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分层与中国社会的社会整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5.3% 31.0% 20% 62.5% 0
12.4% 8.0%
20% 0 0
16.8% 10.3% 12% 0 0
-0.126**
文化程度 未读书或小学 程度 初中 高中、中专、技 校、职高 大专 大学本科或研 究生 婚姻状况 已婚(1) 其他 户口类别 本市户口(1) 非本市户口 个人月收入 1500 元以下 1500-3000 元 3000-5000 元 5000 元以上
分析表明,31 岁以下的消费行为因子、自我认同因子、社会交往因子的得分值最低,分别为 50.99, 68.81,17.42,而 51-60 岁年龄段的消费行为因子、自我认同因子、社会交往因子的得分值最高,分别 为 71.95,75.87,26.49,但在 60 岁以上这个年龄段,上述因子的得分值又分别降到了 57.18,69.71, 25.34,因此年龄与消费行为因子、自我认同因子、社会交往因子的关系呈倒 U 型。一般认为,随着年 龄的增长,个人通过自身的努力能够获得一个较好的、稳定的社会地位,并已经归属于相应的阶层,在 这个特定的阶层内,他们形成了该阶层所特有的“消费文化”,有一个很好的自我认同,社会交往的规 模、对象也带有该阶层的一些特征,到了高龄阶段以后,由于离开就业岗位使个人丧失了由职业而确立 起来的社会地位,因而其消费行为、社会交往行为也有了相应程度的下降。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城市居民收入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 而社会分工程度的提高也使城市居民的职业分化更加地明显,由此导致了建立在收入与职业基础之上的 社会分层。社会分层使得社会中个体的竞争意识和职业流动意识有了很大的增强,个人希望通过各种方 式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进入更高层次的阶层,享受更好的生活,但与此同时也加剧了不同阶层之间的 利益冲突。因此,分析社会阶层的形成与社会整合之间的关系,对于社会的良性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 意义。
关键词:社会分层 社会整合
一.导言
什么是社会分层?在笔者看来,社会分层是指人们在社会中的不同地位或位置的排列,其实质是社 会资源在社会中的不平等分配,即不同的社会群体或社会地位不平等的人对于社会中的稀缺资源的占有 程度的不同。个体由于归属于社会中的不同阶层,因此拥有异于其他阶层的价值观念、生活与行为的方 式,他们身上的这些属性特征又反过来巩固了他们所处的阶层地位,由此便产生了一种“阶层文化”, 这种阶层文化的形成使归属于不同阶层的个体对自己的身份、地位有一种更加明确的自我认同。这种自 我认同一方面使同一群体的凝聚力得到增强,另一方面也加剧了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排斥、冲突与矛盾, 这使社会在向多元化迈进的同时也使社会整合的进程受到了阻碍,从而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以上学者对中国的社会分层的划分标准、特点等作了有益的探讨。但是,不难看出,他们所做的对
中国社会分层的研究只是一些基于经验与可被观察到的现状为基础的描述性研究,而缺乏以数据分析为
基础的实证性研究;另外,以中国整个社会作为研究背景,也使得研究变得比较宽泛。厦门作为5个经
济特区地区之一,其经济的迅速发展受到了全国的瞩目,因此其社会分层状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
对于社会整合,帕森斯在《社会体系和行动理论的演进》(1977)一书中,把社会整合概念规定为如 下含义:1.社会体系内各部门的和谐关系,使体系达到均衡状态,避免变迁;2.体系内已有成分的维持, 以对抗外来的压力。帕森斯还认为,一个社会要达到整合的目的,必须具备的两个不可或缺的条件一是 要有足够的社会成员作为社会行动者受到适当的鼓励并按其角色体系而行动,二是要使社会行动控制在 基本秩序的维持之内,避免对社会成员作过分的要求,以免形成离异或冲突的文化模式。良好的社会整 合,可以使社会成员向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从而避免社会的资源与能量被过多地消耗于社会的冲 突与矛盾之中,提高社会运作的效率,同时也能更多地避免由于社会整合程度不够所引起的利己型自杀、 失范型自杀等社会越轨行为的发生。
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期间的社会发展情况,具备一定的典型性。为此,本文将以厦门大学社会学系胡荣教
授2005年12月在厦门市进行调查的相关数据为基础,考察厦门市社会分层状况,进而分析对社会整合进 程的影响。
三.社会分层的相关分析与因子分析
本文对厦门市社会分层情况分析的数据来源于厦门大学社会学系胡荣教授 2005 年 12 月主持的一项 有关厦门市居民不同职业状况的调查研究,该项研究采用多阶段抽样法在厦门岛内的思明区和湖里区随
0 0
0 1.6%
0.5%
0.6% 0.7%
0.7% 0.6%
0 0.6% 0 3.8%
0 0
3.2% 8.5%
5.8%
-0.194**
20% 20% 20% 40% 20% 20% 13.3% 46.7%
31.9% 25.6%
39.8%
36.2% 7.4% 21.2% 31.8% 16.3% 16.3%
从户口类别上看,持本市户口的比持非本市户口的消费行为因子、自我认同因子、社会交往因子的 得分值高,前者分别为 53.41,70.20,21.20,后者则分别为 50.61,66.99,20.18。这与持本市户口的个 人生活时间的较长,积累了较多社会资本有关,而非本市户口的个人则由于生活时间比较短,社会关系 网络较窄,阶层地位比较不容易确立起来。
19.3% 31.1% 50% 42.3%
36.8% 37.9% 39.1% 15.4%
18.4% 13.7% 1.6% 3.8%
24.6% 12.4% 3.1% 11.5%
-0.349**
说明:年龄、婚姻状况、户口类别、个人月收入都经过笔者的重新转换
从上表中我们不难看出,性别对于以收入为标准的分层影响没有显著性,而年龄、文化程度、婚姻 状况、户口类别、个人月收入等则对分层影响有很强的显著性。从对数据的分析中我们得知,年龄越大, 社会阶层地位越高,这可能与个人所积累的社会经验、阅历和社会资本的多少有关;文化程度越高,社 会阶层地位越高,这与他们的人力资本存量有很大的关系;已婚者比未婚者、本市户口比非本市户口的 阶层地位高,这与他们的社会关系网络的规模大小有关;个人月收入越高,社会阶层地位越高,这是社 会上大多数人所认可的社会分层的一个参照标准。
机抽取调查样本,成功访问的样本量为 500 人,其中男性占 51.3%,女性占 48.7%;不同文化程度的受 访者比例为,小学 1.4%,初中 4.0%,高中 21.4%,大专 29.0%,大学及本科以上 43.2%;从年龄上看, 30 岁以下占 70.0%,31-40 岁占 19.4%,41-50 岁占 5.2%,51-60 岁占 1.6%,60 岁以上占 0.4%。
表2
阶层相关情况的因子分析结果
项目 消费习惯 花钱习惯 是否感觉处在亚健康状态
认为幸福最重要的是什么 是否经常参加同乡聚会
参加的社团共有几个
特征值 变异比
因子 社会交往因子
-0.103 -0.057
0.176
0.128 0.800
0.776 1.303 21.719%
消费行为因子 0.753 -0.712
社会分层与中国社会的社会整合
——基于厦门市社会分层状况的调查研究
李耀中
内容摘要: 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也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分化,导致了
拥有不同利益需求的阶层与群体的产生。这些不同阶层的形成一方面使社会向更加多元化的方向 发展,另一方面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整合程度。本文基于厦门大学社会学系胡荣教授 2005 年 12 月在厦门市进行调查的相关数据,分析社会分层与社会整合的关系。
二.研究背景
社会分层研究作为社会分化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许多学者对 此问题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探讨。孙健、丁建定(2005)借助于经典社会学理论,对我国的社会分层结 构、社会资源的阶层分布以及社会流动进行了重新解读,认为缺乏中间阶层优势、社会资源分布的不合 理,以及社会流动调节机制的弱化,是社会冲突产生的主要原因;李琼英(2006)指出了我国改革开放以 来社会分层的一些新变化如社会分层的多元化、经济分层的日趋明显、贫富差距的扩大等,由此分析了 社会分层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并提出了社会分层背景下维持社会稳定的一些建议;陈成文、张丽芬(2006) 列举了社会分层的一些标准,讨论了中国社会的阶层结构与阶层分化,并重点研究了中间阶层的概念、 社会功能与构成特征,建议未来应该加大对中间阶层的研究力度;李强(2006)认为十种资源在划分社 会分层方面最为重要,这些资源分别是生产资料资源、财产或收入资源、市场资源、 职业或就业资源、 政治权力资源、文化资源、社会关系资源、主观声望资源、公民权利资源, 以及人力资源,并据此做了 深入的分析;车莉蓉、朱敏(2006)也从经济分层、职业分层、消费分层等综述了社会分层的标准与方 法。
从个人月收入方面看,月收入在 5000 元以上的消费行为因子、自我认同因子、社会交往因子的得 分值最高,分别是 57.12,70.02,23.83,而月收入在 1500 元以下的上述三个因子的得分值最低,分别
为 48.44,67.83,19.91。这说明,高收入阶层对自己的自我认同更加明确,他们对自己所处的阶层有一 个清晰的认识,他们的消费也具有高收入群体所特有的特征如注重生活品质等,他们十分注重社会交往, 注重关系的建立对自己实现目标的作用,而低收入阶层则由于他们物质生活的相对匮乏,在比较低层次 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对高层次的需求比较没有欲求。
性别 男 女
0.8% 6% 0.5% 6%
32% 37% 13% 11% -0.062 33% 30% 10% 20%
年龄
30 岁以下 31-40 岁 41-50 岁 51-60 岁 60 岁以上
0.6% 1.1% 0 0 0
4.8% 8.0%
8% 12.5% 0
29.9% 41.4%
40% 25% 100%
从婚姻状况上看,已婚者比其他类型的在消费行为因子、自我认同因子、社会交往因子方面的得分 值高,前者分别为 55.18,70.21,21.17,后者则分别为 50.96,68.42,19.36。这是因为个人在确立婚姻 关系之前,一般都已经归属于社会中的某一阶层,在结婚以后,个人便明确了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社 会交往面也得到了扩大,消费也成为家庭生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其他类型的如未婚者或离异者, 则会相应缺失一些方面。
下一步,笔者根据个人的消费情况、承受的压力情况、社会交往情况等对测量社会分层相关情况的 一些项目进行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法对受访者的不同特征的结果进行因子分析,经变值尽简法旋转 (varimax rotation)所得因子,结果如表 2 所示。分析结果表明,表中所列的 6 个项目可以抽取 3 个因 子。第一个因子包括了个人的消费习惯、花钱习惯,可以称为“消费行为因子”,第二个因子包括了个 人是否处于亚健康状态及个人对幸福的看法,可以称为“自我认同因子”,第三个因子包括了是否经常 参加同乡聚会、参加了几个社团,可以称为“社会交往因子”。为了便于描述和解释,笔者将消费行为 因子、自我认同因子和社会交往因子分别转换为 1 到 100 之间的指数。
34.5% 9.7% 9.7%
4.7% 6.4%
44.4% 31.0% 8.2% 11.1% -0.142** 26.1% 35% 13.6% 18.2%
3.9% 9.0%
40.4% 36.5% 7.7% 10.9% -0.188** 20.5% 28.3% 18.1% 23.5%
0.9% 4.3% 6.25% 23.1%
在此,笔者认为居民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户口类别、个人月收入影响到个人的家
庭年收入并进而影响到个人主观上认为的在厦门市所处的阶层层次。在表 1 中笔者计算出了各个项目与 阶层状况的相关情况。
表 1 个人特征与所处阶层的相关情况 上层 中上层 中层 中下层 下层 不清楚 与分层情况的
相关系数
0.219
0.185 0.100
-0.151 1.189 19.821%
自我认同因子 -0.015 0.006
-0.610
0.795 0.090
-0.145 1.034 17.240%
四.影响社会分层各个特征的单因素分析
笔者分别从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户口类别、个人收入状况分析这些因素与社会分层特征中 的消费行为因子、自我认同因子、社会交往因子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