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江船闸运行管理情况介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乌江船闸工程概况及运行管理情况介绍
一、工程概况
驷马山乌江船闸坐落在马鞍山市和县乌江镇,隶属安徽省驷马山引江工程管理处,是驷马山引江工程乌江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
乌江船闸位于乌江枢纽的右侧,枢纽上游距滁河干流金银浆约22.9km,下游距长江口约4.5km。
2004年8月经管理处批准成立乌江船闸管理所,负责船闸及其周边附属设施的管理、养护,属科级建制。
原船闸始建于1969年,设计船舶吨位为100吨级非标准的简易船闸,闸室长60米,宽11.4米,年通航能力仅为300万吨左右,远远不能满足现在航运发展的要求。
为加快我处经济发展,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于2008年8月20日,对乌江船闸进行改扩建,在满足《滁河流域防洪规划报告》所确定的驷马山枢纽的各项功能的基础上,经过充分的技术经济比较,决定在原船闸处兴建新船闸,航道基本维持不变,2009年8月31日试通航。
扩建后的乌江船闸采用Ⅴ级船闸标准,设计船舶吨位为300t 级,船闸下闸首为Ⅰ级建筑物,船闸上闸首、闸室等主要建筑物为3级建筑物,次要建筑物按4级建物物设计施工。
乌江船闸上游滁河侧防洪水位为11.15m(吴淞高程,下同)、最高通航水位10.8m、最低通航水位6.9m、检修水位8.5m、反向通航9.0m;下游长江侧防洪水位11.94m、最高通航水位10.86m、最低通航
水位2.8m、检修水位5.67m、反向通航水位10.8m。
考虑驷马山分洪道下行货物是货流主要方向,上、下游导航墙采用直线进闸、曲线出闸的反对称平面布置型式,上游主导航墙布置在右岸,下游反之。
船闸闸室U型槽结构,顶高程13.0m(交通桥高程15.0m),闸室有效尺寸为160×12×3.0m(另上闸首约15m处,有台阶式消能坎,高程分别为2.5 m 、2.8 m,低水位和枯水期为船舶禁停区)。
每节闸室左右岸3.8 m高程以上各布置2排5个间距2 m 系船钩、每节闸室顶左右岸各布置一个系船柱,1、3、6、8节闸室右岸各布置钢爬梯,上游门库11*15 m、下游门库11*14.5 m,闸首净宽12.0m,上、下闸首底坎高程分别为3.9m与-0.2m,顺水流向长度为25.2m,因该船闸为双向挡水,所以上下闸首的工作门为横拉门(上闸首横拉门高*宽*厚为7800*12740*3200mm,重52.9t,下闸首横拉门12300*12740*3200mm,重81.6t),采用齿条启闭机,在下闸首上游侧布置可临时启吊钢板桥,以连接两岸交通。
船闸采用集中式输水,输水洞门3*3 m(上游高程-1.3---1.7、下游高程-1.03---1.97),采用卷扬式启闭机。
扩建后的乌江船闸自动化运行程度得到很大提高,通航效率得到提升,满足了安全、方便、快捷的通航要求,年通航能力相比老船闸提高了8倍,通航能力达到了设计要求,推动了地方相关行业的发展。
乌江船闸现有职工26人,近年来,在上级部门的关心指导下,
管理所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调度、规范运行,建立安全、高效、合理、稳定、协调的管理体制。
通过抓行风建设,进一步提升职工队伍素质,严格依法管理,有力地促进管理工作的开展。
深入开展创建优质服务工作机制,热心服务船民,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建章立制,规范管理
紧紧围绕建立行为规范、运作协调、公正透明的管理体制开展工作。
一是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依据交通部、省交通厅的《船闸管理办法》、《安徽省船闸管理办法》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了《乌江船闸管理暂行办法》及对应工作考核办法,通过建章立制,严格内部管理,做到以制度管人,以制度推动工作,促进了工作作风的转变。
二是规范行业工作行为。
依据有关规定和制度,规范船舶过闸计量、收费行为方式,严格收费管理,将省物价局《关于明确全省水利船闸过闸费标准的函》(皖价费[2009]160号)文件摘录要点,张榜公布,让船民明明白白知道收费政策与标准,船舶标准载重吨位的确定通过实际丈量和船民确认取得,公开透明,收费管理中开据规范票据,并与银行部门联系,试行涮卡收费,杜绝吃、拿、卡、要等违规现象的发生。
三是完善监督机制。
管理所内部管理经费开支实行报帐制度,形成收支两条线,从源头上杜绝了“三乱”(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现象的发生。
管理处监察部门将船闸管理所列为单位重点风险防控部门,在船闸开展廉政风险点的分析、排查工作,制定
防控流程,将防控措施列入到船闸管理制度中,从制度上防止行业管理上不正之风的发生。
三、建示范窗口,抓行风建设
我所积极响应省厅关于在水利行业开展文明创建活动的号召,创建了“党员示范窗口”活动,要求党员干部带头廉洁从政,树形象,做表率,并将每个党员的姓名、岗位和工作标准要求公布上墙,接受船民的监督。
通过党员示范窗口的建设,充分发挥党员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同时也带动了全体职工积极参与文明创建活动,树立“人人是窗口,个个是形象”的理念,提高了职工服务意识和水平,有力地推动了行风廉政建设。
另外,为了把活动推向深入,在各班组间开展红旗班组劳动服务竞赛等活动,把“服务、安全、效率”作为竞赛活动的主要内容,每月考核一次,年终进行总评,对获得“红旗班组”的班组进行奖励,努力打造创优质队伍、争一流服务的团队。
四、优化调度,完善服务
积极转变观点,强化服务,变被动式服务为主动式服务。
一是优化调度。
对所有来往船舶进行登记,将资料和数据录入电脑库存,优化调度方案,提高通航效率,特别针对下游受长江水位的影响,一年当中有四个月属枯水期,重载船舶只有等到涨潮时才能通行,在此期间,上下游滞留船舶多时达四百多艘,为了避免发生船舶滞留过多发生阻航、碰撞、搁浅、沉船等安全
事故,我所投资100多万元在长江口和船闸上游各建设一处远程调度站,根据水位变化情况,合理调度,保证船舶安全有序通行。
另外我们还制定了《乌江船闸枯水期运行应急预案》,根据水位和滞留船舶数量适时启动,处领导亲自担任组长,统一指挥,调动相关部门积极协助配合船闸工作,同时地方海事、公安和政府相关部门等也积极协助给予大力支持,各部门有组织,有分工,各司其职,相互配合。
二是统筹兼顾。
船闸实行24小时通航,上下游水位是确保航运畅通的又一条件,为此汛期、枯水期管理所每天及时向过闸船民通报水情、水位、天气预报等。
每年5至6月份,灌区内农业灌溉大量用水,船闸上游滁河水位下降较快,为了保持上游滁河通航水位,在管理处统一领导下,将防汛抗旱与船闸通航运行紧密结合,统筹考虑,利用乌江和襄河口水利枢纽适时控制调节上游水位,乌江抽水站时常做到及时开机补水,既确保防汛抗旱工作的落实,又最大限度的满足通航需求。
另外,船闸管理所还增设了便民小店,为滞留船民免费提供开水和自来水,及时提供手机、电筒充电等多项服务,解决他们燃眉之急,这些措施得到了广大船民的普遍赞誉。
五、强化管理,保安全运行
乌江船闸管理所通过加强内部管理,确保工程设备和船舶通行安全。
做到工作年前有部署,年中有检查、年末有总结、有考核,工作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建立了《乌江船闸机电设备维修
与管理办法》、《乌江船闸安全运行责任制》等一系列的运行、管理规范制度,分类上墙对外公开,并印册发给职工组织学习,工作中严格按照制度办事、处理问题。
设备的维护和保养,责任到人,安全隐患,及时消除。
开展评选优秀运行班组、优秀职工活动,充分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为全面提高职工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乌江船闸管理所通过理论考试,实践考评,实行竞争上岗,不定期地开展业务培训,不断加强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树立爱岗敬业意识。
建立与海事、公安等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协作机制。
在过闸秩序、治安维护上与地方海事、公安部门紧密协作,并于2010年11月份经和县公安局批准,与乌江派出所合作在乌江船闸设立了警务室,共同维护,保证过闸秩序安全有序。
六、公开透明,奖罚分明
乌江船闸管理所始终狠抓行业不正之风管理,建立了行风奖励和处罚的机制,从没出现过乱收费、乱罚款等现象,受到了船民普遍赞许。
有些船民为想早点过闸,在船未到时就找人代领“号头”,托熟人拉关系,或找所领导、值班人员搞“小恩小惠”,也有当地有关部门的人员帮船民说情的,船闸工作人员都是一一给予婉言回绝,对于受到船民普遍表彰的职工年终考核时管理所给予奖励。
对一些强行抢档的船只,首先做工作,讲道理,劝其退回,对个别不讲道理的,耐心说服,并请当地派出所和海事部门过来协调,维护秩序。
对于船闸工作人员因工作失误造成的不良影响,做到严肃处理。
2010年船闸有一临时聘用工作人员在船舶登记发号时,没有做到见船登记,给个别不遵守规定的当地船民钻了空子,导致船未到就登记,出现“代号”现象,船民意见很大,经管理所查实核准后立即予以纠正,对违规“代号”的船民进行了取消过闸序号,并移交海事部门处理,对本所工作人员进行了清退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向船民公示。
公正、公开、公平的办事原则,保证了正常过闸秩序,管理处领导曾经暗访船民,一些外地船民反映说:“我们从外地一路过来,过了不少船闸,乌江船闸最规矩,这是我们见到过的最好的船闸”。
近年来,乌江船闸管理所在处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我们将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行风工作,建立长效机制,以制度为保证,以管理为抓手,以服务为理念,已发展为目标,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努力推动船闸行风建设、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为推进我处经济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做出更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