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名词解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科学名词解释

大气(层/圈):包围在地球表面并随地球旋转的空气层

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蒸气、悬浮微粒

大气的分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电离层、逸散层

大气边界层:在对流层下部靠近下垫面的1.2~1.5km 范围内的薄层大气。

大气边界层的主要特征:湍流运动、风、温度的垂直分布

大气污染是指进入大气环境的物质或能量达到一定数量并维持一定时间,导致化学、物理、生物或放射性等方面的特性改变,从而对人体健康、生态系统和环境系统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大气污染源指向大气环境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场所、设备和装置。

大气污染物: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并对人和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

雾霾:指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使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恶化,如果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0米时,将这种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称为霾(Haze)或灰霾(Dust-haze)

光化学烟雾:指大气中HC和NOX在阳光中紫外线的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所产生的含有醛类、O3、过氧乙酰硝酸酯(PAN)、硝酸等物质、具有强氧化性、呈淡兰色的混合烟雾。对生物有毒害作用。

大气温度沿垂直方向上随高度变化的速率称为气温垂直递减率(大气降温率)

气温干绝热递减率:在理想状态下,干气块在绝热(不与周围气体进行热交换)条件下上升时,温度随气块上升而下降的速率

气温沿垂直高度的分布状况称为温度层结。

污染系数:表示风向、风速的联合作用对空气污染物扩散的影响。

温室效应概念及其机理

太阳发出的短波辐射透过大气层到达地面,使地表温度上升,发出长波辐射,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对短波吸收很弱,而对长波辐射吸收很强。因此地表从太阳辐射获得的热量相

对多,而散失到大气层以外的热量相对少,地球表面的温度得以维持,这就是大气的温室效应。

“酸雨”(狭义)指pH值小于5.6、呈酸性的降水

酸雨(广义)指pH值小于5.6、呈酸性的大气沉降物。

洁净煤技术是指从煤炭开发利用的全过程中,旨在减少污染排放与提高利用效率的加工、燃烧、转化及污染控制等新技术,主要包括煤炭洗选、加工、转化、先进发电技术、烟气净化等方面的内容。洁净煤技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烧煤洁净技术,二是煤转化为洁净燃料技术。

水圈:

海洋、陆地、大气中固态水、液态水、气态水构成的一个大体连续、相互作用又相互不断交换的圈层。

水循环:

在太阳能和地球表面热能的作用下,地球上的水不断被蒸发成为水蒸

气,进入大气。水蒸气遇冷又凝聚成水,在重力的作用下,以降水的形式落到地面,这个周而复始的过程,称为水循环。

生态用水:

是指河流必要的天然径流量,可以受纳一定的污水,维持水生生物的生长,以及维持区域地下水的补给。

水资源:

广义上说“水资源”是指自然界中任何形态(包括水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的形式)、存在于地球表面和地球的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中的水。

狭义的“水资源”是指地球上可利用的或者可能被利用的、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保证的、在一定时间内可以更新的那部分淡水量。

水污染:

是指水体中某种物质或能量的过量介入,超过水体本身自然净化能力,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等方面的特性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和过程。

化学需氧量(CODCr/Mn):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氧化1 L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以氧的mg/L表示。

生物化学需氧量(BOD5):是指在有溶解氧的条件下,好氧微生物在分解水中有机物的生物化学氧化过程中所消耗的溶解氧量。

总有机碳量(TOC):是以碳的含量表示水体中有机物质总量的综合

指标。由于TOC的测定采用燃烧法,因此能将有机物全部氧化,它比BOD5或COD更能反映有机物的总量。

总需氧量(TOD):当有机物全部被氧化时,C、H、N、S等氧化成CO2、H2O、CO和SO2等所需的氧量。

水体富营养化:

指由于水体中营养物质(N、P、C等)过多,导致某些水生生物(特别是藻类)大量繁殖,水体溶解氧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它水生生物生长受抑制的现象和过程。

土壤:

是地球陆地上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物的疏松表层。是人类农业生产的基地和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

土壤有机质:

指存在于土壤中所有的含碳物质,主要来源于植物、动物残体。

土壤有效水最大含量:

田间持水量与萎蔫系数之间的差值即为土壤有效水最大含量。

土粒是构成土壤固相的基本颗粒

土壤各级土粒的相对含量称为土壤机械组成

土壤质地是根据土壤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一般分为砂土、壤土、粘土。

土壤结构:

指土粒的排列、组合形式,具体指土壤中矿物质、有机质、土壤空气、土壤溶液的数量组成及其空间排列方式。

土壤结构体的基本指标:土壤密度、土粒密度、孔隙度

土壤孔性是指土壤孔隙数量大、小孔隙的分配和比例特征。

土体构造:指上、下土层质地、结构的垒结状态。

母质:是风化壳的表层,是形成土壤的基础物质,构成土壤矿物质的基本材料,提供植物必需的养料元素。

土壤胶体:指土壤中颗粒直径小于1um或2um,具有胶体性质的微粒,固体颗粒中最细小的,物理性质和物理化学性质最活泼的部分,和土壤一起构成土壤——胶体体系,保肥、供肥能力、土壤污染与净化、酸碱反应、缓冲作用、氧化-还原反应、其他物理性质都与之有关。

离子交换:土壤胶体所吸附的离子与土壤溶液中带相同电荷的离子间进行等量、可逆交换的过程。

离子交换量:在一定pH条件下,100g土壤所含有的全部可交换离子的摩尔数。分CEC和AEC。

阳离子交换量:指土壤所能吸附和交换的阳离子的容量

交换性酸:指交换性阳离子成分中的H+和Al3+

盐基饱和度:在土壤胶体所吸附的全部阳离子中,盐基性离子所占的百分比。

活性酸:指与土壤固相处于平衡状态的土壤溶液中的H+离子;

潜性酸:指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性致酸离子,转变成溶液中的H +离子时,才会显示的酸性。

土壤缓冲性:

狭义而言,土壤缓冲性指土壤抗衡酸、碱物质,减缓pH变化的能力;广义而言,土壤是一个巨大的缓冲体系,对营养元素、酸碱物质、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