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时间单元教材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时间》单元教材分析
瑞安市安阳实验小学彭青青
一、单元概述
(一)单元教学意义
“时间”听起来很熟悉,可又看不见、摸不着,非常抽象,但时间是不停地在流逝的。“时间”单元的研究就是从感觉时间流逝开始。学生在听到“时间”一词的时候,很自然地就会向导手表与时钟,因为手表和时钟可以告诉我们过去了多少时间和现在是几点钟。可是如果反过来思考:手表和时钟是人们为了计时而发明的,在手表和时钟发明之前人们是怎样来知道时间的呢?这样就引出了“在时钟发明之前”“夜间的计时器”“用水测量时间”“做一个水钟”等课题的研究。本单元就是这样要让学生在“创造”(制作)计时工具的实践过程中,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感受人类对“时间”的认识发展过程,从而加深对科学的理解,加深对科学与技术关系的理解,认识到时间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以不变的速度缓缓流逝的。同时,在整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还将不断地引导学生去感知、体验一定时间间隔的长短,以帮助他们逐步建立时、分、秒等时间单位概念。
(二)单元组成
1.时间在流逝
2.在时钟发明之前
3.夜间的计时器
4.用水测量时间
5.做一只水钟
6.用摆计时的钟
7.测量摆的快慢
8.调整钟摆
9.保持时间统一
10.寻找时间的痕迹
(三)单元概念关系
(四)单元目标
科学概念:时间可以通过对太阳运动周期的观察和投射形成的影子来测量,一些有规律运动的装置也曾被用来计量时间。计时工具准确性的提高要靠
设计、材料等的改进。
过程与方法:经历“太阳钟”、“蜡烛钟”、“水钟”、“摆钟”等计时器原理的探究和制作过程,经历感受时间从模糊到精确的活动过程。加深对控制变
量的对比实验在科学探究中作用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意识到时间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并以其固定的速度缓缓流逝;在对科学发展史的了解中,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培养学生持之以恒、为获得一个精确实验结果不断进行研究的
意志品质。
二.各课活动编排及建议
1.时间在流逝
编者意图:
时间是一个很难加以描述的词汇,要让学生感受到时间的存在,并且进行研
究必须借助客观的物体.本课是“时间”单元的起始课,主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估计时间,感受时间。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时间”有时使指某一时刻,有时则表示一个时间间隔(即时长);钟表是现代人们用于计量时间的常用工具;在不同的情况下,
我们对相同时间的主观感受会不一样,但时间是以不变的速度在流
逝的。借助自然界有规律运动的事物或现象,我们可以估测时间。过程与方法:经历运用各种方法感受1分钟长短的活动过程,从而能合理地估计10分钟、1小时我们能做哪些事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时间的长短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时间以不变的速度在流逝,我们要珍惜时间。
活动编排及实施建议:
活动一:现在几点了
“现在几点了”是让学生不看手表估计现在是几点钟。这个活动不是简单地让学生猜现在几点了,而是要促进学生思考我们可以根据什么来估计现在的时间,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调动学生原有经验烁烁自己或别人是根据什么来估计时间的。再看看手表,我们根据自己的方法估计得是否正确。因为这是一节单元引入课,如果这个活动开展得充分,就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并且与以后的几课产生结构。
活动二:一分钟有多长
“1分钟有多长”这个活动,意在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物来描述时间的长短。1分钟,在我们的心目中是一个很短的时间段,但是1分钟到底有多长?学生可能没有真正地去注意过。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去感受?就是要引导学生用更多的方法充分地感受1分钟的时间间隔。教材中有两个学生在对话:每分钟心跳是80次,以及阅读书籍和用手打节拍的插图。提示学生1分钟可以这样来感受它的长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这样描述时间:1分钟大约是我心跳80次吧……”在对分钟有了直观的认识后,再让学生对“10分钟又有多长”“1小时有多进行描述。有了1分钟的感受,相信学生会运用更多的方法对“1个小时”进行描述。
活动三:过去多长时间了
课上到这里,那么“这节课过去多长时间了呢?”教师在学生研究投入的情况下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往往对过去的时间要么估计过短要么过长。原因就是课堂上过于投入或者没有兴趣,影响了他们的估计。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问学生:“什么时候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什么时候感觉时间过得特别慢?”,这是对刚才的估计寻找归因。那这节课真的比原来长了(或者比原来短了)很多吗?于是引出了“时间有快慢吗”的讨论话题。这个问题就让学生自己去辩论,使学生知道时间是不会以人的意志而改变的,它总是以不变的速度缓缓流逝。
活动实施建议:
1、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学生感兴趣的活动。
2、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受,让学生真正成为科学学习的主体。过度语:
现在几点钟了?我们可以看自己的手表。可是古代人没有手表怎么知道时间的?因为在第一课的学习中,他们知道了借助身边很多能够感受时间。也为下一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在时钟发明之前
编者意图:
引导学生对人类最早的计时方法“日”进行了解,了解“天”的具体计时方法——时辰。讨论“太阳钟”的计时原理和阴天、夜间不能计时的,为下一节课“夜间计时器”作铺垫。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古时候的人们根据生活的需要,把昼夜交替的一个周期算作一天,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随着时间的变化,阳光下物体
的影子的方向、长短也会慢慢地发生变化,根据太阳和影子的关系,
古人制成了“日晷”用于计量时间。
过程与方法:制作一个“太阳钟”,思考和理解太阳钟计时的原理,并发现太阳钟的弊端。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人类对时间的认识和探索过程.
活动编排及实施建议:
活动一:用太阳来计时
现在几点钟了?我们可以看自己的手表。可是古代人没有手表怎么办?在第一课的学习中,他们知道了借助身边很多能够感受时间。学生根据自己的原有认知会很快地做出回答:古人利用太阳的东升西落来判断时间。学生们还会想到古人还用“流水”“香炷”等计时。对于古人来说,他们最早的时间单位可能是“日”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有了最初的计时单位后,慢慢地需要对一天的时间进行划分。那古人又是怎么划分一天的呢?在这里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关于古人的计时方法:古代所说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分别代表几点;古代的一个时辰是现在我们规定的的几个小时。中国古代的“十二时辰”计时,对于现代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建议教师在上课前应该让学生收集有关古人的“十二时辰”计时资料,为本课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也为他们理解古代和一些近代的文学作品打好基础(许多文学做中有用十二时辰表示时间的)。活动尽可能充分,这样才能更深入地研究教材安排的第二个活动。
活动二:用光阴来计时
在了解了古人一天的时间划分后,发展比较快的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问题:古人是怎么知道现在是“午”时还是“申”时等时辰的呢?他们也像现代人一
样有像手表或者时钟那样的计量时间的仪器吗?这就引出“用光阴计时”这个
活动的研究。如何利用光阴进行计时呢?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行设计,但教师心中应该明白,让学生设计太阳钟本身并不是苛求孩子能制造准确的计时工具,而是希望学生能在设计的过程中更好地了解日晷的构造和原理。当然如果有科学工具箱的教师,这个活动要充分地展开,课堂上教师还要留有时间让学生用日晷去计时。
活动三:讨论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