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各指标计划参考材料范围及其临床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值]
男:4.0~5.5 ×10的12次方/L(400万-550万个/mm3)。
女:3.5~5.0 ×10的12次方/L(350万-500万个/mm3)。
新生儿:6.0~7.0 ×10的12次方/L(600万-700万个/mm3)。
[临床意义]
红细胞减少①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白血病等病:②破坏增多:急性大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等③合成障碍:缺铁,维生素B12的缺乏等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2、血红蛋白测定(HB或HGB)
[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16g/dL)。女:110~150g/L(11-15g/dL)。儿童:120~140g/L(12-14g/dL)。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值]
成人:4~10 ×10的9次方/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20 ×10的9次方/L(15000-20000/mm3)。
[临床意义]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正常参考值]
白细胞分类(DC)英文缩写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
嗜中性粒细胞N 0.3 ~0.7
中性秆状核粒细胞 0.01 ~0.05 (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 ~0.70 (50%-70%)
嗜酸性粒细胞E 0.005~0.05 (0.5%-5%)
嗜碱性粒细胞B 0.00 ~0.01 (0~1%)
淋巴细胞L 0.20 ~0.40 (20%-40%)
单核细胞M 0.03 ~0.08 (3%-8%)
[临床意义]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淋巴细胞增高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疟疾、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及免疫缺陷病等。
单核细胞增高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结核病活动期、疟疾等。
5、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EOS)
[正常参考值]
50~300 ×10的6次方/L(50-300个/mm3)。
[临床意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出血性疾病检查
1、血小板计数(PLT)
[正常参考值]
100~300 ×10的9次方/L(10万-30万个/mm3)。
[临床意义]
血小板计数增高见于血小板增多症、脾切除后、急性感染、溶血、骨折等。
血小板计数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尿毒症等。
2、出血时间测定(BT)
[正常参考值]
纸片法:1~5min。
[临床意义]
出血时间延长见于血小板大量减少和血小板功能缺陷、急性白血病、坏血病等
3、凝血时间测定(CT)
[正常参考值]
活化法:1.14~2.05min;试管法:4~12min。
[临床意义]
延长见于凝血因子缺乏、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纤溶活力增强、凝血活酶生成不良等。
缩短见于高血脂、高血糖、脑血栓形成、静脉血栓等。
目前医院中开展的血脂检查,主要是对血液(血浆)中所含脂类进行的一种定量测定方法。常用的检查项目一般包括以下几类:
①总胆固醇(Tch或TC)和胆固醇酯(chE)测定。
②三酰甘油(TG)测定。
③脂蛋白组分和亚组分测定。又可再分为高密度脂蛋白(HDL,亦称为高密度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亦称为低密度胆固醇,LDL-C)和极低密度脂蛋白 (VLDL,亦称为极低密度胆固醇,VLD-C)三类。
④磷脂(PL),主要是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和神经磷脂等测定。
⑤非脂化脂肪酸(又称游离脂肪酸,FFA)测定。
⑥微量的类固醇激素和脂溶性维生素测定。
⑦载脂蛋白测定。
三、血脂检查指标
1、总胆固醇(TC)
正常范围在5.23—5.69毫摩尔/升。
如果超过5.72毫摩尔/升,可视为血脂增高。
总胆固醇的水平主要取决于饮食、体力劳动、环境、性别和年龄。女性绝经后会明显上升;新生儿期浓度很低,哺乳后很快接近成人水平;随年龄增长也有增高趋势。
2、甘油三脂(TG)
正常范围差异较大,在0.56—1.7毫摩尔/升。
如果超过1.7毫摩尔/升,为甘油三脂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如果低于0.56毫摩尔/升,称为低TG血症。见于一些脂蛋白缺乏的遗传性疾病或者继发脂质代谢异常,如消化道疾患、内分泌疾患(甲状腺功能亢进、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肿瘤晚期、恶病质及应用肝素等药物时。
3、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正常范围是大于1.00毫摩尔/升。
它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如年龄、性别、种族、饮食、肥胖、饮酒与吸烟、运动、药物等。
4、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范围是低于3.12毫摩尔/升。
高脂血症患者LDL-C的治疗目标是在2.6毫摩尔/升以下。
【增高】常见于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Ⅱa型高脂蛋白血症等。
5、脂蛋白(a)[Lp(a)]
健康成人血清中浓度小于300毫克/升。
【增高】可见于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心肌梗死、外科手术、急性创伤和炎症、肾病综合征和尿毒症、除肝癌外的恶性肿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