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渡河响水沟泥石流特征及危险性评价(2012-03-22)
大渡河泸定——得妥段泥石流风险评价与防治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
大渡河泸定——得妥段泥石流风险评价与防治对策
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大渡河位于四川省西北部,是长江上游四大支流之一,流经雅安、
甘孜等地。
其中,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泸定县因其地质构造特点,泥石流灾害频发,给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带来极大危害。
据统计,泸
定县历史上曾发生过7次泥石流灾害,造成了严重损失。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加剧,泥石流灾害的频次和规
模也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
因此,开展泸定大渡河段泥石流风险评价
及防治对策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可行性。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次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1.泸定大渡河段泥石流形成机理及风险评价:通过查阅相关文献,
分析泸定大渡河段泥石流形成的自然因素与人为活动因素,对该区域的
泥石流风险进行评估。
2.泸定大渡河段泥石流防治对策: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针对泥石流
灾害的发生原因和特点,提出针对性较强的防治对策。
包括了基础设施
建设、环境保护和社会管理等方面。
本研究采用文献调研法和实地考察法相结合。
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对泸定大渡河段进行实地考察和采样分析。
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得
出研究结论和建议。
三、预期的成果和意义
预期发现泸定大渡河段泥石流形成的规律,对风险进行科学评估,
找出所有可能的风险源,探究风险来源的位置和接受风险的程度,进而
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实施本研究能够探索地方性矿产资源开发的可行性,增进当地政府
和公众对泥石流的认知,提高防治能力,科学规划流域环境保护和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泥石流活动及危险性评估
任务:地质灾害危险性程度评估,对建设作出适宜性评估,提出防治或易地建设地建议
泥石流调查表
泥石流沟易发程度的数量化评判
>
<
泥石流沟易发程度的分级标准
泥石流沟易发程度的分级标准
极易发(严重)
总分>114
Y>35
各项影响因素均很活跃,处境严峻有一触即发之势,发生泥石流可能性很大
极危险区
极危险区
1. 洪水,泥石流能直接到达的地区: ①历史最高水位或最高泥位线以下的地区 ②历史泛滥线以内。
2. 河沟两岸已知的及预测可能发生崩坍,滑坡的地区 ①有变形现象的崩坍、滑坡活动区域内 ②滑坡前缘可能到达的区域内。
3. 大河在泥石流堆积的上下游区域:泥石流汇入大河 因为堆积扇发育,而诱发的大河上,下游灾害区: ①因挤压大河后,主流偏移而直接受灾的地区 ②因堵塞造成的上游淹没区,下游因溃坝造成的淹没区。
泥石流危险性一级评估内容
泥石流危险性一级 评估要求
泥石流危险性一级 评估种类及任务
查明
形成地地质条件 地形、地貌条件 水流条件 植被发育状况 人类工程活动影响
现状评估 (对已有地质灾害地危险性评估)
任务:灾害类型规模分部、稳定状态、危险对象的危险性评估
泥石流活动综合致灾能力 泥石流危险程度= 泥石流地区地综合抗灾能力 泥石流综合致灾能力由泥石流发生频率、规模及活动强度等因素综合评估确定 泥石流地区地综合抗灾能力根据可能受灾的建筑设施设计标准和受灾体在泥石流活动区内的区位条件等因素综合评估确定
R< 3.1 安全雨情 R≧3.1 可能发生雨情 R= 3.1~4.2 发生几率<0.2 R= 4.2~10 发生几率 0.2 ~0.8 R> 10 发生几率 >0.8
某沟泥石流危险性评估
某沟泥石流危险性评估工程概况文章描述泥石流沟为季节性流水沟,沟上段凹陷部早期冰水堆积碎石土在重力和洪水等作用下的运动,只能通过某沟进入雅砻江。
沟上段植被不发育,并因近期修建公和村民建筑,地表植被破坏严重,沟中段左岸于2005年发生了滑坡,该滑坡体结构疏松,滑坡堆积体为该沟上段物质经地表水冲刷堆积而成,某沟平均坡降达390‰,两侧斜坡坡度达35°~60°,根据该地区的暴雨特征,该某沟形成足以产生泥石流的洪水流量的可能性不能完全排除。
一旦发生泥石流将对沟口建构筑物造成严重害。
2 区域地质背景场地所在的区域于青藏高原东缘的核心部,河流深切,地形陡峻,悬崖峭壁发育,雅砻江两岸支沟“高悬”,沟床坡降大。
基岩为大堂组(Pd)的变质砂岩、板岩、变质玄武岩、玄武集块岩、硅质板岩和结晶灰岩等。
覆盖层主要为中更新世(Q2)及晚更新世(Q3)的冰川堆积或冰水堆积的块碎石土等。
场地及附近地区构造的总体特征为断裂构造和短轴复式褶皱构造,构造线总体方向为NNW向。
基岩地层褶皱揉曲明显,岩层产状变化较大。
本工程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相应水平向峰值加速度为0.10g,场地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5s。
3暴雨洪水4泥石流险性分析评价4.1 流域特征4.2泥石流形成条件、性质、类型及活动特征分析4.2.1 地形条件4.2.2 松散碎屑物质条件4.2.3 水源条件4.2.4 泥石流的性质及类型分析4.3潜在泥石流规模分析4.3.1 洪水及泥石流设计峰值流量确定4.3.2 泥石流的活动特征分析4.4 某沟潜在泥石流影响范分析5泥石流防治措施初步建议6小结某沟中有“塑性流体”变形的迹象,若水量再大一些就可能起动产生泥石流,并且因1#滑坡等沟内物源丰富,沟床纵坡较大,因此只要洪水量充足,该沟有发生泥石流的条件。
根据计算,10年一遇的洪水时将威胁过境公安全;20年一遇的洪水时将威胁沟口下部建筑物的安全;50年一遇的洪水时将威胁沟口下部建筑物及其外侧河岸附近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安全。
泸定泥石流报告最终稿
1.前言泸定水电站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境内,为《四川省大渡河干流水电规划调整报告》推荐22级方案中的第12个梯级电站。
上坝址距上游康定县城约40km,距下游泸定县城约2.5km,距成都市约300km,库坝区右岸有国道318线相通,交通较方便。
其交通位置见图1-1。
图1-1 泸定水电站交通位置图大渡河是岷江的最大支流,发源于青海省境内的果洛山南麓,大渡河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四川盆地西部的过渡地带,地理位置界于东经99°42′~103°48′,北纬28°15′~33°33′之间。
泸定水电站坝址处控制流域面积58942 km2,占大渡河全流域面积的76.2%,多年平均流量891m3/s。
本工程主要任务是发电,无其他综合利用要求,水库初拟正常蓄水位1378m,上游回水至鸳鸯坝,库长约19km,总库容约2.2亿m3,最大坝高84m,装机容量880MW。
库段河流总体由NNW流向SSE,河谷呈―U‖型,谷底宽一般300~400m,岸坡坡度多为35︒~45︒。
坝区两岸山体雄厚,沟谷发育,左岸主要有五里沟,右岸主要有咱里沟、浑水沟,常年流水,支沟发育,沟口均分布坡度5°~15°洪积扇。
据资料记载,五里沟与咱里沟历史上都曾发生过较大规模的泥石流,以至在大渡河两岸堆积了大片的泥石流带来的洪积堆积物。
由于五里沟,咱里沟,浑水沟切割较深,延伸较长,有常年性流水,加之近年来人文环境条件的改变,沟内第四纪松散堆积物及人工堆积物丰富,在暴雨、地震等自然因素触发下,时有较大规模的泥石流发生的可能,将对拟建的泸定水电站大坝的运行安全带来不利影响。
鉴于上述泥石流沟对坝区的设计施工以及今后水电站运行的持续稳定的重大影响,研究泥石流发育特征及其对泸定水电站的影响评价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
1.1 任务基于上述泸定水电站坝区泥石流灾害的问题,有必要进一步了解坝区泥石流的分布与现状,认识坝区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活动特征及其危险性,把握泥石流灾害对电站的影响程度,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的委托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专业实验室对泸定水电站坝区两岸的五里沟,咱里沟和浑水沟的泥石流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评价工作。
泥石流活动危险性评价
三、泥石流活动危险性评估的实施
1 根据评估项目的重要性和成灾环境的复杂程度确定评估等级(参见 69号文)
2 根据评估种类确定评内容及任务( P12、14)
3 根据泥石流活动危险性评估基础资料调查表开展现场调查
和有关资料收集(P30、31)
4 分别计算和确定泥石流沟易发程度 (稳定状态)(P36),泥石流容重(P37),发展
接近于坍滑。
沙两种汇流形成,更接近于洪水。
3. 发生时、空不易识别,成灾规模及损失范围小。 3. 损失大,发生时空有一定规律性,可识别
4. 坡面土体失稳,主要是有压地下水作用和后续
成灾规模。
强暴雨诱发。暴雨过程中的狂风可能造成林、 4. 主要是暴雨的冲蚀作用和汇流水体的冲蚀
灌木拔起、倾倒,使坡面局部破坏。
11 计算防灾效益(P54)
12 泥石流活动危险性分级( P33)
13 泥石流活动成灾机率或危险程度( P4)
14 泥石流活动的预测分析( P41)
15 编写报告(P56)
3
泥石流活动是山区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之一。在泥石流活动范围 内,若和人类的生产、生活等经济设施相遭遇时,是否产生灾害 ?灾 变过程可以概化为:
期(P39),频率(P45),流量(P46)、流速(P46),规模(P47),强度(P47)
等
5 划分泥石流活动危险区( P48、49、50)
6 确定泥石流活动的综合致灾能力( P51)
7 确定建筑物承(抗)灾能力(P53)
8 灾害损失(P54)
9 地确定泥石流活动的破坏程度( P52)
10 灾情与灾害分级(P32)
泥
石 型
rc≥1.3tf/m 3。介于上述二种类型之间多为牛顿体,少部分也可以是非牛 顿体。广见于各类地质体地区及堆积体中。
四川西昌“3·30”火烧区响水沟火后泥石流成灾机理
四川西昌“330”火烧区响水沟火后泥石流成灾机理黄健;胡卸文;金涛;曹希超;杨相斌【期刊名称】《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年(卷),期】2022(33)3【摘要】2020年3月30日,西昌市经久乡发生森林大火,响水沟流域植被被林火大面积烧毁,同年雨季,响水沟流域内多条沟道暴发泥石流,其中1#、2#、3#沟毗邻居民房屋和耕地,影响较为严重。
通过野外调查、遥感解译和室外试验,以响水沟1#、2#、3#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林火烈度下,渗透特征、坡面侵蚀和沟道侵蚀的差异,从而揭示响水沟火后泥石流的成灾机理。
结果表明,林火是泥石流暴发的重要诱因,火后泥石流的降雨阈值会明显降低。
林火干扰导致坡面土壤的渗透系数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降低,林火烈度越严重的区域,渗透系数越小,降雨更大比例地转化为坡面径流参与到坡面侵蚀。
随降雨次数的增多,轻度、中度、重度火烧区域的坡面土壤侵蚀深度均增加;中度、重度林火烈度的侵蚀深度差异不大,且明显高于轻度区域,说明当林火烈度达到中度时,坡面土壤便会受到较大程度的侵蚀。
地形条件相似的沟道,林火烈度越严重,泥石流侵蚀能力越强,最终体现于沟道两岸崩滑体数量越多,沟道宽度和深度越大。
【总页数】8页(P15-22)【作者】黄健;胡卸文;金涛;曹希超;杨相斌【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高速铁路运营安全空间信息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试验室(西南交通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2.23【相关文献】1.四川省九龙县色脚沟火后泥石流成灾机理2.西昌市经久乡森林火灾火烧区特点及火后泥石流易发性评价3.西昌市泸山地区典型火后泥石流特征与成因机制研究——以响水沟左岸3#支沟为例4.西昌市泸山地区典型火后泥石流特征与成因机制研究——以响水沟左岸3^#支沟为例5.四川省冕宁县华岩子沟火后泥石流成灾机理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川某水电站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四川省大渡河xx水电站工程区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国家xx公司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西南xx 大学x x目录1 前言 (1)1.1 评估依据 (2)1.2 征地情况及评估范围 (2)1.3 建设项目类型与评估级别确定 (2)1.4 评估工作概况 (3)2 地质环境条件 (5)2.1 气象、水文 (5)2.2 区域地质 (6)2.3 地震 (8)2.4 水库基本地质条件 (10)2.5 枢纽区基本地质条件 (11)2.5.1 地形地貌 (11)2.5.2 地层岩性 (11)2.5.3 地质构造 (13)2.5.4 物理地质现象 (14)2.5.5 水文地质 (15)2.6 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16)3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16)3.1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标准 (16)3.2枢纽建筑区地质灾害类型、发育特征及危险性现状评估 (17)3.2.1古拉裂变形体发育特征及危险性现状评估 (17)3.2.2上游桥变形体发育特征及危险性现状评估 (21)3.2.3崩塌变形体发育特征及危险性现状评估 (23)3.2.4泥石流发育特征及危险性现状评估 (24)3.3建材开挖区地质灾害类型、发育特征及危险性现状评估 (24)3.3.1 黑马料场 (24)3.3.2 深启低料场 (26)3.3.3 卡尔沟块石料场 (27)3.3.4 加里俄呷块石料场 (27)3.3.5 管家山粘土料场 (27)3.4场内公路区地质灾害类型、发育特征及危险性现状评估 (28)3.4.1 左岸公路施工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危险性现状评估 (28)3.4.2 右岸公路施工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危险性现状评估 (29)3.5 堆碴场区地质灾害类型、发育特征及危险性评估 (30)3.5.1三谷桩碴场 (30)3.5.2 脚落沟碴场 (30)3.5.3 落哈碴场 (30)3.6 水库区地质灾害类型、发育特征及危险性评估 (31)3.6.1 库区滑坡、崩塌及泥石流发育分布状况 (31)3.6.2 库区滑坡(含变形体)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34)3.6.3 库区崩塌(危岩)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38)3.6.4 库区泥石流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43)3.6.5 库岸稳定性分段及评价 (47)3.7 移民搬迁新址及黑马生活营地地质灾害类型、发育特征及危险性评估 (50)3.7.1 汉源新址—萝卜岗场地地质灾害类型、发育特征及危险性评估 (50)3.7.2 库区内各集镇新址地质灾害类型、发育特征及危险性评估 (52)3.7.3 黑马营地地质灾害类型、发育特征及危险性评估 (55)4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56)4.1 工程建设诱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 (56)4.1.1 枢纽建筑区工程建设诱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 (56)4.1.2 建材开挖区工程建设诱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 (62)4.1.3 场内公路区工程建设诱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 (63)4.1.4 堆碴场区工程建设诱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 (66)4.1.5 水库区工程建设诱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 (67)4.1.6 移民搬迁新址区即黑马营地工程建设诱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 (72)4.2 工程建设本身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 (77)4.2.1 工程建设本身可能遭受滑坡灾害的危险性评价 (77)4.2.2 工程建设本身可能遭受崩塌灾害的危险性评价 (77)4.2.3 工程建设本身可能遭受泥石流灾害的危险性评价 (78)4.2.4 工程建设本身可能遭受水库坍岸的危险性评价 (78)4.2.5 工程建设本身可能遭受其他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价 (79)5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 (80)5.1 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原则 (80)5.2 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 (81)5.2.1 枢纽建筑区 (81)5.2.2 建材开挖区 (82)5.2.3 场内公路区 (83)5.2.4 堆碴区 (83)5.2.5 水库区 (83)5.2.6 移民搬迁新址区 (85)5.3 场地工程适宜性评估 (88)6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建议 (88)6.1 边坡失稳、滑坡的防治措施 (89)6.2 泥石流灾害防护措施 (90)6.3 崩塌、危岩、落石等灾害防治措施 (90)6.4 水库坍岸的防护措施 (90)6.5 坝基渗流的防治措施 (91)6.6 水库诱发地震的防治措施 (91)7 结论与建议 (91)7.1 主要结论 (91)7.2 建议 (92)1 前言xx水电站位于四川省西部大渡河中游汉源县和甘洛县接壤处,距成都直线距离200km,距上游汉源、石棉两县城分别约28km、80km,其下游9km处有成昆铁路汉源车站,坝址附近可通铁路和公路,交通方便。
大渡河色斯满沟泥石流形成条件及风险性评价
大渡河色斯满沟泥石流形成条件及风险性评价曹水合;王运生;王亚群;狄鹏涛【摘要】Sesiman gully is the main tributary at the right bank of upstreamof Daduhe River. Debris flow occurred in the gully, thusthesecurityofhydropowerstationatthegullyentranceisanimportantprobl em.Inthispaper,onthebasisoffieldinvesti2 gationsandcomprehensivelaboratoryanalysis,theformationconditionsandris kassessmentofdebrisflowintheSesimangully were discuss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host rock of Sesiman gully is Yanshanian granitewhich has low weathering de2 gree, but the glacial till is w ell developed and the main deposit fan at the gully entrance w as formed in Last Glacial of Late Pleis2 tocene;(2) thehydrologicconditionshavevariedsignificantlywiththeoccurrenceoflow2fr equencydebrisflow sinceHolocene;and(3)ahugedam2breakingdebrisflowcanoccurundertheconditionsofearthquakea ndextremerainfall.Theriskassessment results of debris flow in the Sesiman gully indicated that the gully has high risk of occurrenceof debris flow.%色斯满沟为大渡河上游右岸一级支流,由于该沟在历史上曾发生过泥石流,因此其沟口处水电站工程的安全问题成为关注焦点。
泥石流危险度的分类评价
泥石流危险度的分类评价
泥石流危险度的分类评价通常基于以下几个因素:
1. 坡面地质条件:评估坡面的地质构造、岩性、坡度等因素,以确定其稳定性和脆弱性。
2. 预警能力:评估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的运行情况和可靠性,包括实时监测设备、预警信号传递和响应机制等。
3. 暴雨强度和频率:评估降雨强度和频率,确定其对土壤的渗透能力和稳定性的影响。
4. 流动性和破坏力:评估泥石流流动速度、流动距离和破坏能力,以确定对下游人员和财产的危害程度。
根据评价结果,可以将泥石流的危险度分为不同等级,常见的划分方式包括:
1. 高危险度:泥石流活动频繁,流速快且破坏力强,对下游居民和财产造成重大威胁。
2. 中危险度:泥石流活动较为频繁,流速适中且破坏力一般,对下游居民和财产造成一定威胁。
3. 低危险度:泥石流活动较少,流速较慢且破坏力较弱,对下游居民和财产造成较小威胁。
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和具体评估要求,也可以使用更细化的划分方式进行评价。
评价结果通常会在相关地图或报告中进行标注,以便公众和相关部门了解泥石流的危险度。
港沟泥石流特征及危险性评价
港沟泥石流特征及危险性评价
港沟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河谷等地区,由于地质构造、地貌形态等原因所形成的固体材料,如石头、泥土、沙石等物质,被水流所冲刷和搬运而形成的流动体。
这一自然灾害的特征与危险性也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
港沟泥石流特征的一般表现是其流动速度快、体积大、流速湍急,具有破坏力大的特点。
由于泥流的体积庞大,标准流经速率高,他的破坏力是很强大的。
因此,泥石流在经过的区域内会造成雪崩、山体滑坡、地面塌陷、震荡等现象,继而引起交通堵塞、建筑物破坏、水利设施毁坏、人员伤亡等情况。
港沟泥石流的形成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
地形、地势和地质构造是泥石流的最主要发生原因。
地面过于陡峭和凹凸不平;土壤松土,树木和植被破坏;降水量巨大,雨量充沛,水流湍急等都可能引发泥石流的发生。
而为了更好地评价港沟泥石流的危险性,首先要根据地质学资料和实地观察资料,确定地质区域的岩性、构造、地貌和表土等特征,确立危险等级及泥石流危险性。
危险性评价的方法是通过对泥石流形成的基底、结构、形态、种类等所进行的分析和判定。
利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可以将泥石流区域划分为不同级别的危险区,以指导地方政府和公众采取必要的预防、减灾和防治措施。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因素,例如地形、地貌、岩性等,确定详细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包括遮盖面积占比、泥石流流速等参数,通过研究这些参数的互相关系,动态地分析评价区域的危险性。
综上所述,港沟泥石流的特征是流动速度快、体积大、流速湍急等,由多种因素所导致。
危险性评价应该通过考虑判断等级来指导地方政府和公众加强预防、减灾和防治措施,从而减少泥石流对人民生产生活以及生态环境的影响。
四川省康定县7.23泥石流灾害
四川省康定县“7.23”泥石流灾害事件描述:2009年7月23日凌晨1时许,四川康定县普降大到暴雨,两小时降雨量达56.1毫米。
凌晨2时57分,暴雨致使舍联乡干沟村响水沟(省道211线225K处)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冲毁响水沟大渡河切口处的长河坝水电站建设施工单位营地,形成长约500米、最大宽度约500米、平均堆积厚度约5米、总体积约40万立方米的堆积扇(成分泥石混杂,最大的一块孤石长12米、宽5米、厚3米、体积约180立方米,并致使大渡河一度堵塞,出现堰塞湖险情。
事件原因:康定县是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四川省政府确定的省定地震重灾县。
地震活动强烈的鲜水河断裂带横穿康定县域。
山体被多期构造结构面切割,岩体破碎,加之汶川地震影响,斜坡松动、稳定性变差,在沟谷内堆积了大量的松散物资,具备了形成泥石流的物源条件。
大渡河康定段为干热河谷,历史上日最大降雨量72.3毫米,本次引发泥石流的两小时过程降雨量达56.1毫米,具备了激发大规模泥石流的水源条件。
响水沟属大渡河支流,长约14.3公里,流域面积约51.9平方公里,沟道比降大,沟谷源头和沟口高程差3 500米,具备了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
经验总结:(一)关于应对总体策略。
首先,要坚持预防为主方针。
加强监测与预警,最大限度减轻自然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全面推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避免人为地质灾害。
(二)关于应急处置要求。
一要快速反应。
抢险救灾,快速反应是第一要素,没有最好只有最早,只有快才能赢得时间和机会。
此次灾害发生后,康定县20分钟内启动了应急预案,2个小时内州县相关部门、武警消防官兵全部调集到达现场开展救援,8小时内被困人员全部成功解救。
(三)关于抢险救灾措施。
各类地质灾害因灾种、规模、危害不同而处置措施各异。
但总的来说,作为政府决策一般可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考虑。
1.启动应急预案,成立抢险救援指挥部,统一指挥、各司其职;2.开展人员搜救,第一时间解救被困人员,搜救(寻)失踪人员,抢救治疗受伤人员;3.划定危险区域,加强监测和预警,实施交通管制,组织受威胁群众转移避让或采取排险防治措施;4.组织抢险工作,及时消除火灾、爆炸、环保等隐患,抢修受损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5.妥善灾民安置,开设避难场所和救济物资供应点,确保灾民“五有(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临时住所,有基本医疗)”;6.发布灾害信息,及时向社会通报灾情和抢险救援工作进展,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大渡河流域地质灾害特征与分布规律
大渡河流域地质灾害特征与分布规律巴仁基1 王丽2 郑万模1 李宗亮1 李明辉1 刘宇杰1 倪化勇1 徐如阁1【摘要】[摘要]大渡河流域为中国地质灾害高易发区,目前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2 212 处,以滑坡和泥石流为主,其中滑坡801 处,泥石流756 处,崩塌301 处,潜在不稳定斜坡354 处。
滑坡沿大渡河发育极不均匀,上游较发育,滑坡体主要为冰碛和崩坡积物,以蠕动变形为主;中游滑坡最为发育,多发生于昔格达组、碳质页岩夹板岩和煤层等地层中;下游最少,主要发育于紫红色砂岩地区。
泥石流主要分布于大渡河中上游的丹巴至石棉段,中下游泥石流相对较少,多为人类工程活动弃碴引起;下游地势相对平缓,泥石流不发育。
崩塌主要分布在大渡河上游,丹巴5 条应力释放带和瓦斯沟两岸;中游崩塌相对较少,与白云岩、花岗岩和大理岩关系密切;下游在玄武岩地区有少量发育。
【期刊名称】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1(038)005【总页数】9【关键词】[关键词]大渡河流域;地质灾害;特征;分布规律大渡河流域位于四川省西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1 °00′16″~103 °44′28″北纬28° 39′ 40″~31° 42′ 54 ″,处于川西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带。
由于上游属于川西高原,地质灾害相对较少,本文主要研究大渡河干流丹巴至沙湾段,共辖11 县(图1 ),面积约3.6 × 104 km2 。
近年来,随着大渡河流域水电和矿山开发,地质灾害的威胁也越来越严重。
通过详细调查数据可知[1-8],地质灾害隐患点达2 212 处。
崩塌主要分布在大渡河上游5 条应力释放带形成的弧形高应力集中带,康定县的崩塌主要分布。
西南某泥石流发育特征及危险性分析
堆积 区 1o 50
图 1 沟 坡 降变 化 主
该 泥石 流位 于下 坝址 左岸 坝前 约 50 0 m处 ,该 沟流域 面 积 l.kI ,其 中汇水 面积 1. k 9 1 4 T 2 04 i ,主 沟长 4n
约 1. i,纵坡坡降为 24 ‰ ( 1 。具备典型的泥石流沟地形地貌特征 ,主沟范围内 ,沟谷较狭窄, 1k 2n 1. 7 图 ) 呈 “ ”字型,沟谷两岸 山体坡度较陡 , V 植被覆盖中等。除堆积区和流通区下段外 ,主沟均以花岗岩岩质 沟 床 为主 ,构 内发 育 2 支沟 。 条
处, 在海 拔 约 l 1m处 汇人 大 5 4
渡河。
3 0 00
要5 0 0
20 0 0f
l0 50 80 00
物区 源
流通 区
70 00 6 0 00
50 00 40 00 3 0 00 2 0 00 10 0 0
2 0 50
2 0 0 0
1 泥石流 的发 育特征
1 形成 区特 征 . 2 1. . 1汇水 区 2
山环
j
. 础f
山 山 地 “型 漏 ,坡 Q 环 间 兽 ” 斗 盖 度 抱 盆 呈箕 或 状 妻 s ,撮 山 多 e 坡 t 州
在 5 。 ~ 0 ,构成 良好 的地表汇水条件 ,其汇水面 0 7。 积为 1. K m ,具备 沟谷 型泥 石流 形成 所需 的地 形条 04 4 件。 1 . 物源 区 .2 2 该泥石流沟主沟主要分布元古代第三期的闪长岩 、 少 石英 闪长 岩及 第 四系堆 积 物 , 主要包 括 崩坡 积物 、 泥 }
堆物 界 积 边 水 系
流 边 域界 3 03 0N 1 1m  ̄ 2 2
第四章泥石流活动危险性评估
运动
二类:具有整体搬运、分散堆积的特性。有龙头状和侧向条带状堆积。
特性
➢ 泥沙,石块在运动过程中易纳易出,容重及流量呈高度不均恒性和不稳定性。
➢ 运动边界不稳定,变形显著。
➢ 2.搬运能力大,惯性大,呈直进性,破坏能力极大。
25
冲积扇
洪积扇
规定了评估的基本内容、评估单位的责任。
泥石流活动危险性评估选用的各项判别和量化标准在目 前尚无专业标准、规范的条件下,应当符合国土资源部发布 的有关规定,并满足相邻学科的相关标准和规范要求,引用 的技术应能反映国内最新防灾科技水平。
7
评估现状:
1. 作为工程建设和规划实施的一项技术内容始于《条例》 发布之后;
致灾体(泥石流活动)的外动力(F) 灾害发生机率或危险程度(D)=
受灾体的承(抗)灾能力(E)
F —泥石流活动的外动力,以自然属性为主,可以通过泥石流活 动的强度、规模、发生频率等外动力参数进行外动力的综合量化分 析。
E—受灾体包括人、财产、建筑物、土地资源等,以社会属性为主; 其承(抗)灾能力首先需要进行易损性分析,然后通过计量统计;在 进行经济分析时,需要折合成货币单位。
扇形地形态不完全符合统计规 律,流路呈随机性,堆积扇纵、 横坡面不甚连续,常呈锯齿装
26
1. 流域内山坡面上和沟谷中存在大量的 自然形成或人为堆积的松散土体,且处 于不稳定状态。
2. 受人类活动干扰而失稳的某些在自然 条件下属于稳定的土体。
3. 活动空间条件:活动空间条件越大、 泥石流活动越充分,能认识泥石流的 信息也越多。
泥石流堆积扇
由流水堆积作用而 成,规模较小
在干旱、半干旱 地区,由流水堆 积作用而成,规 模较大
Wczzlo四川省大渡河瀑布沟水电站工程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生命是永恒不断的创造,因为在它内部蕴含着过剩的精力,它不断流溢,越出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它不停地追求,以形形色色的自我表现的形式表现出来。
--泰戈尔四川省大渡河瀑布沟水电站工程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添加时间:2007-09-11原文发表:2007-09-11人气:695--------------------------------------------------------------------------------本文章共 3280 字,分 3 页,当前第 1 页,快速翻页:1231前言瀑布沟水电站位于四川省西部大渡河中游汉源县和甘洛县接壤处,距成都直线距离 200km,距上游汉源、石棉两县城分别约 28km、80km,其下游 9km 处有成昆铁路汉源车站,坝址附近可通铁路和公路,交通方便。
瀑布沟水电站正常蓄水位 850.00m,总库容 53.90 亿 m3,最大坝高 186m,枢纽建筑物采用砾石土心墙堆石坝、左岸地下厂房、泄洪洞、岸边溢洪道布置型式。
电站装机容量 330 万 kW,保证出力 92.6 万 kW,年发电量 145.8 亿kW·h;电站建成后,由于水库的调节,能增加下游已建龚嘴、铜街子两水电站的保证出力 21.5 万 kW,经济效益显著。
瀑布沟水库地跨汉源、石棉、甘洛三县境区,控制流域面积 6.85 万 km2,当正常蓄水位 850.00m 时,干流水库回水至石棉县城,库长为 72km,总库容 53.90亿 m3。
瀑布沟水电站的勘察迄今已有二十余年历史,其中在 1994 年 6 月通过原电力工业部审查及批复;2001 年 12 月通过国家计委的项目建议书评估;2002 年国务院批准立项,将于 2003 年正式开工建设。
由于工程规模巨大,再加之整个瀑布沟水电站坝、库区涉及范围大、且地质条件较复杂,工程建设可能受已有地质灾害的影响,以及工程建设本身也可能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
泥石流活动识别评判
泥 石 流 形 成 过 程 框 图
降雨
流域环境
地形
植被
松散堆积物 人为的、自然的) (人为的、自然的) 崩 塌
滑 坡
分散补给 流( 流(QB) 泥
集中补给 流( 流(QH)
块体运动
QB
QH
QC
rc
1.3tf/m3
rc≥1.3tf/m3 泥石流
泥 石 流 活 动 产 出 环 境
1.
2.
3.
4.
流域内山坡面上和沟谷中存在大量的自然 形成或人为堆积的松散土体,且处于不稳定 形成或人为堆积的松散土体 且处于不稳定 状态。 状态。 受人类活动干扰而失稳的某些在自然条件 下属于稳定的土体。 下属于稳定的土体。 活动空间条件:活动空间条件越大、 活动空间条件:活动空间条件越大、泥石 流活动越充分, 流活动越充分,能认识泥石流的信息也越 多。 暴雨、地震、人类活动等影响的程度。 暴雨、地震、人类活动等影响的程度。
演变 的自然演变过程中,由于水动力作用,发生的一种泥沙(地表松散物)集中搬运现 的自然演变过程中,由于水动力作用,发生的一种泥沙(地表松散物) 型 象。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干预所造成的负面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将形成人为的泥石流,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干预所造成的负面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将形成人为的泥石流, 常见的人类不合理活动有: 常见的人类不合理活动有: 人类 不合 理活 动型 (1)工、矿、交通、城镇建设弃渣不当,环境意识不足,管理水平低。 交通、城镇建设弃渣不当,环境意识不足,管理水平低。 (2)切坡、陡坡开荒、过度放牧。过度砍伐森林等落后生产模式。 切坡、陡坡开荒、过度放牧。过度砍伐森林等落后生产模式。 (3)建筑标准较低的堤、坝、水渠、支挡等水工和土工建筑物。 建筑标准较低的堤、 水渠、支挡等水工和土工建筑物。 (4)陡坡面上植被单一,缺乏科学的多层次立体防护。 陡坡面上植被单一,缺乏科学的多层次立体防护。
泥石流活动的危险性评估
泥石流活动危险性评估模型泥石流灾害是一个确定性事件,在进行灾害形势评估预测时,需要根据现场调查和观测所获得的定量和定性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后,才能得到建筑物在外动力作用下的工作状态和灾害发生与否的定性结果,然后作为灾害形势评估的依据。
泥石流活动的灾变过程,取决于综合承(抗)灾能力(E),能否抗御外动力(F)的作用。
其危险程度的判别式可以概化为:泥石流活动的危险程度(D)=泥石流的致灾能力(F)/受灾体的承(抗)灾能力(E) 泥石流活动危险性评估的核心是通过调查分析确定泥石流活动的综合致灾能力和受灾体的承(抗)灾能力。
当 D<1:受灾体处于安全工作状态,不会成灾或成灾可能性小;D>1:受灾体处于危险工作状态,成灾可能性大;D≈1:受灾体处于灾变的临界工作状态,成灾与否的机率各占50%,要警惕可能成灾的那部分。
通过泥石流活动的综合致灾能力和受灾体的承(抗)灾能力多因素的比选,各选择4个因素作为评判因素,按4级量化进行分级评估。
参见表 1。
表 1 致灾体的综合致灾能力分级量化表泥石流的综合致灾能力F按表 1中四因素分级量化总分值判别。
F=16~13:综合致灾能力很强;F=12~10:综合致灾能力强;F=9~7;综合致灾能力较强;F=6~4:综合致灾能力弱。
(1)泥石流发生机率:高频:每年均发生,或一年内多次发生中频: 2~10年低频: 10~50年低频:>50年(2)泥石流活动规模:表 2(3)泥石流活动强度:表 3(4)泥石流堵塞程度表 4受灾体(建筑物)的综合承(抗)灾能力四因素分级量化表表 5受灾体(建筑物)的综合承(抗)灾能力E按表9中四因素分级量化总分值判别:E=4~6 :综合承(抗)灾能力很差;E=7~9:综合承(抗)灾能力差;E=10~12:综合承(抗)灾能力较好;E=12~16:综合承(抗)灾能力很好;表 6 泥石流活动危险区域的划分条件。
泥石流危险性评估
泥石流危险性评估1、泥石流的定义:由暴雨或冰雪迅速融化形成的一种突然爆发性的含大量泥砂、石块的急骤水流,并且挟带堆积在缓坡或山谷中的大量堆积物成为泥石洪流冲向山前地带的现象,称为泥石流。
2、泥石流的分类:(1)、按物质组成分为:泥流(rc≥1.6tf/m3 ,泥沙粒径主要由均匀的粉粒级以下物质组成)、水石流(rc≥1.3tf/m3 ,粉粒及粘粒含量极少,以沙、块石为主)、泥石流(rc≥1.3tf/m3,介于上述二种类型之间)。
(2)、按流域的沟谷形态分为:坡面型泥石流和沟谷型泥石流。
3、泥石流的识别特征:(1)、泥石流的活动过程特征:形成——输移——堆积;(2)、泥石流的要素特征: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4、泥石流成灾类型(1)破坏自然生态环境。
灾害沿通过地区展布,随地形变化成带状和片状。
(2)快速冲毁或淤埋通过地区的生产、生活设施及危及人身和财产安全。
(3)因堵塞而造成堵塞体上游的淤埋与淹没的灾害,堵塞体下游因堵塞体溃决而突发的冲毁或淤埋的灾害。
(4)诱发大河上、下游河段的灾害,直接灾害后果严重,难以抗御,并易诱发次生灾害。
5、泥石流特点及形成条件特点:暴发突然、历时短暂、来势猛、破坏力强。
形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松散的物源(土石)、可以携带松散物质的水和一定纵坡降的沟谷。
为此,崩滑流极易形成灾害链。
判别:如果一条沟在物源、地形、水源三个方面部有利于泥石流的形成,这条沟就一定是泥石流沟。
但泥石流发生频率、规模大小、粘稠程度,会随着上述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已经发生过泥石流的沟谷,今后仍有发生泥石流的危险。
6.评估的实施步骤(1)、评估单位接受建设单位的委托,根据评估项目的重要性和成灾环境的复杂程度确定评估等级,并根据评估种类确定评估内容及任务;(2)、收集相关的基础资料,并根据基础资料进行现场踏勘;(3)、按建设项目确定评估范围;(4)、按评估要求进行现场详勘,分类收集有关资料分项进行评价和量化处理。
四川省大渡河瀑布沟水电站工程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四川省大渡河瀑布沟水电站工程区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目录1 前言 (1)1.1 评估依据 (2)1.2 征地情况及评估范围 (2)1.3 建设项目类型与评估级别确定 (2)1.4 评估工作概况 (3)2 地质环境条件 (6)2.1 气象、水文 (6)2.2 区域地质 (6)2.3 地震 (9)2.4 水库基本地质条件 (10)2.5 枢纽区基本地质条件 (11)2.5.1 地形地貌 (11)2.5.2 地层岩性 (12)2.5.3 地质构造 (14)2.5.4 物理地质现象 (15)2.5.5 水文地质 (16)2.6 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17)3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17)3.1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标准 (17)3.2枢纽建筑区地质灾害类型、发育特征及危险性现状评估 (18)3.2.1古拉裂变形体发育特征及危险性现状评估 (18)3.2.2上游桥变形体发育特征及危险性现状评估 (21)3.2.3崩塌变形体发育特征及危险性现状评估 (23)3.2.4泥石流发育特征及危险性现状评估 (24)3.3建材开挖区地质灾害类型、发育特征及危险性现状评估 (24)3.3.1 黑马料场 (24)3.3.2 深启低料场 (26)3.3.3 卡尔沟块石料场 (27)3.3.4 加里俄呷块石料场 (27)3.3.5 管家山粘土料场 (27)3.4场内公路区地质灾害类型、发育特征及危险性现状评估 (28)3.4.1 左岸公路施工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危险性现状评估 (28)3.4.2 右岸公路施工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危险性现状评估 (29)3.5 堆碴场区地质灾害类型、发育特征及危险性评估 (30)3.5.1三谷桩碴场 (30)3.5.2 脚落沟碴场 (30)3.5.3 落哈碴场 (30)3.6 水库区地质灾害类型、发育特征及危险性评估 (31)3.6.1 库区滑坡、崩塌及泥石流发育分布状况 (31)3.6.2 库区滑坡(含变形体)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34)3.6.3 库区崩塌(危岩)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38)3.6.4 库区泥石流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43)3.6.5 库岸稳定性分段及评价 (47)3.7 移民搬迁新址及黑马生活营地地质灾害类型、发育特征及危险性评估 (50)3.7.1 汉源新址—萝卜岗场地地质灾害类型、发育特征及危险性评估 (50)3.7.2 库区内各集镇新址地质灾害类型、发育特征及危险性评估 (52)3.7.3 黑马营地地质灾害类型、发育特征及危险性评估 (55)4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56)4.1 工程建设诱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 (56)4.1.1 枢纽建筑区工程建设诱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 (56)4.1.2建材开挖区工程建设诱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 (62)4.1.3场内公路区工程建设诱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 (63)4.1.4堆碴场区工程建设诱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 (66)4.1.5水库区工程建设诱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 (67)4.1.6移民搬迁新址区即黑马营地工程建设诱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 (72)4.2 工程建设本身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 (77)4.2.1 工程建设本身可能遭受滑坡灾害的危险性评价 (77)4.2.2 工程建设本身可能遭受崩塌灾害的危险性评价 (77)4.2.3 工程建设本身可能遭受泥石流灾害的危险性评价 (78)4.2.4 工程建设本身可能遭受水库坍岸的危险性评价 (78)4.2.5 工程建设本身可能遭受其他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价 (79)5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 (80)5.1 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原则 (80)5.2 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 (81)5.2.1 枢纽建筑区 (81)5.2.2 建材开挖区 (82)5.2.3 场内公路区 (83)5.2.4 堆碴区 (83)5.2.5 水库区 (83)5.2.6 移民搬迁新址区 (85)5.3 场地工程适宜性评估 (88)6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建议 (88)6.1 边坡失稳、滑坡的防治措施 (89)6.2 泥石流灾害防护措施 (90)6.3 崩塌、危岩、落石等灾害防治措施 (90)6.4 水库坍岸的防护措施 (90)6.5 坝基渗流的防治措施 (91)6.6 水库诱发地震的防治措施 (91)7 结论与建议 (91)7.1主要结论 (91)7.2 建议 (92)1 前言瀑布沟水电站位于四川省西部大渡河中游汉源县和甘洛县接壤处,距成都直线距离200km,距上游汉源、石棉两县城分别约28km、80km,其下游9km处有成昆铁路汉源车站,坝址附近可通铁路和公路,交通方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渡河响水沟泥石流特征及危险性评价沈远1,邓荣贵1,张丹2(1.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岩土工程系,成都 610031;2.四川省安全科学技术研究院,成都 610016) 摘要:2009年7月23日,四川甘孜州康定县舍联乡长河坝水电站施工区响水沟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造成16人死亡,38人失踪和严重的财产损失。
响水沟是大渡河上游段右岸一级支沟,近百年来泥石流活动不明显。
由于之前近一个月的连续降雨,沟谷内的不稳定堆积物基本处于饱水状态,而当日的强降雨直接诱发了此次泥石流灾害。
本文根据现场调查资料,就该沟泥石流的形成条件、灾害成因及特征进行分析,并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关联分析方法和沟谷泥石流危险度计算分析综合评价其危险性。
结果表明响水沟在极端气象条件下仍有可能发生中等至大规模暴雨型粘性泥石流。
关键词:泥石流 灾害特征 危险性评价 响水沟 中图分类号:P642.23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沈远( 1985-),男,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岩土体稳定性及地质灾害方面的研究。
Email :5266luyuan@0 引言长河坝水电站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境内,地处大渡河上游金汤河口以下约4km ~7km 河段。
距上游的丹巴县约85km ,距下游的泸定县约50km ,库坝区有省道S211线相通,并在瓦斯河口与国道G318线相接,交通较方便。
水库正常蓄水位1690m ,总库容为10.75亿m 3,地下式厂房,装机容量2600MW 。
大坝为面板堆石坝,最大坝高240m 。
2009年7月23日凌晨,水电站施工区内大渡河右岸的响水沟突然暴发特大泥石流。
此次泥石流过程约有50万立方的泥石流物质堆积到大渡河内,使大渡河河道阻塞,形成回水长约3000米,库容达300万m 3的堰塞湖,造成S211线多处中断,大约3公里道路被淹没,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直接经济损失约500万元。
近年来,随着山区社会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和泥石流灾害的频繁发生,我国泥石流研究得到了长足发展,其中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研究成果颇丰。
目前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的方法主要有:模糊数学法、神经网络法、信息熵法、层次分析法、灰色关联法及GIS 等[1-6],主要研究思路大体有以下两种:一是以某一种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方法研究为主结合具体泥石流灾害验证其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二是以某一个或几个泥石流沟为研究对象运用地质分析和某一种单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方法相结合综合评价其危险性。
前者重方法研究,应用范围较广,虽然有个例验证但推广运用时因具体差异往往准确性较差;后者重单沟研究,结合具体的地质环境分析所得评价准确性高,又因条件限定较多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其推广应用。
目前公开发表的响水沟泥石流研究成果还很少,包括一篇响水沟“7.23”泥石流灾害纪实短文[7],和一篇此次泥石流灾害气象成因和防御对策研究[8]。
后者应用常规气象资料对灾害的气象成因及其诱发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短时强降水是导致此次特大泥石流灾害的直接原因。
本文在实地详细调查和相关资料收集分析基础上,以响水沟为研究对象,对其泥石流形成条件及灾害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单沟泥石流危险度等方法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全面评价该沟的泥石流危险性。
结合两者评价结果和响水沟既有泥石流灾害的形成条件及特征,对其危险性进行综合评价。
从而为当地社会生产和水电站后续施工、安全运营的相关决策提供依据,也为今后类似的泥石流研究提供思路。
1泥石流形成条件概述1.1流域位置及特征响水沟位于长河坝水电站大坝上游约2km处,是大渡河右岸一级支沟,流域形态及地势特征见图1。
流域面积约51.64km2,沟长约14.535km,沟源最大高程为4790m,沟口高程为1510m,平均坡降240‰,沟道总体较为顺直,沟谷较窄,沟道宽窄变化与陡缓变化相对应。
沟道纵坡整体上具有下缓上陡的特征。
沟道断面呈窄“V”字形,左岸斜坡平均坡度约34°,南岸斜坡平均坡度约为38°,局部段为峡谷,两侧山坡大部分地段卸荷松动的基岩裸露,相对较缓段斜坡灌木丛与少量乔木发育。
图 1 泥石流沟地势特征Fig 1. Terrain features of debris flow gully1.2地质条件流域内出露的基岩多为古元古代石英闪长岩,中段基岩则主要为康定群变质混合杂岩系,分为冷竹关岩组和咱里岩组,基岩风化卸荷严重。
覆盖层主要为残坡积碎石土和现代冰水堆积风化土,流域下段则多为崩坡积、洪积和泥石流堆积块碎石土,疏松至稍密状。
流域内物理地质现象较发育,主要为风化卸荷、崩塌和溜滑等。
响水沟两岸斜坡因卸荷发育了许多松动岩体和危岩体。
1.3气象条件本流域属川西高山峡谷河谷暖温带气候区,气候类型复杂,垂直分带变化明显。
根据施工区上下游的丹巴、泸定两个气象站资料,年平均气温约17.8℃,极端低温在-10℃以下,极端高温约36.2℃。
降水量较少,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约611.2mm,月最大降水量约122.7mm,日最大降水量约53.6mm,降水量主要集中在5~10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90%左右。
1.4植被及工程活动高程4000m以上缓坡地带为草本植物、灌木丛和高山植物带,较不发育,陡峻斜坡地带岩土裸露,植被不发育;高程2500~4000m段主要为灌木丛及针叶林乔木带,植被较发育;2500m高程以下为针叶林及阔叶林乔木与灌木混交林带,植被较发育,覆盖率约为70%。
由于矿产资源和水电资源的开发等山区工程活动日益增多,在破坏植被增加水土流失的同时工程弃碴堆积于沟内增加了泥石流物源,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和扩大了泥石流产生的危险性及规模,为山洪和泥石流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1.5泥石流发育特征响水沟泥石流为沟谷型泥石流,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没有明显的界线,即形成区物源不集中,流通区既有物源补充,又有物源堆积,沟口堆积区范围非常狭窄,地形上不明显。
形成区主要分布于高程2900m~4790m(北支沟)和2900m~4400m(南支沟)范围内,呈冰川地貌和剥蚀地貌,沟道右侧斜坡平均坡度约为28°,左侧斜坡坡度约为39°。
在形成区范围内,北支沟沟道纵坡和两侧斜坡坡度均为两头陡中间缓,而南支沟则为上段缓下段陡。
物源主要为沟床冰水堆积物、洪积物、沟道古泥石流堆积物以及两岸崩积物。
因斜坡坡度较大,沟谷两岸堆积物暴雨时饱水,经浅沟激流淘蚀和冰雪融化刨蚀作用,容易产生坍滑型失稳,大部分堆积体处于不稳定或潜在不稳定状态。
北支沟流域面积约19.83km2,总物源约有2680万m3,其中活动物源主要分布在沟谷两侧10~40m范围内,约有215万m3;南支沟流域面积约15.12km2,总物源约有1740万m3,其中活动物源主要分布在沟谷两侧20~50m范围内,约有150万m3。
流通区高程范围为1510m至2900m,呈剥蚀地貌,沟道纵坡相对较大,横坡较陡,沟谷呈窄“V”型谷,左、右岸斜坡坡形及坡度基本一致,平均约为35°。
植被较发育,类型主要是低矮灌木丛及乔木,部分陡峻斜坡段岩体裸露。
物源主要是分布在相对较缓斜坡上的坡残积物和沟道中的崩坡积物、洪积物和古泥石流堆积物,类型主要为块碎石土,以粗、中粒物质为主,疏松状。
该段流域面积约20.45km2,总物源约有1100万m3;其中,活动物源主要分布在沟道中及两侧15m~25m范围内,约有75万m3。
响水沟没有典型的泥石流堆积区,沟道常年洪水携带的固体物质全部进入大渡河被带走。
2“7.23”泥石流灾害成因及特征该泥石流沟具有丰富的物源,大部分位于2900m高程以上的泥石流形成区,少数位于流通区,物源类型以中粒和细粒物质为主。
沟道整体上较为顺直,除沟源附近沟谷相对宽敞,断面呈“V”字形外,其余沟段断面均呈宽“U”字形,沟道平均纵坡达240‰,洪水汇流迅速,水动力较大,具备了产生大规模泥石流灾害的沟道条件。
2009年7月间,流域内连续出现多个降雨过程,使该沟全流域特别是沟床及沟岸的堆积物饱水,在此基础上22日晚至23日凌晨又出现大暴雨。
据大坝施工管理人员口述和文献[7]的记载,康定县1小时降水量达到21.8mm,为当地有历史记录以来最大值。
24小时最大降雨量约231mm,局部2小时最大降雨量大于50mm。
此次罕见的强降雨形成的洪水提供巨大的起动力将上游段沟道内崩坡积物、洪积物及季节性冰水堆积物起动形成泥石流,沿途刨蚀沟道,使沿沟活动性物源参与泥石流活动,从而形成大规模泥石流。
沟道“揭底”现象在后期实地调查时仍有明显痕迹(见图 2)。
泥石流运动中少数泥石流固体物质堆积在相对开阔的沟段两岸或较高平台上,约有50万m3泥石流物质进入大渡河。
图 2 泥石流揭底冲刷现象Fig 2. Debris flow bottom tearing scouring phenomenon 由残留在沟道转弯处的泥石流堆积物取样测试推测此次泥石流容重在20kN/m3以上,为典型的粘性泥石流,沟道右侧堆积的泥石流物质为块石、碎石和粉粒、粘粒混杂(见图 3)。
沟道左岸石壁上遗留的粘性泥石流灰黑色泥浆物质,还可见朽木被石壁撞击粉碎成纤维状,说明泥石流因粘度大,流速高,冲击力巨大(见图 4)。
图 3 泥石流堆积物特征Fig 3. Debris flow deposit characteristic图 4 泥石流泥痕Fig 4. Mud mark by debris flow因受此次泥石流冲蚀,2000~2100m高程段沟道变得相对开阔,而在右岸新揭示出的剖面上发现了古泥石流堆积物,其中剖面底部为洪积物,中间为含泥量约为10~20%的粘性泥石流物质,上部为崩坡积物,表面为现代崩坡积物,其间夹约20~30cm厚的腐质植被层;右岸出露较厚的古泥石流堆积物中含直径30~40cm的乌木,其方向与沟道方向基本一致,说明响水沟历史上曾发生过泥石流。
经访问得知,响水沟已有至少100年未发生过泥石流,即该沟是一条频率极低的泥石流沟。
上述迹象表明此次泥石流为“暴雨—沟谷—极低频—大规模-粘性”泥石流。
3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本文在实地调查和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定性分析的同时,分别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和沟谷泥石流危险度计算综合评价响水沟泥石流危险性。
3.1定性分析评价2009年7月,响水沟发生大规模泥石流后,主沟中总物源减少,但沟道两侧原先的草丛、灌木等植被遭到泥石流活动破坏,大量转化为活动性物源;水电站等工程施工仍有不少弃碴进入沟道,其中粘粒、粉粒等细颗粒含量较大,再次产生粘性泥石流的物源条件更好。
原来常年洪水和清水冲刷作用将沟道表层中细粘粒带走,浅表层形成了由漂石、块石和孤石组成的自然“码砌”的护坦,而此次大规模泥石流使该护坦遭到严重破坏,相同降雨条件下更容易起动沟道内的物源而产生泥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