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客观规律办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按客观规律办事
石家庄市第22中学李英邮编:050031 电话:5059214
教材分析:
第二课第三节“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内容是第一、二节内容的发展和引申。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事物普遍联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人们能够发现、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这就是第一、二、三节的内在联系。

“按客观规律办事”是第三节的中心内容。

同时,这既是第二课内容的逻辑归宿,也是学习第二课内容的最后落脚点,因而,在第二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围绕这个中心内容,第三节由两框组成。

第一框,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属于世界观的内容,是基本原理。

第二框,按客观规律办事,属于方法论的内容,是原理的基本要求。

学情分析:
(1)经过前面对哲学常识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已逐步培养起了辨证思维能力,具备了一定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通过对其他学科尤其是自然学科知识的学习已经能够接受有关规律性的知识。

通过电影、电视、广播、杂志及文学作品积累起来的社会知识也为学习本课作好了必要的知识准备。

(3)对规律客观性及其“指导意义”,学生的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结合社会的和身边的实际对规律客观性进行分析的能力急需加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规律的客观性的含义;解放思想的含义;实事求是的含义
理解:正确理解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规律是不能创造、消灭的,是不可抗拒的,但是人们可以认识规律。

运用:教育学生要在实际生活中,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严格按客观规律办事。

能力目标:(1)能运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实例,表述规律的客观性,锻炼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2)能运用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说明人们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以培养学生的论述说明能力。

(3)根据坚持“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相统一的道理,分析改革开放中的典型事例,从而培养和提高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

觉悟目标:通过本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思想,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认识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基础、精髓和根本点,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我们党的科学态度、工作办法和优良传统,必须坚持实事求是。

使学生能在今后的工作中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教学重点: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教学难点:规律的客观性,特别是思维规律的客观性
教学思路:坚持教学三目标的有机统一,坚持学法与教法的统一.
1、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教学中把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社会现象的分析、学生学习生活情景联系起来。

2、贯彻主导与主体相结合的原则。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扮演好“主导”的角色。

采用问题式教学法,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思考、讨论、比较、分析、释疑等达到认知和行为上的教育目的。

3、彻教育直观性原则。

遵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思维发展规律,在教学过程中由现象入手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4、贯彻教学多感官共同参与的原则。

通过创设一定的情景,运用图示、图表、图片、视频、多媒体展示材料等多种手段,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视听效果,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方法:实例分析法、归纳法、讨论法问题法等
教学程序:
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展示规律概念图,强调作为规律必须同时具备三个特性:固有的联系、本质的联系、必然的联系。

(设计理念)展示规律概念图,复习上节课的难点:规律的概念,检查学生对此概念的掌握情况;同时由规律的三个特性导入规律是在人的意识之外而独立存在的,规律具有客观性。

讲授新课:
二、按客观规律办事(板书)
1.规律具有客观性(板书)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发生里氏9.3级强
烈地震并引发海啸。

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给印
尼、、孟加拉国、泰国、印度、马来西亚等国
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什么是海啸
呢?
播放海啸有关视频及图片:
观看视频后思考下列问题:1)视频中提到的海啸发生的原因有哪些?造成的后果又有哪些?2)为什么在12月26日爆发,我们能控制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这说明规律具有客观性
(1)规律的客观性含义: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
意志为转移的(板书)
教师归纳:它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规律的存在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这是由于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本身所固有的内在联系,它不是人们从外部强加于事物的,不是人们的意志所赋予的。

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它、喜欢它,它都客观的存在着。

二是指规律是否发生作用,也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规律起不起作用,关键在于规
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否存在着。

当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存在时,规律就必然起作用。

当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不存在时,规律就不起作用。

这一点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例如,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但在原始社会初期因为没有这个条件,价值规律自然不起作用,进入其他社会后具备了这个条件,价值规律就发生作用了,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学生运用已学过的自然科学知识来回答(略)
教师总结:在这些科学家发现这些规律以前,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规律就在宇宙中发生着作用,生物进化规律,也已经在地球上存在亿万年了。

可见,自然界规律是客观的,在人类产生以前,自然规律就自发的存在并发生着作用,在人类产生以后,无论人们是否发现和认识它,是否喜欢它,它都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提问:社会形态的更替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吗?
教师归纳:历史上社会形态的更替,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否则,我们早已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了,劳动人民也不会忍受几千年的封建压迫了。

可见
(2) 社会规律是客观的(板书)
(3) 思维规律是客观的(板书)
展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图”。

设问:为什么人的遗忘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思维规律虽然是人脑进行意识活动规律,但是,不仅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内容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而且在反映过程中所形成的认识规律,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所以,思维规律也是客观的。

总之,无论是自然规律,社会规律还是思维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规律的这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性质,即是规律的客观性。

该曲线反映了遗忘变量和时间变
量的关系,揭示了遗忘的规律:遗忘
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后的最初
阶段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
即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

(2)规律是客观的,意味着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板书)
(3)规律是客观的,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板书)
多媒体展示材料:印度洋海啸造成的巨大的伤亡促使更多的人思考天灾背后的问题。

是天灾还是人祸?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首席科学家杰夫·麦克尼利认为,人们在沿海大量修盖房屋以及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是这次灾害的"罪魁祸首"。

从地质学的角度来看,发生地震并引发海啸是自然界的正常现象。

然而,一次海啸造成十多万人死亡,却并不能完全归咎于大自然的残酷。

据了解,印尼、泰国等国为了吸引游客,纷纷在海边修建密密麻麻的旅舍、饭店,这无疑增大了人们受到自然灾害侵袭的危险。

麦克尼利同时指出,珊瑚礁以及生长在海岸边浅水地带的红树林,都能保护海岛免受海啸的侵袭。

当海啸来袭的时候,海浪首先要经过珊瑚礁,其速度会因受到礁石的阻力而降低。

海浪上岸后经过红树林,速度进一步减小。

尽管海浪可能会穿过红树林,但那时它的威力已经很小,不足以对内陆的安全构成太大威胁。

然而,在过去的20到30年间,人们大量砍伐海边的红树林,只为了要用海边的浅水地来捕虾、养虾,然后把虾卖到发达国家赚钱。

"卖虾的收益远远抵偿不了破坏自然环境所造成的损失。

今天,人们却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麦克尼利说。

地壳运动是地球作为生命体存在的一种客观现象,人类无法阻止它同时也无法改变它,只有掌握其规律,人类才能够与之和平共处。

思考:你认为印度洋海啸造成的巨大的伤亡是天灾还是人祸?(学生回答略)教师归纳: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人们不能根据自己的意志创造一个客观上不存在的规律,也不能改造或消灭仍然起作用的规律。

规律只能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和所依赖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不能由人们的主观意志任意改变。

(强调规律不能被创造、消灭、改变)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盲目地、无限制地向环境索取,必然会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加剧自然灾害对人类造成的损失。

从一定意义上讲,印度洋海啸造成的巨大的伤亡是天灾也是人祸,此外还有水土流失、地面沉降、全球变暖、沙尘暴、臭氧层破坏、水污染、酸雨等灾害的出现也都是不遵循自然规律带来的恶果。

观看视频资料: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提问: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实践中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回答(略)
教师归纳: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实践中造成了极为严重后果,说明规律是必然的联系,是铁的法则,它的突出特点是具有强制性,即不可抗拒性。

人们想问题、办事情,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否则必然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规律的不可抗拒性也有力地证明了规律的客观性。

设计理念:展示图片、视频和文字材料。

分析说明规律客观性表现。

这样设计是为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拉近哲学常识与学生的距离。

总之,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还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

当人们没有违背规律时,似乎感觉不到它
的存在。

而当人们的行动一旦违背了它的要求,受到惩罚的时候,就会明显感觉到它是客观存在的。

所以,人们想问题、办事情,不能同规律背道而驰,否则,就一定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了解了规律客观性的含义和表现,那么规律客观性的原因是什么?
(4)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因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而作为物质运动的规律,也必然具有客观性;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从根本上,是因为构成规律的各种因素是客观的,规律发生作用的物质条件是可观的。

规律是客观的,不等于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2、人们能够认识规律并能利用规律(板书)
(1)人能认识规律:前提、基础(板书)
多媒体展示材料:近日英国科学家公布了去年年底印度洋大地震发生后,受板块构造冲撞而发生变化的震中地区海床的首批图片。

这是人类历史上大规模地震爆发后,海床首次被迅速观察得到的结果。

英国专家利用高清晰度的多束激光声呐对海底进行了扫描,这些图片显示,受地震影响,印度洋海底中高达1500米的山脊已出现了巨大的倒塌,并形成数公里宽的山崩地段。

科学家初步评估,地震发生时,印度和缅甸两块板块构造突然运动相碰时,印度板块构造被向下挤压,造成海床隆起一道山脊,海水因此向上涌出,结果引发了去年12月26日发生的东南亚大海啸。

根据材料让学生自己分析人为什么能认识规律?学生找出关键词“观察”、“扫描”“初步评估”分析(略)得出结论:规律总要通过各种具体现象表现出来;人有抽象思维能力,能对大量的具体现象进行概括总结,认识其中的客观规律。

(2)人能利用规律:目的(板书)
多媒体展示材料一:1960年破坏性的大浪袭击夏威夷海岸之后,美国在夏威夷建立了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

该中心通过卫星与阿拉斯加监测中心连接。

1952年,18米高的大浪给远东堪察加半岛带来巨大破坏。

俄罗斯于1960年代了建立一个海啸机构。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海啸灾难发生之前,美国地震学家曾经对该地区发出警告。

然而,东南亚国家由于没有建立海啸预警系统,无法接收到此类信息。

美国地质勘探局信息中心的魏伯利·佩尔森说“如果这些受灾最严重的国家设有海啸预警装置或者是测潮仪表,绝大部分人的死亡本可避免。

”他称此次灾难对这些国家来说是一个教训。

印度洋海啸灾难发生之后,联合国救灾会议于1月底在日本神户召开。

会议上专家们决定为印度洋地区建立全球海啸预警系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宣布,计划耗费约3000万美元,在2006年6月建成印度洋海啸预警系统。

一些专家还认为必须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以及加勒比海建立烽火式传递预警系统。

分组讨论:为什么要建立预警系统?建立预警系统有什么作用?
生甲:建立预警系统是为了预防,为以后要发生的灾难及早提出警告。

以便于沿海居民接到警报后及时疏散至安全的地方。

生乙:便于人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采取措施,把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

生丙:可以确保当地居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
材料二:再次展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图”
分组讨论:认识了遗忘规律,我们应如何利用此规律,从而提高自己的记忆效果?
生甲:制定每天的学习计划,不断复习旧知识
生乙:温故而知新
生丙:及时复习与有计划的经常复习结合
生丁:我计划每天晚上躺在床上尝试回忆每天所学的东西
......
把全班同学一分为二,通过分组讨论让同学们自己归纳出人们利用规律的两种表现:人能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指导实践活动;可以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变害为利,为人类谋福利。

(强调是“改变、创造条件”而不是改变、创造规律。


教师归纳:人与规律的关系包含人能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两个方面,在这两个方面的关系中,其中,认识规律是前提和基础,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才是目的。

利用客观规律就是遵循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也只有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3、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目的(板书)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蔑视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不仅办不好事情,而且必然遭到失败。

“大跃进”就是最好的证明。

这启示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按客观规律办事。

按客观规律办事就要培养实事求是的作风。

4、按客观规律办事,就是要实事求是(板书)
(1)实事求是的含义(板书)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实事求是,出发于“实事”,着眼于“是”,而用力于“求”。

(2)实事求是的地位及作用(板书)(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设计理念:对实事求是的含义进行分层讲解,并强调出发于“实事”,着眼于“是”,而用力于“求”。

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与综合的能力。

(3)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是统一的(板书)
多媒体展示材料: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看,与时俱进的过程,也是实事求是的过程,二者在实践中统一,在实践中完成。

弘扬与时俱进精神是为了更好地实事求是,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

坚持与时俱进与实事求是相统一,应当努力做到与“史”俱进。

适应历史发展规律来推动历史前进。

坚持与时俱进与实事求是相统一,应当努力做到与“事”俱进。

与“事”
俱进,就是要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认识事物,来创新我们的理论和推动我们的实践。

坚持与时俱进与实事求是相统一,应当努力做到与“是”俱进。

“是”即事物发展的规律,与“是”俱进就是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忠实地反映和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并使我们的认识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坚持与时俱进与实事求是相统一,应当努力做到与“实”俱进。

“实”即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实现与时俱进和实事求是相统一的桥梁和纽带。

坚持与时俱进与实事求是相统一,应当努力做到与“世”俱进。

与“世”俱进,就是要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宽阔视野和世界眼光来观察世界和中国,准确判断和把握时代发展的要求和世界发展的大势,使我们的思想认识具有宏观性、战略性、前瞻性,既立足实际,又放眼未来,坚定地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牢牢把握各项工作的主动权。

这样,我们才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阅读材料,结合课本回答:1)什么是解放思想?2)为什么要解放思想?3)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如何?
设计理念: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这一前提出发作如下的教学处理。

展示三个简答题,学生结合材料看书思考回答,并得出结论: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是统一的。

课堂小结:事物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人们虽然不能创造、消灭或改变规律,但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利用规律就是按客观规律办事,就是要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

形成性评价试题:列举你所了解的社会生活中或日常生活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就取得成功,而违反客观规律就受到规律的惩罚的事例,并用本课所学道理加以分析。

板书设计(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