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论论文

合集下载

庄子论文

庄子论文

庄子的逍遥游论对现代人的启示摘要“游”是庄子思想的核心概念,庄子之游,是取于实体活动中所呈现的自由状态,进而升华为精神上的自由解放,“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是一种超脱现实的心灵遨游,一种自我的修行,在天地山水中感受自然的本性、人的精神实质和思考人生态度,将自我的精神与天地自然精神相通,以达到对自然和自我的超脱。

在处事中不被世间功名利禄蒙蔽心智。

关键字逍遥精神自由齐物现代启示前言庄子作为继道家思想文化的先驱者老子、列子之后的集大成者,以自己的一生阐述了自己的思想观念。

近年来很多人投入到对庄子的研究中,各种解读层出不穷,尤其是对庄子哲学思想的解读。

“逍遥游”又在庄子哲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实,在庄子的哲学思想中,是否存在一个关于“逍遥游”的确解,有没有一个不容置疑的标准答案我们不得而知,后人不管是对庄子还是庄子思想的研究都是基于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在这种研究中本身就代入了其研究者自己的思想,但是我们今人对前人伟人的研究不正是为了人类更好的发展吗?运用前人杰出的思想理论,来更好的指导我们的人生道路,照亮前方的黑暗,以获得更好的生活。

保持逍遥、无为之心,在克服生死迷茫的过程战胜凝于内心深处的心魔,摒弃利害之欲和哀乐之情,就能在广袤的精神世界里更加无拘无束地、自由地飞翔。

人生之路也会变得越发明亮。

一、庄子生平与思想简介庄子,名周,战国时代宋国人。

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后世把他和老子并称为“老庄”。

庄子在哲学上主张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

庄子在政治上批判“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黑暗现实,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剥削阶级的本质。

他蔑视富贵利禄,拒绝和统治者合作。

庄子的散文想象丰富,汪洋恣肆,词藻瑰丽,并多采用寓言形式,富有浪漫色彩,庄子的散文形象性很强,其中一个原因在于善于运用寓言来进行说理,《逍遥游》就是典型的一篇。

他的代表作《庄子》共33篇。

“内篇”传为庄子自著,“外篇”、“杂篇”是其门人和后学所作。

庄子“自然无为”思想论文

庄子“自然无为”思想论文

庄子“自然无为”思想论文摘要:庄子的自然观对中国古代崇尚自然的审美价值观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世诗人、文学家莫不推崇那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状态。

在庄子美学思想中,无为与自然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都是“道”的本性。

这自然是“道”的法则,是宇宙的普遍规律,只有按自身规律发展,才是自由的,才是美的。

庄子强调“自然”与“道”的统一,即“真”与“美”的统一。

1 “自然无为”的内涵庄子的“无为”包含着对人生的指引。

即人的生活也要遵从“无为”之道。

这种“无为”之道,就是顺其自然,按照人的自然本性,以适应人的生命自由本质,也就是不去违背本性自然,扭曲真性而强作妄为。

1.1 道家的自然观道家所说的“自然”与现代意义中的客观自然界不同。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庄子作为老子的精神传人,其美学思想首先表现为对老子美学的继承。

对万物来说,“道法自然”就是物法自然,天地万物都自然而然地顺着自己的本性变化,顺循大道而行。

老子的自然观被庄子继承和发展,庄子在人生中引入了老子创生万物的自然之道,同时将此作为通往自由的审美境界。

在庄子看来,天道成就自然美,这种美才是最朴素、率真的美。

所谓朴素,通常情况下就是纯任本性,不经过任何的雕饰,也就是合乎“道”的本意。

所谓率真,就是率性的自然,对自己的真情实感进行表述,进一步使自己的本性适应自然之“道”的本性。

因此,以自然为宗才是庄子的美学思想,在对天地万物、人性、艺术的看法之中普遍地表现了其自然观。

1.2 道家的无为观道家的“无为”思想源自于老子。

老子将“无为”思想当作一种治术,而庄子所阐述的“无为”思想中包含较少的治世之义,反而逐渐向隐逸的思想方向发展。

“无为”是庄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无为”是超越“人为”而达到的“无不为”,不是对社会的冷漠,而是庄子对社会人生的极大关注。

庄子的“无为”包含着对人生的指引。

即人的生活也要遵从“无为”之道。

这种“无为”之道,就是顺其自然,按照人的自然本性,以适应人的生命自由本质,也就是不去违背本性自然,扭曲真性而强作妄为。

庄子论文

庄子论文

用庄子的哲学来认识一、认识庄子庄子,名周,公元前4世纪宋国人,相传庄子自幼聪明好学,南游各国,探访古风,一生率性任真,崇尚自然,非毁礼法,傲视王侯。

楚国王曾以厚礼聘其为相,被他拒绝,从此终身不做官,退隐江湖,以编草鞋为生,寓言传道,著书十余万言。

但是他却在《庄子.天下》说自己说的话都是“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词。

”难道他是一个油嘴滑舌、好逸恶劳的人吗?那么为什么人们要称他为“神人”?我以为主要在于他做到了三点:破利、破名、破生死。

六根清静,我们称为“神人”,“神人”无所凭借、无所依靠,故而能遗世独立。

人多多少少在乎钱,因为不管是买早点还是买房子你都需要钱。

当巨大利益呈现在面前的时候,人多多少少会动心。

而庄子的第一个过人之处就在于对“利”的态度。

《庄子。

列御寇》中那个得志归来的曹商在庄子面前炫富,而庄子只是很轻蔑的说:“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

子岂治其痔邪,何得车之多也?子行矣!”庄子对追名逐利之徒的讽刺是何其辛辣,他又怎么会在乎“利”?此刻有人就会说,那是庄子看见别人眼红。

如果巨大的利和名放在庄子面前,不知庄子将要如何选择了。

又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楚国派人来请庄子去当丞相。

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不仅名利双收,而且还大权在握。

可是庄子怎么回答的呢?庄子只是淡淡的问楚国使者,是想做泥塘里打滚的王八,还是想做楚国那个庙祭的神龟壳呢?一答一问之后,庄子说,你们请回吧!我愿做泥塘里打滚的王八。

所以庄子会在乎名利吗?当然不会。

古往今来能做到视名利如粪土的有很多,于是出现了那么多著名的隐士如嵇康、阮籍之辈,为什么他们没能成为“神人”而独庄子成为了“神人”呢?最重要的在于他看破了生死。

也许人们都知道庄子妻死,鼓盆而歌的故事。

庄子说:“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

”人死去的只是他本来不存在的形体,也许此刻他妻子正以另一种形态重生,所以他要为她鼓盆而歌。

【古代文学论文】浅析《庄子》中寓言的艺术特点

【古代文学论文】浅析《庄子》中寓言的艺术特点

浅析《庄子》中寓言的艺术特点浅析《庄子》中寓言的艺术特点毕业论文《庄子》是道家学派的言论著作总汇。

司马迁认为庄子思想其要归本于老子。

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意出尘外,怪生笔端。

用艺术形象来阐明哲学道理,用寓言故事和形象作为依托,是《庄子》的一大特色。

庄子曾说:寓言十九,藉外论之。

亲父不为其子媒。

亲父誉之,不若非其父者也;非吾罪也,人之罪也。

与己同则应,不与己同则反;同于己为是之,异于己为非之。

[1]从理论意识来说,庄子这一派本有言不尽意的看法,即逻辑的语言并不能充分地表达思想。

与此相关,在表现手法上,许多篇章,如《逍遥游》、《人间世》,几乎都是用一连串的寓言、神话、虚构的人物故事联缀而成,把作者的思想融化在这些故事和其中人物、动物的对话中,这就超出了以故事为例证的意义。

《庄子》寓言的独特性本文由毕业收集整理,还在于它的多义性。

庄子在创造了如此大量、丰富多彩、变化多姿的艺术形式枣寓言之时,其寓意却是比较隐蔽、模糊的。

他极少使用正面的说理文字来直接表现自己的思想,而是在一种扑朔迷离的状态下让人去领悟他的心绪。

寓实于玄,寓真于诞[2]是庄子散文的具体体现。

在混沌朦胧,能柔能刚,不主故常的通天下之一气耳的状态中,庄子自我陶醉在他所描绘的幻想的意境之中,那潇洒飘逸与神奇怪谲的文风同时也在浪漫的美的意境中徜徉。

庄子不以推理手法,而是通过象征、寓言和气氛,以情感想象来表达内容,这种主观性色彩,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庄子在讲故事时,并没有明白、精确地点明他要说明的道理,而是靠那卓异的形象思维,通过故事自然流露出来。

这样,其寓言的寓意就变得多面、模糊,具有形象大于思想的特点。

《庄子》中的故事极其繁多。

往往在一篇之中,运用好些故事,又层层相套,大故事套入若干小故事,形成天方夜谭式层层迭迭的故事群簇,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说明事理。

《庄子》散文的论辩风格

《庄子》散文的论辩风格

《庄子》散文的论辩风格《庄子》以丰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构成了瑰玮的艺术境域,具有散文诗般的艺术成效,但《庄子》如何说是哲理散文,和其他诸子说理文一样,属于议论文。

只是它的说理不以逻辑推理为主,而是表现出形象奇诡的论辩风格。

《庄子》常以寓言代替哲学观点的阐述,用比喻、象征的手法代替逻辑推理的论述。

较少直截了当发表自己的观点,说明自己的态度,而是让读者从奇特荒诞、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中,去品味、领会其中的哲理。

而在论辩过程中,往往又表现出作者精辟的思辨能力。

庄子站在相对主义的立场上提出的一系列命题,如齐是非、等寿夭、合同异等等,从形式逻辑上来说,都近于诡辩。

《庄子》中一些比较纯粹的议论文字,则注重逻辑推理,常运用演绎归纳等逻辑方法,层层推论。

但若认真考察其推论过程,在逻辑上并非十分严密。

如《马蹄》、《骈拇》、《胠箧》等篇,都以一个假言前提为基础开始论述,但这些假言前提与推导出的结论,事实上并无必定的联系。

《庄子》的论辩,与其说读者是被其逻辑推理所战胜,不如说是被奇诡的艺术境域、充沛的情感所感染。

如《逍遥游》末两段,庄子与惠子辩有用无用,均为寓言。

惠子先说大瓠“无用”,庄子认为他是拙于用大,又在寓言中再套寓言,以“不龟手之药”,说明“所用之异”,无用即为有用。

惠子再以大樗为例,说明庄子之言“大而无用”,庄子以狸牲跳梁,死于网罟为例,说明汲汲追求有用之害,然后是一段抒情意味十分浓厚的终止语: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因苦哉?不仅回答了惠子的“无用”之辩,而且十分形象,情感浓郁地描述出全篇所追求的心灵自由,精神无待的至人境域,真是得鱼忘筌,大辩不言。

如此的辩论,超越了形式逻辑的规则,进入了“无言无意之域”。

正因为如此,庄子哲学充满了诗意。

庄子的齐物论研讨论文

庄子的齐物论研讨论文

庄子的齐物论研讨论文庄子是我国先秦时期思想家之一,其《齐物论》是其重要的代表著作。

《齐物论》是一篇哲学性质的文献,是“庄子”思想的代表之作,它的内容包括诸多思考人类存在与世界一切事物之间的关系,为人类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今天,人们依然可以通过学习和理解《齐物论》来提高自己的思维深度和哲学素养。

《齐物论》的核心思想是“物无贵贱,自有取舍。

”庄子认为,物体并没有天生的贵贱之分,这种分类只是人类社会对物品下的标签。

就其本体而言,物品的价值并不是内在的、天然的,而是外部因素的影响。

因此,我们不应该过分追求任何物质好处,从而避免对于物品的过分期望,也避免由于物品的失去而带来的悲痛,从而避免人与物之间的彼此限制。

庄子还认为,天地万物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一种互相依赖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所谓“齐物”,就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存在,每一件物品都同样重要且一视同仁。

因此,人们不应该去追寻某种物品的贵重地位,而应当理解一切事物的相同价值和重要性。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庄子的思想也为我们指明了一个方向:人与自然应该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同时也不应该过分地介入自然,破坏自然界本来纯洁的生态环境。

此外,在庄子看来,人类的感知经验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思维方式。

人类可以通过感知,从而建立起对世界的认知,但是庄子同时也指出感知本身是具有局限性的,人的认知和感知能力也是有限的。

因此,我们不应该将我们所感受到的全部当作事实,应当理性地去思考问题,从而更好的理解和把握世界。

最后,庄子还指出,要想达到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人们应当以一种“不为所动”的状态去面对世界,即不要被外界事件所左右,并完全包容一切、接纳一切,这样才有可能享受到真正的自由。

在现代社会中,这种思想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我们应当坚持自己的信仰和追求,不被外部环境的改变所左右,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实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总之,《齐物论》是一份思想深邃的哲学文献,其思想对我们现代社会的建设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庄子逍遥游思想总结论文

庄子逍遥游思想总结论文

庄子逍遥游思想总结论文庄子的《逍遥游》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主要讲述了人应该如何从束缚中解脱,实现心灵的自由与逍遥的境地。

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出了许多深刻的思想,其中包括超越功利心态、奉行无为而无不为、与自然相融合、无欲则刚等等。

本文将对庄子的逍遥游思想进行总结,以期更好地理解这一思想的内涵和意义。

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到了超越功利心态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们在追求功名利禄的过程中往往会陷入繁琐的纷争和无休止的劳累之中,而忽略了内心的真正追求。

他将追求名声地位的人比喻为“束缚树窠”,认为这种著迷于名利的心态将会束缚人的思维和行为,使人无法真正自由地活出自己。

庄子呼吁人们要超越功利心态,摆脱对物质利益的过渡追求,去追求真正的内心自由。

同时,庄子还提出了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

他认为,人们应该以一种无为的心态去面对事物,而不是一味地追求自己的利益和目标。

他以大自然为例,指出大自然中的事物通常都是按照无为而无不为的原则运行的。

他认为,如果人们能够以无为的心态去处理事务,就能够获得更多的内心平静和自在,从而实现真正的自由。

与此同时,庄子强调了与自然相融合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们应该像自然界的万物一样,顺应自然的规律和变化。

他以水为例,指出水虽然柔弱,但却能顺势而下,无论是遇到阻碍还是障碍,都能够以柔克刚。

他认为,如果人们能够像水一样与自然相融合,就能够获得更多的灵感和智慧,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最后,庄子还提出了无欲则刚的思想。

他认为,人们应该以淡泊名利的态度去对待世间的事物,不要过于执着于外在的成就和物质的追求。

只有当人们没有欲望和贪婪的时候,才能真正保持内心的坚定和刚毅。

他以大樵师的故事为例,指出那些追求名利的人会因为欲望的束缚而失去内心的坚强和自由,而那些不贪不婪之人却能够保持内心的平和和从容。

综上所述,庄子的《逍遥游》提出了许多深刻的思想,这些思想都围绕着如何实现内心的自由和逍遥的境地展开。

读后感论文从《庄子》看庄子的生死观

读后感论文从《庄子》看庄子的生死观

读后感论⽂从《庄⼦》看庄⼦的⽣死观从《庄⼦》看庄⼦的⽣死观摘要:《庄⼦》⼜名《南华经》,是道家经⽂,是战国早期庄⼦及其后学所著,也是庄⼦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在庄周梦蝶和⿎盆⽽歌等故事⾥,我们能看出庄⼦的⽣死观,⽽由⽣死观⼜可深⼊理解庄⼦的哲学思想。

本⽂将从庄⼦和《庄⼦》的概述介绍⼊⼿,逐步剖析庄⼦的思想精髓,进⽽了解中国的哲学发展。

关键词:庄⼦⽣死观哲学思想⼀、庄⼦与他的《庄⼦》庄⼦,姓庄,名周,字⼦休(亦说⼦沐),宋国蒙(今河南商丘)⼈。

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学家。

创⽴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物之⼀。

庄⼦的学问渊博,游历过很多国家,对当时的各学派都有研究,进⾏过分析批判。

同时庄⼦为⼈⽣性洒脱随性。

有⼀则⼩故事:楚威王听说他的才学很⾼,派使者带着厚礼,请他去做相国。

庄⼦笑着对楚国的使者说:“千⾦,重利;卿相,尊位也。

可你就没有看见祭祀⽤的⽜吗?喂养它好⼏年,然后给它披上有花纹的锦绣,牵到祭祀祖先的太庙去充当祭品。

到了这个时候,它就想当个⼩猪,免受宰割,也办不到了。

你赶快给我⾛开,不要侮辱我。

我宁愿象乌龟⼀样在泥塘⾃寻快乐,也不受⼀国君的约束,我⼀辈⼦不做官,让我永远⾃由快乐。

”可见庄⼦并不像孔⼦、孟⼦⼀样希望⾃⼰的学说主张可以为政治所⽤。

庄⼦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便辞官隐居,⽽潜⼼研究道学。

他⼤⼤继承和发展了⽼聃的思想,与⽼⼦并称“道家之祖”。

他把“贵⽣”、“为我”引向“达⽣”、“忘我”,归结为天然的“道”、“我”合⼀。

《庄⼦》约成书于先秦时期。

《汉书·艺⽂志》著录五⼗⼆篇,今本三⼗三篇。

其中内篇七,外篇⼗五,杂篇⼗⼀。

全书以“寓⾔”、“重⾔”、“卮⾔”为主要表现形式,继承⽼⼦学说⽽倡导相对主义,蔑视礼法权贵⽽倡⾔逍遥⾃由,内篇的《齐物论》、《逍遥游》和《⼤宗师》集中反映了此种哲学思想。

⾏⽂汪洋恣肆,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章的典范之作。

庄子议论文

庄子议论文

【运用示例】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持竿垂钓的庄子,有人劝他涉世为官,他漠然视之;他孤傲的心灵走不到浑浊的仕途。

他出乎其外,超然尘世,视楚国相位而不顾,跳出浑浊秽气的世俗;他又入乎其内,独善其身,甘做一棵在清风中独立看守月亮的大树,把持着那洁白的美德,“享受”着逍遥的人生。

庄子知入知出,一生朝气蓬勃,光霁月明。

他面对一池澄清秋水,背对功名利禄,他的心就如同身边流淌的溪水一样清澈,洁净。

他超然的心态注定他与仕途无缘,但正是他“出入”和谐的心态,才成就了他逍遥的一生,才使他留下了“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样汪洋恣肆的篇章。

【运用示例】人文素养与发展也许,我们并不能像庄子那样,有一种看透世俗的泰然,以及一副处“泥泞中亦可”的大无畏??虽然我们不能达到伟人的高度,却可以构建自己的伊甸园。

构建精神的伊甸园——这是我们发自内心的呼喊,保持良好的人文精神,培养深厚的人文素养,不仅会让你变得深刻,更会使你出类拔萃。

(《精神的伊甸园》节选)“庄子”在“百变”运用中的拓展【运用示例】换一种角度“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看起来多么洒脱啊,“直教生死相许”的深情,就如此抛撇下了!换一个角度,其实,这只是绝情。

既然水已干涸,鱼在陆地,只能靠相濡以沫了,各自游走于大江大湖,又如何可能?就算有那样一种“万一”的可能,在经历了相濡以沫的艰辛后,哪尾鱼还能够摇摇头,甩甩尾,将那样一种刻骨铭心的情境忘却?“相忘于江湖”,又岂是一句话那样简单?忽然了悟,世间美丽的词其实很多,但是它们表现的不是表面的形式,就是飘忽的意境,而形式与意境却是最容易风吹云散的,“相濡以沫”却是一个实在的生命过程,因为?易,因为难得,才更显其境界的深远,韵味的长,也因此才会成为生命中愈嚼愈美的词汇。

【运用示例】理性和情感;自我管理情感需要理性的约束和管理。

庄子在妻子死后从悲戚到鼓盆而歌,是“以理化情”的经典范例。

庄子与惠施论语的语言立意议论文

庄子与惠施论语的语言立意议论文

庄子与惠施论语的语言立意议论文《庄子》中有一个出现频率较高的人物惠子,也叫惠施,他是庄子的至交好友,我们知悉的“子非鱼,焉知鱼之乐”的辩论,就是发生在庄子和惠子之间。

二人志向抱负不同,却是亲密无间的好友。

庄子的妻子去世时,庄子尚能用天地变化之道,自然看待妻子的生和死;而惠子去世时,庄子感叹,自己唯一能辩论的人,已经走了,从此以后他就再也不和别人开口论道。

如果说半斤和八两是天生一对,那么庄子和惠子,就是势均力敌的好友,庄子的智慧体现在无为,而惠子的智慧体现在有为。

《庄子天下》记载了惠子的言论,今日读来,方才惊觉,原来惠子是知识学问超前两千年的天才。

《庄子》中记载,惠施曰:“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这句话,放到今天的数学,就很好理解。

数字中的自然数,从1开始,2,3,4,5,6,7,8,9……无穷大,刚好吻合“至大无外”。

从小于1开始,0.1,0.01,0.001……无穷小,符合“至小无内。

”天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顺时针的生发,天地有为,而万物昌盛;反过来,逆时针运转,则是回归大道,九九归一,天地无为,而万物回归本源。

修行求道人,是走“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的逆向之路。

而求仕途人,是走“日增一知,多多益善”的顺向之道。

如果人能明白这个“顺也道,逆也道”的规律,那么就不会批判别人不对。

道家走的路,和儒家走的路,是相反的,道家无为,儒家有为,但是结合起来,就是一个太极,完成一统。

惠子曰:“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

”这句话,说的是今天数学的平面,两点成一线,三点成一面,平面是没有厚度的,但是平面可以无限延伸,其大千里。

惠子曰:“一尺之锤,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这是有限物质,可以被无限分割,也是无穷小的问题。

惠子的学问,超前到今天的数学,这在当时的人看来,实在难以理解。

所以《庄子天下》中是批判惠子的,说他学问奇谈怪论,这是当时人认知的局限性。

庄子主专题论文标志着我国说理我天知道完全陈数

庄子主专题论文标志着我国说理我天知道完全陈数

庄子主专题论文标志着我国说理我天知道完全陈数庄子哲学思想的论文:“忘”字在《庄子》全书共出现了86次,庄子将其遗忘事物的本义引申到针对精神现象而言的境界义。

遗忘的现象人人都有体验,自古人们就以不记事或遗忘来解释忘。

如《说文解字》载:“忘,不识也。

”《庄子》中也有这一原始义,《天下》曰:“先生恐不得饱,弟子虽饥,不忘天下。

”《徐无鬼》中管仲评说鲍叔牙“闻人之过终身不忘”亦然。

“忘”也可以指一种沉浸其中、浑然不觉的精神状态,即“忘我”、“忘情”等等。

庄子身处人命如草芥的乱世,面对生死之限、命定之限和自我之限给人们带来的精神和肉体的创伤、苦闷和矛盾的境遇,只能在精神领域寻求解脱之道。

《则阳》载:“故圣人,其穷也使家人忘其贫,其达也使王公忘爵禄而化卑。

”圣人不但自己能齐贫富,而且能使他身边的人,甚至王公贵族都忘记贫富之别,以豁达的姿态遨游于精神的自由之境。

唯“忘”才能超脱,才能得道,唯“得道”才能实现自由。

当然,除了庄子,“忘”的精神状态常常为人们所描绘。

《论语·述而》中孔子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不知老之将至”以及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都何尝不是“忘”;苏东坡赤壁泛舟澹然忘归是忘;贾宝玉初见林黛玉发呆说痴之时有所忘,马克思在闹市专心读书也有所忘;还有见利忘义、得意忘形、流连忘返诸如此类等等。

人们常把无意为之、不自觉的状态称为“忘”,而首次将“忘”看成是通向自由、获得解脱,实现精神的永恒与逍遥,自庄子始。

《庄子》。

许多篇章以多则构思奇妙的寓言结构成文;论述中形象情感与逻辑思辩结合,可算抒情性说理文。

战国末,《荀子》、《韩非子》中专题论文,标志着说理散文体制的定型。

有标明全篇主旨的标题,论点明确,论证精密,注意谋篇布局,结构浑然,表明我国说理文体制已经成熟。

此后,专论体成为我国说理散文的主要形式。

庄子论文:论庄子与惠施哲学思想的差异

庄子论文:论庄子与惠施哲学思想的差异

庄子论文:论庄子与惠施哲学思想的差异摘要:《庄子》一书中记载有许多庄子和惠施的精彩辩论,这成为我们研究惠施思想的重要材料。

从二人思想的对比研究中,我们发现庄子和惠施在存在观、认知方式、哲学方法、人生哲学等方面均有很大的分歧与差异。

庄子与惠施代表了中国古代哲学的两种思维进路,二人哲学思想上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道家与名家思想旨趣的差异。

庄子及其代表的道家“逍遥”哲学在存在问题和人生境界上的确超越了惠施,但是惠施及其所代表的名家学派的“求真”的哲学和理性分析的哲学方法也在中国哲学史上独树一帜,丰富了中国哲学的层次和内涵。

关键词:庄子;惠施;差异;认知方式;哲学方法;人生哲学《庄子》一书向我们显示,惠施是庄子为数不多的朋友之一。

当惠施去世时,庄子十分伤心:“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①二人颇有伯牙和钟子期“知音”的味道,这表明庄惠二人在思想上的确有相契合之处。

然而《庄子》书中所记载二人之间的许多的辩论又表明庄子和惠施在思想上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一、“道”与“物”——存在观的差异首先,在关于何为世界的根本存在的问题上,二人之间就产生了分歧。

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庄子继承了老子“道”的观念,把“道”作为自己哲学体系的最高范畴。

他认为“道”是世界的最高原理和根本的存在: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②道虽然“生天生地”,但它并不是外在于天地万物的造物主,而是内在于天地万物的存在。

有物即有道,故道“无所不在”,万事万物中皆有道,“周”、“遍”、“咸”形容的就是道普遍内化于万物的特性。

同样“道”也内涵于人的存在之中,表现为所谓的“人道”。

天道“无为而尊”,人道“有为而累”;天道为主,人道为臣。

因此,天道对于人道而言具有优先性,所以,人的行为方式也要遵循“天道”,此所谓“道不远人”。

庄子 论文

庄子 论文

我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感悟——庄子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庄子是我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也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在汉、魏晋时期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这一时期的“老庄之学”,在古代文学发展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并且真正开始渗进中国文人的骨髓。

其中庄子更是以其汪洋辟阖,仪态万方的文辞,深深地吸引了历代文士,其超然适己的生活精神,也更是深刻地改造了中国传统文人的内在精神世界。

庄子在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学发展中主要对后人在思想、文学风格、文章体制、写作技巧这几个方面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思想上庄子认为,人生最高的追求就是达到理想人格的“逍遥”境界,所谓“逍遥”,就是一种无条件,无需任何凭借,无限制的自由,这是庄子人生哲学中的精神修养方法和处世态度,如他的“庄周梦蝶”以及“腾云驾雾、不饮不食的神人”,就是其“逍遥”精神的文字表现。

在儒家的规矩严整与佛家的禁欲严峻之间,庄子的“自由”思想应运而生,给中国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块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间,它的率性,顺应自然的,反对人为的束缚,在知识分子的心目中,最贴合他们内心深处隐微的部分的。

不得不说,庄子的的思想,对文学家的创作的创造力和文学的多样性,多元性都产生了积极地作用。

文学风格上,庄子他深刻的人生哲学思想主要不是通过理论逻辑来阐述,而是以寓言的形式表现的,加上他富于诗人的气质这一特点,使他的寓言在生动形象而幽默诡异的故事中阐述自己思想的同时,又具有诗歌式水一般的整体性。

古希腊时期外国文学中有专门的寓言故事集《伊索寓言》,而在中国文学中,则没有专门的寓言集。

而庄子一生创作了一百多个寓言故事,从某种程度上讲,庄子填补了寓言在中国文学中的空白。

文章体制上,庄子的文章结构,很奇特,看起来并不严密,常常突兀而来,变化无端,任意跳荡起落,但思想却能一线贯穿。

句式也富于变化,或顺或倒,或长或短,更加之词汇丰富,描写细致,和时常不规则地押韵,显得极富表现力。

庄子的这种文学体制脱离了同时期文学创作的语录体形式,它不仅加速了先秦散文从发展到成熟的过渡,还促使先秦散文达到了最高成就。

庄子秋水的哲学思想论文八百字

庄子秋水的哲学思想论文八百字

庄子秋水的哲学思想论文八百字庄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

纷乱复杂的春秋时代造就了庄子唯美、深邃的哲学体系,影响后世几千年。

本文以《秋水》为例,剖析庄子的哲学思想。

春秋时代政局不稳定,各诸侯国林立,周王朝的管制能力越来越弱。

各诸侯国为侵占邻国土地蠢蠢欲动。

各学术流派孕育而生,人们思想变得异常活跃和思辨。

大批的学者游说政客或诸侯王施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本文主要分析道家学派代表庄子的哲学思想,他主张“天道无为”,即世间万物都是不断变化的,没有任何本质的区别,事物的贵贱、善恶、生死等皆为辨证相对。

这一观点在苏教版《秋水》选文中得到很好的诠释。

《秋水》可分两个层面,首先是在“秋水泛滥,百川灌河”之际,河伯看见自己“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便欣然自喜,骄傲自大起来。

其次是河伯顺流而下,见到“不见水端”大海之后,意识到自己的渺小,认知发生变化,对自己盲目自大表示悔过。

文章的哲理思想可以分以下几点详细说明:第一,河神见海神之后意识到自己骄傲自大,见识短浅。

说明世间万物的认知具有相对性和局限性,人在有限的认知环境下,不可能全面认识世间万物,即万物在世间的善恶、贵贱等不是绝对而是相对的。

第二,邯郸学步实际告诉后人勤于向别人学习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客观情况,从实际出发,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文章暗指读书人,为了追求人生真理,还原自然本性,在知识的海洋中忘我学习,最后迷失在书中,将自己圈在自我意识形态中无法自拔,忘掉了以往的自我。

第三,文中“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一句,深刻体现了庄子的逻辑辩证思维。

这里需要提一个哲学家惠子,他主张严谨理性的求证、探求事物的真实性,却忽略了人类认知的非完全性和局限性等客观情况。

只有在心中保存这样的观点以“无”的形式存在的人间大道,才能算事物的本质,人间的真理,才算至高无上。

《秋水》一文能体现庄子哲学思想,很好地诠释庄子的哲学思想之美,本文提出来一些参考性的意见和措施,供一同战斗在一线的同仁们参考。

庄子的哲学思想论文(2)

庄子的哲学思想论文(2)

庄子的哲学思想论文(2)庄子的哲学思想论文篇二摘要:庄子哲学思想的博大深远已是人所共识的,而人生哲学是庄子哲学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思想不仅在道家心性理论的发展史是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面对现世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的极度扩张的情势下,它可以为人们在精神层面上提供一种矫正的力量,促使人们不断反思自己的价值追求,避免向外追逐,使人为物役的心性异化和扭曲。

本文着重探讨庄子的人生哲学,同时加深了对他的哲学思想的理解,对现代社会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庄子;人生哲学;现实意义中图分类号:B2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1-0000-01一、《庄子》概说《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重要著作,在唐朝又被尊称为《南华经》,由庄子及其后学所著,是道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此书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揉杂、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然而当时所流传的,现今已失传。

目前所传的三十三篇,已经是由郭象?整理,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所不同。

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做。

内篇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的思想核心,而外篇、杂篇的发展则纵横百余年,参杂了黄老、庄子后学形成复杂的体系。

司马迁认为庄子思想“其要归本于老子”。

然而就庄子书中寓言、义理及《天下篇》对老子思想所评述,老子与庄子思想架构有别,关怀亦不相同,所谓“道家”思想体系与《庄子》书,实经过长期交融激荡,经汉代学者整理相关材料。

二、庄子哲学思想的特征人生哲学是庄子思想的核心内容,庄子的人生哲学典型地代表了道家的人生观,对后世的影响很是巨大。

庄子的人生观是一种谋求个体精神独立自然的人格理想,这种理想人格的人生实践实际上就是企图克服、摆脱必然性的一种努力,它同时具有真实性、理想性和幻想性的三重特性。

首先,庄子理想人格的精神境界具有真实性,它实际上是指一种安宁、恬静的心理环境。

摆脱由生死之限、时命之囿、哀乐之情而产生的精神纷扰,从而形成一种宁静的心理环境。

庖丁解牛议论文六篇

庖丁解牛议论文六篇

庖丁解牛议论文六篇《庖丁解牛》是先秦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庄周)创作的寓言故事。

原意是用它来说明养生之道的,借此揭示做人做事都要顺应自然规律的道理。

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庖丁解牛谈论文六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庖丁解牛谈论文1学了庖丁解牛让我感觉到世界上的事情纷繁简单,处理不当在无形中就会给人带来苦恼,如何去摆脱苦恼,潇洒的处理好一切事情呢?在《庖丁解牛》中我们知道了,牛是简单的,但是只要把握了牛的肌理,就可以一刀下去,刀刀到位,轻松简洁的解牛了。

世上的事情也是一样的,不管它多么简单,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充分熟悉和把握事情的内在规律,处理起来游刃有余了。

庖丁在顺当解牛后“提刀而立,为之回顾,为之踌躇满志。

”是一种悠闲得意的人生境界,也是一种布满自信的境界。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我们怎样才能达到此种境界呢?我们要学会用“刀”学会了就活的潇洒,不会用“刀”就失去了生存的工具,就会陷入苦恼中不能自拔。

我们应当如何把握这用刀的生存技能呢?我们首先要学会讨论生的结构,找准牛的肌理就是事情的内在规律。

轻松自如的解牛和解决事情。

人世间的事情虽然千差万别,不尽相同,但是对于每个人每件事,有规律可循。

就得擅长把握它的规律,顺着它的规律去做,遇到难题要学会绕道解决。

避开与其规律发生冲突,假如不按规律办事,拼着力气在干了解牛的刀,没有了武器,不但解不了牛,就连鸡也杀不了。

这样做势必会陷入到无法回旋的余地,我们应当如何把握解牛的正确方法呢?我们应当做到,不管对于任何人或任何事,要在全面把握的基础上,要找到其中的门和路,要知道从那进入,从那里拐弯。

像我们的学习,人际关系,都不是这样的吗?我们要学会用敏捷的头脑来应对世间万物的变化。

我们有时要学会绕开障碍而行,也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以。

解决问题砂是在硬碰硬上,硬碰不但白费劲气,更糟糕的是简单击到对方的最痛处,那样根本解决不了问题,还会在合作的关键的门路上打上难以解开的死结。

所以我们学了《庖丁解牛》以后我们要学会能把自己的锋芒磨损,还要顺当解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庄子之“忘”与“游”
学院:西南大学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班级:2009级汉教三班
姓名:石秀诗学号:222009308011201
【摘要】:“忘”是庄子美学的一个核心,是庄子神行于宇宙遨游于四海的关键所在;“游”可谓是庄子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庄子心灵与精神世界所向往的自由生活。

以“忘”而“游”谓之庄子。

【关键词】:庄子、忘、游、庄子思想
引言
有人说:“没有老子,就没有道家思想;没有庄子,道家将被遗忘”这诚然说出了庄子在道家的地位之高。

“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无物不然,无物不可”的观点是庄子相对主义的态度。

我们知道道家思想以“道”为核心,乃如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那么庄子之道又是什么呢?我们从庄子之道能看到的庄子又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历来人们对庄子思想的评论是丰富多彩的。

本文以庄子思想中的“忘”与“游”来对庄子本人及庄子道家思想进行浅论。

一、庄子与《庄子》
庄子,闻一多说他是一个“真实的诗人”,郭沫若则说他是一个厌世的思想家,那么庄子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又是在那种社会背景下生活的一个人,庄子的《庄子》玄妙的人生哲理是怎样产生的?以上种种都得先从庄子这个人入手。

庄子,这位道家的先圣,生活于春秋战国时代,与孟子生活于同一个时间。

在政治混乱、战争频繁、思想活跃的年代里,庄子的生活是多样的。

物质上,他是一个编织草鞋为生的穷光蛋;文化上,他是学富五车道家思想的泰斗。

他是一个贫穷而富足的人,诚如这段评价说的“他的形象太丰富了,可以一会是敏锐的
人生解剖师,一会儿又是沉淀往事的诗人;一会儿是濮水上悠游的垂钓者;一会儿又是土屋前闲坐的穷汉”○1,当然,他还是一位口才雄辩大师,他与惠子的“鱼之乐”之论以及“枯鱼之肆”、“涸辙之鲋”的故事便是最好的证明。

这就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庄子,其人生如梦一场般千变万化。

《庄子》出世以后,与《老子》《周易》于魏晋南北朝被世人列为“三玄”,从此倍受人们推崇,那时文人们“废六经,谈老黄”赋诗论道以“玄”为美为善。

《庄子》这一本奇书蕴含了中国古典哲学、美学、艺术学等多方面的思想内容。

《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和“杂篇”三个部分。

“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

内篇最集中表现庄子哲学的观点的是《齐物论》、《逍遥游》、《大宗师》等。

庄子与《庄子》都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当中的是与非、虚与实、对与错之精神观是为后人看待现实世界开拓的一个窗口。

二、庄子之“忘”
“忘”即是“心亡”——忘记自我意识之意,简而言之为“忘我”。

然而,庄子之忘的内容是丰富的,它不仅仅在于“忘我”。

“与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忘”,是庄子高妙人生的条件关键,诚如武林高手般“忘我”之境才是武功最高之境,手中无剑才是剑招之至。

但是,庄子强调的“忘”应该是《逍遥游》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之意,他
的“无己”“忘我”是“至人”即是人之至也,“无功”“无名”则是“神人”“圣人”无功名利禄的品格体现。

庄子在纷争的现实之下,以“无己、无功、无名”的心态来“出世”,以“心斋”、“坐忘”,“忘礼乐,忘儒之仁义”意识而有了庄周是蝶,蝶是庄周的“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的故事,进而体现了庄子为实现精神的绝对自由和解放的观点。

这“忘”的哲学观,是庄子与人生现实争对的尖刀武器,他以“赤子之心”涤洗尘世间的污垢,超脱于六合,更以“牛马四足,是谓天”的自然而然的思想无为无拘束。

这也是中国自由美学观点的体现。

庄子之“忘”形成的依据,诚如黑格尔说的:“在斗争不发生效用的地方,合理的办法就在于放弃斗争,这样至少还可以恢复主体自由的形式的独立自足性。

因为这样,那种冤屈对他就不要再有什么力量;反之,如果他硬要抵抗它,他就必然见到他毕竟完全受它的统治”○2。

战国纷争,诸侯争霸,百姓流离,百家争鸣等丰富复杂的社会背景,就是庄子之“忘”的土壤,也是庄子之希望——“游”的根枝。

“忘”的目的在于“逍遥”,“逍遥”之目的在于逃离现实,神游六界宇宙。

庄子的“忘”即是忘掉一切甚至自我,从而探索人生哲理达到逍遥宇宙的目的。

以八字来形容庄子之“忘”即是:忘之洒脱,忘源无奈。

三、庄子之“游”
庄子之游,“游于四海之外”、“游于物之初”、“游乎天地之一气”、“游方之外”而逍遥。

“游”可谓是庄子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庄子心灵与精神世界所向往的自由生活,简之为“逍遥”。

那么,对于庄子来说,何为逍遥之游?又为何逍遥呢?
《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
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鲲鹏逍遥乎?然,借物而怒飞非真正逍遥之游也。

逍遥之意,诚如王夫之说的:“逍者,向于消也,过儿忘也;遥者,引而远也,不局心知之灵也”。

显然,我们可知,庄子之“游”与庄子之“忘”这两大观点的关系是庄子道家思想哲学的目的与条件的关系,也是庄子哲学观点的主要思想体现。

换句话说,以“忘”而“游”谓之“庄子”也是无可非议的。

如果说,儒家的“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观点写出了儒家对现实社会的积极意义作用体现;那么,道家的“自守静笃”“乘物游心”则是为了不能改变“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黑暗现实而给人们一种忘我的无拘无束,超越有限生命的自由与解放,其同样对社会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游”字在《庄子》中一共出现的107次,这足以说明庄子对精神之“游”的向往,以及对现实无奈的逃避体现。

正因为庄子的过于强调“忘我”的“逍遥之游”,后人对其消极的评价也是多见的,如任继愈认为:“庄子的思想,反映了奴隶主阶级在封建实力强大后,没有前途、失去信心的失败主义精神状态”○3,侯外庐认为:“庄子不知悦生,不知恶死,齐死生,忘物我,未始有是非,未始有物也,无物不然,无物不可的思想是消极人生观,宿命观,完全陷入了主观唯心主义,是反动的。

”○4其实,“傍日月,挟宇宙,游乎尘垢”的庄子之“游”何尝不是其对人的精神世界的的理解与开拓。

“无为,不是无所为”乃是以自然顺应为主,以精神超脱为具而追求达到的一种人生境界的观点。

正如“庖丁解牛”中“庖丁之刀之所以十九年而新如当初,是因为用刀之人能依据牛的结构,使刀锋专走空隙之处,连经络都不肯触及,何况大的骨头!正因为庖丁之刀飘忽无定,游走于空隙之间,所以可以不为经络骨头等硬物所伤。

当然,庄子用庖丁解牛的故事是为了说明,善于养生之人,其行为不拘于所为而有开放性的特点。

”○5。

而庄子的齐死生,忘物我,未始有是非,未始有物也,无物不然,无物不可的思想则是相对辨证主义观点。

虽然庄子的消极无奈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庄子之“游”,是人性解放的自由,庄子“以大为状美”是其对人生追求的审美标准,庄子之精神是浪漫主义的体现,庄子之哲学观更是中过古典哲学的重要精华。

四、结语
不管是庄子本人,还是《庄子》思想;不管是庄子之“忘”,还是庄子之“游”;不管是现实主义的逃避,还是精神解放的消极;不管是批评者多,还是赏其者少。

庄子以及其思想的一切对于今之世人来说是一笔精神的财富,是永久不会竭尽干枯的“精神之河”,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大餐。

因为矛盾无奈的现实以及人事关系的复杂社会依然存在,所以庄子思想的“忘”与“游”也必将存活于世人的心灵深处。

此外,它还是中国人追求浪漫与善美的中国美学的核心观念,诚如“而庄子通过个人自我内心的沉寂而忘记世界,从而实现精神的无拘无束,超越有限的人生。

自由的人生,这就是中国美学精神的核心”○6的评价一样。

【参考文献】:
[1]<庄子的自由之道>,粟亮,湘潭大学,2010,05,08
[2]黑格尔:<美学>,第一卷,第268页,商务印书馆,1979
[3]任继愈:《中国哲学史》,人民出版社修订出版, 2003
[4]侯外庐:《中国思想史》,人民出版社版, 1957
[5]<庄子无为思想研究>,雷吉振,湖南大学,2009,05,15
[6]寇鹏:<文艺美学>,第一章,第23页,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