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红茶的发展历程及其品质特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红茶的发展历程及其品质特征

陈荣冰

(福建省农科院科研处福州350003)

红茶是近代世界各类茶中产销量最大的一类茶,约占世界茶叶消费及贸易总量的80%以上。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世界红茶的发源地。世界各国的红茶都起源于中国的武夷山市星村镇桐木村。中国红茶种类较多,产地较广,有中国特有的工夫红茶和小种红茶,也有与印度、斯里兰卡相类似的红碎茶。本文简介福建省特有的小种红茶与三个工夫红茶的发展历程及其品质特征。

1小种红茶

小种红茶是福建省的特产,有正山小种和外山小种

之分。正山小种之“正山”,乃表明是真正的“高山地

区所产”之意。正山小种红茶原产于中国福建省武夷山市星村镇桐木村及其周边邵武市的光音坑、光泽县的干坑、司前、建阳的坳头,以及江西铅山县的石陇乡,范围达600平方公里。其他地方生产的小种红茶,统称外山小种。同时为了区别其他地区所产的红茶,产于武夷山市星村镇桐木村的正山小种红茶,特冠以“武夷正山小种红茶”,是传统的特种外销红茶,

起源于福建武夷山市星村镇桐木村的正山小种红茶,出现的时期约在明末的1567-1610年之间,是世界

红茶的始祖。自1 61 0年由荷兰人运往欧洲起,至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关于小种红茶最早的记载是《清代通史》。该书卷二第847页载:“明末崇祯十三年红茶(有工夫茶、武夷茶、小种茶、白毫等)始由荷兰转至英伦。”工夫红茶与小种、白毫都是武夷红茶的品种,这

段记载表明小种红茶的名称在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前已出现。1 640年正山小种红茶由荷兰人传人英国以后,英国人赋予红茶优雅的形象及丰硕华美的品饮方式,长期以来形成了内涵丰富的红茶文化,更将红茶推广成国际性的饮料。作为红茶源头的正山小种红茶首次打开了中国茶叶的世界市场。

武夷山市星村镇桐木村东北五公里处的江墩、庙湾自然村是历史上正山小种红茶的原产地和中心产区。当地江姓家族世代经营茶叶,其24代(约500多年)传人江元勋讲述其家族流传有红茶产生的故事:约在明未某年时值采条季节,一支军队路过庙湾时,占驻茶厂,进厂的青茶,无法及时烘干,所存青茶因为积压发酵,变成了黑色,并产生了特殊的气味。厂主心急如焚,把茶叶搓揉后,赶紧用锅炒和松柴烘干,稍加筛分拣剔,便装箱运往福州,托洋行试销。不料这种特殊香味的小种茶,竟引起外商的兴趣,赢得了许多人的喜爱。于是外商年年订购,从此小种红茶风靡一时。1 7世纪,饮用正

山小种红茶在欧洲成为皇宫贵族的一种时尚,据英国传记家玛丽·迪蓝尼夫人记载,当时英国的红茶茶价为20 - 30先令。19世纪70年代运销欧美各国,年产2.4万担之多。后因战事频繁,产量逐减,至1948年只有30担。50年代后才得到恢复和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经过各级政府与有关部门的努力,以及正山小种红茶独特工艺传承人江元勋等企业家的精心制作,正山小种红茶又得到恢复和发展。其独特的品质风味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消费者认识和喜欢。

正山小种红茶

武夷山市星村镇桐木村一带,地处武夷山脉之北

段,地势高峻,海拔1000m - 1500m,冬暖夏凉,年

均气温18℃,年降雨量2000mm左右,春夏之间,终日云雾缭绕,该地土质肥沃,又有客土加深土层栽培茶树的习惯,因此茶蓬繁茂,叶质肥厚嫩软。优越的生态环境与独特的工艺造就了武夷正山小种红茶的优良品质。正山小种红茶外形条索肥实,色泽乌润,泡水后汤色红亮,香气浓郁,滋味醇厚,具有独特的高山韵和桂圆干香味。尤其是经过松明熏焙后的正山小种红茶加入牛奶,茶香味不减,形成糖浆状奶茶,液色更为绚丽。

2工夫红茶

工夫红茶是中国特有的红茶,也是中国传统出口商品。中国1 7个省先后生产工夫红茶。中国工夫红茶产地广、品类多。按产地命名的有闽红工夫(产于福建省的工夫红茶,含坦洋工夫、白琳工夫、政和工夫)、滇真红工夫、祁门工夫、宁红工夫、宜红工夫、川红工夫、湘红工夫、台湾工夫、越红工夫、江苏工夫及粤红工夫等。按品种分为大叶工夫和小叶工夫两种,大叶工夫茶

以乔木或半乔木茶树鲜叶为原料制成,又称“红叶工夫”,以滇红工夫及政和工夫为代表。小叶工夫茶以灌

木型中小叶种茶树鲜叶为原料制成,色泽乌黑,又称“黑叶工夫”。闽红工夫茶系坦洋工夫、政和工夫和白

琳工夫等三种工夫红茶的统称,均系福建特产。三种工夫红茶产地不同、品种风格不同,但各自拥有自己的消费爱好者,经久不衰。

2.1坦洋工夫红茶

坦洋工夫红茶产地分布较广,主产于福建省福安、柘荣、寿宁、周宁、霞浦及屏南北部等地。坦洋工夫红茶起源于福安境内白云山麓的坦洋村。相传清咸丰、同洽年间(公元1851-1874年),坦洋村有胡福四(又

名胡进四)者,试制红茶成功,经广州运销西欧,很受欢迎,此后茶商纷纷入山求市,接踵而来并设洋行,周围各县茶叶亦渐云集坦洋,坦洋工夫名声也就不胫而走,自光绪六年至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881年-1936 年)的50余年,坦洋工夫每年出口年均上万担,其中

1 898年出口3万余担。坦洋街不足一公里长,却设茶行达36家,雇工3000余人,产量2万余担。收茶范围上至政和县的新村,下至霞浦县的赤岭,方圆数百里,境跨七、八个县,成为福建省的主要红茶产区。运销荷兰、英国、日本、东南亚来等二十余个国家与地区,每年收外汇茶银百余万元。当时民谚云:“国家大兴,茶换黄金,船泊龙凤桥,白银用斗量。”1937年张天福先生

创办的福安茶业改良场(现为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以机械代替手工制作的坦洋工夫红茶,以每50公

斤75两银圆卖给英商,创历史最高价,轰动了茶叶

界。后因抗日战争爆发,销路受阻,生产亦遭严重破坏,坦洋工夫红茶产量锐减。50年代中期,为了恢复

和提高坦洋工夫红茶的产量和品质,先后建立了国营坦洋、水门红茶初制厂和福安茶厂,实行机械化制茶,引进并繁殖福鼎大白茶、福安大白茶、福云等优良茶树品种,1 960年产量增加到5万担,创历史最高水平。后因茶类布局的变更,由“红”改“绿”,坦洋工夫红茶所

剩无几。近十几年来,经产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努力,坦洋工夫红茶又得到恢复和发展。

坦洋工夫红茶外形细长匀整,带白毫,色泽乌黑有光,内质香味清鲜甜和,汤鲜艳呈金黄色,叶底红匀光滑。其中坦洋、寿宁、周宁山区所产工夫红茶,香味醇厚,条索较为肥壮,东南临海的霞浦一带所产工夫红茶色鲜亮,条形秀丽。早在1 91 5年,福安商会选送的坦洋工夫红茶就获得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金奖。近些年又多次获得国际及省内外名茶金奖等殊荣。

2.2政和工夫红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