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十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开放类主观题专练新人教版必修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开放类主观题专练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5月23日,全国政协在北京召开专题协商会。
有政协委员提出,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是加快走向“制造强国”的现实需要。
改革开放40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中高速增长,“中国制造”质量取得了长足进步,部分产品质量已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质量形势依旧严峻,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和数量,忽视发展质量和效益的现象依然存在,部分领域假冒伪劣屡禁不止、品牌建设严重滞后,这些问题对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了较大的不利影响。
质量之魂,存于匠心。
2018年,中国全面提升质量水平。
广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健全优胜劣汰质量竞争机制,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
(1)结合材料,运用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相关知识,分析“中国制造”质量的情况。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探究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为什么要弘扬工匠精神。
(3)班级召开“创新是建设制造强国的核心”主题班会,请围绕这一主题,就如何建设制造强国列出发言要点。
(两条。
每条10~30个字)
答案(1)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分
析“中国制造”质量的情况,要坚持两点论,既要看到“中国制造”质量取得了长足进步,又要看到不足;还要坚持重点论,分清主流和支流,“中国制造”质量,取得了长足进步,这是主流,部分领域质量不高,是支流。
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部分领域质量不高问题对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了较大的不利影响。
(2)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先进文化,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
工匠精神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起着重要作用,弘扬工匠精神,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推动经济发展。
③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弘扬工匠精神,有利于推动劳动者树立精益求精的意识,提升产品质量水平。
(若从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角度作答,亦可)
(3)①完善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
②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
③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确立了要把我国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三步走”路线图,即到202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这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总目标;同时也鲜明地指出了我国科技创新必须“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这一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出发点。
为此,我们应该尽可能营造开放、多元、宽容、追求卓越的创新文化氛围,加快实施“品质吸引人才、人才实施创新、创新引领发展”的发展路径,吸纳更多来自五湖四海、能创造社会价值的各类人才,聚集人气,加快各类项目、研发中心、科研机构和学校的落户。
从我们熟悉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国际热核聚变实验计划、大型强子对撞机等,到今天的航天科技,需要参与主体都把自己当作工程活动中的一个“工匠”,在自己负责的节点上精益求精,对工作疏漏保持“零容忍”。
只有这样,整个“工程”才会经过预研、设计、建设、运行、维护等一系列环节后取得成功。
在长征五号发射工程中,号称火箭“心脏”(发动机)焊接人的高凤林,用一连串数字,完美地呈现了科技创新中的“工匠精神”——38万公里,是“嫦娥三号”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0.16毫米,是火箭发动机上一个焊点的宽度;0.1秒,是完成焊接允许的时间误差。
不光是这些数字体现出来的精确,每一个焊接点的位置、角度、轻重都要经过缜密思考。
(1)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国家推动创新发展体现了哪些道理。
(2)从意识能动作用的角度,说明如何发挥“工匠精神”在长征五号发射过程中的作用。
(3)请为宣传国家科技发展写出两条口号。
答案(1)①营造崇尚创新的文化环境。
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作用。
大力宣传广大科技工作者爱国奉献、勇攀高峰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创造、追求卓越的创新文化,推动创新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
②经济和文化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的作用在经济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创新文化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综合国力。
③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弘扬科学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加强科学技术普及,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塑造科学理性精神。
倡导百家争鸣、尊重科学家个性的学术文化,增强敢为人先、勇于冒尖、大胆质疑的创新自信。
④加强科学教育,丰富科学教育教学内容和形式,激发青少年的科技兴趣。
(2)①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人们在科技创新上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目标,制定具体的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
在长征五号的研究过程中,参与者具有明确的目的性,通过预研、设计、建设、运行、维护等一系列环节取得成功。
②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可以反映事物的现象、本质和规律。
科学家通过研究物体运动现象,把握本质规律,通过精确数字,每一个焊接点的位置、角度、轻重的缜密思考,研制成功了长征五号。
③意识的主动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通过科学研究,在探寻宇宙奥秘中,人类将会有更丰富的经验与成果。
④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能动作用。
通过“工匠精神”的精益求精,促进长征五号的发展。
(3)略。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洋节”并不可怕,节日已经成为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重要载体。
在世界迅速发展的今天,不仅中国人过“洋节”,外国人也过春节等中国节日。
西方节日受到欢迎,一个原因是它形式丰富多彩、节奏欢快,契合了年轻人爱玩、爱闹的天性。
与之相比,中国传统的过节方式则显得比较单调、沉闷。
但是,每一个节日都是特定民族和文化的产物,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万圣节是西方的“鬼节”,节日背后不乏死亡、惊悚、恐怖等主题。
幼儿园等教育机构若不加甄别地一味照搬商业机构的活动形式,恐怕将事与愿违。
其实,我国民族传统节日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德育教育的宝贵资源。
只要我们有心,
民族传统节日同样可以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独具魅力,受到青少年的喜爱。
(1)结合材料,从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角度,分析应如何看待西方的节日。
(2)只有海纳百川,才能发扬民族传统文化。
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结合材料,对此加以评析。
(3)某校要利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对广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请你发出两条倡议。
(每条倡议不超过20个字)
答案(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求我们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看,西方的传统节日既有优点,也存在不足。
矛盾具有特殊性,不同事物矛盾不同,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每一个节日都是特定民族和文化的产物,都有着丰富的内涵。
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既要看到洋节的优点,也要充分认识到它的不足。
对洋节中死亡、惊悚、恐怖等主题不能全盘照搬。
(2)文化具有多样性,我们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我们既要尊重其他民族的节日文化,又要深深植根于本民族的节日文化,革故鼎新。
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但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我们要积极借鉴西方传统节日的过节方式,丰富本民族的过节形式。
既要坚持不同民族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和借鉴,又要防止和警惕西方腐朽文化的输入和渗透。
(3)①庆祝中华民族传统节日,表达炎黄子孙爱国情感。
②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做一个向上、有根的人。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引导下,社会各界对弘扬传统文化的热情大大增强,参与主体很多,总的势头很好。
从重视传统节日,到传承家风家训;从“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到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迅速走红,掀起整个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怀念与实践。
近年来,格律诗词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已经引起诗界热议。
在国人对传统文化热情日渐高涨的情况下,因为社会多元化发展和网络传媒的良莠不齐,贬低、戏说、调侃传统文化的作品、段子时有出现,这些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现象已经影响到了我国文化的发展。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以保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健康地传承和发展。
(1)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我国格律诗词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我国文化发展的意义。
(2)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谈谈如何正确看待材料中我国目前传统文化传承面临的问题。
(3)当下传统文化热潮涌动。
假如你是某校高三(2)班学生,请为传统文化不仅热起来更要传下去提两条建议。
答案(1)①有利于保护格律诗词这一独特的中华传统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中华文化的演进。
②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与发展。
③有利于展现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④有利于促进我们与不同国家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
⑤有利于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增强民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2)①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要重视、不回避目前传统文化传承中面临的问题,并发挥主观能动性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
②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既要看到传统文化弘扬与传承的总的势头很好,也不能忽视存在的问题。
③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
各地区、各部门要结合自身实际,在矛盾普遍性指导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的《意见》。
(只用矛盾特殊性原理方法论也可)④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各地区、各部门通过认真贯彻国务院的《意见》,解决材料中反映出的问题,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健康地传承和发展。
(3)示例:结合学校校情、学生学情自编教材,让中国诗词走进学校课堂;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学生表演剧等活动;创新融通多媒体资源,大力彰显中华文化魅力;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国民教育始终;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