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曲霉毒素的分类与预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曲霉毒素及其分类与预防
黄曲霉毒素是黄曲霉、寄生曲霉产毒菌株的代谢产物,分为黄曲霉毒素B1与黄曲霉毒素G1两大类,但其结构相似,均为二呋喃香豆素的衍生物。目前已分离鉴定出12种以上,有B1、B2、G1、G2、M1、M2、P1、Q1、毒醇、GM等等。
在天然污染的食品中以黄曲霉毒素B1最为多见,黄曲霉毒素B1的毒性和致癌性在所有衍生物中也是最强的。
黄曲霉毒素耐热,一般在烹调加工的温度下破坏很少,在280℃时,发生裂解,黄曲霉毒素主要污染粮油及其制品,有花生、花生油、玉米、大米、棉籽等等。除主要污染粮油等食品外,干果类如核桃、杏仁、榛子也可被污染。动物性食品,奶及奶制品、肝、干咸鱼也有黄曲霉毒素污染。工业生产的发酵制品,如酱油一般无污染,但家庭自制的发酵食品曾有报道检出黄曲霉毒素。
在国内黄曲霉毒素主要污染南方高温、高湿地区一些粮油及其制品,而华北、东北及西北地区除个别品种外,一般不会受到黄曲霉毒素的污染。
黄曲霉毒素对人、畜具有强烈的毒性,除引起急性、慢性中毒外,还有致癌性、致突变型及致畸性。在国内黄曲霉毒素引起的动物急性中毒报道很多,如广西地区流行一种猪的“黄膘病”,该病发病季节为7~10月,幼猪易感,病死率为48.83%。由于病死的猪皮下脂肪呈黄色,故名黄膘病。病理检查中发现中毒动物肝小叶中心坏死。检测病区饲料发现,黄曲霉毒素B1,含量在500ppb以上者,占74.05%,显然表明中毒是由黄曲霉毒素污染饲料所致。人类因食用污染黄曲霉毒素的食品而发生急性中毒,在国内外均有报道,1974年印度西部有200多个村曾爆发黄曲霉毒素中毒性肝炎。1986年台湾因食用霉变大米中毒。黄曲霉毒素中毒临床症状以黄疸为主,还有呕吐、厌食和发烧等,后期出现脱水,下肢浮肿甚至死亡。粮食中霉菌生长繁殖主要条件是适宜的温度和水分,尤其水分更为重要,因此最切实可行的防霉方法,第一是控制粮食作物在收获后的水分含量,将水分降低到14%左右,温度降到10℃以下,就可以防止霉菌的生长与产毒。第二是降低温度和湿度的同时增加空气中CO2与氮的含量,减少氧含量可以控制产毒。第三是保持粮食外壳完整,防止霉菌侵染。防止霉变的三个主要因素为温度、湿度和氧气。如确能有效控制三者之一即可达到防霉。尤其水分含量,各种粮粒的安全水分不尽相同,一般粮粒含水量在13%以下,玉米在12.5%以下,花生在8%以下,霉菌既不易繁殖,故称为安全水分。对污染上霉菌毒素的食粒要采用去毒方法,因黄曲霉毒素耐热性强,一般烹调、加工法均不能彻底破坏,所以在食用前用自来水将米反复淘洗是最好的去毒方法,去毒率可达78%。污染的油菜可用碱炼、紫外线照射或白陶土吸附等方法去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