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女子之审美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系硕士班研究生
林雯淑
摘要
介于汉、唐两大一统盛世的魏晋南北朝,处于分裂状态及整体秩序、价值遭崩解及破坏阶段。在思想上,因此有了多样化的发展。在女教上也不同于传统四德规范,而有即兴演出的局面。魏晋南北朝女教思想的表现,从个人层面而言,可分为审美观、贞节观、妒性及才智观作探讨。本文先形塑此朝代的妇女生活,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以及学术思潮对女教思想的影响,作一一的介绍。再以审美观为关注中心,试图厘清当时女性在对待自身身体及容貌的看法,并以审美内涵与审美功能为讨论中心,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妇女的审美观。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女教思想、审美观、审美内涵、审美功能。
一、前言
魏晋南北朝这段长达三百六十余年的分裂割据状态,其乃指从东汉末年世家豪族乘镇压农民之机,扩张势力,割据一方,连年混战,直至公元220年,曹操统一北方,魏文帝曹丕登基称帝,建立魏国,与南方的蜀、吴形成三国鼎立之势。在公元265年,司马氏代曹魏而起,建立西晋,先后灭蜀、吴。公元317年,晋室被迫南渡,建立东晋,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东晋于公元420年灭亡,继之而起的陆续有宋、齐、梁、陈。北方在黄河流域先后有少数民族建立的「十六国」,后统一于北魏,随之又分为东魏、西魏。继东魏而起的为北齐,继西魏而起的为北周。直到公元589年,杨坚灭陈建立隋朝,再次宣告统一。 [1] 这段历史称之为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不论在政治、经济及社会、文化上错综复杂,形成了许多新的特点。本文着重于在这时代背景下妇女的生活。
(一)政治与经济生活
妇女拥有参政权、政治上的权利乃在近代才产生,而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特有的就是「女主政治」 [2] 的情形,如:吕后干政、武则天、慈禧太后等。而女主政治是中国封建社会所特有的,它是男权政治的权宜、补充,又是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宗法制度和尊母传统)的产物,其普遍存在,却又在政治历史上受到漠视与歪曲。 [3] 由于太子年幼,太后往往藉由辅政而拥有政权。在西汉时,吕后的干政,以及东汉末年窦太后、邓太后、阎皇后等的临朝听政,促使了外戚专权与宦官把权的情况。女性对政治与权力的态度可分为积极型与被动型。在政治上积极的态度影响政权的稳定与安和。如:北魏的冯太后;但亦可能产生权力使人腐化的情形。如:晋惠帝时的贾后;而对权力的被动态度,而成为傀儡女主。如:三国时期的郭太后。
魏晋南北朝时期,女主政治的表现主要有贾太后、冯太后、胡太后。西晋贾太后擅政而引起八王之乱, [4] 八王之乱乃因在晋武帝统一中国后,因鉴于曹魏王室孤立而亡国,乃恢复「封国制」,大封宗室为王,给以军政大权,使得诸侯可自行任命文武官吏,设置军队;又因避免汉末州郡擅兵的流弊,又裁撤州郡的军备,刺史只掌察举,不再领兵,于是地方武力遂完全以王国为重心,而渐成尾大不掉之势。加以武帝晚年,耽于淫逸,子惠帝即位后,痴愚无能,皇后贾南风,遂乘机擅政。时杨太后(武帝妻)父杨骏以太傅辅政,权势甚胜,贾后因苦为骏所抑,无法如愿,乃密约楚王玮勒兵入京,诛杀杨骏及其亲党,并夷三族,杨太后同时被废为庶人,因而引起「八王之乱」。在这样骨肉相残情形之下更导致五胡乱华的局面。 [5] 在神州女子新史记载:
晋武帝平吴后,以为天下无事,尽撤兵备。鉴魏之孤立而亡,乃封其亲族子弟于要地,以为王室之屏障。然以诈力取天下者,终不能深服人心,以专制治天下者,每不能制其家族。故终晋之世,祸乱时作,而贾后及八王之乱,即起于帝殁之后,是亦武帝所不及料也。初皇太
子衷,性不慧,武帝为纳贾充女为妃,妃名南风,多权术,太子嬖而畏之。武帝殁,太子嗣位,妃为皇后,遂专政焉。后淫悍好杀,弒太后杨氏及太子遹,晋宗室赵王伦愤之,举兵杀后,因废帝而自立,而宗室诸王又假复帝为名,共讨杀伦,凡十六年间,骨肉相残,前后八人,史称为八王之乱。
贾后的干政表现有别于一般社会所认可的女性形象,贾氏的滥用权力与专揽朝政,善妒忌、不择手段的方式,使女祸之说根深柢固。徐天啸在<神州女子新史>中评论道:「汉之初有吕后专权,而汉祚几移。晋之初有贾后专权,而晋室几危。吕后是侵夺其子惠帝之权,贾后是侵夺其夫惠帝之权,而两惠帝之所以丧失其权,不能恢复者,虽由于其母其妻之强悍,亦两惠帝一幼一憨,有以致之也。呜呼,汉高晋武皆能取天下以传之子孙,而终不能使其子孙之必贤。坏土未干,家庭变起,九京有知,不瞑目矣。」 [6] 对贾后干政的宿命性与同情流露其中。
而除了贾太后的招揽全权之外,在魏晋南北朝时代,还有临朝称制的北魏冯太后与北齐胡太后。冯太后(北魏献文帝之母)借着皇帝年仅十二岁即即位,而乘机专权。《北史后妃传》记载:
雅有母德,抚养教训.年十四,文成践极,以选为贵人,后立为皇后.文成崩,故事,国有大丧,三日后御服器物一以烧焚,百官及中宫皆号泣而临之.后悲叫自投火,左右救之,良久乃苏.献文即位,尊为皇太后.丞相乙浑谋逆,献文年十二,居于谅闇,太后密定大策,诛浑,遂临朝听政.及孝文生,太后躬亲抚养.是后罢令不听政事.太后行不正,内宠李弈,献文因事诛之.太后不得意,遂害帝.承明元年,尊曰太皇太后,复临朝听政.后性聪达,自入宫掖,粗学书计,及登尊极,省决万机. [7] 冯太后虽为女流,却能连续两朝「临朝称制」,主宰国事达二十多年。她固然专擅,有任人唯亲之嫌,并且「私德有亏」,但是与某些男性君主相比,她掌权期间的政治未必更为腐败。相反,若干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改革却正是在此期间进行,虽然后人多归功于孝文帝,但是若无冯太后的有力支持,这些改革就不能付诸实行。 [8] 而北齐胡太后亦因目睹丈夫协助常山王高演篡夺了废帝高殷的政权,一年多后又见丈夫高湛亲自入继大统,四年未满却又见高湛做起了「太上皇」,将帝位传给儿子高纬。政权如此频繁和轻易地更替,因而令胡太后动心。她结党营私、专擅朝政、宠幸宵小并肆意淫乱。 [9] 神州女子新史云:
齐高帝既篡,宋数传而为萧鸾所篡,其子宝卷无道,屡诛大臣,所爱潘贵妃,名玉儿。帝常凿金为莲花,贴地令妃步行其上,曰步步生莲花也。奢纵无节,萧衍遂起兵篡之,是为梁武帝。时北朝魏孝文帝已崩,宣武帝立,魏正寖衰,及宣武帝崩,太子翊立,是为孝明帝。年六岁,母胡氏为太后,临朝,亲河王怿,美风仪,后悦之。然素有才能,辅政多所匡益。后孝明渐长,后自以所为不谨,务为壅蔽,母子嫌隙日深,寻为后所酖死。高欢劝都尔朱荣以清君侧为名,举兵至洛阳,迎立孝庄帝,执后而沉之河。
[10]
比较北魏冯太后与北齐胡太后,两者受权力的迷惑与专擅朝政的能力,充分发挥女性的政治才能,虽在私德上不检,挑战了普罗大众认可的女性形象。然冯太后在政权上的积极作为,故其下场可得善终,反之胡太后则不免有「沉河之惨」的悲剧了。
魏晋南北朝最独具特色的乃在于北魏的保母政治(如太武帝拓拔焘保母窦氏,文成帝拓拔睿保母常氏)先后被尊为保太后、皇太后,并以保母辅政训政,太武、文成皇帝对保母劬劳之恩的尊荣,并给予「观过知仁」 [11] 的评价;太武保母窦氏性仁慈,恬素寡欲,喜怒不形于色,且好扬人之善,隐人之过,太武帝感其恩训,尊为皇太后,《北史》并评窦氏「训厘内外,甚有声称」 [12] 的佳评,实说明对女主政治并非仅持正统思想的观点, [13] 一律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