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非环境专业环境教育现状与发展探析

合集下载

对于非环境专业的学生开展环境教育的对策

对于非环境专业的学生开展环境教育的对策

对于非环境专业的学生开展环境教育的对策摘要: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大家保护环境、保护自然的意识却没有相应高涨,因而本文就高职院校加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教育的重要性浅谈拙见,期望国民重视环保教育和环境保护,并积极付诸实践。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人类在创造了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自身。

但与此同时,人口的剧增,资源的过度消耗,特别是不可再生能源的狂采和工业“三废”引发的环境矛盾也正日益严重地摆在了人类面前,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重问题。

同时,“低碳”和“绿色校园”这些名词也逐渐的进入我们的视线,成为社会的焦点。

因此,加强环境保护,是我们人类面临的最为严肃而迫切要解决的课题。

因此环境教育已不再是仅仅对应环境问题的教育,而是一个新的教育发展方向———为了可持续发展。

通过加强在校大学生的环境教育,警醒世人的环境危机感以增强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已成为教育的刻不容缓之要务。

学校方面:加强环保教育,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内化自身的环保意识,外化为环境保护行动,使学生受到全方位的教育。

学校应重点突出环保道德教育,要开设与环境保护教育相关的选修课程,尤其是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具有较高的环保道德素养,具备一定的环境保护道德教育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环境教育、环境素质的提高也是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应将环境教育课程列为高校非环境专业的选修课。

而且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不仅要介绍环境知识、普及环境意识,探究环境问题起源,而且要注意人与自然协调、人与自然合理化的方法、途径及相关的新思想观念的探索。

在教学中应渗透绿色意识,既要普及环保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环保行为,应该渗透到各个学科。

作为高校教师,在授课中要挖掘与环境教育有关的知识,有意将其渗透到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抓住环境教育契机,强化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各学科老师应密切协作,通力配合,把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高职非环境类专业环境生态学教学改革初探

高职非环境类专业环境生态学教学改革初探

高职非环境类专业环境生态学教学改革初探长期以来,我国随着人口数量的迅速增长、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使我国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环境生态问题频发。

发展生态环境教育,提高国民生态环境意识成了当务之急,一些高职院校顺势而为,开设环境生态类教育课程——环境生态学。

高职教育以理论“必需、够用为度,实用为主”,注重实用性。

环境生态学作为高职院校非环境专业的公共环境生态教育课程,在教学上不同于高职环境类专业,这就要求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

笔者试图从实用性原则入手,探讨高职院校的环境生态类教育课程——环境生态学教学改革。

一、高职环境生态学教学现状分析目前,针对高职非环境专业环境生态学课程面临的是:一是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

环境生态学教材有10章左右的内容,包括了从绪论到生物与环境、种群与群落、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类型及保护、环境污染的生态防治、受损生态系统及生态恢复、生态监测与评价及防治、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及生态安全,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其中有些内容讲得过多过细,而在课时安排上理论课和实训课课程总学时一般有60学时左右。

二是教材不少,但教材内容都主要侧重于生态学;同时内容设计主要是针对环境专业的学生,重点放在生态环境问题的的治理、监测上,如环境污染的生态对策、生态工程、生态监测与评价、生态规划和生态示范区建设、生态系统服务、管理及生态安全等内容偏多,占了大量的章节及篇幅。

而非环境专业的生态环境通识教育侧重点在掌握环境生态知识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的生态观念,提高环保行为。

例如,我国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及环境污染与人类的关系,可持续发联盟展等内容相对来说涉及的很少。

还有一些内容与其他课程重复。

如生物与环境一章部分内容就与生物学、地理学等课程内容重复,可以只讲重点。

教学方法上。

环境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很强的基础学科,教学实施者对教学方法的探索不多,多采用传统的填鸭式讲授教学法,即教师站在讲台上唱独角戏,学生坐在台下静听。

环境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环境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环境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环境教育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环境教育的目的是提高人们对环境的意识和认识,让人们认识到环境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以及自己在环境中的责任和义务。

随着环境问题的逐渐加剧,环境教育也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但目前环境教育仍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环境教育现状1. 教育资源不足在当前的环境教育中,教育资源是一方面需要关注的问题。

教育资源的不足使得环境教育的推进受到了严重的限制,也使得环境教育的效果没有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和推广。

因此,环境教育资源的严重不足是当前环境教育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

2. 教育方式单一当前环境教育的教育方式多为单一的宣讲和传统的课堂授课。

这种教学方式过于单一,缺乏趣味性,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可能会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环保知识掌握程度的提高感到乏味,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意愿,甚至可能会影响学生接受环境教育的效果。

3. 缺少投入当前环境教育的推广普及受到资金和人力方面的限制。

由于环境教育非常重要,因此需要更多的投入来加强环境教育的研究和宣传。

但由于现实的资金不足和人力资源的不足,使得环境教育的普及和推广受到了严重的制约。

二、环境教育发展趋势1. 强调多元性面对当前环境问题的日趋复杂化,环境教育也需要从传统的教育方式中解脱出来,采取更加多元的教育形式和手段,以满足广大学生的需求。

应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构建一整套环境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深入了解环境问题,增强对环境的敏感性和责任感。

2. 强调合作环境教育应该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让学生在合作中相互学习和提高。

可以开展环保主题班级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让学生积极参加,真正了解环境问题和环保知识,感受到环保行动的意义和价值。

3. 信息技术融合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也正在向数字化转型。

环境教育也可以融合信息技术的手段,利用虚拟现实、数字化互动等技术手段,创造出更加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手段。

环境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

环境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

环境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环境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环境教育是指以环境问题为核心内容,通过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环境意识、环境素养和环保行动能力的过程。

本文将就环境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一、环境教育的现状1.环境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落地情况环境教育被认为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但实际情况是,学校环境教育的开展的各项指标和措施都存在不少问题。

一些学校把环境教育当作“弱课程”,缺乏融入式课程开发,缺乏关注重点、缺乏质量保证、缺乏效果评估等。

另一方面,一些学校涉及环保话题的教育基本集中在课堂,观察和理解比较抽象,关注交流不够。

相比之下,从国际上来看,一些欧美国家等地,已经将环境教育纳入国家课程或普及型课程,从教育中推行和落实环境责任。

2.社会环境教育的利用和推广情况社会环境教育相对较灵活,受到关注的程度普遍较高。

各种公益性活动广泛开展,如科技馆、动物园开设的环保课程,电视等传媒媒体开设的公益课程,环保组织开办的公益活动、体验式学习、观摩式学习、游览式学习等,已经在社会上广泛开展。

此外,也有一些学校对社会环境教育进行较为深入的调研和推广工作。

二、环境教育的发展趋势1.创新性教学方法的运用创新性教学方法是环境教育能够取得良好成效的关键。

例如环境教育与科技创新结合上,利用智能教学型媒体进行教材的持续更新、课件的多媒体动态呈现、课堂互动体验。

此外,逐渐建立融合课程的结构,借助互联网等媒介进行数字化教学,采用小班制教学方式等。

2.立体化教育模式的发展和加强协同作用环境教育包含许多具有体验性的环保项目,限制时空范围甚至在较为严峻的条件下,会形成环保项目难度较大。

因此需要立体化教育进行配合,如将来自社会、政府、企业、学校等环保资源,汇聚到教育教学领域中,利用资源互补和协同作用进行拓展或改进环保措施的推行。

3.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环境问题逐渐变得日益紧迫,因此拓展环保产业是必要的。

在环境教育中,逐渐引导学生从“观察者”逐渐转变为“观察者、评价者、实践者、发明者和美化者”,并鼓励他们参与到环保产业的拓展和推广中。

构建高等学校非环境类专业学生环境教育体系

构建高等学校非环境类专业学生环境教育体系

构建高等学校非环境类专业学生环境教育体系摘要针对高等学校非环境类专业环境教育的现状,对我校非环境类专业的学生进行了环境科学知识、环保意识、学校环境教育、对教学方式方法和考核的建议4个方面的问卷调查。

结合问卷调查结果,提出构建高等学校结构良好的非环境类专业环境教育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环境教育体系环境知识环保意识1 调查的目的和意义我国的环境教育已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体系,高等学校环境教育也在不断深入开展,特别是环境类专业的教育体系经过30余年的发展已日趋完善。

从总体上看,非环境类专业学生接受的环境教育尚未形成体系,不少院校还没有开设专门的环境教育课程,有些院校即便开设了相关课程但也没有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和探讨,在课程设置、教育方式、评估模式诸方面均有待进一步完善。

为了搞好非环境类专业的环境教育,完善相关课程体系,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渗透到自然学科、技术学科、社会学科中去,使该体系成为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此在对调查结果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议。

2 调查对象本次调查选取大学二年级至四年级的学生,共发放问卷186份,收回186份,其中化学专业90份,其他文理工管各专业96份。

3 指标体系在指标体系的确定上,根据环境教育的内容,我们通过4个方面进行调查:环境科学知识,环保意识,学校环境教育,对教学方式、方法和考核的建议。

采用Spss10.0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4 调查结果及分析4.1 环境知识从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来看,各专业学生对于环境科学常识性内容回答正确率都比较高,化学专业的学生平均成绩略高于其他专业。

方差分析结果(p=0.803>0.05)说明化学专业与其他专业学生在环境科学常识性知识了解上没有显著性差异。

4.2 环保意识从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来看,各专业学生环保意识比较高,化学专业的学生平均成绩略低于其他专业。

方差分析结果(p=0.730>0.05)说明化学专业与其他专业学生在环保意识上没有显著性差异。

加强高校非环境类专业学生的环境教育

加强高校非环境类专业学生的环境教育

较为淡漠 ,环境观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较差 ,对有关环境的信
息 和知 识缺 乏较 为 系统 而全 面 的摄 取 渠道 ,还 未能 拥有 较 理 想 的环 境伦 理道 德 意识 。
在2 1 世纪, 环境意识是衡量社会进步和民族文 明程度的 重要标志 ,是我 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非环 境学专业学生在接受 高等教育过程 中未受过应有的环境 教
2 . 1开设环境科学必修课 或选修课 。对综合性大学非环境类专业 的学生进行较系统的环境 保护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育最有效的方式是开设环境科学
发展。但从环境普及教育来看 ,则仍显薄弱。我国高等教育 至今还未能将对全部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提高学生的环境意 识作为人才培养的一项基础工程来重视 ,使得非环境类专业
的环境教育随意性极大 ,缺乏规范性和约束力 。国家环保总 局、中宣部 、国家教委早在 1 9 9 6 年就明确规定“ 高等院校的
必修课或选修课。在具体实施 中,要求学校将培养包括环境
2 0 1 3年第 7期 ( 总第 7 9期 )
7 9
加 强 高校 非 环境 类专 业 学生 的环境教 育
育 ,其 环境 意识 没有 上 升为 环境伦 理 道德 意识 水平 ,则 在今
1 在非 环境 类专业 加 强环境 教 育 与实 践 的必要 性 与 紧
迫性 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加强环境教育是贯彻 这一基本 国策的基础工程 。1 9 9 2年 ,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后的工作 中就很难正确地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很可能 沿袭传统的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急功近利的经济发展模式。 这样 ,他们不但不能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 自觉执行者 ,反 而很有可能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阻力 。因此 ,加强高校非 环境学专业学生的环境教育与实践 ,促进全体学生接受 良好 的环境教育 ,掌握解决环境问题的知识与技能 ,树立环境意 识并养成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使之带着可持续发展观念走 上工作岗位 ,极具重要性和紧迫性 。具有环境科学素质的毕 业生走上工作 岗位后 , 才会更加重视资源和环境的自然规律 ,

中国高校环境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中国高校环境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中国高校环境教育现状调查报告中国高校环境教育现状调查报告杨志山李学东周瑾(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当前环境保护与发展已是世界发展的主题,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紧跟着国际社会的发展步伐,从1973年中国环境教育在第一次全国环保会议被提出、1992年全国首届环境教育工作会议在苏州召开到1996年国家环保局、中宣部、国家教育部联合发出的《全国环境教育宣传行动纲要》,纲要提出“环境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手段之一,要面向21世纪,逐步完善中国的环境教育体系,进一步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

”这些标志着中国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教育体系。

在环境教育的体系构成中,高等学府是一个国家文化的最高标志, 是培养国家所需的各行各业的建设和管理人才的场所, 在所有高等学校中的所有学科进行环境教育, 是本世纪获得一个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希望所在。

一、中国环境教育的现状在中国,系统的环境教育集中在高等院校,而对于中小学生,仅仅停留在最基本的环境意识教育。

因而我们重点来分析高校环境教育的现状。

1、专业体系现状分析按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五个层次划分,当前中国环境类的专业教育体系已趋完备,并具有相当规模。

不同层次的专业设置基本情况是(截止1995年底):①大专环境类专业,中国共有86所院校先后开设大专环境类专业点106个,专业名称38个。

②本科环境类专业,中国共有135 所高校先后开设本科环境类专业点193个,专业名称共16个。

中国陆续开设了环境学、生态学、环境工程、环境监测、环境规划与管理、农业建筑与环境工程、农业环境保护、环境医学、资源环境区划与管理、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以及自然保护区资源管理等11个专业。

③硕士生环境类专业,中国共有150所高校、39个科研机构,先后开设环境类硕士专业点189个,专业名称26个。

④博士生环境类专业,中国共有39所高校、9个科研机构,开设环境类专业博士点48个,专业名称16个。

基于综合素质培养的高校非环境类专业生态学教学改革探索

基于综合素质培养的高校非环境类专业生态学教学改革探索

基于综合素质培养的高校非环境类专业生态学教学改革探索1. 引言1.1 背景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生态学在高校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当前高校非环境类专业生态学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传统、学生参与度低等。

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需求,也无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生态学知识。

对于高校非环境类专业生态学教学改革的迫切性和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

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手段的不断创新,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探索基于综合素质培养的生态学教学改革路径。

这种改革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对于如何在高校非环境类专业中开展基于综合素质培养的生态学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字数:215】1.2 研究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培养具有生态意识和环境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成为当务之急。

通过综合素质培养,可以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也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探讨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可以为高校教育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促进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提升教育质量。

探索基于综合素质培养的高校非环境类专业生态学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基于综合素质培养的高校非环境类专业生态学教学改革,在当前教育背景下,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水平。

通过对现有生态学教学模式的分析和总结,我们旨在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进而提出和实践一种更加符合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的教学改革方案。

我们也希望能够借助本研究为其他高校非环境类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推动整个教育体系向着更加科学、更加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出更具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让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高校非环境专业开展环境教育的现状及途径

高校非环境专业开展环境教育的现状及途径

随着科技的飞速前进,人口数量上升,人类对环境资源的过度索取,造成了资源的不科学利用和破坏,进而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污染问题。

而这种不科学的利用和破坏环境的行为,是由于人们缺少对环境的正确认识所造成的。

所以,开展环境教育,尤其在高校除环境专业的其他专业中开展,使高校大学生的言行与环境相协调,是解决当今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及手段[1]。

一、环境教育的含义伴随环境问题的产生,环境教育随之出现,环境教育与很多活动相似,需要各方面的支持。

我们熟知,环境教育并不作为一门学科,而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2]。

所以,环境教育是以社会生活和科学文化知识为基础,以教学方式为主要途径,通过学习必要的环保技能和知识,最终开展文明环境的活动。

总的来说,环境教育注重改变人们的言行,来取得实际的环境效益。

二、高校非环境专业开展环境教育的现状根据马玉香等人的研究调查表明,我国大部分高校中还没将增强大学生的环境意识纳入培育大学生的目标之中,也没有把基础的环境教学课程列到非环境专业大学生的必修课中[3]。

高校非环境类专业在开展环境教育方面投入不足,开展情况不佳,还处于起步阶段,而开展环境教育却是目前社会改善环境问题现状的必经之路[4]。

在非环境专业大学生对环境问题浅薄了解的基础上,向他们灌输环境知识,加强他们对环境的认知,有利于促进其提升环保意识,提高参与环保行业的主动性。

高等教育下的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和人生观成型的时期,在高校中将环境教育作为公共教学中的一部分,并在非环境专业中开设环境教育课程,对解决环境问题有着深远的意义。

三、高校非环境专业开展环境教育的途径(一)以课堂为依托,开展环境教育课堂是大学生习得知识的场所之一,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中讲授专业知识,也应将环境道德规范融入所讲的内容中,让保护环境的意识成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及课余学习的一部分。

同时,也可在课间播放环境类小视频,在长期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让其从中学到知识并强化对环境知识的理解,引发大学生的一些思考,促进环境教育的发展。

环境教育的现状分析及解决策略

环境教育的现状分析及解决策略

曙光中学环境教育的现状分析及解决策略环境问题是人类在20世纪的生存与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之一,也是人类在21世纪生存与发展所共同关心和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

加强环境保护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战略措施,环境保护,教育为本。

学校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是进行环境教育、推动环境保护的基础性工程。

学校环境教育的现状如何?主要存在问题是什么?有哪些成功的做法?我们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与思考,希望能借此促进学校环境教育的深入和持续发展,为环境教育作出自己的贡献,做一名漫漫环保路上的探究者。

一、现状及原因分析近年来,在环保、教育部门的重视下,学校在创建绿色学校的过程中,更新了环保观念,提高了环保意识,创造了许多环境教育的成功经验。

环境教育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但纵观社会发展的形势,学校环境教育的现状还不尽如人意。

(一)、环境教育的意识增强了,但还较滞后。

当前人类普遍面临的大气污染、气候变暖、淡水资源面临枯竭、森林锐减等一系列环境问题,虽然引起师生的警觉。

绝大多数人对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和危害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许多人未能树立起“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教育奠基意识。

学校也未能把环境教育摆上应有的位置,认为它与升学率不挂钩,抓不抓一个样,抓得好不好一个样,将它放在了可有可无的地位。

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学生,对环境教育的认识,还是显得滞后的。

(二)、环境保护的知识增加了,但还较匮乏。

通过环境教育的宣传和发动,环境教育课的开设和教学,师生的环境保护知识增加了,许多教师对臭氧层耗损、土壤酸化、温室效应等常见的环境污染情况都能作出一些解释,但许多教师说不出上述污染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教师如此,学生的情况更为糟糕。

(三)、环境教育列入学校课程,但师资紧缺。

环境科学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综合性的边缘科学。

目前在学校开展环境教育的教师,大部分缺乏专门的学科知识,活动起来有时力不从心。

环境教育课的任课老师都由班主任或二线教师兼任,几乎无一专职环保教师,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环境教育的发展现状及解决措施探析

环境教育的发展现状及解决措施探析

环境教育的发展现状及解决措施探析摘要:近年来,环境教育的地位逐年提升,广泛开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仍有些地方不尽如人意,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全民环保意识,改善环境质量,是当今每一位环保人的责任,也是每一个人的重要职责,本文就从多个角度对我国的环境教育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且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措施。

关键词:环境教育发展现状解决措施针对目前我国环境教育发展的现状,从其原因入手,是人们的环保意识不够,缺乏专业的教育环境,对此,必须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提高我国环境教育的质量。

1、我国环境教育发展的现状探析所谓的环境教育是借助教育的手段使人们充分了解环境,掌握最新的环保知识与环保手段,树立正确的人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理念,最终目的是实现共同保护环境的目的。

环境教育与经济建设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结合环保工作的实际需求,宣传环保法制与环保知识,促进全民环保意识。

从目前我国的环境教育现状来看,可以分为四个不同阶段进行分析。

1.1 成人环境教育现状阐述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整体环保水平不足,与发展的需求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据统计,我国的环保队伍素质不足,具有专业知识的任务在50%左右,而专业学院毕业的学生不到5%,工作人员的知识更新不及时。

1.2 专业环境教育的形势我国的专业环境教育发展十分迅速,近年来,各大高校相继开展了环境保护专业,人才输出已经基本满足了环保事业发展的需求,但是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有待完善,主要是专业的方向不明确,布局不合理,人才供求不对口等。

1.3 环境教育基础不够坚实环境教育要从基础抓起,因此,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行环境基础教育,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主要的目的是通过对儿童及青少年的教育影响其身边的人;其次是针对目前的教育现状,为了避免未来仍是这一形式,必须对后代灌输环保意识,树立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性;最后环境教育对于其他教育的开展,尤其是爱国教育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基础教育不够坚实,中小学的环境教育开展状况不够理想,学生对环境教育、环境保护的意识不强,学校对该门课程的开设不够重视。

高校非环境类专业环境教育现状与改革建议

高校非环境类专业环境教育现状与改革建议

高校非环境类专业环境教育现状与改革建议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人类共同的责任。

然而,在我国高校中,非环境类专业的环境教育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为了提高高校非环境类专业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能力,本文将探讨现状,并提出一些改革建议。

一、现状1.教育内容单一在我国高校中,非环境类专业的环境教育往往只是在课程中添加了一些环境知识,而忽略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尤其是在一些基础课程中,环境教育内容更是被忽视。

2.教育方式单一目前,高校非环境类专业的环境教育方式主要是通过课堂讲授来实现的。

这种教育方式单一,学生们很难真正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教师素质不高一些高校中,非环境类专业的环境教育还是由非环境类专业的教师来承担。

这些教师对环境保护的理解有限,难以为学生们提供全面、深入的环境教育。

二、改革建议1.教育内容多元化在高校非环境类专业的课程中,应该将环境教育内容融入到各个学科中,让学生在学习其他学科的同时也能够了解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

同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实践课程和社会实践等方式,让学生们能够真正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能够付诸实践。

2.教育方式多元化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外,高校非环境类专业的环境教育应该采用多种形式,例如实验、讲座、研讨会等,让学生们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

同时,应该注重与社会、企业等相关单位的联系和合作,通过合作实践等方式,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将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3.教师素质提高高校应该加强对非环境类专业教师的环境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相关知识水平。

同时,应该引入环境专业的教师,让他们能够为非环境类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好的环境教育服务。

三、结论高校非环境类专业的环境教育需要改革,要注重多元化的教育内容和方式,同时提高教师的素质,让学生们能够真正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能够付诸实践。

高校非环境专业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高校非环境专业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第18卷 第1期兵团教育学院学报v ol118 N o11 2008年 第1期JOURNA L OF BINGTUAN E DUCATION INSTITUTE Feb.2008高校非环境专业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Ξ马玉香1,刘青广2(1.石河子大学师院/兵团教院,新疆石河子832003;2.石河子大学教务处,新疆石河子832003) 摘 要:本文论述了高校加强非环境专业学生的环境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探讨了非环境专业非环境专业目前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完善和提高我国非环境类专业的环境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环境教育;非环境类专业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548(2008)01-0079-03R esearch on Problems and Solutions to E nvironmental Education forN on-environment-m ajor Students in U niversitiesMA Y u2xiang1,LI U Qing2guang2(1.T eachers C ollege of Shihezi University/Bingtuan Education Institute,Shihezi,X injiang832003;2.Dean’s O ffice,Shihezi University,Shihezi,X injiang832003,China)Abstract:The paper states that it is necessary and urgent to enhanc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for non-environment-major students in universities,discusses problems and deficiency that exist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bout non-environmental related majors at present,and proposes appropriate s olutions.Such proposals have im 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im2 proving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of non-environment related majors.K ey w ords:Environmental education;non-environmental related majors 20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资源的枯竭、环境的破坏、公害事件的频频发生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高校非环境专业环境教育现状与发展探析本文通过分析我国高校学生环境意识的现状,阐述我国高校非环境专业开展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针对我国高校开展环境教育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开拓思路、规范课程、建设相关专业和创新教学方法等具体实施途径和改进建议,为我国高校环境教育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借鉴。

标签:高校;非环境专业;环境教育;环境意识;人才培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逐渐认识到当代全球生态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这些挑战迫使人类反思自己的行为,并选择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模式。

我国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战略的实施要求社会全体公众积极参与。

调动公众参与的手段除了法律的、经济的和行政的以外,最重要的就是教育[1],这就要求对我国原有教育进行重新定向,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

一、我国高校非环境专业开展环境教育的必要性(一)环境教育是提高学生环境意识的重要途径我国对于高校学生环境意识的调查研究显示,大部分学生的环境意识较差,而且对于系统的环境知识和环境观认识较少[2][3]。

环境教育是以跨学科为特征,以唤起受教育者环境意识、理解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发展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和态度的教育过程[1]。

我国具有各种学位的高校毕业生将是未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主体,其中有些人将成为国家经济、技术和社会发展的决策者、管理者及执行者,因此,他们需要受到良好的环境教育,学会基本环境知识,初步了解环境结构的复杂性,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和良好的环境道德,确保在今后不管从事何种职业都能拥有保护环境的意识,为实现社会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在学校中的环境教育成为提高学生环境意识的重要途径。

(二)环境教育是实现人才素质教育的现实需要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重要一环是大学生素质教育[4],环境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高校非环境专业适应可持续发展人才的培养,就势必要求重视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体系、能力以及意识、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环境教育就是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素质教育[5],是21世纪素质教育的主题,其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环境伦理道德和具有环境综合素质的人为目标,在高等院校进行环境教育,有利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合我国培养具有全面素质人才的现实需求。

二、我国高校非环境专业环境教育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一)发展现状非环境专业环境教育就是一般意义上所说的环境教育,主要指普及性的环境教育,肩负着提高人的环境意识、培养优良环境素质、塑造良好的自然价值观和经济发展观及消费观的重要任务。

由于我国非环境专业环境教育起步较晚,总体来说其特点是发展较慢,相对环境专业环境教育滞后。

我国的高等教育未能将对大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作为人才培养的一项基础工程,至今我国高等学校还没有将有关环境教育、环境伦理课程列为非环境专业的必修课程,甚至有的高校没有开设任何环境教育课程。

据统计,目前我国仅有约l0%的高等院校在非环境类专业开设了相关环境教育课程。

同时,在高校中非环境专业环境教育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缺乏专家的专门研究,已有的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开展的教学实践在全国范围内所占比例也是微乎其微,而且非环境专业仅仅开设了解污染和治理的环保课程,是远远落后于国际和国内环境教育发展步伐的。

目前的实施现状,致使学校对大学生环境意识的教育作用微弱,造成很多学生环境意识较差,进而影响其环境行为的后果[6],不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节约型社会,对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了严重负面影响,(二)存在的问题我国非环境专业环境教育的发展现状表明,普及性环境教育仍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由于受到专业环境教育的影响,非环境专业环境教育受环保教育观念的影响较深,导致普及性环境教育在目标和内容上发生混乱,由环保教育转向环境教育,进而转向可持续发展教育难度较大。

其次,由于我国高等院校没有将环境教育相关课程列为高校非环境专业必修课程,因此,已开设的环境教育课程缺乏规范性和约束力,在教学内容上缺乏统一性和系统性,随意性较大。

再次,由于普及性环境教育至今没有设立本科专业,更无硕士、博士点,这样就造成普及性环境教育没有专业教师,师资力量薄弱,在有些开设相关课程的学校中,非环境专业环境教育的教学力量都是兼职教师,这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及教育目标的实现。

三、我国高校非环境专业深入开展环境教育的途径面临我国高校学生环境意识差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快速解决我国高校非环境类专业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加快我国高校非环境专业深入开展环境教育研究是摆在环境教育工作者面前迫切的任务。

针对我国具体情况,解决问题并深入开展环境教育工作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一)开拓非环境专业环境教育的新思路我国高校环境教育是从环境专业开始的,随着逐步发展,环境专业的环境教育已经从最初的开设环境科学和与其有关的理工科技术课程及强调掌握系统环境科学知识的发展思路发生了转变,逐步开设文理交叉课程,并重视培养有责任感的公民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发生改变,重视文化教育、自然价值观教育。

鉴于非环境专业环境教育受我国传统环境专业环境教育的影响深刻,普及性环境教育工作者必须勇于创新,开拓非环境专业环境教育的新思路,形成一套完整的适合非环境专业环境教育的发展模式,促进其从传统的环保教育向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转变。

(二)规范非环境专业环境教育的相关课程我国非环境专业环境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及目标都存在严重的不规范性,国家相关部门应加强管理,科学制定出具体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及培养目标,并将其纳入到高等院校非环境专业的教学计划中,确定为必修课程,以提高教学内容的系统性。

在规范过程中,可以吸收多学科环境教育实践成果,通过多种渠道实现普及性环境教育。

在制定相关课程时可以考虑多学科渗透、跨学科交叉、综合性学习及环境专题性学习等途径,通过将适当的环境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相关学科教学当中,对原有学科内容加以扩展,使每一学科都具有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而且可以在保留各学科原有内容不变的条件下,超越学科领域框架,将与环境教育相关的内容按统一目标有机综合,建立相对独立的综合性环境学习体系。

(三)建立健全非环境专业环境教育的专业为适应我国全面环境教育快速发展趋势,培养具有较高环境素质的师资队伍,应尽快设立普及性环境教育本科专业,并筹备硕士、博士点的独立建制,确立普及性环境教育的学科地位,以此来培养适应普及性环境教育的专业教师,加强非环境专业环境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充实高等环境教育专业教师力量,以提高我国非环境专业环境教育质量。

(四)创新非环境专业环境教育的教学方法环境教育方法是为实现环境教育目的服务的,环境教育目标的多层次性和环境教育内容的综合性要求环境教育方法应具有多样性和创新性。

面对21世纪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需要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同时科学发展观又要求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环境教育的开展既要考虑课程设置、内容改革,更要注重和加强教学方法的开发和创新。

普及性环境教育就是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师形象和职能,能够组织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能够进行自我教育、合作学习和主动学习,从而促进学生素质和能力的不断提高。

四、结语我国高校非环境专业环境教育在现有发展基础上应继续加强深入研究,不断拓展教学思路,完善其教学目标和内容,开发和创新教学方法,为我国环境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全面人才。

参考文献:[1]马桂新.环境教育学(第二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陈忠暖,王霞斐,何祥等.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与环境教育刍议[J].云南环境科学,1999,18(4):53-55[3]刘志峰,宋守许,郑学慧等.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及结果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7(4):11-14[4]利锋.大学生环境教育刍议[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17(2):55-56,76[5]赫丽萍,胡立男.论高校的环境伦理教育[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4,6(3):255[6]钟毅平,谭千保,张英.大学生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的调查研究[J].心理科学,2003,26(3):542,544Analyses on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about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of Un-Environmental Careers in Chinese CollegesCAI Chun-miao1ZHOU Ji(1.Geography Department of Harbin University, Harbin, China, 150086;2.College of Geographical Science of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25, China)Abstract:The necessities of carrying out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of un-environmental careers in Chinese colleges were expounded through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environmental consciousness. The concrete ways and suggestions for implementing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cluding exploiting train of thought, making rational planning for courses, constructing relevant specialties and innovating teaching methods were put forward on the base of analyzing the problems that exist in the process of the study and practice. The study conclusions provide references for developing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Chinese colleges further.Key words: college; un-environmental careers;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environmental consciousness; cultivate talented pers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