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诗歌鉴赏如何读懂古诗词解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如白居易《长恨歌》“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 将军夜引弓”(林暗风惊草)等。
门户”(门户生光彩),卢纶《塞下曲》诗“林暗草惊风,
4、宾语在主谓之间。如杜甫《月夜》中
的颈联:“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诗人悬想美丽温柔的妻子正引颈望月, 思念自己。形象感人,意境凄美,可谓语 丽情悲。若按通常语序表达,则为“香雾 湿云鬟,清辉寒玉臂”。如此一来, “湿”“寒”二字,就显得平弱不堪了, 妻子望月时间之久,忆念情感之深的痴情 形象,则难以凸现;另外,节奏和韵律亦 多有不谐。
【如何明白浅层意思?】
主语、宾语、状语、过渡语等。
填充内容
调整语序
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 等。 前后连缀,大体翻译为意思相对 完整的句子。
整合句意
文言文(词语、语序、省略)
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泉壑带茅茨,云霞生薜帷。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闲鹭栖常早,秋花落更迟。 家童扫萝径,昨与故人期。 带:环绕 茅茨:茅草屋 生:升起 怜:喜欢 期:约定 泉壑带(围绕着)茅茨,云霞生(于)薜(像)帷。 怜新雨后(之)竹,爱夕阳时(之)山。 闲鹭常早栖,秋花(相比其它地方)更迟落。 家童(正在)扫萝径,(因为我)昨与故人期。
【怎样才算读懂?】
1. 明白表层意思
• 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景物
2. 领会深层意思
• 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 • 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 • 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
古诗词特点
凝练含蓄 言简意丰
诗歌的短小凝练常会省略很多信息。 诗歌由于声律要求和出于修辞上的 特殊需要,常会打乱语序。
30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练习:翻译这首诗的大意
傍晚时分,一阵微风吹来,把我 从冥坐中惊醒。我走近窗户,思 绪飘渺起来。 (风)吹开门,又吹动竹子。 (我听到动静)以为是故人来 (看望我)。 (风)吹落竹枝上的露珠,露珠 滴在石阶下的青苔上。 (这风)应该掀开门帘进屋来, 为我拂去绿琴上的尘埃。
再如:清代诗人王猷定《螺川早发》的颔 联:“长江流远梦,短棹拨残星。” 同样是无理而妙。诗人俯视长江,滚滚不 息的赣江水,仿佛是要将自己从一个梦乡流入 另一个更远的梦乡;划动的短棹好像在拨动水 中残存的星光倒影。诗中词语的超常搭配,营 造出空阔渺远的意境,有迷离恍惚、如梦似幻 的感受。
(四)句子的反常组合
这个跟后面的状语位移成宾语稍微有一点区别。
C、状语位移成宾语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
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春风”本属状语,可理解为“桃花依旧春风
笑”,若果真如此表达,则不单是音律不美,诗
的含蕴也将会顿减,以至索然无味。让“春风”
作“笑”的宾语,仿佛能想见春风之痴情无知,
这样似乎更能传达出一种物是人非的怅惘之情。
“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
2、出于修辞上的特殊需要
例 王维《山居秋暝》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3、兼而有之 例1、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二)词语在两个诗句之内的跳跃变换
这种词序颠倒变形的跨度相当之大,往往是由 此句跳跃到彼句,弹跳力极佳。
例如:王翰的《凉州词》有这样两句: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第一句的“葡萄美酒”是第二句“欲饮” 的宾语,此种跨句位移,极大地强化了“葡 萄美酒”这一形象的感觉呈现力量。让五光 十色、琳琅满目的筵席盛况直接撞击读者的 视神经,感觉效果强烈。
B、定语挪后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一月夜飞渡镜湖”。“月夜”这个偏正词组本 为句首的时间状语,现被分拆为二,定语“月”远离 中心语而居于句末,仿佛成了宾语的中心部分,但作 者“飞渡”的显然只能是“镜湖”,而不可能是 “月”。
又《春夜喜雨》诗:“晓看红湿处,花重 锦官城。”(锦官城花重)
另如:杜甫《秋兴八首》(其一)中的“寒 衣处处催刀尺,白帝秋高急暮砧”。 其词序颠倒,几乎没什么规律可循,根本就 无法还原成普通的诗句形式,若要懂得其诗句大 意,则只能试以散文句法表述:秋高气爽的傍晚, 白帝城处处响起急急的砧声,如在催促人们快拿 起剪刀尺子来赶制寒衣。杜甫在诗中故意让词语 左奔右突,驱遣无常,决非玩弄简单的文字游戏, 而是为了使诗句传达的信息更为密集繁复,从而 获取万象迸发、百感交通之审美奇效。
5、定语位置。
A、定语位移成状语
例1、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例2、刘叉《从军行》: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例3、陆游《昼卧》: “香生帐里雾,书积枕边山”
再如李白《玉阶怨》之三四句: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玲珑”本形容“秋月”,是定 语,而诗中变形为状语,究其个中缘 由:一是为了与其他几句都形成二三 节奏,便于吟诵;二是为了强化宫女 泪眼望月而生无限哀怨的抒情形象。
• ✿ 在高考题目中,诗歌鉴赏题一直是考生的瓶颈。
一、考纲要求: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答题时存在的问题:
读不懂、说不清、答不全
诗歌鉴赏三步走
能 读懂 会 鉴赏
精 表达
读懂是知识的综合运用。 读懂是鉴赏和表达的基础
诗歌鉴赏(一)
❀ 如何读懂古诗词
(三)词语的超常搭配
所谓超常搭配,是指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
虽有悖于生活逻辑,却合乎艺术逻辑,从而获
取了诗意的真实。此类变形语言,极富表现力,
往往能绝妙地传达出诗人内心独特的感受与体
验,给诗歌增添无穷韵味,古代的诗论家,常 谓之“无理而妙”。
如:岑参《宿关西客舍寄东山严许二山人……》 的颔联:“孤灯燃客梦,寒杵捣乡愁。” “孤灯”怎能点燃“客梦”?“寒杵”又何以 捣出“乡愁”?显然,这种词语的特殊搭配,是 很难符合生活常理的,但从抒情写意的角度赏析, 又确实精妙之至。旅途中独对孤灯,引动了行客 的思归之梦;阵阵捣衣的杵声,摧人心腑,惹起 了诗人思乡的愁绪。诗中的“燃”、“捣”二字, 是实现此种超常搭配的关键字眼,新颖奇警,光 彩传神!描写出眼前凄凉孤寂的景象和丰富复杂 的情思,二者水乳交融。
古典诗歌中的这类句子倒装现 象,被诗评家称为“逆挽”笔法。 朱庭珍在《筱园诗话》中对此 作了言简意赅的解释:“用逆挽法, 句法倍觉生动,故为名句。所谓逆挽 者,倒拍本题,先入正位,叙现在事, 写当下景,而后转溯从前,追叙以往, 以反衬相形,因不用平笔顺拖,而用 逆笔倒挽,故名。”
再举一例。如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 溪桥忽见。” 一、二句“写当下景”,三、四句则“转溯从前”, 即一二句应与三四句对调逆解,其倒装幅度已超乎寻常。 夏夜山村的一场大雨,骤然而降,正在赶路的词人,情急 之下,在“社林边”找到了旧时熟悉的“茅店”,这正好 避雨,夏夜之雨来去匆匆,词人茅店避雨片刻,听到外面 雨声渐稀,又继续赶路,穿过土地庙边的晦暗的丛林,先 过一座溪桥,再转几道弯,忽然眼前出现了一幅豁然开朗 的图画:骤雨初歇,疏星在天。大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 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趣。词人的喜悦之情,不胜言 表,故首先就写下这目遇之景。这种句子的反常组合,产 生了极为丰富的审美情趣,有扣人心弦之奇效。
7、其他:
例1、苏轼《念奴娇》:“故国神游,多情应
笑我,早生华发”应笑我多情。 例2、毛泽东《沁园春》: “独立寒秋,湘江
北去,橘子洲头” “寒秋,(我)独立(于)
橘子洲头,(看到)湘江北去”。
例3、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欲目穷千里”。
语序颠倒的原因
1、是声律的要求
例 晁无咎《临江仙》
“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 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 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象是宾语, 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
2、宾语前置。辛弃疾《贺新郎》词:
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何处飞来林间鹊,蹙踏松梢微雪。要 破帽、多添华发。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两三雁,也萧瑟。 佳人重约 还轻别。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问谁使、君 来愁绝。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长夜笛,莫吹裂。
3、主、宾换位。叶梦得《贺新郎》词: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敧斜。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 轻度,拚却鬓双华。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 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老,谈笑静胡
沙。
“霜信报黄花”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 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主—动—宾” 的格式,但在意义上必须将它倒过来理解。
5
诗歌的短小凝练常会省略很多信息。 特点: (写诗) 诗歌由于声律要求和出于修辞上的 特殊需要,常会打乱语序。
补充省略!还原语序! 重要词语!
把古诗当作文言文来读 (重要字词、语序、省略)
பைடு நூலகம்
6
(一) 语序颠倒的类型
1、主语后置。 崔颢《黄鹤楼》诗: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 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问:从思想内容分,这是什么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
感?
答:“送”字提示了我们,这是一首送别诗。 诗中用“春江渺茫”“日暮” “何处泊”“断 人肠”等词,表达了作者惜别哀伤之情。
请快速辨别以下诗歌的思想感情。 春夜喜雨 杜甫
6、状语的位置 A、状语置于句首。 如苏轼《浣溪沙》中的“簌簌衣巾落枣花”。
“簌簌”置于句首,使“落枣花”于 “衣巾”的声音得到强化处理,渲染了 氛围,令人如闻其声,与缲车纺丝的声 响,构成了一曲美妙的田园交响乐,充 满了乡村情趣。
B、状语置于句末。 如白居易《井底引银瓶》中的“妾弄 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状 语“凭短墙”“傍垂杨”皆置于句末, 若安放于通常位置,则了无诗趣,亦 不押韵。
晋代的陶渊明怎么会酷似三国时的诸葛亮呢? 原来作者是把他们二人都用来比喻友人陈亮的, 分别说明陈亮的文才和武略,按句意实为“看风 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宾语“渊明”跑到了 主语的位置上。
再如:杜甫《秋兴八首》(其八)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这两句可还原为“鹦鹉啄余香稻粒, 凤凰栖老碧梧枝”。诗人故意让主语和宾 语易位,显然是为了鲜明地突出“香稻” 与“碧梧”两个意象,从而写出京城风物 的美好。诗句给人以强烈的陌生感,极富 感染力。
普通语言的句子组接,一般要遵 循时间的先后顺序、事物的前因后果、 情感的次第演进等方面的逻辑规律。在 古典诗歌中,为了突出引人入胜的情景, 渲染突兀奇警的气势,诗人常常会突破 此惯常规律,让句子反常组合。
如:欧阳修的《戏答元珍》之首联: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诗人先提出疑问,再交代生疑之由,这 就是一种因果倒装。“春风”句,作为诗 的发端,给人新奇之感,暗用了王之涣 《凉州词》“春风不度玉门关”语意,隐寓 皇恩不度夷陵(今湖北宜昌)的贬谪之意。 诗人将含蓄隐微的悲怨牢骚语置于篇首, 给整首诗笼上了一层感伤的情绪色彩。
微风惊暮坐, 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 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 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 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
诗友。
——
我们不仅要努力把握它以少量字词包孕着的丰富
的含义,而且要努力去寻求他的诗句之外包含的不尽
的韵味。
——谢冕
读诗任务 含义——韵味
32
方法归纳
例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总结方法
• (一)看标题,抓题眼 • 标题往往对诗歌广泛丰富的内容有很明显的提示总括 作用。 • 1、有些题目显示事件、情感; • 2、有些题目交代写作目的和写作背景; • 3、有些题目点明中心。 • 所以,有时抓住了题目,也就大体抓住了诗歌的基本内 容。
门户”(门户生光彩),卢纶《塞下曲》诗“林暗草惊风,
4、宾语在主谓之间。如杜甫《月夜》中
的颈联:“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诗人悬想美丽温柔的妻子正引颈望月, 思念自己。形象感人,意境凄美,可谓语 丽情悲。若按通常语序表达,则为“香雾 湿云鬟,清辉寒玉臂”。如此一来, “湿”“寒”二字,就显得平弱不堪了, 妻子望月时间之久,忆念情感之深的痴情 形象,则难以凸现;另外,节奏和韵律亦 多有不谐。
【如何明白浅层意思?】
主语、宾语、状语、过渡语等。
填充内容
调整语序
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 等。 前后连缀,大体翻译为意思相对 完整的句子。
整合句意
文言文(词语、语序、省略)
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泉壑带茅茨,云霞生薜帷。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闲鹭栖常早,秋花落更迟。 家童扫萝径,昨与故人期。 带:环绕 茅茨:茅草屋 生:升起 怜:喜欢 期:约定 泉壑带(围绕着)茅茨,云霞生(于)薜(像)帷。 怜新雨后(之)竹,爱夕阳时(之)山。 闲鹭常早栖,秋花(相比其它地方)更迟落。 家童(正在)扫萝径,(因为我)昨与故人期。
【怎样才算读懂?】
1. 明白表层意思
• 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景物
2. 领会深层意思
• 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 • 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 • 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
古诗词特点
凝练含蓄 言简意丰
诗歌的短小凝练常会省略很多信息。 诗歌由于声律要求和出于修辞上的 特殊需要,常会打乱语序。
30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练习:翻译这首诗的大意
傍晚时分,一阵微风吹来,把我 从冥坐中惊醒。我走近窗户,思 绪飘渺起来。 (风)吹开门,又吹动竹子。 (我听到动静)以为是故人来 (看望我)。 (风)吹落竹枝上的露珠,露珠 滴在石阶下的青苔上。 (这风)应该掀开门帘进屋来, 为我拂去绿琴上的尘埃。
再如:清代诗人王猷定《螺川早发》的颔 联:“长江流远梦,短棹拨残星。” 同样是无理而妙。诗人俯视长江,滚滚不 息的赣江水,仿佛是要将自己从一个梦乡流入 另一个更远的梦乡;划动的短棹好像在拨动水 中残存的星光倒影。诗中词语的超常搭配,营 造出空阔渺远的意境,有迷离恍惚、如梦似幻 的感受。
(四)句子的反常组合
这个跟后面的状语位移成宾语稍微有一点区别。
C、状语位移成宾语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
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春风”本属状语,可理解为“桃花依旧春风
笑”,若果真如此表达,则不单是音律不美,诗
的含蕴也将会顿减,以至索然无味。让“春风”
作“笑”的宾语,仿佛能想见春风之痴情无知,
这样似乎更能传达出一种物是人非的怅惘之情。
“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
2、出于修辞上的特殊需要
例 王维《山居秋暝》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3、兼而有之 例1、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二)词语在两个诗句之内的跳跃变换
这种词序颠倒变形的跨度相当之大,往往是由 此句跳跃到彼句,弹跳力极佳。
例如:王翰的《凉州词》有这样两句: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第一句的“葡萄美酒”是第二句“欲饮” 的宾语,此种跨句位移,极大地强化了“葡 萄美酒”这一形象的感觉呈现力量。让五光 十色、琳琅满目的筵席盛况直接撞击读者的 视神经,感觉效果强烈。
B、定语挪后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一月夜飞渡镜湖”。“月夜”这个偏正词组本 为句首的时间状语,现被分拆为二,定语“月”远离 中心语而居于句末,仿佛成了宾语的中心部分,但作 者“飞渡”的显然只能是“镜湖”,而不可能是 “月”。
又《春夜喜雨》诗:“晓看红湿处,花重 锦官城。”(锦官城花重)
另如:杜甫《秋兴八首》(其一)中的“寒 衣处处催刀尺,白帝秋高急暮砧”。 其词序颠倒,几乎没什么规律可循,根本就 无法还原成普通的诗句形式,若要懂得其诗句大 意,则只能试以散文句法表述:秋高气爽的傍晚, 白帝城处处响起急急的砧声,如在催促人们快拿 起剪刀尺子来赶制寒衣。杜甫在诗中故意让词语 左奔右突,驱遣无常,决非玩弄简单的文字游戏, 而是为了使诗句传达的信息更为密集繁复,从而 获取万象迸发、百感交通之审美奇效。
5、定语位置。
A、定语位移成状语
例1、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例2、刘叉《从军行》: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例3、陆游《昼卧》: “香生帐里雾,书积枕边山”
再如李白《玉阶怨》之三四句: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玲珑”本形容“秋月”,是定 语,而诗中变形为状语,究其个中缘 由:一是为了与其他几句都形成二三 节奏,便于吟诵;二是为了强化宫女 泪眼望月而生无限哀怨的抒情形象。
• ✿ 在高考题目中,诗歌鉴赏题一直是考生的瓶颈。
一、考纲要求: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答题时存在的问题:
读不懂、说不清、答不全
诗歌鉴赏三步走
能 读懂 会 鉴赏
精 表达
读懂是知识的综合运用。 读懂是鉴赏和表达的基础
诗歌鉴赏(一)
❀ 如何读懂古诗词
(三)词语的超常搭配
所谓超常搭配,是指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
虽有悖于生活逻辑,却合乎艺术逻辑,从而获
取了诗意的真实。此类变形语言,极富表现力,
往往能绝妙地传达出诗人内心独特的感受与体
验,给诗歌增添无穷韵味,古代的诗论家,常 谓之“无理而妙”。
如:岑参《宿关西客舍寄东山严许二山人……》 的颔联:“孤灯燃客梦,寒杵捣乡愁。” “孤灯”怎能点燃“客梦”?“寒杵”又何以 捣出“乡愁”?显然,这种词语的特殊搭配,是 很难符合生活常理的,但从抒情写意的角度赏析, 又确实精妙之至。旅途中独对孤灯,引动了行客 的思归之梦;阵阵捣衣的杵声,摧人心腑,惹起 了诗人思乡的愁绪。诗中的“燃”、“捣”二字, 是实现此种超常搭配的关键字眼,新颖奇警,光 彩传神!描写出眼前凄凉孤寂的景象和丰富复杂 的情思,二者水乳交融。
古典诗歌中的这类句子倒装现 象,被诗评家称为“逆挽”笔法。 朱庭珍在《筱园诗话》中对此 作了言简意赅的解释:“用逆挽法, 句法倍觉生动,故为名句。所谓逆挽 者,倒拍本题,先入正位,叙现在事, 写当下景,而后转溯从前,追叙以往, 以反衬相形,因不用平笔顺拖,而用 逆笔倒挽,故名。”
再举一例。如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 溪桥忽见。” 一、二句“写当下景”,三、四句则“转溯从前”, 即一二句应与三四句对调逆解,其倒装幅度已超乎寻常。 夏夜山村的一场大雨,骤然而降,正在赶路的词人,情急 之下,在“社林边”找到了旧时熟悉的“茅店”,这正好 避雨,夏夜之雨来去匆匆,词人茅店避雨片刻,听到外面 雨声渐稀,又继续赶路,穿过土地庙边的晦暗的丛林,先 过一座溪桥,再转几道弯,忽然眼前出现了一幅豁然开朗 的图画:骤雨初歇,疏星在天。大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 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趣。词人的喜悦之情,不胜言 表,故首先就写下这目遇之景。这种句子的反常组合,产 生了极为丰富的审美情趣,有扣人心弦之奇效。
7、其他:
例1、苏轼《念奴娇》:“故国神游,多情应
笑我,早生华发”应笑我多情。 例2、毛泽东《沁园春》: “独立寒秋,湘江
北去,橘子洲头” “寒秋,(我)独立(于)
橘子洲头,(看到)湘江北去”。
例3、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欲目穷千里”。
语序颠倒的原因
1、是声律的要求
例 晁无咎《临江仙》
“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 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 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象是宾语, 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
2、宾语前置。辛弃疾《贺新郎》词:
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何处飞来林间鹊,蹙踏松梢微雪。要 破帽、多添华发。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两三雁,也萧瑟。 佳人重约 还轻别。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问谁使、君 来愁绝。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长夜笛,莫吹裂。
3、主、宾换位。叶梦得《贺新郎》词: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敧斜。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 轻度,拚却鬓双华。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 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老,谈笑静胡
沙。
“霜信报黄花”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 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主—动—宾” 的格式,但在意义上必须将它倒过来理解。
5
诗歌的短小凝练常会省略很多信息。 特点: (写诗) 诗歌由于声律要求和出于修辞上的 特殊需要,常会打乱语序。
补充省略!还原语序! 重要词语!
把古诗当作文言文来读 (重要字词、语序、省略)
பைடு நூலகம்
6
(一) 语序颠倒的类型
1、主语后置。 崔颢《黄鹤楼》诗: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 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问:从思想内容分,这是什么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
感?
答:“送”字提示了我们,这是一首送别诗。 诗中用“春江渺茫”“日暮” “何处泊”“断 人肠”等词,表达了作者惜别哀伤之情。
请快速辨别以下诗歌的思想感情。 春夜喜雨 杜甫
6、状语的位置 A、状语置于句首。 如苏轼《浣溪沙》中的“簌簌衣巾落枣花”。
“簌簌”置于句首,使“落枣花”于 “衣巾”的声音得到强化处理,渲染了 氛围,令人如闻其声,与缲车纺丝的声 响,构成了一曲美妙的田园交响乐,充 满了乡村情趣。
B、状语置于句末。 如白居易《井底引银瓶》中的“妾弄 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状 语“凭短墙”“傍垂杨”皆置于句末, 若安放于通常位置,则了无诗趣,亦 不押韵。
晋代的陶渊明怎么会酷似三国时的诸葛亮呢? 原来作者是把他们二人都用来比喻友人陈亮的, 分别说明陈亮的文才和武略,按句意实为“看风 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宾语“渊明”跑到了 主语的位置上。
再如:杜甫《秋兴八首》(其八)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这两句可还原为“鹦鹉啄余香稻粒, 凤凰栖老碧梧枝”。诗人故意让主语和宾 语易位,显然是为了鲜明地突出“香稻” 与“碧梧”两个意象,从而写出京城风物 的美好。诗句给人以强烈的陌生感,极富 感染力。
普通语言的句子组接,一般要遵 循时间的先后顺序、事物的前因后果、 情感的次第演进等方面的逻辑规律。在 古典诗歌中,为了突出引人入胜的情景, 渲染突兀奇警的气势,诗人常常会突破 此惯常规律,让句子反常组合。
如:欧阳修的《戏答元珍》之首联: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诗人先提出疑问,再交代生疑之由,这 就是一种因果倒装。“春风”句,作为诗 的发端,给人新奇之感,暗用了王之涣 《凉州词》“春风不度玉门关”语意,隐寓 皇恩不度夷陵(今湖北宜昌)的贬谪之意。 诗人将含蓄隐微的悲怨牢骚语置于篇首, 给整首诗笼上了一层感伤的情绪色彩。
微风惊暮坐, 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 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 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 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
诗友。
——
我们不仅要努力把握它以少量字词包孕着的丰富
的含义,而且要努力去寻求他的诗句之外包含的不尽
的韵味。
——谢冕
读诗任务 含义——韵味
32
方法归纳
例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总结方法
• (一)看标题,抓题眼 • 标题往往对诗歌广泛丰富的内容有很明显的提示总括 作用。 • 1、有些题目显示事件、情感; • 2、有些题目交代写作目的和写作背景; • 3、有些题目点明中心。 • 所以,有时抓住了题目,也就大体抓住了诗歌的基本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