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米丽迪金森死亡诗中冷的意象分析

合集下载

艾米莉·狄金森诗歌意象系统及其原型意象

艾米莉·狄金森诗歌意象系统及其原型意象

艾米莉· 狄金森诗歌意象系统及其原型意象摘要:艾米莉·狄金森生前她默默无闻、与世隔绝,仅有7首诗被朋友匿名发表;但自从1886 年她去世后,人们在她的抽屉中发现了近1775首新颖独特、风格清新、别具一格的诗歌。

她的作品短小、精炼,传达的思想却非常丰富,其内容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对于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因此,越来越多的读者和批评家开始关注艾米莉·狄金森和她的诗歌,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对狄金森死亡、宗教和自然主题的诗歌进行解读,进一步地研究艾米莉·狄金森和她的作品的诗歌意象及其原型意象。

关键词:艾米莉·狄金森;诗歌意象;原型意象前言:在狄金森的诗作中,花园中的意象也常常被她用来表达自我。

她将诗歌描述成“头脑里的花”,花园中万物的秘密和亲昵举动都被她填充进文学技巧的宝库。

春天的球茎植物尤其让她着迷,不仅因为球茎植物有着迷人的花形,还因为在她眼中,球茎植物的季节性生长规律是一个谜,它传达了一种宇宙与生存的信息,激发了她持久创作的信念。

1.艾米莉·狄金森简介艾米莉·狄金森被誉为现代主义诗歌的先驱,她一生创作1800余首诗歌,但在生前只发表过八首而已,她去世后大部分诗歌被公之于众,备受读者青睐与追捧。

生前默默无闻,后半生过着颇似隐居的生活,去世后被人顶礼膜拜,更是有诸多名满天下的女诗人奉她为诗歌王国中的“王母”。

艾米莉·狄金森的一生极为简单,她不张扬,她没有出过国,离开所生活的州也不过一次而已,终生在一个只有几千人的小镇中默默生活着,孜孜不倦的写诗。

在她充满着激情的时光里,艾米莉·狄金森与正常人一样,有激情,乐于社交,经常出席各种聚会,但后来却过着隐居的生活,直至今日对于学术界以及大众来说,如此转变是个谜。

她的后半生足不出户,专注于写诗,仅仅以匿名的身份发表过八首,这还是亲朋好友的极力央求下才拿出来发表的。

无论是中国古代的评点体作品,还是文德勒对狄金森诗歌的逐首细读都体现了对作品的郑重态度,一般来说,只有经典作品才能享受这种待遇。

艾米丽狄金森我听到苍蝇的嗡嗡声当我死时因为我不能等待死亡赏析

艾米丽狄金森我听到苍蝇的嗡嗡声当我死时因为我不能等待死亡赏析
—”中破折号的运用引发了读者对“我”永生之路的无限遐想。
第七页,共17页。
(三)语义偏离
语义偏离主要是对语言字面或一般意义上的偏离。实际上,许多我 们通常所说的修辞格不过是超常词语组合的特定方式而已。这首诗 中作者也使用了隐喻、拟人等修辞格,取得其特定的艺术效果。
(四)视角的偏离 “死亡”与“永生”的意义一直是诗歌的永恒主题。传统诗歌中死亡的氛 围是阴森恐怖,让人感到冰冷绝望的。而在诗人狄金森的笔下,死亡化身 为一位温文尔雅的绅士,耐心地邀请“我”和“永生”一起乘车去旅行。 对于狄金森来说,死亡不是人生的终点,而是通向永生的门槛。她从一个 与众不
• With blue, uncertain, stumbling buzz, Between the light and me; And then the windows failed, and then I could not see to see.
• 我听到苍蝇的嗡嗡声——当我 死时 房间里,一片沉寂 就像空气突然平静下来—— 在风暴的间隙
第十页,共17页。
• 《我死的时候听到苍蝇的嗡嗡声》被认为 是狄金森描写死亡的代表作。它从一个已 死去的人的角度回忆死前的一刻,“我” 躺在床上,呼吸渐渐变紧,等待上帝降临 来带走“我”的灵魂,但只听到一只苍蝇 沮丧的嗡嗡声,在“我”生命的最后一刻 挡在了“我”和“光线”之间,阻断了 “我”和尘世的唯一联系,也打破了人们 对宗教的一切幻想。
We paused before a House that seemed A Swelling of the Ground-The Roof was scarcely visible-The Cornice--in the Ground--
Since then--’tis Centuries--and yet Feels shorter than the Day I first surmised the Horses’ Heads Were toward Eternity--

艾米丽.迪金森死亡主题诗歌解读

艾米丽.迪金森死亡主题诗歌解读

艾米丽.迪金森死亡主题诗歌解读发布时间:2022-11-15T01:38:14.344Z 来源:《中国教师》2022年13期第7月作者:苏晓凤指导老师:王淑[导读] 艾米莉·狄金森(1830-1886)是19世纪美国最杰出的诗人之一。

她一生共创作了1800多首诗歌,苏晓凤指导老师:王淑山东协和学院山东省济南市 250109摘要:艾米莉·狄金森(1830-1886)是19世纪美国最杰出的诗人之一。

她一生共创作了1800多首诗歌,其中死亡主题诗歌数量将近三分之一,这些诗歌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对死亡场景的描述、对死亡和永生的探讨以及对上帝和死亡的态度。

关键词:艾米莉·狄金森;主题;死亡诗歌艾米莉·狄金森于1830年12月10日出生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阿默斯特。

她在阿默斯特学校完成了中学教育,随后进入芒特获利约克女子学院学习。

从25岁起,她放弃了社交活动,除了做家务外,还致力于写诗,并在1886年5月15日因长期患病去世。

在她一生中写的1800多首诗中,有三分之一是以死亡为主题的。

她以女诗人的敏感和清教徒的开放心态,从多个角度描绘了死亡,她的死亡主题是复杂而深刻的。

综观她的诗作,可以发现狄金森诗歌中的死亡主题有三个方面:对死亡的观察,对死亡场景的描写,以及对永生和死亡的思考。

1.对死亡的观察狄金森通过观察现实生活中的死亡来描述死亡的时刻和过程。

首先,她描述了死亡的瞬间:I’ve seen a Dying EyeRun round and round a Room——In search of Something—as it seemed——Then cloudier becomAnd then, obscure with fog——And then be soldered downWithout disclosing what it be,‘T were blessed to have seen——在这首诗中,死亡显示了它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控制性。

乐观还是悲观迪金森的《因为我不能为死亡停留》的语调分析

乐观还是悲观迪金森的《因为我不能为死亡停留》的语调分析

乐观还是悲观迪金森的《因为我不能为死亡停留》的语调分析迪金森的《因为我不能为死亡停留》是一首充满深意与哲理的诗歌作品。

在这首诗中,迪金森通过独特的语调传递了一种既乐观又悲观的情感,表达了人们对死亡和生命的思考和探索。

在整首诗中,迪金森的语调常常是忧郁的,这种忧郁源于对死亡的思考。

她以正式而直接的语气询问:“为什么尘土化为尘埃?为什么光芒消逝?”这种疑问使得读者不禁沉思。

在这里,她描述了一种悲观的情感,认为死亡必然是终极的,生命无法抵挡时间的流逝。

然而,尽管表达了这种悲观情感,迪金森在诗中也透露出一种乐观的态度。

她运用戏剧化的语言形式,以便捷的标点符号作为修饰,增强了诗歌的视觉效果,这种形式上的变化使得诗歌更加吸引人。

同时,她用一种极简的方式表达了人们对死亡的认识和理解:“死亡只是休息罢了。

”这种观点传递出一种对死亡的理性思考,认为死亡不是一个永恒的终结,而是一种必然的休息。

此外,迪金森还用一种充满幽默感的语调与读者产生共鸣。

她在诗中用一种讽刺的方式揭示了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和担忧。

她写道:“她拒绝留下任何地方,除了一个小茅厕。

”这种描写既幽默又深刻地表达了人类面对死亡时的渺小和无力感,使读者产生一种共鸣。

通过这种既乐观又悲观的语调,迪金森传达了一种对生命的思考和探索。

她揭示了死亡是无法逃避和抗拒的事实,但也表达了死亡只是生命中的一个暂时休息,生命呈现出一种持续不断的循环。

迪金森通过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向读者呈现了一种微妙而复杂的情感体验。

总结起来,迪金森的《因为我不能为死亡停留》既具有悲观的思考,又融入了乐观的态度。

她通过诗中的语调和形式,深入探讨了死亡和生命的话题,使读者感受到这种既乐观又悲观的情感体验。

这首诗不仅带给人们一种思考和启发,同时也展现了迪金森优雅的诗歌才华。

艾米莉·狄金森《我为美而死》及诗歌中死亡意象

艾米莉·狄金森《我为美而死》及诗歌中死亡意象

艾米莉·狄金森《我为美而死》及诗歌中死亡意象艾米莉·狄金森(EmilyDickinson,1830—1886),美国女诗人。

出生于律师家庭,青少年时代生活单调而平静,受正规宗教教育。

20岁开始写诗,早期的诗大都已散失。

从25岁起弃绝社交,女尼似的闭门不出,在孤独中埋头写诗30年,在文学史上被称为“阿默斯特的女尼”,留下诗稿1775首,生前只发表过7首,其余的都是在死后才出版,并被世人所知,名气极大。

狄更生的诗主要写生活情趣,自然、生命、信仰、友谊、爱情。

诗风凝练婉约、意向清新,描绘真切、精微,思想深沉、凝聚力强,极富独创性,被视为20世纪现代主义诗歌的先驱之一。

I Died for BeautyI died for beauty--but was scarceAdjusted in the TombWhen one who died for Truth,was lainIn the adjoining Room--He questioned softly“Why I failed?”“For beauty,”I replied--“And I--for Truth--Themself are OneWe Brethren,are,”He said--And so,as Kinsmen,met a Night--We talked between the Rooms--Until the Moss had reached our lips--And covered up--our names--我为美而死去我为美而死——对坟墓几乎,还不适应一个殉真理的烈士就成了我的近邻——他轻声问我“为什么倒下?”我回答他:“为了美”——他说:“我为真理,真与美——是一体,我们是兄弟”——就这样,像亲人,黑夜相逢——我们,隔着房间谈心——直到苍苔长上我们的嘴唇——覆盖掉,我们的姓名——《我为美而死》是女诗人对美与真理关系进行探讨的一首诗。

艾米莉·狄金森死亡诗的矛盾情结

艾米莉·狄金森死亡诗的矛盾情结

艾米莉·狄金森死亡诗的矛盾情结巫彬辛晓萍(山东大学外围语学院,山东济南250100)摘要:死亡是狄金森诗歌中常出现的主题。

“我死时听到一只苍蝇的嗡嗡声”和“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堪称其死亡诗中的经典。

在这两首诗中诗人时而恐惧死亡。

时而相信永生,时而反映死亡的冷酷无情,时而又反映死亡给人带来的解脱,情感中充满矛盾。

矛盾是狄金森死亡诗的灵魂写照。

关键词:艾米莉·狄金森死亡诗矛盾情结古往今来,死亡一直是被文学家反复吟咏的哀伤旋律。

狄金森诗中也有大量引人注目的死产旨意。

或许是因为在她所接触的狭小的大地里,有许多亲友邻人由于疾病、战争(内战和外战)或贫困。

先她而相继凋零。

【2l一离别的苦痛和死f的威胁过早地盘踞_r她的心灵,而对人生意义和死f真谛的不同寻常的探求激起了她创作的强烈欲望。

据统计,她现存1775首诗歌中,有500多首是以死亡为题材,直接或间接描写死亡的。

狄金森对死亡本质有着诗人的洞察力,她写死亡,不同凡响.尤其和流行的感伤滥调大异其趣。

…一她的诗歌总是在摇摆和平衡、快乐和绝望之问徘徊,显示出模棱两可的特点。

fz峭其死亡诗也不例外.时刻萦绕着一种矛盾情结。

一方面,她描写死亡留给人们的恐惧.把死亡看成邪恶、恐怖和上帝有意为之之事.神秘不可再生。

另一方面,她又认为死亡并非简单的生命终结,而是生命的升华,是通往永恒的幸福之路。

本文通过对她最具代表性的两酋死亡诗的剖析,对比其矛盾意境,从中看出诗人本身的矛盾情怀。

“我死时听到一只苍蝇嗡嗡叫”是狄金森死f诗的名篇。

在诗中,诗人想象自己生命弥留的情景:在哀悼者得到宽慰,临终者做好死亡准备.等待天堂之光显现灵魂升天之时,不期而至的却是只身携细菌,令人恶心的苍蝇。

苍蝇的到来与临终者的期盼形成强烈反差,颇具讽刺意味。

一歼篇.诗人就给读者营造r一种肃穆哀伤,甚至有点恐怖的气氛:临终者躺存床上与亲人死别,屋内空气凝滞,只有苍蝇哀鸣不止。

接着诗人把注意力集巾到周围目睹着她断气的亲友身上,通过“眼睛”和“呼吸”等来展现人们对待死亡的反应。

《因为我不能停下来等待死神》之解读-2019年文档

《因为我不能停下来等待死神》之解读-2019年文档

《因为我不能停下来等待死神》之解读-2019年文档《因为我不能停下来等待死神》之解读艾米莉?迪金森,像惠特曼一样是19世纪著名的美国诗人,他们都有反传统倾向,对诗歌的传统规范做出了桀骜不驯的叛逆姿态。

有人说:“惠特曼和迪金森写诗,都好像从不曾有人写过诗似的。

”但是他们风格迥异。

惠特曼的艺术境界是宏观的、外向的;而迪金森则趋向于微观、内省,其气质近乎于“婉约”。

迪金森倡导,诗如其人;诗即其人。

她的诗正充分反映了她的独特个性。

她触及的主题丰富,有爱情,有自然,有战争,但是她笔下的死亡不同凡响,与当时流行的感伤主线大异其趣。

《因为我不能停下来等待死神》是迪金森死亡诗的经典之作,诗歌展示了她坦然接受死亡的豁然态度和对死亡迥异的看法。

同时也运用委婉的手法将死亡塑造成一个个可爱可敬的形象。

首先,作者在全诗中探讨的是死亡的主题和她面临死亡的态度。

在第一、二诗节中,出现了第一个隐喻,即“Death is departure”。

在诗中,她将死神比作绅士,他是如此温柔、善良和彬彬有礼,让女主人公放下手中的工作和休闲来与他共度旅程,将马车比作将她带向坟墓的灵柩,这二者构成了源域“离开”的概念,从而使读者更好地感受死亡降临时作者的心理状态。

前两个诗节中的第二个概念隐喻,即“Life is a journey”。

正因为人生是旅途,才会有目的地,有终结,有死亡。

所以,在接下来的第三节诗中,死神绅士带她遨游了人的一生。

其次,第三节诗中,出现的两个概念隐喻是:“People a re plants”、“Life is a day”。

首先,在人类的认知世界中,人和植物有着类似的生命周期,植物经历了发芽、开花、结果至凋零,人同样经历着童年、成熟期、暮年至死亡。

同样,人的一生如同日起日落,人类通常将“早上七八点钟的太阳”比作少年,“正午十二点钟的太阳”比作壮年,而将“黄昏”比作垂暮之年的老人。

因此,作者通过以上两个隐喻象征了人生旅程中的三个必经阶段:青少年、中年和老年,表明她珍惜世间美好的东西,为世间事物的衰败而感伤,但她深知这是自然规律的必然,从而强调死亡也是人生必经阶段,死亡能把人带向永恒。

狄金森死亡诗赏析

狄金森死亡诗赏析

狄金森死亡诗赏析本文解读了美国女诗人艾米丽·狄金森死亡诗歌的主题。

第一,作者将肉体死亡细致描写为安详的暂时歇息;第二,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写出死亡者超然的临终感受;第三,狄金森的悼亡诗阐述了人生生与死的大道理。

标签:狄金森;死亡;诗歌死亡,像爱情一样,是古今中外文人墨客笔下一个经久不衰的主题。

但是,将这一主题挖掘得如此透彻如此淋漓尽致的,却非美国女诗人艾米丽·狄金森莫属。

单从数量上而言,她一生所作的1775首诗歌作品中,涉及到死亡主题的不下五、六百首,几乎占了其总创作量的三分之一。

康拉德·艾肯曾如此评价狄金森:“死亡和死后的问题困扰着她。

她仿佛时时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她一生都在经历死亡,日日都在探索死亡。

”[1]然而,狄金森的死亡诗不仅数量众多,而且风格独特,一扫以往死亡诗作品中的悲伤之情,反而以从容冷静甚至超脱淡然的姿态把玩这个令人望而生畏的话题,凭借着细致的观察力与深入的洞察力,以多维的视角探索死亡主题。

依据狄金森诗集与书信集编辑托马斯·约翰逊的观点,她的死亡诗作品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种是对肉体死亡的细致描写,一种是通过想象将死亡进行拟人化处理,还有一些则是悼亡诗。

[2]鉴于狄金森死亡诗篇庞大的数量,要想对这些作品进行全景式的描述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不妨以约翰逊的分类为线索,选取各类中代表性的诗篇进行赏析,以期能够领略这座巨大诗歌宝库中的精华。

一第一类诗歌往往以细致的笔触描摹死亡来临时或来临后死者的模样。

例如“她躺着,仿佛在做游戏”。

她躺着,仿佛在做游戏—她的生命已经离去—打算回来—却不会很快—她欢快的双臂,半垂—仿佛是暂时歇息—一瞬间,忘记了—就要开始的把戏—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小女孩之死。

在这场本应充满痛苦的死亡中,我们却仿佛是看到憨态可掬的孩童游戏间歇忽然忘记了自己正在玩着的游戏,而忍俊不禁。

她曾经“会闪烁的眼睛” 仿佛还是那么调皮,“还在用眼色/ 向你,逗趣”。

迪金森的死亡诗歌赏析以《becauseicouldnotstopfordeath》为例

迪金森的死亡诗歌赏析以《becauseicouldnotstopfordeath》为例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迪金森的死亡诗歌赏析——以《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为例丁瓅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摘 要:迪金森是美国“意象派”诗人的代表,其诗作意象独特,写作手法极具个性。

本文以《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为例试分析迪金森死亡诗歌在意象运用和写作手法方面的特点,及她对待死亡的态度。

关键词:迪金森;死亡诗歌;诗歌赏析作者简介:丁瓅(1985-),女,汉族,硕士研究生,现任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助教,研究方向:英语语言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7-068-02一、前言被誉为“阿姆斯特修女”的狄金森性格孤僻,终生未嫁,从32岁开始隐居,几乎断绝与外面世界的交往,其诗作的独特魅力在其逝世后才被人们发现和认识。

在其发表的1700多首诗歌中,死亡主题诗歌将近600首,占其创作的三分之一,死亡主题一直围绕着迪金森。

这与迪金森的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她的家位于人们送葬去公墓的此经之路上,在那个年代,迪金森居住的安默斯特镇年轻人的死亡率很高,她经常看到送葬的队伍从家门前经过;而且迪金森的家人和朋友相继的去世让她不得不一直思考着死亡,病魔残忍地夺取了她家人的生命,她挚爱的友人牛顿与罗德的死亡让她悲痛万分。

迪金森的一生都在经历所爱人的离去,只有她孤独的活在人间,但她的死亡诗歌并没有表现出无尽的悲痛与绝望。

她展现出了对待死亡独特的理解,死亡不是终结,死亡是永恒;迪金森并不惧怕死亡,反而蔑视他。

本文以《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为例试分析迪金森死亡主题诗歌的特点。

二、诗歌赏析1.意象运用迪金森是美国文学“意象派”的代表人物,其诗作中充满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但这些“意象”往往不具有其本身的含义,被诗人赋予了独特的意义,因此诗作读起来饶有兴味。

狄金森诗歌中的意象研究

狄金森诗歌中的意象研究

第 32 卷 第 11 期2019 年 11 月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Jiang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ElectricityVol.32 No.11Nov.2019狄金森诗歌中的意象研究梁智砚(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朔州 036002)摘 要:艾米莉·狄金森是美国近代传奇诗人,她的诗篇创作意向清新、思想深沉、具有极强的独创性、凝聚力和各种现代主义意象,所以她也被称为人类20世纪的现代主义诗歌先驱。

基于此,将结合她死后所发表的两首诗歌深度分析她文学中的死亡意象与战争意象,并探究这些意象形成的基本本质。

关键词:死亡意象;战争意象;诗歌文学创作;南北战争;宗教;狄金森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0097(2019)11-0167-020 引言由于深受宗教教育熏陶影响,狄金森的诗歌中充满了极其深厚的宗教情感与个人体验,她所创造生活图景是特殊的,是一种让人感觉熟悉而又陌生的独特清新艺术境界,令人难以言喻。

后人也不得不叹服她超于常人的想象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文学艺术功力。

而她诗歌中的各种意象则是最值得人们深入研究的。

1 狄金森诗歌中的死亡意象——《当我死时》1.1 创作源泉——死之静态与生之光明《我听到苍蝇的嗡嗡声——当我死时》是狄金森一首充分表达生死意象的诗歌。

这首诗歌非常隐晦,她没有直接描述死亡,而是用诗歌的隐喻来述说什么是死亡,让人们认识到死亡的本质,消解掉死亡的恐惧感。

在这首诗歌中,狄金森所传递的生死理念与东方佛教中所传递的思想类似,那就是死之静态与生之光明,“人在死时的宁静安详如生时的超脱感一样,死即是生”。

在这里可以将狄金森的死亡意象,理解为一首神圣的赞美生也歌颂死的赞美曲,其中有对平静安宁过世人的叙述,也有对死亡词汇的非凡意象描述,它告诉人们无论何人都要历经生死,而生在世上需要做到的就是消解自身对于死亡的恐怖感[1]。

矛盾的灵魂——艾米莉·狄金森死亡诗解读

矛盾的灵魂——艾米莉·狄金森死亡诗解读

主 ,是一 种 自我 解救和 快慰 ,是 生命 的升华 ,是 通往 永恒 到 永生 。这 也体现 了狄 金森死 亡诗 的双 重特 性 。她在 另一
来 看她 以 下的几 首诗 。
的幸福之 路 。就 她的死 亡诗而言 ,意境 充满 了矛盾 。我们 首 诗 中写 到 : 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 我死时听到一 只苍蝇的嗡嗡 声—— 屋 内默然沉静 象 在 两场 暴 风 雨之 问 天空中一 片沉静
这首诗 中,狄金森把死亡看作是通往永生 的驿站,似乎 可 以随时出入,其中充满着温馨,可供一个疲惫 的旅人养精 蓄锐 ,以便明 日重新踏上征程 。 这 时的狄金森与古典作家不同,不是把死亡作为人生的 照人生的参照物 。狄金森是通过死来追求永生 ,她也 由此获
害怕 ,我害怕谁? 不 是死亡——他是谁 ?
盾 。矛盾是 狄金森死亡诗 的灵魂 写照。
关键词 :狄金 森 ;k- ;矛盾 ;恐惧 ;永 生 b -
中图分类号 :I 5 2 1 . 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号:1 — 5 2 0 )0 一 1 9 0 0 7 0( 5 5 O — 2 08 4 0 4
逐渐 窗 子不 见 了,逐 渐
情 ,又 反映死亡 给人带来 的解脱 与平静 。一方 面 ,她 抒写 人 恶心 ,它 是丑恶 的象 征 。这里 ,狄金森 流露 出的是一 种 死亡 的冷酷无情给人带来 的现实恐惧 ,把死亡看成邪恶、残 不情 愿 一种憎 恶甚 至 是一 种恐 惧 。然 而 ,“ ” 又希望 死 我
酷和上 帝有 意而 为之事 ,是黑暗 、神秘 而不可 再生 的。另 后 能够得 到永生 。根据 两方 的宗教 习俗 ,人在 临死 时将 遗 方面 ,她 又认 为死亡 并非简单 的生命 终结 ,永远 与上帝在 一起而 得

idiedforbeautybutwasscarce词的特点

idiedforbeautybutwasscarce词的特点

idiedforbeautybutwasscarce词的特点"i died for beauty but was scarce"是一句极简的诗句,来自美国诗人艾米莉·迪金森(Emily Dickinson)的作品。

该句具有以下特点:
1.简洁:该句仅有八个词,同时包含了一个完整的句子,非常简洁明了。

2.隐晦:这句诗句暗示了一个意象或观点,但并没有直接表达出来,使读者需要通过推理和想象加以理解。

3. 对比:这句诗句中有两个对立的概念:"beauty(美)"和"scarce (稀少)"。

这种对比营造了强烈的意境和情感。

4. 死亡主题:"i died for beauty(我为美丽而死)"这一表述包含了死亡的概念。

迪金森经常将死亡视为她的创作主题之一。

浅析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特色及艺术思想

浅析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特色及艺术思想

浅析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特色及艺术思想摘要:爱米莉·狄金森,美国19世纪最伟大的女诗人,1830年12月10日出生在马萨诸塞州的阿默斯特镇。

除了几次有限的外出以外,她的一生都在自已的家中度过,直到1886车5月15日逝世。

在阿默斯特镇的家中,她默默无闻地用一生创乍了1775首诗。

这些关系到生命、永恒、爱情、自然和死亡的主题诗,表现了她强烈的思想和情感。

这些诗提示了一个充实、坚强的个性,同时也反映了她灵魂世界的独立和宽广。

关键词:狄金森诗歌特色艺术思想1 艾米莉·狄金森是19世纪美国著名女诗人,被公认为开创了意象派之先河艾米莉·狄金森在世时深居简出,终身未嫁,过着一种近似修女式的生活,因喜穿白衣裙,被家乡阿默斯特镇的人称为“白娥”(the moth)。

她一生默默无闻,生前仅有7首诗歌发表,因为她不愿服从当时的出版商提出对她诗歌进行修改的要求,为此她视发表诗为拍卖灵魂。

由于她的勤勉和探索精神她在孤寂和静思中追求自己的理想,在诗歌创作上另辟蹊径,给后人留下了1775首诗歌和1000余封书信,经发现、整理,陆续出版。

1890年《爱米莉·狄金森诗集》的问世第一次使她的诗与公众见面,此时正值她死后四年。

最初的评论是:她的诗缺少音韵语法错误令人费解的暗喻组成了没有语言知识未受过教育的情感混杂物。

但另一些评论则是:狄金森的诗含蓄、敏锐、意趣深刻。

1955年《狄金森诗集》的出版包容了她全部的诗作随着越来越多的诗篇问世狄金森的名声得到更多的好评被认为和惠特曼、爱伦·坡一样是美国十九世纪的伟大抒情诗人之一。

2 狄金森的诗主要抒写爱情、死亡、自然、不朽和美她的诗歌韵律模仿“颂歌”经书,她借用了不规则的格律,她的诗押半韵,词汇夹杂着反语、抽象的拉丁语和具体的盎格鲁撒克逊语。

她的诗行富于格言、警句富于动感想象高度概括,体现了她的思想情感。

作为优秀的抒情诗人,狄金森在对美的事物、美的景观迸发出激情的艺术表现上与华兹华斯是有区别的。

艾米丽迪金森诗歌中的激情对自然、爱和死亡主题的研究

艾米丽迪金森诗歌中的激情对自然、爱和死亡主题的研究

艾米丽迪金森诗歌中的激情对自然、爱和死亡主题的研究一、本文概述艾米莉·迪金森(Emily Dickinson),这位十九世纪美国杰出的女诗人,以其独特的诗歌风格和深刻的主题内涵,赢得了世界文学领域的广泛赞誉。

她的诗歌中充满了激情,这种激情不仅体现在她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上,也体现在她对爱情和死亡等生命主题的深刻思考上。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迪金森诗歌中的激情如何与自然、爱和死亡等主题相互交织,以及这种交织如何反映出诗人对生命和存在的深刻理解。

我们将首先分析迪金森诗歌中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探讨她是如何通过激情的笔触,将自然的美妙和力量呈现得淋漓尽致。

接着,我们将进一步探讨迪金森的爱情诗歌,揭示她是如何在爱情这一主题中融入激情的元素,从而赋予爱情更加深沉和复杂的内涵。

我们将关注迪金森的死亡诗歌,分析她是如何通过激情的笔触,将死亡的恐惧和超越性表达得淋漓尽致,从而让我们对死亡有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理解。

通过对迪金森诗歌的深入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以及她对生命和存在的独特见解。

我们也希望能够通过这种研究,启发我们对自然、爱情和死亡等生命主题的深入思考,从而让我们更加珍视和尊重生命,更加勇敢地面对死亡。

二、艾米丽·迪金森诗歌中的自然主题与激情艾米丽·迪金森的诗歌中,自然主题往往与激情紧密相连,呈现出一种深深的、热烈的、甚至近乎痴迷的情感。

她的诗歌语言独特,结构复杂,往往以非常规的韵脚和句式表达她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

迪金森诗歌中的自然并非单纯的背景描绘,而是诗人情感寄托和哲理思考的媒介。

在她的笔下,自然元素如花朵、树木、飞鸟、溪流等都具有了生命和灵魂,成为了她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

例如,在《一朵红玫瑰》中,她以红玫瑰为象征,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同时也展现了自然与激情之间的紧密联系。

迪金森对自然的描绘常常带有一种强烈的主观色彩,她的诗歌中的自然往往是她内心世界的映射。

试析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死亡意象之美

试析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死亡意象之美

象。 只要符 合上述 条件 , 一个篇 章 、 落 、 段 句子 , 至一 甚
个词语 或标 点符号 都可 以视为一 个格式 塔意象 。
诗歌 中包含丽 种最基 本的格 式塔 意象 : 歌 意境 诗
和诗 歌象征 。 歌审美 方法 的主要 目的就是 发掘 这两 诗 种格 式塔意 象 , 并且 尽力将 其在 诗歌理 解 中再 现 。通
或具 有 隐喻 意 义的 “ 意象 ” 基础 上 。它 将文 学 意 义的
歌中, 该主题的诗歌数量超过其诗作总数的 仍。从内容上 讲, 狄金森的死亡诗可大致分为三类: 肉体死亡及来 世 、 死
亡拟人化 以及 死者 的挽歌。 狄金森对美 国文学独特 贡献 之一就是她对死亡本质具有诗人 的洞察力 。 她将死亡与 对痛苦的感受以及对永生的 向往紧密联 系起来 . 也并不
对 “ 亡 ” 刻 而 又积 极 的 思考 。 死 深
关键 词 : 式塔 意 象: 亡 意 象 ; 亡 意境 ; 亡 象征 格 死 死 死
中图 分 类 号 :1 62 I0 .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6 3 9 9(( 0 1 - 1 6 0 1 7 —1 9 2i ) 3 0 2 — 3 ) 1
作者 简 介 : 森 ( 9 3 , , 勾 1 8 -) 女 四川 绵 阳人 , 士 , 西 财 经 学 院 ( 西 南 宁 5 0 0 ) 硕 广 广 3 0 3 英语 系助 教 , 究 方 向 为翻 译 理 论 及 研
实践
收稿 日期 :0 0 3 3 2 1 —0 — 1
对于美 国 1 9世 纪 隐士女诗 人艾 米莉?狄 金森 而
动( 态) 象 , 动 意 是有 机 的 、 多元 的 、 观 的 、 态 的意 宏 动

狄金森诗歌作品中的意象解读

狄金森诗歌作品中的意象解读

狄金森诗歌作品中的意象解读作者:张雯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4年第11期摘要:狄金森是美国文坛上有代表性的一位女诗人,她的诗歌作品很善于对自然界中的各种意象进行应用,她的诗歌被认为是具有田园风情的诗歌作品。

对狄金森诗歌创作中的意象进行分析,有助于对其诗歌作品中的内涵以及主旨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本文通过对狄金森诗歌作品中的意象进行分析,旨在加深对其作品中的主题理解。

关键词:狄金森诗歌意象解读引言意象是一首诗词的灵魂,各种意象的运用是诗人表达感情的一种重要方式,意象在很多时候都是诗人的情感寄托,也是一首诗歌的重要载体。

诗歌中的意境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元素,往往能够为诗歌增添更加神秘美丽的色彩,诗词的意境是通过意象体现出来的,诗词中的意象有很多种形式。

狄金森是美国文坛上的重要代表人物,其诗歌创作过程中,十分善于使用意象,使用意象可以为她的诗歌增添更多的魅力和色彩。

狄金森的诗歌创作更倾向于一种田园风格的创作模式,因此她的作品中所使用的意象,更多的是自然界中的生物。

通过对诗歌的意象进行解读,可以对作品有更加深刻的了解,从而可以加深对诗人的创作风格、创作意图的理解。

一、狄金森诗歌概述狄金森20岁开始写诗,她早期的很多作品都已经失传,她孤独地进行创作,一共留下了1775首诗稿。

狄金森的诗歌,在形式上有十分独特的风格,大多数诗歌都在17世纪英国宗教圣歌作者艾萨克·沃茨的传统格律形式上进行创新和改革,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比如她的诗歌汇总,使用了很多短小的破折号,这些短小的破折号,不仅可以代替标点,还可以使得正常的抑扬格音步节奏产生突兀的起伏跳动。

她的诗歌作品就像她的才华一样被埋没了很久,直到美国现代诗开始兴起,她的作品才渐渐被外界发觉出来,对她的诗歌作品的研究也变得越来越多。

1914年,狄金森更多的诗被整理出版问世,更多作品流传,也奠定了她作为女诗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在狄金森的诗歌创作中,意象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狄金森的诗歌中将很多自然界中的生物作为诗歌的意象,在她的诗歌创作中,生态与自然是两个不可或缺的概念,狄金森的诗歌中,田园生活是一种理想,她诗歌中的自然性正好体现了她的自然观。

the piercing chill i feel赏析

the piercing chill i feel赏析

the piercing chill i feel赏析(实用版)目录1.引言:简述《the piercing chill i feel》的背景和作者2.主题一:诗歌中的寒冷意象3.主题二:诗歌中的孤独情感4.主题三:诗歌中的生命哲理5.结论:总结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点正文《the piercing chill i feel》是一首描绘寒冷和孤独的诗歌,作者是美国著名诗人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

这首诗歌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表达了诗人在寒冷中感受到的痛苦和孤独,进而揭示了生命存在的哲理。

首先,诗歌中的寒冷意象是诗歌的核心。

诗人通过“piercing chill”的形容词来描绘寒冷的程度,使读者能感受到刺骨的寒冷。

此外,诗人还运用了“冰冷的风”和“飘雪的夜晚”等意象,进一步强调了寒冷的氛围。

这些寒冷意象象征着生活中的困境和挑战,以及人们在面对这些困境时的无助感。

其次,诗歌中的孤独情感也是诗歌的重要主题。

诗人在诗中写道:“我独自在寒风中颤抖,无人陪伴我。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在寒冷中的孤独和无助。

同时,这种孤独感也反映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孤独和隔阂,以及她对温暖和关爱的渴望。

此外,诗歌中还蕴含着深刻的生命哲理。

诗人在诗中提到:“寒冷会过去,春天会来临。

”这句话表达了生命的周期和变化,以及在困境中坚持希望的重要性。

诗人通过这首诗歌告诉我们,生命中的困境和挑战是暂时的,我们应该勇敢面对,并坚信希望和温暖总会到来。

总之,《the piercing chill i feel》是一首以寒冷和孤独为主题的诗歌,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揭示了生命中的困境和挑战,以及在困境中坚持希望的重要性。

艾米莉·迪金森的诗歌主题

艾米莉·迪金森的诗歌主题

艾米莉·迪金森的诗歌主题
艾米莉·迪金森是美国十九世纪的伟大诗人。

她的诗歌在她去世之后才受到人们的广泛认知和喜爱,再加上她幽居引退的生活和简约
深刻的诗句引起了广大学者甚至是一些普通群众的兴趣。

艾米莉·迪金森的诗句对死亡的阐述:既是结局,又是起点;对爱情:执着又迷茫;
对自然:有母亲的柔情又透射出冷酷无情。

诗人笔下的诗句是自身矛
盾心理的凝练:诗人长期幽闭与世隔绝的生活形成了她对待事物的截
然不同的两种观点。

在艾米莉·迪金森诗歌的字里行间读者也不难发现虽然她对待事物依据诗人当时的心情和自然景物对她的触动,但诗
人始终是热爱生活的。

她的诗歌深沉幽远,意味深长,其单纯中的事实、清澈中的深邃,蕴含着深厚的内在意蕴和深长的言外之意,吸引及影
响着一代代的读者。

论艾米莉·狄金森死亡诗中的象征主义特征

论艾米莉·狄金森死亡诗中的象征主义特征

2016.07一、引言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1830-1886)是十九世纪美国伟大而富有传奇色彩的女诗人。

这位在文学史上被称为“阿默斯特修女”的孤独女诗人留下诗稿一千八百多首,其中三分之一与死亡主题有关。

在她的诗作中,死亡并不是恐怖、冰冷和哀伤的,反而通过象征手法使死亡与爱、美、永恒紧紧联系在一起,表达出一种超脱冷静和从容自然的独特风格。

艾米丽的作品往往通过各种比喻和暗示描写了诗中说话者的感受和情绪,借此或描述一个死亡场景,或抒发对死者的怀念,或刻画一次死亡的历程,并独创性的使用各种标点符号和大写字母,使人们在欣赏她的诗歌时可以深刻的感受到其中新颖独特的意向、跌宕起伏的情感和诗人对真理的传递。

二、象征主义及其特征象征主义是欧美现代主义文学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在文学史中被看做是古典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的分界线。

象征主义文学在文学史上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象征主义的时间段为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首先流行于法国,代表人物是法国诗人保尔·魏尔伦、让·尼古拉·阿蒂尔·兰波、斯特芳·马拉美并称象征主义诗人的“三驾马车”;后期象征主义发端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本世纪20年代达到高峰。

前后期象征主义有着共同的文学特征:反浪漫主义、唯美主义、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反对直露的说教和肤浅的抒情,主张情与理的统一,努力探求主客观之间的契合点;通过象征、暗示、意象、隐喻、自由联想和语言的音乐性去表现理念世界的美和无限性;追求迷离朦胧的、梦幻般的诗歌意境,曲折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和复杂微妙的情绪。

三、艾米莉·狄金森死亡诗的象征主义特征纵观艾米莉·狄金森的死亡诗,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3.1描述一个死亡场景,表达死亡的时刻对死亡的思索,以《我为美而死》为例:I died forbeauty—but was scarce,Adjustedin the Tomb.在这首诗中“死亡”象征了对“美”和“真理”的追求,用充满音乐性的语言表现了诗人的理念:“我”与“烈士”是“死亡”无法征服的人,即使被埋进坟墓,“我们”也平静地“隔着房间谈心”,“直到青苔爬上嘴唇,覆盖姓名”也无法阻挡“我们”对美与真的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oldness in Emily Dickinson’s Death PoemsOutlineThesis Statement: Emily Dickinson was haunted with death for most of her life. Reading through her death poems, people may find that Emily’s attitude toward death is ambiguous. However, whichever attitude she holds—negative or positive, she affirms that death is cold. In most of her poems, before death arrives, there will be some images of coldness. Coldness is the indication of death’s coming in Dickinson’s mind.I. The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on Emily Dickinson’s death belief.1. Emily’s living environment and some misfortunes.2. Emily’s contradictory psychology toward death.II. The image of coldness in her poems concerning pessimistic attitude toward death1. Negation of death2. Image of coldness, indicationIII. The image of coldness in her poems concerning her optimistic attitude toward death1. Affirmation of death2. Image of cold, symbolIntroductionMost of Emily Dickinson’s poems are about three topics: love, nature and death. Among the death poems, her deep insights toward death are expressed vividly. It has been widely known that “Emily Dickinson held an ambivalent attitude toward death”[1]. Some scholars also mentioned that “winter is associated with death, and is seldom used as a positive and optimistic image”[2], meanwhile, “winter and snow always indicate the presence of death” [3]. Yet in this paper, it deals with the image of coldness in Emily Dickinson’s death poems. At the same time coldness is not only a pessimistic symbol of the presence of death, but also an indication of the oncoming death in her optimistic death poems.I. Emily Dickinson’s death beliefEmily was born into a Calvinist family, so she was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belief of Calvinism.Calvinism with its doctrine of predestination and its pessimism pressured her during her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and colored her works so that her basic tone was tragic…Her preoccupation with the subject of death amounted to an obsession so that about one third of her poems dwell on them [4] P97-98.In the meantime, she accepts the transcendentalism which adds her poems to the image of nature. Therefore the majority of Emily’s death poems are a combination of death immortality and nature. No doubt, Emily loved nature and this can be proved by her almost whole life’s recluse. So she always connected nature with her death subjects. In addition coldness was an image which Emily preferred to use to describe death. At the same time, it seemed that life played a joke with her. During her life time two of Emily’s admirable people died before her and this was a big shock to her, besides, “death seemed to happen often in the surrounding place where she lived. All these sad things added to her gloomy mediation” [4] P98.Even this, her attitude toward death is ambiguous. On the one hand, she accepts death and longs for death, because “death is immortality”[5]. This ambiguity was illustrated clearly in two of her typical death poems. One is 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 h in light tone; the other one I Heard a Fly Buzz—When I Died in heavy tone. Still there are a great many other poems pour out Emily’s coldness image toward death.Ⅱ. Coldness in her pessimistic death poemIn the poem I Heard a Fly Buzz—When I Died, Emily as a dying person described the experiencing ofdeath process. She vividly told readers what would happen in the last moment of life. Obviously the life after is uncertain because of the interposing of an annoyed fly.There interposed a Fly—With Blue—uncertain stumbling Buzz—Between the Windows failed—and thenI could not see to see—[6] P307Apparently in this poem one may find that Emily was really a careful poet. It is strange that some words which should be small letters in this poem are capitalized purposely by Emily such as “Fly, Blue, Buzz and Windows”. Probably Emily aims to use these words as symbols that Fly may represent Death; Buzz the call from death and Windows the heaven and Blue is not the superficial meaning of color. It is natural that at the end of this poem, “the windows failed means she could not see the light from heaven which indicates immortality. The ending sentence “I could not see to see—“uses a dash which means that though the poem has ended while the meaning not [1] .In this poem she clearly expresses her confusion about death and she perceived death in a pessimistic attitude.At the beginning of the poem, the poet describes her state before her death. She mentions the stillness in the room, the weeping of her relatives and the assigning of her keepsakes. Suddenly she swerves to “the Fly” and “the Blue”. In Mr. Chang Yaoxin’s interpretation: “blue refers to the vague of the dying person’s sigh t”[6]P308.However, blue also can be interpreted in another way. The color blue is the representation of cold. It also means “of a person or part of the body looking slightly blue in color because the person is cold or can not breath easily” [7] P168. It is natural that when humans are going to die they will feel cold and the writer was just in the state of dying. Therefore “with Blue—uncertain stumbling Buzz—”can be paraphrased as “suddenly I felt cold and unclearly heard the slightly buzz. Then the closely following situation is the windows failed—and I could not see to see which shows I died. Here the word blue serves as a symbol of coldness indicating the oncoming death.Coldness indicating death’s coming can be treated as a technique of Emily’s writing on death poems. “Still in the poem of Apparently with No Surprise, she compared frost to assassin. A tiny flower was mercilessly beheaded by frost”[2].In this poem Emily involves death in nature. Frost here is the image of coldness. Reading the frost, people should sense that death will come next. It is true that the flower was next killed by the frost. Though a flower is not a person, it is an animate thing. The death of the flower can also be seen as an end of life. It is also said that “In Emily Dickinson’s poems, nothing is alive after touching ice, snow or frost[2].And all of those are the image of coldness.So from all above, it is clear that coldness foretells that death is approaching.Ⅲ. Coldness in her optimistic death poemIt is natural that coldness is easy for people to associate with death, because people are afraid of death and coldness has been always the symbol of bad situations. However, in Emily’s poem concerning her longing for death, the appearance of coldness is also the indication of death’s coming.In the famous poem 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 “Emily regards death as a special glory. It represents happiness which will bring hope to people. The moment of death’s coming is the arrival of happiness” [8]. Emily wrote: “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He kindly stopped for me—…For His Civility—”[6]. The use of words show that Emily accepts death in a pleasure way and she has an optimistic attitude toward death for she believes that death means immortality. However, near the end of the poem the image of coldness also appearsOr rather—He passed us—The Dews drew quivering and chill—For only Gossamer, My Gown—My Tippet—only tulle—We pause before a House that seemedA Swelling of the Ground.Apparently, “quivering”, “chill”, “Gossamer”and “Tulle”are expressions of coldness. Before the appearance of those cold images, Emily lively describes the kindness of death, while after they appear, the carriage pauses before a house that seemed a swelling of the ground, which she actually refers to a tome—the embodiment of death. It reveals that when coldness appears, it intends to tell others death will come next. Also in the poem “As Imperceptibly as grief, the disappearance of summer is a symbol of death [6] P309. At the end of this poem, Emily says “Our summer made her light escape/ Into the Beauty”. “Beauty”means “heaven”[4] P310. Though this poem is not completely a death poem, the summer’s diminishing is a symbol of death. Emily believes the existence of heaven which expresses her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 death. Still the end of summer signifies the weather will become colder and colder, so here coldness is also the indication of death’s coming.Of course, not in every Emily’s optimistic death poems, death comes after the appearance of the image of coldness. There are many death poems that coldness never appears, however, she never use adjectives of warm kind to describe death. Following is the illustration: “the graves look like“Sweet—safe—house—/ Glad—gay—house” (216) [3]. In this poem, Emily use adjectives “sweet, safe, glad and gay” rather than warm to describe a tome which shows that Emily thinks death is happy but not warm. Also in this poem:How good to be safe in tomeWhere nature’s temper can not reachNor the vengeance ever comes. [3]Wang Xinxin--the teacher of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mentions that “in this poem Emily believes tome is a place of warmth and safety [3].However, reading it carefully, one may find that this poem is describing the situation after death. “It is good to be safe in tome”means that the person has died ad has been buried. This poem deals with Emily’s belief of immortality which is situation after death not before death while this paper deals with coldness as an indication of death which is the situation before death. So there is no argument of whether the image of coldness is the indication of death’s coming.ConclusionEmily’s whole life was obsessed with love, nature and death. Death took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Emily’s belief. Among all Emily’s death poems, her attitudes toward death could be divided into two parts, one part was her negation of death, the other affirmation of death. In most of her death poems, the image of coldness was a device she often used to depict death. The appearance of cold image indicates the oncoming of death. Even in her affirmation and acceptance of death, the cold image is stilled followed by death’s coming. Death is cold in Emily’s mind, though she sometimes believes that death is immortality. As a matter of fact, Emily’s ambivalent views of death are her manifestation of her being not want to die. If she really longs for death, there won’t be so many poems describing her horror and hatred to death. In her real life, Emily longs for love and appreciates nature, so in her bottom heart, it is not always cold. She is a combination of two sides: one side of her brims over with love, the other is full of uncertain toward death. Such is Emily—an observant and sensitive woman poet. In American literature history she is not a meteor just shooting though the sky but a star shining there forever.Bibliography[1] 陈莉莎. 上帝·死亡·永生. 湖南: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4)..[2] 郑海霞,耿卫玲. 艾米莉·狄金森诗中的冬天. 华北水利电学院学报,2008(1).[3] Wang, Xinxin. The Ambiguity of Death in Emily Dickinson’s Poetry.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Normal University (5), 2006.[4] Chang, Yaoxin. A Surve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Tianjin: Nankai University Press, 2003.[5] 侯斌,丁亚丽. 对死亡的矛盾心理. 宜宾学院学报,2008(3).[6] Li, Yi yi & Chang, Yaoxin. Selected Readings in American Literature. Tianjin: Nankai UniversityPress, 1991.[7] AS, Hornby.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6th Edition). OxfordUniversity Press.[8] Sun, jia. 黑与白:艾米莉·狄金森诗中对待死亡的变化. 南方论刊,2007(5).[9] 谭锴. On Death Theme and Artistic Transmission of Emily Dickinson’s Poetry. Post GraduateProgram College of Literature. Central China University. 2006.[10] 徐高楠. 艾米莉·狄金森的死亡情结. 威海:考试周刊,2007.[11] 刘其刚. 困惑的心灵—对比分析艾米莉·狄金森两首死亡诗. 济南:科技信息.2007(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