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低年级课程标准教材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低年级课标、教材解读
基础教育课程的全面改革已经展开,《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为我
们勾画了面向新世纪我国数学教育的蓝图。《标准》开篇提出的数学教育改革的
一系列新理念让人耳目一新,使我们对数学教育的前景充满了憧憬。《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 ,, 其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
定良好的基础。”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 的课程改革大趋势。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树立符合课程改革新形势的新的教学理念,才能真正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研究背景
(一)数学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着推动作用,同时,也带来了社会生活方
式、内容以及节奏的变化。
(二)在数学课程中,认识并处理好数学学习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关系成为了
构建 21 世纪数学新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现代数学的空前发展以及对社会的突出作用势必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
学教育产生重大的影响。
(四)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数学的现状和反思,折射出了见仁见智的观点,
对科学到认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作了必要的准备。
(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数学教育中也不可避免地出
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二、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
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提法反映了义务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的基本精神,代表一种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和实施体系。
(一)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指作为教育内容的数学,应满足学生未来社会生
活的需要,能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并有意与启迪思维、开发智力。有价
值的数学包括基本的数学概念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的初步知识,与信息处理、数
据处理有关的统计与概率初步知识等等。还包括理解与掌握这些内容的过程中形成
和发展起来的数学观念与能力,如: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推理能力和应用意识等等。
1. 有价值的数学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以往的知识体验有密切的关系,是对他们有吸引力、能使他们产生兴趣的内容。
2.有价值的数学应当是和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接触、了解和掌握。
(二)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是指“有价值”的数学应该、也能够为每一
个学生所掌握。
(三)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使之数学课程涉及的领域应该是广
泛的,这些领域里既有可供学生思考、探究和具体动手操作的题材,也隐含着现
代数学的一些原始生长点,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接触、了解、钻研自己感兴趣
的数学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数学需要,最大限度的开启一个学生
的智慧潜能。
三、数学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1.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
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2.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现实生活中
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
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4.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
分发展。
以上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
们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
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用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
标的现实为前提。
(二)低年级段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内的数、小数、简单的分数和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
2.过程与方法。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
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
用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于类比。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了解统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
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
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
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
时改正。
(三)在实际教学中对三维目标进行整合
1. 知识与技能可以理解为长期以来所提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想对它来说
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更加难以测量,所以,他们之
间不是孤立的。
2.在目标的确定时,要体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力争用好教材。为突出学科的独
立性和知识的系统性,新的教材多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拓展与应用”
的体力展开。这总编排关注了学习的本质中所描述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 的课程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充分利用好教材本身的资源,更多地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绝不能我行我素,“穿新鞋,走老路”。
3.根据教学实际,灵活处理教材。教师要敢于处理教材,充分利用多种教学
资源,以适应教学实际需要。
4.三维目标不应是被割裂或独立存在的,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一定的过
程与方法中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相对知识与技能可能更加重要,但是,我们绝不能忽视知识与技能的目标。实际教学中过于侧重其中的某一方面目标而忽视其他目标,都只会使教学实践步入歧途,从而背离课程改革的方向和初衷。
四、关于数学学习内容的若干核心概念
《课标》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
界的过程,建立符号感和数感,发展抽象思维”,并且在内容标准的几个阶段都
阐述了培养学生数感的问题。
这里着重介绍一下“培养低年级学生数感的几个基本策略”
(一)在生活中体验数感。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的数感,从室内扩展到室外;从校内延伸到社会。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的概念与语言去反映和描述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问题。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去教学数学知识,让学生感觉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从而用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体验数感。
(二)在定量刻画中建立数感。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
科学,它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数学教学应该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抽象的数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鼓励学生尝试用数学去刻画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状态,并从中进一步认识定量刻画事物的方法,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获得全面发展。
(三)在估算中发展数感。估算是对数量或计算结果做出大概的推断或估测,是对事物数量的直觉判断。《课标》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要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如果学生有了较强的估算意识和一定的估算能力,那么我们就会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估算来解释和解决问题。估算与数的认识,量的计量及空间观念相配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灵活处理日常数量关系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数感。
(四)在动手操作中增强数感。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智
慧都集中在手指尖上” ,这正符合儿童从直观的动作思维到具体的形象思维,最后达到抽象到逻辑思维的认知规律。因此,我们在学生开始识数时就要十分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等各种器官参与学习,从而使学生
正确、全面、深刻的感知数、认识数。
(五)在合作交流中深化数感。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数学学习使学生在已有知
识和经验基础上的一种自主建构过程,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