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脱媒背景下中国金融体系的建设问题探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融脱媒背景下中国金融体系的建设问题探析

【摘要】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我国金融脱媒现象日趋明显。本文根据金融脱媒在我国的现实表现,分析了其产生的内在原因,并在此基础上从我国金融体系建设角度提出了相应建议。

【关键词】金融脱媒;金融体系;建设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我国经济政策的导向、市场经济制度的逐步完善和资本市场的蓬勃发展,金融脱媒现象在我国也显现出来,并有不断壮大的趋势。金融脱媒的发展,暴露出了我国金融体系的一些弊端,如商业银行业务单一、综合风险防范能力弱,金融市场不够活跃、效率低等,与此同时,也对我国金融体系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金融脱媒在我国的现实表现

(一)银行业务格局变化

由于在金融脱媒下,大量资金流出银行机构,而在其体外循环,造成银行的业务格局发生了重大改变,这些改变具体体现在银行传统业务的规模和结构两方面。

1.银行传统存贷业务萎缩

吸储放贷一直以来是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但是随着脱媒的到来,商业银行的存贷款从数量上呈现缩减趋势。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面临脱媒,都会出现存贷款总量增幅下降的情况,只是下降的幅度会依不同国情和经济背景而不尽相同。一般情况下,银行的存贷差会趋于扩大化,相应地,存贷比将会不断下降。

这种表现源于银行的存款和贷款增幅同时下降的过程中,贷款增幅多低于存款增幅的原因;在同期中,贷款总量往往少于存款总量。可以说,脱媒的出现,引发银行资金来源上的缩减的同时,也在银行资金运用方面造成制约,使其产生融资压力、盈余下降。总体上来看,资金向银行体外偏移的过程,造成了企业和个人在银行机构中的存贷资金占其可支配资金比例的下降。

2.银行存款短期化、贷款长期化

金融脱媒带给商业银行的不仅是存贷款数量上的变化,还对其存贷款的资金结构产生了影响。具体表现为:存款短期化和贷款长期化。由于脱媒程度的加深与资本市场的繁荣本身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脱媒背景下,资本市场的不断开放和快速发展,必然影响到具有相同受众业务的银行机构。市场中更低的投资成本,或者更为丰厚的收获,使企业和个人越来越多的选择其他投资方式,而非银行。为了更少的损失利息,降低再投资成本,人们逐渐选择减少年数较多的定期存款,而转向活期储蓄存款和更多的个人理财投资。而企业在短期融资券和公司债券等多种金融创新产品的带动下,也会将其资金分散投资于金融市场上,这就造成了银行中部分长期沉淀的资金被分流到资本市场,而使其长期资金来源减少。银行在金融脱媒深化之下,出现负债短期化、资产长期化的趋势。这种资金结构的不匹配,将会给银行经营带来一定风险。

(二)直接融资规模扩张

从银行外部,金融脱媒的另一方来看,资本市场中出现的种种迹

象也是脱媒作用的现实表现,最为直观的表征就是直接融资的壮大。从股票市场的开创,债券和基金市场的兴起,便为资金流入直接融资渠道架设好长远发展的桥梁,为金融脱媒不断演进提供了现实条件。正因如此,企业融资渠道趋于多元化,居民投资理念不断深化,市场融资工具层出不穷,这些都促进了直接融资在金融脱媒的催化下的加速发展。在各国中,金融脱媒程度较高,则其直接融资体系较为发达,规模较大;金融脱媒程度较低,则其直接融资途径和工具都会相对较少,规模较小。

二、金融脱媒的成因分析

我国金融脱媒的产生有其政策因素、技术因素,以及企业和居民选择的多样性原因。但由于各国的背景不同,我国金融脱媒产生的原因有它自己的特点。

(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影响

我国的金融体制1978年以前属于大一统的单一银行体制,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唯一的银行承担着各种职能。改革开放以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促使中央银行体系的形成和职能不断加强,促进了金融机构多元化和金融市场的发展。为完善我国金融体制,一批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地区商业银行以及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银行金融机构也纷纷建立,从而使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增加,降低了银行利润。但是,金融脱媒在我国当前尚属于合理现象,促使银行有内在动力和自我约束机制来提高经营的效率,较多的考虑资金的流动性、收益性和安全性的问题,所以

受到政府及一些经济学家的支持。

目前,在政府支持下的脱媒表现在短期融资券的发行上。为克服我国以银行主导的间接融资比例过大而产生的诸多弊端,央行出台的短期融资券,其发行完全是市场化操作,不需要任何人审批,它的备案发行方式,发行规模的余额管理,期限的上限管理以及利率的市场化等种种优势与商业银行的流动资金贷款出现下滑局面形成鲜明对比。自2005年5月接国泰君安证券之后,华能国际、中铝等五家公司首次发行短期融资券109亿元。而现在几乎每天都有企业宣布将要发行融资券,有些企业融资规模还很大,短期融资券市场发展迅猛。

(二)金融技术发展带来的脱媒

金融中介存在的优势主要在于能为客户提供便利和收益,并能解决金融市场上的交易成本、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但是金融技术的发展使银行这方面的优势减弱,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发展正在分享银行的利润,使银行业形成脱媒。

此外,电子支付系统的普及,信用卡、借记卡数量的增加减少了商业银行存款的供给,导致“借短贷长”的银行传统业务下降。一些大型的公司利用自己的技术,直接成立自己的财务公司,更是节省了一大笔交易成本,这些都导致了金融脱媒。

(三)企业借款来源以及资金运用的多样化

企业以前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银行的信贷计划,贷款多少很难调整。随着金融体系逐渐发展完善,银行的优质客户(一般是大型企

业)在资金筹集上有了更多的自主权。企业在追逐利润最大化目标的趋势下,逐渐脱离银行,到成本更低、收益更高、效率更高的金融市场上筹集资金。资本市场上国债、国家投资债、投资公司债、金融机构内债券、企业债、股票、大额存单等金融资产不断增长,又进一步推动了储蓄分流。

在企业资金的运用上,企业以往较多的是存入银行,但是随着金融产品的多样化以及企业的多样化需求的不断增加,银行对企业存款的吸引力减少,企业资金于是开始转入金融市场以规避利率或汇率风险。

另外,企业由于利润的增长用于再投资的自有资金相应增加也是我国脱媒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从2002年四季度至今,中国经济一直在高位运行,与此同时企业的利润也在大幅度增长,企业所投资项目中自有资金占比也不断增加。这种可喜的变化自然也会造成银行在资金运用上的出路变化。

(四)居民理财观念的变化

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不再把储蓄作为闲置资金的唯一出路,而是通过各种渠道使其增值。如今,人们除了运用银行的服务外,自己已参与到资金的运用上来。尤其是电子金融的到来,这一服务方式的特点使市场上的金融产品信息(包括价格、品质、供求等)将更加充分,从而消费者的主动性和消费的自助性将会增强,他们对金融中介的依赖将会大大减弱。如投资者可以通过网络,方便地获取市场信息,也可以方便地进行交易和查询,因此,越来越多的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