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环境规划学的理论基础 2
环境规划学的理论基础
流域环境规划案例
案例一
淮河流域环境规划
实施措施
加强水污染治理和生态修 复,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
调整
规划目标
实现太湖流域水环境质量 根本好转,保障生态安全
规划目标
改善淮河流域水环境质量 ,保障居民饮用水安全
案例二
太湖流域环境规划
实施措施
加强湖泊治理和保护,推 进生态农业发展,加强跨
界污染联防联治
THANKS
感谢观看
环境规划中的生态修复技术
总结词
生态修复技术是环境规划中的一项重要技术,通过对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和重建,实现生态环境的恢 复和改善。
详细描述
生态修复技术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和工程技术,对受损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重建,以恢复其正常的生 态功能。生态修复技术的目的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安全。生态修复技术 的应用范围广泛,包括湿地修复、河流治理、矿山修复等。
02
在环境规划中,生态学理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生态保护、生态恢复和生态建设等 方面,例如生态廊道的规划、生态修复工程的设计等。
地理学理论
地理学理论是环境规划学的另一个重 要理论基础,它关注地理环境的特点 、演变过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 系。
地理学理论在环境规划中的应用主要 体现在空间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方 面,例如城市扩张的边界划定、自然 保护区范围的确定等。
环境规划决策分析
总结词
环境规划决策分析是环境规划中的一项重要技术,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为环境规划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详细描述
环境规划决策分析是指运用数学模型、系统分析等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对环境规划中的各种方案进行比较、评 估和选择,以实现环境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环境规划决策分析的目的是提高环境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
环境规划的理论基础第二章2012
3.如何理解环境承载力概念,环境承载力 与环境容量之间能够等量代换吗?对现代 环境规划的作用?
• 承载力:
某一自然环境所能容纳的生物数目之最高限度; (引自《远东英汉大辞典》) 一个生态系统在维持生命机体的再生能力、适应能 力和更新能力的前提下,承受有机体数量的限度(引自 IUCN\UNEP\WWF)
1.环境规划是一门实用性科学,为什么要 进行环境规划理论基础的研究:
• • • • • 首先认识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区别: 在研究的动机和目的方面; 在应用的时间先后上; 在研究者的自由程度方面 在取得成果的时间长短方面
1.环境规划是一门实用性科学,为什么要 进行环境规划理论基础的研究: • 基础理论研究的作用: • 基础研究是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先锋 • 基础研究可以提高国家的 ( 潜在的 ) 综合 国力和国际威望 • 基础研究有助于培养专门人才,并进而 提高国民的智力水平 • 基础研究是可以称为一种文化
分形理论在规划中的应用
4.讨论系统科学理论在环境规划中的应用?
• 对环境规划的作用 (1)必须以复合系统为研究对象; (2)编制过程中,信息收集核实、预测、指标 体系建立、功能区划、方案优化和制定,与复 合生态系统的功能密切相关; (3)环境规划的外表影响,提出相应减缓措施, 确保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5.空间结构理论具体研究内容是什么?能给环境 规划的指导作用是什么?
• 规模和形态
理论上的最优城市规模是依据边际成本等于 边际效益的基础。 在城市空间形态上城市边缘地带具有一定的 区位优势,接近城市就业市场,公共服务设施 等。
5.空间结构理论具体研究内容是什么?能给环境规划的指 导作用是什么?
• 生态空间结构原则
5.空间结构理论具体研究内容是什么?能给环境 规划的指导作用是什么?
环境规划学 第二章
第二章 环境规划学的理论基础
主要内容
1 2 3 4
环境承载力
可持续发展与人地系统
复合生态系统
空间结构理论
第一节 环境承载力
一 、环境系统与环境规划 (一)环境系统
环境系统的组成要素 有各种大气组成物质、水、土壤、各种生物以及人类生存所处 的近地空间与各种人工构筑物,它们分别构成 了大气环境 、水环 境 、上壤环境 以及城市环境等要素子系统。 环境系统的结构 指环境系统各要素之 间的联 系和相互作用方式 ,包括各环境 要素的赋存量及其有规律的运动变化 。
第一节 环境承载力
4
环境承载力的量化方法
环境承载力是环境系统固有功能的表现,它不仅与
环境系统本身的结构有关,还与外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 的输入输出有关。若将环境承载力看成一个函数,那么 它至少包含三个自变量:时间(t)、空间(s)、人类经济行 为的规模与方向(B): EBC = F ( T, S, B )。 在一定时刻、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可以将环境系统 自身的固有特征视为定值,则环境承载力随人类经济行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与人地系统
人地关系
人地系统中,“人”的一方面首先是要适 应其生存环境,另外通过社会经济活动又影响 着环境的结构、功能; 而“地”的一方面,首先环境为人类提供 生存空间,环境资源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物质 基础,另外,环境又制约着人类的生产、生活。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与人地系统
人地系统发展的动力
第一节 环境承载力
3 环境承载力的内涵
从哲学层次上来看,环境承载力是一个表征环 境系统属性的客观的量,是环境系统活力的表现, 是环境系统产出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的表现。
从技术层次上讲,由于在一定时期内,区域环
环境规划与管理 2理论基础
#2022
*
结构性观点
系统的结构是指系统内部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秩序,即各要素之间的具体联系和作用的形式。系统的内部形式就是系统的结构。结构是系统的基本属性。 结构的稳定性是系统存在的一个基本条件。 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是辩证的关系,体现在 : 结构与功能是相互依存的。要素与结构是功能的内在根据,功能是要素与结构的外在表现。 结构与功能又是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一方面,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结构的变化,制约着整体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功能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可反作用于结构。
第二章 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
单击添加副标题
第二节 系统论 第三节 控制论 第一节 三种生产理论
第一节 系统论
单击添加副标题
概念 系统、要素、联系、环境 系统的分类 系统论思想
概念之一
系统是具有特定功能的、相互间具有有机联系的许多要素所构成的一个整体。要构成一个系统,必须具备如下三个条件:
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 要素之间要相互联系; 要素之间的联系必须是相干性联系,即能产生整体功能。
*
补充:系统的定义
美国的韦氏大辞典 :“系统”是指“有组织的或被组织化的整体;结合着的整体所形成的各种概念和原理的综合;由有规则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形式组成的诸要素集合,等等”。 日本的JIS标准:“系统”是“许多组成要素保持有机的秩序,向同一目的行动的集合体”。 系统论的创始人贝塔朗菲:“系统”是“相互作用的诸要素的综合体”。 钱学森:“系统是指依一定秩序相互联系着的一组事物”。
*
要素
定义:指构成系统的组成部分。 客观世界一切事物都是系统与要素的对立统一体。系统与要素的关系如下: 相互依存,互为条件 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相对性 运用系统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时,区分要素是一项重要工作。首先是要区分要素的层次结构,第二是要决定要素的主次。
第二章 环境规划学的理论基础PPT课件
13
❖ 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
具体指标一般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资源供给指标,如水资源、土地资 源、生物资源等。 第二类,社会影响指标,如经济实力、公用 设施、人口密度、交通条件等。 第三类,污染容纳指标,如污染物的迁移、 扩散和转化能力,绿化状况等。
整体环境单元的容量与单一环境要素的容量之间的关系,可用 下式表示: EA W SB
环境单元平均 大气平均 水体平均 土壤的平均 生物的平均 环境容量 环境容量 环境容量 环境容量 环境容量
8
(1)水环境容量计算要点: ❖ 确定受纳水体的水质现状,分析受纳水体水质
达标程度。 ❖ 按水域功能区划分,确定水质标准。 ❖ 利用水质模型建立污染物排放和受纳水体水质
环境系统分析的任务 ❖ 研究环境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对
立统一关系,寻求最佳的污染防治体系; ❖ 研究环境质量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对立统
一关系,建立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境规划
1、环境容量Environmental capacity
一个复杂的反映环境净化能力的量,是从环境 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提出的,其数值应能表征污染 物在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变化及空间机械运动性质。 其目的在于充分利用环境本身存储、输移转化的的 自然属性。一般来说以污染物的允许排放量作为环 境容量。
在大气污染物扩散稀释规律的基础上, 使用控制区总量允许限值和点源排放允 许限值来控制大气环境容量。 ❖ 反演法 ❖ 模拟法 ❖ 线性规划法
11
2、环境容量的应用及其问题
环境容量在控制区域环境的污染物排放总量, 继而控制区域污染浓度方面发挥作用, 但是: ❖ 将环境系统单一地理解为容纳废弃物的“容器”; ❖ 环境容量这一概念不足以涵盖环境对社会经济发 展的支持能力; ❖ 与最小费用为目标分配污染物削减量矛盾,不可 预见的经济发展所对应的环境容量不能估算出来。
第二章环境规划学理论基础
的作用量。 环境承载力:某时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经
济活动的极限值(阈值)。 人类系统对环境的作用:
从环境系统中获取资源---生态破坏 向环境中排放污染物---污染环境
第二章环境规划学理论基础
2.1 环境承载力 2.1.3 环境承载力
第二章环境规划学理论基础
2.3.2.2熵变描述
系统的熵增:协调障碍、功能紊乱、无序增加 (人地系统: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矿产枯竭) 系统熵减:系统有序、稳定 (输出污染物、投入资金治污、投入资金生态建设、外部
调入所需矿产资源、引入水资源等) 负熵流:促进有序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
第二章环境规划学理论基础
2.3.1 概念 2.3.2 人地系统协调共生 2.3.3 人地系统持续发展理论
第二章环境规划学理论基础
2.3.1人地系统概念
人地系统---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简称,是地球表层的“人”(人 类及其经济社会活动)与“地”(地理环境)在特定地域中相互联 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动态结构。 ---是一个由自然、经济和社会子系统组成的复杂系统。
2.3.2 人地系统协调共生 2.3.2.1耗散结构
耗散结构理论(自组织理论的组成部分)---是指远离平 衡态的复杂系统,在外界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的支 持下,能通过自组织形成一种新的有序结构(耗散结 构)。
耗散结构是非平衡结构,是个活的结构,它的形成和维 持需要外界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的支持。
→ 需要通过环境规划实现
第二章环境规划学理论基础
2.2.4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技术途经
(1)清洁生产---污染主要来源于生产过程---污染防治 ---选用清洁的原料、清洁的能源,采用清洁的生产工艺,
第3章环境规划学的理论基础(2)PPT课件
1
主要内容:
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 可持续发展与人地系统 复合生态系统 空间结构理论 循环经济理论与产业生态学
2
第一节 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
一 、环境系统与环境规划 (一)环境系统 Ø 环境系统的组成要素有各种大气组成物
质、水、土壤、各种生物以及人类生存 所处的近地空间与各种人工构筑物,它 们分别构成 了大气环境 、水环境 、土 壤环境 以及城市环境等要素子系统。
10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与人地系统
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观 人地系统 人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与人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人地系统的协调共生理论 人地系统持续发展理论
11
一、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是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
量和环境承载力的,并满足当代人需求 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 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群需求, 不损害别的地区或别的国家的人群满足 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4
(二)环境系统与环境规划关系 环境系统是环境规划的对象之一;
---环境规划目的是协调环境和社会经济发 展关系 环境规划关注的是环境系统和人类社会 的相互作用(功能之一)
5
二、环境承载力与环境规划 1、环境承载力
承载力:某一自然环境所能容纳的生物数目之最 高限度。(远东英汉大辞典) 环境承载力指某一时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 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阈值。 区域环境承载力的特点:区域性;时序性;可变 性;可调控性;客观性。
8
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的联系:
它们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环境容量反映 的是环境功能作用的外部性;环境承载力反 映的是环境功能作用的内部性。 环境承载力是以环境容量为基础的:环境对 社会经济活动提供的最大支持,必须是建立 在环境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即环境容量基础 之上的。所以环境承载力也可以定义为区域 环境以最大的环境容量支持区域社会经济发 展的承载能力。
第二章 环境规划学的理论基础
2013-6-20
环境科学系 施佩
1
主要内容
环境承载力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
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空间结构理论
循环经济理论
教学重点:环境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在环境 规划中的应用
2013-6-20 环境科学系 施佩
2
第一节
环境承载力理论
一、环境承载力理论存在的思想前提
三个子系统有各自的特性;相互制约、互补
社会系统受人口政策及社会结构的制约
经济系统涉及生产加工、运输及供销等 自然系统:提供资源的有限度
2013-6-20
环境科学系 施佩
21
五、复合生态系统与环境规划的关系
复合生态系统的四个内部矛盾
(1)人类生活对自然生态环境条件的相对稳定性的 需求与自然环境急剧变化; (2)人类改变自然环境的快速性与自然环境恢复和 调节的缓慢性; (3)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 (4)空间、物质的有限性和人口发展的无限性。
经济子系统:物质的输入输出、产品的供需平 衡等是促进社会进步环境保护的必要条件
2013-6-20
环境科学系 施佩
19
三、复合生态系统的功能
生产:为社会提供丰富的物质和信息产品
生活:提供生活条件和栖息环境
还原:保证生产和生活功能的持续
信息传递
2013-6-20
环境科学系 施佩
20
四、复合生态系统的特性
(4)科技属性: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尽可能 接 “零排放”或“密闭式”工艺方法
2013-6-20
第二章 环境规划学的理论基础 环工
第一节 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
• 环境容量
– 环境系统对污染物的容纳能力,侧重体现环境系统的自 然属性。
• 环境承载力
– 在环境系统正常结构和功能的前提下,环境系统所能承 受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侧重体现和反映了环境 系统的社会属性。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
•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 构成危害的发展。
第一节 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
• 环境承载力
– 环境承载量:某时刻环境系统所承受的人类系统 (对它)的作用量。
– 环境承载力:某一时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社 会、经济活动的能力阈值。
• 环境承载力是环境系统功能的外在表现,即环境系统具有 依靠能流、物流和负熵流来维持自身的稳态,有限地抵抗 人类系统的干扰并重新调整自组织形式的能力。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
• 可持续发展的要素 智力系统
基础支持系统
人口
动力支持系统
人
类
资源
经济
子
生 态
系 统
子
系 统
环境
社会
生命保障系统
组织支持系统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
• 可持续发展的要素——经济要素
要素 劳动对象 生产资料 提供的产品
作用
特点
农业
有生命的动 植物
土地
粮食、副食品和 工业原料
人类衣食之 源和生存之 本
– 社会的特性
• 组织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调节性
– 社会的功能
• 整合功能、交流功能、导向功能、承启功能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
• 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基本结构
金 字 塔 结 构
环境规划学的理论基础知识(ppt54张)
环境规划关注的是环境系统和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 (功能之一)
2.1 环境承载力 2.1.2 环境容量 (1)概念
环境容量是一个复杂的反映环境净化能力的量,其数值应能 表征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变化及空间机械运动性质; 由于环境容量的概念较多地使用于环境规划之中,而在做环境 规划时一般不去研究环境的自净机制,所以可用环境浓度标准 值与背景值之差,并通过一定的输入输出关系转换成排放量, 即以污染物的允许排放量作为环境容量,也就是简化表达的环 境容量。 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环境所能容纳污 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绝对环境容量 WQ=WS(标准浓度) WQ=M(WS-B) M---环境介质的量 B---本底浓度 环境年容量:绝对环境容量乘以污染物年净化率(重量)
2.1 环境承载力 2.1.1环境系统与环境规划
(2)环境系统的功能 功能一:环境系统维持自身稳定和发展的能力。 功能二:环境系统和外部介质相互作用的能力 ----提供自然资源和容纳净化污染物
2.1 环境承载力 2.1.1环境系统与环境规划
(3)环境系统和环境规划关系 环境系统是环境规划的对象之一; ---环境规划目的是协调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关系
“不吃祖宗饭,不断子孙路”
2.2.2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连续性---人类社会生活的连续,经济发展的连续 (关键是不能超越环境承载力); 稳定性---生活的稳定、环境的稳定; 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平衡、自然资源利用); 均衡性---各地区均衡发展(当代人间的公平); 独立性---个体发展的独立性(因地制宜,保持活 力); 更新性---生活水平的提高(发展);
2.1 环境承载力 2.1.2 环境容量 (2) 环境容量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环境规划学的理论基础题库2-0-8
环境规划学的理论基础题库2-0-8
问题:
[问答题,简答题]环境规划指标类型
问题:
[问答题,简答题]环境预测定义及类型
问题:
[问答题,简答题]环境功能区划概念/ 电竞世界
问题:
[问答题,简答题]环境规划方案优化的步骤
问题:
[问答题,简答题]环境规划的组织管理
问题:
[多选]环境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关系最密切的有()。
A.人口与经济部分
B.生产力的布局和产业结构
C.因经济发展产生的污染
D.国民经济能够给环境保护提供多少资金
问题:
[多选]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环境规划的相互关联主要有()。
A.城市人口与经济
B.城市的生产力和布局
C.城市规模
D.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
问题:
[多选]限期治理的对象主要包括()。
A.“十五小”企业
B.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排污单位
C.没有按时缴纳排污费的企业
D.在特别保护区域内的工业生产设施超标排放污染物的单位。
《环境规划》第二章 环境规划学的理论基础
生态足迹模型(Ecological Footprint)
提出:90年代初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m Rees 教授及其学 生Wackernagel
生态足迹就是一只负载着人类与人类所创造的城市、工 厂……的巨脚踏在地球上留下的脚印,形象反映了人类对 地球环境的影响。 生态足迹分析 生态足迹是生产某个个人、一个城市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所 消耗的所有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产生的所有废物所需要的 生物生产土地的总面积和水资源量。
– 在编制经济与环境协调型规划时,必须明确人地系统协调观念。
第三节 复合生态系统
Complex Ecosystem
一、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环境问题的实质都是生态问题; 现在人们生活的环境明显不同于自然环境,它受人
类活动的太多的影响——单纯的生态学理论不完全 适用于这个人类生存的环境。 我国生态学家马世骏1981年提出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经济、自然是一个复合大 系统的整体。社会是经济的上层建筑;经济是社会 的基础,又是社会联系自然的中介;自然则是这个 社会、经济的基础,是这个复合生态系统的基础。
可持续发展观
– 强调持续性 – 体现公平性 – 追求协同发展 – 推崇人与自然和谐
可持续发展作为时代的最强音,它既要作为环境规划的指导思想 ,又要成为环境规划的最终目标。对持续发展的追求,应贯穿于 环境规划的始终。
(三)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自然资源永续利用为前提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清洁生产Cleaner Production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技术 做到环境资源商品化,促进可持续发展
社会进步环境保护的必要条件。
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即构成了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 (二)复合生态系统的功能
第二章 环境规划学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环境规划学的理论基础第一节环境承载力一、环境系统与环境规划(一)环境系统环境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由丰富多样、层次不一的元素组成,形成极其复杂的结构并能不断依靠能量、物质和信息的输入、输出维持自身稳态运动,这是一个巨大的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
研究环境系统可以从其功能入手,通过与人类系统的相互输入输出关系来掌握系统的整体特征,环境规划学正是侧重于从环境系统的功能角度来进行研究。
(二)环境系统与环境规划的关系环境规划既要研究环境系统本身规律,如人类排放出的污染物的传输和自净过程,又要研究人类社会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以便有效地减少环境破坏、治理污染。
二、环境承载力与环境规划(一)环境容量1、概念:根据《环境科学大辞典》中的定义:环境容量是一个复杂的反映环境净化能力的量,其数值应能表征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变化及空间机械运动性质。
由于环境容量的概念较多地使用于环境规划中,而在做环境规划时一般不去研究环境的自净机制,所以可以用环境浓度标准值与背景值之差,并通过一定的输入输出关系转换成排放量,即以污染物的允许排放量作为环境容量,也就是简化表达的环境容量。
2、应用目前较为通用的利用环境容量进行区域环境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继而控制区域污染浓度。
例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的程序为:(1)利用各种模型预测未来的环境质量;(2)通过浓度、排放量转换关系计算环境容量和污染物总削减量;(3)最后得出综合治理方案。
整个程序的核心或理论基础是环境容量,而其它的数学和经济方法都是其支持手段。
3、应用中存在的问题(1)对环境系统的理解不够全面如果将环境这样一个复杂的维持自组织的系统,视为一个容纳废弃物的“容器”,显然是不合适的,环境容量应是一个描述系统特征的、与人类社会行为息息相关的量。
(2)环境容量不足以涵盖环境对人类发展的支持能力环境容量的概念表述了环境具有容纳污染物的能力,但这只是环境功能的一部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支持作用远大于环境容量这一概念的内涵,环境还为人类提供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资源、能源,为人类提供各种精神财富和文化载体。
第二章:环境规划学的理论基础
三、复合生态系统与环境规划的关系
在编制环境规划的过程中,与复合 生态系统的功能密不可分。
当前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即社会 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内部存在 着 4个主要矛盾。
2、协调发展论的基本原则 1)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经济开发 建设的强度不应超出环境的承载力 2)必须建立低消耗、高效益的“经济—环 境”系统 3)依靠技术进步,正确选定技术路线和技 术发展方向 4)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拿出一定比例的 新增资源,用于恢复和改善环境质量。
本章内容到此结束!
1.下一章 2.返回目录
第二章 环境规划学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环境承载力 1、环境容量
以污染物的允许排放量作为环境容量:环 境浓度标准值和北京值之差 。 污染物浓度-行业排放总量-环境容量
2.环境承载力 环境承载力指某一时刻环境系统所能承 受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阈值。 3.环境承载力与环境规划关系 环境规划要在以环境承载力为约束条件。
二是要坚持当代人在创造和追求今世的 发展与消费时,应同时承认和努力做到 使自己的机会和后代人的机会相平等; 而不要只想尽先占有地球的有限资源, 污染它的生命维持系统,危害未来全人 类的幸福,甚至使其生存受到威胁。
第五节 协调发展论
中国提出来的理论。 1、观点: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是历史 的必然,我们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 的老路,但也不能作环境保护立义者, 经济与环境必须协调发展,才能保证经 济持续稳定地发展。
(1)人类生活对自然生态环境条件的相对稳 定性的要求与当前自然生态环境急剧变化 的矛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论基础-环境容量的局限性:
对环境系统的理解不够全面
环境容量不足以涵盖环境对人类发展的支持
能力
以环境容量为基础的环境规划,不能很好地
解决未来的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问题。如何
解决预留环境容量和经济发展的问题。
2014/5/8 9/34
2.环境承载力
(1)承载力
“承载力” 是一个起源于古希腊时代的古老概念,词条
11/34
如今,随着承载力概念在人口、生态、自然资源管理
及环境规划和管理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并在经济和社 会的各个领域都得以延伸,产生了大量已从不同角度 注入新的内涵与特性的各种各样名称不同的承载力概 念和提出许多可量化的模型。尽管承载力的概念至今
没有被广泛认同的概念,有着诸多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但其内涵思想与应用价值,通过其适用性、直观性、 形象性始终在国内外不同领域被广泛应。
它们分别构成了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以及城市环 境等要素子系统。环境系统的结构指环境系统各要素之间 的联 系和相互作用方式,包括各环境要素的赋存量及其有 规律的运动变化。环境系统的功能指环境系统与外部介质 相互作用的能力,它由环境系统的固有结构决定。
2014/5/8
4/34
图2-1
提供资源 环境 反馈 社会 经济 反馈 排放废物 环境
2014/5/8
12/34
(2)环境承载力
研究环境系统的功能要运用综合的、统计的思维,
即研究环境系统结构的宏观表现。
环境承载量就是某一时刻环境系统所承受的人类系 统的作用量。这里人类系统主要指社会和经济系统, 不包括环境系统赋予人类精神上和美学上的享受。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更关心这一作用的极限值,即 环境承载力。环境承载力指某一时刻环境系统所能 承受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阈值。
本身最早出现于畜牧管理中,意指草地的最大载畜量。 在生态学中一般被定义为“某一生境所能支持的某一物
种的最大数量”,它所包含的极限思想与“公地” 及
其潜在的过度利用联系在一起,最早出现于亚里士多德 的一些著作。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承载力概念开 始被逐渐应用于畜牧场管理中。
2014/5/8
10/34
2014/5/8 7/34
二、环境承载力与环境规划 1.环境容量
是一个复杂的反映环境净化能力的量,其数值 应能表征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变化及
空间机械运动性质。
环境规划一般不去研究环境的自净机制,可以
用环境浓度标准值与背景值之差,并通过一定
的输入输出关系转换成排放量,即以污染物的 允许排放量作为环境容量。
2014/5/8
17/34
2.环境承载力与环境规划关系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规划工作应在环境规
划学的指导下进行,它应该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和
框架,并克服单纯凭经验做规划、缺乏科学的理 论依托的弊端。环境规划不仅要对重点污染源的 治理作出安排,还要以环境承载力为约束条件, 在环境承载力的范围之内对区域产业结构和经济 布局提出最优方案。
个人,是如何排放的。最后,在给出治理方案
时,要论证如何最公平和高效地控制各个污染
者的排放量,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达到治理目 标 。
2014/5/8 6/34
图2-2
环境 人类社会
环境规划
所有上述工作都是建立在环境系统和人 类系统的研究之上,同时要研究二者的 相互关系。图2-2所示即为环境系统与 人类社会的相量:时间(T) 空间(S) 人类经济行为的规模与方向(B)
2014/5/8
16/34
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分为三个部分:
资源供给指标如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物
资源等;
社会影响指标如经济实力、污染治理投资、
公用设施水平和人口密度等;
污染容纳指标如污染物的排放量、绿化状
况和污染物净化能力等。
认识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规律,才能因势利导地进行城
市规划。
2014/5/8 28/34
(二)环境功能区划
环境功能区划是从环境与人类活动相和谐
的角度来规划城市或区域 的功能区,它与城
市和区域的总体规划相匹配。环境功能区是根
据 自然条件和土地利用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划分的 ,各功能区具有不同的环境承载力, 因而对区域内城市的发展规模 、产业结构和 生产力布局产生一定限制和影响。
人们通常所见的承载力一词是一个力学物理量,指物 体在不产生破坏时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具有力的量 纲,其量值可以通过力学试验和力学理论或经验公式 计算得到。现已演变为对区域系统行为活动的限制程 度或承受阀值进行描述的最常用概念之一,在人类活
动与环境系统的关系中,最早使用此概念出现于人口
承载力方向。
2014/5/8
2014/5/8
18/34
环境规划的目标是协调环境与社会、经
济发展的关系,使社会、经济发展建立在不破
坏或少破坏环境的基础上,甚至在发展经济的
同时不断改善环境质量。换句话说,其目标是
不断提高环境承载力,在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
制定经济发展的最优政策。
2014/5/8
19/34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和人地系统
一 可持续发展
定义和内涵
目标
持续与发展的统一
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 人地系统协调共生理论
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
2014/5/8 20/34
第三节 复合生态系统
(一)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
社会、经济、自然三个相互作用,
相互依赖的子系统共同构成一个庞大的
复合生态系统。
2014/5/8
21/34
自然子系统以生物结构及物理结构为主线,以生物环境的 协同共生及环境对人类生活的支持、缓冲及净化为特征, 它是复合生态系统的 自然物质基础; 社会子系统以人 口为中心,包括年龄结构、智力结构和
(一)城市空间结构的环境经济效应
1.企业的集聚效应
2.功能区的邻近效应
3.城市设施间的协调效应
4.土地利用的密度效应 5.时间的经济效应 6.城市合理配置及对外联系效应
2014/5/8
31/34
(二)城市空间结构的集聚规模经济
所谓集聚规模经济是指产出和平均投人随经济规模而
变的一种经济现象。一般情况下,生产规模扩大的初
2014/5/8
26/34
第三节 空间结构理论
一、城市空间结构理论与城市环境功能区划
(一)城市空间结构理论
城市空间结构理论又叫城市形态理论,城市
的形态纷繁复杂,但又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城市
内部由于土地利用形态存在差异,因而形成了不
同的功能区和地域结构。
2014/5/8
27/34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内部地域结构越来越复杂,
2014/5/8
13/34
环境承载力是环境系统功能的外在表现,即
环境系统具有依靠能流、物流和负熵流维持
自身的稳态,有限地抵抗人类系统的干扰并
重新调整自组织形式的能力。
环境承载力是描述环境状态的重要参量之一,
即某一时刻环境状态不仅与其自身的运动状
态有关,还与人类对其作用有关。
2014/5/8
14/34
职业结构等,通过产业系统把它们组成高效的社会组织;
经济子系统和物质的输入输出,产品的供需平衡以及资金
积累速率与利润 ,是促进社会进步环境保护的必要条件。
这种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即构成 了 复合生态 系统的结构。它决定着复合生态系统的运行机
构和发展规律。
2014/5/8 22/34
(二)复合生态系统的功能
环境规划学
Environmental Planning
主讲人:孟伟庆
天津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第二章:环境规划学的理论基础
环境规划学的理论基础
环境承载力 可持续发展与人地系统 复合生态系统 空间结构理论
2014/5/8
3/34
第一节 环境承载力
一、环境系统与环境规划
(一)环境系统
环境系统的组成要素有各种大气组成物质、水、土壤、 各种生物以及人类生存所处的近地空间与各种人工构筑物,
2014/5/8
29/34
二、城市空间结构的环境经济效应与集聚规模经济 城市环境规划的目的在于取得最佳的经济、社 会和环境效益。也就是说,以最小的土地、人力、 物力、财力、时间和环境投人费用,获得最大的环 境经济效益。合理的地域结构,能够提高劳动生产 率,减少各方面的费用。
2014/5/8
30/34
环境影响的技术经济模拟,多目标方案的评选等等,都 与复合生态系统的功能密不可分。 人类活动对复合生态系统的任何一个子系统,任何 一个功能造成影响,都将干扰系统的运行机制及状态,
进而破坏复合生态系统。当前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即
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内部存在着4个主要矛盾。
2014/5/8
25/34
作业题:
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的概念
2014/5/8
33/34
环境承载力既不是一个纯粹描述自然环境特征的量, 又不是一个描述人类社会的量,它反映了人类与环境 相互作用的界面特征,是研究环境与经济是否协调发 展的一个重要判据。 环境承载力是环境系统固有功能的表现,不仅与环境 系统本身结构有关,还与外界(社会经济活动)的输 入输出有关。
2014/5/8
15/34
各功能区之间的联系也趋向紧密。当旧的结构无法承担
人口膨胀带来的压力,产生交通拥塞、环境污染、住宅 拥挤、电力和水供应紧张等问题,便会以一定的方式向 外围扩展,形成新的空间结构。 因此,城市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空间结构。
世界各国已提出了多种城市空间结构理论模式,如西方
的同心带理论、扇形理论和多核理论等,前苏联、东欧 和中国提出的分散集团模式、多层向心城镇体系模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