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动量词

合集下载

浅议动量词表达对比分析——以《西游记》英汉对照本为例

浅议动量词表达对比分析——以《西游记》英汉对照本为例

浅议动量词表达对比分析——以《西游记》英汉对照本为例张强
【期刊名称】《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7(000)007
【摘要】量词的应用既是汉语的一个显著特征,又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留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本文以《西游记》英汉对照本为载体选取其中的动量词为研究对象,着重对比了汉语动量词与英语表动量结构的语法分类及特征,探讨了它们之间存在的差异及成因。

【总页数】4页(P314-317)
【作者】张强
【作者单位】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课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46.2
【相关文献】
1.浅议动量词表达对比分析r——以《西游记》英汉对照本为例 [J], 张强
2.英汉第一人称单数指示语对比分析——以英汉对照版《水浒传》第三回为语料[J], 赵帆
3.英汉语言使役概念表达的词汇化模式对比分析——以《小王子》的英汉译本为例[J], 施红梅
4.基于语料库的英汉语言对比分析——以英汉高频词与连接词为例 [J], 伍勇进;邓云华
5.基于语料库的英汉语言对比分析--以英汉高频词与连接词为例 [J], 伍勇进;邓云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汉语动量词及动量短语研究

汉语动量词及动量短语研究

汉语动量词及动量短语研究汉语是一种复杂又丰富有趣的语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汉语语言的风格日趋多样化,尤其是动量词及动量短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但其本身的认知机制及应用特征却尚未被深度挖掘和研究,且动量词及动量短语被认为是语言的活性和发展的主要原动力,如何深入研究汉语动量词及动量短语的功能和逻辑,已成为语言学习者所关注的焦点。

这里,我们首先来讨论动量词。

动量词是由虚词组成的,是一种具有“指示性”和“比较性”意义的词,是汉语中使用最多的词汇之一。

它所表示的动作、状态和趋势,可以是一个由实义动词和一组定语形成的动态动词短语,也可以由“连词+定语+动词”形式的动量短语组成,而动量短语则以动量性为主要特征,突出表达的是动量的变化趋势。

其次,我们来讨论动量短语。

动量短语是以动量概念为核心的语言词组,指的是一个短句中只有动量词,而没有其他内容的完整的句子,主要作用是用于形容一个过程中的动量变化,或者注意提醒对方某些动量变化的情况。

动量短语可以表示过程中动量变化的方向、容量、强度和渐变趋势等,其中渐变趋势尤为重要,可以提醒语言使用者注意动量变化的速度,有助于提高语言的准确性。

再次,我们来聚焦动量的应用特征。

动量词及动量短语的应用特征可以左右句子的语意,而句子的语意和其所表达的概念则有助于构建表达思想的框架,有别于其他词汇,动量词及动量短语偏重于表达小范围的概念变化和变化趋势,可以用于表达动量的增减、提升、下降、变化频率等细节,让汉语语义变得更加丰富,可以更精准地表达自身的意思。

此外,为了更好地探究动量词及动量短语的功能和应用特征,我们需要突破汉语传统的语言学习方式,把动量词及动量短语纳入中文语言学习体系,加强动量词及动量短语的教学和研究,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和认知能力,掌握动量词及动量短语的精确用法,从而提高语言表达的质量。

综上所述,汉语动量词及动量短语是一个重要的语言组成部分,它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但深入研究其功能和应用特征依然非常必要。

《水浒传》中常用动量词探析

《水浒传》中常用动量词探析

《水浒传》中常用动量词探析《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描写古代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使用了大量的动量词,这些动量词的使用不仅丰富了小说的语言表达,也反映了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文化背景。

本文将对《水浒传》中常用的动量词进行探析。

一、动量词的分类在《水浒传》中,动量词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专用动量词:如“次”、“回”、“场”等,这些动量词专门用于表示动作的次数或频率。

2. 借用动量词:如“刀”、“枪”、“棒”等,这些动量词是从名词借用而来,用于表示动作的工具或方式。

3. 通用动量词:如“一下”、“一顿”、“一番”等,这些动量词可以用于表示各种动作的次数或程度。

二、动量词的使用特点1. 动量词的使用具有灵活性:在《水浒传》中,动量词的使用非常灵活,可以根据语境和表达需要进行选择。

2. 动量词的使用具有形象性:在《水浒传》中,作者经常使用借用动量词来表示动作的工具或方式,这种表达方式具有很强的形象性,能够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动作的力度和效果。

3. 动量词的使用具有情感色彩:在《水浒传》中,作者经常使用一些带有情感色彩的动量词,如“一顿”、“一番”等,这些动量词能够表达出人物的情感和态度。

三、动量词的文化内涵1. 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在《水浒传》中,借用动量词的使用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如“刀”、“枪”、“棒”等动量词的使用,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武术文化和战争文化。

2. 反映了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文化背景:在《水浒传》中,作者使用了大量的动量词,这些动量词的使用反映了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文化背景,如借用动量词的使用反映了作者对古代社会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的了解和熟悉。

《水浒传》中常用的动量词不仅丰富了小说的语言表达,也反映了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文化背景。

这些动量词的使用具有灵活性、形象性和情感色彩,能够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动作的力度和效果,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浅析动量词

浅析动量词

• 而动词主要是表示有意识的或有心的动作行为的 动词,即由动作行为发出者能自由支配的动作行 为。 • 3、计时动量词 • 计时动量词区别于表时间的时间名词。主要有以 下几个区别:a 从意义上看,计时动量词是表示 时间单位的,如:年、天、小时、秒、刻、夜、 周、辈子、岁等;而时间名词表示时间这种抽象 事物的名称,是指某个特定的时间。如:今天、 明天、早晨、新年、周六等;b 从句法功能上看
• B、工具动量词 • 工具动量词即借用某些动作所凭借的工具名词。 如:刀、枪、笔、鞭子等。 • C、伴随动量词 • 伴随动量词借用表示某些动作所伴随产生的结果 名词。如:步、声、圈、程等。 • D、同形动量词 • 同形动量词即借用同形的动词。如:看、唱、敲、 摸、拍等。这类动量词和与之搭配的动词同形,
• 这样几个:次、回、趟、遍、顿、阵、场、番、 下、把等。专用动量词一般不仅表示动作或变化 的量,还包含某种词汇意义。 • 2、借用动量词 • 借用动量词,即从其他类的词借用而来表示动量 的一类词语,借用动量词包括四类: • A、器官动量词 • 器官动量词即借用表示人体的某些可以发出动作 的器官名词。如:眼、头、腿、手、口、巴掌等。
• “一场”。它应用的对象都能体现时间的始末,如: “下了一场透雨”,“他责备了我一场”等。 • 2、阵:计量延续一段时间的动作或运动。在具体 的使用中会有“阵子”“阵儿”等形式。它的语 义特征主要是两个:一是动作持续时间比较长, 体现一种“持续性”,但是表示的是一种模糊的 时间量;二是动作相对集中、急剧,体现一种“密 集性”。它主要适用的动词为: • a 自然界现象,如:下了一阵雨,落了一阵雪, 刮了一阵风 • b 声响,如:传来一阵笑语,响起一阵掌声,引 发一阵咳嗽
• 1、可与“顿”组合使用的动词主要有:表饮食、 斥责、打骂、劝说等的动词。如: • a 自己有间宽绰的屋子,又可以消消停停的吃三 顿饭。 • b 小偷被抓住了,大家狠狠地揍了他一顿。 • 2、可与“遍”组合使用的动词主要有:可以反复 进行的动作动词,具有周遍性特征,即具有“遍 指”的语义特征。如: • a 到屋中,他先数了数那几张票子;数了两三遍, 手心的汗把票子攥得发粘,总数不利落。

汉语动量词及动量短语研究

汉语动量词及动量短语研究

汉语动量词及动量短语研究动作具有客观存在的生命性,可以丰富语言的表现力,把文章中的动作描写得更活泼,生动形象。

因此,动量词和动量短语在汉语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一、汉语动量词汉语动量词是动量词家族中最为重要的一类,也是汉语语法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一般来说,汉语动量词可分为短动量词(如“跑”、“急”、“趴”、“骑”等)和长动量词(如“跑步”、“慌忙”、“趴在”、“骑马”等)两类。

(1)短动量词短动量词表示的是某种动作的一个瞬间的状态,或者抽象的动作,或者一种隐喻的暗示,对表达的语义效果更为直接,而且多面向性强,是构成汉语句子的重要部分。

例如:“他跑了起来”、“鸟儿急急地飞”、“那个小孩趴在桌上”、“冬天,我骑马穿过大雪纷飞的河边”等,这些句子都含有表示动作的短动量词,能够更加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文中所描述的动态景象。

(2)长动量词长动量词,是由词语交叠组合而成,它由动宾结构构成(如:动量词+宾语),表示的是一种完整的动作,主要是表达一些比较复杂的情形。

例如:“他跑步拉开了距离”、“鸟儿慌忙地飞走了”、“不小心,孩子趴在桌子上”、“冬天,我骑马穿过寒风凛凛的河边”等,这些句子中含有比较复杂的动作描写,比较复杂的表达,非常的生动形象。

二、汉语动量短语汉语动量短语,是由动量词或动量形容词、动词词组结合而成的一类短语,通常用来表达某动作的急促程度,以及动作的进展情况和结果,对文章的表现力有较强的补充作用。

例如:“只见他猛地冲进屋去”、“鸟儿急匆匆地飞走了”、“他屁颠屁颠地朝房间里跑去”、“毛驴缓缓地走在河边”等,这些句子中含有汉语动量短语,让文章更加具体地生动描绘出文章中的动作景象,从而使文章更有感染力,更具有表现力。

三、汉语动量词及动量短语的处理(1)在汉语中,动量词和动量短语都是表述动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在文章中使用都能够把动作描写得更形象、生动,适当地使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让文章更具有表现力。

(2)在使用动量词和动量短语时,应该注意避免过多、过于生硬地使用,以免文章失去自然的灵动性。

汉语动量词及动量短语研究

汉语动量词及动量短语研究

汉语动量词及动量短语研究汉语中的动量词和动量短语无疑是汉语能够自然、流畅地表达时间、空间和因果关系的关键语言组成部分。

动量词和动量短语有着多层次的文化意义,包括视角、语义和功能等多重层面,它们可以帮助沟通者更好地表达其语言中的概念,从而达到高效有效地沟通和沟通的能力。

动量词作为一种语言概念中重要的表达方式,既可以用于状态表达,也可用于动态表达。

汉语中的动量词主要来源于“由宗应省”的老动量,其中的“宗”和“应省”分别指的是“宗教”和“政治”,其组成的动量词有“立”、“定”、“计”、“细”、“行”等。

在汉语中,动量词通常具有一种开启或制定行动、计划、细节等过程的能力,而动量短语则更多地体现了在时间、空间、方向上的变化。

此外,在汉语中,动量短语还可以表达一种更抽象的概念,尤其是当它们使用在某种动态的情景中时,动量短语可以借助某种特定的动词来表达一种更抽象的概念,从而强调出动态的特点。

在汉语中,动量词和动量短语具有多种语义,其中有行为表达、时间表达、空间表达和因果表达等,这些语义在中文中表现得极其重要,可以帮助沟通者更好地表达想要表达的意思。

此外,汉语中的动量词和动量短语还包括了一些显性和隐性功能,显性功能主要是一些描述性功能,比如它可以帮助沟通者表达他们想表达的内容,而隐性功能则主要体现在汉语的语言环境中,它可以表达一种某种更抽象的概念,甚至可以帮助沟通者表达其情绪。

汉语中的动量词和动量短语无疑是汉语在表达语言概念和表达情感方面的核心,因此它们极具重要性。

在研究动量词和动量短语的过程中,除了要考虑它们的视角、语义和功能外,还要更多地关注它们所涉及到的文化背景和习俗,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汉语中的动量词和动量短语,从而更好地利用它们来提高汉语的沟通能力。

总而言之,动量词和动量短语是汉语中的重要语言概念,在研究它们的过程中,要更多地关注它们的视角、语义和功能,并由此理解它们所涉及到的文化背景和习俗,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它们来提高汉语的沟通能力。

浅谈《水浒传》中的动量词

浅谈《水浒传》中的动量词

浅谈《水浒传》中的动量词魏晋以后,汉语开始有了量词。

量词都是由其他词转变来的,这些词的本义与量词义存在某种联系,这些联系是建立在心里联想基础上的。

《水浒传》是一部侠义小说,动作描写细腻,因此动量词特别丰富,便于集中研究。

在《水浒传》中,大致出现了12个专用动量词,分析如下:【下】本义为表方位的“下面”和表高低的“低”;引申为名词“下级”和动词“下去”,再引申为抽象的“下(基层)去”。

打人、敲打东西,一般是从上向下动作,所以“下”变成动量词后用于“打”的计量单位。

当然“打”并不都是向下,说明它已经“范畴化”了。

《水浒传》中,“下”已成为专用动量词,共出现16次。

例如:(1)隐隐净鞭三下响,层层文武两班齐。

(1回)——甩鞭空打。

(2)“如门子纵容醉的僧人入寺,也吃十下。

”(4回)——用竹篦打。

(3)张清道:“这秃驴脑袋上着我一下石子!”(70回)——用石子打。

现代汉语动量词“下”,还进一步虚化为计量轻轻地敲打,如敲门;再进一步表示动作清晰的小动作,如眨眼、点头等。

【遍】本义为动词“走遍”,引申形容词“普遍”,作为动量词用,表示“完整、完全”的动作量。

《水浒传》中,“遍”共出现了70次。

例如:(4)那庄客便把跐了火锨的事说一遍。

(22回)——完整地说。

(5)临动身,也回了七八遍头,自摇摇摆摆踏着八字脚去了。

(24回)——西门庆回头看潘金莲,完整地回头。

(6)“在这里不回去时,我见一遍打你一遍,我见十遍打十遍。

”(30回)——武松打蒋门神,每次要打得“完整”。

(7)从头备细告诉了宋江一遍。

(32回)——完整地说。

现代汉语“遍”与《水浒传》中用法一样。

【顿】本义为顿首(以头叩地),顿首要一下一下地停顿,引申为“停顿”义,作为动量词,表示有间断的动作。

《水浒传》中,“顿”共出现了34次,大多是计算打、骂等动作的。

例如:(8)林冲拿住王伦,骂了一顿。

(19回)——不是骂一句。

(9)这厮是途中得病到这里,我看他面皮才好,且寄下他这顿杀威棒。

汉语动量词及动量短语研究

汉语动量词及动量短语研究

汉语动量词及动量短语研究本文旨在探讨汉语中的动量词和动量短语,首先介绍两者的基本概念,接着分别深入研究它们的构成方式、表达方法等内容,最后补充其他相关的语言现象和文化背景。

本文的主题为“汉语动量词及动量短语研究”。

关键词包括动量词、动量短语、汉语语言、构成方式、表达方法、语言现象、文化背景等。

根据关键词和输入的信息,我们将重点分析汉语中的动量词和动量短语,探讨它们的特性和用法。

动量词是表示动作次数的词语,如“次、回、下”等。

这些词通常与动词结合使用,表示动作的次数。

动量词主要由数量词和动量短语组成。

数量词包括“一”、“两”、“三”等,表示动作的次数;动量短语则由动词和动量词组成,表明动作的方式和次数。

例如,“看一次”、“跑两圈”、“说三遍”等。

动量词在句子中通常位于动词后面,用来描述动作的次数。

例如:“他看了一场电影。

”其中,“次”是动量词,“看”是动词,“一场电影”是宾语。

动量词还可以与一些副词结合使用,如“又”、“再”、“也”等,表示动作的重复次数。

例如:“他看了又看。

”其中,“又”是副词,“看”是动词,“了”是助词。

动量短语是由动词和动量词组成的短语,它不仅表达了动作的方式和次数,还强调了动作的内容。

动量短语在句子中通常做谓语,后面接宾语。

例如:“他看了一场电影。

”其中,“看一场电影”是动量短语,“他”是主语。

动量短语还可以作为状语,修饰动词或整个句子。

例如:“他一连看了三场电影。

”其中,“一连看了三场电影”是动量短语,作为状语修饰动词“看”。

动量短语在汉语中非常常见,常常用于描述动作的次数和方式。

例如:“他去过一次北京。

”其中,“去过一次”是动量短语,表示动作“去”的次数为一次。

动量短语还可以用于强调动作的内容。

例如:“他喜欢吃苹果。

”其中,“吃苹果”是动量短语,强调了他喜欢吃的东西。

本文首先明确了研究汉语动量词及动量短语的必要性,接着分别深入探讨了动量词和动量短语的构成方式、表达方法等内容,并分析了它们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动量词与名量词辨析

动量词与名量词辨析

动量词与名量词辨析一、引言汉语中有一些动量词可以象名量词一样直接修饰名词。

例如:(1)去了一趟广州。

(2)吃了一次肯德鸡。

(3)看了一遍《红楼梦》。

动量词本来是动作行为的计量单位,而名量词是事物的计量单位。

从计量的角度来看,名量词注重空间量的表达,而动量词则是侧重时间量的表达,尽管有表示动作行为的空间量的动量词,但这也是从空间的量去揭示时间量的,因为时间量毕竟是抽象的,难以具体、直观地加以描写。

朱德熙(1982)从结构主义观点出发,把上述例句中的数量词“一趟”、“一次”和“一遍”分析为后面名词的定语,主要理由是这三个数量词都可以与名词一起移至句首充当主语。

但这显然不符合汉语人的语感,邵敬敏(1996)就提出了相反的看法,但我们觉得还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今不揣愚陋,把我们的想法提出来以就正于方家。

二、动量词与名量词的纠缠现象名量词与动量词相混淆的情况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显现出来:首先,历史上动量词中有一部分是由名量词演变而来的,如“阵”“顿”“场”等,因此这类动量词与它们充当名量词时会产生一些混淆。

但由这种动量词与典型的名词所组成的短语“一阵大风”“一场电影”“一顿饭”,与典型的名量短语“一辆汽车”等,无论从语感上还是句法功能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其次,如邵敬敏(1996)所指出的:“但是,客观上却存在着如下语言事实:这是一次战争/这是一次冒险。

‘次’从语义上讲是表示动作次数的单位,但形式上却是修饰名词,二者按上述定义恰恰是矛盾的。

”即当这种名动词(动名兼类词)或普通名词与典型的动量词搭配时也很难辨别出其是动量词结构还是名量词结构。

邵敬敏(1996)把现代汉语中这种动量词与名词的组合关系总结为五种情况,为了讨论方便我们转录如下:(4)只能分析为数量短语作补语。

(典型动量词)看了一下︱屋里瞄了一下︱点心干了一气︱活摸了一下︱桌子想了一下︱理由喝了一气︱凉水(5)数量短语作补语与作定语两种分析并存。

(由名量词来的动量词,可以与动补结构共现)发生了︱一场︱争执看了︱一场︱杂技引起了︱一场︱战争打了︱一场︱比赛(6)数量短语在动词后只能分析为补语,但它与名词组合可以有条件的出现在句首。

浅析《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动量词

浅析《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动量词

浅析《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动量词历来研究量词大多是从静态的立场,即主要就量词本身来进行分类和描述;本文主要借鉴邵敬敏《汉语语法的立体研究》中关于量词的研究以及陈颖《苏轼作品量词研究》中提出的思路,采用动态的观点,即从动量词与动词的语义双向选择这一特定角度进行,以期有新的发现。

而《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是现存最早的南戏剧本,收集了南宋和元代三种戏文,其中的宾白具有较高的口语化程度,所以运用封闭式、穷尽式的调查方法,对其中的动量词进行描写分析是很有价值的。

为了行文方便,例句出处用简写形式,括号中的数字是引文页码,数字前是三种戏文的简称。

如“(张,P148)”,即“《张协状元》148页”,余类推。

借鉴郭先珍《现代汉语量词手册》中对量词的分类,我们也把文献中称量动作行为单位的叫动量词。

一、动量词的分类及描写动量词和动词具有语义选择关系。

根据邵敬敏的研究,我们把文献中的动量词分为四个层面:通用动量词、自主动量词、借助动量词和情态动量词。

(一)通用动量词1.计数量词邵敬敏先生认为计数量词“表示的是动作的重复性,不考虑时间因素,也没有别的附加意义,语义最为单纯”。

在所考察的文献中,出现了2个计数量词。

(1)回例如:《状元张叶传》,前回曾演,汝辈搬成。

(张,P2)莫教转面一回顾,真个三十六宫无粉光。

(张,P74)称量与“回”的本义“回转”有联系的“带方向性”、“周期性变化”的动词。

(2)度例如:直待劳心千百度。

(张,P204)几度沉吟弹粉泪,对人空滴悲多情。

(小,P265)称量有形动作或精神活动的动词。

⒉计时量词邵敬敏先生认为计时量词“是时段的计时,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持续性,任何动作进行,或者动作完成以后转入状态,都必须跟时间密切相关,因此,动作或状态都离不开时间这一根本属性”。

吕叔湘(1982)《中国文法要略》中认为:“动作的次数,一方面和‘量’的观念有关,一方面也和‘时’的观念有关,也是一种‘动相’。

”①文献中有5个计时量词。

现代汉语动量词研究

现代汉语动量词研究

现代汉语动量词研究
现代汉语动量词研究
现代汉语是指以汉族为主体的语言,在近几十年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些新
的词汇和结构融入其中,其中动量词作为一种重要的词汇也产生了新的变化。

动量词,又称运动词,指的是动作的动量和动作的方向,是一种反映动作的作
用的一个词汇。

在现代汉语中,动量词体现出更加多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现代汉语中动量词表达的对象更加丰富。

随着现代社会由物质文化到精
神文化的转变,动量词也从表示物质运动向表示心理、思想运动演变,从而扩展出更多意义。

其次,现代汉语中动量词语体变得更加多变。

从传统的谓语型向虚词型、定语
型转变,使词语可以表达更加丰富的意义,这对正确理解现代汉语动量词的新变化非常重要。

此外,现代汉语中动量词的形式也在变化,从传统汉语中的一词一义变成一词
多义,从而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表达形式,使表达更加丰富、精准。

综上所述,现代汉语中动量词的形式更加多样,通过这种演变而来的动量词对
于精准表达和理解说话的内容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高校和高等教育机构应该重视动量词的研究,以促进研究并增强语言表达的能力。

动量词“遍”和“次”的偏误分析和教学设计

动量词“遍”和“次”的偏误分析和教学设计

动量词“遍”和“次”的偏误分析和教学设计动量词“遍”和“次”的偏误分析和教学设计引言:动量词是汉语中的重要词类之一,它们能够表达动作的频率、次数、程度或范围等概念。

然而,在使用动量词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出现一些偏误。

本文以动量词“遍”和“次”为例,对它们的偏误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正确使用这两个动量词。

一、动量词“遍”的偏误分析1. 频率多次提及:“遍”在表示动作的频率时,一般只需出现一次,但有些学生在表达上出现重复或使用多次的问题。

如:“我听过她的演讲三遍遍。

”2. 搭配错误:在特定的搭配中,动量词“遍”的使用可能会出现偏误。

如:“念了整篇文章遍”应为“念了整篇文章一遍”。

3. 语序颠倒:“遍”在句子中的位置应该是在动词之后,但有些学生会将其放置在动词之前,如:“我念遍了整篇文章。

”4. 与时间短语连用:动量词“遍”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次数,但在描述时间短暂的动作时,使用“遍”可能不准确。

如:“我刚才笑了一遍。

”较为自然的表达方式应为:“我刚才笑了一下”。

二、动量词“次”的偏误分析1. 没有明确具体的对象:在使用动量词“次”时,应该有一个明确具体的对象,搭配地道的语言表达。

有些学生在使用时没有给出具体的对象,如:“我吃饭三次”应该为“我吃三次饭”。

2. 错误的搭配:动量词“次”在搭配时,需要注意其前后的词性和意义。

有些学生在搭配时出现错误,如:“我踢了三次足”,正确的表达应为:“我踢了三次足球”。

3. 与表示频率的副词连用:动量词“次”表示动作的次数,与表示频率的副词连用时,需要注意前后的意义匹配。

如:“我一天吃饭三次”较为恰当,但“我一天吃饭三百次”则不符合实际。

三、教学设计1. 引导学生理解动量词的概念和功能。

a. 分析动量词的特点和常见用法,并与学生共同探讨其使用场景和意义。

b. 利用图片或视频等教学材料,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来感知和理解动量词的用法和含义。

2. 分别对动量词“遍”和“次”进行教学。

汉语动量词及动量短语研究

汉语动量词及动量短语研究

汉语动量词及动量短语研究汉语作为一门缜密深奥的语言,涉及不尽方面,其中动量词及动量短语尤其惊奇多样。

在汉语中,动量词和动量短语是表达语言情感的重要方式,它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使叙述更生动,以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本文将详细探讨汉语动量词及动量短语的研究,并将提出相关研究建议。

一、汉语动量词研究在汉语中,动量词主要用于表达动作、动态和动作的程度。

一般来说,动量词可分为三类,即表示动作的动量词,表示程度的动量词和表示方向的动量词。

1、表示动作的动量词表示动作的动量词是汉语中最常见的一类动量词,主要用于表达动作的时间和频率。

汉语中常见的表示动作的动量词有“去”、“来”、“走”、“停止”,以及“一直”、“一再”、“一直做”等。

2、表示程度的动量词表示程度的动量词是汉语中最常用的一类动量词,主要用于表达事物的程度。

汉语中常见的表示程度的动量词有“大”、“小”、“多”、“少”、“快”、“慢”、“高”、“低”、“重”、“轻”、“长”、“短”、“宽”、“窄”等。

3、表示方向的动量词表示方向的动量词是汉语中比较少见的一类动量词,主要用于表达事物的方向。

汉语中常见的表示方向的动量词有“上”、“下”、“左”、“右”、“前”、“后”、“内”、“外”、“头”、“尾”、“内心”、“外表”等。

二、汉语动量短语研究在汉语中,动量短语是由动量词和动词组成的短语,可以表达较为具体的动作和动态,也是表达语言情感的重要方式。

汉语中常见的动量短语分为动量动词短语和动量形容词短语。

1、动量动词短语动量动词短语是由动量词和动词组成的短语,主要用于表达动作和动态。

汉语中常见的动量动词短语有“下跪”、“拧开”、“挤开”、“打开”、“追随”、“唤醒”、“抓住”、“拔起”、“把开”、“瞪着”、“提醒”、“玩弄”等。

2、动量形容词短语动量形容词短语是由动量词和形容词组成的短语,主要用于表达事物的程度和方向。

汉语中常见的动量形容词短语有“极度低迷”、“极度悲伤”、“哀求不断”、“满怀期待”、“挥洒失控”、“增强关怀”、“减少不确定性”、“前向研究”、“受控改变”等。

动量词的语义分析及其与动词的选择关系

动量词的语义分析及其与动词的选择关系

动量词的语义分析及其与动词的选择关系一、本文概述动量词是汉语中一种独特且重要的词类,它用于表达动作行为的次数或持续的时间。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动量词的语义特性,并详细分析其与动词之间的选择关系。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深化对汉语动量词功能的理解,同时也为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翻译等领域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撑。

文章首先将对动量词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范围和分类。

随后,我们将对动量词的语义特征进行详细的分析,包括其表达的动作次数、持续时间以及与其他词类的搭配关系。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重点研究动量词与动词之间的选择关系,探究不同类型的动量词与不同动词之间的搭配规律及其背后的语言机制。

我们将对全文进行总结,概括动量词的语义特性和与动词的选择关系,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汉语语言学和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二、动量词的定义与分类动量词是汉语中表示动作行为次数或持续时间的量词,它们在语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够为我们提供关于动作行为频率、重复次数以及持续时间的详细信息。

动量词在语义上具有一定的特点,它们与动词之间存在着密切的选择关系,这种选择关系对于理解动量词的用法和语义至关重要。

动量词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按照表示动作行为次数的不同,动量词可以分为专用动量词和借用动量词。

专用动量词主要用于表示动作的次数,如“次”“遍”等。

这些动量词与动词之间形成了固定的选择关系,常常用于描述动作的重复次数。

而借用动量词则是由其他词类借用而来的,如“场”“顿”等。

这些动量词与动词之间的选择关系相对灵活,可以根据语境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动量词还可以按照表示动作行为持续时间的不同进行分类。

一类动量词表示动作行为持续的时间长短,如“一会儿”“半天”等。

这类动量词通常用于描述动作的持续时间,与动词之间的选择关系主要受到动作本身的特点和语境的影响。

另一类动量词则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频率,如“每天”“每隔三天”等。

汉语动量词及动量短语研究

汉语动量词及动量短语研究

汉语动量词及动量短语研究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的最广泛的语言,基础词汇中的动量词和动量短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动量词和动量短语是汉语中最常用、最重要的类别,无论从语言现象型态,还是从语言类型及语义内涵分析等方面来看,它们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因此,对动量词和动量短语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研究汉语,更好地理解汉语中表达动量的规律和机制。

动量词是汉语中用来表达动作的词,它们可以表示行动的量度、动作的方向、动作的程度和动作的强度等信息。

动量词有三方面的功能:首先,它们可以表示动作的方向,如“来”“去”;其次,它们可以表示动作的量度,如“很”“稍微”“最”等;第三,它们可以表示动作的程度,如“慢”“快”“急”等。

动量短语是汉语中用来表达动作的短语或短句,它们可以表达行动的量度、动作的方向和动作的强度等信息。

动量短语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描述性动量短语,如“大大地”“蹑手蹑脚的”等;另一种是表示动量的动词短语,如“发出”“掉头”等。

汉语动量词和动量短语的研究可以从语言或语言学的角度进行分析,也可以从语义学以及文化角度进行研究。

从语言学角度,研究可以围绕动量词和动量短语的语法特征进行,如词性、句式和搭配等。

此外,研究还可以围绕动量词和动量短语的语义特征进行,如表示动作的量度、动作的方向和动作的强度等。

此外,从文化角度来看,汉语动量词和动量短语也具有一定的文化特色。

比如,汉语动量词和动量短语可以表现出一定的文化意义,如《论语》中的“苦心经营,苦心学习”;也可以表现出一定的文化气息,如“欢快地跳舞”“手舞足蹈”等。

由此可见,汉语动量词和动量短语表达动作信息的量度、方向、强度以及文化特色,对汉语的使用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科学规范地研究汉语动量词和动量短语的语言和文化特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汉语中表达动量的规律和机制,从而更好地运用汉语。

总之,汉语动量词和动量短语在汉语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于对汉语进行有效的语言研究和应用是至关重要的。

汉语动量词及动量短语研究

汉语动量词及动量短语研究

汉语动量词及动量短语研究汉语动量词是汉语中的一种传统的词汇,它起源于古代的文化,丰富了汉语的语言文化,是对中国文化的独特贡献。

动量词在汉语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们在口语和文学作品中广泛出现,影响着汉语的发展。

近年来,汉语动量词及动量短语研究开始受到语言学家、翻译家和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目前在汉语教学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动量词有着悠久的历史,也可以说是汉语传统文化中最突出的部分。

一般来说,动量词表达的是“动态范畴”中的抽象概念,包括运动、动作、行为、成就、变化、衡量、程度、状态和环境等。

它们的用法比较丰富,不仅可以用来支撑动词,而且可以作为独立的动量词来使用。

在古代,动量词可以用来表达执行动作的程度,也可以表达动作的数量,以更清晰的表达方式来形容一个动作。

随着汉语的发展,动量词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汉语中,动量词有三种:同异类动量词、程度动量词和衡量动量词。

其中,同异类动量词表示“相似”或“不同”,常用来表示对比。

比如,一些动量词可以表示“相似”,如“同”、“相同”、“似”等;也可以表示“不同”,如“差”、“不同”、“不如”等。

程度动量词表示“程度”,常用来表示状态、行为等,如“很”、“非常”、“好”、“多”等。

衡量动量词表示“衡量”,常用来表示焦点、重点、方式等,如“之”、“至”、“更”、“比”等。

随着汉语文化的发展,动量短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动量短语即指由动量词为核心词,以动量词与其它词搭配形成的词组,它们可以用来表示动作的程度、数量或衡量的范围。

常见的动量短语有:“更加”、“越来越”、“越是”、“得越来越”、“得更加”等。

汉语动量词的研究对汉语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教师在汉语教学时,应将动量词及动量短语作为一个重要的语言技能点,引导学生通过自身实践、直观思维和句法分析来形成对动量词及动量短语正确使用的意识。

同时,也要注意动量词及动量短语的深层意义,以此培养学生对汉语文化的认识及全面理解。

综上所述,汉语动量词及动量短语拥有悠久的历史,它们是汉语语言文化中的独特贡献,也是汉语口语与文学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动量词分类

动量词分类

动量词分类
哇塞,今天咱就来聊聊动量词分类这个超有趣的话题!动量词啊,那可真是五花八门。

比如说“次”,我今天去超市买东西,都去了好多次啦!这“次”就是很常见的动量词。

还有“回”呀,我跟我朋友聊天,这一聊就是好几回呢!“下”也不能落下,我敲敲门,笃笃笃,敲了好几下。

再说说“趟”,你瞧,他为了那事儿,来来回回跑了好几趟,多辛苦呀!“遍”也很常用呀,我把那首歌都听了好多遍了,还是百听不厌。

它就好像是生活中的小精灵,让我们的表达更加生动、准确。

就像色彩斑斓的画笔,给我们的话语添上了丰富的色彩,不是吗?你想想看,要是没有这些动量词,我们说话得多单调呀!
动量词还分好多种类呢!比如表示动作次数的,像“次”“回”;表示动作经历时间短的,像“下”“会儿”;还有表示动作往返的,就像“趟”。

这是不是很有意思呀?
大家在生活中肯定都不知不觉地在用这些动量词吧!就好像我们每天都要吃饭、睡觉一样自然。

它们融入在我们的语言里,让我们的交流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所以呀,大家可别小看了这些小小的动量词,它们的作用可大着呢!它们让我们的语言变得更有魅力,更能表达出我们的情感和想法。

我的观点就是:动量词是语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让我们的表达更鲜活、更有趣,我们要好好去了解和运用它们呀!。

汉语动量词及动量短语研究

汉语动量词及动量短语研究

汉语动量词及动量短语研究在现代汉语中,表示动量的词很多。

它们或出现在量词后,或在动量短语里。

而且在现代汉语中,还出现了不少的非量词动量词。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汉语中的动量词吧。

动量短语是相对于不带有数量的名词性成分来说的。

因此,也可以把它们看作是“没有量词”的短语。

它们本身是由动量词组成的,因此叫做“动量短语”。

它们和动量词共同构成的短语叫做“动量词组”。

动量短语和动量词组合在一起,构成的短语叫做“动量短语/动量词组”。

一、动量短语及其种类(一)名词性动量短语动量短语可以单独作谓语和定语。

从某种意义上说,动量短语可以算作是名词。

例如:成绩:结果成功;地点:广场地方;影响:正面影响。

下面我们分别从动量短语的构成和动量短语的用法这两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动量短语的构成:动量短语主要由名词性短语构成。

如:量词:苹果的(数量)一(个)个(例子);心脏:健康的(活动能力)良好的;花:红色的(颜色)艳丽的;理想:美好的(目标)崇高的;情况:严重的(事实)紧急的;位置:偏远的(距离)遥远的;等等。

另外,除了动量短语之外,名词性短语还可以单独充当定语,修饰谓语中的名词。

如:我:工人阶级;天气:好坏天气。

我们根据形态特征把动量短语划分为下面两种:( 1)名词性动量短语。

名词性动量短语可以单独充当谓语,即它们只能作谓语,如:同桌的小张在认真学习;孩子受伤的心灵已得到医治;劳动给农民带来好收成;革命前辈的光辉形象和丰功伟绩永垂不朽。

另外,名词性动量短语还可以充当状语,修饰谓语。

如:春天到了,杨柳吐出了新绿;暴风雨来临时,一切动物都躲避起来;昨晚看电视时,你精神饱满。

( 2)介词短语性动量短语。

介词短语性动量短语不能单独充当谓语,不能作谓语和定语。

它们只能作状语。

如:接受:愉快地接受;创造:大胆地创造;丢掉:毫不犹豫地丢掉。

二、动量短语的用法现代汉语的动量词在表达语义时多为程度副词,但是,他们并不像普通的程度副词那样,总是叠用,只能与数量短语连用。

也谈表行为、动作次数的动量词“把”

也谈表行为、动作次数的动量词“把”

也谈表行为、动作次数的动量词“把”“把”是一个具有多项语义、语法特征的量词,它既可以作名量词,也可以作动量词。

在作为动量词表行为、动作次数时,其语义与“次”“回”大致相同,本文将对动量词“把”表行为、动作次数这一用法进行分析。

本文的动量词“把”均指这一用法。

一、关于句法、语义的分析(一)关于动量词“把”出现的句法格式动量词“把”出现的句法格式,可概括如下:1.“V+Nu+把”“V”指动词,也可以是形容词、名词,但这时形容词和名词都已动词化,故统用“V”表示,“Nu”指数词,这里“Nu”可表“一”“两”“几”“两三”等数词,表“一”的频率最高。

在“V+Nu+把”格式中,“V”表动词,“Nu+把”作“V”的补语。

例:(1)既然国际环境赐给中国汽车业以“天时”,中国经济增长赐予中国汽车业“地利”,外资需求“给予”中国汽车业以“人和”,中国汽车业何妨不可“机会主义”一把?(中新网2005-11-28)(2)正是这现年30岁,身高170cm,敦实得可以让众多异性变成小男人的女人,在今年韩国的电视荧屏上彻头彻尾地火了一把。

(中新网2005-11-17)(3)而且吴龚二人去济州岛时并无公职在身,纯属私人旅游,在韩国看完世界杯足球赛,顺便玩两把,有何不可?(人民网2005-11-10)(4)很多美军官兵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表示,希望能在军营里就和正常人那样“小赌几把”调解一下情绪。

(人民网2005-10-20)可以看到,(1)、(2)中“V”分别用了名词(“机会主义”)、形容词(“火”),(3)、(4)中“V”用的是动词,这些例句中“Nu”分别用了“一”“两”“几”,“Nu+把”作“V”的补语。

2.”V+Nu+把+N”“V”“Nu”所指与上述格式相同,“N”表示名词,可以是指物名词,也可以是指人名词。

这里,“Nu+把”仍作补语,“N”是宾语。

例:(5)在生活拮据的学生时代,我曾经狠狠地咬着牙,捧回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丛书综录》、《说文解字段注》等大部头的工具书,过了几把高消费的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词。 • 2、“回”表示动作的次数,也用于(能)反复出 现的动作,比“次”的口语色彩更浓。如“他家 我去过三回”、“这件事他问过我一回,我没告 诉他”、“一回生,两回熟”。“回”还可以作 名量词,用于“事情”。如“这是怎么一回事”、 “你们说的是一回事,别争了”。 • 主要差异性: • 有些前置词语只能与动量词“次”组合使用:
• 使用的数词就可以看出,如: • “这个问题昨天上午大家已经讨论了一番”。 • 这里不可以说“讨论了两番”,“讨论一番”既 有“一次”义,又比“一次”多了“费力”这一 语义,而且“讨论”是一个整体的动作,从“开 始到结束”称为“一番”,即使是中间有所中断, 仍然可以成为“一番”,而不会有“半番”的说 法。 • 2、差异: • 这两个词的差别,主要表现有褒贬倾向,“番” 表示话费较长时间或较多精力去做某件事,并尽 心
• 像:首、此、本、各、多、屡等。如: • a、在这本诗集中首次发现一首名叫《国际歌》的 诗。 • b、在本次比赛中她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 c、这学期他多次逃课。 • (二)“番”与“通” • 1、共性 • 之所以把这两个动量词放到一起,是因为都具有 “费力”这一语义特征,并且具有“持续”这一 语义。Biblioteka 二、具体分析几组动量词的用法
• (一)次、回 • 如果我们立足于数量结构的{+记事}和{+计时}语义 特征来看动量词,“次”和“回”是最为典型的 动量词,这两个动量词在使用上不受语体色彩的 制约。在与动词的选择上也比较自由,基本上可 以相互替代。 • 1、“次”表示动作的次数,一般用于(能)反复 出现的动作。如“这个问题我们讨论了三次”、 “这个电影他看了两次,都没看完”。“次”是 最常用的动量
• 这样几个:次、回、趟、遍、顿、阵、场、番、 下、把等。专用动量词一般不仅表示动作或变化 的量,还包含某种词汇意义。 • 2、借用动量词 • 借用动量词,即从其他类的词借用而来表示动量 的一类词语,借用动量词包括四类: • A、器官动量词 • 器官动量词即借用表示人体的某些可以发出动作 的器官名词。如:眼、头、腿、手、口、巴掌等。
• 第一,计时动量词不能单用,但是时间名词可以 单独作句子成分。如: • 1、今天是星期天。 • 2、明天早晨出发。 • 第二、计时动量词和其他动量词一样,可以与数 词组合构成数量短语,可以充当句子成分;而时 间名词不能直接和数词组合。如: • 3、她在北京住了一年。
• 4、欢欢喜喜过个年。 • 第三、计时动量词前排斥量词,而时间名词前面 可以加量词“个”。如: • 5、一个夏天。 • *6、一个年等于三百六十五天。 • 第四、单音的计时动量词和其他量词一样,能重 叠表示“每一”的意思,而时间名词不能重叠。 如: • 7、年年岁岁、分分秒秒、时时刻刻
• 定不是一两句话就能完成的,所以在主观上表示 的量就要大。 • 这几个动量词只可以与数词“一”配合使用,即 在数词的选择上是不自由的。 • 有明显贬义倾向时,也可以选用动量词“气”。 并有不间断地、一口气完成的附加义,这时动词 以单音节为主,如: • 乱踩一气 乱唱一气 乱抄一气 • 瞎猜一气 瞎扯一气 瞎闹一气 • (四)顿、遍、趟
• *怪叫了一番
怪叫了一通 • *胡诌了一番 胡诌了一通 • *乱写了一番 乱写了一通 • 如果动词本身有明显的褒义倾向,有时也可以选 用“通”,这时就可能带上贬义倾向,如:“表 扬了一通”“安慰了一通”“赞美了一通”,似 乎这些动作都非真心实意的。
• (三)场、阵、气、下 • 这几个动量词具有“持续”这一义项,从与数词 的组合上就可以看出。 • 1、“场”主要计量言语、行为的次数。如: • a 他们不许他进去和他所爱的人诀别,甚至不许 他到她面前痛哭一场。 • b 不论经理怎样劝说,她还是一言不发,我真是 白白地陪坐了一场。 • 另外、“场”着重于事物发生的时间,事情经过 一次称为
• 而动词主要是表示有意识的或有心的动作行为的 动词,即由动作行为发出者能自由支配的动作行 为。 • 3、计时动量词 • 计时动量词区别于表时间的时间名词。主要有以 下几个区别:a 从意义上看,计时动量词是表示 时间单位的,如:年、天、小时、秒、刻、夜、 周、辈子、岁等;而时间名词表示时间这种抽象 事物的名称,是指某个特定的时间。如:今天、 明天、早晨、新年、周六等;b 从句法功能上看
• B、工具动量词 • 工具动量词即借用某些动作所凭借的工具名词。 如:刀、枪、笔、鞭子等。 • C、伴随动量词 • 伴随动量词借用表示某些动作所伴随产生的结果 名词。如:步、声、圈、程等。 • D、同形动量词 • 同形动量词即借用同形的动词。如:看、唱、敲、 摸、拍等。这类动量词和与之搭配的动词同形,
• *8、夏天夏天、星期天星期天 • 计时动量词表时段的计时,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持 续性,任何动作进行或者动作完成以后转入状态, 都必然跟时间密切相关,因此,动作或状态都离 不开时间这一根本属性,“有量”动词可以根据 实际需要,自由地和计时动量词组合。如: • 9、玩了整整两天。 • 10、本期工程需要一年零三个月。 • “天”、“年”是计时动量词,而“月”为时间 名词。
• b 把虎妞的话从头至尾想了一遍,她觉得像掉在 一个陷阱里 • c 他的领带,一天要换三遍。 • 3、动量词“趟”,可与行走、趋向以及跟行走有 关的动词组合使用,计量一来一往走动或运行的 次数。如: • a 我去王先生家三趟,趟趟他家都没人。 • b 为免于打草惊蛇,区政府只让秘书带信给朱永 生,让他到区政府走一趟。 • 例a中“趟”就是表明表示“一来一回”,是“趟” 的本来的语义。例b中“趟”语义就比较虚了,表 示“一次”。
• 两个词语义相近,表示费时费力地去做某件事, 主要适用于言说动词,如“议论、汇报、介绍、 报告”,或者跟言语有关的动词,如“调查、研 究、表演、重复”。如果没有什么特别的表达要 求,一般中性词既可以带“番”,也可以带 “通”,如: • 研究了一番 研究了一通 • 争论了一番 争论了一通 • 打听了一番 打听了一通 • “持续”、“整体”的语义特征,这可以从与之 相配合
• “一场”。它应用的对象都能体现时间的始末,如: “下了一场透雨”,“他责备了我一场”等。 • 2、阵:计量延续一段时间的动作或运动。在具体 的使用中会有“阵子”“阵儿”等形式。它的语 义特征主要是两个:一是动作持续时间比较长, 体现一种“持续性”,但是表示的是一种模糊的 时间量;二是动作相对集中、急剧,体现一种“密 集性”。它主要适用的动词为: • a 自然界现象,如:下了一阵雨,落了一阵雪, 刮了一阵风 • b 声响,如:传来一阵笑语,响起一阵掌声,引 发一阵咳嗽
浅析动量词
组员:齐琛 王丽媛
一、简单介绍动量词
• 表示动作或变化次数的单位的量词叫动量词。现 代动量词分为专用动量词、借用动量词、计时动 量词三类。专用动量词,就是专门用来表示动作 行为的单位。借用动量词,就是借用其他的词来 表示动作的量的单位。计时动量词主要表示动作 行为持续或经历的时间。 • 1、专用动量词 • 我们认为专用动量词就是专门用于表示行为、动 作量的词,是相对于借用动量词而言的。主要有
• c 心理感受,如:心酸了一阵,痛苦了一阵,羡 慕了一阵 • 可以说“下了好几阵子雨”、“传来阵阵笑声”, 但是一般不说“下了三阵子雨”、“传来四阵笑 声”,这是因为“好几阵”、“阵阵”等表示的 是模糊量,我们只能约摸“一阵”是多长时间, 却很难明确其时间的持续是几分钟或是几个小时。 • 3、“气”、“下”比起“番”和“通”量上要小 一些。可以说“认真地争论了一通”,但是“认 真地争论了一下”就不合适了。因为“下”本身 就表示小量,而“争论”肯
• 尽力,力求完美,因而有褒义倾向。“通”虽然 也费时费力,但动作比较随便、凌乱,因而有贬 义倾向。当动词前面有褒贬义明显的状语时,在 选择动量词时差异就非常明显了。带褒义状语的, 如: • 深入地研究了一番 *深入地研究了一通 • 认真地争论了一番 *认真地争论了一通 • 郑重地解释了一番 *郑重地解释了一通 • 带贬义状语的,如: • *无精打采地研究了一番 无精打采地研究了一通
• 1、可与“顿”组合使用的动词主要有:表饮食、 斥责、打骂、劝说等的动词。如: • a 自己有间宽绰的屋子,又可以消消停停的吃三 顿饭。 • b 小偷被抓住了,大家狠狠地揍了他一顿。 • 2、可与“遍”组合使用的动词主要有:可以反复 进行的动作动词,具有周遍性特征,即具有“遍 指”的语义特征。如: • a 到屋中,他先数了数那几张票子;数了两三遍, 手心的汗把票子攥得发粘,总数不利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