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历与农历的区别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于这个常识的缺失,就有了“寡年”一类极其荒谬的说辞,愚昧和迷信沉渣泛起,流行猖獗。
所以我想,还是把立春当春节过的好。
阴历、阳历、阴阳合历
人类的生活与生产总离不开时间与空间,自己怎样才能记住,向别人怎样才能表达清楚以至准确地记录某一事件,某一现象,都须要有一种固定的方法,这就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问题。
人们最容易观察到的是日出、日没、昼夜循环构成的一天,再长一些是月亮圆缺循环不已的月,更长一些是寒暑季节循环变化的年。经过长期的观察,人们发现月亮圆缺循环一次(朔望月)大约是三十天或二十九天,季节循环一次(回归年)大约是365或366天。如果不按这些标准,改以太阳,月亮在天球的恒星背景中的方位为标准,则在天文学上还有恒星月(比朔望月短些)和恒星年(比回归年长一点)。其他还有近点月、交点月等,这里就不去讲它们了。
由此可见,回归年比太阴年(即伊斯兰教的阴历年)两者相差十一天,经过十六、七年就会积累到一百八十天左右,也就是说冬天与夏天要颠倒过来。纯粹的阴历是不设置闰月的,而藏历与农历都有闰月,虽然平年也是354或355天,而有闰月的年份则为384天,因此不能说农历是阴历,藏历也不是阴历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叫阴历,什么叫农历。
根据《高级汉语词典》(金山词霸2006)解释
阴历:据月球绕地球运行的周期而制定,通常所说的“阴历”指中国旧时用的历法,就是夏历。也说“农历”。
农历:历法的一种,一般就叫阴历。平年十二个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全年354天或355天(一年中哪一月大,哪一月小,年年不同),十九年里设置七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又根据太阳的位置,把一个太阳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便于农事。纪年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这种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所以又称为夏历。也叫“旧历”。
3、阳历与公历
什么是阳历呢?它以太阳的视运动周期,也就是地球绕太阳运动周期为基础的,因此叫做太阳历,简称为阳历。它的每一个历年都近似于回归年,每一个历年中的月份、日期都与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较好的符合,例如春分点永远在3月21或22日,不会有大的出入。由于一个回归年的十二等分约为三十天半(30.4368日)近似二个朔望月,所以阳历把一年也分为十二个月,实际上阳历里所谓的“月”,只是个与朔望月无关的空名而已,与月亮圆缺的变化周期根本没有什么关系。根据阳历的日期,我们无法知道月亮的朔望和上弦、下弦,但根据阳历的月份却可比阴阳合历更准确地看出四季寒暖变化的情况。
阳历也就是公历,它是国际通用的。阳历以地球绕太阳转一圈的时间定做一年,共365天5小时48分46秒。平年只计365天这个整数,不计尾数;一年分做12个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二月只有28天。四年的尾数积累起来共1天光景,加在第四年的二月里,这一年叫做闰年。所以闰年的二月有29天。阴历以月亮圆缺一次的时间定做一个月,共29天半。为了算起来方便,大月定做30天,小月29天,一年12个月中,大小月大体上交替排列。阴历一年只有354天左右,也没有平年闰年的差别。
阴历不考虑地球绕太阳的运行,因此使得四季的变化在阴历上就没有固定的时间,它不能反映季节,这是一个很大的缺点。为了克服这个缺点,后来人们定了一个折衷的历,就是所谓阴阳合历。现在我国还在使用的夏历(也有人叫它农历或阴历),就是这种阴阳合历。它跟阴历一样,也以月亮圆缺一次的时间定做一个月,也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可是它又用加闰月的办法,使得平均每年的天数跟阳历全年的天数相接近,来调整四季。夏历约每过二、三年多一个闰月。“阴历”又名“太阴历”,系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为一月,再配合地球绕日一周之时数为一年,实际上等于阴阳合历,我国在民国元年前采用此历,为与现行之历相对称,故名之曰“旧历”。一般人以为阴历适合于农家,而名之日“农历”。
现在世界各国的公历就是阳历的一种,所以把我们所说的公历叫做阳历不能算错。不过要知道阳历是个类名,不是专名,不能反回来说阳历就是公历。因为古埃及也用过太阳历,古罗马的儒略(Julian)历和格里高(Gregorian)历也都是阳历。格里高历(或称格里历)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公历。“公历”是我国人给起的名字,《汉英词典》上没有与之相应的英语词,只有“格里历”。公历里虽然没有二十四节的名称,可
问题就这样出来了,四季变化,寒暑交替,人类种植农作物,依据
的是355天,还是384天?显然都不可能,我们只能依据365天!所以,农历只可能是阳历。
那么中国究竟还有没有农历呢?当然有,但决不是所谓阴历,而是二十四个节气。我们不是每年的阳历二月四日立春吗?(阳历闰年后的那一年为二月五日)时间基本固定。因为这二十四个节气就是根据地球环绕太阳公转一次的周期推算制定的,把365天除以24,平均约15天一个节气。稍为注意看日历的人都会发现,二十四个节气和阳历的日期对应基本上是不变的。
最典型的阴历是伊斯兰历里用于历史纪年和宗教祭祀的“月分历”(区别于用于农业上的“宫分历”)在我国古代把它叫做“回回历”。它永远固定地以十二个朔望月为一年,平均每个月为29.5日,十二个月共354日,闰年在年底增加十日为355日,不设闰月。
另外,我们知道与人类,特别是处于地球的温带的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有密切关系的是春暖、夏热、秋凉、冬冷的气候变化。这种由春、夏、秋、冬四季循环所构成的年叫做“回归年。”也就是太阳从最高到最低,再从最低回到最高的周期,它在天文学上严格的定义是:“平太阳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的时间间隔。”根据长期天文观测的结果,知道回归年的长度是365.2422日,即365天5小时48分46秒,这是制定历法时又一个非常重要的数据,必须牢牢记住的粗略地可以记为365又四分之一天。古代的历算家们所得到的数据不是一下子就达到这样的精确程度,总是随着历法的发展,逐步向精确靠近的。
是二十四节在阳历里有固定的月、固定的日年与年之间最多相差一两天,而在农历和藏历里某一节在月头、月中、月尾都有可能,没有固定的日期,因此说二十四节是阴历的特征是不对的,它应该属于阴阳合历的农历和藏历中的阳历部分,因为它们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而决定的,与太阳无关。阴历和阳历的区别和关系:
月:
阳历中的月,把一年365天分成大致相等的十二份,其中一份的单位就叫做“月”。每一个月的长短是固定的,闰年在二月多一天。
阴历中的月,是指月球环绕地球公转一次所需的约29.5个太阳日的周期,与月相挂钩,能表现月亮的圆缺变化。
把阴历和农历混为一谈的矛盾在于:阴历中的“月”长只有29天或30天,一年十二个月只有354天或355天,这与“年”的实际长度365天相差约10天。为了让阴历的月“套”上阳历的年,阴历有一个“十九年七闰”的方法,也就是找到了阴历的“月”和阳历的“年”的“最小公倍数”。在阴历中,基本上每三年里就有一个闰年,闰年有十三个月,共383天或384天。
年的开头有从昼夜长度由长变短的冬至开始,和昼夜长度相等的春分开始,和从其他的标志开始等多种计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法。
最令人头痛的问题是一个朔望月不是三十天整,而是二十九天半还多一点。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不能把一天分为两半,使它的上一半属于上一个月,同一天的下半天属于下一个月,那样太不方便了。一年365天如果规定为十二个朔望月,共354天,则还剩下十一天,朔望月29.5309天和回归年365.2422天之间没有一个公倍数,不能形成周期,顾此失彼,怎么办?
,而是阴阳合历。
2、夏历、农历与旧历
先说“夏历”这个名称的来源。汉族早在两千四、五百年之前就开始使用十二地支(子、丑、寅、卯,……)纪月的办法,以冬至日所在的那个月为子月,其次月为丑月、又次月为寅月、冬至以前的那个月为亥月。以子月为年首正月者叫做“建子”,其余类推。有的史书上记载说:夏代建寅、殷商建丑,周代建子,而秦朝建亥。汉朝初年仍建亥,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104年)又恢复夏正建寅。其后各朝各代,虽然历法多次改换,而建寅这一点始终未变(除去武则天采用周正的很短的几年)。从采用建寅这一点上说,从汉朝的太初历到清朝的时宪历都用了夏正,都可以称为夏历,但不是说历法上的其他成分要素都是夏朝的。这样,“夏历”就成了历法中的一个类名,而不是某一种历法的专名了。
年、月、日都是周而复始循环不己,本来是无所谓头和尾的,但人们为了方便总不能不给它规定出一个开头之处。各民族、各地区、各时代,有不同的规定,于是就产生了互相换算年首、月首的问题。
日的开头有从天明、平旦开始,从日落开始,从夜半子时开始等几种计算法。
月的开头有从月圆开始和从新月出现开始等几种计算法。
1979年版《辞海》的释义是准确的,并已指出:把旧历叫做“农历”是不恰当的。
而时间上更近的《高级汉语词典》,则完全把阴历和农历混为一谈。
电视、报纸、广播、挂历,几乎从来都在把阴历和农历混为一谈。所以在中国,分得清阴历和农历的人微乎其微。看来,我们的知识水平实实在在是退化了!
年:作为一个时间单位,是指地球环绕太阳公转一次所需的约365.25太阳日的周期。
正是由于对这几个问题处理的方法不同,在世界上有过干差万别,各种各样的历法。归纳起来不外三种:阴历、阳历、阴阳合历。前两者只顾一头,第三种是两头兼顾。
先说
阴历,它是单纯根据月亮圆缺的周期制定的。所谓“单纯”就是它只顾月亮这一头,不管由太阳与地球的关系而产生的气候冷热等季节变化。月亮又叫做“太阴”所以这一类历法叫做“太阴历”,简称为阴历。当月亮和太阳正好分处于地球两边的时候,柔和的月光通宵达旦地照耀着酣睡的大地,这个月亮最圆的时刻叫做“满月”,也叫做“望”。由于月亮是时刻都在运动着的;所以严格地说来,真正的“望”只是极短暂的一瞬间,一刹那,一般人是观察不到那样的细微变化的,通常就把包括真正的“望”这一天全天叫做“望”日,或者简称为“望”,这是一种最容易观察到,最显著的—种天象。与此相反,当月亮正处在太阳与地球中间的那一天,人们根本无法看到月亮的任何一点形象,这一天就叫做“朔”,在天文学则是指月亮的黄道经度和太阳的黄道经度正正相符合的那一瞬间。天文学家把月相变化的周期,即从朔到朔或从望到望的时间长度叫做“朔望月”,藏历中称之为tshes-zla,也可译为“太阴月”。多年的观测表明朔望月的长度不是固定不变的,它的平均长度为29天12小时44分,即29.5306日,这是制定历法非常重要的一个数据,必须牢牢记住。初步可暂时粗略地记为二十九天半。
至于“旧历”是公元1911年以后才使用的名词。辛亥革命以后政府宣布采用公历的纪月纪日方法,相对于这种新的方法而言,人们就把清朝时所用的“时宪历”叫做旧历。
“农历”这个名称的来源。汉族传统的历法中有二十四节,而来源于西方的公历里没有完整的二十四节的全套名称,只有其中的冬至、夏至、春分、秋分这几个。二十四节气起源于汉族古代,而节气对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因而又常把旧历叫做“农历”。这都是民间习惯形成的名称。
根据《辞海》(1979年版)解释
阴历:全称“太阴历”。历法的一种。我国在辛亥革命以前所用的“阴历”,其实是阴阳合历。阴历的特征是:历月的长短依据天象而定,平均值大致等于朔望月,大月30日,小月29日。历年的长短只是历月的整倍数,和回归年无关,历月和四季寒暑无关。……
农历:即我国旧历(阴阳历)。二十四节气起源于我国旧历,而节气对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因而常把旧历叫做“农历”。节气的确表示四季寒暑变化的时间,但它们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而决定的,应该属于阴阳历中的阳历部分,所以把旧历叫做“农历”是不恰当的。
所以我想,还是把立春当春节过的好。
阴历、阳历、阴阳合历
人类的生活与生产总离不开时间与空间,自己怎样才能记住,向别人怎样才能表达清楚以至准确地记录某一事件,某一现象,都须要有一种固定的方法,这就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问题。
人们最容易观察到的是日出、日没、昼夜循环构成的一天,再长一些是月亮圆缺循环不已的月,更长一些是寒暑季节循环变化的年。经过长期的观察,人们发现月亮圆缺循环一次(朔望月)大约是三十天或二十九天,季节循环一次(回归年)大约是365或366天。如果不按这些标准,改以太阳,月亮在天球的恒星背景中的方位为标准,则在天文学上还有恒星月(比朔望月短些)和恒星年(比回归年长一点)。其他还有近点月、交点月等,这里就不去讲它们了。
由此可见,回归年比太阴年(即伊斯兰教的阴历年)两者相差十一天,经过十六、七年就会积累到一百八十天左右,也就是说冬天与夏天要颠倒过来。纯粹的阴历是不设置闰月的,而藏历与农历都有闰月,虽然平年也是354或355天,而有闰月的年份则为384天,因此不能说农历是阴历,藏历也不是阴历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叫阴历,什么叫农历。
根据《高级汉语词典》(金山词霸2006)解释
阴历:据月球绕地球运行的周期而制定,通常所说的“阴历”指中国旧时用的历法,就是夏历。也说“农历”。
农历:历法的一种,一般就叫阴历。平年十二个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全年354天或355天(一年中哪一月大,哪一月小,年年不同),十九年里设置七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又根据太阳的位置,把一个太阳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便于农事。纪年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这种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所以又称为夏历。也叫“旧历”。
3、阳历与公历
什么是阳历呢?它以太阳的视运动周期,也就是地球绕太阳运动周期为基础的,因此叫做太阳历,简称为阳历。它的每一个历年都近似于回归年,每一个历年中的月份、日期都与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较好的符合,例如春分点永远在3月21或22日,不会有大的出入。由于一个回归年的十二等分约为三十天半(30.4368日)近似二个朔望月,所以阳历把一年也分为十二个月,实际上阳历里所谓的“月”,只是个与朔望月无关的空名而已,与月亮圆缺的变化周期根本没有什么关系。根据阳历的日期,我们无法知道月亮的朔望和上弦、下弦,但根据阳历的月份却可比阴阳合历更准确地看出四季寒暖变化的情况。
阳历也就是公历,它是国际通用的。阳历以地球绕太阳转一圈的时间定做一年,共365天5小时48分46秒。平年只计365天这个整数,不计尾数;一年分做12个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二月只有28天。四年的尾数积累起来共1天光景,加在第四年的二月里,这一年叫做闰年。所以闰年的二月有29天。阴历以月亮圆缺一次的时间定做一个月,共29天半。为了算起来方便,大月定做30天,小月29天,一年12个月中,大小月大体上交替排列。阴历一年只有354天左右,也没有平年闰年的差别。
阴历不考虑地球绕太阳的运行,因此使得四季的变化在阴历上就没有固定的时间,它不能反映季节,这是一个很大的缺点。为了克服这个缺点,后来人们定了一个折衷的历,就是所谓阴阳合历。现在我国还在使用的夏历(也有人叫它农历或阴历),就是这种阴阳合历。它跟阴历一样,也以月亮圆缺一次的时间定做一个月,也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可是它又用加闰月的办法,使得平均每年的天数跟阳历全年的天数相接近,来调整四季。夏历约每过二、三年多一个闰月。“阴历”又名“太阴历”,系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为一月,再配合地球绕日一周之时数为一年,实际上等于阴阳合历,我国在民国元年前采用此历,为与现行之历相对称,故名之曰“旧历”。一般人以为阴历适合于农家,而名之日“农历”。
现在世界各国的公历就是阳历的一种,所以把我们所说的公历叫做阳历不能算错。不过要知道阳历是个类名,不是专名,不能反回来说阳历就是公历。因为古埃及也用过太阳历,古罗马的儒略(Julian)历和格里高(Gregorian)历也都是阳历。格里高历(或称格里历)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公历。“公历”是我国人给起的名字,《汉英词典》上没有与之相应的英语词,只有“格里历”。公历里虽然没有二十四节的名称,可
问题就这样出来了,四季变化,寒暑交替,人类种植农作物,依据
的是355天,还是384天?显然都不可能,我们只能依据365天!所以,农历只可能是阳历。
那么中国究竟还有没有农历呢?当然有,但决不是所谓阴历,而是二十四个节气。我们不是每年的阳历二月四日立春吗?(阳历闰年后的那一年为二月五日)时间基本固定。因为这二十四个节气就是根据地球环绕太阳公转一次的周期推算制定的,把365天除以24,平均约15天一个节气。稍为注意看日历的人都会发现,二十四个节气和阳历的日期对应基本上是不变的。
最典型的阴历是伊斯兰历里用于历史纪年和宗教祭祀的“月分历”(区别于用于农业上的“宫分历”)在我国古代把它叫做“回回历”。它永远固定地以十二个朔望月为一年,平均每个月为29.5日,十二个月共354日,闰年在年底增加十日为355日,不设闰月。
另外,我们知道与人类,特别是处于地球的温带的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有密切关系的是春暖、夏热、秋凉、冬冷的气候变化。这种由春、夏、秋、冬四季循环所构成的年叫做“回归年。”也就是太阳从最高到最低,再从最低回到最高的周期,它在天文学上严格的定义是:“平太阳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的时间间隔。”根据长期天文观测的结果,知道回归年的长度是365.2422日,即365天5小时48分46秒,这是制定历法时又一个非常重要的数据,必须牢牢记住的粗略地可以记为365又四分之一天。古代的历算家们所得到的数据不是一下子就达到这样的精确程度,总是随着历法的发展,逐步向精确靠近的。
是二十四节在阳历里有固定的月、固定的日年与年之间最多相差一两天,而在农历和藏历里某一节在月头、月中、月尾都有可能,没有固定的日期,因此说二十四节是阴历的特征是不对的,它应该属于阴阳合历的农历和藏历中的阳历部分,因为它们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而决定的,与太阳无关。阴历和阳历的区别和关系:
月:
阳历中的月,把一年365天分成大致相等的十二份,其中一份的单位就叫做“月”。每一个月的长短是固定的,闰年在二月多一天。
阴历中的月,是指月球环绕地球公转一次所需的约29.5个太阳日的周期,与月相挂钩,能表现月亮的圆缺变化。
把阴历和农历混为一谈的矛盾在于:阴历中的“月”长只有29天或30天,一年十二个月只有354天或355天,这与“年”的实际长度365天相差约10天。为了让阴历的月“套”上阳历的年,阴历有一个“十九年七闰”的方法,也就是找到了阴历的“月”和阳历的“年”的“最小公倍数”。在阴历中,基本上每三年里就有一个闰年,闰年有十三个月,共383天或384天。
年的开头有从昼夜长度由长变短的冬至开始,和昼夜长度相等的春分开始,和从其他的标志开始等多种计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法。
最令人头痛的问题是一个朔望月不是三十天整,而是二十九天半还多一点。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不能把一天分为两半,使它的上一半属于上一个月,同一天的下半天属于下一个月,那样太不方便了。一年365天如果规定为十二个朔望月,共354天,则还剩下十一天,朔望月29.5309天和回归年365.2422天之间没有一个公倍数,不能形成周期,顾此失彼,怎么办?
,而是阴阳合历。
2、夏历、农历与旧历
先说“夏历”这个名称的来源。汉族早在两千四、五百年之前就开始使用十二地支(子、丑、寅、卯,……)纪月的办法,以冬至日所在的那个月为子月,其次月为丑月、又次月为寅月、冬至以前的那个月为亥月。以子月为年首正月者叫做“建子”,其余类推。有的史书上记载说:夏代建寅、殷商建丑,周代建子,而秦朝建亥。汉朝初年仍建亥,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104年)又恢复夏正建寅。其后各朝各代,虽然历法多次改换,而建寅这一点始终未变(除去武则天采用周正的很短的几年)。从采用建寅这一点上说,从汉朝的太初历到清朝的时宪历都用了夏正,都可以称为夏历,但不是说历法上的其他成分要素都是夏朝的。这样,“夏历”就成了历法中的一个类名,而不是某一种历法的专名了。
年、月、日都是周而复始循环不己,本来是无所谓头和尾的,但人们为了方便总不能不给它规定出一个开头之处。各民族、各地区、各时代,有不同的规定,于是就产生了互相换算年首、月首的问题。
日的开头有从天明、平旦开始,从日落开始,从夜半子时开始等几种计算法。
月的开头有从月圆开始和从新月出现开始等几种计算法。
1979年版《辞海》的释义是准确的,并已指出:把旧历叫做“农历”是不恰当的。
而时间上更近的《高级汉语词典》,则完全把阴历和农历混为一谈。
电视、报纸、广播、挂历,几乎从来都在把阴历和农历混为一谈。所以在中国,分得清阴历和农历的人微乎其微。看来,我们的知识水平实实在在是退化了!
年:作为一个时间单位,是指地球环绕太阳公转一次所需的约365.25太阳日的周期。
正是由于对这几个问题处理的方法不同,在世界上有过干差万别,各种各样的历法。归纳起来不外三种:阴历、阳历、阴阳合历。前两者只顾一头,第三种是两头兼顾。
先说
阴历,它是单纯根据月亮圆缺的周期制定的。所谓“单纯”就是它只顾月亮这一头,不管由太阳与地球的关系而产生的气候冷热等季节变化。月亮又叫做“太阴”所以这一类历法叫做“太阴历”,简称为阴历。当月亮和太阳正好分处于地球两边的时候,柔和的月光通宵达旦地照耀着酣睡的大地,这个月亮最圆的时刻叫做“满月”,也叫做“望”。由于月亮是时刻都在运动着的;所以严格地说来,真正的“望”只是极短暂的一瞬间,一刹那,一般人是观察不到那样的细微变化的,通常就把包括真正的“望”这一天全天叫做“望”日,或者简称为“望”,这是一种最容易观察到,最显著的—种天象。与此相反,当月亮正处在太阳与地球中间的那一天,人们根本无法看到月亮的任何一点形象,这一天就叫做“朔”,在天文学则是指月亮的黄道经度和太阳的黄道经度正正相符合的那一瞬间。天文学家把月相变化的周期,即从朔到朔或从望到望的时间长度叫做“朔望月”,藏历中称之为tshes-zla,也可译为“太阴月”。多年的观测表明朔望月的长度不是固定不变的,它的平均长度为29天12小时44分,即29.5306日,这是制定历法非常重要的一个数据,必须牢牢记住。初步可暂时粗略地记为二十九天半。
至于“旧历”是公元1911年以后才使用的名词。辛亥革命以后政府宣布采用公历的纪月纪日方法,相对于这种新的方法而言,人们就把清朝时所用的“时宪历”叫做旧历。
“农历”这个名称的来源。汉族传统的历法中有二十四节,而来源于西方的公历里没有完整的二十四节的全套名称,只有其中的冬至、夏至、春分、秋分这几个。二十四节气起源于汉族古代,而节气对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因而又常把旧历叫做“农历”。这都是民间习惯形成的名称。
根据《辞海》(1979年版)解释
阴历:全称“太阴历”。历法的一种。我国在辛亥革命以前所用的“阴历”,其实是阴阳合历。阴历的特征是:历月的长短依据天象而定,平均值大致等于朔望月,大月30日,小月29日。历年的长短只是历月的整倍数,和回归年无关,历月和四季寒暑无关。……
农历:即我国旧历(阴阳历)。二十四节气起源于我国旧历,而节气对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因而常把旧历叫做“农历”。节气的确表示四季寒暑变化的时间,但它们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而决定的,应该属于阴阳历中的阳历部分,所以把旧历叫做“农历”是不恰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