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风筝教学设计一等奖
风筝教学设计一等奖在所有的教学活动中,在实行之前,都需要先编写教案。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由作者给大家带来的风筝教学设计一等奖7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风筝教学设计一等奖篇1教学目标:1、认识“筝”、“鼠”等11个生字,正确书写“折”“扎”等8个字,会写“纸船”“松果”等7个词语。
2、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认字,读懂故事内容,体会松鼠和小熊之间的友谊。
3、学习默读,感受友谊带来的快乐,对如何交朋友和保护友谊有所感悟。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3教学课时:第1课时教学准备:PPT一、创设情境,揭题导入。
师:同学们,瞧,这是什么?(纸船)这又是什么?(风筝)① 指导“筝”的读音:这个筝字是后鼻音,单个字出示的时候我们读一声,请跟我读:zheng。
当它组成词语读轻声,读得短而轻,跟我读:风筝。
我们来开一组小火车。
/读得真好。
)② 这个筝字是什么偏旁?(竹字头),最早的风筝骨架就是由竹片做成,所以它是竹字头。
1、揭题:同学们,你们爱好纸船和风筝吗?他们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却产生了一段感人的故事。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纸船和风筝》(板书,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师:请同学们轻轻地将书本翻到第103页(PPT出示要求)。
比较下我之前学过的课文,你有什么发觉吗?(这是一篇没有注音的课文。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浏览方式——默读。
谁来读读浏览要求?(学习默读:边读边摸索:课文讲了一个谁和谁怎样的故事?)请同学们默读课文,集中注意力,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
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同学们可以边圈画边摸索。
2、初读反馈师:同学们读得可真认真啊,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本课中的生字词。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词语:松鼠折纸漂流抓住幸福愿意取下飞舞但是草莓扎风筝① 请你们自由读一读② 声音渐渐地轻了下来。
请一位同学做小老师,带着大家来读一读。
③ 你幸福的幸的后鼻音读得真到位。
在这里,老师还是要提示大家:抓、折、鼠都是翘舌音,谁来读一读?3生,你来读读,你来读读(翘舌音读得真到位/读得真清楚)请跟我读。
《风筝》教案设计
《风筝》教案设计教案设计:《风筝》一、教学目标:1.了解巴勒斯坦美国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的作品《风筝》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培养学生对于友谊、家庭、背叛、救赎等主题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3.通过本书的阅读,引导学生感受人性的复杂性和深刻的情感体验。
二、教学内容:1.胡赛尼的生平和文学背景。
2.《风筝》的背景设定和故事情节。
3.主要人物形象及其心理变化。
4.主题探讨:友谊、家庭、背叛、救赎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风筝》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主要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分析。
3.如何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方式激起学生的兴趣。
2.阅读:分段朗读,引导学生理解人物情感和行为动机。
3.讨论:小组讨论和全班分享,促进学生深入思考。
4.写作:写读后感、作文或角色扮演,巩固对文本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环节:播放作者胡赛尼的访谈视频,了解他创作《风筝》的初衷和感悟。
2.阅读环节:分段朗读小说《风筝》,让学生感受故事情节的起伏和人物内心的变化。
3.讨论环节:学生分组讨论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如阿米尔和哈桑的友谊、巴巴和哈桑的家庭关系等。
4.写作环节:要求学生根据文本内容,撰写读后感或自由创作相关作文,分享自己对于书中主题的理解和思考。
六、教学评价:1.通过阅读《风筝》并参与讨论、写作等活动,检测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深度。
2.学生自评和互评,提高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3.教师评价学生的表现,鼓励并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和探讨文本。
七、课后拓展:1.组织学生观看电影《风筝》的改编作品,比较原著小说和电影的异同。
2.邀请相关专家或学者就小说中探讨的主题进行深入讲解和讨论。
3.组织学生进行相关手工或文艺创作,表达对于作品《风筝》的理解和感悟。
通过本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风筝》这部作品,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课文《风筝》的教学设计一等奖
课文《风筝》的教学设计一等奖1、课文《风筝》的教学设计一等奖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认识本课5个生字及文中出现的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二)能力训练点1.培养学生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通过理解课文,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学法引导(一)教师教法启发谈话、引导、点拨。
(二)学生学法自读感悟,讨论。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难点1.题目“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2.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疑点结尾句的理解。
(三)解决办法通过阅读、质疑、解疑来解决重、难点;教师点拨疑点。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一)教师活动设计导入新课,组织学生自读及讨论,在学生交流中点拨、评价、布置作业。
(二)学生活动设计1.课前预习课文。
2.课上自读、提问、讨论、交流。
3.课下阅读相关篇目。
五、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身边常常会看见一些身体有残疾的人。
有些残疾人身残志不残,走出了一条灿烂的人生之路。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理想的风筝”讲述的就是一个残疾人的故事。
板书:14理想的风筝(二)整体感知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3.交流所得。
(三)再读探究1.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再读揣摩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提出的问题。
2.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教师深入某些小组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3.班上汇报。
(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因为刘老师爱放风筝,春天里的风筝勾起了对刘老师的回忆。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刘老师在课堂上,“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不知道要跳跃旋转多少次”。
这是靠顽强的毅力给学生上课。
小学《风筝》教案设计
小学《风筝》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风筝的起源、历史、种类和制作方法。
(2)学会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3)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了解。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采用情景再现、问题引导、多媒体展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通过课外阅读和实践活动,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
3.情感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提高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2)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鼓励他们亲手制作风筝,体验传统文化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风筝的起源、历史、种类和制作方法。
(2)学会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2.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提高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2)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鼓励他们亲手制作风筝,体验传统文化的乐趣。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听一首风筝相关的歌曲。
(2)教师展示一些风筝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品味,激发学生对于风筝的兴趣和想象力。
(3)导入问题:大家知道风筝是什么吗?你们见过风筝吗?你们知道风筝有什么形状?2.听课文并回答问题(1)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跟读课文。
(2)师生共同解答问题:风筝的发明人是谁?风筝最早是用来做什么的?风筝有哪些种类?3.课文深度阅读讲解(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再现风筝的起源并理解它的作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难点词汇的意义。
(2)学生反复读课文,检查理解。
4.词汇扩展与拓展(1)利用多媒体展示风筝的种类和形状,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并理解词汇。
(2)学生讨论和整理相关的词汇,如"Lantern kite"、"Sailing kites"等。
三年级美术下册《风筝》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培养学生运用美术元素和设计原理进行风筝创作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风筝制作中,实现创意与技巧的有机结合。
2.重点: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难点:如何在小组合作中,平衡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异,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成长。
3.小组合作,共同成长: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鼓励他们在实践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4.个性化指导,因材施教:针对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5.创新实践,鼓励探索:鼓励学生在风筝制作过程中,勇于尝试新材料、新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下节课前,学生准备好风筝制作过程的图片和心得体会,与同学们一起分享,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6.教师将对学生上交的作业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在制作过程中表现出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二、课堂讲解
1.介绍风筝的基本构造和组成部分,如:骨架、纸面、图案等。
2.讲解风筝制作的基本方法,如:选材、制作、装饰等。
三、实践操作
1.学生分组进行风筝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2.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运用各种材料进行创作,注重色彩搭配和图案设计。
四、作品展示与评价
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2.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提出改进意见。
1.通过讲解、讨论、实践等环节,让学生掌握风筝制作的基本方法。
2.引导学生运用观察、思考、创新等思维方式,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பைடு நூலகம்通能力。
4.鼓励学生勇于尝试,不断实践,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小学生风筝课程教案
小学生风筝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习风筝的基础知识,如风筝的组成、制作方法、飞行技巧等。
2)了解风筝发展历史和风筝文化。
2、能力目标1)发展学生手工制作能力和任务规划能力。
2)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和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感。
2)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兴趣,增强民族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风筝的基本知识1)组成部分:风筝由框架、表布、飞行线和尾巴等组成。
2)制作方法:制作风筝需要准备好材料,如棍子、纸张、胶水、刀子等,遵循步骤完成制作。
3)飞行技巧:需要适当的风力、合适的场地和技巧才能使风筝高高飞起。
2、历史和文化1)风筝的起源和历史发展。
2)风筝在不同国家和文化中的发展和应用。
3、制作和实践1)制作不同风格的风筝,如传统的凤凰、龙、蝴蝶等;或者自己设计创意风筝。
2)在风好的日子,到户外试飞风筝,比较不同风筝的飞行效果。
三、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介绍不同国家或地区的风筝文化和发展历史。
2、操作示范法:老师演示制作风筝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跟着操作。
3、游戏体验法:教师安排学生在校内或校外空旷的场地进行风筝试飞活动。
4、小组合作法: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组成小组完成制作风筝的任务,参与集体活动。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风筝课程,介绍风筝的起源和历史,推广风筝的文化。
第二步:向学生介绍风筝的基本组成部分,手工制作教学。
第三步:在制作风筝的过程中,教师介绍风筝的基本飞行原理和技巧,让学生了解实用知识。
第四步:将学生组成小组,进行合作制作,通过过程中的讨论和交流加深学生对活动的理解和认识。
第五步:到户外进行风筝试飞,比较不同风筝的飞行效果,评选最佳风筝。
第六步:让学生分享自己制作风筝的经验和心得,以及尝试在自己家中进行制作和飞行。
六、教学评价:1、知识考核:以笔试的方式考核风筝的基础知识。
2、技能考核:以风筝试飞的方式考核学生在实践中的飞行技巧和操作能力。
风筝教案设计优秀6篇
风筝教案设计优秀6篇风筝教案设计篇一活动目标:1、用扎、剪、粘贴的方法制作风筝。
2、尝试让风筝飞起来,体验做做玩玩的乐趣。
活动准备:1、购买的风筝。
2、教师自制的风筝、3、三角形、正方形的挂历纸、竹条、线、小绳、透明胶、双面胶、浆糊等。
活动过程:一、教师出示谜语:天上一只鸟,用线拴得牢,不怕大风吹,就怕细雨飘。
让幼儿说出谜底。
(幼儿:风筝)教师:对!是风筝,那么你们都见过那些风筝?(让幼儿回答)教师小结:风筝的。
种类很多,今天老师为小朋友们带来了几种风筝,然后教师逐一出示风筝。
二、教师引导幼儿观察风筝的形状、颜色及风筝的对称美。
(教师逐一出示风筝并进行讲述)三、让幼儿观察风筝的构造,请幼儿观察风筝上的骨架和线,简单了解它们的用途。
四、教师进行提问:你们知道哪里的风筝很有名?(幼儿:潍坊的风筝很有名)。
(教师:对,潍坊的风筝很有名,有巨型的龙头蜈蚣风筝,还有微型的火柴盒装得下的风筝,这都是我们中国人用智慧创造出来的,我们小朋友都感到很自豪,每年的4月20日,全世界的风筝爱好者,都来到我们潍坊参加国际风筝会,潍坊是“世界风筝都”)(重点让幼儿记住:4月20日是国际风筝会,潍坊是世界风筝都)五、教师:你们想不想有自己的风筝?(幼儿:想)(教师:现在我们来制作风筝)。
六、教师讲解风筝的制作方法:1、在三角形的,正方形的纸上进行装饰,幼儿画上自己喜欢的图案,注意两边要对称,2、扎风筝架:将竹条用线扎成“干”子状,注意交接处要扎紧,3、在风筝架上抹上适量的浆糊,沾上风筝面纸和彩带4、最后在风筝上系上脚线和放飞线,风筝完成,让幼儿制作教师巡回指导七、展评幼儿作品:让幼儿拿着自己制作的风筝到室外放飞,下课。
《风筝》教学设计篇二教学要求: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刘老师是一个对工作、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追求的好老师,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深厚感情,理想的风筝教案设计(请指点)。
2、了解课文通过几件具体事例,细致描述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及作者感受等表达中心思想的写作方法。
风筝(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风筝(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风筝的起源、发展以及不同类型的风筝。
2. 学生能够掌握制作风筝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3. 学生能够了解风筝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方式,培养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提高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感受风筝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 学生在制作风筝的过程中,培养耐心、细心和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风筝的起源与发展2. 风筝的类型及特点3. 制作风筝的基本材料和工具4. 制作风筝的步骤与技巧5. 风筝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和作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风筝的起源、发展及类型。
2. 制作风筝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3. 风筝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和作用。
难点:1. 制作风筝的技巧。
2. 风筝文化的内涵。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风筝的起源、发展、类型及制作方法。
2. 演示法:展示制作风筝的步骤和技巧。
3. 实践法:学生动手制作风筝。
4. 讨论法:分组讨论风筝的文化内涵和制作心得。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风筝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制作风筝所需的材料和工具(如彩纸、竹签、线等)。
3. 提前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风筝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谈论风筝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风筝的起源、发展、类型及制作方法。
3. 实践操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动手制作风筝。
4.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风筝的制作过程、心得以及风筝的文化内涵。
5. 总结与展示: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展示制作的风筝。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制作风筝的技巧和成果。
2. 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3. 学生对风筝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八、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调整和改进。
风筝教学设计教学活动
风筝教学设计教学活动教案的编写,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需要去重视。
教案应当怎么写呢?下面是由作者给大家带来的风筝教学设计教学活动7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风筝教学设计教学活动篇1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1、每个人都有朋友,你有好朋友吗?(有)谁是你的好朋友?(学生自由介绍)嗯,大家都有好朋友,有朋友多快乐呀!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两个好朋友的故事(板书课题:20、纸船和风筝),谁愿意读课题。
(你读得很清楚,而且把风筝的筝读成了轻声,真好。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二、初读课文,识记字词1、这个故事就在我们的课文里,请同学们打开课本92页,出声朗诵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教大树叶里的拼音宝宝。
2、课文很长,要想读好可不容易,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这一遍读,注意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再读课文,圈画诞生字所带的词,然后把这些词语多读几遍。
读完这遍,老师可要检查读课文了。
4、请同学们边读边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5、朗诵反馈:同学们读得真认真,老师要来考考大家,有信心吗?指名分自然段检查读课文。
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是不是把课文读的正确流利。
在检查读文进程中正音,指导读好难读的句子。
6、句子会读了,这些词语也一定也一定难不住你开火车读——集体齐读读中指导:扎风筝(请同学们注意“ 扎风筝”的“扎”这个字在这里读za,像扎风筝、扎小辫,都是这个za。
它也读zha,这样像针一样刺,叫zha,比如扎针,扎手。
跟老师再读一遍。
还有一个读音是“zhá”,挣扎。
)乐坏了受不了 (指导读好多音字“了” 小老师带读)三、1、词语读好了,老师还想考考大家你们在读书的时候会不会摸索。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两个好朋友,他们都是谁?是什么让他们成为好朋友?2、指名说,教师板书:小熊松鼠。
四、指导写字1、指导写“松”。
(松鼠的松字是这篇课文要求写的字,请同学们认真看老师板书,左右结构的字要写的左窄右宽,木字旁注意捺要变点,右边是个公鸡的公,注意他的笔顺,请同学们描一个写一个)2、出示生字“扎抓”:小熊扎了一只风筝飘到松鼠家门口,松树见了,一把抓住了风筝的线。
适合教学实际的《风筝》大班教案
《风筝》是一篇具有深刻内涵的优秀文章,它讲述了一个关于父爱与儿女情的故事,让读者深深地感受到了亲情、友情的珍贵。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这篇文章引导学生体验感动,发掘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增强情感教育的有效性。
本文将为大家推荐一份《风筝》适合大班教学实际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风筝》这篇文章,使学生认识到亲情、友情的珍贵、追求理想和父子之间的相互理解;2.让学生能够简单、流畅、情感化地朗读文章;3.让学生明确文中重要段落的概括;4.让学生理解“My father, Para”所寓意的深刻内涵。
二、教学过程第一节:导入教师先引导学生对风筝这个话题展开讨论,带领学生思考风筝的特点、用途、制作方法等相关问题。
接着,让学生阅读风筝的相关诗歌或故事,让学生感知风筝的不同寓意。
教师展示风筝图片,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感受。
第二节:朗读教师通过导入,让学生对风筝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贴近情感的感受,进入正文,让学生朗读《风筝》这篇文章。
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解释一些生僻的词汇,并鼓励学生表现出情感。
第三节:文本理解在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一定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为学生制定小组或个人任务:完成文本的概括和归纳。
要求学生提取文章中的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等关键要素,并用简洁概括的方式表述出来。
通过这样的训练,让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归纳能力得到了提升。
第四节:深入探讨1.让学生发表他们的感受,引导学生思考文中表达的亲情、友情、父子之间的相互理解以及对追求理想的坚持。
2.教师向学生阐述“My father, Para”所寓意的深刻内涵,让学生感受到父爱之深情和母爱之伟大。
并向学生提出思考,父母之间的爱互相须打磨,才可变得更加坚固。
第五节:总结在深入探讨环节中,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互动,调动了学生积极思考的动机,加强了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感知。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学习的要点,强化对本节课的记忆。
三、课后延伸1.请学生写一篇《风筝》的读后感。
六年级上册语文《风筝》教案、教学设计
(二)讲授新知(500字)
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了解风筝的文化背景。
2.教师针对课文中的生字词、重点句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六年级上册语文《风筝》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风筝》这篇课文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对童年的回忆和对风筝的喜爱之情。学习并掌握生字词,了解风筝的文化背景和相关知识。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朗读、感悟、表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使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进行写作,提升写作技巧。
4.阅读一篇关于亲情的文章,与家人分享阅读心得。鼓励学生关注生活中的亲情,培养感恩、珍惜家人的情感。
5.完成课后练习题,针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巩固。教师应及时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指导和鼓励。
作业布置要求:
1.作业量适中,避免给学生造成过重的负担。
2.作业难度要适中,既要保证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又要激发学生的思考。
2.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勇于表达。
3.注重学4.结合生活实际,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教师应及时反思教学,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类型、风格独特的风筝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同学们,你们喜欢风筝吗?这些风筝给你们什么样的感觉?它们有什么特别之处?”
风筝优秀教学设计(共7篇)
篇一:《风筝》优秀教学设计《风筝》优秀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风筝》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
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最纯美的感情,鲁迅的《风筝》就是在温馨与和美中,在矛盾与冲突中展现浓浓的兄弟之情。
它讲述的是“我”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
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既有鲁迅的兄弟之情,也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更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所以本文的重点难点定为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二、学生学情分析:《风筝》面对的是一群成长在无忧无虑的20世纪九十年代的少男少女,在他们认为亲情就是温柔的话语,是细心的呵护,是鼓励与支持,是牵挂与思念;再说,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
所以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篇通过矛盾与冲突展现亲情的文章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
另外,还考虑到刚进初中的学生对难学课文学习注意力容易分散,产生学习疲劳,且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教师必须做到兼顾全体,合理设置教学目标,灵活安排教学过程。
三、确定教学目标: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必须强调和协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
因而我从三方面拟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按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积累“虐杀、苦心孤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浓浓亲情。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式地探讨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亲情的含义,感受文中浓浓的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2.教学重难点本文的重点放在对“精神虐杀”一幕的理解以及多角度体验文章主旨上;将有创意地理解作品中作者的“悲哀”之情作为教学的难点。
风 筝 教案教学设计
风筝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风筝的起源、发展历史和种类。
学习风筝的制作技巧和放飞方法。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风筝的文化背景。
以实践活动为主,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提倡绿色出行。
二、教学内容1. 风筝的起源和发展历史介绍风筝的起源,如古代中国的风筝用途和传说故事。
分析风筝在不同朝代的发展变化,以及各地风筝的特点。
2. 风筝的种类和结构讲解风筝的基本结构,包括骨架、布面、线等。
介绍不同种类的风筝,如软体风筝、硬体风筝、串风筝等。
3. 风筝的制作技巧演示风筝的制作过程,讲解选材、搭建骨架、绘制布面等步骤。
分组实践活动,学生动手制作属于自己的风筝。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风筝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课题。
提问学生对风筝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风筝的文化内涵。
2. 讲解风筝的起源和发展历史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风筝的历史图片和相关资料。
讲解风筝在不同朝代的发展变化,以及各地风筝的特点。
3. 介绍风筝的种类和结构展示不同种类的风筝,让学生直观了解其结构差异。
讲解风筝的基本结构,包括骨架、布面、线等。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制作风筝的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制作过程中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对学生的制作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其在制作过程中的问题解决能力。
2. 学生放飞风筝的能力评价观察学生在放飞风筝时的操作技巧和团队协作能力。
对学生的放飞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其在放飞过程中的问题解决能力。
五、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包含风筝的历史图片、制作过程等资料。
2. 风筝制作材料:布料、竹签、线等。
3. 参考书籍:介绍风筝文化、制作技巧等相关内容。
六、教学活动1. 制作风筝学生分组,每组选定一种风筝类型进行制作。
教师提供制作指南,学生动手制作风筝。
风筝教学设计教案7篇
风筝教学设计教案7篇风筝教学设计教案篇1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初步感受的对称美。
2、启发幼儿大胆想象、创造,运用多种材料装饰风筝面。
3、使幼儿体验到自己创作、自己动手的喜悦。
4、能学会用轮流的方式谈话,体会与同伴交流、讨论的乐趣。
5、感受作品的美感。
教学重点、难点让幼儿了解风筝的基本特征,让幼儿认识各种颜色及图形。
活动准备1、教室里布置“风筝”,课前带幼儿参观欣赏过各种风筝,了解风筝的基本特征。
2、幼儿课前已经知道并练习过用不同的方法剪出两个一样的图形。
3、为让幼儿观察比较之用,教师制作好的风筝面三只:一只采用的装饰材料颜色和马夹袋底色差不多,一只图案排列比较凌乱,分布不均匀,还有一只颜色深浅搭配清晰,图案分布均匀。
4、人手一只马夹袋,剪刀、胶水。
5、每组准备各种彩纸(皱纹纸、自帖纸、手工纸,泡沫纸),剪好的几何图形若干,几支铅笔。
活动过程一、带幼儿进教室,自由欣赏各种风筝1、教师朗诵散文《放风筝》,激起对放风筝向往。
2、幼儿自由欣赏各种风筝,自由地与同伴交流,教师在旁随机指导。
师:“哇!这么多的风筝,我们一起来看看!”“请和你的好朋友说说你喜欢哪个风筝?为什么喜欢它?”幼:我喜欢蝴蝶风筝,因为蝴蝶太美了。
幼:我喜欢金鱼风筝,我听见过年年有鱼。
师:你是因为它有吉祥的意思,而且它也很美吧!二、引导幼儿感受风筝的对称美。
1、出示一个图案对称的风筝。
师:你们觉得怎么样?(幼儿自由发表)2、引导幼儿感受风筝的左边和右边的形状和图案都是一样的。
师:你们看看这只风筝左边的翅膀和右边的翅膀,你发现了什么?翅膀上的图案是怎样的呢?(引导幼儿说出图案的大小、颜色、形状、和位置都是一样)(对称美能给人以平衡稳重的感觉,只有充分感知风筝的对称美,幼儿的创作才有了根基)三、和幼儿讨论怎样装饰风筝面。
看着这些漂亮的风筝,你有什么想法呢?用什么做呢?出示制作好的风筝面,请幼儿比较怎样装饰可能更好看些。
1、你最喜欢哪只风筝,为什么(引导幼儿观察比较)2、怎样才能剪出两个一样的图案。
风筝教案设计(优秀6篇)
风筝教案设计(优秀6篇)风筝教学设计篇一曾丽霞作者单位:湖北监利县新兴中学创意说明:从情感角度切入,说说读读,初识人物,把握情感基调,让学生整体感知全文,从而带动对全篇的深入研读和领悟。
有些难句除了指导学生多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外,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发问精神,采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深入研读。
这篇散文诗思想深刻,主题的理解是多向的,要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主题,学生存在一定困难。
因此,本设计创设了一个与作品中人物对话的活动,让学生进入文本,充分解读,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领会写作意图。
一、导入新课听歌激情:放歌曲《三月三》,“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
简谈感受:你们喜欢放风筝吗?能和大家谈谈放风筝时的感受吗?引入正课:风筝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这份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
二、整体感知1、概括故事。
要求从时间、人物、事件、情感等角度用一句话概括:这是一个______的故事。
2、略说人物自由朗读集中写风筝事件的两段后,说说这两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大致会这样说:从“体弱多病”可以看出小弟是病弱的,需要锻炼的。
(可见小弟走出户外去活动,对健康有多重要。
)从“惊惶,失了色瑟缩着”可以看出小弟是软弱的,胆小的;从“可鄙”一句看出,“我”是老成古板的;从“惊呼、跳跃”即可看出小弟痴迷于风筝、热切向往放风筝;从“做出蝴蝶风筝”看出小弟是心灵手巧、聪明的;从“伸手抓断”、“踏扁”、“傲然走出”可以看出“我”是粗暴专横的,活脱脱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
……三、研读“悲哀”1、朗读体会提问:读全文,我们能感受到全篇都笼罩着一种怎样的感情?(悲哀)把全篇抒写悲哀心情的句子找出来朗读,体会作者感情。
指名学生朗读,教师相机指导,及时点评。
个别表演读后,四个小组连缀读完所有抒写“悲哀”心情的句子。
风筝教案教学设计好
风筝教案精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风筝的起源、发展历史和种类。
2. 培养学生动手制作风筝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创新能力。
3. 通过学习风筝文化,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风筝的起源和发展历史2. 风筝的种类和结构特点3. 风筝的制作方法和技巧4. 风筝的放飞技巧和注意事项5. 风筝文化的传承与意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风筝的起源、发展历史和种类,掌握风筝的制作方法和放飞技巧。
2. 教学难点:风筝的制作方法和技巧,以及风筝文化的传承与意义。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风筝的起源、发展历史和种类。
2. 采用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动手制作风筝,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风筝的制作方法和放飞技巧。
4.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风筝文化的传承与意义。
五、教学准备1. 准备有关风筝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准备风筝制作材料,如纸张、竹签、线等。
3. 准备放飞风筝的场地。
【导入】1. 展示风筝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风筝。
2. 提问:“你们对风筝有什么了解?”【新课导入】1. 讲解风筝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2. 介绍风筝的种类和结构特点。
【实践环节】1. 引导学生动手制作风筝。
2. 讲解风筝的制作方法和技巧。
【放飞风筝】1. 讲解风筝的放飞技巧和注意事项。
2. 组织学生放飞风筝。
【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 提问:“你们认为风筝文化的传承意义是什么?”【作业布置】1. 调查了解家乡的风筝文化,下节课分享。
2. 制作一份关于风筝的手抄报。
【板书设计】1. 风筝的起源和发展历史2. 风筝的种类和结构特点3. 风筝的制作方法和技巧4. 风筝的放飞技巧和注意事项5. 风筝文化的传承与意义六、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风筝文化通过图片和视频介绍世界各地的风筝节和风筝比赛,让学生感受风筝的魅力。
提问:“你们参加过风筝节或者放飞风筝吗?能分享一下你们的经历吗?”【步骤二】探究风筝的历史讲解风筝的起源和发展历程,重点介绍中国的风筝历史和文化。
风筝教学设计
风筝教学设计风筝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1)相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
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
能读写“细心、希望、依旧”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改变。
(3)乐意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或动手做一做风筝,举办一次小小风筝展览会。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体会“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改变。
(2)收集有关风筝的资料。
(3)激励动手做风筝。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体会“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
二、教学重点:学写12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
四、课前打算:老师: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放风筝的片断,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打算制作风筝的有关材料。
五、教学课时:两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唤起情感,导入学习1、唤起情感:童年是五彩缤纷的,既有欢声笑语,也有滴滴泪水。
你觉得童年最大的欢乐是什么?和大家沟通共享一下,好吗?2、导入学习: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欢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共享他们的欢乐。
出示课题,带着情感朗读课文第一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指名学生读,一人读一个自然段,留意正音。
3、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写“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心情的句子,画好后自己读一读这些句子。
4、沟通找到的句子,反复朗读。
5、引导发觉、生疑:读后有什么发觉,产生什么疑问,与大家沟通沟通。
(沟通要点:一是读中发觉:“我们”的心情在做风筝是挺兴奋的,放风筝的特别兴奋,找风筝时很难过。
二是读中生疑:我们的心情为什么会起这样大的改变?)三、细读深究,体悟情感1、学习第2自然段。
《风筝》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风筝》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风筝》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的背景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人性的关怀,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批判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风筝》课文内容,掌握鲁迅的写作风格及作品主题。
2.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风筝》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风筝》,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情感。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技巧,分享学习心得。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讲解,解答疑问,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5. 课后作业: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风筝》2. 相关背景资料:鲁迅简介、作品分析等3. 教学课件:用于辅助讲解课文内容5. 讨论小组:分组进行课堂讨论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引入鲁迅的时代背景和生平事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风筝》的社会文化内涵。
2. 问题驱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引导思考,激发学生对作品深层次含义的探究。
3. 对比分析:引导学生比较《风筝》与其他鲁迅作品的异同,加深对鲁迅文学风格的认识。
4. 创意表达:鼓励学生通过绘画、写作等形式表达自己对风筝的象征意义的理解。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鲁迅生平及其文学地位进行讲解,为学生提供基础知识。
2.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促进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3. 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 学生展示:鼓励学生通过演讲、表演等形式,展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创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筝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忆风筝,说心情1、师:同学放过风筝吗?让大家分享你放风筝的心情吧。
生:我放风筝时老是担心风筝会坠落下来。
师:同学们,包圣燊刚才有个词用的很好,你们听出来了吗?生齐:听出来了。
坠落。
师:是呀。
我们一般人都只会用“掉下来”。
坠落既能形象表现风筝落下,又能准确表现心理变化。
生:风筝放久了,我会感觉很累的。
有时候风筝挂在树上,很麻烦的。
生:放风筝的时候,看到风筝飞高起来了,心里很高兴,要是飞低了,心里就很担心。
师:看来李勇放风筝的心情随着风筝的飞行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呀。
今天我们还要一起去和鲁迅先生聊聊关于风筝的话题,看看鲁迅想通过风筝告诉我们一些什么。
(板书课题)二、加词语,说理解2、师:下面就让我们自由的读一读课文,用笔画出文中的“风筝”,并思考一下每一处提到的“风筝”我们可以分别添加怎样的修饰语,使它成为一个“的风筝”。
生读、画、思,师巡视。
(7分钟后,同桌之间交流。
)⑴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交流。
我先来一个:第三段中有个“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我在这个风筝之前加“嫌恶”,因为我以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
⑵生:第一段“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我在这风筝前加“在北京冬季”。
师:其他同学在这个风筝之前有不同的加法吗?生:孤单的风筝。
师:你为什么说是孤单的风筝?生:因为在它前面有“一二”,而且后面还有一句“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师:哦,才这我们是感觉到了这个风筝有点孤单。
那么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呢”?生:因为放风筝一般都在春天,但是“我”看到的是在北京的冬季,所以感到惊异。
师:说的不错。
下面我们来看看其他的风筝。
⑶生:第七段中“送他风筝”,我认为这是“我送他的蝴蝶风筝”师:你把他送的是什么风筝都想出来了。
你为什么这么想?生:因为小兄弟的蝴蝶风筝被“我”踏扁了,“我”心理很内疚,所以我想再送一个蝴蝶风筝给他。
师:能够联系前后文来填,很好。
在这里还有不同的填法吗?生:小兄弟想得到的风筝师:在这个时候,“我”给什么风筝,已经不重要了,因为……生:他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
师:难道有胡子了就不能送风筝了吗?生:不是。
师:那是为什么?生沉默。
师:“我”在什么情况下才会想到要送小兄弟风筝的?生: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之后。
师:那么“我”和小兄弟现在已经不是儿童了,也就是说儿童的什么将永远失去了?生:玩的行为。
生:儿童的天性。
师:是的。
儿童的天性已经被“我”虐杀了,它已经不能再挽回了。
我们再来看看其他的风筝。
⑷生:第二段的三个风筝。
我认为瓦片风筝是寂寞的、憔悴的、伶仃的。
师:为什么这么说?生:因为他没有风轮,又飞得很低。
师:这些都是和什么相比的?生:蟹风筝,蜈蚣风筝。
师:寂寞的、憔悴的、伶仃的,只是在写瓦片风筝吗?生沉默。
师:我们再来看这段的最后两句话。
“我现在在哪里呢?四面……天空中荡漾了。
”“我”在故乡吗?生齐:不在。
师:在哪里?生齐:北京。
师:“我”看到了什么?生: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
师:“我”不在故乡,又看到这样的景色,内心有什么样的感受?生:寂寞的、伶仃的⑸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写瓦片风筝,其实也写出了“我”的心情。
我们再来看剩下的两个风筝。
生:喜欢的风筝?师:是谁喜欢的?生:小兄弟。
师:你从哪些词可以看出小兄弟很喜欢?生:呆,出神。
生:惊呼,跳跃。
⑹师:这些词,在我们的头脑中就能画出一个可爱的非常爱风筝的小男孩形象。
我们再来看最后一个风筝。
生:彻底绝望的风筝师:你为什么说它是彻底绝望的风筝?生:因为这个风筝是小兄弟苦心孤诣偷着做的,却被“我”掷在地上,踏扁了,使小兄弟彻底绝望了。
师:是的。
从小兄弟来说这的确是彻底绝望的风筝。
下面我们换个角度来想,从“我”来说,这又是个怎么样的风筝呢?生:悲哀的风筝生:无可挽回的风筝师:为什么说它是悲哀的、无可挽回的风筝呢?生:因为“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而“我”却把它踏扁了。
生:因为它经受了精神虐杀师:你说谁经受了精神虐杀?生:(思考了一下)小兄弟。
师:从这我们可以说它是悲哀的风筝,可是“我”可以想办法补救呀。
生:补救也没有用。
师:“我”想的第一个补救方法前面已经讲了,没有用。
但是“我”又想了第二个方法呀。
生:第二个方法讨小兄弟宽恕,可小兄弟没有宽恕“我”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生:“有过这样的事吗?”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
他什么也不记得了。
师:那么你认为小兄弟是真的忘了吗?举手情况看,都认为不是真忘了。
师:你为什么说他不是真忘了?生:因为在前面说小兄弟很喜欢放风筝,可是他苦心孤诣偷偷做的蝴蝶风筝却被“我”踏扁了。
小兄弟当时是绝望地站在小屋子里。
这样的事情不可能忘了。
师:那小兄弟为什么要假装忘记呢?生:可以看出他们兄弟之间感情很好。
师:我们可以这样去理解。
但“我”有没有因为小兄弟说“有过这样的事吗?”而高兴呢?生:没有。
师:而是怎么样呢?生:“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师:从这里你感觉到“我”是个怎么样的人呢?生:最自己要求很高。
师:你的意思是个善于解剖这的人,是吗?(这样的引导很牵强)生:是的。
三、读结尾,谈感受3、师: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文章的结尾段,我们感受到什么?生:感觉到了作者没办法?师:你从那里感受到的?生:“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生:“无可把握的悲哀”也能感受到没办法。
师:今天大家都在课堂上思考了很多东西,鲁迅的文章就是这样,他能给人许多的思考,至于作者为什么要在最后表达无奈的情绪,也就是说为什么会感到没办法,我们只有读更多的鲁迅文章,了解更多鲁迅所处的时代,才能明白其中的一二。
有人说:没有人的文章能像鲁迅的文章一样给人那么多的思考。
是的,在不同时候鲁迅同样的文章都能给人以不同的思考。
最后我希望我们能读更多鲁迅的文章,让鲁迅的精神传承。
第二课时(学生两分钟讲故事)四、串风筝,理关系4、师:昨天我们已经对《风筝》这篇课文有所了解,而且也有了一些思考。
今天我们还要进一步来思考。
首先我们一起来串一下文中的风筝,看看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第一个风筝有什么作用?生:为了引出后面的风筝。
师:2-4个风筝呢?它们都是故乡的风筝,让我感到了孤独感,为后文的感情作了铺垫,第5个风筝是“我”不喜欢的风筝,6-8是小兄弟喜欢的风筝,5与6-8风筝形成矛盾,为第9个悲哀的不可挽回的风筝作了伏笔,第10个风筝补充说明悲哀的不可挽回的风筝。
(这几个风筝之间的关系要引导学生理解)五、评人物,说理解师:文中写了哪两个人物?生:“我”、小兄弟(板书)5、师:你对这两个人物分别有什么看法?生:知错就改。
(板书)生:是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板书)师:你为什么说他是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生:因为他觉得放风筝是没有出息的玩艺,就不让小兄弟放,还踏了小兄弟的蝴蝶风筝。
师:那这是什么时候的“我”?生: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之前的“我”生:有责任心的人师:下面我们来看看小兄弟是个怎么样的人?生:可怜的人(板书)生:宽容的人(板书)师:刚才我们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也说了很多。
现在我想知道你们觉得“我”和小兄弟各自的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学生举手表决,认为“我”最大的特点是有责任心,认为小兄弟最大的特点是宽容。
师:下面就让我们来讨论一下他们各自的最大特点。
“我”对什么有责任心?生:小兄弟(板书)生:踏风筝的事情(板书)生:自己(板书)师:还对什么有责任心?生沉默。
生:国家(板书,这是应该是学生猜的)师:那么小兄弟的宽容又来自于哪里呢?生:兄弟感情生:亲情(板书)师:还来自哪里?学生沉默师:那我们先来看看在小兄弟眼里,“我”不让他放风筝,并踏了它的风筝是不是正确的?生:正确。
(板书)师:为什么?生:因为“我”不让他放是为了他好,不让他做没有出息的玩艺。
师:那么在“我”眼里,小兄弟应不应该有怨恨?生:应该(板书)师:为什么?生:因为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而“我”不让他放。
师:那么现在你感觉小兄弟的宽容还来自于哪里?生沉默了一会生: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
师:也就是无知。
不但无知,而且还愚昧麻木,其实小兄弟是个受害者,可是受害者的心里却没有怨恨。
你说“我”看到这样的情况怎么不感到悲哀呢?自己的弟弟都不觉醒,那么其他国民呢?也同样的麻木着,“我”看到这样的情况却无能为力,内心是怎么样的一种感受呢?(这样讲的学生也许眼睛会越瞪越大了。
)6、师:文章最后一句“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从这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作者所处的环境的是怎么样的环境呢?生:严冬。
生:能感受到寒威和冷气。
师:这是指自然环境吗?生:不是。
师:我们看看这篇文章写于什么时候?生:一九二五年一月二十四日。
师:那个时候的社会是怎么样的?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
从这我们看到还有什么的寒威和冷气?生:社会。
7、师: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
从“我”对小兄弟和事情的负责,以及兄弟的宽容来自兄弟情深,可以读到这篇文章中的亲情,在矛盾冲突中有浓浓的亲情。
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解,“我”对国家有责任,像小兄弟一样的受害者又那么的无知愚昧麻木,“我”看到这样的情况,心里感到了沉重,感到了悲哀,从作者的心底里流露出了渺茫。
今天我们这节课就理解这两个主题,明天我们还要来解读第三个主题。
生纷纷问:老师,明天还要讲什么主题,现在就告诉我吧。
8、师:那就告诉你们关于“封建教育”的,你们自己再好好读读文章,去思考一下。
第三课时上“对封建教育抹杀儿童天性的批判”的主题。
第四课时,有学生自己选择一个认为最合理的一个主题进行说理由,并对其他主题理解提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