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你怎么面对困境和超越困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教你怎样面对困境并超越困境

文/刘进之

困境,是古今为人者都曾经面对,或正在面对、将要面对的事。因其不可避免,故而成了每个人的“必修课”。

历史上,因陷入困境而一蹶不振的人不少。袁绍、苻坚、拿破仑等,是其中典型,常被后人耻笑。这些人都是从事业的巅峰跌落人生的低谷,失意、绝望,以致迷失心性,丧失了斗志,最终走向灭亡,是深令人惋惜的。唐末有个黄巢,也曾被困境所击垮,但他的作为显然有报复社会的嫌疑。他生于私盐贩子之家,是不缺钱的主,但他家的富足来路不正,名声不好。所以想通过科举走上仕途,让他黄家也光耀一下门楣。不料屡次落榜,因而心灰意冷,对社会产生了强烈的不满。郁闷之下,他以私盐贩子特有的手段,纠集暴民把唐王朝打了个稀烂,开启了唐末及五代近百年的战乱,让百姓深受其苦,中国历史的进程也因此发生了巨大转折。这个人是相当可耻可恨的,被永远地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历史上,陷入困境,又走出困境,并因此而获得重生的人也很多。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司马迁身残志坚,晋朝人车胤、孙康囊萤映雪,都是被人们广为传颂的佳话。这类历史人物中,最为难能可贵的,可能还数秦孝公嬴渠梁。他不仅身处困境而不堕其志,还能始终保持宽广仁厚的胸怀,不被仇怨扭曲了心性,不为私利蒙蔽了双眼,是历史上最有智慧、最的定力的人物之一。可以说,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是为了复仇,司马迁身残志坚是因为他梦想着名留青史,车胤、孙康囊萤映雪是为了光宗耀祖,而秦孝公韬光养晦、锐意改革则是为了秦国,为了所有秦人。秦孝公的格局是最高的。正因为这样,他所开创的事业最为长久,也最为壮丽。正是他宽

厚的仁德和顽强的意志,开创了秦国的新局面,为秦国最终统一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人称他为“天才领袖”是名至实归的。

面对困境该什么办?这些历史人物用自己的行动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其实所有的历史人物都用自己的行动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而在理论上解答得最好的人,是孔子。孔子的答案,概括起来是八个字:处困自安,待时而动。

“处困自安”这方面在论语中体现得比较多。比如他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回也不改其乐。”他是在歌颂贫穷吗?当然不是,孔子是向往富贵的。他在这里是赞扬“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智慧,赞扬“君子固穷”的坚守。有了颜回这种安贫乐道的境界,人的生命就是富于弹性的,是收放自如的。就可以“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可以“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可以“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没有这样的境界,人是很容易在困境中乱了心性,走上邪路的。走上邪路是对自我的放逐,意味着被困境所击垮了,——因为邪路的下一站叫做毁灭。历史上的孔子,志在推行礼制,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但他在有生之年并未能如愿。尽管如此,我们读论语时,仍然发现孔子是非常自信的,始终保持着一种高贵昂扬的人格精神。他之所以能在并不如意的人生中保持这种高贵的心态,正是因为他有面对困境的秘诀——安贫乐道的处困自安之道。

“待时而动”的论述在孔子为《易经》所作的“十翼”里体现得比较多,因为《易经》对于“时”这个概念非常重视,所以讨论的很多。其中与本文主题联系最紧密的论述是:“君子藏器於身,待时而动”。这里说“藏器”,藏什么器?最重要的恐怕还是前面所说的“安贫乐道的处困自安之道”。当然孔子教学不仅讲这个,但这个是最重要的基础,一种道

德上、心理上的基础。他教学的内容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有了“安贫乐道的处困自安之道”,又学通了六艺,便算得上“藏器于身”了。“藏器于身”是实现理想抱负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还缺一个必要条件,那就是时机,一个施展才华的时机,所以要“待时而动”。那么,“待时而动”怎么讲?呆着吗?不是。按孔子的主张来说,学,是人生大事,终生的大事。一个人,要保持阳刚、强健、向上的生命力(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吸收新知识,不断拓展自己的生命,不断升华自己的境界。所以,“待时而动”不是等到了时机才动,而是沉下来“学而时习之”,以求“下学而上达”,达到“知命、知礼、知人”的境界,是要不断地把自己身上的“器”磨光、磨亮、磨锋利。这样,当时机到来时才能够抓得住。

“藏器于身”,再抓住“时”,然后“动”起来,便超越了困境,实现了重生,人的生命也因此而得到了一次新的升华。人就是在不断地“陷入困境—突破困境—陷入困境—突破困境”的循环中不断成长起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