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笔记–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
读书,对现在的我,是喜忧参半的事情。
喜的是读书时会有一种好像没有荒废时间的安慰感、以及时时被知识触动的满足感,忧的是强迫症式的读书法并没有让我获得读书应该享有的平静,更难过的是脑子真的不灵光了--随读随忘,很心塞,当然还有遇到很想读却读不动的经典的时的那种无奈...
于是想起写点读书笔记,也仅仅是为了证明自己读过吧。
《中国人的精神》,书的作者和书的主题一样吸引人。
辜鸿铭,印象中是个矛盾的人,自幼留学西洋,通晓多种外语,归国后精研国学,可以说学贯中西,但辛亥后却成了保守的保皇派,五四时期与鼓吹德赛的新文化运动唱对台戏,一生留着辫子,因被退帝溥仪召见过而甚以为荣,而彼时的溥仪都已剪了辫子西装革履了。
其实辫子并不是辜先生保皇的标志,不过是他天生叛逆的性格外挂罢了,保守自在心中,拖着外挂只是一种战斗的宣告,他“好辩、善骂”,后半生都一直是以骂战来战斗的。之所以说后半生,是因为辜先生留洋回国后便在张之洞门下做了幕僚二十年,协助张总督践行“中体西用”的洋务改革,那时他也是西装革履高帽的洋派模样,他也是从那个时候才开始研习儒家文化的。
说实话,在了解辜先生之前,感觉他的背景和陈寅恪相似,聪慧绝顶、自幼留洋、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而且他还比陈寅恪多了一堆的博士头衔,怎么就没能成为陈先生那样的学术泰斗呢?后来才知道,他走的完全不是学术的道路,他遵循的是彼时儒家“经世致用”的信条,而且他的国学水平也到不了大师一级(彼时就有学问家瞧他不起),但他确实认为儒家文明不仅是中国安身立命之本、也是拯救世界的瑰宝,他是儒家文明的卫道士和宣传家。
辜先生是彼时蜚声海外的中国学者,因翻译了《论语》、《中庸》和《大学》成为把中国文化向西方传播的第一人。《中国人的精神》也是英文写成,后被翻译成德、法、中等文字,尤其在德国备受重视,一度成为大学哲学研究的必读著作。
此书出版于1915年,正值一次世界大战之际。此书还有一名《春秋大义》,旨在向战乱中
的世界宣言只有东方的儒家文明可以拯救世界。
辜先生说,估价一种文明,必须要问的问题是,它能造就什么样的人。辜先生把中国人同美国人、英国人、德国人、法国人进行了对比,指出中国人同时具备“深刻、博大、简朴和灵性”四种美德(其他四国各少一德,哈),兼具四德,才能循规蹈矩,即学会适当地约束自己,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而西方人品德的不完整,才有了大不列颠的群氓崇拜、德意志的强权崇拜,此即一战的根源。“一位最下层的中国人与一个同阶层的欧洲人比,他身上的动物性也要少很多”,为什么?西方的宗教要人们“做一个好人”、要“爱人”,而中国的儒教则明确地教导人们“做一个识礼的好人”、“爱人以礼” - 正是这种义礼并重的“良民宗教”,造就了中国人的精神力量。孔子《春秋》(辜翻译为“名分大义”,The Great Principle of Honour and Duty)的教导:君子之道、人的名分意识和荣誉、廉耻感不仅是一个国家,而且是所有社会和文明唯一真正的、永久的绝对基础。
听起来有点言过其实,因为一战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和民族国家间利益矛盾的总爆发;宗教在西方已经退到了私人领域、早以不是能够左右政治的意识形态,个人权利、工业革命、民族主义构成了西方现代化社会的新基石,这些是那个时代的中国文人无法理解的。但从文化的角度,却又准确地看到了西方文明中道德的缺失(很遗憾,商业资本主义的必然)是社会和民族矛盾的重要根源。辜先生就像一个老中医,诊出了西方病症的根,开出了一副治根的调理药方,可惜病人不信中医,即便勉强用药恐怕一时半会儿也很难见效吧。
辜先生是个理想主义者,历史上与时代不同步的理想主义者的结局往往是不好的。辜先生一生的日子过得还不错,毕竟是个文化名人嘛,不好的是留在历史的名声,保守、顽固、反动…
但读过此书的人,估计都会如我一般,对这些不好的评语不再报负面的解读了。他的理想主义,今日看,当然依旧天真,但似乎也可以说是超越,因为他所针锋相对的另一面,即商业资本主义自身的恶的基因不是至今依然积弊难除吗?当时的国人极少能看到这一点,他们大都要等到巴黎和会时才发现一直心向往之的西方民主国家原来根本不讲公理、西方的文明国家根本不讲文明。所以,
不一定新的就是好的,旧的也不一定都是不好的,这么简单的道理在那个一心向西、一心求变
的时代,是不会有人认同的,从这个意义说,辜先生是少数清醒的人,虽然他给乱世开的药方并不一定有效,说不一定,是因为西方的政客资本家不会承认自己有病、而西方的学者即便意识到有病也不会吃中药的,体质不同,思维不同。
辜先生最有名的逸事就是在北大上课被学生们嘲笑拖着的辫子时说到:“诸位不必笑,我这小辫子要除容易,但诸君心里那辫子要除却难。”何其深刻,如同每一个民族留在一代一代人内心深处的历史烙印,文化越厚重,烙印越深刻。
当然辜先生还说过著名的“茶壶论”,“一把茶壶可配四只茶杯...”来力挺中国的一夫多妻,他自己一妻一妾(妾是个日本女人),都是温淑贤惠的女人;此公亦风流,对八大胡同妓女的妩媚优雅也赞赏有加,如他言“又要忠,又要孝,又要风流,乃为真豪杰”。
百年来,世界风云激荡,大同是梦,世界和平何尝不是?“这个世界会好吗?”大概会是恒久疑问。
对辜鸿铭的思想,竟心有戚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