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常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辨证常识
根据中医理论,证的要素包括临床表现(症状、体征,或主要证候、次要证候)和病机(病因、病位、病性、病势,或主要病机、次要病机)。
或者说,广义的证包括了证候、证素、证名。
症状+体征=证候。
根据证候循病因、12经络而推演出证素。
病位证素+病性证素=证名。
证素是辨证诊断不能再分的诊断单元。
证候:始因等、寒热、汗出、疼痛部位、疼痛性质、头身不适感、睡眠情志声音、咳痰喘、饮食口味、大便、小便、经带精液等、出血、神志面色等、头面五官体征、颈胸腹部体征、形体肌肤体征、舌象、脉象等、血尿粪检测。
病位证素20项:心神(脑)、心、肺、脾、肝、肾、胃、胆、小肠、大肠、膀胱、胞宫(子宫)、精室、胸膈、[上焦]、少腹[下焦]、表、半表半里、肌肤、经络、筋骨[关节]。
五官专科病位9项:目——肉轮、血轮、气轮、风轮、水轮,耳,鼻,咽(喉),齿(龈);
病性证素33项:(外)风、寒、暑、湿、(外)燥、火(热)、痰、饮、水停、虫积、食积、毒、脓、气滞、气闭、血瘀、血热、血寒、气虚、气陷、气不固、气脱、血虚、阴虚、亡阴、阳虚、亡阳、精(髓)亏、津(液)伤、阳浮、阳亢、动(内)风、动血;
待定或暂作特殊者9项:气逆、喜、怒、忧思、悲、惊恐,燥屎、结石、毒。
证素组成的规范证名:心神类证、心病类证、肺病类证、脾胃肠病类证、肝胆病类证、肾系病类证、脏腑兼证、形体病类证、其他类证。
常见证诊断标准:痰蒙心神证、心脉痰阻证、肺阴虚证、痰热壅肺证、脾阳虚证、胃寒证、肠道湿热证、肝郁气滞证、肝胆湿热证、肾虚水泛证、膀胱湿热证、胞宫痰湿证、精室瘀浊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阳亢证、风寒束表证、少阳病证、肌肤热毒证、风痰阻络证、筋骨寒湿证、气血两燔证、阳气亡脱证。
气血津液证候的虚证:气虚、血虚、精(髓)亏、津液亏虚、气脱、血脱、气陷、气不固。
气血津液证候的实证:气滞、血瘀、湿、水、饮、痰、气逆、气闭、血寒、血热等。
气与血、气血与津液之间在临床上的证名:气血两虚、气滞血瘀、气不摄血、气随血脱、气虚血瘀、痰瘀互结、气虚水停、津气亏虚等证。
比如,病人主诉:头晕、眼花,按中医理论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无痰不眩,无火不晕”、“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肥人眩晕,气虚有痰;瘦人眩晕,血虚有火”、“风火上扰,发为眩晕”等说法。
因此,证候“头晕、眼花”,在医生头脑中考虑到的可能因素就有:肝风、痰、火、气虚、血虚、阴虚、阳亢等可能。
此时经过检查,发现病人有面色淡白、舌质浅淡、脉沉细等与血虚有关的身体信息。
如果病人是瘦人则应了“瘦人眩晕,血虚有火”的说法。
治疗的时候,以补血、泻火为下药组方的方向。
如果病人是体胖、胸闷、舌苔腻、脉滑等症状,则病变属于“痰”的可能性增大,自然不属于血虚、阴虚、阳亢等可能。
辨证思维的方法:归纳法、类比法、演绎法、反证法。
反证法:面色潮红、咽干、烦热——似阴虚火旺,如果小便清长、下肢冷甚则病变定义为:虚阳浮越之证。
类比法:阴虚证——面色潮红、五心烦热或午后潮热、消瘦、盗汗、颧红、舌红少苔、脉细数。
阴虚可与气虚血虚阳虚阳亢精亏津液亏虚以及燥邪等证候同时慢性存在或互为因果,表现为病人气阴亏虚证、阴血亏虚证、阴阳两虚证、阴虚阳亢证、阴精亏虚证、阴津(液)亏虚证、阴虚内燥证等阴虚,进而可发展成阳虚,亡阴阴虚可导致动风气滞血瘀水停等病理变化。
演绎法:比如患者前晚淋浴受寒而于夜间新起恶寒,头身疼痛,知其属外感病范畴;昨日但发热,已不恶寒,并有口渴、舌红、脉数,是为表证已不存在,而是里热证;现咳嗽明显、气喘、咳黄痰则知病位在肺,故本证为肺热炽盛证。
归纳法:患者主诉:身黄,并且有胁肋胀痛、右胁下肿块,知病位在肝胆;身热、口苦、尿黄、舌红、苔黄、脉数等,其病性属热;渴不欲饮、苔腻、脉滑以及恶心、便溏等,为有湿邪之征;胀痛、腹胀,又为气滞的表现。
将分散的各
个病状进行归纳分析,便可条理清晰地全面认识病情。
此病涉及肝、胆、湿、热、气滞等,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综合判断,辨证为肝胆湿热气滞证。
病位证素:肝、胆;病性证素:湿、热、气滞。
病位证素+病性证素=证名。
(肝、胆)+(湿、热、气滞)=证名(肝胆湿热气滞证)。
提出中医辨证的思维规律是根据证候,辨别证素,组成证名。
以症为据、从症辨证,遵循中医学理论,进行整体综合评判,是中医辨证的原则。
证素是构成证的基本要素,是辨证的核心。
全书《证素辨证学》分为辨证方法的研究,证候辨证素量表,证素诊断标准,常见证诊断标准,证素辨证诊疗软件五章,其具体内容规范、准确,系研究的最新成果,具有重大学术意义,用之于临床,能提高中医辨证论治水平。
脾肺气虚、肺肾阴虚证。
一、证素名正而言赅
证,古为證,《中华大字典》载“證”的含义有:告、验、证、谏、则、候、质、病證,共八项。
在中医辨证学中就是指证候。
素,指本来的、原有的,如素质犹本质,素性犹本性;带有根本性质的物质,如色素、毒素、元素。
证与素合为一词——证素,就是证的基本要素,即辨证所要辨别的本质性内容。
证素一词,言简而意赅,体现了辨证的实质意义,证素就是构成证(名)的要素。
二、证素不等于证候
所谓证候,主要可有两种理解,一就是指证,如证候规范就是指证的规范;一是指证所表现的外候,《诸病源候论》等所指的候,就是病证表现,如病候、证候等。
我们主张从第二说,证候就是指症状、舌象、脉象等证的外候。
但是症状往往指单个的临床表现,而证候则是指一组相关的脉症等。
证素是通过对证候的辨识而确定的病变本质,即证素是对病变本质所作的判断,而不是现象。
因此,证素不是指证候,但证素的确定,必须以病理表现为根据,即以症为据,从症辨证。
三、证素不等于证名
证素是构成证名的要素。
临床上常见而规范的证(证名),都是由病位证素与病性证素相互组合而构成的。
如肝胆湿热证的病位证素是肝、胆,病性证素是湿、热。
因此,证素虽然是辨证的要素,但它是具体、基本的诊断单元,还不等于完整的证名诊断。
一个完整、规范的证名,一般应当有病位证素、病性证素,以及必要的病理连接词,如壅、束、阻、亏等,不能只有病性而没有病位,更不能只有病位而无病性。
四、证素中为何不讲病因
证素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病位和病性。
中医学的辨证是“审症求因”,是根据证候而审得性质,所以辨证所确定的病因,实际上就是病性。
即辨证所确定的病性,就是病变当前的病因,病性的概念中包含了病因。
“邪之阴阳,随人身之阴阳而变也”(《医门棒喝·六气阴阳论》),证的形成并不是单纯由病因决定的,而是与体质等的关系尤为密切。
所以,辨证所说的证素,称病性比称病因为好。
若称病因,则七情是内因,辨证就应有相应证素,而实际上情志刺激主要是始因,导致气机的“怒则气上”、“思则气结”、“恐则气下”等便是后果,而阳亢、气滞、气不固等方为病性。
@pagebreak@
五、证素不宜称病机
《素问·至真要大论》:“帝曰:愿闻病机何如?”并强调要“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据此,后人将其总结为“病机十九条”。
因而有人认为病性证素当称病机为妥。
其实,病机重在阐释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并揭示其规律,病变的机理复杂,有种种可能,如阴盛阳虚、气滞血瘀、热极生风等。
证素则是对病理本质所作的判断,是对当前证候的分析而确定的病理本质,有是症便有该证素,自然就会有一定的病机,证素的确定完全以症状等证候作为依据。
证素是结论,病机是机理分析,虽为病之机要,但它毕竟不是对当前证候本质所作的直接判断。
六、病位证素的必要性
有人主张辨证要素只要病性,因为病性与病机的概念相似,而病位不是病机,因而证素不要提病位。
首先,病机应当包括病位,比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的“病机十九条”,就有心、肺、肝、脾、肾、上、下等7条病位概念。
其次,临床辨证不能不辨病位,肾的阴虚抑或心的阴虚、胃火抑或肝火等,其表现有所不同,方药治疗亦有差异,中医的证名诊断应当有病位。
第三,近代研究证候规范的中医学家都主张辨病位,如方药中的《辨证论治研究七讲》称第一步为脏腑经络定位;张震“中医辨证规范化”提出病位证候,包括心、肝、脾、肺、肾等;柯雪帆《中医辨证学》第四章为病位辨证。
七、有无必要称病势
当代中医学对于“证”的约定: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当前)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性概括。
朱文锋曾对病势有过专门论述,其所研制的“中医数字辨证机”将气陷、气闭、不固、阳亢、阳浮、亡、脱等,在病机上表现出向上、向下、向内、向外等动态之势的7项证素称为病势。
因此证素似应分列病势。
但是,从本质上说,病势仍然可归属于病性之列,如气陷、气不固一般是气虚的特殊表现形式,阳浮一般是阳虚的特殊表现形式。
同时,许多病性本身都有势,除上述所列外,如气滞(郁结)、血瘀(不畅)、寒(束)、火热(炎上)、湿(下注)、等,不能说其中没有势的含义,“性”与“势”难绝然区别。
因此,可将病势合于病性之中,而不是病势与病性并列。
八、病性与病理的概念
有学者认为病性宜称病理,又有医家认为称病理则与西医病理相同,而中医病理不如西医病理清楚,故应当回避病理概念。
其实,病理者,病变的道理、原理也,中医称病理亦未尝不可,不能只允许西医说病理,中医就不能提。
但为了避免一提病理就与西医的病理解剖连在一起,且气虚、气滞之类中医学的辨证认识,尚难按西医学的要求拿出相应病理结论,因而许多中医学家如方药中、柯雪帆等,都称之为病性,而不称病理。
附:《证素辨证学》目录引言
第一章辨证方法的研究
第一节“证”有关概念的辨析
一、“证”有关概念的源流
二、“证”有关概念的约定
三、病、证、证候等概念的辨析
第二节中医辨证学沿革
一、《内经》在辨证学上的贡献
二、张仲景及“六经辨证”
三、八纲辨证的沿革与意义
四、温病辨证的发展
五、脏腑辨证的完善
六、病性辨证的内容
七、经络辨证有待发扬
第三节辨证思维原理
一、辨证思维原理
二、“证”的三阶双网结构
第四节通用证素的选定
一、证素的基本特征
二、证素内容的挖掘
三、通用证素的筛选
第五节证素辨证研究
一、遵循辨证思维原则
二、证候规范研究
三、计量辨证研究
四、建立辨证数据库
五、信息挖掘处理方法
第六节证素辨证体系
一、证素辨证体系的结构
二、证素辨证的意义
三、证素辨证歌
第二章证候辨证素量表
一、始因等
二、寒热
三、汗出
四、疼痛部位
五、疼痛性质
六、头身不适感
七、睡眠情志声音
八、咳痰喘黔
九、饮食口味
十、大便
十一、小便
十二、经带精液等
十三、出血
十四、神志面色
十五、头面五官体征
十六、颈胸腹部体征
十七、形体肌肤体征
第三章证素诊断标准
第四章常见证诊断
第五章证素辩证诊疗软件
一、始因等:
新近感受风寒;感受暑热火邪;环境潮湿;环境干燥;淋雨下水;饮食不慎;活动或者劳累病重;病情与情志有关联;外伤所致;新产、流产、手术;缓起久病;大量或者持续出血;强毒侵害(化疗、X射线、毒物、疫毒。
)。
二、寒热
新起微发热;微恶风寒;新起恶寒重;发热重恶寒轻;恶寒发热;寒战;壮热(高热不退);感受暑热而发热;身热不扬;潮热;往来寒热;身热夜甚;发热;经常恶风;容易感冒;经常畏冷;四肢凉;脘腹腰背冷;下肢冷甚;半侧寒冷;关节冷;久有低热;手足心烧;骨蒸发热;劳累后发热;烦燥发热;肢厥而身灼;肢厥而身凉;肢厥而身温;局部灼热感;喜凉恶热;喜温恶凉;阵发烘热;体温低;局部寒冷。
三、汗出
自汗;盗汗;新病无汗;新病有汗;壮热无汗;热甚汗多;暑天汗多;汗多无不适;局部汗多;冷汗淋漓;汗出如油;病重大汗;但头汗出;半身汗出;汗出不彻;出虚汗或者容易出汗。
四、疼痛部位
头痛;颠顶痛;偏头痛;后头痛;头颈强痛;面痛;目痛;耳痛;腮肿痛;鼻痛;牙痛;舌痛;口腔痛;咽喉痛;胸骨后痛;胸痛;心痛;乳房痛;胁痛;胁肋痛;脘腹痛;右上腹痛;脐腹痛;少腹痛;小腹痛;腹痛;阴器痛;肛门痛;肌肉疼痛;身痛;背痛;肩痛;腰痛;腰脊痛;膝痛;足跟痛;关[骨]节痛;指或者趾关节痛;四肢或者肢体痛;腰痛连足;痛经。
五、疼痛性质
胀痛或者窜痛;固定痛;刺痛;游走痛;闷痛;空痛;灼痛;冷痛;酸重痛;隐痛;痛喜按或者按之舒;痛拒按或者压痛甚;夜间痛甚;活动痛缓,不动痛甚;转移痛;转筋挛痛;牵掣痛;得食痛缓;进食痛甚;
六、头身不适感
头晕;头胀及胀痛;眼胀及胀痛;头重;眼花;视歧;眼干涩;视物模糊;畏光;暴盲;眼眵多;脑鸣;耳暴鸣;耳久鸣;新病失聪;长期失聪;喷嚏;鼻塞流清涕;流浊涕;喉痒;咽部异物感;气梗堵感;乳房痒;乳房胀;心悸;心慌;怔忡;惊悸;胸闷;胁胀;脘痞胀;胃脘嘈杂;腹胀;小腹胀;头重脚轻感;倦怠乏力;气下坠感;气上冲感;头蒙如裹;身体酸[困]重;腰膝酸软;颈背拘急;肢体肌肤麻木;口舌发麻;皮肤瘙痒;筋惕肉瞤;阴部瘙痒;肛门瘙痒;背胀;鼻痒;
七、睡眠情志声音
神疲;失眠;多梦;睡眠不实;健忘;嗜睡;善悲易哭;心烦;烦躁;急躁易怒;胆怯易惊;情志抑郁或者忧虑、孤僻;情绪易激动;恐惧、幻觉、多疑、强迫;喜呵欠;懒言;声低;声音洪亮;新病失声;久病失声;声音重浊;八、咳痰喘
咳嗽;阵发呛呆咳;干咳;吐痰;痰多质稠;痰少质稠;痰黏难咳;痰多质稀;痰少质稀;泡沫痰多;铁锈色痰;痰色白;痰色绿;痰色黄;腥臭痰;脓性痰;痰中带血;痰滑易咳;喉中哮鸣声;新病气喘;久病气喘;气喘;气短;喘不能卧。
九、饮食口味
口不渴;口渴;渴欲饮冷;渴欲饮热;渴不欲饮;咽干;无热而饮多;纳呆恶食;新病食少;久不欲食;长期食少;进食无味;食后痞胀;饥不欲食;多食易饥;厌油腻;嗜食异物;吞食梗塞;口苦;口淡;口臭;口甜;口咸;口黏腻;口酸;恶心;呕吐;干呕;呕吐酸水;呕吐苦水;呕吐清水;呕吐痰涎;呕吐馊食或者宿食;呕吐蛔虫;吐粪样物;嗳气;嗳气酸馊;呃逆;口气秽臭。
十、大便
新起腹泻;经常腹泻;五更腹泻;新病便秘;经常便秘;大便干结;经常便溏;新起便稀;大便如水样/米泔水样;大便如蛋汤;大便如黄糜;大便有黏液;大便有脓血/如鱼脑;大便先干后稀;大便时溏时结;大便色灰白;大便黑如柏油;大便腥腐臭气;完谷不化;大便细扁;大便排虫;泻势急迫;排便无力;排便不爽;肛门灼热;肛门坠胀;排便困难;里急后重;大便失禁;腹痛欲泻;矢气多;矢气无;矢气甚臭。
十一、小便
新病尿频;长期尿频;排尿无力;夜尿多;尿短黄;尿清长;尿潴留;尿少;排尿灼热;排尿涩痛;新起小便淋漓;尿黄褐;小便特多;遗尿;余尿不尽;小便失禁;小便浑浊/如脂膏;尿路砂石;尿后滴浊液。
十二、经带精液等
经行不畅;月经提前;月经推迟;月经错乱;月经量多;月经量少;经闭;阴道流血淋漓;阴道出血如崩;月经稀淡;月经深红;月经紫黯;月经夹块;经期延长;经间期出血;经断复来;带下多而稀;带下多而黏;带下色黄气臭;带下夹血;带下色白气腥;遗精;滑精;阳痿;早泄;性欲衰退;阳强易举;精液稀少/畸形;精液清冷;女子梦交;不孕;不育;滑胎、堕胎。
十三、出血
咳血;呕血;眼出血;鼻衄;齿衄;舌衄;乳衄;尿血;便血;精液血性;身热斑疹;紫斑;出血浅淡;出血色鲜红;出血色深红;出血色黯成块;阴道流血;恶露不下或不畅。
十四、神志面色
神志恍惚;神昏;渐入昏迷;晕倒;突然昏仆;谵语;郑声;躁扰不宁;神志错乱;神志狂乱;神志痴呆;语言不利;鼾声不止/酣睡;喉中痰鸣,痰壅;昏迷吐涎沬;口角流涎;神情淡漠;夜啼;智力低下;面色少华;面色萎黄;面黄如橘;面黄色黯;面色晦黯;面色淡白;面色苍白;面色白光白;面色黧黑;面色赤;颧红;面红如妆;颧颊紫红;十五、头面五官体征
头面脉络怒张;以颅增大;卤门未闭;卤门突起;卤门凹陷;面脸浮肿;发枯憔悴;发白易脱;枕部脱发;眼睑淡白;眼睑下垂;眼窝凹陷;眼周黯黑;眼突;直视上窜;目黄;目赤无所苦;目赤睑肿;巩膜紫斑;睡后露睛;对光反应消失;瞳神散大或者缩小;耳肿流脓;鼻翼煽动;吮乳灼热;口鼻气灼;口鼻气冷;鼻唇干燥;唇淡;唇红;唇紫;口吻溃烂;口眼喎斜;口腔赤烂;口腔麋烂;牙龈溃烂;牙龈萎缩;牙齿松动;牙龈红肿;牙关紧闭;睡中磨牙;咽喉红肿;咽喉赤烂;咽喉白膜;耳轮干枯;延长焦黑;口腔白屑。
十六、颈胸腹部体征
颈脉怒张;甲状腺肿大;淋巴结肿大;气息微弱;三凹征阳性;肺部干啰音;肺部湿啰音;胸腔积液;心界扩大;心脏杂音;心音亢进;心音微弱;心包积液;桶状胸;少乳或无乳汁;乳房结块;腹露青筋;胃部水音;胃肠蠕动波;腹膨隆;腹水征阳性;腹硬满;舟状腹;肝肿大;脾肿大;胆囊肿大;脘腹部肿块;小腹部肿块;少腹部肿块;腹内包块;肠鸣漉漉;肠鸣亢进;肠鸣减弱;肠鸣消失;肝胆内结石;子宫下垂;脱肛;内脏下垂;痔疮;阴部湿疹;阴囊或睾丸肿;阴部潮湿/湿烂;外阴干燥;阴器收缩;阴部坠胀。
十七、形体肌肤体征
身体素弱;形体消瘦;形体肥胖;形体蜷卧;经常水肿;水肿;局限性水肿;皮肤干燥;皮肤弹性差/指端螺瘪;皮肤粗厚硬肿;皮肤色素沉着;肌肤甲错;结节或肿块;肿块质硬不平;肝掌;丝状红缕;指端青紫;指甲淡白;水痘;出疹;风疹;风团;痈疖痱子;疱疹;患部溃烂;患部红肿;脓肿或流脓;角弓反张;两手握固;惊跳;肢体抽搐;瘛疭;肢颤、头摇;关节、肢体活动不利;肢体拘急;肢体瘫痪;半身不遂;肢体萎软;肌肉萎软;关节晨僵;/僵硬;关节红;关节肿;关节/骨骼畸形;小儿生长发育迟缓;肢体血肿;关节内作响;毛发脱落;脱屑或皲裂;下肢脉络曲张;皮肤红斑;渗液流脂水;肿块圆/软或如囊状。
5代表辰土(刘寄奴/制何首乌)、
6代表巳火(旺则清热解毒药或通经朝百脉或有虚火而用肉桂或补血)、
7代表午火(补血药,弱为解毒药)、
8代表未土(旺则滋阴、弱则补气)、
9代表申金(旺则泻胃火或当归、通经散瘀润肠通便药、弱则补胃气)、人位申金方块则枳壳12-20克;
10代表酉金(熟地、补血滋阴药、白芷或桔梗排脓)、
J 代表戍土(旺则化湿祛瘀消食积的药、弱则入肺脾胃经或滋阴药)、
Q 代表亥水(弱则利水通淋、渗湿止泻药;或者活血药;壮肾阳)、
K 代表子水(旺则活血药:当归、鸡血藤;壮肾阳)。
黑桃:像树叶的形态但是变为黑色则说明刚刚病变,没有方块那样类似瘀块那么严重。
(外)风、动(内)风、动血;毒、菌。
(甜味之糖解毒或者清热解毒药)
红桃:过热;暑、(外)燥、火(热)、血热;气虚、气陷、气不固、气脱、血虚、阴虚、亡阴、阳虚、亡阳、精(髓)亏、津(液)伤、
梅花:过寒;寒、血寒;脓、阳浮、阳亢、毒、菌。
方块:痰、饮、水停、虫积、食积、气滞、气闭、血瘀、湿
A 代表子水:水停、津(液)伤、阳浮、阳亢、
丑土:湿、寒
寅木:(外)风、
卯木:动(内)风、气虚、气陷、气不固、气脱、
辰土
:风湿、虫积、
巳火:血热、血寒、血虚、
午火:火(热)、血瘀、阳虚、毒、
未土:(外)燥、阴虚、食积、气滞、气闭、(梅花未人为痰)
申金:痰(地黑桃申为痰)、
酉金:亡阴、
戍土:暑、亡阳、(梅花戍天为痰)
亥水:动血、饮、
K 代表子水:寒、脓、精(髓)亏、。
八纲:阴、阳、表、里、虚、实、热、寒;六层:气、血、津液、精神、营、卫。
气阴亏虚证、阴血亏虚证、阴阳两虚证、阴虚阳亢证、阴精亏虚证、阴津(液)亏虚证、阴虚内燥证等阴虚,进而可发展成阳虚,亡阴阴虚可导致动风气滞血瘀水停等病理变化。
凌晨1时:进入浅睡阶段,对疼痛特别敏戚。
2时:除肝以外,体内大部分器官工作节律极慢。
3时:全身休息,肌肉放松,血压,脉搏、呼吸减低少。
4时:器官工作节律更低、慢,稍有声音即醒。
5时:人已经历浅睡、深睡。
此时起身,精神饱满。
6时: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已难入睡。
早上
7时:肾上腺素达到最高潮,血流加速,代谢免疫转强。
8时:体内的毒素排除殆尽,全身应该最爽朗。
9时:活动性提高,尤其是上班族,耐受、久性最高峰。
10时:注意力和记忆力处于最佳状态,最适宜工作。
11时:心脏血管工作颠峰,不易发病。
12时:全身总动员收回成命,血糖偏低,本能性小进食。
中、下午
13时:血液进入胃肠,脑血流减少,感到疲劳。
14时;一天中第二个最低潮,反应较早上迟钝。
15时:情况好转:器官敏感,工作能力逐渐恢复。
16时:工作耗费精力,出现体内代谢物的变化。
17时:体内代谢物,易潮红,出汗,胸闷、焦虑。
18时:活动潜力仍高,精神因素削弱这种精力。
19时:晚餐使血液进入胃肠,体力开始减退,情绪最不稳定。
20时:受制于大自然「催眠」,食物水份充足?荷尔蒙洗牌。
21时:神经活动强劲,记亿力增强,回忆白天「重要得失」。
22时:身体及生、心理松弛的过度时刻。
23时:荷尔蒙浓度渐降,呼吸减缓,身体各种功能渐处低潮。
24时:生理最低潮、最好睡觉。
所以还是少熬夜才能保有健康的身心。
内经中认识到了男人出生后每八年有一个明显的变化阶段,女人每七年有有一个明显的变化阶段。
这种人生过程中出现的明显的阶段性变化规律,是通过观察归纳就可以发现并应用的周期性。
其实,人生每十年生成一条额纹,也充分呈现出人体内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与人的健康状态也很有关系。
还有古人发现的十二年为周期的变化规律,也在天体自然世界和人体中存在着。
这一切都是人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都是对岁月时空的生命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