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概论复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讲政治权力
3.政治权力:(1)广义:政治权力就是权力现象与权力行为在政治领域的反
映。

(2)狭义:政治权力指的是公共权力,即行为者(个人、群体或组织)在公共事务方面控制社会资源、从事社会活动,实现预期目标、影响相关行为者的能力。

4.政治权力的特征
(1)政治权力具有公共性;
(2)政治权力垄断了暴力的合法实用;
(3)政治权力具有广泛性、深入性、弥散性和强制性的特点。

5.政治权力的来源和基础
(1)客观要素:在政治权力形成过程中,外在于政治权力主体的促成因素和条件。

主要包括:①生产资料②物质财③暴力④其他要素
(2)主观要素:指在政治权力形成过程中,政治权力主体自身的状况和条件。

主要包括:①能力素质②身份资格③理论与策略④组织
6.权力与权威的关系
(1)权力:影响他人的一种能力,表现为一种奖惩能力,来源于强制力。

(2)权威:影响他人的一种正当性,来源于理性的说服。

宗教信仰、
风俗习惯、历史传统等都是权威的表现形式。

(3)联系:⑴都要求服从,都有支配的性质;
⑵权威构成了权力的基础,权力的实现要依靠对于权威的运用;
(4)区别:
⑴对权威的服从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对权力的服从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⑵权威通常是不可更改的;而权力则要基于具体的具体的情势,不断地
进行资源的重新分化组合,以达到最佳的均衡。

⑶权威的服从不要依靠强制和武力威胁,权力则要以武力为后盾。

7.政治权力的合法性
⑴外在客观的合法性,如服从的习惯或习俗,以及强制性的法律;
⑵内在主观的合法性,如被统治者发自内心的认为统治者有权指挥他们,
而自己则有义务服从统治者;
8.政治合法性的类型
(1)传统型合法性(2)法理型合法性(3)克利斯玛型(个人魅力型)
9.政治权力有效性与合法性的区别
(1)有效性是有条件的,合法性是无条件的;
(2)有效性是物质上的,合法性是精神上、信仰上的;
(3)有效性依靠的是政治权力对资源的垄断能力,合法性则依靠悠久的历史传统第三讲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
1.政治文化:
指一个国家中的阶级、团体和个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
成的某种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模式。

它主要包括政治主
体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过程、政治产品等各种政治现象,以及自身在政治体
系和政治活动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态度和价值倾向。

2.政治文化的特征
⑴、政治文化具有历史继承性;⑵、政治文化具有民族性;
⑶、政治文化具有阶级属性;⑷、政治文化具有发展性;
3.政治文化的内容
(1)政治认知性成分(2)政治情感性成分(3)政治评价性成分
4.政治文化的类型
⑴、根据历史发展的阶段划分;
①、地域型政治文化;②、臣属型政治文化;③、参与型政治文化;
⑵、根据政治文化与社会发展联系划分;
①、传统政治文化;②、现代政治文化;
5.政治社会化的含义
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各自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也是特定的政治文化世代传承的发展过程。

6.政治社会化的特点
⑴、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成长为政治人的过程;
⑵、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的政治文化学习形成过程与政治文化的传习过程的统一
⑶、政治社会化是对政治意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⑷、政治社会化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7.政治社会化的功能:
(1)使社会成员成长为政治人;
(2)维持或改革某一政治体系;
(3)维持、改革和创新特定的政治文化。

第四讲意识形态
1.意识形态的含义:
意识形态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形成的,反映特定阶级志和利益的,具有相当程
度流行性的,对社会、政治做出根本性规定的思想体系和价值体系。

(1)意识形态是一种理论或思想体系,一种意识形态不是某些单纯观点的罗列,而是自成系统的理论、思想;
(2)作为理论体系的意识形态同时也是一种价值体系和信仰体系,即它除了包含知识性的描述和解释外,还有着强烈的规范性;
(3)意识形态是一定的历史背景下的统治阶级的意志、观念和利益的集中反映;(4)意识形态具有一定的、甚至是普遍的流行性,能够切实地影响一部分甚至是大部分社会成员的观念。

2.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
⑴、现实性⑵、总体性⑶、阶级性⑷、相对独立性⑸、依赖性
3.主要意识形态
(1)自由主义:古典自由主义、现代自由主义;
(2)保守主义:古典保守主义、新保守主义;
(3)社会主义:社会民主主义、共产主义;
4.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
(1)社会政治整合功能(2)合法性支持与破坏功能(3)启蒙与教育功能
5.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
(1)保护团体内部团结和稳定性;
(2)论证团体行动的稳定性;
(3)动员团体全体成员采取集体行动,以实现行动的规模经济;
(4)约束团体成员的行为,减少“搭便车”现象的出现;
(5)规范团体之间的关系;
第五讲国家
1.民族国家的构建
第六讲国家类型与国家形态
1.封建制国家的中西差异
A、从国家结构,即中央政权和地方的关系来看,西方采取的是分封割据制,而中国采取中央集权制;
B、从权力结构,即政治权力的排列组合形式来看,西方实行的是等级制,而中国实行的是官僚制;
C、从政治文化即封建统治阶级控制人民的思想手段来看,西方是直接利用宗教,而中国则是把一种适应地主阶级需要的思想宗教化。

2.自由资本主义国家
A、在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和价值方面,它体现为资本主义国家以所谓公民
政治自由、政治权利和政治平等作为政治生活的基础;
B、在政治制度方面,它体现为资产阶级以选举制、代议制和政党制作为资
产阶级政治自由和民主的基本制度设计和制度保障;
C、在政府职能方面,它体现为“最低限度国家”和“消极国家”,即政府最低
限度地干预社会经济生活;
D、在政府政策方面,它体现为资本主义国家的自由放任经济政策,政府鼓
励和维护个人在市场上的自由活动;
第七讲政府体制
1.政府体制:
指立法、行政、司法、军队等不同的政府机构,在一定的组织原则之下,通过承担相应的政府职责,形成的具有特定的法律、政治关系的整体。

2.议会共和制(德国、意大利、以色列)
定义:议会是国家政治活动的中心,政府由议会产生并且对议会负责的一种政体形式。

特点:①议会是国家最高权力中心②总统是国家元首但不掌握实权
③政府执行议会制定的法律④政府由议会中的多数党组织
⑤政府的政策必须得到议会的支持
3.总统共和制(美国、埃及)
定义:以总统为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由总统组织和领导政府,政府对总统负责的政体形式。

特征:①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由一个人担任
②政府和国会二者互不归属
③国会对总统违宪可提起弹劾
④三权分立和制衡的特点比较突出
4.总统制优点:
A.行政与立法相互制衡,较能保障人民的自由权利
B.政治责任归属较明确,选举结果可反映选民对总统施政效果的判断
C.选民对执政者的可辨识性较佳,选民的投票与未来的执政者有直接的联系D.政治稳定,总统与国会议员各有法定的固定任期
5.总统制缺点:
A.双元民主正当性,总统与国会皆由人民选举产生,若两者发生冲突,无任何解决僵局的机制
B.总统任期固定,体制僵化,缺乏弹性,导致政治过程被硬性切割
C.赢者全拿,造成零和式的竞争风格,落选者一无所有
D.民选总统易有权力幻觉,自我膨胀,易造成民粹式的威权领袖
6.内阁制的优点:
A.行政机关与立法机关通力合作,保证了政府活动的便捷、迅速和有效B.议会和选民都可以监督政府
C.遇有紧急状况时,内阁可以实行应急政策
7.内阁制的缺点:
A.行政与立法合一,有滥权的可能性
B.政治责任归属不明确
C.选民对执政者的可辨识性较差
D.政治不稳定,内阁可能随时被国会倒阁
第九讲行政机关
1、官僚制的建立
(1)官僚制的含义:官僚制又称科层制,它是一种理性化的管理组织结构,
是由执行决策的、经任命产生的官员,所组成的大型组织。

它必须遵循一
套特定的规则与程序,有明确的权威登记,权责自上而下传递。

2、官僚制的优点:
⑴、严格的效率取向;⑵、注重法律和程序;
⑶、专业知识与专业技术;⑷、官僚制的普适性
3、官僚制的弊端
⑴专业化分工和高度集权导致低效率,并进而导致公共资源的浪费。

⑵由等级控制而形成程序化的责任机制,在政治—行政二分的体制下,往往
造成责任机制的断层。

⑶官僚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财政负担日益加重。

⑷官僚权力的扩张性和监督机制的不健全导致越来越多的寻租和腐败现象等缺点
4、政务官制度:
政务官是指经过选举或委任产生的,有限任期,并主要以其政治主张、政治背景、政治能力和党派关系为主要任职依据的一类官员。

政务官最突出的特点,是他们的党派性。

根据多党制度的基本原则,政务官与其所在政党在政治生活中共进退。

5、事务官制度
事务官也就是常说的事务类公务员、一般职公务员,即指那些在政府中长期固定地担任具体事务工作并具有一定级别的国家公务人员。

6、联邦制特征
A、从宪政角度看,在所有联邦制国家中,联邦及其成员都拥有立法、执行和司
法等三种国家权力,并且这些权力受宪法保护,任何一方都不能单方面改变
B、从制度和功能上看,在联邦制下,国家权力被完全分配和各联邦和州,因此
这两个层级的政府能对某些领域的事务拥有最终决定权
C、从社会哲学的角度看,联邦是一种自主的、非集中的领土单位的自愿联盟为
基础的社会制度
7、联邦制功能
A.借助权力分立与平衡,在联邦与成员国之间划分国家权力
B.通过领土单位的自治来保护少数
C.整合异治社会,特别是在保持领土单位社会文化多样性的同时实现整个国家在经济、整治和军事上的整合
D.通过功能性的分工圆满履行国家的职责
第十二讲政党理论
2.政党的概念
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根本利益,由其中一部分最积极的分子组成,有共同的政治主张(理论和纲领),采取共同的行动,为夺取和巩固政权才联合起来的有组织的政治组织。

7.亨廷顿的“政党适应性理论”:
一个政党能否长久,适应性是一个衡量的主要指标。

适应性就是适应环境挑战的能力,环境挑战越多,经历的时间越久,组织的适应性就越强。

适应性主要有年度、代际和职能三个方面来判定。

8.政党适应性的决定因素:
⑴、政党的适应性取决于党内精英群体对变革的共识;
⑵、政党的适应性取决于政党对监控环境的反馈机制的有效性,一个政党要
想适应环境的变迁,就必须有监控环境如何变化的能力;
⑶、政党的适应性取决于环境本身的性质,尤其是来自国内与国际对于政治
变革的支持、反对和不同类型的诉求。

第十三讲政党制度
1、政党制度的含义:所谓政党制度,就是指由国家法律所规定或在实际政
治生活中所形成的关于政党的地位和作用、政党之间相互关系、政党执掌政权或参与政治的方式、方法以及程序的制度性规则或规定。

4、资产阶级政党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
①、政党政治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基石,是资产阶级民主的标志。

政党通过选举架起了选民和政府间的桥梁
②、政党制度是民主制度协调运作的工具,
它保证了行政机关与立法机关的协调与合作。

③、政党政治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调整机制。

第十四讲利益集团
1、利益集团的概念
所谓利益集团就是指基于共同利益诉求而联合起来的,为实现这种群体利益而寻求影响政府政策的一种社会团体。

(1)集团利益是利益集团存在的基础;
(2)这种利益是某一集团的特殊利益,因而具有强烈的排他性;
(3)影响政府政策过程是利益集团实现集团利益的重要途径;
(4)利益集团的出现以政府的存在为前提
(5)利益集团承认政府,并通过和平和可接受的方式影响政府决策。

2、利益集团的特征
⑴、利益集团的社会基础是具有相对具体、集中、单一的利益和目标的人群;
⑵、利益集团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
⑶、作为一种非政府性的组织,利益集团属于社会团体的范畴。

9、集团政治与资本主义政治的现代发展
⑴、集团政治改变了资本主义政治决策的基本机制
⑵、集团政治表现为一种公民参与的扩展与深化
⑶、集团政治成为一种新的公民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⑷、集团政治客观上成为一种新的权力制约机制。

第十五讲新兴社会组织
1、新兴社会组织的概念
新兴社会组织专指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出现的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部分中介组织、基金会以及社区活动团队等。

在我国,社团的形式很多,但因为都或多或少地影响政治过程,因此可以统称为社会组织。

“政治性社团”、“利益团体”、“社团”、“民间组织”都是意义相同、可以互换的概念。

民政部将社团分为四类:学术性团体、行业性团体、专业性团体和联合型团体2.社会组织的基本属性:①、非营利性②、非政府性③、公益性;
9、新兴社会组织的政治作用
(1)影响政府决策并推动政府决策的民主化
(2)民间组织的活动改善了政府的形象,增强了公民的政治认同感;
(3)民间组织的自治实现了社会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目标;
(4)非组织性的基于共同利益之上的潜在利益群体的活动
直接改变了政府的活动
第十六讲新闻媒体
1、新闻媒体——“第四种权力”(FourthPower)
是欧美西方社会对于新闻媒体在社会中地位的表述,是指在立法、行政、司法这三种权力之外一种独立的社会力量,其社会职能是“监督”,即对上述三种社会权力进行舆论监督,以保证这三种权力的运作透明。

第十七讲政治人
1、影响人民介入政治过程的因素
1.如果你认为同可以期望从其他活动中得到的报酬相比,从政治介入中得到的报酬价值较低,你就不大可能介入政治;
2.如果你认为你所面临的各项选择之间没有什么重大差异,因此你的所作所为就无足轻重,那么你就不大会介入政治;
3.如果你认为你的所作所为无足轻重,因为你无论如何不能有效地改变结果,那你就不大会介入政治;
4.如果你认为没有你的介入结局也会相当满意,你就不大会介入政治;
5.如果你觉得你的知识太有限了,不能有所作为,你就不大会介入政治;
6.如果你遇到的障碍越大,你就越不大会介入政治;
第十八讲政治统治
1、政治统治的概念;
政治主体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地位和既有权力制约关系,进而有效实现其利益和要求而控制社会政治冲突,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建立和维护其与社会成员之间权威与服从关系的行为。

5.、政治统治的合法化的途径
⑴、通过庞大的权力机器给人以直接的心理威慑,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地
位一经建立,就会从各方面显示自己的力量,如惩罚犯罪等;
⑵、通过制度化的机制与社会成员加强联系,包括选举授权、政策选择、
政治沟通、法制约束等,从而获得程序化的权威。

⑶、通过意识形态进行宣传教化,以获得信仰方面的权威,从而为自己的
合法性进行辩护
第十九讲公共治理
5、公共治理的原则
⑴、参与原则;
不再将管理对象排斥在管理之外,管理者不在扮演着高高在上的垄断则的角色,而是确立了绝大数公民都有资格来观察、参与和发表意见,政治行动在平等互动中展开。

关联要素:授权、基层自治、对话协商
⑵、透明原则;
指政府在制定和执行决策的过程中,绝大多数信息都要向公众公开,公众可以通过合法的、便利的途径在法定的时间内获取所需信息。

内容或要求:信息公开、程序公开
⑶、责任原则;
积极责任: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与治理为大众谋福利(使命精神);
消极责任:对工作中的失职、失误要求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付出代价);
⑷、回应原则⑸、协作原则⑹、合法性原则
6、治理理论产生背景
A.市场失灵:市场在限制垄断、提供公共物品、约束个人的极端自私行为、克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等方面,存在着内在的局限,单纯的市场手段不可能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
B.政府失败:仅仅依靠政府的计划和命令等手段,也无法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最终不能促进和保障公民得到政治经济利益
第二十讲政治参与
1、政治参与的概念
政治参与是指公民通过各种方式直接或间接监督政府权力,影响政府决策,表达政治意向的政治行为过程
2、政治参与的内涵
⑴、政治参与是代议制民主政治的产物,是保障公民权利的重要手段;
⑵、政治参与的主体是普通公民;
⑶、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依法参加政治生活的行为;
⑷、政治参与的目标和对象是公共政治领域;
⑸、政治参与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政治参与形式的多样性)
①、依据公民参与的态度,可以划分为主动性参与和被动性参与;
②、依据公民参与的渠道,可以分为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
③、依据公民参与手段、方式,可以分为合法的参与和非法的参与;
一、政治参与的制约因素
1、社会经济发展
(1)社会经济发展对政治参与的促进作用
①、经济发展必然带来公民教育程度、收入及职业地位的提高,而这些都
会增强人们的政治参与意识与能力。

②、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利益必然出现分化,人们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
就会加入各种组织,并参与到政治活动中来,其结果必然导致政治参与
的扩大化。

③、经济发展导致政府职能扩大,而政府职能的扩大,必然相应的扩大公
民参与政府活动的深度和广度。

(2)社会经济发展对政治参与的抑制作用
①、在效率与公平的优先问题上,效率优先考虑可能限制参与的发展;
②、经济发展一方面导致社会利益的分化,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决策组织功
能的专门化和复杂化,并使各类计划和政策更加复杂、技术性更强,
而政治过程的复杂化会降低人们政治参与的积极性;
③、经济发展增加了个人的社会流动机会,在短时期内,个人社会流动可
能减少政治参与;
第二十二讲政治发展
1、政治发展的含义
广义上讲,政治发展指政治体系向更高级形态的变迁过程。

从狭义角度讲,政治发展是指政治体系内部结构、体制、功能和运作的科技化、合理化。

2、衡量政治发展的标准
⑴、政治结构:政治发展以政治结构的分化和专门化为形式,体现效率、科
学和合理的标准。

⑵、政府能力:政治发展以政府能力的提高和权力的有效运用为特征,体现
权威、法治、有限政府的原则;
⑶、政治文化:政治发展以政治文化的世俗化、合理化为特征,体现民主
参与、权利意识、平等自由等精神;
二、政治发展的类型
1、早期现代化国家模式
⑴、一般历史进程;
①、这些国家基本上是在社会内部进行政治发展,是自主性的发展;
②、一般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资本主义运动而进行政治发展,政治发
展沿着从经济社会领域到政治领域的路径;
③、在政治发展过程中,广泛的社会阶层逐渐提出要求,通过政治参与
逐渐改变政治形态;
④、一般均经过了政治发展的三个阶段:民族国家建设时期、民主化发展
时期以及福利化建设时期.
▲:①、民族国家建设:即通过君主集权和绝对主义,从封建主义、诸侯割据到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过程;
②、民主化:即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渐进式改革确立了公民权利和政
治权利,扩大政治参与,建立民主的政治体制,如代议制、普选制、
政党制、现代官僚制度和司法独立制度;
③、福利化:即随着资本主义发展的深入,国家的职能和政府的干预
活动扩大,国家承担了大量的社会职能,建立了现代意义上的福利
国家。

⑵、具体发展道路的差异;
①、渐进—妥协的发展道路:政治发展一般比较稳定,不存在激进的革命
方式,主要是在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进行妥协斗争,形成政治变
革的共识,以和平的方式进行政治发展,政治传统得到尊重。

②、激进—革命的发展道路的特点:
政治发展主要依靠革命和暴力进行,通常是在革命力量与反革命力量之间激烈的较量后政治才有所进步。

政治发展以制度和政权发生本质变化为标志。

③、保守—改良的发展道路: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发展中国家模式
⑴、“后发型”国家政治发展的总体特征:
①、政治发展起步晚;
②、政治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外部的挑战与外来文化的传入;
③、政治发展的主导力量是国家和政府;
④、政治发展和经济发展往往不能同时推进,政治发展的超前与滞后都曾存在⑵、“后发型”国家政治发展的劣势
①、面临时间和问题的巨大压力;
②、面临被动型政治发展;
③、发展中国家面临对其政治发展不利的国际环境;
④、在历史、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严重不足,不利于政治发展。

⑶、“后发型”国家政治发展的优势;
①、国家在现代化中居于主导地位,国家的主导作用有利于民众的广泛
动员、社会资源的集中和调节,可以较快地推动经济增长和政治发展
②、政治发展的借鉴性,在政治发展中可以吸取早发国家的经验教训,
学习成功的做法,减少政治发展中的盲目性。

第二十三讲现代化进程中的革命与改革
1.政治革命的含义
政治革命是以阶级为主体、以夺取政权为首要标志、以政治制度的新旧更替为基本内容的激烈的政治大变革,是政治发展过程中的质的飞跃。

在这一过程中,旧的政治关系和政治秩序被打破,代之以新的政治体制、政治关系和政治秩序,从而推动政治文明的进步。

2.政治革命的特征
⑴、以革命阶级为主体;
⑵、以夺取国家政权为目标;
⑶、以变革政治体系为内容;
⑷、以广泛的群众支撑为基础;
⑸、以暴力方式为主要表现形式;
3、政治革命的条件
(1)客观条件: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特定的革命形势
▲:特定的革命形势:
①、统治阶级力量因遭到严重削弱而指挥失灵,它既不能维护旧有的秩序,
也无法以原有的方式处理危机,更没有能力实行政治革新;
②、被统治阶级和人民大众因物质生活极度贫困而承受苦难,人民群众不
愿再以旧有的方式生活下去,为政治革命提供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强大
的社会生力军;
(2)主观条件:革命阶级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
4.革命的类型:奴隶革命、地主阶级的革命、资产阶级的革命、社会主义革命5.革命的形式:暴力革命是政治革命的基本形式,同时不排除革命有和平转变的
可能性
6、政治革命的地位和作用
⑴、政治革命能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和政治进步;
⑵、政治革命能极大地解放生产力;
⑶、政治革命能更新政治体系;
⑷、政治革命能改革政治环境;
7.政治改革的含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