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因素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因素分析

摘要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得到社会的高度认可,但学生在完成学业的过程中,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影响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因素还有很多,因此要逐渐进行教育观念的更新,课程内容的更新,教学方式的更新,实践教学的更新以及教育管理体制的更新。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因素

当今社会,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而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的竞争。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事业的迅速发展,对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尤其是对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是形成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因此,深入研究创新素质和创新教育、创新人才的主要特征,进而探索以教学为主体的地方高校应用型高级人才创新意识培养模式,以增强其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现状

新浪网的一则调查显示,中国大学毕业生仅有10%符合国际跨国公司的用人标准。原因是中国学生过于浅薄的创新能力。由此可见,科技创新能力已经受到了社会的高度认知,甚至成为人才取舍的标准。当代大学生要想在就业市场觅得理想职位,科技创新能力成为了瓶颈。

(1)具有创新意识,但不善于利用和创造条件。创新能力的发展与创新行为的展出,都是建立在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的基础之上。大学生普遍具有创新动机,对创新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希望在学习中产生新思想与新理论,积极寻找新的学习方法,但由于学校创造性学习条件的局限及学生自身不善于创设和利用学校的现有条件,缺乏向知识经验丰富的教师或同学请教的勇气,往往不能把握本

学科最新发展的动态和相关学科知识的横向关系,由此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1】。

(2)思维敏捷,但缺乏创新性思维的方式。随着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大学生的想象力逐渐丰富,思维能力,尤其是逻辑推理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然而由于他们的知识面宽度不够,知识的吸收是独立的,机械地、片面地看待各科知识的结构,缺乏整合的意识,致使思维方式往往是直线式,思考问题缺乏灵活性、全面性和深度,处理问题的方式没有太多的新意和突破,最明显表现在发言、作业、试卷、论文中缺乏新意【1】。

(3)有创新的灵感,但缺少必备的创新技能。不断的脑力劳动,会使大脑皮层下产生某些暂时性的神经联系,在特定因素的诱发和引领下,神经联系会彼此刺激,产生灵感。然而灵感往往是暂时的,此时若有较强的创新技能,会使灵感成为现实。创新技能是指创新主体的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包括新信息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能力、创新成果表达能力及物化能力。我国学生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其应试能力较国外学生具有很大的优势,但在动手能力与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方面却远远弱于外国学生【1】。

(4)有创新的兴趣与热情,但缺乏毅力。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在智力和创新情感的共同作用下,创新才可能获得综合效应的能量。调查显示,大学生在兴趣的深度、广度、稳定性及效能上,都有相当的发展,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这需要具有坚强的毅力。毅力是人类自觉确定目标,根据目标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实现自己目标的心理过程,是能动性和个体积极性的集中体现。但由于缺乏毅力,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出现虎头蛇尾,见异思迁,甚至放弃追求的现象【1】。

影响科技创新能力的因素分析

从社会角度分析

1)传统文化的影响。从传统文化的影响因素来看,制约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因

素首先是“求稳趋同”的心理“积淀”。中国传统文化虽有百家争鸣之历史,但儒家文化的影响深远而稳固,其崇尚的“中庸”之道、“人道合一”等长期禁锢着中国人的行为;古训中更有“水秀于林,风必摧之”,“枪打出头鸟”之说,这些理念代代相传,形成我们民族过于求稳,不敢求异冒险的心理“积淀”,成为制约创新的首要因素;其次,“长幼尊卑”的思想也是禁锢大学生创新意识产生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学生从小就被教育在家要听家长的话,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在单位要听领导的话。服从成了做人的基本准则,因而缺乏一种创造的内在冲动;再次,“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也是限制大学生发明创造精神养成的重要因素。我国上千年的科举制度,虽然在特定历史时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长期以来形成的“学校-考试-做官”的理念,致使我国自十三世纪以来,几乎没有什么重大的创造发明,国家创新能力也在很大程度上被抑制【2】。

2)科技和教育背景的影响。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科技体制长期以来体制僵化,科技成果不能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整个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和效率有待提高。“应试教育”影响根深蒂固,教育强调书本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的个性品质发展,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忽视社会实践和知识的应用,因此实现教育理念向“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转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3】。

3)社会导向环境的影响。社会导向环境指社会舆论、大众价值取向等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的择业观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追求高薪高职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追求,这种追求也逐渐影响着当代大学生。一般来说,大学毕业生如果能进入外企、政府机关和金融等部门,就觉得身价百倍;而如果选择从事学术活动或搞科研,就会感到有些无奈。这都是因为利益分配不平衡造成的,这种不合理的分配政策,不能保证科技创新者获得与其付出的劳动相等的价值,就不会促进其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不会吸引人才参与到科研事业中来,对在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极大的影响【3】。

从学校角度来分析

学校本应是发现、培养学生创新才能的场所,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大多数

高校太注重学生学业而忽视了其它方面,尤其在对学生创新才能的培养方面显得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的知识观、教师观、学生观和学习观没有得到变革,对学科教学重知识轻实践,以课堂、教师、书本为中心,缺少实践环节,教学评价缺乏科学依据,学分制的弹性学制在许多高校还没有真正得到推行,教师只能循规蹈矩地教,学生只能循规蹈矩地学,缺少发挥创新才能的余地,学生也很少可能实现自由个性的发挥。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提高,影响了创新活动的开展【3】。

2)大学科研系统缺乏活力,很多高校的教师队伍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本身存在缺陷,科技创新活动效率不高,管理机制缺乏创新,在组织和安排工作上强调程序而不重视所要达到的目标。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系统学术主体之一的地位没有确立起来,学生的学术自由没有充分体现,很多大学生缺乏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和时间,更缺乏开展活动的保障体系。另外,在大学评价体系中也缺乏对教师创新型教学和对指导学生创新才能发挥的肯定和奖励,不少教师和学生也就逐渐失去了创新的热情和动力【3】。

3 )大学校园文化尚没有营造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大学校园文化是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深层次因素,虽然我国大学的校园文化在改革开放以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创新的氛围还不是很浓厚,缺少自由、民主的空气。大学有时更象是一个行政机构,这与大学的本质和精神是不相符的。因此,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缺乏强大的精神动力,难以在学生群体中形成积极创新、力求突破的氛围【3】。

4)教育体制和观念因素。从教育体制来看,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不适应培养和提高人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教育理论界的基本共识。究其原因,主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首先是静态的应试指标,即通过标准性、规范性的试卷来考核评价具有能动性和创造力的教师和学生,抹杀了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其次是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即教师整堂课讲解,而不是师生互动的教学,这种方式缺乏信息反馈和民主气氛,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培育;再次是以记忆为主的机械学习,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