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懋老先生平脉辨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寒痹心脉
胡某,男,50岁,连云港。2004年4月19日初诊,10个 月前突感胸痛、胸闷、短气、怵惕、惊悸、无力、畏寒、下 肢凉。ECG:T波广泛低平、V5、V6倒置。血压170/105mmHg, 脉沉而拘紧,按之有力,舌尚可。诊为寒痹心脉,主以小青 龙汤,嘱停西药。处方: 麻黄4g 桂枝9g 细辛4g 干姜4g 半夏9g 白芷10g 五味子4g 茯苓15g 炮附子12g 红参12g 炙甘草6g 该方加减,共服用110剂,至8月9日来诊,症状消失。 ECG正常,血压130/80mmHg。 10月4日又来诊一次,一直无何不适,劳作如常人。ECG 正常,血压稳定于120/80mmHg。
①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脉解症,以脉解舌, 方无定方,法无定法; ②以整体观为指导,胸有全局,整体辨证; ③平脉辨证; ④首分虚实; ⑤动态辨证; ⑥崇尚经方。
六、如何发扬
中医不仅要传承,更要发展。中医的发展有两种途 径:一是传统的发展途径,一是与现代科技手段结合的 发展。 几千年来,中医代有发扬,名医辈出。如金元四大 家、温病学等。这种传统的发展途径有四条标准:一是 有理论渊源,二是有理法方药的学术体系,三是对实践 有重大指导价值,四是能为后人传承、印证。这种发扬 应予承认、支持、鼓励。
《伤寒论》云:“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 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 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 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 浮滑者,必下血。” 《伤寒论394条》“伤寒差以后,更发热,小柴胡 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 之。”
中医经典理论是中医的根,是 中医的命,中医几千年的不断发展, 无不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发展, 只要“读经典,做临床”,就会得 到无限启迪,促进中医的发展!
谢 谢!
在对脉诊的不断学习与实践中,提出如下几个观点: 1、四诊之中,以脉为首,脉诊在诊断中的权重占50— 90%。 2、脉无假,只存在对脉的认识问题,不存在舍脉从症 的问题。 3、脉的原理是气血变动。 4、虚实是脉之总纲。 5、学习脉诊,要明于理,而不拘于迹。 6、要动态诊脉。
五、在临床反复摸索中,我们将平脉 辨证这一思辨体系具体化为以下六点:
武某,女,32岁。1963年12月7日诊:产后恚怒, 致头晕心悸,肢冷畏寒,厚被热炕而不解。迭进参附、 四逆,附子由三钱增致三两,不仅未愈,反增神识昏昧, 百思不解。20年后学了赵绍琴老师“论火郁”一文,恍 悟此为郁热,乃吾误治。
杨某,女,23,社员,1987年7月23日诊:时值暑 伏,酷热难耐,余正坦胸读书,突来一农妇,身着花布 棉衣裤,头裹头巾,裤腿怕透风,以绳系之。诉产后患 痢,周身寒彻肢冷,厚衣不解,虽汗出,亦不敢减衣。 腹满不食,恶心,呕吐,尿涩少,便垢不爽。曾服多种 抗生素,输液打针,中药曾予补益气血、健脾止泻、温 补脾肾、温阳固涩等剂,终未见效,恙已一个半月。脉 沉滑数,舌红苔黄腻面垢,予升降散合葛根芩连汤,一 剂即脱棉衣,两剂利止,腹胀呕吐皆差。
二、仲景是如何确定每个患者的证的呢?
思辨 学术思想 经验 中医为什么要辨 辨什么 怎么辨 辨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辨的标准是什么 辨的目的是什么
三、证是平脉辨证体系的核心
每个证,都须明确性质、病位、程度、病势四个要 素,可简称为四定。证是辨证论治体系的核心,而脉是 辨证论治的灵魂、精髓。证确定了,法由证出,方依法 立,此即平脉辨证的全过程。使人掌握了这套平脉辨证 的思辨方法,就是授人以渔,就可驾驭百病。 中医的根本特色是辨证论治,证是辨证论治体系的 核心,而证又Fra Baidu bibliotek脉而定,因此,脉又是辨证论治体系的 精髓、灵魂。掌握了脉,就掌握了平脉辨证体系的钥匙。 这是我们经历了58年钻研经典、临床苦苦求索而确定的 “平脉辨证”这一思辨体系,且老而弥坚。
四、脉是辨证论治体系的灵魂
以脉定证,这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俯 捨皆是,如《伤寒论》首列《辨脉法》与《平脉法》两 篇。曰“脉有阴阳,凡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沉涩弱 弦微,此名阴也,” 脉阳证阳,脉阴证阴。在每篇标题 中,皆明确指出,“脉证并治”,脉在证之上,意为以 脉定证,法依证立,方由法出。在辨证论治总纲中又曰: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观其脉证,就是 平脉辨证。
李士懋 河北中医学院
本在何处,源在何方?本在经典,源在临床, 这与国家局确定的“读经典,做临床,拜名师”的 传承发扬工作的指导方针是一致的。是《内经》 《难经》奠定了中医的理论体系架构,是仲景建立 了中医辨证论治这一体系的巍峨大厦。欲溯本求源, 就必须悟透仲景是如何创立和运用这一辨证论治体 系的,将从中获得无限启迪。
一、仲景是如何创立辨证论治体系的?
仲景首先把百病进行分类,将外感内伤依据《内经》 阴阳学说,分为阴阳两大类。正如《金匮要略》所言: “阳病十八,阴病十八,五脏病各有十八,合为九十 病。”然阴阳各有多寡进退,又将阴阳二病进而分为三 阴、三阳六病。六病之中,仍然有阴阳多寡进退,如太 阳病分为太阳伤寒、中风、温病三纲鼎立。太阳中风, 又有兼夹、传变等诸多不同,因而又进一步分类,如桂 枝汤证之中,又分为桂枝去芍药汤证,桂枝汤去芍药加 附子汤证,桂枝加桂汤证等等,一直分到每位患者、不 同时空的证,这就是辨证论治的个体化。
与现代科学手段相结合的研究,应以证为核心,找 好切入点。这种科研成果价值大小的标准,要看对中医 发展有多大裨益。我们已立项的国家“十二五”支撑课 题“汗法治疗寒凝证的研究”,就是按这个思路进行设 计的。汗法自古以来就限于治疗表证,“汗以解表”、 “在表者汗之”,而我们提出汗法大量用于里证,其依 据就是《素问•举痛论》:“寒客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 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 寒客脉绌急则痛,供血减少则引发心绞痛、高血压、肾 病,以及消化、呼吸等诸多病证,发汗散寒解寒凝,就可 以改善脏器的血供,治疗上述诸多疾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