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剑雄:历史教科书的”底线”
书评:《葛剑雄写史-中国历史的十六个片段》
我看《葛剑雄写史——中国历史的十六个片段》吸引我们的是怎样的中国历史?关于中国历史的书籍不计其数,但对我们具有吸引力的书籍却不多。
我们需要历史书籍当中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和丰富客观的历史事件,以便于有兴趣去了解中国的历史,以便于对中国历史有一个理性、丰富的认知和评价。
一、作者及成书背景葛剑雄,当代著名的历史学者,主要从事中国历史地理、中国史、人口史、移民史等方面的研究,他的《葛剑雄写史——中国历史的十六个片段》为我们展开了一副他所刚兴趣的中国历史片段的画卷。
就如作者自己所说,中国图书市场中普及性的学术著作或者是通俗性的历史书很少令人满意的或者爱读的作品。
其实历史是非常容易吸引读者的,历史事实可以演化成无数内容丰富、情节生动、感情充沛的故事,短文识字的人都能接受。
中国的历史这么长,涉及的范围又那么广,有了解不完的史实,讲不完的故事,没有人能够穷尽。
于是作者选取了中国历史的十六个片段,介绍了他所感兴趣的中国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
二、评点内容在内容上,作者首先在序言当中介绍了自己撰写本书的初衷即用他所兴趣的中国历史片段为读者提供一份历史大餐。
然后按照中国历史的时间顺序依次探讨了这极为吸引人的十六个片段:战国:xx;xx:轮台罪己、xx之争;新朝:xx改制;东汉:谁主神器;xx:汉魏禅让;北朝:鲜卑汉化;南朝:xx焚书;xx:xx真相;五代十国:xxxx、亡国xx;xx:天书xx、道君末日;明:悲剧海瑞;清:雍正赐地、乾隆“肃贪”。
其中涉及到的历史人物都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例如赵武灵王、汉武帝、王莽、北魏孝文帝、李世民、清官海瑞等。
以这些历史人物为主轴,展开了与之相关的众多中国历史事件的讲述。
有些内容是与我们的固有知识和看法相符的,有些则不尽相同甚至相反。
例如:战国时代赵国的国君武灵王发起的一场以“胡服骑射”为内容的历史性改革,使得赵国自此强盛起来,但这位英明的君主却不得善终,因对继任者问题处理不当而活活被饿死,其惨状不是我们能想象的。
科学读物不是科学知识读物——教材中的科学读物问题与板仓圣宣的科学读物论
摘 要: 学读物教材资源缺乏、 科 教材 内容对科 学的表述存在错误 的问题 见诸报刊 , 科学 读物教材的问题应 当引起重视。 日本板仓圣宣的科学读物论提 出了科学读物的性质及其分类
的问题 , 于我们重新思考科学读物, 对 加强科学读物的研 究与开发是有价值 的。
关键词 : 教材研究; 学读物 ; /读物 ; 科  ̄- g 近代科学; 科学素养的培养
16 0
维普资讯
方明生 : 科学读物不是科学 知识读物
“ 证实鸡蛋能站起来 , 你说意 味着什 么? 这本来 ” 是~句略带调侃 的话 , 也确实使我感觉到需要 但
进一步地探讨这样的教材所要传递 的内涵。上述
法国在法布尔的晚年对他 的评价还是相当高的。 甚至有报道称法布尔曾被提名诺 贝尔文学奖。 但 是, 要注意的是被提名的是文学奖 , 而不是生物学 奖。西方对科学家的定义还是有它相 当苛刻的标 准的, 对法布尔也是如此 。从西方对科学、 科学家 的定义可以引导出科学读物 的概念, 这是本文要
研究科学读物在教材中地位 的必要性。从教材研 究的角度看 , 当对这个问题展 开更为建设性的 应 研究与讨论。笔者这里所提 的建设性是指关于科
学读物的讨论应 当对教材的编写产生实际效果 ,
在编写二期课改的高中语文教材时难以寻找到适 当的科学读物 , 科学读物的教 材资源 的缺乏和发
掘上的不足成为教材编写 中的一个 困难 。我国从 2 世纪 7 年代后半期开始 推行重视科学、 0 0 教育 的政策以来 , 已经经过了二十多年的时间 , 为何能
维普资讯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 基础教育版)
Ma., r 2006
Vd.3 5,No .7
总第 3 卷 第 7 期 5 中田分类号 :633 G 3.
葛剑雄:以知识分子的担当关照现实
葛剑雄,复旦大学资深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历史学部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著名学者,尤精于历史地理、人口史等领域。
曾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著有《西汉人口地理》《中国人口史》《中国移民史》《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中国历代疆域的变迁》等。
总之,那段涉猎广泛的奇特经历,使我受益匪浅。
研究生毕业后我一直教书,没做过行政工作,后来之所以能够胜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图书馆馆长等行政管理工作,主要得益于年轻时积累下来的经验。
以坚实的脚步丈量文化时空《教育家》:从南极洲到北极点,从“非洲之王”乞力马扎罗山到“世界屋脊的屋脊”青藏阿里。
您的学术考察、社会活动以及个人旅游足迹遍布世界七大洲数山玩水上,而是希望借旅行进行深入了解,就连坐火车、汽车,我都争取坐靠窗位置,尽可能多地去观察沿途的风土人情,或者听周围旅客在议论什么。
对一个地方、一种文化的了解,需要有自身的体验,你会发现不少书本上没有记录的东西,或者一些书本上的记录甚至是名家的记录往往并不真正符合事实。
比如在南极,即使暴风雪持续肆虐,不得不整天在房间里望着窗外的惊涛骇浪,我也以一名历史地理学者的本能,纵览古今,思考着:为什么发达而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培育不出杰出的科学家和探险家?为什么中国直到17世纪才出了一位地理学家和考察家徐霞客?为什么200中国的教育问题,绝对不是简单的学校、校长、老师和家长的事。
如果不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政府不全面解决这些问题,单独要求学校将教育办好是不可能的。
那么下一步必定会出现胎教竞争,再下一步就是基因的竞争。
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不惜高价购买学区房。
现在大多数中国家庭用于教育的投资已经占到第一位,但实际上,把培养精英的方法普及到每一个人,对大多数家庭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
因为在一个社会里,能成为精英的绝对是少数。
我总认为,一个人将来成功与否,第一取决于天赋,第二是社会机遇,第三才是个人的努力。
葛剑雄 不赞成此轮高考改革方案
葛剑雄不赞成此轮高考改革方案全国政协常委葛剑雄。
CFP供图原标题:“我对我的言论绝对自信”高校照样有干净的学术殿堂。
不要抹黑高校,不要过分强调高校的特殊。
宪法和政协章程是我发言和提建议两条不能超越的底线。
———葛剑雄全国政协常委、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葛剑雄因为在两会上敢于直言而获名“葛大炮”。
昨天下午,抵京参加2015年两会的葛剑雄接受南都记者专访,直言浙沪高考改革的弊端,以及在复旦任职期间叫板教育部长没有任何后顾之忧。
他说,因为我的发言始终有两条“不能超越的底线”,所以“我对我的言论绝对自信”。
“高考外语考两次让学生压力更大”南都:今年浙沪开始实施新的高考改革,对于此轮高考改革,你满意吗?它能解决当前中国千军万马勇闯独木桥的局面吗?葛剑雄:我根本就不赞成这个高考改革方案。
中国高考的矛盾不是在考试本身,是在整个社会给高考造成的压力。
现在中国大学毛录取率只有40%,但是却没有引导好另外60%人员的分流,所有的学生还是涌向高考这条道路。
但我们的义务教育并不是培养所有人上大学,这是做不到的。
所以应该鼓励适当的分流,把另外60%人员往普通劳动者的目标培养。
但是我们现在没有做好这样的引导,学生、家长、社会观念没有改变,造成大家都要往高考一条路上走,在这种压力下高考随便怎么改革都是改不好的。
南都:这次的改革方案对学生发展会有什么样的影响?葛剑雄:这次高考改革的具体方法,也没有深入调查,不符合中国实际。
比如说外语考两次,这样让学生压力更大。
在高考巨大压力下,没有人会考了第一次以后就觉得满意了,比如我考了99分,我为什么不再考一次,去拿100分呢?就算自己不考,还有来自家长、老师的压力,实际上把考一次变成考两次,学生压力更大了。
还有,让学生选择考试科目的结果就导致有些课今后在中学开不了。
比如不考地理以后,地理课在中学就没人选了,就没法开了。
而有人明明喜欢历史,但是他觉得历史考试比较难,就选了政治。
为考试而考试,在这个导向下高考是不可能改变的。
新教材局限
新课程历史专题式教材有哪些弊端一、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历史学有时间、空间两个最基本的要素,历史发展过程就处在时间的演变中;空间则是历史演出的舞台,离开了时间和空间,就无所谓历史。
以时序为基础,容易理解历史发展模式,容易理清历史发展模式,容易理解历史发展脉络。
因此,注重时序是我国传统历史教育给我们留下的一条宝贵经验。
而新教材打破了旧教材按时间、朝代为顺序的纵向编写模式,改为按专题线索的横向编写模式,虽然突出了重点主题,但跳跃性大,这就使得一部分历史基础知识较差、缺乏通史概念的同学容易出现时空混乱的现象,有的学生甚至连起码的时间、朝代概念都没有。
我曾在课堂上向学生询问中国朝代的沿革,只有少数几个人能跟着教师数过来。
其中有一个学生课后问我:“老师,三国在汉前面?还是在汉后面?”其实类似的问题在学生中间很普遍,究其原因,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采用的也是专题模式,缺乏系统的通史观,而且在中考的指挥棒下,学生对历史知识不够重视,这就使得有些学生连时间、朝代的概念都不清晰,容易出现“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现象。
因此模块专题式设计凸显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如何帮助学生建立起准确的历史时空概念。
为了加强学生的历史时间观念,我建议教材编写者在新教材相关专题之后或者书本最后以“附录”或者表格的形式增列“中国古代朝代表”、“中国近代现代史大事年表”“世界大事年表”等,帮助学生构筑世界通史观和中国通史观。
而教师只能在现有教材基础之上,科学划分、整合各个专题,落实时空概念教学,关注专题纵向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横向知识结构的联系性,构建文明史通史体系和历史时间坐标体系,探究表达和记忆历史时间的策略,正确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帮助学生树立历史时空观和建立起完整的专题模块知识体系和中外通史体系,使得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全面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揭示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规律性。
二、重结论、轻过程清华大学历史系葛兆光教授认为,现行的许多历史教科书的共同缺点是:1、都是概论式的内容,限制了学生的思想;2、历史教科书中没有故事,也就没有历史,历史仿佛是按照写作者的概念发展的,内容无趣、枯燥。
“据史读图”应做到“图文互证”
“据史读图”应做到“图文互证”作者:***来源:《中学历史教学》2022年第11期“据史读图”,即“把教材文字叙述中涉及地理分布的内容落实到地图上,能准确地再认再现其空间位置。
”[1]据史读图是历史教学中一种常见的研习方法,在利用方位图明确疆域四至、行政区划及辖区范围上具有广泛的应用。
在当前的中学历史教材中,除文本叙述外,有众多的形势图、示意图、分布图等,这就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采用“据史读图”提供了大量的实用素材。
在部编版历史教材七年级上第9课《秦统一六国》中有一幅图片《秦朝形势图》,图片形象直观地展示了秦朝时期的统治形势。
从《秦朝形势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秦幅员辽阔,袤野千里。
教材在后文对秦的疆域四至介绍中说,“秦朝的疆域,东到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2]。
二者采用图像和文本两种不同的形式表述了秦的疆域范围,无形中起到了图文互释的作用。
教师在讲解秦疆域四至时,经常选用《秦朝形势图》以对照填图的形式来加深学生对此知识的理解。
那么教材文字所述疆域四至与《秦朝形势图》所示是否一致呢?能否达到据史读图的效用呢?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我们要厘清“疆域四至”的概念。
“疆域四至”是一偏正词组,由修饰语“疆域”和中心语“四至”组成。
我国关于疆域的观念古已有之,传说“后稷乃列封疆,画畔界,以分土地之所宜”[3]。
后稷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人物,理论上“列封疆,画畔界”之舉可能性不大,但这直观地反映了我国疆域观念起源之早。
疆域究竟缘于何时,不可考,但可以确定的是疆域应该是随着国家的出现及行政区划的产生而出现的。
在秦汉时期,疆域的意识应已比较成熟,甚而已出现了基本的走向,从秦初将全国划为36郡及司马迁在《史记》中对秦边界的明确记载可见一斑。
那么什么是疆域呢?《荀子·君道》中说,“纵不能用,使无去其疆域,则国终身无故。
”[4]《魏书·地形志上》也道,“《夏书·禹贡》、周氏《职方》中画九州,外薄四海,析其物土,制其疆域,此盖王者之规摹也。
马哲葛剑雄
改良者”葛剑雄葛剑雄(教授,历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祖籍浙江绍兴,1945年12月15日出生于浙江湖州。
曾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
现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
葛剑雄也逃脱不了网民说其充其量只是一个“改良者”的诘难。
经常上网的葛大炮在日记里辩解说:“我有一个前提,既然这么重视‘两会’,我又过来开‘两会’,当然是承认‘两会’的合法性,承认政府的合法性。
”这更可以看作是他在政治上所持的立场。
作为改革开放和高考制度的直接受益者,葛剑雄对一些政治问题有着自己的理解。
恢复高考那一年,祖籍浙江绍兴的葛剑雄31岁。
他以高中学历,直接跳过了大学本科,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复旦大学历史系当研究生。
3年之后,他留校任教,到今年,已是第31个年头。
“我们有过一个不正常的年代,“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毛主席号召大家说,你们要关心政治和国家大事。
其实国家大事,一个人是关心不了的。
以前的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关心政治是不正常的,实际上是被某些政治思维或者当局所操作利用。
他们关心不了真正的政治,而是成为政治的炮灰。
”他在3月12日的日记写道。
葛剑雄已经67岁,从不用手机,但会经常写微博,3月5日以来还每天在网络上写“两会”日记,回复50封以上的电子邮件。
他一直和蔼可亲,“两会”期间一上厕所就被媒体围追,甚至堵到午饭时间。
自从2008年成为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之后,“葛大炮”、“高龄愤青”、“犀利老顽童”他有一系列的头衔: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复旦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
今年3月7日,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教育界别联组会现场,主持人宣布进入部长发言环节的话音未落,只见“葛大炮”又站起了身,高声说:“我要求教育部对2012年考研泄题事件作出答复。
”这次发言,事先并没有安排。
无疑,这一“插话”,再一次将葛剑雄教授推到了风口浪尖。
一同被推高的,还有人们对于“两会”的热情和微妙变化的期待。
专访葛剑雄教授提纲(1)
专访葛剑雄教授提纲1、明代董其昌有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葛教授,您作为中国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既有着万里路的经历,又有着万卷书的容量。
那么,对于这句话,您有着什么样的理解和体会呢?2、当今是网络时代,这个时代的优点是我们的生活、沟通越来越便捷,但是缺点是我们的隐私越来越难得到保障。
葛教授,您曾就完善身份证功能、增强对身份证的管理做过专门的提案,那么,对于这个时代的“个人”,您怎么看?3、现在社会上流传着这么一种说法“中国遍地是大学,唯缺大师”,对此,您怎么看?对于大学,您心中是怎么定义的呢?对于高等教育的未来,您有着哪些期盼?4、最近,很多大学的学费见涨,这个问题也已经成为媒体关注的一个焦点。
有人认为,大学学费十数年未变,是该涨涨了;也有人认为,这会加剧中等偏下家庭的负担。
对此,您怎么看?5、对于历史,除了普遍意义上的正史以外,越来越多的所谓的新的诠释正在改变着我们对于历史的认知和看法,比如《明朝那些事儿》,比如很多穿越剧,对于这些诠释,您怎么看?对于广大的青年,您觉得他们应用什么样的态度或方法去读史、学史?6、葛教授在常年研究历史学的过程中,有没有特别钟情的朝代,如果有时光机器能够穿越,您最想到哪个朝代的哪个地方?为什么?7、“书”曾是人们获得知识的最佳方法,但今天,我们的青少年的阅读已经越来越成为我们不得不关注的问题,根据最新的《上海市青少年阅读状况白皮书》,发现当前51.6%的青少年的每年阅读的纸质书本低于6本,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您觉得引发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对于改善这个状况,您有何建议?8、对于纸质书,有人在十数年前就提出“书本将死”,但今天,虽然电子书已经开始流行,但纸质书依旧是很多人的首选。
葛教授,作为一个爱书之人,您怎么看待“书”的前途呢?9、葛教授,书房是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的一种追求和寄托,您也曾笑谈过“书房是我的资产阶级幻想”,那么作为一个图书馆馆长和藏书家,您怎么看待藏书?您觉得图书馆对于一个社会的最核心的作用在哪里?10、对于常州青年,您有何寄语?。
葛剑雄:中国近代的边疆问题
葛剑雄:中国近代的边疆问题葛剑雄:各位下午好!正如主持人刚才所介绍,我本身专业是历史地理,现在的身份是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
我们研究历史地理有两块大的方面,一是历史自然地理,二是历史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中有一个研究领域,现代的说法叫'历史政治地理',传统的地说法称为'疆域沿革地理'。
我们今天讲中国边疆问题,首先要弄清楚边疆是如何形成的?在形成过程中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正因为有这些问题,所以今天我们边疆地区存在着一些对我们不利的因素或者隐患。
至于它有多大作用,我想大家根据事实都可以自己做出判断,我这里主要讲事实。
请大家看地图,这是秦始皇统一后形成的疆域,(这个范畴)今天在我们中国国土范围之内,从公元前221年开始就形成了一个由中央集权管理的疆域。
到了清朝,具体讲即乾隆二十四年平定天山南北后,也就形成了像地图显示的由清朝统治的疆域,这个范围有1300多万公里。
但到清朝末年时已经变化了。
在这里大家可以看到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地方,已经通过不平等条约和条约以外的武力威胁、掠夺变成了俄罗斯的地方。
还有一块地方是在外蒙古和新疆的西北,也就是今天的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成为了他们的地方,这是在1919年之前发生的。
当年与今天中国的边界、边疆地区相关的,发生了什么事?我们分别来看。
贪污腐败是国家失地的内因一是在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外蒙古宣布独立并且入侵内蒙古。
照理说,清朝在入关前,已经征服了蒙古并且跟蒙古结盟,蒙古也有八旗,整个清朝蒙古族的地位相当高,满蒙是一家,清朝的历代皇帝都要把公主嫁给蒙古的王公。
为什么辛亥革命以后各方面独立了?一方面是它的内因。
清朝后期为了巩固边疆,就在现在的内蒙古地区开始放垦,原来在一些陕西等地区的移民在内蒙古曾一度不能合法的落户,基本上是流动的,不是做买卖就是打零工,他们不能拥有土地,不能合法的在那里居留。
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二重证据法”之可行性分析
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二重证据法”之可行性分析作者:王凤杰刘航来源:《历史教学·中学版》2018年第10期关键词二重证据法,历史教学,实践展示,可行性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8)19-0038-04“二重证据法”是1925年由王国维先生在清华大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时提出的历史研究方法,他指出:“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虽古书之未得证明者,不能加以否定,而其已得证明者,不能不加以肯定,可断言也。
”①这里王国维先生明确提出了“二重证据法”的含义,即通过地下考古发掘的材料来与现有的文献资料互证互补来探寻历史之真相。
陈寅恪先生在《王静安先生遗书序》中将“二重证据法”进行了精当的解读,将其阐释为“用地下考古发掘出土的实物与纸上的文字相互验证的方法;用异族之书和我国的文献记载相互验证的方法;用外来的观念与固有的资料相互验证的方法”。
②显然,经过陈寅恪先生的阐释,“二重证据法”内涵得到了进一步延伸和拓展。
关于“二重证据法”在历史研究中是否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史学界很多学者进行了探讨,不复多述。
我们所关注的是“二重证据法”能否运用于中学历史教学之中。
本文写作萌发于我指导一名学科教学(历史)硕士生开题之时。
当时我与学生共同拟定题目为《二重证据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研究》,在学生陈述之后,引发了教师的激烈争论。
令我感到惊讶的是,五名参与开题教师,三名教师对这个题目提出严重质疑,其理由是:中学历史教学内容是真实的,不需要二重证据法来证实其真实性;一名教师也提出对中学生进行史学方法训练不合适。
但是我认为“二重证据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非常必要,我的反驳是:中学历史教学内容是真实的,也需要“二重证据法”来证实其真实性,这正是历史学生命力所在。
用好历史地图册,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素养
于图,索理于书。
”“左图右书”是我们开展历史学习的基本方式之一。
然而可供历史课堂教学使用的历史地图众多,教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找到最适合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地图成为一大难题。
《中外历史纲要历史地图册》(以下简称“历史地图册”)作为普通高中教材的一类,其设计时是按照《中外历史纲要》的编纂体例进行编排的,以便于配合《中外历史纲要》等统编版历史教科书使用。
其相比于其他历史地图载体的最大优势就是它与我们的历史课堂具有极强的契合性,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教师在历史地图上的选择问题。
虽然我们一直在强调要重视历史地图,但在实际教学中对历史地图的运用层次还是较为浅显,也难以达到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素养的效果。
并且在很多时候,教师在将历史地图放进自己的教学设计和课件中后便不再细细琢磨,在课上时也多是一笔带过。
这样不免使历史地图成了教学中一个精美的装饰品,历史地图册更是鲜有老师会关注。
由此也不难看出,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对历史地图册乃至历史地图的重视程度都是不够的。
要克服课堂教学中对历史地图运用浅显、浮于表面的问题,除了促进教师观念的转变外,关键还在于要把握时空观念的培养路径。
1 历史地图册在时空观念培养上的价值1.1 契合历史教科书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最适合的一种方式便是将其融入历史课堂的日常教学之间,达处在于课时时间轴只涉及本课相关的重要史事,课时导读则是根据本课的重难点,要求根据提供的图表来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历史地图册中提供的图表既有和教科书同步的相关史事,也有对教科书中限于篇幅未能详尽解释内容的补充。
1.2 直观呈现时空史事历史地图册与其他教科书中对史事的时空描述相比的一大优势便是其具备的直观性。
这也正是历史地图册在时空观念培养上的另一重要价值。
历史地图册几乎在每一课时都有对其中历史事件的直观呈现,同时在呈现方式上还采取了时间轴加历史图表相结合的方式。
学生在细致读图之后,基本能对本课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初步的时空定位。
新教材高中历史高一开学第一课课件
二、为什么学历史?
习近平总书记的大历史观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营养剂和清醒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历史的功效作用,习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对历史的本质、规律、经验等做了科学客观的界定和阐释。
能力要求
“识记”(记忆式历史)
“认识”“探讨”(分析式历史)
分值
50分
100学习内容通史 Nhomakorabea通史+专题史
初中高中历史的区别
三、高中历史学什么?
非
凡
第一PPT 2029.10
天生尤物非为福 蚌有明珠亦累身
三、高中历史学什么?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
例谈初中历史文化史课的教学方法
例 谈 初 中 历 史 文 化 史 课 的 教 学 方 法
王 刚
( 眙县 旧铺 中学 , 苏 盱 眙 盱 江 213) 1 7 1
摘 要: 化 史作 为 初 中历 史 的 重 要 教 学 内容 之 一 , 不 文 在 同年 级 各 册 历 史教 材 中均有 体 现 。本 文仅 以人 教 版 初 中 历 史 教 材 为例 来 谈 谈 看 法 。 关 键 词 : 中历 史 文 化 史 教 学 方 法 初
篇 》 不是 农 民革 命 实 践 的产 物 , 仁 歼 因此 也 并 不 代 表 农 民 并 洪 阶级 , 代 表 的是 当 时先 进 的 中 国人 。这 位 教 师 的 这 一 做 法 , 他 将 错 误 的历 史 , 与实 际不 符 的历 史 教 给 了学 生 , 背 了 ‘ 真 、 违 求 求 实、 求佳 ’ 基 本教 学 原 则 。” 的 第 三 , 心 备 课 , 前 充 分 准 备 。 中 学 教 育 与 大 学 教 育 精 课 不 同 , 学 每 一 课 时 都 有 明 确 的 定 量 , 量 的 教 学 任 务 需 中 定 要 完 成 。 因 此 , 不 得 教 师 随 意 占用 课 备 的 时 间 展 开 分 析 容 形 成 结 论 , 就 需 要 教 师 在 课 前 精 心 备 好 课 . 成 较 为 准 这 形 确 的结 论 。
历 史 是 有 趣 的 ,但 是 教 材 本 身 作 为 教 育 的 载体 又是 枯 燥 的 , 其 是 文化 史 部 分 。 们 可 以从 学 生 熟 悉 的事 情 人 手 来 导 尤 我 入 新 课 学 习 。例 如 , 于七 年 级 中 国历 史 下 册 教 材 第 2 课 《 对 1 时
学者葛剑雄:“我仅仅是在依法讲真话”
学者葛剑雄:“我仅仅是在依法讲真话”作者:暂无来源:《领导文萃》 2014年第19期□蔡如鹏葛剑雄从不掩饰自己的观点。
作为最具知名度的全国政协委员之一,他的话在哪似乎都能引起足够的关注。
去年3月,在上海虹桥机场候机前往北京出席“两会”的间隙,他突然对“抗日剧的泛滥”大发议论。
“把历史搞成了神话,八年抗战不是八年游戏”,“我真想问问相关管理部门,是怎么允许这些胡说八道的电视剧拍摄、播放的?”越说越起劲,葛剑雄几乎把候机室赴京采访“两会”的媒体记者都吸引过来。
几天后,教育界别的委员正召开联组会,他突然起立向在场的教育部长袁贵仁发问:“我要求教育部对2012年考研泄题事件做出答复,并向全体考生道歉。
这样的事情不止发生一次,怎样弥补考生的损失,究竟在教育部考试中心内部存不存在腐败犯罪行为?”这个突如其来的“两会”插曲后来被在场的记者记录下来,成为当年“最为轰动的公共事件之一”。
葛剑雄本人也被媒体诙谐地称为“葛大炮”。
对这个称号,葛剑雄不以为然。
“我不是一个锋芒毕露的人”,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说,“我仅仅是在依法讲真话。
”我是一件“公共产品”很多记者一直在追问:你当时有没有顾虑?言下之意,作为一名大学教授,你当众向教育部长发难,不怕日后“穿小鞋”?葛剑雄总是回答,“部长也是人,有什么顾虑?而且我不是代表我自己提问,而是代表考生,代表公众。
”不过,他也不忘补充:“我针对的是教育部,不是部长。
”有记者事后了解到,“葛大炮”发难部长并不是毫无征兆。
此前,教育界别的委员曾就泄题一事有过讨论,认为有必要向教育部反映,并推举葛剑雄在联组会上发言。
然而开会当天主持人忘了此事,以为发言结束,准备请领导讲话。
于是就有了前面的一幕。
一年后,泄题案被侦破,四名涉案人员均以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获刑9个月至6年不等。
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很多变化也与葛剑雄的提案密切相关。
比如,2012年各地陆续开始实施的节假日高速免费政策,最早是葛剑雄2009年的提案;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60条改革措施中的教育均衡发展,也可在他的提案中看到影子;他还提出过设立国家旅游日,现在这一想法也已试点实施,今年已经是第三年。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读书报告
(装订线内不要答题)2013年春季《考古学导论》课程文章题目:穿凿历史黑暗,新探文明起源——《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读书报告内容提要:苏秉琦先生是中国现代考古学家,先生对考古学的研究贡献,主要集中在三本书中,作为其中重要一本的《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一书主要可分为四个部分,《两个怪圈》讲的是先生所处时代的学术背景或面临的问题。
《学读“天书”》及《解悟和顿悟》,说的是先生如何根据史实冲出两个怪圈的两段经历。
《“条块”说》、《满天星斗》、《三部曲与三模式》这三节,讲的是先生悖于两个怪圈而提出的中国考古学文化谱系、文明起源及形成的多元说和中国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的道路或模式。
《双接轨》谈的是中国考古学与世界接轨及古今接轨。
先生留个我们的不仅仅是学术上的财富,更有不囿于固有思想束缚,勇于突破创新而又实事求是的精神。
关键词:考古学怪圈双接轨正文:无论是一门学科还是一个人,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个囚徒,其工作在最终的意义上,都是在穿凿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某种隔阂1。
而一位伟大的学者或者科学家,总是在人类知识或思想最黑暗的地方,点亮一盏明灯,指示了某个时期某些人的人生行程。
苏秉琦先生无疑就是那些穿凿历史黑暗的人中不可忽略的一个。
考古学从很大程度上说是让垃圾唱歌的学科,而在这个看似辛苦、枯燥的学科上,先生让生命焕发出最大的光亮和热度。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作为集结先生对中国考古学研究贡献的三本书之一,在考古学研究上无疑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历史教育的两个怪圈先生在著作总提到“几十年来,在我们的历史教育中,有两个怪圈:一个是根深蒂固的中华大一统观念;一个是把马克思提出的社会发展规律看成是历史本身”2。
大一统史观、汉族中心主义和线性时间观,三位一体,成为历史教科书的黄金法则。
3大一统的观念是老传统了,数千年来一脉相承。
“大一统观念”不仅仅存在于对中华民族起源的叙述,也存在于对中国历史变迁的叙述,核心往往是中央集权。
在这种标准里,大一统的时代通常被称为正面的盛世,非大一统的时代则被称为反面的乱世,“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成为最主要的线索。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_继承传统面向世界_葛剑雄教授访谈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继承传统面向世界———葛剑雄教授访谈●葛 剑 雄 ○谢 宝 耿 葛剑雄,男,祖籍浙江绍兴,1945年12月生于浙江吴兴县南浔镇(今属湖州市)。
1981年复旦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留校工作。
1982年在职攻读博士学位,1983年提前通过论文签辩,获博士学位,为全国文科首批。
1985年升为副教授,1991年晋升教授,1993年评为博士生导师。
1996年起任复理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1999年起任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该中心于同年底首批被确定为教育部重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199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委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
兼任:国际历史人口学委员会委员、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上海市历史学会副会长。
1985—1986年为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1992年为法国高等社会科学院访问教授,1997—1998年任日本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客座教授、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者等。
著有《中国人口发展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获上海市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郭沫若中国史学奖三等奖)、《中国移民史》(主编,第一、二卷作者,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获上海市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泱泱汉风》(长春出版社1997年出版,获中国图书奖)、《西汉人口地理》(1986年)、《普天之下:统一分裂与中国政治》(1989年)、《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1992年)、《往事和近事》(1996年)、《中国历代疆域的变迁》(1997年)、《悠悠长水・谭其骧前传、后传》(1997年、2000年)、《未来生存空间・自然空间》(1998年)、《葛剑雄自选集》(1998年)、《看得见的沧桑》(1998年)、《中国古代的地图测绘》(1998年)、《走近太阳—阿里考察记》(1999年)、《碎石集》(1999年)、《行路集》(1999年)、《人口与中国的现代化》(合著,1999年)、《剑桥札记》(2000年)、《中国人口史》(主编,第一卷作者,2001年)等,以及论文百余篇散见于国内外学术刊物。
历史导言
学历史是提高个人 素养的需要
2001年,赵薇为《时 装》杂志拍摄了一组 照片,有张照片的服 装图案酷似日本军旗, 所以引起了很大争议, 在网络上也引起了网 友的强烈谴责,于是 在舆论的压力下,赵 薇为此事发表了公开 声明,并在媒体上公 开道歉。
新《水浒》历史错误雷人 水浒》
大 玉 儿 在 剧 中 自 称 孝 庄
中国古代朝代更替歌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夏(约BC2070年----约BC1600年) 约 年 约 年 商(约BC1600年----BC1046年) 约 年 年 西周(BC1046年----BC771年) 年 西周 年 春秋时期 (BC770年----BC年476年) 年 年 年 战国时期(BC475年----BC221年) 年 战国时期 年 秦(BC221年----BC207年) 年 年
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1.中国公民的基本要求。 1.中国公民的基本要求。 中国公民的基本要求 2.为了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 2.为了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 为了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 3.读史使人明智(古为今用)。 3.读史使人明智(古为今用)。 读史使人明智 4.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的国情。 4.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的国情。 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的国情 5.历史是高中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 高考/ 5.历史是高中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高考/会考 / 历史是高中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 学分/毕业) 学分/毕业)。
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葛剑雄:历史教科书的“底线”梁思慧2015年03月30日本文原载于《同舟共进》,转载请注明来源葛剑雄,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原所长,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教授、博导,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本刊编委。
《同舟共进》:可否请您谈谈所学过的历史课本,它们对您的学术研究产生了什么影响?葛剑雄: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无论普通民众还是高层领导而言,他们获得历史常识最基本甚至是唯一的来源,就是教科书。
因此我们有很多错误和片面的概念,甚至在学术界也很难消除。
其实我本人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我念小学时看过一本通俗的历史读物,大概是《中国历史故事》一类,我的很多历史概念都是从那里来的,跟课本所教没什么两样,不过是详细一点。
至于现在的历史概念,那还是在“文革”结束,自己从事专业研究,在看到一些境外的有关中国的历史著作,对一些习以为常的概念产生怀疑后形成的。
这也得益于我的研究生导师谭其骧教授,他当时在主持修订《中国历史地图集》,主张历史考证要实事求是。
举个例子,过去的历史教科书都强调早在三国时期孙权就派卫温、诸葛直到了台湾,以此证明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却从未讲到卫温、诸葛直去的目的是什么。
老师让我们查阅史料,一看才知道他们是去掳掠人口的。
书本以此证明大陆跟台湾从那时起就是友好往来,这一方面是歪曲历史,另外对促进两岸统一也没好处。
1986年我参加了美国的亚洲学会年会,会上一些台湾的学者跟大陆学者发生了争执,台湾学者质问:如果这是中国的土地,为何还派人去掳掠人口?当时的大陆学者一脸茫然。
所以某些我们自以为正确的概念,有时并没有起到积极作用。
当然,任何国家的教科书跟学术研究还是有别,它体现的是国家意志,为了符合主流的意识,也都会有所选择、有详有略,但这里有个前提,即不能歪曲事实,不能片面地戏说历史,这是教科书的“底线”。
《同舟共进》:您对当下历史教科书的编写有何看法?葛剑雄:前些年我参加过历史教材的评审和历史课程标准的评定,对教科书的情况有所了解。
这些年,我们国家的教材已不再是全国统一的了,现在教材编写的流程大致是先由教育部管教材的机构成立一个委员会,负责制订课程标准,以此作为编教材的根据。
然后由各出版社编写教材,完了再送审,审查通过后,这版教材就可以使用了。
学校采用哪一种教材是可以自由选择的。
现在的教材怎么编,关键要看两个环节,一是课程标准,课标里没涉及的内容很难进入教材;二是教材的评审。
为什么现在的教材,大家还认为有些地方不符合事实呢?我想这显然是受政治的影响。
先不谈近现代史,我们的古代史就存在不符合历史事实或观念不正确的情况。
原因何在?我想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一是我们的历史研究比较滞后,研究的选题长期以来习惯回避一些所谓有争议的、敏感的问题。
比如明朝的倭寇,一般认为倭寇就是日本人,就是海盗,实际上这个问题是很复杂的。
早期的倭寇基本是日本海盗,但后期就已经以中国人为主了,是中国的武装走私集团对抗自己的政府,因此不能简单地将倭寇和日本人画上等号,或都说成是日本人对中国进行侵略。
另外,我们吸收国外的研究成果不够,在这种情况下,教材要作出相应的改变就比较困难。
比如抗美援朝,尽管现在很多史料都已披露,但这方面的研究还是经常会遇到阻力,包括许多材料也还是“内部”的,若要在这时修正教材的说法,往往编者本身跟评审人之间就没办法统一。
再者是我们历史学界某些权威学者的观念还比较保守,思想较为僵化,尽管有时并没有官方的指示,甚至教材也已作出某种程度的改变,他们依然持否定态度,依然坚持旧说。
《同舟共进》:以人教版历史教材为例,初中阶段普遍采用编年体方式编排,高中阶段又将编年体方式打乱,采用政治、经济、文化几大模块的组合,您怎样看这种编排方式?葛剑雄:我们的历史教育在不同阶段主要达到什么目的,整体的目标是什么,尚不明确。
所以容易给社会各界造成一种误解:历史就是背年代。
别人听说你是学历史的,就会说你的记性很好啊,这么多的年代和人名、地名都背得出来。
像中国史和世界史,我们一直都是分开教学的,以致现在很多人包括一些专家学者或高层人士,缺少一种“世界中的中国”的概念。
我们一直认为中国历史悠久,这当然是相对于历史只有两百多年的美国而言,如果跟世界的文明古国相比较,中国算得上历史悠久吗?又比如我们讲中国的文字如何了得,但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距今也才三千多年,我们可以看看楔形文字、泥版文字多少年了。
这种概念为什么没有呢?一方面我们总爱有意无意突出这一点,另外我们从没把中国史和世界史结合起来,没有比较的眼光。
我到台湾的故宫博物院参观时,看到里面的大事年表在走廊里一字排开,都是将中国史和世界史并列在一起的。
到了近代历史,我们开始作中外比较了,而往往又存在片面性。
我们的教育到底要给学生树立一种什么样的历史观念?如果是树立一种正确的史观的话(这当然跟哲学不同,它不是抽象而是具体的),很多历史事实只需点一下就可以了,到了后期便可放手让感兴趣的学生自己去看书、学习,否则你整天讲故事都讲不完。
《同舟共进》:就您所接触的大学教育情况看,会否碰到一些学生,在中学阶段固化下来了一些陈腐甚至是错误的历史观念,而到了本科、研究生阶段,要花大量时间进行再教育?葛剑雄:不要说高校的学生,就是一些学者也持有某种固化的观念。
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理论讨论会”的论文集里,历史类的论文有两篇,一篇是我的《统一分裂与中国历史》,还有一篇是北大罗荣渠教授的,他已经去世了。
这两篇文章被选中,都因为它们涉及史观,而非简单的历史事实。
我文章的中心是说明中国不能简单地讲“统一的时间越来越长,统一是主流,分裂是支流”等,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观点。
总结到今天,就是我们的改革开放要充分发挥中国历史上统一的优势,也要克服长期在专制制度下形成的弊病。
同时说明,中国进步的动力并不像历史上那样来自分裂,而是来自改革,若能理顺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划分中央和地方的职权,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就可以克服历史上不得不通过分裂才能形成的历史的动力。
这篇文章在当时是得到肯定的,还获了“论文奖”,但以后就不断有人找麻烦,有的说这是“历史虚无主义”,有的说是在鼓吹分裂,甚至说这是为“台独”张目,等等。
这里的情况很复杂,有些人不一定主观上就坚持错的,这是他们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概念,已经固化下来,是动不得的。
再举一个例子,比如郑和下西洋。
历史课本的解释是片面的,说郑和下西洋是促进各国人民友谊,是和平的使者等。
真实的情况根本不是这样。
实际上,在郑和的时代,明朝统治者认为自己就是天下的中心,周边的蛮荒小国都必须服从我,我天朝大国有的是财富,我来是给你们赏赐的——当然这跟殖民主义有区别,但没有建立殖民地并不代表他尊重外国。
如今却片面解释这段历史,好像郑和下西洋完全符合现代政治文明,而且我们研究郑和的学者居然也大多持这样的看法。
这本质上不是教材的落后,而是我们学术研究的落后,观念的保守甚至已到了顽固的地步。
这对学生造成的影响,是要持续到下一代甚至下面几代的。
《同舟共进》:目前情况下,要教材作出改变其实是困难的事情。
葛剑雄:2007年上海推出新版高中历史教材曾引起争议,我认为上海的教材尽管有缺点,但它是一个很可贵的探索。
当时的美国媒体称“用盖茨替代毛泽东”等报道是片面的,这个片面的报道被一些人作为理由,给上海方面施加压力,甚至扣上反动、颠覆等帽子,虽然没有强令禁止,但最后这一版教科书还是停用了。
这是很可惜的。
《同舟共进》:上海版教材的可贵之处在哪里,现在的教材存在哪些问题?葛剑雄:那就是它比较全面地解释了历史,基本观点还是有进步的,没有把历史仅仅看成是政治或阶级斗争,另外,编排的文字也不错,应该说更受学生的欢迎。
有人用“教材编辑的时间太仓促”作为停用理由,这个很可笑。
大家要的是结果,如果不完善可以继续修订,编两三个月和编一个月又有什么关系呢?反过来看,我们有些编写得更仓促的读物都在用,这又作何解释?现在看来,我们的教材普遍缺少一种人文观念和价值观念,这才是大问题。
比如我在审查教材时,看到二战胜利的部分,上面写道“日本政府的代表某某瘸着一条腿踏上密苏里号”,我就提出意见:应将这段话删掉,因为这是人身侮辱。
日本代表(重光葵)的腿尽管是被韩国志士炸伤的,是侵略者罪有应得,但我们不应该在残疾这一点上对他进行丑化,而且作为日本政府代表,当时的盟军也还是给予他礼遇的,这是一种国际惯例。
后来编写者接受了我的提议。
有一次,我在日本联合国大学作报告,下面有日本听众提问:你们指责我们的教材有问题,那你们的教材有没有问题呢?我回答,任何一个国家的教材都可能有不妥当的地方,我们发现的话也会修改的,我就举了上述这个例子。
还有教材里说李鸿章贪污,我也提出这个要有事实根据。
李鸿章当时搞洋务运动,他的家世确实很富裕,族中兄弟也有很多当官的,但他具体拿了哪一笔钱?曾国藩的弟弟是有名的贪官,但曾国藩本身还是廉洁的,所以我们不能笼统地说,凡是搞洋务的人都贪污。
又比如我们从小接受的“四大家族”的概念,当时教材有一句话(记不得是政治教材还是历史教材),大意是四大家族的钱加起来,就可以实现中国的农业现代化。
现在我们已看得很清楚,孔家是贪污的,但你没有充分理由说蒋家和陈家也是贪污的,相反蒋家和陈家几乎谈不上是有钱人。
这样的概念灌输,完全是不顾历史事实的政治化,是不负责任的。
《同舟共进》:您认为,历史教科书未来的改革应朝哪个方向走?葛剑雄:我主张学历史之初,要教会学生最基本的历史概念和重要的历史事实,而到了后期,就要注意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教会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方法。
有些历史观念不一定通过历史课来实施,可以通过比如义务教育阶段的尝试,通过低年级的启蒙等。
据我了解,美国的小学一年级是不分科目的,但成绩里面有一门“了解美国的历史”。
课本上只是写“美利坚合众国的第16任总统林肯是位好人”,还教他们歌曲《上帝保佑美国》,就是这么简单,没有多少东西。
另外,我主张到一定阶段要打通中国史和世界史,不应该完全把两者分开,这样更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眼界,有助于他们形成开放的思维。
通过教科书让学生掌握独立思考的能力很重要,不单是历史,其他的科目也有这个任务。
比如我们的语文,其中有文言文,老师在讲解的同时,还要向学生介绍历史背景,这个历史背景和历史课应该是统一的。
如果我们历史的观念已经比较开放,你还在使用那种错误的、保守的观念讲政治,那也是不行的。
历史观的教育和基本的历史事实,不仅应体现在历史教材里,还应体现在其他教材当中。
《同舟共进》:最近兴起了一股“民国教科书”热,那时的教科书编写汇集了一批一流的学者,像张元济、叶圣陶、丰子恺等,当代历史研究的学者是否也应担当起这方面的责任?葛剑雄:民国的一些学者编教科书其实也是为了钱,教科书发行量大,编者是拿版税的,所以当时写一本学术著作可能没有钱或很少钱,但编教科书或许能解决生活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