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诵读的重要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改实施以来,文言文在阅读篇目中的比例明显增大。文言文教学,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使他们能够读一点文言作品,以利视野的扩大和文化素养的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了。既如此,什么是阅读文言文的理想境界呢?它不是将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也不是能对文言语句作语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经过查字典.会意而后懂。

能阅读浅易文言文是一种技能,而技能的养成同样是以较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语感积累为基础,以文言词法.句法.文学文化常识等背景知识为辅助手段,在反复的阅读实践中理解.领悟.升华转化为习惯,因此,通过阅读积累一定量的活的语言材料和语感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引

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在不断积累中阅读操作,在不断操作中形成能力,是文言文教学的主体

过程。朗读.背诵正是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实现这一目标的好方法。

.朗读背诵可培养良好的语感

语感是人皆有之,只是有优劣强弱之分,像幼儿起初学话,能辨声而心知其意,即有了语感,但这还不完全,待经过千百次重复,逐渐熟悉了某种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表达习惯,这才有了完全

的语感,也说明:语感来源于听,其次是说。古人语云:置之齐则齐语,置之楚则楚语,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人们只有在一个“活”的语境中,多听,才能较快学好另一种语言。

然而,文言作为一种书面语体,简洁.典雅,是在古汉语口语的基础上加工提炼而成的,人们平时说话是不用它的,因此无从听到,也就不可能有一个"活"的语境,但这是可以弥补的,因为

作为书面语体的文言有很强的可读性,张口一读听觉就活动起来了。几十个人齐声朗读,每天都读上一二十分钟,连语境也有了,日积月累,许多词语.句.篇都成了自己语言仓库的一部分,对文言的表达方式和表达习惯定能逐步熟悉起来。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

朗读能创造性地运用语调.轻重音.速度.节奏.表情等朗读技巧,根据文章特点和阅读目的,

恰当选择领读.分读.合读等形式,入情入境地艺术化朗读,更利于理解渗透吸收,培养语感。若把阅读材料看作“茶”,那朗读背诵则是“泡”和“煨”,学生只有通过读才会“煨”出“茶色茶香”,以品尝.消化.吸收。

.此种教学方法应遵循的原则

诵读教学法,即以朗读背诵为主的文言文教学方法,它不是单一的朗读训练,也不强迫死记硬背,而是用诵读带动其他的训练,最后达到自然成诵,采用这种教学法,应当遵循下面两条基本原则:

第一:诵读和会意密切结合,以求疏通文意

学生读文言文而能会意,是无庸置疑的,文言跟现代汉语同源而异流,同为主,异为次,此其一;其二,我们并非读经,课文里没有佶屈聱牙的句子,而又有标点,有注释,认真读读,至少也能读懂一小半。一小半懂得就有了会意的基础,会意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心知其意而口不能言;二是知而能言,虽不中亦不远;三是言而能中,即所谓确解。我们应当帮助学生求得确解,但又要看到,由于时代隔阂,用语习惯不同等种种原因,句句求确解也很难办到。所以,要求应当放宽,一篇之中,半数能确解,其余,或心知其意,或言而不中亦不远,均无不可,极个别语句甚至可以有疑,这样做并没有什么不好,因为它给学生留下了继续会意的余地,使其倾全力于诵读,在诵读中求解,在诵读中感知文言的表达特点,在诵读中积累语言素材,其效果比让学生借助完整的译文来了解文章大意要好得多。

第二:灵活运用记诵的三要素,以求自然成诵

记诵的三要素是:1.口熟,就是通过反复朗读,像磁带一样把课文的语句按先后顺序"录"在自己的记忆带上。这种记诵靠的是对声音的直感,包括吐字.停顿.语气.语调等,背诵起来常常是不假思索的,如同幼儿背诵诗歌,因而带有不稳定性。2.利用支撑点,就是在粗知内容大意的基础上,首先记准若干关键语句,包括名句.佳句.过渡句和段落的起结,用它们作为支撑点将全篇(段)贯穿起来。这种记诵已含有显著的理解记忆成分,但仍然不够,在连贯背诵中还可能出现某些“断层”。3.掌握文章理路,即探索作者行文意图,特别是要弄清各个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其言"若出于吾之口",这就纯属理解记忆了,到这一步,才能顺畅地背诵全篇。

以上三个要素尽管层次高低不同,其间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作用,任何一个都不容忽视。例如在背诵过程中出现的“断层”现象和“越位”现象,一般说来,都是由于不熟悉理路的缘故;但是如果在一个语段中出现断语残句或颠倒错位的现象,那原因恐怕就在口不熟或缺少支撑点了。此外,还有一种特殊情况:一篇已经成诵的课文,隔上一年半载不读,记忆也可能暂时隐没,这时,如果原来口熟,又有足够的支撑点,那么只需要再朗读一遍,温习一下文章的理路,就可以恢复记忆达到完整准确的程度;相反,如果原来口不熟,又缺少支撑点,即使读上三四遍,恐怕也未必能顺畅地背诵。由此看来,任何一个要素都不可偏废。

在实际训练过程中,三者的综合运用表现为:开始注重口熟和利用支撑点,待到半熟之后,再着重利用文章的理路来达到连贯背诵。

.朗读背诵在教学进程中的步骤安排

朗读背诵在文言文的教学进程中,通常按以下步骤进行:课前准备——课堂练习——课后

巩固。

(1)课前准备

准备工作包括读课文.看注释和提示.划疑难句和关键语句;及了解作家和写作背景等,这些在课起始的十分钟内即可完成。

(2)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应以中等诵读能力为标准设计统一的诵读进程。教师对朗读的指导必须十分具体,因为读音涉及词义,停顿涉及句子的组织,语气涉及虚词的作用和作者的感情,读的正确可以促进对文意的理解。对理解的指导则要精要,例如对句意.段意.文章的主旨和理路的解说都应点到为止,给学生创造会意的条件,因为伴随着诵读的进程,会意也将继续进行下去。

教师的领读领背和及时检查学生背诵,是指导诵读的两个重要手段.教师的领读特别是领背,是一种直观的指导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正音.读出语气,并品味语句的内容;及时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发现问题立即解决,才能加快记诵的速度。

在基本成诵后还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提问,进一步消除疑难。

(3)课后巩固

主要依靠学生的自觉,还可以让科代表组织全班同学自查或互查。

.朗读背诵是培养能力之道

文章的思想内容靠读来化解,疑难词句靠读来识辨明确记忆,文章的艺术营养靠读来消化

吸收。

(4)以读解词释句

教材选文大都属于“浅易”之列,疑难词句课后多有注释,剩下真正难理解的地方大多在教师引导下读上三五遍,词句含义用法也就明确了。先教师范读或学生自读,要求辨明文体,圈点重要词句,把握大意,大体弄清作者主要观点态度,或故事梗概人物关系,或说明的主要对象,目的是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语境,便于识辨理解个别难词难句。在文章整体大意的观照下,引导学生从词句的语气.停顿.词句对称.修辞等角度读出意义用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读明白,是学生在读思的操作中,反复感受语言形式和内容,进而领悟而来的,更便于记忆积累,利于培养能力。

(5)以读深入理解思想感情和结构形式

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意图,常在文章的结构段落及句式等方面的安排上有所体现。教师引导学生合理利用领读.分读.齐读等方式对应文章的结构层次读,能突出显示文章的思想感情,加深理解和感受。例如《岳阳楼记》这篇文章就可以用齐读和分读相结合的方式去读,再加以语气语调的指导,洞庭湖的宏大气势.特征鲜明的阴晴画面.截然相反的登楼之感都可通过读感受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