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县前川寺建筑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岷县前川寺建筑艺术
摘要:岷县前川寺是近年来发现的一处藏传佛教寺院。本文基于对前川寺的实地勘察和文献资料的研究,探讨其特有的、不同于一般以藏式建筑为主的藏传佛教寺院做法,分析其建筑艺术特点。
关键词:前川寺藏传佛教寺庙建筑艺术
中图分类号:tu-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岷县位于甘肃省定西市西南部,地处陇中黄土高原、甘南草原和陇南山地接壤区。前川寺位于岷县中寨镇扎马行政村前川台子庄,该寺东临洮河,西依凤凰山,北为扎马村庄,是岷县大崇教寺的附属寺院。寺内完整保存着大殿、经堂、护法殿、南北僧房、山神庙、灯亭、过厅、山门等共九个单体建筑。该寺院为藏传佛教寺院,始建于明代,清光绪四年岁次戍寅清和月重修,从原址向北迁移100多米后重建。前川寺为两进院落格局,布局合理,保存完整。部分建筑斗栱形制为甘肃地区明代斗栱的做法,建筑砖瓦构件特色鲜明。护法殿、神堂及大殿前檐柱柱头为藏式建筑样式,对研究明清藏式庙宇建筑的发展和演变具有很高的价值。大殿正面部分木作带有鲜明的藏式建筑艺术特点。形成了以汉式建筑为主体,结合少量藏式做法的藏传佛教寺院样式。大不同于一般以藏式建筑为主的藏传佛教寺院,有其独特建筑艺术风格。
寺院建筑
前川寺的建筑类型主要有僧房、过厅、配殿、大殿。此外还有山
门、灯亭等类型。该组建筑的南侧配殿、神堂和大殿藏式建筑风格明显。由于年久失修,过厅已经明显倾斜。北侧配殿在“文革”期间遭到一定程度损毁。
1、前川寺的选址与布局
前川寺坐西向东,有内外两重围墙,外侧围墙东西长约100米,南北约120米,占地面积约9700平方米;内侧院墙东西长45米,南北宽43.5米,占地面积1830平方米。该寺院内的古建筑、古树、内层围墙均保存较完好。汉式寺院多为坐北朝南,该寺院依山就势,是坐西朝东的布局方式。体现了藏传佛教寺院结合地形、灵活布局的特点。
2、一进院
山门处于院落的东侧,为土木结构悬山顶建筑,进深和面阔均为4米,由于椽子腐蚀导致前檐略有塌陷,搏风板和垂鱼都保存良好。进山门,南北各有三开间硬山顶土木结构的僧房,面阔7.45米,进深6.7米。南侧僧房有修建过的痕迹。经过现场推断,最初的南侧僧房应该和北侧僧房一样,有宽约2米的前廊,而现存的南侧僧房正面墙体前移,将原来的前廊部分纳入室内。
一进院与二进院之间是过厅,为一栋独立的二层土木结构悬山顶钟楼建筑,过厅面阔7.7米,进深4.4米,上下各三间。由于年代久远,缺少维护,残损严重。二层内隔板上有唐玄奘西天取经壁画和释迦牟尼唐卡壁画。西南面有外置柏木楼梯。
3、二进院
二进院正厅房为寺院的大殿,大殿为三开间五架梁带围廊歇山顶土木结构,面阔9.7米,进深9.5米,外檐柱当心间为藏式八棱柱,余为汉式圆柱。外檐柱头科、平身科为三踩斗栱,角科为五踩斗栱。殿内供奉佛祖释迦牟尼。南侧配殿(护法殿)为三开间五架梁带前檐廊双坡硬山顶,面阔9米,进深8米,外檐柱同为藏式八棱柱,外檐斗拱为五踩斗拱出假昂头,昂头形式有明显的本地做法特征,栱做45度抹角处理。殿内供奉藏传佛教护法歇尔多,因此本寺亦称歇尔多寺。北有双坡硬山顶配殿(经堂),亦为三开间,面阔9米,进深6.3米,因50年代作为粮库使用,建筑已发生很大变化,但主体结构保存完整。大殿与护法殿西南夹角处有一本地凤凰山山神神堂,开间3.8米,进深4.4米。但根据村里长者回忆,推断其应为该寺原来的护法殿,建筑正面柱头亦采用藏式八棱柱做法。院内有六角攒尖顶灯亭一座,内放置铁制龙树灯架,上挂一百零八盏灯,有窗无门,边长1.3米,高4.4米。院内有两棵香柏树,树径0.5米,胸围1.46米,高15米,南侧一颗长势较好,北侧一颗已枯死。
三、设计思想
岷县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大崇教寺在“文革”时期几乎被破坏殆尽,仅存五开间的过厅。而前川寺在“文革”期间因为被作为粮食仓库,而得以较为完整地保存至今,成为研究这一地区藏传佛教建筑的唯一依据。而前川寺从建筑布局到建筑做法,都有其独到之处,成为体现该地区汉藏文化交融的良好例证。
前川寺中,无论经堂(南侧配殿)、护法殿(北侧配殿)或是大殿,均是奇数开间,建筑空间布局,并没有采用藏族寺庙由中心向周围辐射的自由式空间布局,虽然未延续汉式寺院坐北面南的做法,但主体建筑却都是沿中轴线对称布置。几等同于汉族寺庙的空间布局方式。
前川寺建筑为汉式建筑,从主体到斗拱、昂头做法都具有明显的当地汉式建筑特点。但
功能上按照藏族传统寺庙设计建造,例如过厅二层设计成回字形围廊,并且设有摆放佛像的神龛。在护法殿、神堂及大殿正面最为显著处,前檐柱及柱头为具有鲜明的藏族风格八棱柱,与柱间藏式木作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处于视觉中心的这幅色彩绚丽的画面,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构成了以汉式建筑为背景,藏式元素为主题的一幅鲜明而完整的汉藏融合的建筑艺术形象。形成了该地区藏传佛教寺院建筑特有的建筑风格。
岷县地处陇上十字路口,自古以来,就是汉族与西部各少数民族从事政治、经济、文化相互交流与融合的要郡。形成了该地区多民族文化汇聚交融的特点。作为藏传佛教传播与发展的较早地区之一,藏传佛教能扎根于岷县地区。也自然的受到汉族文化的深刻影响。而由于该地在地理、自然和人文环境上更接近于汉族地区,与藏区相比,前川寺虽为藏传佛教寺院,总体上却更多地呈显了汉式建筑的样貌。但从总体布局到建筑做法,都巧妙地表达了藏族宗教建筑的主题,体现出建造者的独具匠心。
在汉族地区建造藏传佛教寺院,从总体布局到建筑形式都采用汉式寺院的做法,自觉地适应当地的人文自然环境,尊重了当地人们对于寺院建筑的固有观念,从而取得了汉人对藏传佛教的认同感。这一设计思想还体现在对于方位的选择上,寺院未采用坐北朝南的方位,而选择了背靠凤凰山,面临洮河,坐西朝东,一方面体现了藏族寺庙根据地势灵活布局理念。也是对于汉族传统的风水文化的尊重。同时,信徒进入寺院后,在由西向东逐步走向大殿的过程中,是从低向高处行进,造成对大殿仰视效果的,突出的表现了寺庙建筑的严肃和庄重。
四、结语
初探前川寺,就被他的古朴、神秘所吸引。随着对寺院文化历史进一步的了解,以及现场工作的开展,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它的重要价值。当今建筑师所面临的困境,不在于技术和经济方面,而是如何能够更好的使我们的设计作品与当地的自然、人文环境相融合。前川寺作为藏传佛教寺院建筑,对于当地的汉文化而言,带有明显的异域文化色彩。设计者充分地体现了对于当地文化价值取向的尊重,从而使前川寺的建筑,及其所象征的文化意识都得到了当地人民的认同,融入了当地,成为了当地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或许是前川寺,这一地出偏远且不为人知的寺院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参考文献:
陈耀东.中国藏族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