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
作者是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献给汉安帝)。
《说文解字》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
许慎根据文字的形体,创立540个部首,将9353字分别归入540部。
540部又据形系联归并为14大类。
字典正文就按这14大类分为14篇,卷末叙目别为一篇,全书共有15篇。
《说文解字》共15卷,其中包括序目1卷。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系统地阐述了汉字的造字规律——六书。
《说文解字》的体例是先列出小篆,如果古文和籀文不同,则在后面列出。
然后解释这个字的本义,再解释字形与字义或字音之间的关系。
《说文解字》中的部首排列是按照形体相似或者意义相近的原则排列的。
《说文解字》开创了部首检字的先河,后世的字典大多采用这个方式。
《说文解字诂林》
作者简介: 丁福保(1874-1952),字仲祜,别号畴隐丁氏原有国学基础,钻研《说文解字》,历时30年,汇集182种1036卷注释和研究《说文》之著作,以许慎的原书次序为纲,编辑成《说文解字诂林》,于民国17年出版。
许氏《说文》一书,为研究国学必备之籍。
惟自逊清乾嘉以来,关于《说文》之著作品,不下二三百种之多。
学者如欲检查一字,非遍检各书不可;而单文零义之散见于各家文集及笔记中者,一时尤难检阅。
今丁君编辑此书,合原书一千余卷,囊括有清代许氏之学,汇为渊海,检一字而顷刻即得,得一字而各说咸备,凡古书中之所谓某为正字,某为借字,某为古文,某为异文等,昔人穷老尽气而不得者,今费半小时即可得之。
所以此书一出,不仅集许学之大成,实亦治《说文》者最便利之捷径也。
--于右任由于这部书能“聚数百人腹简渊博之学说于一端”,使学者得以“互相参校,洞见症结”,所以自上个世纪30年代问世以来,一直是古文字学的重要参考书,深受学术界的重视。
《康熙字典》
是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
该书的编撰工作始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历时六年,因此书名叫《康熙字典》。
由总纂官张玉书、陈廷敬主持,修纂官凌绍霄、史夔、周起渭、陈世儒等合力完成。
字典采用部首分类法,按笔画排列单字,字典全书分为十二集,以十二地支标识,每集又分为上、中、下三卷,并按韵母、声调以及音节分类排列韵母表及其对应汉字,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47,035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
《经籍籑诂》
经:儒家经典。
籍:儒家经典以外的典籍。
籑:收集整理。
诂:古人对古书的注解。
《经籍籑诂》为中国训诂学书。
清代阮元主编,书成于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
全书共106 卷,按平水韵分部,每1韵为1卷。
各卷单字略依《佩文韵府》次序编排。
凡一字数体,“通作”、“或作”之类,依《集韵》置于一处。
一字数读的,依韵分入各部。
单字不注音。
释义一般先列本义,次列引申义,再列辗转相训与名物数象。
此书将唐代以前古籍正文和注解中的训诂搜集在一起,颇便检查。
所收为单字, 但注释中也包括双音词,是中国唯一的一部汇辑经传子史的引证于一书的大型训诂词典。
通行中华书局影印阮元琅仙馆原刻本,改正原刻明显的脱、衍、误字,并附笔画索引与同字异体表,最为完备。
《经籍籑诂》还是中国唯一一部大型的汇辑古书中的文字训释编排而成的训诂词典,所
辑录的文字训释都是唐以前的经传子史和训诂书、字书、韵书、音义书中所有的注释。
采用古书达100多种,收字13349字。
《经传释词》
解释经传古籍中虚词的专著。
清代王引之撰。
《经传释词》共收虚字160个,虽以单音虚词为主,但有同义虚词连用的,也偶然随文论及,如“庸”字后,附及“庸何”、“庸安”、“庸讵”、“庸孰”4词,这是他的高明处。
然而《经传释词》仍有缺点,一是阙漏较多,甚至《经义述闻》论过的,《释词》也失载。
《经义述闻》曾论《左传》宣公十二年“又可以为京观乎”,证明“可”即“何”,《释词》却失载。
二是偶有误解古书处,其至因此断句失误,如卷二“焉”字,引《庄子·则阳篇》:“君为政,焉勿卤莽;治民,焉勿灭裂”,硬把“焉”字解作“於是”,其实“焉”字应属上读。
还有若干解释不确切,为杨树达、《词诠》所不取。
然而这书到现在还有相当参考价值。
《经传释词》初有家刻本,后有学海堂《皇清经解》本,钱熙祚《守山阁丛书》本。
中华书局有排印本,并有附录数种。
湖南岳麓书社的排印本,又附以黄侃、杨树达的案语370余条,印于相应文字的书眉。
案语虽未必尽可信,但可以给读者以启发。
《经传释词》同样因声求义,不限形体。
比如把欥、聿、遹、曰列为一条,抑、意、噫、亿、懿列为一条,嘻、僖、唉、诶、熙列为一条,这种排列法,便是重声音的证据。
书分十卷,以喉、牙、舌、齿、唇为序,也暗暗含有音近义通之意。
其论证之法,大致是用古注推衍、互文同训、异文互证、同文比例、据文意以揣摩这样几条。
凡可解者解之,其不可解者谓之“语助”。
语助有语助之理,或有古注可依,或有旁证可参,或有众多的语言事实为据。
由此而无不可解。
真可谓“揆之本文而协,验之他卷而通”,所至涣然冰释,怡然理顺。
即使诘屈聱牙、扞格难通的地方,一到王引之那里,就都如后世常谈、市人恒语了。
世人推崇《经传释词》不是没有道理的。
用训诂方法研究虚词所能达到的高度,王引之已经登峰造极。
后来学者的补作,以及《古书虚字集释》、《广释词》之类的著作,虽有所补苴,不无贡献,但都是这个高限之内,只能算作《释词》的成就的延伸而已。
《助字辨略》
解释古籍虚词的书。
清代刘淇著。
《助字辨略》实是第一本有较高水平的研究古籍虚词的书:①所收单词,除同音相通者外,有476字,较之王引之《经传释词》的160字,几乎有近3倍之多。
②所收的例句,除先秦两汉古书以外,下及唐诗宋词,范围广泛。
③所收复音词不少,甚至“等头”、“等闲”、“者边”等唐宋人常语也收了进去,约略计算有1140条。
刘淇不收元曲,说“他日别为一编”。
《助字辨略》初刻于清康熙五十年(1711),估计成书在此年以前不久。
刘淇此书,曾经几次木刻,但已难见到,早年开明书店印有章锡琛的校注本,他一方面校订脱误,一方面汇释各家注释解说,分别列于有关词句之后,排印出版,且附以索引,检阅方便。
现在中华书局已有重印本。
《佩文韵府》
类书,是清代官修大型词藻典故辞典之一,专供文人作诗时选取词藻和寻找典故,以便押韵对句之用的工具书。
清张玉书、陈廷敬、李光地等七十六人奉敕编撰。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开始编写,康熙五十年(1711年)成书。
“佩文”是康熙的书斋名。
其正集四百四十四卷,单字约一万个,引录诗文词藻典故约一百四十万条。
《佩文韵府》以元阴时夫《韵府群玉》和明凌稚隆《五车韵瑞》为基础,再汇抄类书中有关材料增补而成。
本书按平水韵分平、上、去、入四声,每一声按韵目依次排列,每一字下注出反切音和较早的字义,下收尾字与标目字相同的词。
收词又分“韵藻”、“增”、“对
语”、“摘句”四类,每类以构词字数排列。
“韵藻”为阴氏、凌氏两书原有部分;“增”为阴氏、凌氏两收未见补之词;“对语”为二字、三字对使词;“摘句”为以该字为尾的五、七言诗。
同字数的词以经、史、子、集为序,兼顾时间。
每词下引古书用例,少一二条,多者数十条,引文一般只注书名,引诗只标作者。
每一韵部後有“韵藻补”一项,收不见于阴、凌两书之字。
《佩文韵府》所收之词,上自先秦典籍,下至明代文人著作,至今仍然是人们查阅古代词语、成语和典故出处的极为重要的工具书,对于语言学习和研究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但因为它所引书证,卷帙过于浩繁,编制欠精,所据资料又多辗转抄袭,讹误不少。
且引书不注篇名,使用不便。
所收语词全按倒序排列,也不便查找。
商务印书馆和上海古籍书店的影印本,书後附有四角号码索引和笔划索引,可供不熟悉古韵的人使用。
《词诠》
词诠是近人杨树达著,192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1965年中华书局重印。
这是一部虚词词典。
按语法词类来分析各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包括虚词的通常用法及特殊用法。
体例是每解一个虚词,先注音,次辩明其词类,再说明其意义和用法,再列举书证。
结合词类具体指明古汉语中虚词的语法作用,是虚词研究的发展。
本书共收虚词四百六十九个字,其中包括不常见的虚字。
通俗易懂,对初学古代汉语的比较适用。
本书是按注音字母音序编排的,并附有《部首目录》,第二版末附有拼音索引,可供查检。
《汉语大字典》
《汉语大字典》全书约2000万字,共收楷书单字56000多个,凡古今文献、图书资料中出现的汉字,几乎都可以从中查出,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收集汉字单字最多、释义最全的一部汉语字典。
由四川、湖北两省300多名专家、学者和教师经过10年努力编纂而成的,以解释汉字的形、音、义为目的的大型汉语专用工具书。
全书收录单字54678个,是当今世界上收录汉字最多的一部字典。
凡古今文献资料中出现的汉字,基本上都可以在该字典中找到。
该字典以部首编排。
在传统的214个部首的基础上,酌情删并为200个部首。
正文7卷,每册前有“总部首目录”、“部首排检法说明”、“新旧字形对照举例”、各卷“部首目录”和“检字表”。
第8卷是各种附录、分卷部首表、全书笔画检字表和补遗。
《汉语大字典》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注意吸收今人的研究成果。
它注重形音义的密切配合,尽可能历史地、正确地反映汉字形音义的发展。
在字形方面,在楷书的单字条目下,收录了能够反映形体演变关系的、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和隶书形体,并简要说明其结构的演变。
所收入的每一个形体都有可靠的实物或拓片为依据,不选用二手或三手材料。
在字音方面,对收录的楷书单字尽可能地注出了现代读音,并收列了中古的反切,标注了上古的韵部。
在字义方面,不仅注意收列常用字的常用义,而且注意考释常用字的生僻义和生僻字的义项,还适当地收录了复音词中的词素义。
释义准确,义项齐备,例证丰富典范。
《汉语大词典》
《汉语大词典》,大型多卷本汉语语词词典。
罗竹风主编。
中国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纂,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
全书正文12卷,共收单字2.27万,复词37.5万,约5000万字,并配有插图二千余幅;另有《附录·索引》1卷。
1986年11月第一卷出版,至1993年11月全书出齐。
1994年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
《汉语大词典》编纂始于1975年。
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上海五省一市的
1000多名专家学者参与编写。
全书从古今数千种汉语典籍著作中广泛收词,积累资料卡片近1000万张。
以“古今兼收,源流并重”为编纂原则,所收单字以带复词并有引文例证者为限。
依200个部首编排,以繁体字立目,简化字括注于后。
单字下用汉语拼音标注现代音,并征引古代字韵书中的反切古音。
复词亦以繁体字立目,广泛收列古今汉语中的词语、熟语、成语、典故和较常见的百科词,集古今汉语词汇之大成。
义项分析精当齐全,释义扼要准确,并辅以丰富饱满的书证。
每个义项一般精选3~4条书证,全面反映语词的历史源流演变。
书证涉及经部史部、诸子百家、古今文人别集、戏曲小说、笔记杂著、宗教经典、科技著作、学术专著、近现代报章杂志乃至方志、碑刻、出土资料等,弥足珍贵。
六书
古人把汉字的造字方法归纳为六种,总称“六书”,即所谓“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这六种方法不是在造字之前就有的,而是后代的文字学家归纳和概括出来的。
四体二用
四体二用:清代语言学家戴震分析汉字“六书”得出的结论,认为汉字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为造字法,转注、假借两种为用字法,这叫做“四体二用”。
六书中的四体二用中的二用指的也就是转注、假借.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个词的最初的含义称作本义。
以本义为出发点,根据它所反映的事物或现象的各个特点,词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又会产生若干个与本义相关但并不相同的意义,这就使词的引申义。
本义和众多的引申义组成了整个词义系统。
偏义复词
偏义复词,是指一个复音词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构成,但整个复音词的意思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而另一个语素只是作为陪衬,只有一个形式,只起到构词的作用,相当于一块化石,又叫化石语素。
例如:“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契阔”中的“契”是投合,“阔”是疏远,在这里是偏义复词,偏用“契”的意义。
“契阔谈宴”就是说两情契合,在一处谈心宴饮。
偏义复词的运用,按词的构成关系来看,常见的有两种形式:
1、两个语素意义相对或相反
例一: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石钟山记》)
——“浅深”是反义词,此处只取“深”的意义
例二: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出入”是反义词,此处只取“入”的意思
例三:他常在背地里褒贬别人
——“褒贬”是反义词,此处只取“贬”的意思
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或相关
例一: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
——“园圃”是相近词,分别是“种树的、种菜的地方”,此处只取“园”之意
例二: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国家”是相关词,此处只取“国”之意
例三:言其厉害。
(毛遂自荐)
——偏的还是利
传
替经书作注的著作。
一般由他人记述,亦有自述生平者,称"自传"。
传记大体分两大类:一类是以记述翔实史事为主的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另一类属文学范围,以史实为根据,但不排斥某些想象性的描述。
注
註
(1) 用文字解释词句[note]
《说文》无註字。
《说文解字序》: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五曰转注。
其字作“注。
”段玉裁曰:“俗作注”。
——清·雷浚《说文外编》
先儒传埻,一切废不用。
——《宋史》
(2) 又如:批注(加评语和注解);评注(评论并注解);注述(注释和著述);注官(注出拟授官职);注家(从事注释的人);注语(用作说明的文字);注赞(关于言行的说明和赞语)
(3) 记载;登记[register]
一事註乎志,所以恶子也。
——《谷梁传》
重黎记註。
——《后汉书》
(4) 又如:注代(古代前后仕官吏替换时登记备案);注记(记载,记录)
笺
【释义】①供写信、题词等用的纸张:信笺|便笺。
②书信:手笺。
③注释;注解:笺注|笺释。
===================关于这个字的更多的信息=================
笺<动>
(形声。
从竹,戋声。
本义:注释) 同本义
笺,表识书也。
…字亦作牋。
――《说文》
笺,书也。
――《广雅》
郑子诸经皆谓之“注”,此言笺者……记识其事,故称为“笺”。
――孔颖达《毛诗正义》
又如:笺释(犹笺注);笺疏(笺注);笺训(笺注训释)
笺<名>
注释的文字
笺注纷罗,颠倒是非。
――韩愈《施先生墓铭》
又如:;笺记(古文体名)
供题诗、写信等用的(质量较高的)小幅纸张
中国古代写给帝王的书信
笺(笺)jiān
⒈精美的或小幅的纸张:手~。
便~。
信~。
〈引〉书信:来~已阅。
⒉注释:~注。
⒊〈古〉一种文体,写给尊贵者的书信:投~求归。
疏
[动]
(1) (会意。
“疋”有通的意思。
本义:疏导,开通)
(2) 同本义[dredge]
疏,通也。
——《说文》。
疋者,破包足动也。
孕则塞,生则通。
因转注为开通分远之谊,俗字作疎,故汉疏广之后,隐其半为束氏。
疏为川谷,以导其气。
——《国语·周语》。
注:“通也。
”
禹疏九河。
——《孟子·滕文公上》
疏为川渎、沟洫、陂池。
——《柳宗元《天说》
水之利害,自古而然。
禹疏沟洫,随山浚川。
——《史记·河渠书赞》
(3) 又如:疏决(疏浚;开通);疏漏(漏水);疏源(疏通水源);疏瀹(疏浚,疏通);疏辟(疏通开浚);疏涤(疏浚清理;疏通清除);疏治(疏通治理);疏凿(打通阻塞,使流畅无阻)
(4) 分开; 分散[scatter]
知伯围襄子于晋阳,襄子疏队而击之,大败知伯。
——《淮南子·道应》
疏石兰兮为芳。
——屈原《湘夫人》
(5) 又如:疏分(犹瓜分);疏析(分开;隔开);疏索(分散;离散);疏逸(散失);疏越(疏散)
(6) 分赐,分给[reward]
疏爵分禄以褒贤。
——《盐铁论·毁学》
(7) 又如:疏封(分封。
帝王把土地或爵位分赐给臣子);疏爵(分封爵位)
(8) 清除;排除[clear away]
教之乐,以疏其秽,而镇其浮。
——《国语·楚语》
(9) 又如:疏决(清除积滞、疏通管道);疏整(疏理整顿);疏瀹(洗涤沐浴);疏林(修剪林木的枝条);疏剔(清理剔除)
(10) 雕刻,画饰[engrave]
赵主父令工施钓梯而缘播吾,刻疏人迹其上。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11) 又如:疏玉(玉雕绘饰);疏柱(刻镂彩画的柱子);疏镂(雕刻)
(12) 分条记录或分条陈述[record]
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
——《聊斋志异·促织》
(13) 又如:疏名(分别署名);疏举(逐条列举);疏记(分条记载);疏条(逐条陈述)
(14) 疏忽;粗疏[neglect;slack;be inattentive]
有疏,则为强国制也。
——《韩非子·五蠹》
(15) 又如:疏懒(散漫;疏忽);疏略(疏忽大意);疏虞(疏忽;差错);疏防(疏于防备);疏遗(疏忽遗漏);疏懒(松懈;懈怠);疏简(散慢,随便);疏庸(疏懒;懒散);疏惰(疏懒;懒散)
(16) 注释,解释[note;explain]
不能诵疏与注,一切弃之。
——柳冕《与权德舆书》
《庄子义疏》八卷。
——《隋书·经籍志》
恐不可户说,辄以是疏先焉。
——明·徐光启《甘薯疏序》
(17) 疏远,不亲近[distant;not intimate]。
亦指离间,使疏远
疏屈平而信上夫大夫,令严子兰。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非疏骨肉爱过客也,多少之心异也。
——《韩非子·五蠹》
(18) 又如:疏慢(疏远而怠慢);疏阔(疏远);疏异(新鲜别致之意);疏落(疏远;冷落);疏木(疏远);疏外(疏远见外);疏斥(疏远排斥)
词性变化
--------------------------------------------------------------------------------
疏
shū
[形]
(1) 稀疏;稀少[sparse]
疏,阔也。
——《玉篇》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老子》
以疏为美,密则无态。
——龚自珍《病梅馆记》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艺文类聚·吴均·与朱元思书》
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
——清·林觉民《与妻书》
(2) 又如:疏阔(远离;不在一起);疏少(稀少);疏微(稀少);疏班(稀疏地布列);疏细(稀疏而纤细);疏网(稀疏的网。
喻宽大的法律)
(3) 粗略;不周密[coarse;rough]
其于计疏矣。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4) 又如:疏野(粗略草率);疏卤(粗疏轻率);疏悟(粗疏不顺人情);疏庸(粗疏平庸);疏率(粗疏轻率;粗略草率);疏傲(粗疏傲慢);疏愚(粗疏笨拙)
(5) 粗糙。
亦指糙米[coarse;rough;crude]
彼疏斯粺,胡不自替?——《诗·大雅·召旻》
(6) 又如:疏水箪瓢(粗糙的饮食,简陋的食具);疏茹(泛指粗食);疏食(粗粝的饭食,糙米饭);疏薄(粗糙简单的饭食);疏条(粗壮的枝条)
(7) 久;长远[long;distant]
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
——《孟子》
(8) 又如:疏豁(疏阔。
久别);疏旷(远离;远隔);疏逖(指荒远之地)
(9) 迂阔;不切实际[broad;vast]
虽有区区之意,亦已疏矣。
——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10) 又如:疏内(迂阔而木讷);疏介(迂阔耿介);疏涩(迂阔拘谨);疏凝(迂阔固执)疏野(旷野);疏豁(开阔;敝亮);疏妄(虚妄不实);疏网(虚妄不实)
疏
shū
[名]
(1) 远亲。
泛指关系疏远的人[distant relative]
故饥岁之春,幼弟不饷;穰岁之秋,疏客必食。
——《韩非子·五蠹》
(2) 又如:疏房(即远族,远房);疏宗(远房宗族);疏客(关系疏远的客人);疏丧(关系疏远者或远宗、远亲的丧事);疏属(远宗;旁系亲属);疏从(指堂房亲属);疏族(远族;远亲)
(3) 奏章。
亦指上奏章[memorandum to the emperor]
寰再上疏丑诋,瑞亦屡疏乞休,慰留不允。
——《明史·海瑞传》
(4) 又如:疏封(奏疏;奏章);疏草(即疏稿。
奏章的草稿);疏直(上疏直陈);疏奏(臣下向帝王上本进言);疏陈(上疏陈述)
(5) 书信[letter]
虽书疏往返,未足解其劳结(思念之苦)。
——曹丕《与吴质书》
(6) 僧道拜忏时所焚化的祈祷文[words]
今日是员外生辰,小道送疏在此。
——《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
(7) 又如:疏头(旧时向鬼神祈福的祝文)
(8) 旧时募化用的簿册[book]。
如:疏引(旧时募捐簿前的简短的说明文字);疏簿(僧道化缘的本子)
集解
1.汇辑诸家对同一典籍的语言和思想内容的解释,断以己意,以助读者理解。
三国魏何晏《<论语注疏解经>序》:“今集诸家之善,记其姓名;有不安者,颇为改易,名曰《论语集解》。
”南朝宋裴駰《<史记集解>序》:“采经传百家并先儒之说,豫是有益,悉皆抄内。
删其游辞,取其要实,或义在可疑,则数家兼列……以徐为本,号曰《集解》。
”张守节正义:“裴駰采‘九经’诸史并《汉书音义》及众书之目而解《史记》,故题《<史记集解>序》。
”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序》:“名为‘雧解’,合二十一卷。
”
2.汇合“经”与“传”,为之解释。
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故特举刘、贾、许、颍之违,以见同异。
分《经》之年,与《传》之年相附,比其义类,各随而解之,名曰《经传集解》。
”孔颖达疏:“杜言集解,谓聚集《经》《传》为之作解。
何晏《论语集解》,乃聚集诸家义理以解《论语》,言同而意异也。
”
变文
中国唐代俗讲底本。
说唱文学体裁。
变文是唐代兴起的一种说唱文学,多用韵文和散文交错组成,内容原为佛经故事,后来范围扩大,包括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
如敦煌石窟里发现的《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伍子胥变文》等。
变文的名称虽早见于文献记载,但变文实物则19世纪末才发现于敦煌莫高窟藏经洞。
近代学者多用变文的名称概举俗讲经文及俗赋、词文、话本等说唱文学,如《敦煌变文集》就收入了多种文体的通俗文学作品。
近年来有一些研究者陆续提出疑议,认为变文应以原题有“变”字的文体作为标准。
无论从广义或狭义理解,变文实质上都是通俗的叙事文学,并以说唱相间为其主要艺术特征,应当视为戏曲和通俗小说的重要渊源之一。
三十六字母
中国传统音韵学概念,又称为“三十六字母”。
“字母”即声母。
旧传为唐末沙门守温所创的三十个声母代表字。
宋朝无名氏将守温三十字母进行扩充,形成三十六字母.初步反映了唐宋时期的语音系统.人们可以通过这一套字母追溯上古的声母系统,也可以由此研究现下的方言语音以及用来说明语音发展的规律。
这三十六个字母实际上是宋人根据唐末三十字母(见《守温韵学残卷》)增补而得,反映的是宋朝时候的语音系统。
五音
五音亦称“五声”。
指中国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
五音中各相邻两音间的音程,除角和徵、羽和宫(高八度的宫)之间为小三度外,余均为大二度。
[1] 五音相当于现行简谱上的1、2、3、5、6。
唐代以后叫合、四、乙、尺、工。
五音在音韵学上指五类声母的五类发音部位,即喉音、牙音、舌音、齿音和唇音。
[2]
七音
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声韵学,
宋元等韵学家依据守温字母,在唇、舌、齿、牙、喉五音之外,又增加半舌(来母)和半齿(日母)两类,合称七音。
如宋代郑樵在撰《七音略》时,就采用七音分类来制等韵图。
其中,齿音又分齿头、正齿,舌音又分舌头、舌上,唇音又分重唇、轻唇。
这些分类,经多数韵书沿用,已约定俗成,虽不尽合理,但在讨论古音时,必须懂得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