅相成、循序渐进,共同提升心灵自由的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