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数学复习指导:关于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变式问题的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变式问题的思考从一道习题出发,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法多用(被称为解题三部曲),引申变换出新题组,这是数学课堂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本文从两道中考题出发,谈谈对于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这两类变式问题的思考.

例1 如图1,正方形ABCD中,M是BC边(不含端点B、C)上任一点,P是BC 延长线上一点,N是∠DCP平分线上一点,若∠AMN=90°,求证:AM=MN.

(请读者完成下面的证明.)

本题的变式作为一道中考题经常出现在全国的中考试卷中.但是其问题设置往往是用例1的辅助线进行引导,然后证明△AEM与△MCN全等.

这条辅助线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之后,学生的解题思路便缺少了发散的余地,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开放,虽然题中也说可以选择另外的方法证明,但一般学生不会再选择其它方法了,在中考试卷命制时,这种引导的方法的安排肯定有命题者的考虑;但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不要给学生暗示和提示,事实上,学生往往不是先作图1中的辅助线,而是过点N作BP边的垂线NH,然后试图证明Rt△ABM与Rt△MHN全等,但这种思路因证明全等时缺少一个边相等的条件而无法进行下去.

然而事情并非是如此,这两个三角形是相似的,我们利用“设而不求”的代数思想即

1

2

可解题,过程如下:

这一解法体现了学生的构图能力和代数推理能力,真正把相似和全等联系起来了. 事实上,本题也可以运用同一法、解析法等方法解决.

以下是一道周长为定值的中考题,通过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过程,可感受到变式的作用.

例2 如图3,将边长为4cm 的正方形纸片ABCD 沿EF 折叠(点E 、F 分别在边AB 、CD 上),使点B 落在AD 边上的点M 处,点C 落在点N 处,MN 与CD 交于点P ,连结EP .随着落点M 在AD 边上取遍所有的位置(点M 不与点A 、D 重合),△PDM 的周长是否发生变化?请说明理由.

3

这是一个从变化中寻找不变量的问题,试卷给出的解答是:

方法一 △PDM 的周长保持不变.

故△PDM 的周长保持不变.

但我们通过思考还有如下的方法,

方法二 如图4,连结BP ,过点B 作MN 垂线BG ,根据折叠的对称性,可知∠NMB =∠MBC .

而∠AMB =∠MBC ,

对于第二种方法,构图似乎眼熟,特别是能够得出∠MBP=45°结论.

这个特征使我们联想到如下的一道题:

例3 如图5,在边长为4的正方形ABCD中,点M、P分别在边AD、CD上,∠MBP=45°,求△PDM的周长.

本题正是平时教学中常见的周长定值问题,将△PBC绕点B旋转90°,通过证明AMBP'≌AMBP,从而P'M=PM,得出△PDM的周长为=AD+DC=8.例3与例2图形产生的过程不同,但两个问题的类型都是周长为定值问题,且都是∠MBP=45°,因此例3是例2问题的源头,是通过折叠体现出例2的内涵.于是我们对于这类问题产生了进一步的思考:例2的不变性是否是正方形独有的?

变式一不妨把上面的问题中的正方形改为菱形,其它不变,看看该结论是否成立?

由于菱形的内角一般不是直角,我们可考虑用余弦定理解决问题.

4

5

故△PDM 的周长保持不变.

这说明,一旦菱形确定下来后,该问题的结论是一个常数.

进一步思考:

变式二 问题2

中的正方形变成一般矩形,其它条件不变,结论怎样?

6

这个周长是随着AM的变化而变化的.

可以看出,一般的矩形不具备这类特征,说明正方形所具有的不变性不是继承矩形的,它是继承了菱形的特征才具有的.

再进一步思考:这种周长不变性的特征是否是菱形独有的,其它的四边形是否也有?

经过几何画板的反复演示和探究,发现梯形有时也具有这种周长不变性,此时梯形的下底和右腰相等.

变式三如图8,梯形ABCD中,AD∥BC,且BC=CD=4,点M是上底AD上任意一点,连结BM,作BM的垂直平分线交AB于点E,交CD于点F,以EF为对称轴作BCFE对称图形交CD于点P,此时△DMP周长一定.

但是本题的证明遇到了困难,因为四个角的度数无法确定,而且AD、AB的长度也不确定,而几何画板演示真真切切的表明此时的△DMP周长为定值,难道△DMP周长与AD、AB的长度无关?

其实,该图正是菱形的一个剪切图(如图9).其中图9的左侧的虚线是和问题的周长无关,折痕EF与原菱形的折痕一致,显然,该图中△DMP周长为定值,问题获得解决.因此,这类问题中,只要梯形下底和右腰相等,那么该问题中三角形周长就为定值(特别地∠C=90°时为2BC=8).

由以上变式过程发现,我们应该思考如下一些问题:

(1)在知识的海洋里,能否将一个问题寻找到它的归宿(寻找变式目标);

(2)如何将该问题,送到它的归宿处(寻找解答,探求本质);

(3)怎么判断已经达到归宿处,即对问题的认知结构的形成进行评价与监控(不断反思);

(4)如何更好、更快地将这类问题送到归宿处(一题多解,选择最佳);

(5)达到同一归宿处的问题还有哪些(一法多用).

在这些问题思索中,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法多用即能综合体现出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能简单地把题目解一下就算了,而要对于问题的内在规律进行深度思考.

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