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湾微细浸染型金矿流体包裹体研究

合集下载

云南大坪金铜铅锌银多金属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云南大坪金铜铅锌银多金属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或侧 现呈 雁 行状 。侧 现 脉 与 中轴 线 夹 角 很 小 , 般 一
首尾 无重 叠 现 象 。尖 灭 再 现 脉 间 的距 离 ( 脉段 ) 无

般 小 于 5m, 数 可 达 1 2 单 脉长 度 一 般 少 0~ 0 m。
向 N 倾 角较 陡 , 下 泥 盆 统 地 层 与 闪长 岩 体 的分 E, 是
包体 金和 粒 间金 。黄 铁矿 和石 英是 自然 金 的主要 载
桃 家寨 闪长 岩体 呈北 西 向分 布 于三 家河 断 裂和
小寨 一金平 断 裂 之 间 , 东 、 两 侧 地 层 呈 断层 接 与 西
触, 是矿 区出露 的主要 岩 浆岩 , 是矿 区主要 的赋 矿 也
围岩 。闪长 岩体 长 约 1 m, 4— m, 矿 区 出 7k 宽 5k 在 露 面积 约 7 m , 6 k 主要 由闪 长 岩 组 成 , 侵 入 有 煌 并 斑 岩脉 。 闪长岩 原 生 色 为 暗绿 色 , 要 矿 物 为 斜 长 主 石 ( 占 4 % ) 角 闪 石 ( 占 3 % 一 0 ) 百 英 约 0 、 约 0 4% 和 ( 0 ) 次要 矿 物 有 黑 云 母 、 性 长 石 、 石 、 灰 1% , 碱 榍 磷 石 和锆石 , 学 成 分 上 属钙 碱 性 岩 系列 。闪 长 岩 体 化
坪金 多金 属矿床 已突破超 大型矿 床 的规模并 具有 向 特 大型金 矿床发 展 的潜力 。
1 矿 区地 层 简 介
云南大 坪金 多金属 矿床产 出于 哀牢 山矿集 区南
部金坪 块体 构造 一成矿单 元 内 。矿 区主体 被桃 家寨 闪长岩体 占据 。周 围零星 出露 奥 陶系 、 留系 、 志 泥盆
和手段 的地 质勘查 工 作 , 明 该矿 区多个 矿段 累计 探 金 资源 量 ( 3 3 3 5 5 g 不含 几乎 与此 等 量 3 2+ 3 ) 55 5k ( 的 民 采 金 )、 资 源 量 1 9 5 0 g、 资 源 量 铜 20 0 8 k 铅 5 4 0 g 银 资源量 5 2 g 但 就金 而 言 , 30 20 0k 、 59 4 k ; 大

流体包裹体盐度低温拉曼光谱测定方法研究

流体包裹体盐度低温拉曼光谱测定方法研究

2014年12月December2014岩 矿 测 试ROCKANDMINERALANALYSISVol.33,No.6813~821收稿日期:2014-01-16;修回日期:2014-10-11;接受日期:2014-11-15基金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引进现代分析测试设备配套方法研究(激光拉曼光谱现代微区分析技术及其在地质中的应用”(1212010816024),“北山地区斑岩型铜矿特征矿物测试技术研究”(12120113014500)作者简介:王志海,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拉曼光谱分析和流体包裹体研究。

E mail:601125W555@163.com。

文章编号:02545357(2014)06081309DOI:10.15898/j.cnki.11-2131/td.2014.06.009流体包裹体盐度低温拉曼光谱测定方法研究王志海,叶美芳,董 会,赵慧博,王 轶(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陕西西安710054)摘要:氯盐溶液作为流体包裹体中最普遍和最重要的盐水化合物,是测定包裹体盐水溶液含盐度的主要溶质,但由于其强离子键化合物的分子特性在常温、常压下没有拉曼效应,拉曼光谱测试无法获取氯盐的有效特征信息,使得利用激光拉曼光谱研究流体包裹体分子组分及含盐度的方法存在严重缺陷。

本文联合利用激光拉曼光谱探针和冷热台,原位采集了不同盐度的NaCl-H2O和CaCl2-H2O标准盐水溶液在低温下(-185℃)形成的冰、NaCl水合物和CaCl2水合物的拉曼光谱,分析了不同盐度标准盐水溶液形成的水合物拉曼特征峰的变化规律,尝试建立流体包裹体盐度低温拉曼光谱测定方法。

分析表明,NaCl水合物约3425cm-1拉曼特征峰与冰约3120cm-1拉曼特征峰峰面积比值和配制的NaCl-H2O标准溶液盐度呈良好的正相关(r2=0.9995),CaCl2水合物约3431cm-1拉曼特征峰与冰约3120cm-1拉曼特征峰峰面积比值也和配制的CaCl2-H2O标准溶液盐度呈较好的正相关(r2=0.9458)。

各类热液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

各类热液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

各类热液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1.造山型—变质热液成矿系统包裹体主要为3中类型:(1)富CO2包裹体,(2)含CO2水溶液包裹体和(3)水溶液包裹体。

其中(1)富CO2包裹体包括纯CO2包裹体和CO2体积在50%以上的CO2-H2O包裹体,后者可有两相(LCo2+LH2O)或三相(所谓的双眼皮);(2)含CO2包裹体:CO2含量小于30%的包裹体,可有两相和三相,见于成矿早阶段和中阶段,晚阶段不发育;(3)水溶液包裹体:即单相或两相的水溶液,多称为NaCl-H2O包裹体。

温度200-500℃,盐度通常低于10%。

低盐度富CO2的流体包裹体是造山型矿床或变质热液矿床区别于其他类型矿床的重要标志。

2.浆控高温热液型—岩浆热液成矿系统矿床类型主要包括斑岩型、爆破角砾岩型、夕卡岩型和铁氧化物型(IOCG型)。

包裹体类型:(1)CO2-H2O型包裹体,两相或三相,温度大于300℃。

(2)水溶液包裹体,成矿晚阶段普遍发育,均一温度基本低于250°。

(3)含多类子晶包裹体(4)含盐类子晶包裹体,盐类子矿物多为钠盐,流体相可为富/含CO2,但多为水溶液,均一温度250-500,盐度23%-50%,含子晶的富/含CO2包裹体为浆控高温热液型矿床所特有。

3.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火山岩容矿的改造热液成矿系统主要发育水溶液包裹体,偶尔可见含子晶的水溶液包裹体,缺乏H2O-CO2包裹体。

水溶液包裹体温度100-280,盐度低于10%4.微细粒浸染型—沉积岩容矿的改造热液成矿系统微细粒浸染型金矿。

即卡林型和类卡林型金矿床。

已发现的包裹体类型(1)水溶液包裹体,为富气相,富液相和纯液相的水溶液包裹体,均一温度一般低于250,盐度一般小于10%。

(2)石油包裹体,均一温度一般不超过250。

(3)富/含CO2包裹体。

盐度低于8%,温度在200以上,最高达350或更高,捕获压力达200MPa或更高。

发育此类包裹体的一般视为卡林型和造山型的过渡类型。

流体包裹体研究进展、地质应用及展望

流体包裹体研究进展、地质应用及展望

流体包裹体研究进展、地质应用及展望一、本文概述流体包裹体,作为地球内部流体活动的重要记录者,一直以来都是地质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它们以微小包裹体的形式被固定在矿物晶体中,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地球内部流体性质、活动历史以及成矿作用的关键信息。

本文旨在综述流体包裹体的研究进展,包括其形成机制、分析方法以及地质应用等方面的内容,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通过梳理流体包裹体的研究历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内部流体系统的运作机制,为资源勘探、环境评价等领域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流体包裹体的形成与演化流体包裹体,作为地质作用中重要的记录者,其形成与演化过程对于理解地壳内流体活动、物质迁移以及成矿作用等具有重要意义。

包裹体的形成通常与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构造活动等地质过程密切相关。

在岩浆活动中,随着岩浆冷却和结晶,其中的挥发分和溶解物被捕获在矿物晶格中,形成原生包裹体。

而在变质作用中,由于温度、压力的变化,原有岩石中的矿物发生重结晶,其中的流体被包裹在新的矿物中,形成次生包裹体。

包裹体的演化过程则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

随着地质环境的变化,包裹体中的流体可能发生相变、溶解-沉淀、氧化还原等反应,导致其成分、形态、大小等发生变化。

这些变化不仅记录了地质历史中的流体活动信息,也为研究地壳内流体性质、运移路径和成矿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微区分析技术的发展,使得对流体包裹体进行更加精细的研究成为可能。

例如,通过激光拉曼光谱、电子探针等手段,可以对包裹体中的流体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而通过显微测温、压力计算等方法,则可以揭示包裹体的形成温度和压力条件。

这些技术的发展为深入研究流体包裹体的形成与演化提供了有力工具。

未来,随着研究方法的不断完善和创新,我们对流体包裹体的认识将更加深入。

通过综合应用多种技术手段,结合地质背景分析,有望揭示更多关于地壳内流体活动、物质迁移和成矿作用的细节信息。

浅析卡林型金矿床的构造和矿床特征

浅析卡林型金矿床的构造和矿床特征

浅析卡林型金矿床的构造和矿床特征作者:李清杨李海平来源:《城市地理》2017年第09期摘要:卡林型金矿床具有分布局限、成矿集中的特点,形成许多超大型矿床。

金矿床成矿域发育一套大面积分布的巨厚的古一中生代冒地槽建造,同成矿期的岩浆活动和构造活动强烈,有利于形成各种地热体系和流体活动。

本文认为卡林型金矿是金矿床的一种重要类型,是一种浸柒、微粒或超微粒、中低温的热液矿床。

壳幔的不均衡和地壳物质运动促进元素再分配,使成矿物质多次富集。

沉积喷流和深大断裂等特定的地质构造活动,为金矿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来源,与之相应的岩浆活动为成矿作用提供了主要热源,多种金矿的有利成矿因素共同促成卡林型金矿的形成。

关键词:卡林型金矿;成矿作用;成矿机制卡林型金矿的成矿区域,大部分在不同性质的地质构造单元的接合部位或者板块过度区域。

而且在板块边缘很脆弱的地带,发育在裂缝地带或者峡谷盆地,出现在一些造山带沉积特点区域具有明显地区特征。

所以,对于地质构造环境的变化,对于探索卡林型金矿的成因具有指导意义。

以下就卡林型金矿床的地质特征及其找矿进行分析。

一、卡林型金矿床主要的地质特征1、成矿时代。

卡林型金矿得名于美国卡林镇,卡林镇位于在美国内华达州,在这个镇上人们首次发现了这种微细侵染型金矿床,于是就命名为卡林型金矿。

这种类型金矿的容矿岩主要是碳酸盐岩,还有一些硅质岩和粉砂岩也较发育。

所以,把这类卡林型金矿床归纳为来自于沉积岩石中的浸染型金矿床,又简称“微细浸染型金矿”。

卡林型金矿床的形成时间较宽泛,其中有的金矿床的形成时间可以追溯到古生代,例如位于北美洲盆地的金矿床,也有这些金矿床形成的时间较短,这些金矿床的围岩主要是火成岩。

卡林型金矿石主要含有有机质和碳等物质,根据研究统计,位于我国的卡林型金矿石含有的岩石主要是砂纸岩和碳酸盐岩。

2、矿石特征。

矿体一般呈现不规则的似层状、透镜,这类矿体与围岩界线不清楚,矿体亦有脉状、条带状。

金和成矿的热液构成与赤铁矿和毒砂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并且通过次显微金的状态存在。

桂西北地区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地质特征和流体包裹体研究

桂西北地区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地质特征和流体包裹体研究
造 主要 为浸染状 构 造 , 现 为 黄铁 矿 和 毒 砂 呈 星点 表 状、 浸染 状 分布 , 状 、 脉 网脉状 、 条带 状 构 造 , 现为 表
2 区域地质背景
桂西北金矿区属华南准地台与扬子准地台接合
部位旁侧的右江再生地槽 , 桂西 凹陷的西林一百色 断褶带。右江再生地槽从早泥盆世中晚期开始发生 裂陷, 直到早、 中三叠世成形 。区内三叠系地层广泛
发育 , 以中细粒碎屑沉积岩为主, 局部夹凝灰岩、 泥 质岩。含金 地层 除中三叠 统外, 下泥盆统 、 下二叠 统 、 三叠统 及寒 武 系地 层 中均 有 发 现 。据 有 色矿 下
黄铁矿、 毒砂等金属矿物沿节理或裂隙分布。 金多呈 自 然金产 出, 以显微、 次显微状赋存 , 成 色 变 化 范 围 大 (5% 69 0~94 0 , 均 90 c~ 6% ) 平 0%
S r lN . 2 e i o 51 a De e e . 0 c mb r 2 1 1




M0 RN NI DE MI NG
总 第 52期 1 21年 1 0 1 2月 第 l 2期
桂 西 北地 区微 细粒 浸染 型金 矿地 质 特征 和 流体 包裹 体研 究
张 敏 庞保 成 吴荣 华 。 李 文龙
矿层位和矿体产状各有不同 , 但其矿化蚀变特征基 本一致 。与美 国卡林 型金 矿相 比, 国的金 矿雄 我
5 0


庞 保成 等 : 西北地 区微 细粒 浸 染型金 矿 地质特 征 和流体 包裹体 研 究 2 1 年 1 桂 01 2月第 1 2期 ( ) 液期 。热 液期 是 矿 床 形 成 的主 要 时 期 , 1热 各种 成 因的热液从 矿 源层 中溶解 萃取 了大量成 矿 物 质 , 成含 矿热 液 。含 矿热 液沿 断裂 向上迁移 , 构 当含

铊──寻找微细浸染型金矿床的指示元素

铊──寻找微细浸染型金矿床的指示元素

铊──寻找微细浸染型金矿床的指示元素
潘家永;张宝贵
【期刊名称】《矿物学报》
【年(卷),期】1997(17)1
【摘要】本文对桂西北几个微细浸染型金矿床研究表明:Tl在矿石中富集,K/Tl、Ba/Tl比值,在矿石中明显低于围岩,Tl含量、K/Tl、Ba/Tl比值离差小,变
化稳定,利用他们作为指示元素及特征比值寻找微细浸染型金矿床是一条可行途径。

【总页数】5页(P45-49)
【关键词】铊;微细浸染型;金矿床;指示元素;找矿
【作者】潘家永;张宝贵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510.8
【相关文献】
1.金铊共生的微细浸染型金矿床--广西横县南乡金矿 [J], 张湖
2.黔西南,桂北地区微细浸染型金矿床砷,锑,汞,铊元素及矿物组合特征 [J], 钱汉东;陈武
3.硒──微细浸染型金矿床中的一个重要指示元素 [J], 刘家军;郑明华
4.贵州丫他微细浸染型金矿床金的赋存形式与矿床成因的研究 [J], 朱笑青;王中刚;陈福
5.微细浸染型金矿床金与分散元素铊的共生关系 [J], 潘家永;张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木里耳泽微细浸染型金矿的地质特征与成矿规律研究

木里耳泽微细浸染型金矿的地质特征与成矿规律研究
or
believed
that the
source
material
near-surface layer,the mainly ore.forming mixed underground hydrothermal and
the
Erze
gold
deposit
is the
atmospheric precipitation.It’S
oxidized Ore is mainly the honeycombed gold’S
structure.The
gold mainly
saves
by the micro
form
or
secondary micro gold’S
form
in the yellow iron Ore and in the decency
the
gold,but the especially
hi曲values
of Mo
and Cu
arc
consistent with
Ag.According to
deposit
the mineralization and the mineral formation characteristic,the process preliminary division is
过程初步划分为两个成矿期和四个成矿阶段:①原生成矿期,即菱铁矿阶段和石 英一硫化物一金阶段;②次生氧化成矿期,即褐铁矿阶段和金一石英一碳酸盐阶 段。 矿区内金的矿化富集规律为:①矿区内金的品位有从南东部向北西部逐渐增 高的趋势,;②矿体边部金品位较高,中心部位较低:③金多富集于矿体的上部和 下部接触带,主要富集于矿体上部。认为成矿流体应是从矿区南东部向北西部沿 主要的导矿通道一破碎带一由下向上部低压区(裂隙)扩散,低压区是矿化富集

流体包裹体研究进展及其在矿床学中的应用

流体包裹体研究进展及其在矿床学中的应用

流体包裹体研究进展及其在矿床学中的应用摘要:流体包裹体是指在矿物晶体中包裹着的微小流体包裹体,其包含了形成矿床的重要信息,如成矿物质来源、物质输运途径、成矿环境等。

因此,研究流体包裹体对于理解矿床形成过程、找矿预测和矿产资源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流体包裹体;研究进展;矿床学;应用引言流体包裹体研究是地球化学和矿床学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

流体包裹体是岩石中由挤压在晶体内部的液体或气体组成的微小空泡,它们记录了地质历史过程中的流体性质和成矿环境条件。

本文将介绍流体包裹体研究的进展,并探讨其在矿床学中的应用。

1流体包裹体的形成机制流体包裹体的形成主要经历了三个关键过程:胶结、充填和固化。

(1)胶结过程:当地质体中的岩浆或热液冷却到一定温度时,其中的挥发性物质(液体或气体)会发生相互作用,形成微小的空隙或裂隙。

这些空隙或裂隙就是流体包裹体的初步形成,其中的流体被困在其中。

(2)充填过程:在胶结过程之后,流体包裹体会进一步发育和充填。

这一过程通常伴随着岩石中的晶体生长和矿物沉淀。

充填流体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因岩石种类和矿床类型而异,可能包含有价值的矿物或矿物形成的前体。

(3)固化过程:充填过程完成后,流体包裹体会被周围的矿物和岩石牢固地固化起来,形成一个稳定的包裹体。

这种包裹体可由均匀的液体相(单相包裹体)或由液体相和气体相组成(二相包裹体)。

2流体包裹体研究方法2.1流体包裹体采集和制备流体包裹体的采集需要小心且精确的操作,以减少外部污染和失去流体包裹体。

常用的采集方法有两种:取样钻孔和岩芯采集、切片法。

(1)取样钻孔和岩芯采集:这是一种常见的流体包裹体采集方法。

通过岩石钻探或岩芯采集设备,在目标岩石或矿脉中定点采集岩石样品。

在采集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污染和失去包裹体,保持样品的原始性和完整性。

(2)切片法:这种方法适用于流体包裹体较为丰富和明显的岩石。

将岩石样品切割成薄片,通常厚度为10-30微米,以提供透射显微镜的观察。

二里沟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流体包裹体特征研究

二里沟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流体包裹体特征研究

1 7・
四 川 有 色 金 属 S i c h u a n No n f e r r o u s Me t a l s
2 0 1 7年 3月
文 章 编 号 :1 0 0 6 — 4 0 7 9( 2 0 1 7 )0 1 — 0 0 1 7 — 0 4
二里沟金矿床地质特征及 流体包裹体特征研究
Ke y wor d s:F l ui d i n c l u s i o n ; p y r i t e ; Er l i g o u
1矿床地 质特征
1 . 1矿 区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在三 叠纪末 期弧 形构造 带逐 渐隆起 , 切 割 了南 北 向 的川滇构造 ; 而: I L : I I  ̄ 西 向构造斜交南北 向川滇构造 。 本 区岩浆 岩主要 为侵入 的辉 绿岩 脉 , 与围岩接 触界 线清 晰 , 脉 体延伸 长 度为 1 l O m, 厚度 一般 在2 m 左右 , 颜色为 暗绿色 , 块状构 造 , 多为辉 绿结构 , 部分 为次辉绿结 构 。 镜 下见半 自形 板状 的斜 长石 、 普通辉
L I Ho n g z hi
( C o l l e g e o f E a r t h S c i e n c e s , C h e n g d u U n i v e r s i t y fT o e c h n o l o g y , C h e n g d u 6 1 0 0 5 9 , C h i n a )
%, t h e d e n s i t y o f a r o u n d 0 . 9 2 g / c m3 . S u g g e s t s t h a t t h e o r e - f o r mi n g l f u i d h a s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l o w t e mp e r a t u r e , l o w s a l i n i t y a n d h i g h d e n s i t y . C o mb i n e d wi t h p r e v i o u s s t u d i e s t h a t t h e o r e d e p o s i t t y p e s ma y b e l o n g t o t h e l o w t e mp e r a t u r e o f o r o g e n i c t y p e d e p o s i t .

贵州丹寨县排庭金矿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贵州丹寨县排庭金矿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贵州丹寨县排庭金矿成矿地质条件分析罗朝坤;朱尤青;达伟【摘要】排庭金矿为贵州三都-丹寨Hg-Au-Sb成矿带内近期新发现,产于中、下寒武统细碎屑岩建造中的微细浸染型金矿床,矿体主要赋存于断裂破碎带及其旁侧构造裂隙中,矿体的产状、形态、规模严格受次级断裂构造控制.矿床在时空上受断裂构造控制明显,该区构造作用贯穿于整个金矿床的形成过程中.【期刊名称】《云南地质》【年(卷),期】2017(036)003【总页数】5页(P345-349)【关键词】构造控矿;浸染型金矿床;贵州丹寨县排庭【作者】罗朝坤;朱尤青;达伟【作者单位】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贵州清镇,551400;贵州省有色金属和核工业地质勘查局一总队,贵州清镇,551400;贵州省有色金属和核工业地质勘查局一总队,贵州清镇,551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51三都-丹寨地区作为贵州优势矿种之一汞矿的重要生产基地,该区也是我国著名的三都-丹寨Hg-Au-Sb成矿带。

近年来,在该成矿带上相继发现并探明了四相厂、宏发厂为代表的汞-金矿床以及排庭、排和为代表的金矿床。

以及苗龙为代表的锑-金矿床。

众多地质科研人员对三-丹地区金矿床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一系列成果:王尚彦等(2006)认为,中上寒武统都柳江组、杨家湾组、三都组及下奥陶统锅塘组的细碎屑岩-不纯碳酸盐岩建造构成了该区金矿床的主要赋矿层位[5];李红阳等(2002)认为,丹寨地区金矿床成矿溶液具有热卤水特征,成矿物质表现为壳源为主的壳幔混合来源的特点,金矿床的富集成矿期可能主要在燕山晚期[3]。

本文探讨的排庭金矿床是首次发现产于中下寒武统,浅海相细碎屑岩建造中的微细浸染型金矿,在赋矿层位和容矿岩性上较之前发现的金矿床(点)具有明显差别。

笔者根据排庭金矿床的地质特征,深入研究该矿床控矿条件与成矿构造环境,揭示构造成矿控制作用在矿床形成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以期为三都-丹寨Hg-Au-Sb成矿带赋存于寒武系地层中的微细浸染型金矿的找矿勘探工作提供某些启示。

大湾微细浸染型金矿成矿作用及找矿标志

大湾微细浸染型金矿成矿作用及找矿标志

岩、粉砂质泥岩 ,上部灰岩 ,中统硅质岩夹泥质粉砂岩、灰岩透镜体 ,上统灰岩 ;石炭系和二叠系下统 全为灰岩、生物灰岩 ,二叠上统泥岩 、粉砂岩夹凝灰岩 、硅质岩 ;三叠系下统灰岩夹泥质粉砂岩或凝灰 岩、凝灰质泥岩 ,中统粉砂岩、泥岩夹灰岩透镜体 , 局部夹玄武岩 ;第 四系为残坡积 、洪冲积砂砾层 。 1 构造 . 2 区 内主 要构 造 特征 是 纬 向构造 体 系 ,以压 性 断 裂和 东西 向褶 曲构成 其 主要 成分 。本 区纬 向构造 主要 有位 于本 区东北 部 的渭 塘 断裂 和 位 于北部 的老英 山 向斜 :渭塘 断裂 基 本作 东西 向延伸 ,西 段 略 向北 西 西 向偏转 ,总长 2 k 4 m;老英 山向斜轴部在南湾一老英 山一线 ,轴面基本直立 , 但略微 向北倾斜 ,轴线长约 1k 0m,两端封闭完好 ,基本为东西向展布 。 受加里东构造运动的影响 , 形成下泥盆统/ 奥陶系 中统之间地层 的不整合面 ,矿区内这个不整合面长 约1k . m,在该不整合面靠近新地层一侧共发现工业矿体 3 ,与不整合面近于平行产出 ,分属东 、中、 5 个 西 3 不 同位 置 ,说 明该加 里 东不 整合 面 与金 矿床 形成 密切 相关 。 个 1 岩浆 岩 . 3 矿 区岩浆 活 动 以基 性为 主 ,强 烈 、多 期 、多 旋 回 ,始 于 早 泥盆世 ,延 至 中三叠 世 ,且 以下 三叠 世最 为活跃 。总体可分为两期 ,即:海西一 印支期和印支期一燕 山期 ,每一期先喷出 ,后侵入 。岩浆岩体的 出露和分布与深大断裂和区域性褶皱构造密切相关 ,岩浆活动以 N WW 向构造为主导 ,以 N 向构造 、 W N WW 向构 造 为集散 、容岩 容矿 场所 。
DOl 03 6  ̄.s . 0 - 9 52 1 . . 9 :1 . 9 in 1 6 0 9 . 20 0 9 s 0 0 3 0

广南洒拉冲-东瓜湾金矿地质

广南洒拉冲-东瓜湾金矿地质

广南洒拉冲-东瓜湾金矿地质陈书富;马绍春【摘要】洒拉冲-东瓜湾金矿属于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及火山熔岩型金矿.金矿化受地层、构造、基性火成岩的控制.多期基性火成岩侵入,为金矿化的形成提供了热源和物源.【期刊名称】《云南地质》【年(卷),期】2008(027)002【总页数】8页(P141-148)【关键词】微细粒浸染型;基性火山岩型;金矿;洒拉冲-东瓜湾;广南云南【作者】陈书富;马绍春【作者单位】云南省有色地质306队,昆明,650216;云南省有色地质306队,昆明,6502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51洒拉冲(NW)-东瓜湾(SE)金矿位于云南广南杨柳井乡,与广西毗邻,是滇黔桂金三角地区系列金矿之一。

于1987年发现并进行勘查,赋矿空间有断层破碎带、层间挤压带及基性岩体,金矿化类型有微细粒浸染型和火山熔岩型。

其中,洒拉冲矿段仅微细粒浸染型金矿,东瓜湾矿段则有两种类型。

洒拉冲-东瓜湾金矿位于扬子准地台与华南加里东褶皱带过渡带,夹持在康滇、越北、江南三大古陆之间的金三角地区。

处于个旧-右江盆岭区Ⅱ级构造单元(A1),广南-富宁裂陷槽Ⅲ级构造单元(A1-2)内文山-富宁弧形断裂成矿带东之洒拉冲-东瓜湾复式背斜两端。

矿区出露地层简单,洒拉冲矿段仅出露中三叠统板纳组下段(T2ba)粉-细砂岩夹薄层泥岩及中三叠统板纳组中段(T2bb)石英细砂岩夹泥岩。

东瓜湾矿段出露中二叠统栖霞组-茅口组(P2q+m)灰岩,下三叠统龙丈组(T1ln) 薄-中层状粉砂质泥岩夹泥岩、细砂岩,板纳组下段(T2ba)及中段(T2bb)(图1)。

表1可见,矿区地层元素含量与维氏克拉克值比较,板纳组下段(T2ba)富Au,为该区金矿化提供物源和赋矿空间。

矿区位于洒拉冲-里呼断裂北侧,洒拉冲-东瓜湾复式背斜轴两端,轴向N55°W左右,两端倾没,核部为下二叠统、下三叠统、中三叠统,两翼为下三叠统、中三叠统,受洒拉冲-里呼断裂的影响,该区次级褶皱极为发育,由众多背斜和向斜平行相间产出,组成一系列挤压褶断带,且岩石软硬相间,层间揉皱强烈,为矿床的形成提供有利的容矿空间。

流体包裹体的研究现状及发展

流体包裹体的研究现状及发展

流体包裹体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摘要:流体包裹体的研究在地球科学发展中占有重要的意义和地位。

经过漫长的时间的发展,流体包裹体现在已经成为最热门的研究之一。

目前,对流体包裹体的研究主要是从流体包裹体的分类、区分、测温以及成分的分析等方面。

虽然经历了多年的研究发展,流体包裹体的研究技术日渐成熟,但流体包裹体的研究在理论方法和应用上仍然存在不足的地方,而这些不足之处也将成为流体包裹体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流体包裹体;现状;研究方向1流体包裹体的研究史流体包裹体是成岩矿物中成岩成矿流体在矿物结晶生长过程中,被包裹在矿物晶格缺陷或穴窝中的、至今尚在主矿物中封存并与主矿物有着相的界限的这部分物质[[1]]。

矿物包裹体的形成贯穿了整个地质作用的过程。

它记录并保存了地质作用不同阶段的物理化学特征:温度、压力、Ph、Eh、化学组成、矿化度、同位素组成、热力学及动力学条件等等,从而推断和解释地球上发生的各种地质作用。

对于包裹体最早的认识是:我国北宋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的。

对包裹体进行描述:士人宋述家有一珠,大如鸡孵,微绀色,莹澈如水。

手持之映空而观,则末底一点凝翠,其上色渐浅;若回转,则翠处常在下,不知何物,或谓之“滴翠珠”。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后来又有多位学者相继对包裹体进行了研究。

尤其是英国地质学家Sorby通过对包裹体的详细研究,在论文中提出了包裹体地质温度计的原理和方法,即流体包裹体均一法测温的基本原理;同时也根据观察和实验,对流体的性质和成因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认为可以用气液包裹体测定成矿温度,奠定了后来研究流体包裹体的基础。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由Smith提出并由其学生Scott设计完成发明的爆裂法测温法,该方法使测定不透明矿物成为可能,也是包裹体研究史上的又一大进步;在1958、1962和1963年Scott相继发表论文,系统阐述了包裹体均一法、冷冻法、打开包裹体后分析液相和气相的方法。

1968年美国学者Roedder发表了关于包裹体均一法、冷冻法及包裹体研究在地质上应用的一系列论文,提出了气液包裹体是作为成矿溶液样品保存下来的论点[[2]]。

云南省大龙塘金矿地质特征与成矿机理研究

云南省大龙塘金矿地质特征与成矿机理研究

云南省大龙塘金矿地质特征与成矿机理研究发布时间:2022-09-14T03:07:22.475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22年第2月第4期作者:李文丽[导读] 大龙塘金矿区位于扬子准地台川滇台背斜滇中中台陷南缘,祥云-新平多金属成矿带中李文丽云南地矿工程勘察集团有限公司,云南昆明650000作者简介:李文丽,女,1985-3,彝族,籍贯云南省楚雄自治州禄丰县,本科,地质中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地质矿产勘查与管理工作。

摘要:大龙塘金矿区位于扬子准地台川滇台背斜滇中中台陷南缘,祥云-新平多金属成矿带中南段。

主要含矿地层为新生界第三系上新统三营组,位于依皮堵复背斜西翼,与金矿化有关的围岩蚀变主要为硅化、褐(黄)铁矿化、高岭石化。

本矿床成因类型为古砂金矿并沉积改造型矿床。

古砂金沉积特征及围岩蚀变等找矿标志明显,研究结果对同类矿床勘查具有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大龙塘金矿;地质特征;围岩蚀变;成矿机理1地层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上古生界二叠系下统那状岩组、上统帽盒山岩组,中生界三叠系上统云南驿组第三段,新生界第三系上新统三营组及第四系。

主要含矿地层为新生界第三系上新统三营组,分布于矿区中部,北西向展布。

为一套内陆山麓河流相碎屑岩沉积。

据其岩性组合特征可分为三段:(1)三营组一段,黄灰-暗灰色薄-中层状泥岩、粉砂岩、钙质粉砂质泥岩、页岩、含炭泥岩。

底部为厚0-20余米的炭质泥岩夹透镜状粉-细砂岩,石英砂质砾岩,局部夹薄层劣质煤。

不整合超覆于下伏地层之上。

厚度大于70米。

(2)三营组二段,灰白-浅黄色中厚层壮含砾砂岩、石英粉砂岩、同生石英角砾岩,局部夹泥岩,局部具有金矿化。

(3)三营组三段,上部:灰、黄灰色薄-中层状长英质砂岩、砂砾岩、含砾砂岩、含砾泥质粉砂岩,松散状、土状。

中部:黄灰、灰白色中层状含砾砂岩、砾岩、含砾石英粉砂岩,同生石英角砾岩,局部夹粉砂质泥岩,松散状。

下部:浅灰白-乳白色中厚层状石英粉砂岩,石英砂质同生角砾岩、砂砾岩,办成岩状态。

流体包裹体研究方法

流体包裹体研究方法

8、渗漏
所有包裹体在它们的整个历史中始终密封不泄漏是
不可能的,重要的是认识并避免那些有渗漏的包
裹体。 流体渗漏可能有两条不同的途径: (1)直接通过主晶结构(如石英中水的分解、烃的 扩散); (2)通过晶体中的缺陷(如位错或裂隙)
三、包裹体成因分类和状态分类 (一)成因分类:包裹体成因分类是按照同一矿物中 包裹体形成的先后及其与母液的成因联系而划分的。 通常分为原生、次生、假次生3类。 1、原生包裹体 是在矿物结晶过程中形成的,它所捕获的流体是形成 该矿物的介质,能真实地矿物形成时体系的物理化 学条件。 2、次生包裹体 是在矿物形成后,因外力因素(如构造)使晶体产生 裂隙,由晚期溶液灌入裂隙后通过主矿物的溶解和 再结晶而愈合而成。因此次生包裹体只反映主矿物 形成后晚期热液的物理化学性质、不能说明主矿物 的形成条件。 3、假次生包裹体 是在矿物结晶过程中先结晶的部分因应力作用发生破 裂,在继续结晶过程中裂隙愈合捕获成矿介质。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矿物包裹体是迄今保留下来的最完整和最直接的 原始成矿流体(或熔体),对其进行详细研究可 获得有关成岩成矿作用的可靠信息。借助某些物 理-化学方法,可测出成矿流体的温度、压力、 密度、成分(包括盐度和稳定同位素),以及pH、 Eh、粘度和成岩成矿年龄等参数。 在油气勘探与开发成藏成矿研究中流体包裹体也 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 方面 (1)油气充注史与成藏史研究 (2)盆地热演化史恢复 (3)古流体性质与成分的研究 (4)流体包裹体P-V-T模拟研究
2、液体+液体
圈闭两种不混溶的流体并不是罕见的。如沉积岩经常 见到油/水不混溶,火山岩中如硅酸盐/硅酸盐不混 溶、硅酸盐/硫化物不混溶、热液/岩浆熔体不混溶 等。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微细浸染型金矿床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微细浸染型金矿床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1

推荐指数 1 1 1 1
2010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科研热词 金矿床 甘肃 寨上金矿床 寨上 难处理金矿石 赋存状态 负价金 芥末金 自然金 红土型 砷黄铁矿 矿石建造 矿物组成 矿物组合 矿床成因 甘肃省 甘肃南部 沉淀机理 氧化矿石 格尔托 控矿因素 成矿特征 微细浸染型 形成机理 富集条件 地质学 原生矿石 不可见金
2012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科研热词 流体包裹体 高龙 金 贵州 紫木凼金矿床 硅化 滇黔桂 成矿流体 岩浆热液 卡林型 中高温 丫他金矿床 不混溶作用 co2流体 ch4流体
推荐指数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3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科研热词 成矿流体 微细浸染型金矿 龙川 金矿床类型 金矿体 辉绿岩 美国西部 碳酸盐岩地层 流体包裹体 桂西北地区 桂西北 早发现 断裂破碎带 成矿预测 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床 微细浸染型金矿床 岩体 复合型 古生代 内华达 云南 乐业隆起 mras
推荐指数 3 3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1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1年 科研热词 黄铁矿 闪锌矿 金龙山 金矿物标型特征 金矿床地质特征 金矿床 金矿带 金沉淀 载金矿物 胶状黄铁矿 紫木凼 砷的赋存形式 流体包裹体 方解石 成矿阶段 微细浸染型金矿床 微细浸染型 富宁县 地质特征 地质概况 含金毒砂 包裹体均一温度 云南省 三相包裹体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云南石屏县南部金矿成矿条件及找矿远景浅析

云南石屏县南部金矿成矿条件及找矿远景浅析

云南石屏县南部金矿成矿条件及找矿远景浅析黄建国;任涛;龙学耀;刘吉生【摘要】石屏县南部加持于建水—石屏—杨武大断裂与红河大断裂之间,本区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已知的矿化信息和化探成果都反映出该地区金的成矿条件较好,找矿潜力较大.【期刊名称】《云南地质》【年(卷),期】2016(035)003【总页数】5页(P308-312)【关键词】成矿条件;矿化信息;找矿远景;云南石屏南部【作者】黄建国;任涛;龙学耀;刘吉生【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 云南昆明650093;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 云南昆明650093;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 云南昆明650093;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 云南昆明6500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2本区系石屏县南部境内,建水—石屏—杨武大断裂以南与红河大断裂所夹持的区域(图1)。

20世纪80~90年代,笔者为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5113科研项目(滇中碳酸盐岩中铅多金属矿床的成因规律及找矿远景)时,曾多次涉足该区进行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宏观地获得了该区金的矿化地质信息及Pb、Au产出特征等地质资料。

随后,又多次深入该区进行过专门的地质矿产调查研究,认为本区金的成矿条件有利,找矿潜力较大。

1.1 地层岩性条件截至目前所知,从前寒武到新生界都有金矿产出,可见时代、地层对金的成矿不具专属性。

但前寒武、三叠纪在中国是成金的高峰期。

就岩性而言,成分越复杂,蚀变越明显对金的成矿越有利。

本区的主要地层是前寒武(包括昆阳群和震旦系),其次是三叠系。

前寒武地层分布广占总面积的65%,其岩性呈一套轻微变质的砂板岩,泥质碳酸盐岩,昆阳群黄草岭组是本期出露最老的地层。

三叠系—侏罗系分布零星,主要出露在本区南部的尚德一带和西部的裴尼一带。

本区缺失白垩系。

昆阳群黑山头组、富良棚组,大龙口组是本区Pb、Fe多金属的主要含矿层位。

富良棚组上部是一套含凝灰质的砂泥岩,澄江组下部系含金底砾岩,三叠系的底砾岩层对金的成矿非常有利。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丰山矿田发现新类型金矿——远端浸染型金矿床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丰山矿田发现新类型金矿——远端浸染型金矿床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丰山矿田发现新类型金矿——远端浸染型金矿床谢桂青;韩颖霄;毛景文【期刊名称】《矿床地质》【年(卷),期】2017(036)001【总页数】4页(P265-268)【作者】谢桂青;韩颖霄;毛景文【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7;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7【正文语种】中文已有研究表明,斑岩_矽卡岩铜矿床经常伴生金矿化,与外围浅成低温金银矿在时间、空间和成因上存在密切关系,统称为斑岩铜矿系统 (Sillitoe, 2010)。

产于沉积岩的浸染状金矿,分为经典卡林型金矿和远端浸染型金银矿2种主要类型(Johnston et al., 2004) ,矿物组合和流体性质均表明它们形成于低温条件,其成因一直存在很大争议(Arehart, 1996)。

根据矿床的空间关系,前人提出赋存沉积岩中的浸染型金矿和斑岩_矽卡岩型铜金矿床为同一成矿系统的矿床模型(Sillitoe, 1990),但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最近通过单个流体包裹体成分的研究,Large 等(2016)提出卡林型金矿是斑岩_矽卡岩铜金矿成矿系统的远端产物。

由此可见,产于沉积岩中低温热液金矿与斑岩_矽卡岩铜金矿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议。

本文以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丰山矿田为例,通过地质特征、矿物学、成岩成矿时代和硫同位素的研究,提出矽卡岩铜金矿外围的赋存于碳酸盐岩中的低温热液金矿是远端浸染型金矿床,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新类型金矿床,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丰山矿田位于长江中下游九瑞矿集区西部(图1),已探明了丰山大型矽卡岩铜矿床(铜金属储量50.46万吨,伴生钼、金、硒、碲、铟、铼等)、鸡笼山大型矽卡岩金铜矿(金和铜金属储量分别为37.09吨和27.99万吨,伴生铅、锌、钼、硒)和李家湾中型矽卡岩铜金矿床(金和铜金属储量分别为5.61吨和9.81万吨)(《中国矿床发现史·湖北卷》编委会,1996)。

我国卡林型金矿矿床成矿流体研究

我国卡林型金矿矿床成矿流体研究

我国卡林型金矿矿床成矿流体研究作者:马康熙来源:《西部论丛》2017年第04期摘要:卡林型金矿是世界上最值得研究的金矿之一,也是研究进展突飞猛进的矿床之一。

我国的卡林型金矿主要处于扬子陆块西南缘的板内古生代一中生代沉降带和西北缘古生代一中生代造山带。

本文通过对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归纳和总结,从成矿地质背景、成矿流体研究的方面对我国卡林型金矿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且对我国的卡林型金矿特征做了总结。

关键词:卡林型流体包裹体成矿流体一、引言卡林型金矿,又称微细粒浸染型金矿,是世界上最具有研究意义的金矿床之一。

上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金矿勘探事业的发展,在我国的滇黔桂、川西等地区找到了大批大、中型卡林型金矿床,从此卡林型金矿成为了我国主要的金矿之一。

通过将以这些地区的矿床与美国的卡林型金矿进行对比,目前得出比較同意的结论是:这些地区的金矿矿点的分布呈簇、带状;地层、构造和岩性为主要控矿因素,不纯碳酸盐岩、细碎屑岩等是主要赋存岩石;以不可见金的形式分布于含砷黄铁矿环带和毒砂等中;围岩蚀变为硅化、黄铁矿化,其次为毒砂化、粘土化。

但是,因为影响矿床成因的因素多,所以在矿床的成矿时代、成因、物质来源及流体来源等方面一直存在争议。

二、成矿地质背景我国卡林型金矿要分布于滇黔桂地区和川陕甘三省接壤的三角地域,此外在滇西南上芒地域等也有卡林型金矿的零星散布。

就大地特征而言与国外认知相似,有四种特征:①位于不同构造单元的衔接处;②凹陷史的存在③需要对矿物质的迁富、活化起到了关键作用,具有活跃的岩浆热液活动;④构造活动发育。

在区域构造上明显表现为构造控矿作用,特别是背斜褶皱和断裂构造的控矿作用,是国内外己知卡林型金矿床的重要成矿地质作用之一。

滇黔桂卡林型金矿集中区和滇西上芒岗金矿区,构造是成矿控矿作用中的首要因素,它控制了卡林型金矿床的时空分布和成因。

我国卡林型金矿集中分布于火成岩活动区。

但金矿多位于较大规模侵入岩或火山岩分布区的边缘地带,矿区仅见少量花岗斑岩、石英斑岩、辉绿岩、煌斑岩等脉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大湾微细浸染型金矿流体包裹体研究
通过对大湾微细浸染型金矿床石英矿物中流体包裹体的研究发现,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于160℃~380℃之间,主要集中于260℃~280℃,成矿流体的盐度w(NaCl)分布于5.80~12.85wt%;成矿流体密度分布于0.84~0.92g/cm3;成矿压力分布于140~270MPa之间,平均222MPa;由压力与深度的关系估算出成矿深度为0.6~1.0km,平均0.8km。

通过流体包裹体的气、液相成分分析得出成矿流体来源可能主要为大气降水,并且有变质热液的参与。

标签:大湾;微细浸染;流体包裹体
引言
微细浸染型金矿床为我国主要金矿床类型之一,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良好的成矿远景和重要的经济价值[1]。

云南大湾微细浸染型金矿床位于滇、黔、桂“金三角”构造带,是滇东南金成矿带重要组成部分[2]。

但是本矿床以往地质工作投入较少,尤其缺乏成矿流体性质方面的研究。

本次对大湾金矿床进行系统的流体包裹体特征研究,并探讨矿床成矿流体的来源及形成机制。

1 地质概况
云南大湾微细浸染型金矿床位于广南-富宁成矿带(图1)内,大地构造位于扬子地台西南缘与华南加里东褶皱系接合部位[3]。

区内出露地层主要有奥陶系、泥盆系、二叠系、三叠系等地层。

区内构造主要由压性断裂和东西向褶曲构成。

区域内岩浆活动频繁,以NWW向构造为主导,总体可分为海西—印支期和印支期—燕山期两期。

区内矿体主要呈透镜状分布于泥盆系下统坡脚组中段黑色含炭质泥岩夹基性火山岩透镜体以及印支期的辉绿岩中,共圈定17个矿体,进行了资源量估算的有9个,其中主矿体2个。

1.元古界-震旦系(Pt-Z);
2.古生界(Pz);
3.花岗岩岩体;
4.偏碱性超基性侵入岩;
5.石英斑岩;
6.花岗斑岩;
7.花岗岩体代号;
8.金矿区(床);
9.隐伏深断裂;10.研究区位置。

图1 滇黔桂地区地质略图(据杨科佑等,1992)
2 流体包裹体特征
2.1 流体包裹体类型
大湾金矿流体包裹体主要出现在石英脉中,以原生包裹体为主,根据流体包裹体化学成分及室温下的状态,将区内包裹体分为三类:
L型:液体包裹体(图2-a、b),室温下为两相(L■+V■)包裹体,加热后
均一为液相。

形态主要为椭圆形、近圆形和不规则多边形,包裹体大小约为5-30μm,气液比小于50%,主要分布于5%~20%。

这类包裹体在区内石英矿物中出现最多,是石英脉中的主要包裹体类型。

V型:气体包裹体(图2-c),室温下为两相(L■+V■)包裹体,加热后均一为液相。

形态主要为椭圆状,近椭圆状和不规则状,包裹体大小约为7~20μm,气液比大于50%,主要分布于50%~60%。

L■型:含CO2包裹体(图2-d),室温下为三相包裹体,由液态CO2,气态CO2和水组成,加热后均一为液相。

包裹体形态主要有近圆形、椭圆形和不规则状,包裹体大小约为10-20μm。

2.2 成矿的物理化学特征
2.2.1 成矿温度
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可近似代表矿床的成矿温度,利用包裹体测温,可以确定矿床的形成温度。

本次测定了石英矿物中不同类型共31个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测试结果见表1。

将取得的均一温度做出均一温度直方图。

从均一温度分布直方图(图3)可以看出包裹体均一温度介于160℃~380℃之间,众值为260~280℃,表明大湾金矿的成矿温度属于中低温范畴。

图3 大湾金矿包裹体均一温度直方图
2.2.2 成矿流体的盐度与密度特征
从包裹体的成分分析可以看出,成矿流体的性质可近似看成NaCl-H2O体系,根据冷冻法测定的冰点温度范围,利用Hall等(1988)的盐度计算公式[4]:
W=0.00+1.78 Tm(ice)+0.0442 Tm(ice)2+0.000557Tm(ice)3
(W为成矿热液的盐度,Tm(ice)为冰点温度)求得包裹体的盐度。

根据均一温度和盐度,利用刘斌等[5](1987)的经验公式ρ=a+bTh+cTh2(a、b、c 均为无量纲参数),求得包裹体的流体密度。

计算结果表明大湾金矿床包裹体的盐度介于5.80~12.85wt%,包裹体密度介于0.84~0.92g/cm3。

总体来说,大湾金矿的成矿流体盐度较低,成矿流体的密度较低。

2.2.3 成矿压力及成矿深度
根据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和流体盐度利用绍洁连(1990)计算流体压力的经验公式P=P0Th/T0(其中P0=219+26.20W,T0=374+9.20W,W为盐度)计算出成矿流体所处的压力值,利用压力与深度的关系的通式P=Hρg,取大陆平均岩
石密度2.7g/cm3,g=0.0981为重力加速度,计算出成矿深度。

计算结果表明,大湾金矿的成矿压力处于140~270MPa之间,平均222MPa。

利用压力与深度的关系的通式P=Hρg,取大陆平均岩石密度2.7g/cm3,g为重力加速度0.0981,计算出成矿深度处于0.6~1.0km之间平均0.8km,属于(中)浅层成矿类型。

表1 云南大湾金矿流体包裹体测温数据表
2.3 流体包裹体化学成分
流体包裹体化学成分可以近似代表成矿流体的原始物质组分,为研究成矿流体性质、不同矿化阶段流体的演化规律、物质来源以及成矿机制提供依据。

本次测取了石英矿物中5个包裹体的化学成分,表2为石英中包裹体的气、液相成分测定结果及部分离子特征摩尔比值。

测试单位:核工业地质分析测试研究中心
分析结果表明包裹体的气相成分以H2O为主,其次为CO2、H2、N2、CH4;液相成分中阴离子以Cl-为主(2.24~17.5μg/g),F-含量较低(0.132~0.369),阳离子以Ca2+、Na+、K+为主,其次为Al3+、Mg2+,总体上大湾金矿床的成矿流体为NaCl-H2O体系。

一般认为深部流体含有较高的F-、Cl-,且Cl-/F-较低,而大气降水Cl-/F-较高(卢焕章,2004)。

区内流体Cl-/F-值分布于9.08~32.41,说明大湾金矿床的成矿流体可能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

利用本次测量的5件包裹体成分样品,投影在张国林等(1999)提供的包裹体成分关系图(图4)上[6],结果显示包裹体大部分具有大气降水包裹体的性质,少量包裹体体现出了变质热液的特征。

A-大气降水;B-变质热液;C-岩浆热液
图4 大湾金矿包裹体成分关系图(据张国林等,1999)
3 结束语
包裹体研究结果表明大湾金矿床成矿温度介于160℃~380℃之间,主要集中于260℃~280℃,属于中低温热液矿床;成矿流体的盐度w(NaCl)分布于5.80~12.85wt%,属于低盐度范围;成矿流体的密度介于0.84~0.92g/cm3;成矿压力为140~270MPa,平均222MPa;成矿深度处于0.6~1.0km之间,平均0.8km,属于(中)浅层成矿类型。

大湾金矿流体包裹体气相成分以H2O为主,其次为CO2、H2、N2、CH4等;液相成分中阴离子以Cl-为主,F-含量较低,阳离子以Ca2+、Na+、K+为主,其次为Al3+、Mg2+。

流体的成分特征显示成矿流体可能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包含少量变质热液。

参考文献
[1]贾大成,胡瑞忠,冯本智.微细浸染型金矿及其成矿作用[J].吉林地质,2002,21(3):1-5.
[2]刘效广.云南省广南-富宁地区微细浸染型金矿地质特征[J].新疆有色金属,2011,34(zl):63-67.
[3]李志昌.大湾微细浸染型金矿成矿作用及找矿标志[J].四川地质学报,2012,32(3):291-294.
[4]Hall D L,Sterner S M,Bodnar R J.Freezing point depression of NaCl-KCl-H20 solutions. Economical Geology,1988,83:197-202.
[5]刘斌,段光贤.NaCl-H20溶液包裹体的密度式和等容式及其应用[J].矿物学报,1987,7(4):345-352.
[6]张国林,姚金炎,谷湘平.中国主要类型锑矿床矿物包裹体地质地球化学[J].地质与勘探,1999,35(6):5-8.
作者简介:穆小虎(1989-),男,硕士研究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