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讲 国民革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六讲国民革命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1922年8月29日至30日,中共中央在杭州西湖召开特别会议,讨论与国民党合作的问题。出席会议的中央委员有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张国焘、高君宇,以及马林和张太雷。会上马林传达了共产国际的指示,强调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是实现国共联合战线的唯一可行的步骤。李大钊同意马林的意见,张国焘则持反对的态度。陈独秀也反对马林的主张,但表示如果这是共产国际不容更改的决定,则应当服从。会议经过讨论,多数人基本上接受了加入国民党的主张。西湖会议将党外合作改为党内合作的决定,是国共合作酝酿过程中的转折点。
1923年6月12—20日,中共在广州召开党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也出席了大会。大会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在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时,仍要保持政治上的、思想上的、组织上的独立性。中共三大正式确立了国共合作的方针,为国共两党建立统一战线打下了基础。
早在1921年12月,马林在桂林访问孙中山时,就向孙中山建议,主要内容是改组国民党,使其能联合社会各阶层,尤其是工农大众。创办军官学校,奠定革命武装的基础,与中共合作,壮大革命力量。1922年8月25日,马林在上海会见孙中山,表示共产国际已建议中共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行两党合作。孙中山表示愿意与苏联结成联盟,同意共产党人加入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9月4日,孙中山在上海召开国民党改进问题会议,会议同意孙中山提出的改组国民党的主张。6日,孙中山指定丁惟汾、茅祖权、覃振、张秋白、吕志伊、田桐、陈独秀、管鹏、陈树人等9人为国民党改进案起草委员会委员,负责拟订改进案和国民党章程。这次会议和党务改进案起草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国民党改组工作的启动。11月15日及12月16日,孙中山又先后召开会议,讨论国民党改进案以及宣言、党纲、党章问题。
1923年1月1日,《中国国民党宣言》和《中国国民党党纲》发表,在宣言中第一次提出修改不平等条约的纲领,公布了保护工农利益的政策。1月17日,苏联代表越飞与孙中山会面,26日发表了《孙文越飞联合宣言》,越飞同意孙中山“以为共产组织,甚至苏维埃制度,事实均不能引用于中国”1[①]的见解,愿意支持中国的独立和统一事业。随后,孙中山指派廖仲恺到日本同越飞就中苏联合反帝的具体事宜进行磋商。
1923年10月,苏联代表鲍罗廷到广州,孙中山聘请他担任国民党组织训练员,参与研究国民党改组事务。28日,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成立,着手进行起草宣言、党纲、党章草案,办理各地分部登记,建立各级组织,调查工农群众及中间阶级的状况,指导全国代表大会选举等事宜。11月12日,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发表了《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中国国民党党纲草案》、《中国国民党章程草案》。
1924年1月20—3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孙中山担任大会主席,胡汉民、汪精卫、林森、谢持、李大钊五人组成主席团。
大会审议并通过了由鲍罗廷起草、经反复讨论修改后由孙中山审定并提交大
会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宣言在民族主义方面突出了反帝的内容,在民权方面强调了民权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在民生方面强调以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为两大原则。
大会同意共产党人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30日上午,大会选举中央执行委员和候补委员、中央监察委员和候补委员,选举出中央执行委员24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17人。选举中央监察委员5人,候补中央监察委员5人。在41名中央执行委员和候补执行委员中有共产党员10人。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壮大了国共两党的力量,促进了工人运动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农民运动的展开,深刻影响着未来的中国政局。因此,它以一里程碑式的、标志性的盛会而载入史册。
二、国民革命基地的奠定
1924年5月,孙中山在苏联和中共的帮助下在广州黄埔创立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宗旨是培植军事与政治人才,建立一支革命的武装力量。6月16日举行了第一期开学典礼,孙中山在讲话中说为了完成革命的使命,不仅要有革命党,而且要有革命军。开办军校“就是要从今天起,把革命的事业重新来创造,要用这个学校内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2[②]
1924年10月10日,正当广州各界热烈庆祝双十节举行游行时,受英帝国主义操纵的广东商团发动叛乱。商团军向游行队伍开枪,当场打死工团军、学生及市民20多人,打伤百余人,抓走数十人。并到处张贴、散发“打倒孙政府”,“请陈炯明回省主政”等标语、传单,并以武力胁迫商人罢市,广州城陷入极大的恐怖和混乱之中。
在广州革命政府陷入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孙中山在中共及广大人民的支持下决定肃清广州内乱。10日夜成立了以孙中山为会长的革命委员会作为镇压商团叛乱和处理事变的权力机关。13日,革命委员会遵照孙中山手令命令胡汉民将广州商团机关一律解散,并要勒令商团军缴械。15日凌晨,革命委员会下达总攻击令。警卫军、黄埔学生军、工商军、农民自卫军以及粤、桂、赣军纷纷投入战斗,很快包围了商团大本营西关。15日上午,西关商团全线崩溃,迅速被歼,其他各地商团相继被迫向政府缴械解散。
平定商团叛乱,铲除了广州革命政权的心腹之患,保卫了国民革命的基地,为国民革命势力依托立足点,建立战略后方及战略出发点奠定了基础。
1924年12月,陈炯明趁孙中山北上之时,自封为救粤军总司令。1925年1月7日,他以援助广州商团为名,下达进攻广州的总动员令。1月中旬,广州大元帅大本营决定将所辖之许崇智的建国粤军、杨希闵的建国滇军、刘震寰的建国桂军及谭延闿的建国湘军组成东征联军,以杨希闵为联军总司令。1月15日,杨希闵颁布了东征动员令。1月30日东征联军总司令召开军事会议部置东征讨陈问题。会议决定先发制人,兵分三路直捣东江。杨希闵的滇军约3万人任左路,进攻河源、老隆、兴宁、梅县。刘震寰的桂军约6000人任中路,围攻惠州。许崇智的粤军约1万人和黄埔军校教导团3000人任右路,进攻淡水、平山、海丰、潮汕。由于左、中两路的杨希闵、刘震寰对东征抱消极态度,因此,担任右路的粤军和黄埔军校教导团及铁甲车队,是革命政府的基本依靠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