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情感概念隐喻认知比较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汉情感概念隐喻认知比较研究
摘要情感是人类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抽象情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建立在人体感知基础之上的隐喻来表达的。
英语和汉语这两种语言的情感隐喻有诸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英汉语言中情感隐喻的相似之处是出于不同民族的相似的生理特征和心理感知;不同之处是因为隐喻的产生还受大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和自然地理环境的制约。
关键词:英语汉语情感隐喻对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隐喻作为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在人们的交际和文字表述中被广泛采用。
1980年,lakoff 和johnson在他们的“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提出了一种与隐喻传统观迥然有别的隐喻认知观概念—隐喻(metaphorical concept)。
该观点认为,概念隐喻是用隐喻形式来表达的概念,隐喻不只是个语言的问题,同时它也是人们思维的一种方式。
隐喻能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认知陌生事物,或使得认知对象更加形象生动。
身体体验和日常生活经验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来源,而隐喻则是基于这些经验而产生的。
不同民族的人们在表达情感时有很明显的共性。
但通过对不同语言隐喻的对比研究也能发现其中的差异,从而挖掘出不同民族语言的隐喻的文化内涵。
下面,我们从英汉两种语言中隐喻的设喻基础的相似性和相异性的对比等几个方面来
对“喜悦、悲伤、愤怒”三种情感隐喻现象进行对比分析,以揭示
两种语言中情感隐喻的共性和差异及其形成的原因。
一喜悦
1 “喜悦”的设喻基础
(1)基础之一:生理效应——人体是容器
人体就像一个大容器。
当人们喜悦兴奋时,血液循环加快,人体这个容器就要盛满;强烈时,情感就外溢(overflow);而当情感膨胀时,就得冲出来(burst)。
因此,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喜悦是容器里的液体”(happiness is the liquid in the container)的概念隐喻。
和这一概念隐喻呼应的表达法包括:
英语:her heart was flowing with happiness.
i brimmed over with joy when l saw her。
she couldn’t t contain her joy any longer.
汉语:喜悦之情如泉水流入。
脸上荡漾着幸福的微笑。
虽然英语和汉语中同样用容器隐喻来表达喜悦,但在这些有限的例子中还是有着它们的显著差别,那就是英语中的容器大到身体,而汉语中的容器主要是身体里的“心”,或者是大的身体部分如“胸怀”,如“他开怀大笑”。
(2)基础之二:方位效应—向上
在英语中,常常用表示直立的词来形容人的喜悦之情。
这个隐喻源自于一个事实:作为人类,我们都有着向上的躯干,直立的姿势往往与正面的情感状态相伴,昂首挺胸与人的良好精神状态相关,
因此形成了喜悦是向上(happiness is up)的概念隐喻。
在这个概念隐喻之下的表达法有:
英语:she is in high feather.
thinking about them always gives me a lift.
汉语:他正在兴头上。
他情绪高昂/高涨/高扬。
lakoff和johnson认为,人类所用的各种隐喻都是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慢慢积累起来的。
人是直立行走的动物,头在上,脚在下。
健康的人是以站立或坐着的方式工作。
人类通过这一系列对自身状况的体验,得到一种概念:较理想的状况为上,不理想的状况为下。
据美国的心理学家汤姆金斯(tomkins)描绘,人在高兴时精神抖擞,挺胸抬头,生机勃发。
因此,“up”是与快乐、幸福等积极正面的心理状态连接的。
也因此,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喜悦是上”的隐喻概念。
(3)基础之三:行为表现——跳跃,微笑
英语和汉语都用高兴时人体行为上的变化如跳跃、微笑,来表达欢乐之情。
英语:
she jumped for joy.(她欢呼雀跃。
)
they kicked up their heels.(他们兴奋得手舞足蹈。
)
he smiled from ear to ear.(他高兴得嘴巴都合不上来。
)
汉语:
奔跑,奔跑,奔跑!他的心激动着,他的痛快已经不能用我们浅薄的语言来表述,似乎他身上的每一根汗毛都有跳动的欢畅。
不同的是,在英语中,还有“喜悦是眼睛在动”(happiness is reactions in eyes.)的概念隐喻,例如:
his eyes were shining
her eyes were sparking diamonds.
但在汉语中,喜悦不仅是眼睛在动,眉毛也在动。
因此,汉语中喜悦的概念隐喻是“喜悦是眼睛和眉毛在动”,例如:
他眉开眼笑。
她喜上眉梢。
在汉语中,眉毛也是重要的表达内心活动的工具,与此相关的还有“眉头紧锁、愁眉苦脸、眉来眼去、眉目传情”等。
我们可以看出,英语侧重于用眼睛的亮度来形容高兴的程度,而汉语中,则主要通过描写眼睛的大小。
二悲伤
1 “悲伤”的设喻基础
(1)基础之一:生理效应——人体是容器
“悲伤是容器中的液体”(sadness is the liquid in the container.)人体在体验情感时,血液循环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减慢或者加快:人喜悦兴奋时,血液循环加快;悲伤时情绪低落,血液循环减慢。
请看下面的例句:
he was in deep sorrow.(他沉浸在悲痛中。
)
i was filled with sorrow.(我内心充满悲伤。
)
they are immersed in sorrow.(他们陷入悲痛中。
)
从以上英语表达式及其中文翻译中,我们不难看出在汉语中也存在“悲伤=液体”这一隐喻。
如:“他饮恨而终”;“他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一股莫名的忧愁涌上心头”等。
虽然,英语和汉语中同样用容器隐喻来表达悲伤,但还是有一定的差别。
汉语中常用人体器官的变化来隐喻悲伤,故有“情感是内脏和五官的变化”的隐喻概念。
情感隐喻中就“悲伤”这种情感而言,英语中很少使用这种方式。
而在汉语中,人体的“肝”、“肠”、“心”、“脸”、“眉”、“眼”等具体器官,则常用来体验悲伤的情感。
具体的表达方式如下: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由此可见,中国人喜欢用器官的感受来表达自己悲伤的程度。
(2)基础之二:方位效应—向下
人类通过一系列对自身状况的体验得到一种概念:较理想的状况为上,不理想的状况为下。
因此,脑袋耷拉、嘴角下咧、眉毛向下倾斜、双肩下垂等表示提不起精神的身体动作即“down”,总是和忧伤、沮丧等消极负面的心理状态连接。
例如:
he is down in spirits. (他无精打采。
)
he had a sinking heart that day.(他那天垂头丧气的。
)
he brought me down with his remarks. (他的话让我很低沉。
)
从上面的例句可见,英汉语都使用“下”(down)来表示悲伤的情感。
(3)基础之三:悲伤为黑暗
“悲伤是黑暗”(sadness is dark.)。
人们在悲伤、精神不振时,通常脸无光彩并且发暗,因而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悲伤是黑暗”(sadness is dark.)这一概念隐喻。
“黑”代表着没有光明的黑夜,它在西方传统文化中象征着死亡、悲痛。
人们往往把事事不如意的一天称为“黑色的一天”。
如:
英语:
he is feeling gloomy.(他心情沮丧。
)
he was in dark mood.(他心情不好。
)
a cloud of gloom.(愁云。
)
汉语:
今天是黑色星期一。
由此可见,悲伤不论是在英语中还是在汉语中,都常常用“黑暗”来表示。
但是,在用颜色隐喻悲伤情感时,英汉还是有差别的:英语中“悲伤是蓝色”,汉语中“悲伤是灰色”。
但汉语中蓝色的引申义较少,英语中蓝色的引申义较多。
在英语中,英语中有关“blue”(蓝色)的词语很是耐人寻味。
如美国黑人历来弹唱的蓝色音乐(blues music),缓慢、忧伤、充满感情。
可见,蓝色在英语中是忧伤的代名词。
而汉语则常用灰色表达这种情感,如:灰色的情感、灰色的忧郁感、灰色的心情、灰色的忧伤、心灰意冷的感受,等等。
三愤怒
1 “愤怒”的设喻基础
(1)基础之一:生理效应——愤怒是热(anger is hotness.)人对自身及世界的认识是通过实践和经验获得的。
人们对感情的感受和理解的方式构成了文化的一部分。
尤其是对自我感情的感知得通过自身的身体经验来获得。
人在愤怒时通常会全身发热,似乎有一团火从心底燃起,这种习惯表达就成了“愤怒”的常见的隐喻基础。
第一种类型:将“热”应用于“固体”,也即人体来表现“愤怒”,这种“热”的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是“火”(anger is fire)。
英汉语中都有类似的表达,如:
英语:jack is breathing fire.
he was swollen with anger.
she was burning with rage.
汉语:他窝了一肚子火。
他被气得七窍生烟心头火起。
不同的民族对同一种情感可能会有不同理解,但他们都试图找到一种直接的方式去帮助自己和别人体会它,并付诸于语言。
正如上面例子所示,英语和汉语都是通过身体经验去表述“愤怒”的情感。
这种身体经验能最直接和清楚地描述出自己的内心状态。
我们既可以用这种身体经验彰显自己的情感,也可以用它去体会他人的情感,因此人与人之间才可以互相交流,才可以互相理解。
第二种类型:将“热”应用于液体表达愤怒。
愤怒是沸腾的液体。
(anger is the boiling water.)人们将谈论液体的词语用于谈论愤怒。
当人发怒时,容器里的“液体”会沸腾,容器的压力增大,容器甚至会冒烟。
因为当这种热的液体在体内产生过多的热气,就会试图找到释放的出口,否则便会爆发出来,如:
英语:
i had reached the boiling point.
don’t make my blood boil.
tom is just blowing off steam.
汉语:
郑屠大怒,两条忿气从脚底下直冲到顶门;心头那一把无明业火焰腾腾的按纳不住;从肉案上抢了一把剔骨尖刀,托地跳将下来。
(《水浒传》第二回)
(2)基础之二:生理效应——愤怒是气
《说文解字》:“愤,满也。
”淮南子:“愤於中则应於外”。
说明“愤”的原意是用行为或生理的反应代表情感,并把“心”看作为一个容器,其隐喻为“愤是积满于心的东西”。
这种设喻类型仅见于汉语表达中。
根据中医理论,气是运行变化于体内,在血液中循环并推动血液前进,如果在血液中循环受阻,就会影响血液循环,
并导致疼痛和该处体内压力加大,如:
他今天怎么气鼓鼓的。
他气冲斗牛。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岳飞,《满江红》)
此外,阴阳说在中国也有很深的影响。
“阴阳说”认为,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由一阴一阳正反两方面组成的。
“火”、“气”为阳,与“热”有关。
气强调的是内部的压力,而这种内压与“热”不可分,热既是内压的原因,也是结果。
所以,“热”在液体(英语中)和气(汉语中)这两个隐喻中都是存在的。
综上所述,我们既找到了汉语和英语中表示“愤怒”隐喻的共同点:“愤怒是热”,这一共同点是这两种语言和相应的文化得以互相交流的基础;又找到了在表示“愤怒”时具体选择隐喻的差异,这种差异则是受到不同文化模式的影响。
这就再一次证明了语言和文化的相互交融、不可分割的关系。
学习一种语言不能够单纯地去学它的语音、词汇和语法,还必须去学这种语言所负载的文化,从文化中我们可以看到语言的产生及其来源。
通过对英语和汉语中大量的日常语言中的情感隐喻表达式的对
比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这两种语言的情感隐喻存在着很多共同之处。
而人类对情感的体验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情感作用于身体所产生的生理和心理效应。
注:本文系2011年度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名称:英汉情感概念隐喻认知比较研究,项目编号:12512353。
参考文献:
[1] lakoff g,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 [英]肖恩·霍尔登,张伟娟译:《心理情绪急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3] 王小凤:《英汉词语文化与翻译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 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版。
[5] 束定芳:《隐喻学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6] 秦耀咏:《英汉情感隐喻认知比较》,《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作者简介:孙晶,女,1980—,山东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外国文学,工作单位:齐齐哈尔大学大学英语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