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凉宣透、清肺泻胃法治风热侵犯肺胃

合集下载

刘景源温病学传变表(最新整理)

刘景源温病学传变表(最新整理)
温热病治疗法则及常用药物表
治疗法则 辛温宣透、芳香化湿 祛 辛温开郁、苦寒燥湿 湿 苦寒清燥 清 热 淡渗利湿 苦寒利湿 健脾益气、醒胃消导
理气行气、开通肺气
常用药物 藿香、白芷、苏叶、香薷、佩兰、青蒿 半夏、苍术、蔻仁、草果、厚朴、大腹皮、陈皮、白术 黄连、黄芩、栀子 茯苓、猪苓、泽泻、生薏苡仁、滑石、车前子、通草 竹叶、栀子、灯芯草 茯苓、白术、生薏苡仁、山楂、神曲、麦芽 鸡内金、砂仁、白蔻仁、炒薏苡仁 厚朴、桔实、大腹批、陈皮、藿梗、苏梗、杏仁、桔梗
心烦,口渴引饮,尿少或尿闭,舌质 益气固脱,回阳救逆
干红,脉细数。
恶寒蜷卧,精神萎靡,呼吸微弱,语
声低怯,汗出身凉,四肢厥冷,舌质
淡白,脉沉细,甚则细微欲绝
身热,口不渴,默默不语,神识不清,
扶正祛邪
或胁下刺痛,或肢体时疼,脉数
代表方 增损双解散
达原饮
燃照汤,蚕矢汤
玉枢丹 行军散 胃苓汤
甘露消毒饮 神犀丹
身热,汗出不解,烦躁,胸闷痞满,腹痛不食, 身热,腹痛,大便溏垢,
大便溏垢如败酱,舌赤,苔黄腻或黄浊,脉滑数 苔腻
身热不扬,胸脘痞满,泛恶欲吐,舌苔白腻等; 身热不扬,脘痞,呕恶,
或高热持续不为汗解,烦躁,脘腹痛满,恶心欲 苔腻
吐,舌红绛苔黄腻
身热不退,神惫委顿,消瘦无力,口燥咽干,耳 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
温病“三宝” 犀角地黄汤 桃仁承气汤
竹叶石膏汤 黄连阿胶汤 青蒿鳖甲汤 加减复脉汤 三甲复脉汤 大定
风珠
湿热类温病
证型 邪遏卫气 邪阻膜原
卫气 卫气同病
湿重热轻 闲阻中焦 湿热并重 闲阻中焦 热重湿轻 蕴阻中焦 湿热蕴毒 暑湿积滞 气 郁结肠道
暑湿郁 阻少阳 暑湿弥 漫三焦 暑湿伤气

温病学

温病学

精品文档辨证论治原则: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致慌张矣。

温病的发展规律: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湿热病提纲: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

温病三焦治疗原则: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白虎之禁:“白虎本为达热出表。

若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者,不可与也;不渴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绪论温病学成长阶段――宋金元时期温病学形成阶段――明清时期第一部温病学专著(明代)吴又可《瘟疫论》清代医家:叶天士《温热论》;薛生白《湿热病篇》;吴鞠通《温病条辨》;王孟英《温热经纬》。

温病的特点:1、致病因素的特异性2、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3、病理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温邪致病特点:风热病邪:1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2易化燥伤阴3变化迅速。

暑热病邪:1伤人急速,先犯阳明气分2暑性酷烈,易耗气伤津3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4易于兼夹湿邪,郁阻气分。

湿热病邪:1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主2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3传变较慢,病势缠绵。

燥热病邪:1病变以肺为主2易致津液干燥3易从火化。

温热病邪:1邪气内伏,热自里发2里热内迫特性显著3易耗伤阴液。

温毒病邪疠气温邪感邪途径:从皮毛而入、从口鼻而入。

三焦辨证表:心包(神昏谵语伴身热肢厥,舌謇不语,舌鲜绛);若营热扰乱心神,则昏谵较轻,神志不完全昏迷,或心中烦躁,灼热,斑疹隐隐,舌红绛。

若血热扰动心神,则昏谵狂乱,伴见身体灼热、斑疹密布,全身多部位出血,舌深绛。

若在气分,热结肠腑,胃中浊热,上熏神明,则时有神昏谵语,潮热、便秘、脉沉实。

风温

风温

第八章风温导学学习目的风温是中篇的重要章节之一,应全面掌握。

从发病的特点分析,它是新感温病的代表,从疾病的性质来说,它是温热型疾病的代表病种,通过本章学习,对风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有更加深入全面的理解,能够把握风温病病机演变的规律及证治,故学好这篇,则春温、暑温、秋燥、冬温等就能迎刃而解,为临床辨治风温所属的各种传染病、感染性疾病奠定理论基础。

学习要点1.明确风温病的概念,初起以肺卫表热证候为特征的急性外感热病。

2.重点掌握学习本病的病因与发病,以及初起以肺卫表热证为特征,继则出现邪热壅肺等气分证候后期多表现为肺胃阴伤这一病机传变规律。

3.重点掌握本病以肺经为病变中心,故临床表现多见肺经或由肺传及相关藏腑病变的辨证治疗。

4.了解有关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

风温是由风热病邪引起的,初起以肺卫表热证为特征,继则出现邪热壅肺等气分证候,后期多表现为肺胃阴伤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多发生于春冬季节。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冬两季为多见,其发于冬季的又称为冬温。

风温之名,首见于《伤寒论》:“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但这里所说的风温系热病误用汗法后的一种坏证,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

晋代王叔和在《伤寒例》中提到的风温则是感受寒邪后发病过程中又感受风邪所形成的一种热病。

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把葳蕤汤作为治疗《伤寒论》所述风温的主方。

宋代医家庞安常在《伤寒总病论》中提出风温的病因是先伤于风,复伤于热,主要症状是四肢不收,头痛身热,常自汗出不解,治法重点在少阴厥阴,并认为不可发汗,汗出则出现谵语。

到清代,叶天士在《三时伏气外感篇》中明确提出:“风温者,春月受风,其气已温。

”不仅明确了风温是感受时令之邪所致的春季新感温病,而且还阐明了其病机特点、传变趋势以及治疗原则。

其后,陈平伯著有关于风温的第一部专著《外感温病篇》,对风温的病因、病机和证治做了系统的论述。

他说:“风温为病,春月与冬季居多,或恶风,或不恶风,必身热,咳嗽,烦渴”,指出了本病的发生季节合初起的临床特点。

三、风温病辨证论治(1.风热邪气侵袭肺卫)

三、风温病辨证论治(1.风热邪气侵袭肺卫)

三、风温病辨证论治(1.风热邪气侵袭肺卫)风温病可以分为初、中、末三期。

初期用辛凉轻解法治疗。

因为病在上焦,所以要用辛散、凉清、轻宣的药物来疏风清热,解除表邪。

中期有气分热盛与热陷心包两种类型。

气分热盛者,用清泄气热法治疗,如果是肠腑热结成实,可以用通下法,逆传心包营分,用清营养阴,豁痰开窍法治疗。

到末期,邪气基本上解除了,但是由于在初期、中期的发热过程书消耗了阴液,往往出现肺胃阴伤,所以治疗用甘寒生津的药物来清养肺胃。

1.风热邪气侵袭肺卫风热邪气侵袭肺卫,是指风热邪气袭表而导致的卫分证,简称邪袭肺卫。

这类病变有两种类型,二种是导致人体卫外功能失常,以发热,微恶风寒为主症的卫外失司证;一种是导致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失常,以咳为主症的肺失宣降证。

这两种证候类型的病机与临床表现不同,所以治疗也有差异,临床中要加以区分。

(1)卫外失司【临床表现】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证候分析】什么会出现发热?因为邪气侵袭到体表,正气就必然要调动到体表来祛邪,就如同敌入打到哪里,就要往哪里派兵反击一样。

因为正气与邪气都集中在体表,正邪就相争予表,从而使体表的功能亢奋,具体表现就是体温升高而出现发热。

因为是病变初起,邪气侵袭的部位表浅,邪浅病轻,正气与邪气斗争并不很激烈,所以发热不重,热势不很高,二般是中度发热,体温在38℃左右。

为什么微恶风寒?是因为体表有风热邪气。

风热虽然是阳邪,可以开泄腠理,但是腠理虽然开泄了,阳气向外宣发却并不通畅。

为什么呢?因为邪气要向里进,阳气要向外发散,这样正气与邪气就在体表相争,阳气向外宣发就受到了阻碍,这种惰况称为表郁。

由于邪郁于表,体表的气机不畅,阳气的宣发受阻,所以病人体表的阳气不足,就出现了轻微的恶风寒症状。

风温病初起的恶风寒与太阳伤寒初起比较要轻得多。

因为伤寒初起是寒邪束表,阳气内闭,不能宣发到体表,这种情况称为表闭,所以病人自觉恶寒重。

温病学名词解释简答

温病学名词解释简答

温病学名词解说温病学:指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和预防的一门临床基础学科。

温病:是由温邪惹起的以发热为主证,拥有熱象着重易化燥伤阴等特色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温邪:外邪中属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是温病的致病要素。

天受:指经过空气流传传染:指经过直接接触瘟疫:指温病中拥有激烈传染性并能惹起流行的一类疾病。

逆传:温邪由上焦手太阴肺不传于胃而直接传于手厥阴心包经的过程,是温病的传变形式之一。

心中憺憺大动:心跳快速而有xx。

文库瘛瘲:瘛,屈曲;瘲,弛张;指四肢时伸时缩,抽动不只的证候表现。

透热转气:是指温邪入于营分时 ,不行一味地清营养阴 ,而应在此中辅以清气之品 ,使热邪从营分转出气分而解 .白?:指在湿热类温病发展过程中皮肤上出现的渺小白色疱疹。

日脯潮热:指热势于下午益甚。

日脯,即申时,相当于下午3-5 点。

身热不扬:指身热稽留而熱象不显,初扪皮肤不觉热,久扪时感体温升高。

战汗:指在温病的发展过程中,突见肢冷爪青,脉沉伏,浑身战栗既而浑身大汗淋漓的表现。

神昏谵语:神昏,指神志昏倒,不可以识人,呼之不该;谵语,指颠三倒四。

神昏谵语常常并见,故昏谵并称。

昏聩不语:指意识完整丧失,昏倒不语,属于神志异样中最严重着。

神志如狂:指昏谵躁扰,狂乱不安。

神志昏蒙:指神志不清,时清时昧,似清似昧,或时有谵语,呼之能应。

痉厥:痉,指肢体拘挛强直或手足抽搐之证,厥,一般包含昏倒和肢厥,昏倒指忽然昏倒昏迷不醒,肢厥指四肢逆冷或不温,,轻者到踝腕,重者逆冷可过肘膝。

燥干清窍:是气分的一个特别病证。

燥热病邪化火上炎,干犯头面清窍,惹起目赤,咽痛,龈肿,耳鸣的病证,俗称上火。

内闭外脱:邪气内闭,气机不通,阴阳气不相顺接,则可出现正气外脱。

暑瘵:是暑热毒邪入血分,壅积于肺,损害肺络,惹起忽然咳嗽,咯血的病证,状如痨瘵,属暑温类证。

风温:指感觉风热病邪,初起以肺卫表热证为主要证候的急性外感热病。

热结旁流 :是阳明腑实证的一种表现,因为燥尿与邪热搏结与肠道,肠道液体从燥屎孔隙中渗下贱出,表现为纯利恶臭稀水。

咳嗽从脾胃论治_何媛

咳嗽从脾胃论治_何媛

114第14卷 第4期 2012 年 4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4 No. 4 Apr .,2012咳嗽从脾胃论治何媛,龙欣(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5)摘 要:《黄帝内经》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咳不离乎肺而不止于肺。

作者有感于学习和临床实践过程中脾胃对咳嗽发生发展的重要性,今从脾胃方面探讨咳嗽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

关键词:咳嗽;脾胃;辨证论治中图分类号:R25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2) 04- 0114- 02收稿日期:2011-09-12作者简介:何媛(1988-),女,广东韶关人,本科学生,研究方向:中医基础理论。

Cure Cough from the Spleen and StomachHE Yuan,LONG Xin(First Clinical College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Guangzhou 510405,Guangdong,China)Abstract :Huang Di's Classic of Internal Medicine :“All internal organs can cause cough,not just the lung.”Cough relates to the lung but not just limited to it. The writer comprehends that the spleen and stomach is importa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ugh during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and clinical practice,now here to investigate the etiology,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 of the cough from the spleen and stomach.Key words :cough ;spleen and stomach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咳嗽一证,是肺系疾病的一个主要症状,又是具有独立性的一种疾患,临床十分多见。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辛凉解表之麻杏石甘汤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辛凉解表之麻杏石甘汤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辛凉解表之麻杏石甘汤伤寒麻杏甘石汤,汗出而喘法度良,辛凉宣泄能清肺,定喘除热效力彰。

麻杏甘草石膏汤,四药组合有擅长,主治风热咳喘证,辛凉宣泄效力彰。

组成:麻黄6克、杏仁9克、生石膏24克、甘草6克。

简称为麻杏石甘汤,出于《伤寒论》。

这个方从它的病机来看,它治疗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

全面地说是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

现在我们使用邪热壅肺是主要的了,所以主症现在作为肺热咳喘,是主要的了,应该是主症。

原来这个方出在《伤寒论》,它是用于外伤寒邪,由表入里,由太阳到阳明。

由表入里过程当中,要化热,邪正斗争化热。

就造成了伤寒由表入里,由太阳到阳明,郁而化热,导致邪热壅肺。

这个导致的邪热壅肺,从温病来讲也用麻杏石甘汤。

温病的原因,温热病邪侵犯,它由卫分到气分也是由表入里,也可以郁而化热,形成邪热壅肺。

但这个时候表邪未尽,就是说在这样的阶段邪热壅肺已经形成了,但是病邪没有完全入里。

表邪,表证的尾巴还有,所以叫未尽。

应该说不重,但运用这个方要针对表邪,有没有?有多少?还是要灵活运用的。

所以说麻杏石甘汤,虽然出在《伤寒论》,那实际上伤寒学派、温病学派都使用。

不管是寒邪,还是温邪侵犯人体,最后由表入里,殊途同归,都可以导致邪热壅肺。

当然来的,起源的这个伤寒啦,寒邪也好,温邪也好,它们程度和后来的病情影响、变化速度可以有一定的区别,但是从这种基本病机的形成,都是殊途同归的,由表入里的,郁而化热,造成以内热为主了,兼有表证。

但整方的用药,因为表里同治,所以辛散、寒凉清里相结合。

辛和凉,辛凉透表,意义是麻黄是辛散,石膏是寒凉,相结合辛凉。

同时从病机,完整病机是表里同病,还是外寒内热,尽管以内热为主。

所以还是辛和凉的结合,所以把它归在这个辛凉解表剂里面。

从这个证的形成这两种可能最后都是郁而化热,形成邪热壅肺了。

所以它最后内热形成了,表邪未尽,是这样一个特点。

表邪未尽可以看得出浮脉了。

那总体上里热为主了,脉数了,所以浮数的脉。

温病学名词解释

温病学名词解释

温病学名词解释1.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进展规律及其预防诊治方;2.温病:是外感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3.温邪:外邪中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4.热象:热的性质形于外的征象;5.天受:指通过空气传播;6.传染:指通过与患者的直接接触而感染;7.逆传:相对顺传而言,即不按通常规律传变,而是;急骤,来势凶猛,病情危重,预后较差;8.新感:感受邪气当时发病名词解释1.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进展规律及其预防诊治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

2.温病:是外感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

3.温邪:外邪中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

包含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湿热病邪、燥热病邪与温热病邪等。

4.热象:热的性质形于外的征象。

如面红、目赤、舌红、苔黄、脉数、口渴、尿黄。

5.天受:指通过空气传播。

6.传染:指通过与患者的直接接触而感染。

7.逆传:相对顺传而言,即不按通常规律传变,而是急剧内陷生变。

如由肺内陷心包或者由卫内陷营血。

特点是发病急骤,来势凶猛,病情危重,预后较差。

8.新感:感受邪气当时发病,病发于表。

特点是符合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传变趋势,病情轻,病程短,易愈。

9.伏气:感受邪气当时不病,邪伏体内,过时而发,发病于里。

特点是由内外透,亦可里而再里传变。

病情重,病程长,难于速已。

10.温疫:指感受疫疠病邪引起的,具有强烈传染性与流行性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

11.温毒:一指病因,即温毒病邪,具有蕴结壅滞,攻窜流走的致病特点;一指病名,由温毒病邪引起的,具有温病的共性,还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溃烂或者斑疹的一类外感热病。

12.升散疏泄:指向上、向外导致人体腠理疏松、津液外泄。

13.逆传心包:是证的概念,即肺卫之邪不解,患者突然出现神昏谵语或者昏聩不语,舌蹇舌绛,四肢厥冷的病证。

14.燥干清窍:即燥热病邪化火上炎,干犯头面清窍而致清窍不利的病证。

表现为目赤,咽痛,龈肿,耳鸣等症状。

儿科练习题(含答案)

儿科练习题(含答案)

儿科练习题(含答案)一、单选题(共100题,每题1分,共100分)1、治疗积滞乳食内积证,应首选的方剂是A、消乳丸或保和丸B、八珍汤C、肥儿丸或疳积散D、健脾丸E、肥儿丸正确答案:A2、患儿,1 岁。

面色时青时赤,频作惊惕,甚则惊厥,喜投母怀,大便色青,脉律不整,指纹紫滞。

治疗应首选的方剂是A、磁朱丸B、定魄丸C、琥珀抱龙丸D、菖蒲丸E、远志丸正确答案:C3、治疗遗尿肾气不足证的首选方剂是A、菟丝子散B、八正散C、补中益气汤合缩泉丸D、桑螵蛸散E、缩泉丸正确答案:A4、患儿,8 个月。

素来体弱,泄泻2天,大便日行二十余次,质稀如水,精神萎软,时而烦闹,皮肤干燥,囟门凹陷,啼哭无泪,小便量少,舌红少津。

其治法是A、益气养阴B、补肾温阳,涩肠止泻C、健脾温阳,助运止泻D、补肾滋阴,平肝降火E、回阳固脱正确答案:A5、麻疹邪入肺胃的治法是A、清凉解毒,B、辛凉透表,C、清气凉营,D、疏风清热,E、辛凉透表,正确答案:A6、“脏腑娇嫩,行气未充”说明小儿体质特点是A、阴亏B、稚阴稚阳C、纯阳D、稚阴E、阳亢正确答案:B7、治疗风痧邪入气营证, 应首选的方剂是A、解肌透痧汤B、清气凉营汤C、银翘散D、白虎汤E、透疹凉解汤正确答案:E8、患儿,5个月。

多汗夜惊,烦躁不安,稀枕秃,囟门开大,伴有轻度骨骼改变。

其治法是A、补益肝肾,B、清心泻火,平肝潜阳C、补肺养阴,固表敛汗D、健牌益气,补肺固表E、平肝降火,镇惊安神正确答案:D9、尿频脾肾气虚证的症状特点是A、病程长,小便频数,尿急,尿痛B、病程长,小便频数短赤,五心烦热C、病程长,小便频数,尿液混浊D、病程长,小便频数,滴沥不尽,纳差E、起病急,小便频数,滴沥不尽,小腹坠胀正确答案:D10、患儿,出生5周。

症见面目皮肤发黄,色泽晦暗,持久不退,精神萎靡,四肢欠温,纳呆,大便溏薄色灰白,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腻。

其证候是A、胎黄虚脱B、胎黄动风C、气滞血瘀D、寒湿阻滞E、湿热郁蒸正确答案:D11、紫瘢虚证治疗原则是A、疏风清热,活血化瘀B、健脾益气C、益气摄血,滋阴降火D、清热解毒E、清热凉血正确答案:C12、下列各项,不属于慢惊风病机A、肝肾阴亏,虚风内动B、素有痰饮,上蒙清窍C、脾虚肝旺,肺亢化风D、脾肾阳虚,虚极生风E、肝血亏损,虚风内动正确答案:B13、下列各项,不属于小儿水肿水毒内闭证的主要症状的是A、尿少尿闭B、烦躁抽搐C、头晕头痛D、嗜睡昏迷E、恶心呕吐正确答案:B14、11个月婴儿正常乳牙的颗数是A、5~7B、3~5C、9~11D、11~13E、7~9正确答案:A15、患儿,7岁。

中医儿科(医学高级):传染病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中医儿科(医学高级):传染病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中医儿科(医学高级):传染病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1、单选患儿,8岁。

因高热2天,右侧腮部肿痛1天就诊。

查:右侧腮部以耳垂为中心漫肿,坚硬拒按,腮腺管口红肿,无脓。

舌红苔黄厚,脉滑数。

治疗应首选()A.银翘散B.柴胡(江南博哥)葛根汤C.普济消毒饮D.清瘟败毒饮E.龙胆泻肝汤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辨证属热毒壅盛,宜用普济消毒饮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2、单选小儿水痘的发生为感受()所致。

A.风寒B.风热C.时邪D.寒湿E.湿热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小儿水痘的发生为感受水痘时邪所致。

在气候变化,水痘流行期间易被感染。

3、单选下列关于百日咳治疗的论述中,不正确的是()A.根据病程不同阶段,分别治以宣肺、泻肺、润肺B.痉咳期应治以泻肺清热、解痉镇咳C.痉咳期可配合推拿、针灸疗法D.无论病程何期,不可服镇咳药E.恢复期若为肺脾气虚,则治以益气健脾、化痰止咳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百日咳患者若咳嗽剧烈时仍可服镇咳药。

4、多选小儿暑温尚有别名()A.中暑B.疰夏C.暑风D.暑痉E.暑厥正确答案:C, D, E参考解析:温病学对于暑温还有暑风、暑痉、暑厥等证候名,分别以其临床证候特点命名。

5、单选手足口病潜伏期的天数是()A.1~5B.2~7C.5~10D.7~14E.10~15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手足口病的潜伏期为2~7天。

6、单选水痘传染性很强,容易引起流行,其传染期约()A.1~2天B.3~4天C.5~6天D.7~8天E.9~10天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水痘结痂后病毒消失,故传染期自发疹前24小时至病损结痂,约7~8天。

7、多选水痘常需与哪些病症相鉴别()A.麻疹B.风疹C.猩红热D.脓疱疮E.水疥正确答案:A, E参考解析:水痘表现为疱疹样皮肤损伤,故需与相似皮损表现的脓疱疮及水疥相鉴别。

麻疹、风疹、猩红热的皮疹均表现为丘疹,易于区别。

8、单选以下项目中,对诊断流行性乙型脑炎最为重要的是()A.高热程度B.发病季节C.发病急骤D.传变迅速E.内闭外脱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对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诊断而言,发病季节特征较其他几个选项更为重要。

执业中药师《临床中药学》考点:发散风热药

执业中药师《临床中药学》考点:发散风热药

执业中药师《临床中药学》考点:发散风热药2017执业中药师《临床中药学》考点:发散风热药本类药物性味多属辛凉之品,发汗作用比较缓和,以发散风热为主要功效。

主要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邪在卫分,而症见发热重、恶寒轻、头痛、咽干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黄而干、脉浮数者。

其中部分药物兼有清利咽喉、透疹、明目、止咳作用,可用于咽喉肿痛、麻疹不透、风疹、风热目赤、风热咳嗽等证。

临床多与清热药物配伍应用。

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1. 发散风热——用于外感风热表证及温病初起卫分证。

本品本品辛凉,入肺,轻扬升浮,有发散风热作用,是治疗风热表证及温病初起卫分证等常用药。

常与荆芥、银花、连翘等配伍,如银翘散;或与桑叶、菊花等同用,如桑菊饮。

2. 清利咽喉——用于风热上攻所致头痛目赤,咽喉肿痛。

本品既能发散风热,又能清头目、利咽喉,常用于风热上攻所致头痛目赤,咽喉肿痛。

多与菊花、牛蒡子等明目利咽药同用,如薄荷汤。

3. 透疹解毒——用于麻疹初起透发不畅,或风疹瘙痒。

本品有透疹解毒作用,用于麻疹初起透发不畅,或风疹瘙痒,常与蝉蜕、荆芥等同用,如加减葛根汤。

4. 疏肝解郁——用于肝气郁结证。

本品有疏肝解郁作用,用于肝气郁结证,常与柴胡、白芍等配伍,如消遥散。

用法:不宜久煎,入煎剂多后下。

牛蒡子疏散风热利咽透疹解毒消肿1. 发散风热——用于外感风热表证。

本品辛寒,入肺,既可疏散风热,又有宣肺祛痰作用,用于外感风热,咳嗽咯痰。

常与银花、桔梗等配伍,如牛蒡汤。

2. 宣肺透疹——用于麻疹初起,疹发不畅及风热发疹等症。

本品有疏散风热,宣肺透疹作用,用于麻疹初起,疹发不畅及风热发疹等症,常与薄荷、蝉蜕等同用,如加减葛根汤。

3. 利咽散结——用于风热或热毒上攻的咽喉肿痛。

本品辛散苦泄寒清,有利咽散结、清热解毒作用,用于风热或热毒上攻的咽喉肿痛,常与薄荷、银花、桔梗等配伍。

4. 解毒消肿——用于热毒疮疡及痄腮。

本品有解毒消肿作用,用于热毒疮疡及痄腮,常与连翘、板蓝根、紫花地丁等同用。

温病学-上 篇

温病学-上 篇

上篇01 温病的概念一、温病的概念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主因-外感温邪主症-发热证候特点-热象偏重病机特点-易化燥伤阴多种外感热病的总称二、温病的特点(一)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叶天士《温热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温邪的特异性主要表现在:①从外感受(非内伤)②温热性质(非伤寒)温邪是一种具有特异性的致病因素,不应把它看作单纯的自然界的气候变化。

(二)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1.传染性大多数温病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在人群中传播,具有一定的传染性。

2.流行性流行性有大小之别。

与病邪本身的性质、自然和社会因素有关。

3.季节性温病具有季节性-温邪具有季节性4.地域性某种温病在某一地域较为多见,而在其它地域则少见或不见。

叶天士《温热论》:“吾吴湿邪害人最广!”(三)病理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1.传变特点:有一定的发展趋向和过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由实致虚2.病理变化:有一定的病理演变规律当温邪作用于人体后,主要表现为人体卫气营血及三焦所属脏腑的功能失调和实质损害。

在温病前期阶段多以机体功能失调为主;病情严重或发展至后期,侵犯营血、下焦,则有明显的实质损害,尤其可引起阴液耗伤,甚则导致阴竭阳脱。

(四)临床表现有其特殊性1.发病、传变:“急”、“猛”、“快”、“多”;2.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3.易化燥伤阴,吴鞠通:“温热,阳邪也,阳盛伤人之阴也”;4.易内陷生变-病邪较盛,正气不敌,病邪可以内陷而发生各种变证、危证。

邪入营血-热盛动血邪陷厥阴-动风痉厥或闭窍神昏谵语邪陷正脱-气阴外脱、阳气外脱或内闭外脱三、温病的范围温病的命名主要是根据其发病季节、四时主气或病候特点而确立的:根据发病季节命名-春温、冬温按四时主气命名-风温、暑温、湿温,秋燥以其临床特点命名-大头瘟、烂喉痧、伏暑四、温病的分类1.按病证性质是否兼湿分类温热类-风温、春温、暑温、秋燥、大头瘟、烂喉痧等湿热类-暑湿、湿温、伏暑、温热疫2.按发病初起是否见里热证分类新感类-初起病发于表,以表热证为主的一类温病;临床见证与当时的主气致病特点相一致如风温、秋燥、冬温。

方剂学 速记歌诀 详细版

方剂学 速记歌诀 详细版

看歌诀的人注意了:以后歌诀中“三”即代表“枣、姜、草”。

例如桂枝汤三勺:桂枝(君)大枣生姜炙甘草白芍葱白七味饮:治阴虚感冒日边红杏歌:葱地豆根生卖。

成份:葱白、干地黄、豆豉、葛根、生姜、麦冬辛温解表剂:麻黄汤干妈贵姓炙甘草麻黄(君)桂枝杏仁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而喘。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麻黄加术汤麻黄汤加白术功效:解表祛湿。

主治:外感寒湿,一身烦痛。

大青龙汤将麻黄汤早使生姜炙甘草麻黄桂枝杏仁大枣石膏功效:发汗解表,清热除烦。

主治:外感风寒,寒郁化热。

三拗汤干妈姓姜炙甘草麻黄杏仁生姜功效:宣肺解表。

主治:外感风寒咳嗽。

桂枝汤桂枝汤三勺桂枝(君)大枣生姜炙甘草白芍功效: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发热头痛,汗出恶风,鼻流清涕。

出汗异常,神经性头痛,癫痫,产后发热,人流术后发热,经期发热,高血压,阵发性心动过速(心悸),无脉症,怔忡、冻疮。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自汗正宜尝。

桂枝加葛根汤桂枝汤加葛根功效:解肌发表。

主治:风寒表虚,项背强几几,汗出恶风。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汤加厚朴杏仁功效:解肌发表,平喘止咳。

主治:桂枝汤证兼有咳喘者。

香苏散:香苏散用草陈皮香附苏叶陈皮甘草功效:温散风寒,理气和中。

主治:表寒气滞,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脉浮苔白。

香苏葱豉汤香苏散加葱白豆豉功效:发汗解表,调气安胎。

主治:妊娠外感。

活人葱豉汤葱豉汤加麻黄葛根功效:解肌发表。

主治:发热恶寒较重,头项强痛,无汗脉浮者。

九味羌活汤防止秦琼藏草地,细洒九味羌活汤防风白芷黄芩川芎苍术甘草生地细辛羌活(君)功效: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表证。

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身重酸痛,口苦微渴。

感冒,流感,荨麻疹,寒湿头痛,胁间神经痛,寒火牙痛,面瘫,寒湿泄泻,肌纤维组织炎。

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加甘草,发汗祛风力量雄。

辛凉解表剂

辛凉解表剂

方剂学第二节辛凉解表剂•辛凉解表剂,适用用风热表证。

代表方:银翘散桑菊饮麻杏石甘汤一、银翘散《温病条辨》•组成:• 金银花1两(30克),连翘1两(30克),桔梗6钱(18克),薄荷6钱(18克),竹叶4钱(12克),生甘草5钱(15克),荆芥穗4钱(12克),淡豆豉5钱(15克),牛蒡子6钱(18克)。

•用法:上杵为散。

每服六钱(18克),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煎。

肺药取轻清,过煎则味厚入中焦矣。

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

•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亦可作丸剂或散剂服用银翘散•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

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加减变化:渴甚者,为伤津较甚,加天花粉生津止渴;项肿咽痛者,系热毒较甚,加马勃、玄参清热解毒,利咽消肿;衄者,由热伤血络,去荆芥穗、淡豆豉之辛温,加白茅根、侧柏炭、栀子炭凉血止血;咳者,是肺气不利,加杏仁苦降肃肺以加强止咳之功;胸膈闷者,乃夹湿邪秽浊之气,加藿香、郁金芳香化湿,辟秽祛浊。

银翘散•证治机理:•温病初起,卫气被郁,肺失宣降所致。

邪在卫分,卫气被郁,开合失司,故发热头痛,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

•温热毒邪犯肺,肺气失宣,则咳嗽咽痛,邪热伤津,则口渴,邪在卫表,故舌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治宜辛凉透散以散其表,清泄肺热以解其毒,宣降肺气以复其清肃。

方解•方中银花、连翘芳香清解,既轻宣透表,又清热解毒,重用为君。

•薄荷、牛蒡子辛凉宣散,疏散风热,清利头目;豆豉、荆芥辛而微温,透邪外出,两药虽为辛温解表药,但辛而不烈,温而不燥,配伍在辛凉药中,可增强透表之力,共为臣药。

•桔梗宣肺止咳;竹叶清上焦热;芦根清热生津,同为佐药。

•甘草调和诸药为使。

•本方的配伍特点:•一是于辛凉之中配伍少量辛温之品,既有利于透邪,又不违辛凉之意;二是疏散风热与清热解毒相配,既外散风热,又解毒辟秽,从而构成清疏兼顾,以疏为主之剂。

温病学(12.3)--叶天士《温热论》习题

温病学(12.3)--叶天士《温热论》习题

叶天士《温热论》习题一、填空题1.叶天士《温热论》中提到:“温邪上受,首先犯 ,逆传 。

肺主 属 ,心主 属 。

”2.叶天士《温热论》认为:“在卫 之可也,到气才可 ,入营犹可 ,……入血就恐__________,直须_________。

”3.叶天士《温热论》提到:“温邪则热变最速。

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

在表初用 。

挟 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 加芦根、滑石之流。

或 于热外,或 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4.叶天士《温热论》指出:“风挟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为水主之气不能上荣, 也。

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 也。

”5.叶天士认为“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 透邪,法宜 ,令邪与 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

”6.叶天士《温热论》:“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

彼则 之半,此则 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 。

因其仍在气分,犹可望其 之门户,转疟之机括。

”7.对于下法的运用,叶天士指出:“伤寒邪热在里,劫烁津液,下之宜 ;此(湿温病)多湿邪内搏,下之宜 。

伤寒大便溏为 ,不可再下;湿温病大便溏为 ,必大便 ,慎不可再攻也”8.叶天士认为:“且吾吴湿邪害人最广,如面色白者,须要顾其 ,湿胜则 微也,法应 ”。

9.对于湿邪为患,叶天士《温热论》中提到:“在阳旺之躯, 恒多,在阴盛之体, 亦不少,然其 则一”10.对于湿热病的治疗,叶天士《温热论》中提到:“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 ,而在 ,通阳不在 ,而在 ”11.叶天士《温热论》中提到:“营分受热,则 受劫, ,夜甚无寐,或,即撤去气药。

”12.叶天士《温热论》中提到:“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如从 陷入者,用犀角、竹叶之属;如从 陷入者,犀角、花露之品,参入凉血清热方中,……急急 为要。

”13.叶天士《温热论》中提到:“若斑出热不解者,胃津亡也,主以 ,重则如玉女煎,轻则如梨皮、蔗浆之类。

温病学142方证

温病学142方证

治法:芳香化浊,理气渗湿。
处方:藿香6g 半夏9g 赤茯苓9g 杏仁9g 生薏仁3g 白蔻仁3g 泽泻6g 猪苓9g 淡豆豉9g 厚朴3g
应用:用于急性胃肠炎,伤寒、副伤寒,胃肠型感冒,细菌性痢疾,沙门氏菌属感染,急性血吸虫病等。
14..三仁汤……《温病条辨》。
病机:湿温初起,邪遏卫气,湿渐化热。
应用:用于重型感冒,发热性皮疹,疹出不畅者。
8..新加香薷饮……《温病条辨》。
病机:暑湿内蕴,寒邪束表。
脉症: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身形拘急,脘痞,心烦,骨节酸痛,头身困重,舌苔薄腻。
治法:疏表散寒,涤暑化湿。
处方:香薷6g 金银花9g 厚朴6g 连翘9g 鲜扁豆花9g
应用:用于夏季感冒,脊髓灰质炎,乙型脑炎,斑疹伤寒,暑季咳嗽,急性发热症,低血钾症等。
应用:用于感冒及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及肺炎,百日咳,猩红热,流行性腮腺炎,急性支气管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喉头炎,麻疹,水痘,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急性子宫内膜炎,产褥感染,急性皮肤化脓性感染,药物性皮炎等。
2..桑菊饮……《温病条辨》。
病机:风热侵肺,肺气失宣。
脉症: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头痛,无汗或少汗,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9..黄连香薷饮……《类证活人书》。
病机:夏感暑湿,未即发病,秋冬感当令之邪而诱发。
脉症:恶寒发热,周身疼痛,无汗;心烦尿赤,苔薄微腻。
治法:清暑化湿,解表散寒。
处方:香薷9g 扁豆6g 厚朴6g 黄连6g
应用:用于夏秋季节的流行性感冒、乙型脑炎、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等。
应用:用于大头瘟,急性扁桃体炎,麻疹疹出不畅等。
24..通圣解毒散……《证治准绳》。

辛凉解表药

辛凉解表药

辛凉解表药
薄荷辛凉归肺肝,宣热清利咽头目,疏肝透疹温病初,感冒头咽目赤痛,肝郁胸闷胀痒透。

牛蒡辛寒苦肺胃,宣肺利咽散风热,解毒透疹消肿疮,感冒温病初痒透,风肺热嗽痰咽痛,热毒疮肿便痄腮。

蝉蜕甘寒归肺肝,散热透疹止痒痉,明目退翳息风开,感冒温病初痒透,风肝热目赤翳障,喑哑咽痛破哭啼。

桑叶甘寒苦肺肝,清肺润燥散风热,平肝明目凉止血,感冒温病初益阴,肺热燥咳嗽头痛,肝阳眩晕目赤痛,血热吐衄视物花。

菊花
辛甘微寒苦肝肺,散热清利平肝目,清热解毒益阴肿,肝火目赤温病初,风热肝阳头痛眩,阴虚目化热毒疮。

葛根辛肝凉脾胃,解肌退热透初疹,升阳止泻渴生津,项背强痛外感表,热病烦渴消经邪,湿热痢初脾虚泄。

柴辛微寒苦肝胆,解表退热疏肝郁,升举阳气调经痛,少阳邪寒热往来,郁结胁痛高热感,虚泻脱肛宫胃垂。

升麻
微甘辛微寒肺脾,阳明经邪胃大肠,发表透疹散肌热,清热解毒上攻证,升举阳气阳明痛,疮丹漏血宫胃垂。

蔓荆子
微寒辛苦膀肝胃,祛风止痛清头目,散热头面牙头痛,热目赤肿昏多泪,痹痛肢拘经风邪。

淡豆豉
甘凉辛微苦肺胃,解毒除烦宣郁散,热表微温可寒表,热郁胸烦闷不眠。

浮萍辛寒归肺膀,发汗解表利水消,透疹止痒散热表,水肿小便疹痒透。

木贼微寒苦肺肝,明目退翳凉止血,散风热目赤翳障,血热出血下目疾。

发热的辨证论治

发热的辨证论治
有许多临床报道,利用温病旳辨证论治理论 治疗多种西医所谓旳原因不明旳发烧证,涉 及新病和久病,均取得明显旳效果。
一、发汗退热法
发汗退热法合用于外感邪气所致旳发烧, 即治疗病在表旳发烧(称为表热)。
经过发汗来疏散表热,又称为 “疏表法” 或 “解表法”,是临床上最为常用退热法。
外邪种类不一,性质不同,不同邪气造成 旳发烧,应用发汗解表旳措施不同。
临床上最常用凉膈散,因其具有清热和通便 双重作用,对一般比较严重旳发烧兼便秘患 者,有相当疗效。轻浅旳表邪传里旳发烧证, 见到大便困难,也应考虑到后果,先与瓜蒌 之类润肠,能够降低热盛伤阴。
发烧证用通便法,目旳是使通便后退热,给 邪热以出路,同步还兼有清热、解毒、护阴、 生津等作用,与一般通便不同,应谨慎选用。
中医对发烧旳辨证施治有着丰富旳经验,从 发烧旳不同证型,判断其病之浅深、病情之 轻重、预后之好坏、等等。
发烧恶寒并见:邪在肺卫旳征象。 寒热往来:邪郁半表半里。 壮热不恶寒反恶热:邪正剧争,里热炽盛。 日晡潮热:热结肠腑、下焦蓄血。 身热不扬:湿热内郁,湿蕴热蒸旳体现。
身热肢厥:见于热陷心包证。 发烧夜甚:为热灼营阴,或热瘀胶结证。 夜热早凉:为余邪留伏阴分旳征象。 低热或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为肝肾阴虚,
烦躁不安、口渴咽干、小便黄赤、舌红苔黄, 脉数,以苦寒清热解毒之品直清三焦里热, 泻火解毒。
黄芩:苦寒泻火、直清里热; 芍药、甘草:酸甘化阴以生津液,使清热
解毒而不伤阴; 临床上,加黄连加强清热解毒旳力量,加
玄参养阴解毒,淡豆豉发郁热,透邪外达。
甘寒和苦寒旳性质旳药物作用不同,所以使 用时必须辨别,尤其在发烧早期,不宜早用 芩、连之类。
5、辛凉解表合清热解毒
因温邪变化最多,常郁而化毒,热毒壅结, 能引起多种伴有发烧旳病证,如痄腮(耳前 耳后漫肿疼痛)、乳蛾(咽喉红肿、咽饮梗痛)、 赤眼(目红、迎风流泪)、牙痈(牙龈肿痛化 脓)等,都有不同程度旳发烧。

温病学古今医案病案集

温病学古今医案病案集

五、春温热结阳明(《王孟英医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

王皱石弟患春温,始则谵语发狂,连服清解大剂,遂昏沉不语,肢冷如 冰,目闭不开,遗溺不饮、医者束手。孟英诊其脉弦大而缓滑,黄腻之苔满 布,秽气直喷。投承气汤加银花、石斛、黄芩、竹茹、元参、石菖蒲,下 胶黑矢甚多,而神稍清,略进汤饮。次日去硝黄,加海蛰、莱菔、黄连、石 膏,服二剂而战解,肢和苔退,进粥……不劳余力而愈。

【廉按】风温为新感,叶天士所谓“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是 也。伏气化热为伏热,张路玉所谓“凡病伤寒而成温,发于夏 至以后者为热病”是也。方用表里双解。周身得微汗,而诸 症反益甚者,胃家燥热上蒸故也。故用重量生石膏清燥解热。 妙在将石膏同粳米煎汤乘热饮之,俾石膏寒凉之性,随热汤发 散之力,化为汗液,尽达于外,所以人欲发汗者,饮热茶不如饮 热稀粥也。
三、风温兼伏气化热案(《全国名医验案类编· 张锡纯诊》,何廉臣选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 陈百生将军,年四十六岁,寓天津广东路。 病名 风温兼伏气化热。 原因 因有事乘京奉车北上,时当仲夏,归途受风,致成温热病。 证候 其得病之翌日,即延为诊视。起居如常,惟觉咽喉之间有热上冲,咳嗽吐痰,音微哑,周 身似拘束酸软。 诊断 脉象浮而微滑,右关重按甚实,舌苔白色。知此证虽感风成温,而其热气之上冲咽喉, 实有伏气化热内动也。 疗法 病在初起,热虽不剧,而伏气之发动,必继有大热在后。宜少用表药解肌,重用凉药清 里,石膏在所必需也。然膏粱之人其身体倍自郑重,当此病之初起而遽投以石膏重剂,彼将 疑而不肯服矣,斯不得不先为开清解之剂也。 处方 薄荷叶三钱 连翘三钱 蝉退二钱 知母六钱 玄参六钱 天花粉六钱 生甘草二 钱煎汤服。 效果 翌日复诊,言服药后,周身得微汗,而表里反大热, 咳嗽音哑益甚。言之似甚恐惧。诊 其脉洪大而实,左右皆然。愚曰:君欲速愈乎?能听我用药,甚非难事,但重用生石膏四两,加 粳米三钱,煎汤四茶钟,分四次徐徐温饮下,尽剂必愈,此事我能保险也。陈君闻之,欣然听 从。遂命人向药房购整块生石膏(药房预轧细者恐溷有煅石膏)一斤,自轧细,秤准四两,加 粳米三钱,煮至米熟,取清汤四钟,先温服一钟,后两点钟服一次,果尽剂而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凉宣透、清肺泻胃法治风热侵犯肺胃*导读:辛凉宣透、清肺泻胃法治风热侵犯肺胃周某,女,9个月,2009年9月13日诊。

天气酷热,母携外出,归家后即发热,体温39.3℃……
辛凉宣透、清肺泻胃法治风热侵犯肺胃
周某,女,9个月,2009年9月13日诊。

天气酷热,母携外出,归家后即发热,体温39.3℃,自服退热药,药力过后旋即又起。

医院诊为幼儿急疹,于第二日来诊。

症见:发热有汗,咳嗽,神疲,饮食欠佳,大便热泄,肛门红肿,咽红,脉浮数。

证属:风热侵犯肺胃。

治法:辛凉宣透,清肺泻胃。

处方:蝉衣3克,牛蒡子3克,金银花5克,僵蚕3克,麻黄1克,枇杷叶3克,杏仁3克,炒麦芽3克。

2剂,水煎100毫升,分早中晚三次温服,每日1剂。

2剂后热退疹出,又服2剂而愈。

按:风热之邪侵犯肺卫故见发热有汗;热邪扰肺故见咳嗽;热邪伤气故见神疲;风热之邪伤及胃肠故见饮食欠佳,大便热泄,肛门红肿;热邪上攻咽喉则咽红;脉浮数为感受风热之征象。

依据舌脉症应诊为风热侵犯肺胃之证。

治以辛凉宣透,清肺泻胃为法。

上方中蝉衣、僵蚕、金银花辛凉宣透以清热,其中金银花又有解毒之效;麻黄、杏仁宣肺止咳,少量麻黄佐于辛凉方中有助于发汗退热;枇杷叶可清肺胃之热,又可止咳;炒麦芽消食开胃,促进纳食。

全方共奏辛凉宣透,清肺泻胃之功效。

患儿2剂服后即热退疹出,又服2剂病愈。

体若燔炭,汗出而散,陈宝贵早年随柳学洙先生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患儿高热不退,早期于银翘散中必加一二味辛温解表之药,使之汗出,热可渐退。

西医给予物理降温或西药退热,热退后体温还会反跳升高,羁留不退,辛凉加辛温药汗后即不复热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