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综合实践类作业设计案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生为本,走进生活,注重实践
——一年级综合实践类作业设计
钢城一小曹娅希
【背景】
小学数学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是课堂内容的提升和综合,是学科知识的应用和迁移。有效的数学课外作业可以让学生在作业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在思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形成乐于探究的态度,让学生真正成为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
学生完成数学作业也是一种数学学习活动,而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理念指导下,如何能让学生快乐地完成作业,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不变成作业的奴隶呢?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简单的数学知识要想真正的切实地让学生掌握,最好的办法就是从生活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的知识特点灵活设计综合实践类作业。考虑到综合实践类作业必须以基础性作业为基础,学生只有掌握好了基础知识,才能完成多样化的综合实践性作业。于是周一至周四我布置一些基础性作业,以教材上的书面作业和学生发的《课堂作业》为主并尽量安排他们在学校完成。周末则布置综合实践性作业,让作业活起来,使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开放中创新,使每个孩子在这样的作业任务中有更大的收获。
【案例】
一、以生为本,亲子互动
如今大部分家长都忙于自己的事务,再加上他们认为一年级数学知识很简单而且大部分内容幼儿园已经学过,于是很少去关注孩子们的学习,缺少与孩子交流的时间。“怎样才能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知识掌握水平?”于是我想到设计一些亲子互动类的“作业”,调动家长的积极性,让家长与孩子一起学习,充分参与孩子学习成长的过程。
作业1:“玩扑克”游戏
一年级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干得起劲,反之则消极对待。游戏一直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将所学的知识寓含于游戏中,可以提高学生作业的积极性。上学期学习了20以内的加减法后,为了避免口算上枯燥地训练,我布置“玩扑克”的“家庭作业”。让学生每人准备一副扑克牌,与爸爸妈妈一起玩,在游戏中提高计算能力。“玩扑克”游戏规则是这样的:家庭中两位成员你出一张,我出一张,抢答两数的和与差,谁算得快,两张牌就归谁,最后以牌多的为胜。由于扑克牌上的数是随机产生的,在减法练习时还需要考虑谁大谁小的问题,更加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通过趣味化的作业设计,同样的计算习题,在不同的情境下,效果也有所不同。学生在这样一个趣味性的氛围下做题,学习兴趣高,解题速度快,也避免了机械重复练习所引起的注意力分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变“要我练”为“我要练”,更增添了练习的乐趣。学生在亲子游戏中,既熟练掌握了2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又在与父母比赛中获得了胜利的成功感。下学期在学习100以内加减法后,加大难度,抽取3张或4
张牌,抢答3个或4个数的和,引导学生借用“凑十”的思想灵活进行巧算。
作业2:“我是小老师”
一年级的学生识字量毕竟很小,倘若每次作业都是一味地“写”,学生肯定会久而久之生厌的。于是每次周三数学活动课上解决一些“数学趣题”后,我都要给学生布置“我是小老师”的口述作业:“把今天数活课上的学到的新解题方法教给家长(必要时也可演示、画图和书写)”。同时让家长质疑“为什么这样想?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还可以怎么想的?”这样可以帮助孩子理顺自己的思路,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每周趣题“停电了,妈妈在屋里点燃了8支彩色蜡烛,一阵风吹来,吹灭了一支,过了一会,又吹灭了两支,妈妈把窗户关上后,再没有蜡烛被吹灭。第二天,屋里还剩几支蜡烛?”第一次做时,很多孩子与家长都认为还剩8-1-2=5(支),第二天学生讨论与交流后,我再让孩子们回家教自己父母为什么是“1+2=3(支)”。学生与家长之间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互动式问答,让课堂上不敢发言的学生逐步体验到说的乐趣,让善于思考的学生养成“勤问”、“善问”的好习惯。部分家长在联系本写到“孩子教的很认真,还模仿了曹老师的语言与动作,我们和孩子共同学习了数学知识,希望多布置这样的作业。”
“我是小老师”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和与家长交流的机会。家长引导孩子用语言来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不仅让孩子巩固了新知,掌握了解题方法,还提高了语言表达力,更让家长全面地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状况。
近一年的实践表明,亲子作业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激发了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使完成作业成为学生乐意的事情,而不是一种应付的学习负担。家长的适当参与,不仅有利于家长与孩子的亲子关系,而且让家长及时、全面了解到孩子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孩子也感受到了父母对自己无时无刻地关注,促进了家庭氛围的和谐。
二、走进生活,感受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去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把作业与生活实践“链接”起来,有助于学生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于是我设计形式多样的实践作业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全面建构自己认知结构,使自身潜力得到更充分的发展。如:数学日记、钟面制作、数学小报、数学小调查、小实验,让学生过快乐周末,让孩子在形式多样的作业中找到乐趣。
作业1:参加“爱心义卖”
例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这部分内容时,家长在家校联系本上经常反应: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比较困难,多次讲解并尝试带孩子一起进行购物活动后仍然存在对人民币的换算难于理解,不会“花钱”等问题。原因是家长包办过多,不是购买自己喜欢的物品,而且是带着学习目的去购物,学生在购物的活动中没有真正体验人民币的简单计算和购物的乐趣。怎么办好了?五一前几天,刘雅萌同学妈妈在班级群上倡议“为过一个有意义的劳动节,想开展一个爱心义卖的活动。”机会来了,“爱心义卖”需要和人民币打交道。于是我布置了一个节日作业:参加“爱心义卖”的活动。这天,班上孩子们都积极参加刘雅萌同学发起的“爱心义卖”的活动。在活动中,孩子们自己学着收钱,算账,找钱,忙的不亦乐乎,不知不觉中就应用到了所学的人民币知识。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义卖的购物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