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 教师用书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同步教师用书:第2章 微专题突破 下丘脑在生命活动调节中的作用

【高中生物】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同步教师用书:第2章 微专题突破 下丘脑在生命活动调节中的作用

微专题突破下丘脑在生命活动调节中的作用1.地位:下丘脑是内分泌系统的总枢纽。

下丘脑的部分细胞既有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

2.主要作用:(1)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血浆渗透压的升降,维持水盐平衡。

(2)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产生渴感。

(3)分泌:分泌多种激素进而作用于其他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如抗利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等)。

(4)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水盐调节中枢。

1.用一定方法将小鼠的下丘脑破坏(其他结构完好),机体不会发生的反应是()A.排尿量增加B.细胞代谢速率变慢C.体温维持恒定D.机体仍存在反馈调节【解析】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若用一定方法将小鼠的下丘脑破坏,则小鼠不能维持机体体温恒定,C正确。

【答案】 C2.下丘脑在人体内环境的稳定与调节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可引起尿量增加B.下丘脑的活动受其他相关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负反馈调节C.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发出的神经可支配肾上腺的活动D.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可引起机体产热量增加【解析】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能够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

【答案】 A3.如图表示下丘脑参与人体稳态调节的三种方式,请据图回答问题:(1)调节体温方面:在寒冷环境中,________和________都能促进机体的物质代谢,促进产热量增多,维持体温恒定,表现出协同作用。

(2)在血糖调节方面:胰岛素是唯一能够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胰高血糖素能够升高血糖浓度,二者表现为________作用。

(3)图解中的①②是指由下丘脑分泌的两种促激素释放激素,③④是指相应的促激素。

如果①和③是对应的,则③只能作用于性腺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肾上腺和胰岛可以通过图中的虚线所示过程接受下丘脑某些细胞分泌的________,从而产生相应的生理效应。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教师用书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教师用书

卉原中学高三年级生物必修3教材答案及解析编制:咼三生物组审核:冯占武姓名: 小组:卉原中学高三年级生物必修3教材答案及解析编制:咼三生物组审核:冯占武姓名: 小组:排泄功能有障碍。

(2)葡萄糖含量超标,血糖含量过高可并发酮症酸中毒、糖尿病的心血管合并症等。

(3)甘油三脂超标,可引起高脂血症,易并发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

(二)思考与讨论1•提示:绝大多数人都有过发高烧的经历,可以让同学先谈谈自己发高烧时的感受。

正常的体温是体内细胞进行各种生化反应最适宜的温度。

在发高烧的状态下,由于内环境发生一系列变化,导致体内的各种反应出现紊乱,于是机体功能发生异常。

发热时的主要症状大部分集中在中枢神经系统,病人感觉不适、头疼、头晕、嗜睡等,同时常有食欲不振、厌食、恶心的表现。

发热时机体处于一种明显的分解代谢过旺的状态,持续高热必定引起器官的功能负荷加重,有可能诱发器官功能不全或引起组织损伤。

孕妇发热可能导致胎儿发育障碍,是一个重要的致畸因子。

对于6个月至4岁的幼儿来说,持续高热容易发生惊厥,相当数量的患儿由此造成脑损伤,如智力落后,甚至癫痫,因此应注意及时采用物理方法或服用药物来退烧降温。

2•提示:内环境渗透压会变小。

当内环境渗透压变小时,内环境中的水将较多地通过渗透作用进入细胞内,造成细胞吸水肿胀,进一步导致细胞代谢和功能紊乱。

严重时会出现疲倦、周身不适、表情淡漠、恶心、食欲减退、皮下组织肿胀等症状。

3•提示:因为高原空气稀薄,大气压和氧分压低,易造成体内缺氧。

这说明外界环境的变化势必影响内环境的稳态。

若外界环境变化不甚剧烈,并且机体代偿机制良好,内环境的波动较小,仍能维持稳态;若外界环境变化剧烈,机体代偿机制不好,内环境稳态将受到破坏,就会影响身体健康。

(三)实验1•生物材料加入HCI或NaOH后pH的变化更像缓冲液。

2. 提示:缓冲液加入少量酸碱后,pH变化不明显。

原因是磷酸缓冲液中含有NaH2PO4/Na2HPC4,其中NaH2PO4溶液呈酸性,当加入少量NaOH时,可以中和OH-; Na2HPO4 溶液呈碱性,当加入少量HCI时,可以中和H+。

分享生物必修三课本电子版高清

分享生物必修三课本电子版高清

生物必修三课本电子版高清
整理表
姓名:
职业工种:
申请级别:
受理机构:
填报日期:
A4打印/ 修订/ 内容可编辑
附件一
附件二
湘潭市2017年春季义务教育学校5-8年级写字教材版本表
附件三
湘潭市2017年春季普通高中学校教科书、教师用书目录
附件四
其他类教师教学参考书目录
附件五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及课程标准解读目录
整理丨尼克
本文档信息来自于网络,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我修正;如您发现内容涉嫌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电子课本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电子课本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电子课本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电子课本第一章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一、细胞的基本结构1. 细胞膜2. 细胞壁3. 质壁共居细胞的构造4.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5. 粘附生物的细胞结构二、细胞的基本功能1. 摄取和排出2. 能量转换与合成3. 细胞分裂和生殖第二章遗传的基本规律一、遗传学的基本概念二、孟德尔的实验及其规律1. 总结表的阅读2. 基因、等位基因与基因型、表型的关系3. 因式分析4. 复等位基因的遗传三、基因的分离1. 遗传连锁2. 染色体的性别决定四、基因的变异与突变五、人类的遗传病第三章 DNA的结构和复制一、DNA的结构1. DNA的化学组成2. DNA的三维结构二、DNA的复制1. 半保存复制的实验证据2. DNA的复制机制三、RNA的结构与功能1. RNA的基本结构2. mRNA的合成第四章基因的表达和调控一、基因的表达1. 蛋白质的合成2.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二、基因的结构和表现形式1. 基因的多样性2. 同源基因与家族基因的关系3. 基因的结构三、基因表达的调控1. 常见的调控方式2. 染色质的改变和表观遗传第五章克隆与基因工程一、细胞的克隆和基因的克隆1. 细胞克隆2. 基因的克隆二、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概念1. 分子生物学的技术基础2. 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三、基因工程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1. 生物制药2. 农业转化3. 基因治疗第六章生物进化与系统发生一、生物进化1. 进化的基本概念2. 进化的证据3.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二、物种的形成及其机制1. 物种形成的定义2. 物种形成的机制3. 物种形成的选择因素三、系统发生学1. 系统发生的基本概念2. 生物分类学的历史3. 分子进化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第七章动物组织的结构和功能一、动物体的组成和结构1. 组织的种类和形态2. 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二、脊椎动物的器官系统1. 呼吸系统2. 循环系统3. 消化系统4. 排泄系统5. 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第八章植物体的结构和功能一、植物体的结构1. 组织、器官和系统2. 细胞壁与细胞间的联系二、植物体的功能1. 光合作用与光合器官2. 运输系统和植物水分平衡3. 营养和茎叶的适应性第九章受精和胚胎发生一、生殖细胞和受精1. 生殖细胞的发生与特点2. 受精卵的形成和结构二、胚胎的发生1. 胚胎的发生过程2. 胚胎的形态和发生异质性第十章生态系统的特征和物种多样性一、生态系统的特征1. 生态系统的层次和组成要素2. 生态系统的节律和生态位二、物种的多样性1. 物种的定义和分类2. 物种多样性的保护和管理结语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电子课本是一本理解生命的优秀教材,重点介绍了生物学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概念,包括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基因的表达和调控、生物进化与系统发生、动植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受精和胚胎发生、生态系统的特征和物种多样性等。

【高中生物】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同步教师用书:第5章-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高中生物】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同步教师用书:第5章-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第2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理解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过程。

(重难点)2.掌握能量流动的特点及意义。

(重点)3.尝试调查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

能 量 流 动 的 过 程1.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2.过程(1)输入⎩⎨⎧ 能量来源:太阳光能输入生物:生产者主要方式:光合作用能量转化:光能→化学能(2)第一营养级的能量分析(3)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过程:(4)过程图解①补充图中标号代表的内容:甲:生产者乙:初级消费者丙:次级消费者丁:呼吸作用戊:分解者②据图总结流入每一营养级的能量最终去向:a.通过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

b.被下一营养级同化。

c.被分解者分解利用。

[合作探讨]探讨1:输入第二营养级的能量是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还是其同化的?提示:是同化的能量。

探讨2:判断“一只老虎捕食了一只野兔,则野兔的全部能量都流向了老虎”的对错,并思考消费者摄入的能量、同化的能量与粪便中的能量有什么关系?提示:错,还有一部分未被老虎消化吸收的残渣、粪便中的能量存在;同化的能量=消费者摄入的能量-粪便中的能量。

探讨3:在一定时间内,某自然生态系统中全部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值为a,全部消费者所获得的能量值为b,全部分解者所获得的能量值为c,试分析a、b、c三者之间的关系。

提示: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传递给了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同时,还有一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所以a>b+c。

[思维升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分析(1)能量的来源:太阳能。

(2)能量流动的起点: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

(3)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

(4)能量流动的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

(5)能量的转化:太阳能→生物体内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

(6)能量的散失: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1.关于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导学号:67330032】A.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B.分解者所需的能量可来自各营养级生物所储存的能量C.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D.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均流入下一营养级【解析】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A正确;分解者的作用就是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并从中获取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B正确;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地输入光能,C正确;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部分流向分解者,部分流向下一营养级,D错误。

人教版教学课件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第3章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课件

人教版教学课件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第3章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课件

生长,向光弯曲
探究任务1: 胚芽鞘是否具有向光性
实验一 实验三
生长,向光弯曲
单一变量: 尖端有无单测光照射
生长,不弯曲
现象: 实验1向光弯曲生长;实验3生长,不弯曲。 结论:胚芽鞘的弯曲和胚芽鞘尖端接受单测光有关。
Page 4
探究任务2:胚芽鞘的向光生长是否与尖端有关?
实验一 实验二
生长,向光弯曲
单一变量: 有无胚芽鞘尖端
不生长,不弯曲
现象: 实验1生长,向光弯曲生长;实验2不生长 结论:胚芽鞘的生长和弯曲与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有关
Page 5
Page 6
探究任务3:胚芽鞘感受光刺激的部位?
实验三 实验四
生长,不弯曲 单一变量:尖端是否感受光刺激
生长,向光弯曲
现象:实验3生长,不弯曲;实验4向光弯曲生长 结论: 胚芽鞘感光部位在尖端,弯曲部位在尖端下部
不生长 不弯曲27
3. 用禾本科植物幼苗进行向光性实验,可以发现
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和发生弯曲的部位分别是( A.尖端和尖端 B.尖端和尖端下一段的向光一侧 C.尖端和尖端以下的一段 D.尖端和尖端下一段的背光一侧
C

28
4.下图中,甲、乙、丙为3块大小一样的琼脂,放 于幼苗的不同部位收集生长素后,再置于切除尖端 的幼苗上,如图所示,问一段时间后那根幼苗的弯 曲程度最大? ( B )
光 源
光 源
光 源
光 源
A
B
C
D
25
若花盆固定,把暗箱放在旋转器上均速旋转, 则幼苗的生长状况为( C )
小 窗 小 窗 小 窗 小 窗
光 源
光 源
光 源
光 源
A
B

人教版教学课件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第2章第4节:《免疫调节》课件

人教版教学课件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第2章第4节:《免疫调节》课件

• 解析 类毒素的本质比较复杂,但不属于蛋白质 类的物质,它是一种抗原,能刺激人体发生免疫 反应;抗毒素是一种抗体,由浆细胞产生;抗毒 素与类毒素发生反应的免疫过程属于体液免疫。 • 答案 A • 4.(2010·山西金谷中学质检)下图是高致病性禽 流感病毒(H5N1)在人体细胞中的一些变化以及相 关反应,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生成
胸腺 免疫作用 吞噬细胞
成熟 集中分布 淋巴结 淋巴细胞 淋巴因
T细胞 B细胞 抗体

• • • • •
1.非特异性免疫 (1)组成 皮肤 、 。 黏膜 杀 第一道防线: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 菌物质 吞噬 细胞。 (如溶菌酶)和
• (2)特点: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 定病原体。
• • • • • • •
• 解析 T细胞在胸腺中发育而成,B细胞在 骨髓中发育而成,只有浆细胞才会产生抗 体。A、B、C均错。 • 答案 D
• 温馨提示 ①记忆细胞的特点:寿命长,对抗原十分敏感 ,能“记住”入侵的抗原。
• ②二次免疫特点:比初次反应快而强,能在抗原侵入但尚 未引起疾病之前将它们消灭,从而使患病几率大大降低。 • ③淋巴因子是T细胞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对机体免疫有 加强作用,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中都能起作用。
• ②一段时间后,再分别注射不同种的流感病毒, 观察其患病情况。 • (4)证明血清抗体有治疗作用 • ①从破伤风患者体内获取血清; • ②选取各方面相同的小鼠等量分成a、b两组; • ③a组注射血清后再注射破伤风毒素,b组只注射 破坏风毒素; • ④观察两组生活状况。
• 疫苗对预防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为研制抗某种病毒的灭活 病毒疫苗,研究人员设计实验方案如下: • (1)制备疫苗 • 将纯化的某种病毒在特定的________中培养、增殖。收获病 毒后用灭活剂杀死,但要确保灭活病毒的________不被破坏 且能被免疫细胞识别。这样得到的灭活病毒即为本实验所用 的疫苗。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课件PPT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课件PPT
胞的低 D.不能观察到红细胞,因为每个装片中的红细胞都已经
破裂了
解答提示:①生理盐水为红细胞的等渗溶液——红细胞保 持正常形态;②10% NaCl 溶液的渗透压大于红细胞的渗透压 ——红细胞皱缩;③蒸馏水的渗透压小于红细胞的渗透压—— 红细胞破裂。
答案:C
1.对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间的物质联系的正确表述是 ()
2.酸碱度: (1)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 为_7_.3_5_~__7_._4_5_。 (2)血浆的 pH 保持稳定与 HCO- 3 、HPO24-等离子有关。 3.温度:一般维持在___3_7__℃____左右(人体)。 [探究与学习] 人的血浆渗透压为什么要等于细胞内液的 渗透压? 提示: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细胞外液,若细胞内液与细 胞外液浓度不同,会发生细胞失水或吸水,只有维持细胞内液 与细胞外液渗透压相等,才能保持细胞的正常形态。
有关物质进入细胞需经过生物膜层数的计算 ①确定具体的运输途径。 ②切记由单层细胞组成的结构: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 毛细淋巴管壁和肺泡壁。 ③经过单层细胞要经过 2 次细胞膜。
【例 3】 下图 1-1-4 为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 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图 1-1-4 A.①③都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 B.人体的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外液 C.红细胞中的 O2 进入组织细胞至少需要经过 4 层生物膜 D.⑥可表述为:体内细胞可与外界环境直接地进行物质 交换
巴和组织液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C.①③
名师点拨:根据人体的组织结构特点可知,毛细血管壁细
胞内邻血浆,外邻组织液,故其内环境是②;同理可知毛细淋
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④。
答案:C
【变式训练 1】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是( ) A.肺泡腔内的气体 B.小肠腔内的消化液 C.心室腔内的血浆 D.膀胱腔内的尿液 [解析]消化道、呼吸道及泌尿系统管道跟外界环境直接相 通,都不属于内环境。 [答案]C

2019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课件(人教版-新课标)

2019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课件(人教版-新课标)

有 PAA
, IBA

@老徐的生物工作室
随堂闯关
1、下列情况下一段时间后胚芽鞘的生长情况 (都是左侧单侧光照射)
@老徐的生物工作室
• 2.下面是有关燕麦实验的示意图。图中所示 燕麦胚芽鞘的某些部位纵向插入了云母片。 请分析图中a至f的琼脂块中,生长素含量正
确的一组( B )
• A.a<b、c=d、e<f B.a<b、c=d、e=f
究竟是不是化学物质呢?如果是,是 哪种化学物质?
@老徐的生物工作室
(三)温特的实验(1928年)
温特的实验设置对照组的意图是什么?实验的单一 变量是什么? 该设计能排除琼脂对实验结果的干扰,确保实验中只 有“某物质的有无”为单一变量,充分说明了的确是 胚芽鞘产生了促进生长的物质。
@老徐的生物工作室
• (1)方法步骤
• 取6个小花盆,各栽入一株品种、粗细和大小都相同的玉米幼苗按下图所示 方法进行实验处理。接通台灯电源24小时后,打开纸盒,观察并记录6株玉 米幼苗的生长情况。
• (2)实验结果预测
• 在以上装置中,玉米幼苗保持直立生长的是 3 4 5 装置,玉米幼苗基本
停止生长的是 2
装置,而玉米幼苗弯曲生长的是 1 6
免疫系统受损可能会引发癌症吗?
传播途径:
1)性行为传播 2)血液传播 3)母婴传播
第3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
第1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老徐的生物工作室
实验材料——胚芽鞘
胚芽鞘:植物胚芽外的锥形
套状物,是植物的第 一片叶子,可保护胚 芽中更幼小的叶和生 长锥。
@老徐的生物工作室
胚芽:植物胚的组成部分 之一。它突破种子的 皮后发育成叶和茎。
反射弧结构只有保持完整才能完成反射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配套课件【完整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配套课件【完整版】

B.“摇匀”使酸性或碱性物质与试管中的血浆或蒸馏水
充分混合,确保pH试纸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C.结果是甲试管中血浆pH变化不明显,乙 试管中蒸馏水的pH变化明显 D.可见血浆中有缓冲物质,pH稳定不变
例2 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成分、理化性 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长期饮用弱碱性的水会改变内环境的pH B.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 条件 C.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调节 D.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成分可以交换,它们 共同构成内环境
解 析 : 血 液 中 有 缓 冲 对 (NaHCO3/H2CO3 , NaH2PO4/Na2HPO4),可以缓冲进入人体内的弱碱,所以 对内环境的pH影响不大。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 经—体液—免疫调节。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 答案:B
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问题导学 1.血液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吗?血红蛋白是内环 境的组成成分吗? 提示: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浆是内环境的 组成成分,而血细胞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血 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2.为什么组织液和淋巴中的蛋白质含量比血浆中 的少? 提示:毛细血管壁的单层细胞的细胞膜具有选择 透过性,正常情况下,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不 能透过毛细血管壁流出。
出体外,从而使血浆的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调节
过程如图所示:
注:本图是以H2CO3/NaHCO3为例说明调节过程 的
2.内环境稳态失调引起的疾病。 (1)血糖平衡失调——低血糖、糖尿病等。 (2)pH失调——酸中毒、碱中毒。 (3)渗透压失调(如呕吐等)——细胞形态、功能异常。 (4)体温失调——发烧、中暑等。
(NaHCO3等)发挥缓冲作用,维持pH的稳定。 答案:B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3第2章第1节二植物细胞工程的应用 教学课件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3第2章第1节二植物细胞工程的应用 教学课件

进行无菌操作
【答案】D 【解析】植物细胞培养技术的目的是获得大量有生理活性的次级代 谢物,A正确;植物细胞培养技术具有快速、高效,不受季节、外部环 境等条件的限制的优点,B正确;利用生物反应器悬浮培养人参细胞, 提取人参皂苷,用于生产保健药品和美容护肤用品,C正确;植物细胞 培养和植物组织培养一样,这个培养过程必须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否则 培养基内将长出许多杂菌,与离体细胞争夺营养与生存空间,影响细胞 增殖和细胞次级代谢物的获得,D错误。
2.根据培养目的的差异,细胞工程应用中的各项技术在植物组织 培养时应分别培养到什么阶段?
提示:①快速繁殖、脱毒苗、单倍体育种、突变体利用:培养到完 整植株。②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可以培养到植株阶段,也可以培养 到愈伤组织阶段,关键是看从哪种细胞、组织或器官中获得细胞产物。
素养达成:本重难点通过学习作物新品种的培育方法和细胞产物的 工厂化生产,培养“科学思维”素养。
组织培养形成脱毒苗
利用植物组织培养获得的脱毒苗具有抗毒特性吗?说明理由。 提示:不具有。脱毒苗是选择植物的茎尖(刚形成,不含有病毒)进 行组织培养而获得的,培养过程是在无菌条件下进行的,获得的脱毒苗 没有被病毒感染,不具有抗毒特性,要使其具有抗毒特性,可以用基因 工程来解决。
素养达成:本重难点通过归纳总结植物繁殖的新途径,培养“科学 思维”素养。
作物新品种的培育和细胞产物工厂化生产
[知识归纳]
1.几种生物育种方法的比较
方式 植物体细胞杂交 植物组织培养 单倍体育种 突变体的利用
原理
细胞膜的流动性、
花药细胞的全 基因突变、植
植物细胞的全
植物细胞的全能
能性、染色体 物细胞的全能
能性

变异

【高中生物】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同步教师用书:第5章-第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高中生物】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同步教师用书:第5章-第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第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1.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2.说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重点)3.描述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种类项目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概念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动物的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之间传递信息举例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动物的性外激素等蜜蜂跳舞、雄鸟的“求偶炫耀”来源无机环境、生物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生物的行为特征[合作探讨]探讨1:结合生态系统中各种信息的概念,将下列信息进行归类。

A.昆虫的性外激素B.有机酸C.孔雀开屏D.温度E.太阳光F.声波G.空气的湿度H.鲜艳的花朵I.淡淡的花香提示:化学信息:A、B、I;物理信息:D、E、F、G、H;行为信息:C。

探讨2:请用箭头表示图中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信息传递的方向。

提示:[思维升华]信息传递的范围、来源、特点及功能(1)范围(2)信息来源:可来自于环境,也可来自于生物。

(3)信息传递的特点:双向性即信息有从输出者向输入者的传递,也有从输入者向输出者的反馈。

(4)信息传递的功能:信息传递存在于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之间,把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联系成一个整体,决定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

1.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的行为信息的是()A.雄孔雀在雌孔雀面前的频频开屏B.工蜂中侦察蜂所跳的“圆圈舞”C.某些鸟类的求偶炫耀D.看家狗在外出时的频频撒尿【解析】许多动物有着高度特化的尿标志的信息,由此传达时间信息,以及用来标记领域等,属于化学信息。

前三项皆为行为信息。

【答案】 D2.生态捕虫板(又称黄板或粘虫板)是一种正反面均涂上不含任何有毒物质的粘合剂(机油加入少量黄油)的黄色硬塑板。

根据同翅目和双翅目昆虫成虫的趋黄特性来诱杀害虫的成虫。

此过程的信息传递方式是()A.化学信息B.物理信息C.行为信息D.其他信息【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有关知识。

高中生物 3.2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同步备课课件 新人教版

高中生物 3.2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同步备课课件 新人教版











菜单
新课标 ·生物 必修3











●新课导入建议

在生产上,棉花生长到一定的时期要打顶摘心,果树每


学 年要剪枝,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措施?在玉米生产上,经常要 堂


案 设
打除草剂来除草,除草剂除草的原理是什么?这些生产中的
基 达


问题都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有关。
,无关变量有
达 标
处理溶剂剂量、 温度 、 光照 等。










菜单
新课标 ·生物 必修3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促进枝条的生根效果一定不同
教 学
吗?
当 堂

【提示】 不一定,在最适浓度之前和之后两种不同浓 双




计 度促进效果可能相同。











菜单
植物生长素的生

案 设
2.尝试探索生长素 理作用。(重难
基 达

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 点)

的最适浓度。




生物必修三课本电子版_整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3

生物必修三课本电子版_整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3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3整理表姓名:职业工种:申请级别:受理机构:填报日期: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3第三章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一、教材地位及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新课程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第一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作为本章开篇节,以科学探索过程为脉络来安排教学内容,具有探究性的特点;文本呈现图文并茂,具有直观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为教师实施探究式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

生长素的发现史渗透着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体现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为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提供了良好素材。

让学生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

因此,本节在高中生物教学内容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既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很好的载体,更是历年高考的热点。

二、设计思路科学史可以展现科学是永无止境的探究活动的本质特征,使人感受科学发展是一个线性累积、不断壮大的过程,领会“变化”才是科学本身具有的惟一不变特性。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正是这样一个很好地展现科学在本质上是相对的、可变的、处在不断修正和发展过程中的素材。

因此,本文基于以下的教学理念开展教学:问题为主线、探究为主轴、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问题引导探究、教师引导学生的设计思路。

三、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与处理《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编入了“达尔文、詹森、拜耳、温特等科学家的实验、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等内容。

教材以科学探索过程为脉络来安排教学内容,具有探究性的特点;文本呈现图文并茂,具有直观性的特点,为教师实施探究式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

2、学情分析曾学习过“假说──演绎法”、“类比推理”等,有一定的思考方法基础,且学生的观察、思维、逻辑推理等能力都较强,对植物向光性现象又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但对实验设计的各种能力(语言表达、实验分析、深入思考等)都有待提高,所以教学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人教版高中生物新教材教师用书(第一章)

人教版高中生物新教材教师用书(第一章)

普通高中教科书生物学必修1分子与细胞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生物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申领书号主编:朱正威赵占良本册主编:谭永平编写人员:谭永平吴成军张怡包春莹林祖荣夏献平温青丁远毅胡学军马建兴陈保新胡玉林建春张锋王建春卢镇岳张洪军卢媛王天祥刘丹林青柳忠烈李霞徐捷解凯彬张前责任编辑:吴成军插图绘制:王俊宏号书领申│ 目录 │ 1致教师 (1)第1章 走近细胞 ……………………………………………………………………19 本章教材分析 …………………………………………………………………………………19 第1 节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23 第2 节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36 “复习与提高”参考答案 ……………………………………………………………………50第2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 ……………………………………………………………52 本章教材分析 …………………………………………………………………………………52 第1节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56 第2节 细胞中的无机物 ……………………………………………………………………72 第3节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88 第4节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106 第5节 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128 “复习与提高”参考答案 (141)第3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 ……………………………………………………………143 本章教材分析 …………………………………………………………………………………143 第1 节 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 ………………………………………………………………147 第2 节 细胞器之间的分工合作 ……………………………………………………………165 第3 节 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182 “复习与提高”参考答案 ……………………………………………………………………197目 录申领书号2 │ 普通高中教科书 教师教学用书 生物学 必修1 │第4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198 本章教材分析 …………………………………………………………………………………198 第1 节 被动运输 ……………………………………………………………………………201 第2 节 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 .....................................................................212 “复习与提高”参考答案 (223)第5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225 本章教材分析 …………………………………………………………………………………225 第1节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230 第2节 细胞的能量“货币”ATP …………………………………………………………256 第3节 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应用 .....................................................................268 第4节 光合作用与能量转化 ........................................................................290 “复习与提高”参考答案 (320)第6章 细胞的生命历程 …………………………………………………………322 本章教材分析 ………………………………………………………………………………322 第1节 细胞的增殖 …………………………………………………………………………326 第2 节 细胞的分化 …………………………………………………………………………343 第3 节 细胞的衰老和死亡 …………………………………………………………………355 “复习与提高”参考答案 ……………………………………………………………………371申领书号│ 致教师 │ 1致教师《分子与细胞》是普通高中生物学新课程中第一个必修模块。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课程目录与教学计划表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课程目录与教学计划表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课程目录与教学计划表
教材课本目录是一本书的纲领,是教与学的路线图。

不管是做教学计划、实施教学活动,还是做复习安排、工作总结,都离不开目录。

目录是一本书的知识框架,要做到心中有书、胸有成竹,就从目录开始吧!
课程目录教学计划、进度、课时安排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
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第4节免疫调节
第3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第2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第3节其他植物激素
第4章种群和群落
第1节种群的特征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第3节群落的结构
第4节群落的演替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第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第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1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第2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总复习。

【高中生物】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同步教师用书:第4章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高中生物】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同步教师用书:第4章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第1节种群的特征1.阐述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与其他特征的关系。

(难点)2.掌握动、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难点)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密度(1)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它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应用。

①农林害虫的监测和预报。

②渔业上的捕捞强度的确定。

3.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1)出生率和死亡率①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②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2)迁入率和迁出率:对一个种群来说,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3)年龄组成①概念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②类型(对点连线)【提示】A—c—ⅡB—a—ⅠC—b—Ⅲ(4)性别比例①概念: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②意义:对种群密度有一定的影响。

③应用:性引诱剂(信息素)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降低害虫种群密度。

4.种群的空间特征(1)随机分布,如杂草的空间分布。

(2)均匀分布,如水稻的空间分布。

(3)集群分布,如飘虫的空间分布。

[合作探讨]探讨1:依据种群概念,请你确认下列①~④是否可看作一个种群?为什么?①两个池塘中的鲤鱼。

②某池塘中所有的鱼。

③一块农田中全部长出玉米粒的玉米。

④某中学高一·(五)班所有学生。

提示:①~④均不属于种群,理由如下:①不属“同一区域”;②不属“同一物种”(鱼有很多种类);③不属“全部个体”。

④“班级”不是一个自然区域,同时它不具有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种群的数量特征。

探讨2:种群的数量特征之间关系可用下图表示,其中②③④代表哪种特征,为什么?提示:②③④分别代表出生率、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因为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的,而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的。

[思维升华]1.种群特征之间的联系“+”、“-”分别表示增加、减小―→表示“直接因素”表示“间接因素”(1)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必修三教师用书:第2章 微专题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必修三教师用书:第2章 微专题

兴奋的传导与电流表指针偏转问题分析1.兴奋传导方向的分析与判断(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突触)的传递是单向的;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2)兴奋在完整反射弧中传导方向的判断方法:①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判断,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

②根据脊髓内突触结构判断,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从突触前膜到突触后膜。

③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前角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后角相连的为传入神经。

2.兴奋传导特点与电流计指针偏转问题的分析(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与电流计指针偏转问题分析①刺激a点,引起b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②刺激c点(bc=cd),引起b点和d点同时兴奋,电流计不发生偏转。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与电流计指针偏转的分析(ab=bd)①刺激b点,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速度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a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②刺激c点,兴奋不能传至a,a点不兴奋,d点可兴奋,电流计只发生一次偏转。

1.下图是某动物一反射弧模式图,b处细胞膜外接电流计。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导学号:32570084】A.①代表感受器,②代表效应器B.c处兴奋的传递可以是双向的C.③处完成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D.a处接受适宜的刺激,b处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解析】根据③突触结构分析,①代表感受器,②代表效应器,A正确;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突触前膜传向突触后膜,不能逆向传递,B错;兴奋以膜电流形式传导到突触小泡,诱导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C正确;a传入神经纤维处接受适宜的刺激,兴奋会传导到b传出神经纤维处,导致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D正确。

【答案】 B2.如图为从蛙后肢上分离出其坐骨神经的示意图,如果在电极a的左侧给一适当的刺激,则( )A.ab之间会产生电流,方向为a→bB.相应的膜内侧电流方向为b→aC.兴奋在整个神经纤维中的传导方向与膜内侧电流方向一致D.电流计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同的偏转【解析】分析题图,在电极a的左侧施加适当的刺激,则在神经纤维上会产生局部电流,膜内的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膜外局部电流方向则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故A、B错误,C正确;由于兴奋可以先后到达图中的a电极和b电极,因此电流计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故D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问题探讨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

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

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二)思考与讨论1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

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3.提示: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

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资料分析1.提示: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

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如Na+、K+、Ca2+、Mg2+、Fe2+、Cl-、HPO42-、SO42-、HCO3-)等,有机物包括糖类(如葡萄糖)、蛋白质(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脂质(如各种脂肪酸、脂肪、卵磷脂、胆固醇)、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2.还含有气体分子(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其他有机物(如维生素)等。

3.Na+、Cl-含量较多。

它们的作用主要是维持血浆渗透压。

4.维持血浆的酸碱平衡。

5.提示:如血浆中的葡萄糖主要来源于食物中的糖类。

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系统消化后,分解为葡萄糖,经小肠绒毛吸收后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

进入组织细胞后,葡萄糖主要用于氧化分解放能,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排入内环境中。

二氧化碳通过血液循环被运输到肺,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而多余的水主要在肾脏通过形成尿液排出体外。

(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四)旁栏思考题提示:哺乳动物的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这样的溶液所提供的渗透压与血浆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相同,所以是血浆的等渗溶液。

如果输液时使用的NaCl溶液的质量分数低于或高于0.9%,则会造成组织细胞吸水或失水。

(五)思考与讨论21.提示:Na+和Cl-等直接来自于食物,不需要经过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

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主要来自于食物中的糖类和蛋白质。

糖类和蛋白质是两类大分子物质,必须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分解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

上述物质在小肠内经主动运输进入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中,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中,再通过物质交换过程进入组织液和淋巴。

2.提示:细胞代谢产生的CO2与H2O结合,在碳酸酐酶作用下,发生下列反应:CO2+H2O H2CO3H+ + HCO3-。

HCO3-通过与细胞外的阴离子交换到达细胞外液,即组织液、血浆或淋巴中。

主要与呼吸系统有关。

3.提示:人体具有体温调节机制以保持细胞外液温度的恒定。

详细内容可参考教材第2章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内容。

参与体温调节的器官和系统有皮肤、肝脏、骨骼肌、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等。

4.提示: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主要通过皮肤分泌汗液,泌尿系统形成、排出尿液和呼吸系统的呼气这三条途径来排出,其中以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排泄途径为主。

例如,血浆中的尿素主要通过肾脏形成的尿液排出体外。

血浆中的CO2通过肺动脉进入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由于血液中的CO2分压大于肺泡中CO2的分压,CO2就从血液中向肺泡扩散,再通过呼气运动将其排出体外。

(六)练习基础题1.C。

2.B。

3.B。

4.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拓展题(1)肺泡壁、毛细血管壁。

(2)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3)肾小管的重吸收。

(4)皮肤。

第一章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一)问题探讨1.提示:血浆生化指标指的是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其中包括机体多种代谢产物的含量。

健康机体的生化指标一般都处于正常范围内。

当机体某项生理功能出现障碍时,势必影响其代谢产物的含量,因此血浆的生化指标可以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并可以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

例如,正常情况下,转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种组织的细胞内,以心脏和肝脏的活性最高,在血浆中的活性很低。

当某种原因使细胞膜通透性增高时,或因组织坏死细胞破裂后,可有大量转氨酶进入血浆,引起血浆中转氨酶活性升高。

2.提示:这说明(1)内环境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内环境的稳定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稳定;(2)不同个体存在一定差异。

3.提示:(1)肌酐含量超标,肌酐是有毒的代谢废物,积累过多会影响健康。

这表明肾脏的排泄功能有障碍。

(2)葡萄糖含量超标,血糖含量过高可并发酮症酸中毒、糖尿病的心血管合并症等。

(3)甘油三脂超标,可引起高脂血症,易并发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

(二)思考与讨论1.提示:绝大多数人都有过发高烧的经历,可以让同学先谈谈自己发高烧时的感受。

正常的体温是体内细胞进行各种生化反应最适宜的温度。

在发高烧的状态下,由于内环境发生一系列变化,导致体内的各种反应出现紊乱,于是机体功能发生异常。

发热时的主要症状大部分集中在中枢神经系统,病人感觉不适、头疼、头晕、嗜睡等,同时常有食欲不振、厌食、恶心的表现。

发热时机体处于一种明显的分解代谢过旺的状态,持续高热必定引起器官的功能负荷加重,有可能诱发器官功能不全或引起组织损伤。

孕妇发热可能导致胎儿发育障碍,是一个重要的致畸因子。

对于6个月至4岁的幼儿来说,持续高热容易发生惊厥,相当数量的患儿由此造成脑损伤,如智力落后,甚至癫痫,因此应注意及时采用物理方法或服用药物来退烧降温。

2.提示:内环境渗透压会变小。

当内环境渗透压变小时,内环境中的水将较多地通过渗透作用进入细胞内,造成细胞吸水肿胀,进一步导致细胞代谢和功能紊乱。

严重时会出现疲倦、周身不适、表情淡漠、恶心、食欲减退、皮下组织肿胀等症状。

3.提示:因为高原空气稀薄,大气压和氧分压低,易造成体内缺氧。

这说明外界环境的变化势必影响内环境的稳态。

若外界环境变化不甚剧烈,并且机体代偿机制良好,内环境的波动较小,仍能维持稳态;若外界环境变化剧烈,机体代偿机制不好,内环境稳态将受到破坏,就会影响身体健康。

(三)实验1.生物材料加入HCl或NaOH后pH的变化更像缓冲液。

2.提示:缓冲液加入少量酸碱后,pH变化不明显。

原因是磷酸缓冲液中含有NaH2PO4/Na2HPO4,其中NaH2PO4溶液呈酸性,当加入少量NaOH时,可以中和OH-;Na2HPO4溶液呈碱性,当加入少量HCl时,可以中和H+。

水溶液则不同,因而加入酸碱后,pH变化明显。

3.提示:生物材料中含有缓冲对NaH2PO4/Na2HPO4、H2CO3/NaHCO3等,它们能够对酸碱度的变化起缓冲作用。

此外,机体还可以通过对生理活动进行调节来维持pH稳定。

例如,当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中会产生大量的乳酸和碳酸。

乳酸进入血液后,可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碳酸是一种弱酸,可以分解成C02和水。

血液中的C02增多会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运动增强,增加通气量,从而将C02排出体外,所以对血液的pH影响不大。

当乳酸钠进入血液后,与血液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盐,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

这样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以及机体的调节作用,可以使血液的酸碱度维持相对稳定。

(四)练习基础题1.D。

2.C。

3.D。

4.提示:因为人体各种生命活动是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的,细胞代谢本质上是细胞内各种生化反应的总和。

内环境为这些生化反应的进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条件。

当内环境稳态保持正常时,细胞的代谢活动能正常进行;当内环境稳态失调时,细胞代谢活动就会受影响。

因此内环境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拓展题提示:当动物进食高浓度的糖溶液后,大量的葡萄糖被吸收进入血液,导致血糖浓度暂时升高。

血糖浓度的升高会刺激机体加速分泌胰岛素,同时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在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共同调节下,血糖浓度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具体调节机制可参考第2章有关血糖平衡调节的内容。

自我检测的答案和提示一、概念检测1.判断(1)×;(2)√;(3)×;(4)√。

2.选择(1)D;(2)D;(3)D。

3.画概念图二、知识迁移(1)水是良好的溶剂,为各种生化反应提供溶液环境;水是体内物质运输的载体;水在体温调节方面有作用;水是某些生化反应的反应物;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等。

(2)说明健康的人体具有维持体内水平衡的能力。

三、技能应用(1)否。

(2)血液中的糖分既可来源于食物中的糖类物质,也可来源于其他物质在体内的转化。

四、思维拓展提示:航天器和航天服中的生命保障系统,主要由氧源(气瓶)和供气调压组件、水升华器和水冷却循环装置、空气净化组件、通风组件、通信设备、应急供氧分系统、控制组件和电源、报警分系统、遥测分系统等组成。

它能够为航天员提供呼吸用氧,并控制服装内的压力和温度,清除航天服内C02、臭味、湿气和微量污染等。

这套生命保障系统与压力服(给宇航员提供正常大气压)一起,在人体周围创造适宜人生存和工作的微型气候环境,有利于宇航员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

第二章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问题探讨提示:这些问题具有开放性,可以让学生充分讨论后再回答,目的是引起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兴趣。

(二)思考与讨论11.神经元包括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一般又可分为树突和轴突两种。

神经元的长的突起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鞘,组成神经纤维。

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着由结缔组织形成的膜,构成一条神经。

2.反射弧一般都包括五个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能出现故障。

拓展题提示:胰岛素是由51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类激素,蛋白质的多肽链是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合成的,内质网对多肽链进行加工,并运输到高尔基体,高尔基体与蛋白质的加工和转运有关,所以,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需要这些细胞器参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