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岩溶突泥突水防治技术研究
隧道工程突泥突水灾害处治技术

隧道工程突泥突水灾害处治技术摘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目前我国正在建设的铁路隧道已达6000公里,规划的隧道近9000公里。
在隧道工程施工中,由于地质因素复杂,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在隧道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通过断层断裂带和其他不良地质断层带在地下水开发,易发生突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对施工安全产生严重影响。
本文分析了隧道工程突泥突水灾害处治技术。
关键词:隧道工程;突泥突水灾害;处治技术;目前隧道防排水设计基本遵循以排为主,防排结合的原则,隧道长时间的失水会引发水环境问题,影响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因而隧道防排水以堵为主,限量排放的意识逐渐加强,在隧道施工中通过注浆堵水和全包防水措施,能大量减少出水量,缩小失水影响范围有效减轻水环境问题。
一、概述隧道突泥突水造成的主要灾害为反坡隧道被淹、地表坍陷和施工人员伤亡。
深长隧道缩短了线路长度,改善了线路条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在山上不可避免地通过断层破裂带,岩溶区和其他不良地质和岩石断层破裂带松散和破碎,更好的指导地下水水具有良好的液压与表面的情况下,容易产生高压突然涌出的泥浆和其他地质灾害严重影响施工的安全。
隧道突泥突水灾害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未采取超前预测预报措施,冒然揭示不良地质所致。
为防止灾害的发生,应加强超前地质预测预报工作,严格执行先处理、再开挖的技术方案。
根据隧道的衬砌结构和水环境的相互作用,同时考虑地下水压对衬砌的破坏作用,提高了衬砌混凝土的强度和厚度,使其具有抗压特性,混凝土的抗渗等级不低于P12,满足《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一级标准。
隧道长期大量出水会引发该地层地下水位的变化,导致严重的水环境问题,从而产生了“以堵为主,限量排放”的治理方式。
二、实例分析1.工程概况。
某隧道最大埋深约300m,最大横坡均为-2 %。
隧道区属于低山地貌,地形起伏较大,山体形态不规则,其山脉走向大致呈南北向,洞身穿越山体,山坡植被茂密,沟谷水田发育,走向以北西向为主。
铁路隧道基底岩溶处理技术研究

铁路隧道基底岩溶处理技术研究杨凡中交隧道工程局有限公司第三工程公司摘要:岩溶主要是由于地下水以及地表水通过对可溶性的岩层进行化学以及机械侵蚀造成破坏而形成的各种地下溶蚀现象的总称。
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是岩石的可溶性以及裂隙性,我国地域辽阔,岩溶地区也分布非常广泛,而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铁路项目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因此在岩溶地区进行铁路隧道施工也在逐渐增加,基于此本文以实际工程作为案例,详细讨论了铁路隧道岩溶处理技术。
关键词:铁路隧道;基底;岩溶;处理技术1工程概况丽香铁路Ⅴ标正线长18.73km,其中交尼山隧道长7055m,隧道穿越岩层以板岩和灰岩为主,灰岩为可溶岩,造成地下岩溶发育良好,而且岩溶基本上处于隐伏状态,具体表现为:溶洞、连通好的溶蚀破碎带,使得基岩与覆盖层接触界面附近形成了易塌陷区和极易塌陷区,施工期间存在高度的洞内塌方,隧底塌陷及突水突泥风险。
2岩溶隧道可能出现的问题分析由于岩溶隧道的具体环境不同,其发育形态也非常多,而且由于岩溶发育存在不均衡性以及不规则性,所以在铁路岩溶隧道的设计施工方面非常困难,尤其是施工阶段的突水、突泥等现象造成了极大的安全隐患,而且还对施工进度产生非常大的影响,笔者结合工作经验,具体总结了隧道岩溶问题,可以分为下面三种:(1)隧道施工过程中出现突水、突泥问题;(2)隧道施工过程中出现顶板溶洞填充物陷落问题(3)隧道施工过程中底板塌陷问题3岩溶隧道施工对策3.1超前地质预报在本隧道施工中,为了探明前方围岩情况,采用了TSP超前探测技术、地质雷达技术、超前钻孔技术并结合加深炮眼技术。
通过TSP技术,可以推断出岩层、岩性以及岩体的完整性,而且可以有效推测出溶洞以及哪些地段可能存在突水或突泥现象,同时还可以对围岩的级别进行初步判断,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建议。
地质雷达技术主要是为了对TSP技术进行补充,通过地质雷达技术,可以对撑子面、底板进行全程覆盖,而且可以将检测到的结果汇成图。
岩溶隧道突水灾害与防治研究

岩溶隧道突水灾害与防治研究一、本文概述岩溶隧道突水灾害是一种常见且具有极大破坏性的自然灾害,对隧道施工安全、运营稳定以及周边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
本文旨在全面探讨岩溶隧道突水灾害的成因、机理、预测方法以及防治措施,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文章将对岩溶隧道突水灾害的定义、类型及特点进行概述,明确研究对象和范围。
深入分析岩溶隧道突水灾害的成因,包括地质条件、水文环境、施工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探讨突水灾害的发生机理,揭示其演化过程和影响因素的相互作用关系。
接下来,文章将介绍岩溶隧道突水灾害的预测方法,包括地质勘探、数值模拟、监测预警等方面的技术手段,以期实现对突水灾害的有效预警和防控。
重点阐述岩溶隧道突水灾害的防治措施,包括工程治理措施和非工程治理措施,旨在提高隧道的抗灾能力和保障隧道运营安全。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岩溶隧道突水灾害的防治提供科学、合理的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推动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和工程实践,为保障隧道施工安全、运营稳定以及周边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二、岩溶隧道突水灾害的成因分析岩溶隧道突水灾害的成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地质构造因素、水文地质条件、工程施工因素和运营管理因素等。
地质构造因素是岩溶隧道突水灾害发生的基础。
岩溶地区的地质构造复杂,岩溶发育强烈,岩溶管道和溶洞分布广泛。
这些岩溶构造的存在为地下水的流动提供了通道,一旦隧道穿越这些区域,就存在突水的风险。
岩溶地区的断层、褶皱等构造也会对地下水的流动产生影响,增加突水的可能性。
水文地质条件是岩溶隧道突水灾害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
岩溶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位高、水压大,且地下水动态变化复杂。
隧道施工过程中,若未能准确掌握地下水的情况,或未能采取有效的排水措施,就可能导致突水灾害的发生。
再者,工程施工因素也是岩溶隧道突水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
隧道施工过程中,若未能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开挖,或未能采取有效的支护措施,就可能导致隧道围岩失稳,进而引发突水灾害。
隧道突水突泥处理方案及技术分析

隧道突水突泥处理方案及技术分析对于突水突泥灾害已经发生的前提下,应灵活、主动地根据相关条例制定应对方案,有条不紊地对已发灾害进行处理,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
在以后隧道突水突泥研究中,应将重点放在对施工生产管理能力和地灾隐患探测精度的提高上,充分的认识灾害发生的成因与机理,才能更好地服务于隧道工程的建设。
一、突水突泥处理方案1、突水突泥应急措施⑴将人员立即撤离,清点完人数后,把详细情况尽快向上级报告;⑵在确定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将机械设备转移至安全地带;⑶迅速切断危险区电源,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恢复安全地带的照明;⑷应迅速成立领导小组,组织人员对灾害的成因、规模、性质等进行调查,经过全面的分析之后,迅速做出有效的针对突水突泥灾害的处理方案,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最大限度保证设施及人员安全。
2、处理方案处理原则:在大量隧道工程突水突泥事故处理的实践基础上,一般遵循“以疏为主、堵排结合”的原则。
如果在地下水较大的可溶岩与非可溶岩接触带、断层破碎带等地段,为了很好地达到堵水、防水的目的,在分析各项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采取“以堵为主、限量排放”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减小灾害的危害程度,达到经济合理的目的。
处理方法:对于隧道突水突泥灾害,其形式多种多样,处理方法也随之改变,应根据具体的施工、地质和灾害发生情况,采取合适的处理技术,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与财产的损失。
注浆加固、封堵、充填封闭、疏导、跨越等是通常情况下经常采用的处理方法,对于灾害的处理应在时间和空间上合理安排相适应的处理方法,以达到最优的处理效果。
针对施工过程中岩溶孔洞、岩溶裂隙、岩溶突水灾害的突发情况,应对大型溶洞进行地质雷达或地震反射的超前探测,并且使用红外线仪器探测进行岩溶水的探测,以便对隧道开挖工作面前方的地质情况有深入的了解。
二、案例分析1、工程簡介某隧道位于广西境内三都-五通间,全长1666m,施工由出口端单向掘进,出口里程为DK320+804,掌子面里程为DK320+220,洞口距掌子面约584m,设计围岩为Ⅳ级,主要地质为含砾砂岩、砂质泥岩、砂岩夹页岩,灰黑色页岩及硅质岩夹页岩,隧道埋深约140m。
中坝岩溶隧道突水突泥施工处治技术研究

中坝岩溶隧道突水突泥施工处治技术研究摘要随着深部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分布有岩溶水的地下工程就比较容易发生涌突水灾害,甚至引发灾害链式反应,进而造成更大的灾难。
因此岩溶突水突泥慢慢地便成为制约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主要灾害。
本文结合叙(永)—大(村)铁路中坝隧道施工,对岩溶隧道突水突泥灾害在施工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以及相关的处理方法进行分析,其结果对于岩溶隧道突水突泥处治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与指导意义。
关键词岩溶隧道;突水突泥;处治技术1 工程概述在100多年的国内外隧道建设历程中,在岩溶分布的地区,由于岩溶地质的复杂性使得其中潜在的风险因素非常多,特别容易诱发突水突泥等风险事故。
因此,突水突泥必须作为岩溶隧道勘测设计阶段以及施工阶段重点考量的地质灾害现象之一[1-2]。
中坝隧道属于叙(永)—大(村)铁路线,建设在四川泸州市的古蔺县境内,隧道的全长为4001m,隧道最大埋深达415m。
隧道所处区域山高谷深,地形起伏较大,区内岩溶沟槽及冲沟较发育,水流量受季节的影响变化大[3]。
隧道于2010年12月开工,至2012年7月14日,施工至里程D9K55+221,完成隧道开挖1600米,完成衬砌1480米。
2012年7月14日上午11时,掌子面发生高压涌水,至2015年8月,累计发生突泥突水20余次。
2015年8月6日,当施工至D9K55+240,在施作喷浆作业时,废弃的左侧平导发生突泥,突泥填满左侧支洞约150米,正洞178米,右侧救援通道173.5米平均厚度2米。
为尽快完成突泥治理,恢复施工,并确保后期施工安全,经仔细研究提出以下治理措施。
2 突泥突水施工技术方案依据中坝隧道突水突泥灾害情况及前期已施工的处治措施,制定突泥突水灾害处理采用施工泄水导洞、超前释能降压、固结填充物、注浆止水等组合措施,具体的施工工序为:释能降压排水→向填充物注浆→清除突出物→施作止浆墙→左侧导坑开挖→施作大管棚工作室及导向墙→施工大管棚→洞身开挖、支护→临时仰拱及隧底施工→托梁施工→衬砌结构施工→桩基施工。
隧道岩溶涌水突泥病害发展机理及处治方案探究

隧道岩溶涌水突泥病害发展机理及处治方案探究发表时间:2019-01-09T16:11:17.180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29期作者:吕和章[导读] 工程因素、地质因素等均可能成为岩溶隧道涌水突泥现象出现的原因中铁十一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重庆 400037摘要:工程因素、地质因素等均可能成为岩溶隧道涌水突泥现象出现的原因,人们需要仔细地分析涌水突泥灾害的原因及其特征后,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较为可行的灾害防治方案,以最大可能地降低灾害发生时的危害。
因此,如何采取最合适的方式对隧道涌水突泥病害进行科学处治是文章关注的重点。
关键词:隧道岩溶涌水突泥病害;发展机理;处治方案探究1工程概况1.1隧道岩溶涌水突泥病害的发生过程某分离式特长隧道,位于A市至B市高速公路上,其中,左、右线长4707m,线间距40m。
动工建设时间为2000年3月1日,竣工时间是2003年11月。
瓦斯及煤、岩溶为主要隧道穿越的不良地质,并有石油、硫化氢和天然气等有害气体含于其中。
在营运后,人们已对隧道展开了数次病害处治。
特别是针对隧道病害,人们于2012年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整治,包括路面病害、隧道结构性病害、硫化氢有害气体等,此为最近的一次整治。
2014年8月19日22:10,有涌水突泥病害于左线隧道ZK37+187左边沉砂池上部预留孔出现,沉砂池已无法完全容纳涌出物,涌出物中包括泥沙、块石和含较多泥的岩溶水,隧道车道中固体涌出物约长50m;2014年8月22日21:00、2014年9月20日18:03,涌水突泥现象再次于隧道相同区域出现,且每次均比上次涌出更多量物质,类圆球状,呈长途搬运痕迹。
几次涌水突泥现象导致了公路通车中断,但并未使公路上车辆及人员受到损害。
本次隧道突泥涌水的特征有:①突发性。
涌水突泥突然发生,在严重时,会造成开裂内鼓、初支掉块,隧道安全会受到较大影响;②水量大。
涌水突泥来势猛、流程远、涌水量大,并且许多砂砾石会含于其中,使洞中设施有被淹没的可能;③高压性。
新探岩溶隧道突水灾害的防治

新探岩溶隧道突水灾害的防治在进行隧道开挖时,可能会遇到岩溶地层,其具有高压、富水的特点,通常会揭露隐伏的大型含水构造,如暗河、溶洞及岩溶管道等,从而诱发突水灾害,同时还会伴随有涌泥、涌沙,其会冲毁施工设备和隧道支护结构,不仅会影响施工进度,严重的时候还会危及人类的生命安全,因此加强对岩溶隧道突水灾害的分析和防治尤为重要。
1.岩溶隧道突水灾害的分析1.1岩溶隧道突水会对施工产生影响岩溶水害一般是由于岩溶隧道施工过程中揭穿了岩溶管道、暗河、岩溶裂隙密集带或溶腔,从而导致大量高压岩溶水突然涌出,对施工进度、施工设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岩溶隧道水害一般具有危害性、突发性大等特点,经常会酿成重大灾害事故,导致隧道施工被迫终止,严重的时候还会出现重大人员伤亡。
1.2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岩溶隧道突水不仅会对隧道施工进度和施工安全产生较大的影响,而且如果预防和处理措施不合理还会对周围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给人类的生活造成重大损失,具体表现为:(1)引起岩溶地面塌陷和沉降。
岩溶隧道突水会对周围所造成的影响比较大,尤其是岩溶地面塌陷和沉降。
由于地下水具有地壳表层分布普遍、高度流动性的特点,而且大部分的隧道施工均处于地下水富集带或附近,如果隧道施工触及导水通道,就有可能导致隧道水害。
(2)导致水资源枯竭。
岩溶隧道的开挖,不仅会揭露充水围岩,而且还要对地下水进行疏排。
随着地下水逐渐向隧道涌入,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并且降落(位)漏斗不断向周围扩展,从而使隧道周围的水资源变得越来越少,导致地下水补排关系和渗流场发生明显变化,地表河溪断流,井泉干涸,给人类的用水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2.岩溶隧道突水防治对策研究2.1岩溶突水超前地质预报由于岩溶隧道地质具有复杂性、多变性的特点,因此在隧道施工过程中需要做好岩溶突水超前地质预报工作,从而对隐伏含水构造有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主要是结合当地的实际地质情况,然后借助长距离超前地质预测技术,对断层破碎带、富水地段等重点部位进行短距离超前地质预报,同时还需要加强超前钻探、地质素描及分析工作。
隧道突水突泥地表沉陷综合处治技术探讨解析

隧道突水突泥地表沉陷综合处治技术探讨解析引言在隧道施工中,沉陷是一种无法避免的现象。
特别是在交通干道下,对交通运输等方面都会造成相应影响。
而隧道突水突泥更是对隧道施工安全性构成威胁的一种现象。
为了尽可能地减少这些问题的出现,研究并采用综合处治技术是十分必要的。
针对隧道突水突泥地表沉降的技术治理理解隧道突水突泥的原理隧道堆中过水层位于跨越车站KINF间的地层范围,以及E-M级别围岩到达0级围岩的界面位置,过水层为强石灰岩和页岩等泥质层夹层,经测定总厚度约50 M,水位到岩石面的厚度为3.5 M,过水层水位外推的面积约250 ㎡。
采用注浆法控制水流首先,注浆溶液配置应根据现场具体环境及情况来确定,选用质量稳定、具有较强连通性的注浆材料。
其次,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注浆方案,从注浆位置、注浆孔口布置、注浆压力等多个方面入手来实现控制水流。
采用地铁盾构法解决问题目前,地铁盾构法已成为较为成熟的隧道施工方式之一。
相较于传统的开挖施工,该方法具有施工过程中自动排水,可有效避免突水突泥产生。
此外,该方法施工范围较小,对地下水文环境污染小,安全可控性更高。
针对地表沉降的治理技术采用加固补强技术加固补强技术是解决地表沉降比较常见的方法。
一般来说,通过构建承重的增强体系来改善地表质量。
其基本思路是在地表上方施加预应力,从而增强地表的强度和稳定性。
采用岩土工程技术岩土工程技术可通过采用合适的地基处理方法,从强化地基的角度来解决地表沉降问题。
这种方法所采用的技术手段有挖沟加固、注浆、灌浆等,有效改善地表土层的强度和稳定性。
结论综上所述,针对地铁隧道施工中突水、突泥和地表沉降的治理问题,采用注浆法、地铁盾构法、加固补强技术以及岩土工程技术等多种技术手段是十分必要的。
项目施工组织应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最适合的治理方案,制定合适的施工方案和预防措施,通过科学严谨的管理和施工过程,来减少问题的发生,确保施工工程的安全、高效进行。
山区隧道突泥涌水预防与处治技术研究

孔深 13 ~ 15 m 处表现出弧形反射, 推测为两全强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4期
33
韩志刚: 山区隧道突泥涌水预防与处治技术研究
岩土力学
风化岩体的接触界面, 或者为高含水率岩体, 孔
深为 15 ~ 22 m 则无明显的反射信号, 推测为较破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32
37 卷
粉煤灰综合利用
岩土力学
0 引言
突泥涌水是隧道施工中常见的一种地质灾害,
它不仅给施工造成极大影响, 还给施工安全带来
威胁。 因此, 加强突泥涌水的预防和处治, 成为
隧道施工亟待解决的重点。 针对突泥涌水等地质
问题, 人们从地质超前预报角度, 提出采用掌子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great harm of mud and water inrush in the tunnel, the ZK281 + 940 ~ ZK281 + 947 mud and water inrush
section of Jiudingshan tunnel is detected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induced polarization, geological radar and cross hole CT, and the
雷达、 跨孔 CT、 激发极化法等多种超前预报手段
对突泥涌水段地质进行钻孔勘探, 钻孔深度 0 ~
22 m。整体探测方案如图 1 所示, 采用由点及面的
手段对钻孔周围的不良地质体和含水分布进行。
隧道岩溶高压涌水、突泥施工措施

隧道岩溶高压涌水、突泥施工措施暗河主管道在隧道以上发育,是引导产生大型地下水突出的最不利地段。
因此对岩溶水及暗河的妥善处理是防止岩溶高压涌水、突泥问题出现之关键。
施工中将根据设计地质资料、结合超前预报资料和现场实际,查明暗河溶洞分布范围、类型、规模、发育程度、地下的情况等。
对暗河地段,采用注浆堵水、限量排放,分部开挖,及时封闭,衬砌紧跟,加强量测,确保安全。
对隧道穿越暗河地段分别以引、堵、越、绕等措施进行处理。
超前探测:采用超前钻孔探测等多种手段进行地质预报,并预测开挖工作面前方一定范围内水情况,以采取相应的施工措施及支护手段。
施工对策及主要技术措施:穿越高水压段的施工处理主要由围岩注浆固结圈、喷锚支护、排水系统、抗水压衬砌结构四部分组成。
围岩注浆固结圈:通过注浆封闭,加固、提高岩体完整性,使其成为具有止水和承载能力的结构体,形成围岩注浆固结圈,以限制排水量,实现限量排放,并与喷锚支护一起共同保证施工期间洞室稳定及安全。
注浆方式采用超前帷幕预注浆、径向注浆、局部注浆、补注浆四种形式。
超前帷幕预注浆:每一循环长度30m,注浆加固的固结范围为衬砌轮廓线外3m。
开挖后径向注浆:固结范围正洞为衬砌轮廓线外5m。
局部注浆分为局部超前注浆、开挖后局部注浆等几种。
根据超前地质预报探明的局部岩溶实际分布(定位、定量)或开挖后地下水渗流状态分别采用。
补注浆为按上述三种注浆方式实施后,仍未达到设计要求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上述注浆手段一种或多种进行补充注浆。
喷锚支护:喷锚支护由20cm厚C20钢钎维喷射混凝土,拱墙系统锚杆组成,Ⅴ级围岩辅以格栅钢架,使其与注浆加固结圈共同组成限流体系,同时具有维护注浆固结圈结构性能的作用。
保证施工期间洞室稳定。
防排水网络系统:在喷锚支护与模筑混凝土衬砌之间全环铺设复合式防水板,设置纵、环向排水盲沟将水引入侧沟排出,施工缝嵌钢片或橡胶止水带,形成完善的防排水网络系统。
抗水压衬砌:采用C30钢筋混凝土,其净空预留20cm补强或衬砌结构调整空间。
隧道工程课题研究论文(五篇):隧道岩溶突水涌泥原因及处理策略、谈公路隧道防排水关键施工技术…

隧道工程课题研究论文(五篇)内容提要:1、隧道岩溶突水涌泥原因及处理策略2、谈公路隧道防排水关键施工技术3、谈明挖隧道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措施4、谈隧道工程软弱围岩检测技术5、谈分离式偏压隧道施工过程仿真全文总字数:20325 字篇一:隧道岩溶突水涌泥原因及处理策略隧道岩溶突水涌泥原因及处理策略【摘要】隧道工程在受到复杂地质条件影响下,极容易导致隧道岩溶突水涌泥等问题的发生。
现阶段,要加强对隧道岩溶突水涌泥原因与形成机理的分析,并采取针对性处理措施,提高隧道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
本文首先对突水涌泥的危害、成因做出分析,并结合工程案例对该问题的处理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岩溶隧道;突水涌泥;原因;处理策略引言在进行铁路、公路等工程的建设期间,经常会遇到岩溶突水涌泥问题。
对于突水问题而言,主要是指水流量超过了0.1m3/s,涌泥指的是地下水中泥沙的含量大于50%。
一旦工程建设过程中发生突水涌泥问题,不仅会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的污染,同时还会威胁到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
因而,岩溶隧道建设前期要加强地质水文勘察,并积极做好风险评估,加强对突水涌泥等病害的防治效果。
1突水涌泥的影响因素与危害性分析1.1突水涌泥问题的影响因素一般来说,导致岩溶隧道施工期间发生突水涌泥问题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自然因素、技术因素。
对于自然因素而言,隧道所处的地质环境、埋深、长度以及地震、暴雨等因素,都可能导致突水涌泥问题的发生。
另外,技术因素主要是指勘察、设计、施工技术的不合理应用,可能会对岩溶隧道的突水涌泥问题产生一定的影响。
1.2突水涌泥的危害性分析岩溶突水涌泥问题的发生,将对隧道的正常施工与后期运营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首先,岩溶隧道施工时,出现突发性突水涌泥现象的概率较高,由于突水量大,水中含有大量的泥沙,因而会对施工人员的生命与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同时还存在着设备冲毁的危险。
其次,由于突水涌泥过程中会带走大量的泥沙,使得土体内部的空洞区域越来越大。
岩溶地区特长隧道突水、突泥机理及防治对策研究

岩溶地区特长隧道突水、突泥机理及防治对策研究摘要:在隧道施工的过程之中,不良地质的出现是十分常见的,尤其是处在地下河管道、岩溶地区的隧道,其不仅易诱发坍塌,还有可能出现突水、突泥等安全事故的发生,给隧道施工带来非常高的安全风险。
笔者结合多年施工经验,探讨岩溶地区特长隧道突水、突泥机理,并针对性的提出防治对策,以期为其它隧道工程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岩溶地区;特长隧道;突水、突泥机理;防治对策前言当施工区域的地质为岩溶地质的时候,无论是开展公路铁路建设还是水利矿产工程,突水突泥的现象都会频频发生,有时甚至会出现塌方冒顶的现象,进而造成地下有害气体泄露等危机事件发生。
在上述列举的现象之中,对于岩溶地质而言,隧道的突水突泥现象是最为常见的,严重危害着工程的安全。
由此,要想顺利高效地建设岩溶地区的隧道,就必须加强对上述灾害的预防与处理工作,针对岩溶区突水突泥现象的预防与解决则更应当成为目前的重中之重。
1 工程概况永福屯隧道是广西桂林至柳城高速公路项目的一座特长隧道。
隧道起讫里程桩号左幅:ZK61+220-K66+860,长5640m;右幅:YK61+192-YK66+839,长5647m,隧道最大埋深约301m,洞轴线进洞走向方位角约262°,洞身段走向方位角约289°,出口走向方位角约282°,单幅隧道净空:11.0m×5.0m,左右幅进口洞门、出口洞门均采用削竹式。
永福屯隧道施工过程中,一共发生了4次大规模突水、突泥现象,严重影响隧道的施工进度,同时给项目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2 突水突泥灾害产生原因2.1地质原因在一定时期,如果水资源过于充足,突泥突水灾害也有可能发生。
故而,在河流或者盆地这样的具有丰富水资源的地区十分容易出现突泥突水现象。
与此同时,地区的地质岩性不同,发生上述现象的概率也不同,碳酸盐丰富的地区较一般地区更容易出现上述现象。
此外,地质易产生裂缝与皱褶的地方也是突水突泥现象的高发区,例如喀斯特地区与一些容易出现承压含水层灾害的地区。
圆梁山隧道岩溶突水机理及防治对策研究

第27卷第2期 岩 土 力 学 V ol.27 No.2 2006年2月 Rock and Soil Mechanics Feb. 2006收稿日期:2005-02-02 修改稿收到日期:2005-07-21作者简介:刘招伟,男,1962年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后,中铁隧道集团科研所所长,主要从事隧道及地下工程施工的科研工作。
Email:liuzhaowei05@文章编号:1000-7598-(2006) 02―0228―05圆梁山隧道岩溶突水机理及防治对策研究刘招伟1,何满潮2, 3,王树仁3(1. 北京交通大学 土建学院,北京 100044;2.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3.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岩土工程与地热工程创新基地,北京 100083)摘 要:采用现场调查、数值模拟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圆梁山隧道岩溶突水的机理及其防治技术进行了系统地研究,揭示了隧道岩溶突水是受水压、岩溶充填物与隧道围岩塑性区范围等影响的渐进破坏过程,总结了隧道岩溶突水机理,并针对圆梁山隧道揭示的溶洞情况,制定了岩溶突水的防治原则,实现了复杂岩溶条件下安全、高效的施工效果。
关 键 词:圆梁山隧道;岩溶突水;数值模拟;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TV 554 文献标识码:AStudy on karst waterburst mechanism and prevention countermeasuresin Yuanliangshan tunnelLIU Zhao-wei 1, HE Man-chao 2,3, WANG Shu-ren 3(1. Civil Engineering Department,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4, China; 2.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Institute,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Beijing 100083, China; 3. Innovative Base of Geotechnical and Gesthermal Engineering,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100083, China)Abstract: By means of investigation on the engineering geological conditions, numerical modeling,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the mechanism of the karst water burst and its prevention countermeasures in Yuanliangshan tunnel are researched systematical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karst water burst in tunnels is a gradually developed process, which is influenced by water pressure, different filling materials and the plastic zones around the tunnel. The mechanism of the karst water burst in tunnels is summarized; and in light of the karst conditions exposed in Yuanliangshan tunnel, the principles for preventing the karst waterburst are established. Thus, construction of tunnels under complex karst conditions with safety and high efficiency has been achieved. Key words: Yuanliangshan tunnel; karst water burst; numerical simulation; prevention countermeasure1 引 言圆梁山隧道是渝怀铁路线上最长的隧道,全长11.068 km ,为已建和在建铁路隧道中施工难度最大的工程之一。
隧道突水突泥地表沉陷综合处治技术探讨解析

隧道突水突泥地表沉陷综合处治技术探讨李国谱成兰指挥部摘要:文章分析成兰铁路1号横洞突水突泥发生的原因,重点对处理方案和施工工艺等措施进行了介绍,供类似工程借鉴。
关键词:隧道突水突泥地表沉陷处理方案1、突水突泥处情况简介1.1工程简介:柿子园隧道一号横洞位于雎水河左岸、墩秀公路右侧,地形较陡,属于中低山侵蚀地貌,横洞前进方向右侧发育刘家沟泥石流。
本横洞HD1K0+000与正洞D2K78+100相交,横洞中线与正洞左线线路中线小里程端交角为50°40′50″,与HD1K0+350处右转,夹角为130°27′44″,横洞共长424米,起讫里程为HD1K0+000-HD1K0+424,横洞纵向坡度 4.1%,净空为7.5m(宽)*6.2m(高)。
1.2地质水文特征:掌子面为T2l+T2j灰岩夹白云质灰岩,节理裂隙较发育,有渗水现象,对应地面为一冲沟沟心,冲沟地表分布一层较厚的坡崩积(Q4dl+col)碎块石土,为汇水的负地形,地质情况与设计相符。
横洞位于岩溶垂直循环带,推测发育一垂直岩溶管道,施工揭示岩溶管道位于横洞右侧边墙,揭穿该岩溶管道后,引起洞内岩溶突水突泥,进而引起地表坍陷。
该处地质预报(1)TSP法:HD1K0+252-221段节理裂隙,溶蚀裂隙发育或含软弱夹层等,围岩稳定性差,局部含水;(2)红外探水法:HD1K0+247-217段掌子面前方30米范围内围岩局部含水;(3)超前钻探法:HD1K0+256-226段岩层含裂隙水,岩体破碎,岩质较软,节理裂隙发育。
综合隧道物探法和超前钻探法HD1K0+247-221段岩体破碎,岩质较软,节理裂隙,溶蚀裂隙发育,围岩稳定性差,局部含水。
图1 一号横洞山顶塌陷照片1.3突水突泥情况概述:突水突泥掌子面里程为HD1K0+233.8,埋深44m,累计进尺190.2m。
2013年9月29日凌晨3:50,开挖至掌子面HD1K0+233.8处,准备支护,右边墙侧出现一股集中涌水,水量持续增大,并并伴随掉块、垮塌现象,随后出现岩溶突水突泥(图2),并持续发展,造成地表塌陷,形成一个直径10m左右的漏斗状陷坑,深约15m(图1),至11:30,地表垮塌仍在持续,洞内持续涌水,每小时约100m³。
浅谈隧道突水突泥处理方案与技术

浅谈隧道突水突泥处理方案与技术隧道是一种深入山体或地下的通道,用于交通或地下工程的建设。
隧道的建设需要面对许多困难和挑战,其中之一就是隧道突水突泥问题。
这种情况发生时,隧道内的水和泥浆会影响到隧道的安全运行和建设进度,因此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处理方案和技术来应对突水突泥问题。
一、突水突泥问题的原因隧道突水突泥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隧道建设时,由于地形、地质条件、水文条件、人工因素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隧道周围的地层结构破坏或变形,使得隧道内的水和泥浆进入隧道内部。
常见的突水突泥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情况:1.地层漏水:当隧道穿越一些渗透性强的地质层时,地层内的地下水可能会倒灌入隧道内。
2.地层滑移:当隧道穿越一些断层、岩溶等地质结构时,隧道周围的地质结构会发生滑移等变形,导致隧道内的水和泥浆进入隧道内。
3.排水设施故障:排水设施是隧道建设中非常重要的设施,当排水设施故障时,就容易导致隧道内的水和泥浆进入隧道。
二、突水突泥问题的危害突水突泥问题会给隧道的建设和运行带来很大的危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隧道的稳定性受到影响:突水突泥会对隧道周围的地层结构和隧道内的结构物造成破坏,从而影响隧道的稳定性,甚至威胁隧道的安全运行。
2.施工进度受到影响:突水突泥问题会导致隧道施工进度放缓,从而增加建设成本,延误工期。
3.平面布置受到影响:突水突泥问题会导致隧道周围的施工场地受到水流和泥浆的影响,从而影响施工场地的平面布置。
4.对环境的污染:突水突泥会将水和泥浆带出隧道,对周围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污染。
三、突水突泥处理方案和技术为了解决突水突泥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处理方案和技术。
以下是常见的几种处理方案和技术:1.水封法:水封法是一种简单、实用的突水处理方法。
它的原理是以水的静水压力来抵制地下水的渗透,使水不流动,从而达到防渗效果。
2.注浆法:注浆法是指通过压力将浆液或树脂注入岩体中,从而使岩体变得紧实,防止渗水渗泥。
隧道施工防涌水突泥技术探讨

隧道施工防涌水突泥技术探讨摘要:本文结合玉峰山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实际情况,着重介绍隧道施工防涌水突泥技术,以供参考。
关键词:隧道施工;防涌水突泥技术;解决方法1工程简介重庆外环高速公路全线采用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设计,设计时速100 km/h。
玉峰山隧道为全线控制性工程之一,隧道位于重庆市渝北区境内,左线全长3702 m,右线全长3671 m。
隧道跨度大,地质情况特别复杂,隧道穿越煤层高瓦斯段、采空区、岩溶地段及富水段等特殊地质地段,施工技术难度较大。
2防涌水突泥技术2.1涌水突泥成因分析涌水是隧道施工仅次于塌方的最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特别是在降雨量较大地区施工的隧道更为常见。
造成突水最为常见的不良地质是断层裂隙水、岩溶水、煤系地层中的老窖积水和矿山老积水。
突泥造成的主要不良地质为位于岩溶发育地区的溶洞以及围岩中软弱夹层和淤泥带,丰富的地下水及软质填充物是突泥必不可少的因素。
突泥涌水聚集在岩层中积蓄了一定能量,在隧道开挖过程中,由于超前探测手段不及时,未进行有效的排放消除积蓄的能量,一经突然开挖揭露,大量的地下水及软弱填充物涌流而出,给隧道施工人员、设备的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2.2防治技术2.2.1防涌水突泥指导思想由于涌水突泥常常发育在断层、岩溶、采空区等不良地质中,所以预测涌水突泥关键是确定不良地质位置及查明地下水源体的位置及性质。
施工中加强超前地质预报工作,采用物探及地探方法,探明掌子面前方不良地质及地下水情况,确定合理的施工方案。
2.2.2具体施工技术玉峰山设计穿越多段富水段,左线LK12+710~LK12+940为灰岩及岩溶角砾岩,在LK12+710岩性界面处及LK12+820~LK12+840区段可能存在岩溶突泥、涌水。
LK13+100~LK13+130区段富水,为重点防治突泥、涌水地段。
LK13+180~LK13+280区段富水,薄层状层理发育,可能存在突泥、涌水。
LK13+370附近可能存在突泥、涌水。
隧道岩溶涌水突泥病害发展机理及处治方案

隧道岩溶涌水突泥病害发展机理及处治方案摘要:此篇文章对岩溶隧道内出现的涌水实泥之类的情况进行了阐述,之处其会对交通运行造成影响,同时也可能导致人身受到伤害,财产遭受不必要的损失,所以,大家必须注重此昂面的防治工作。
对岩溶隧道内出现的涌水现象的机理进行了相应的阐述,同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建议,确保隧道能够在安全状态之下运营。
关键词:隧道;涌水突泥;地下水一、工程概况1.1隧道岩溶涌水突泥病害的发生过程此篇文章所选取的研究对象是某特长隧道,其形式是分离式的,该隧道所处的位置是在A市到B市之间。
左右两线均有4707m的长度,两线之间具备40米的间距。
在隧道穿越的范畴内,不良地质有岩溶以及煤还有瓦斯,同时还存在硫化氢以及尸六之类的有害气体。
正式运营期间,多次对这一隧道进行了相关的病害处置。
尤其是在隧道病害方面,实施了全方位的整治,整治内容将硫化氢、路面以及结构性病害之类的内容囊括在其中。
这一隧道在2014年8月19日22:10之际,于左线隧道ZK37+ 187的位置出现了涌水突泥现象,具体的位置是在左侧沉砂池上留设了预留孔的位置,因此导致沉砂池满,在涌出的物质里面,不仅有块石还有你傻,同时还有不少含泥量较高的岩溶水,另外在2014年8月22日21:00以及2014年9月20日18:03这两个时间段,同样的位置依然出现了涌水突泥的情况,涌出物一次躲过一次,形状大概是圆球模样,且具备长途搬运的特征。
数次出现这一现象让该隧道无法通车,不过没有造成人员以及车辆的损害。
这一次出现涌水突泥情况主要具备下列特点:①突发性。
该现象属于突然出现的,一旦情况严重,将会有开裂内鼓之类的情况出现,进而大规模影响到隧道的安全;②水量大。
该现象来势汹汹,且具备较远的流程,所涌出的水量不小,加之有不少砂粒蕴藏其中,有很大的几率会把洞内的设施淹没掉;③高压性。
当出现涌水现象之际,可能会有不小的水压力出现。
1.2原设计和施工状况在这一隧道的东侧位置,有一个新增的泄水洞,这一洞口是在一座山的复式背斜东翼,此地是单斜底层,坡度大概是53~59"。
隧道断层突水涌泥综合整治技术

隧道断层突水涌泥综合整治技术摘要:简述了隧道突泥涌水的特征,结合岩溶涌突水的主要影响因素,详细阐述了中铁七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在某隧道出口对出现涌水突泥现场采取的具体措施,成功的处置了突水涌泥地质灾害,供广大施工一线技术人员借鉴参考。
关键词:断层,突水涌泥,整治技术1前言隧道处于山谷内,洞身处于地下水位下,断层发育,地下水常年侵泡、软化、冲蚀围岩,导致局部地段泥岩砂岩成泥状和粉砂状,隧道开挖后遇断层水而流出形成涌水突泥,从而造成较大安全隐患,严重制约工程顺利进展,本文结合隧道出口工程实际从断层地带涌水突泥后的处置措施及预防措施进行了总结。
2涌水突泥基本情况2014年10月9日隧道出口掌子面施至DK60+832.8进行立架,左侧拱脚以上1m开始坍塌,泥砂并伴随水呈流出,泥砂按自然坡堆积,最大粒径10cm,体积约60m3;10日凌晨3点突水突泥量逐渐增大,水质浑浊,堆积体积增大,泥砂漫延20余m,停止立架;采用喷射混凝土进行封闭,3时40分将掌子面全部封闭,并安排专人对掌子面进行监测;9点48分掌子面左侧突然崩裂,泥砂漫流40余m,出现险情后立即将掌子面作业人员撤离,两台湿喷机因泥石流漫流未及时撤出被掩埋。
突水突泥发生后及时用219、159、80mm钢管及100mm的塑料软管配两台15KW、两台7.5KW的水泵及时将水抽出隧道外,初始值为60m3/h,峰值为260m3/h,到2014年10月10日上午11:00泥砂漫流仍在继续。
隧道洞内监控量测数据无异常,二衬台车至掌子面无法进行监控量测。
地表DK60+750~900线路中线左右50m拉警戒线,派专人观测。
截止14日16时洞内水量基本稳定,水流量为70m3/h,总涌水量12000余m3。
3突水涌泥后应急处置措施3.1出现涌水涌泥迅速撤离现场施工人员,及时加强警戒,在洞内距二衬台车50m外拉警戒线,设缓冲区,禁止无关人员入内。
3.2安排专职电工及时切断掌子面附近的电源;设3名专职安全员对洞内进行24小时值班观察水情及淤泥情况,涌水涌泥稳定后,安排安排专人负责对突水涌泥进行清理。
浅谈隧道突水突泥处理方案与技术

采取紧急排水、临时加固、抢险救援等措施,控 制灾情扩大。
资源调配
协调各方资源,确保应急处理所需的物资、人力 和设备得到及时调配和补充。
03
隧道突水突泥处理技术
隧道突水突泥处理技术
• 请输入您的内容
04
隧道突水突泥处理案例分析
案例一:某高速公路隧道突水突泥处理
隧道概况
某高速公路隧道位于山区,全长10公里,施工过程中遭遇了突水 突泥灾害。
地下水作用
隧道施工过程中的排水措施不完善, 导致地下水在隧道内部积聚,形成较 大的水压,一旦发生渗漏或破裂,就 会引发突水突泥灾害。
危害性分析
01
02
03
施工安全
隧道突水突泥灾害对施工 人员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 威胁,同时也会对施工设 备造成损坏。
工程质量
隧道突水突泥灾害可能对 已施工完成的隧道结构造 成破坏,影响工程质量和 使用寿命。
。
智能化技术
利用传感器、监测设备等智能化手段 ,实时监测隧道突水突泥情况,实现 预警和快速响应。
标准化技术
制定隧道突水突泥处理技术标准和规 范,提高处理技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
未来挑战与机遇
挑战
随着隧道工程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地质 条件的日益复杂,隧道突水突泥处理 的难度越来越大,需要不断提高技术 水平和应对能力。
浅谈隧道突水突泥处理方案 与技术
汇报人: 2024-01-03
目录
• 隧道突水突泥概述 • 隧道突水突泥处理方案 • 隧道突水突泥处理技术 • 隧道突水突泥处理案例分析 • 隧道突水突泥处理的发展趋势
与展望
01
隧道突水突泥概述
定义与特征
定义
隧道突水突泥是指在隧道施工过 程中,突然发生的涌水、泥石流 等灾害,通常伴随着较大的地质 变化和施工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隧道岩溶突泥突水防治技术研究发表时间:2018-01-25T13:35:43.113Z 来源:《防护工程》2017年第26期作者:赵耀[导读] 由于在隧道施工中,岩溶发育的随意性、不可推测性,溶洞、溶腔走向的不可预见性,充填溶洞对物探手段存在一定的误导性。
中铁十二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山西太原小店 030032摘要:由于在隧道施工中,岩溶发育的随意性、不可推测性,溶洞、溶腔走向的不可预见性,充填溶洞对物探手段存在一定的误导性,钻孔揭示溶腔存在偶然性,施工中出现突水突泥现象为工程带来极大安全隐患。
如何正确、综合的运用超前地质预报手段,摸清可能的岩溶发育情况,并对可能引发突水突泥的岩溶进行超前、综合防治,是保证隧道施工及运营安全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隧道岩溶;突泥突水;防治赣州至龙岩铁路扩能改造工程中复隧道位于福建省西南部,该隧道出口段地势平缓,地表处于山谷地带,常年有径流,且水势较大。
隧道出口段表层处于灰岩地段,底部为砂岩。
勘察期间主要采取了EH-4、地震波等物探手段,并结合勘探钻孔进行了勘察。
勘察资料揭示:DK188+600~DK189+060灰岩段埋深210~70m,洞身围岩为弱风化C2h灰岩。
物探EH-4揭示洞身局部可能存在岩溶或裂隙发育区。
钻孔揭示溶洞,洞高1.7-7.7m不等,灰岩顶面标高450m~390m不等,平均线岩溶率19.5%。
中复隧道出口地质纵断面图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和岩溶水,局部地段地下水发育,可能存在涌水、突泥现象。
钻孔揭示地下水位多处于溶洞内,富集于破碎带,预测最大涌水量5805m3/d,属强富水区,易发生岩溶涌水、突泥突水, 含砾粘土、碎石土地层孔隙比较大,地表水下渗为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地下水位及水量受大气降水影响较大,因地表水下渗,部分地段形成岩溶洼地。
中复隧道出口段在施工过程中,发生了3次较大突泥突水,分别在DK188+943、+889、+747揭示了三处较大规模的溶洞,发生涌泥涌水,其它段落亦揭示大小不等的溶洞,占用有效施工时间4.3个月。
由于岩溶问题造成隧道一直处于不正常的施工状态,无法形成稳定的施工态势,给工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隧道岩溶突水突泥是指在隧道岩溶段掘进过程中出现的突发性涌水涌泥,突水突泥是由于隧道开挖中未进行超前地质预报,以致将溶洞隔水层挖穿,使溶腔内岩溶水涌进隧道,形成突水突泥;或是隧道靠近溶洞时,周围所留隔水层厚度和强度不能抵抗岩溶水压力,使隧道周边和前方被岩溶水鼓破形成突泥突水。
突水水源和来水通道是形成突水突泥不可缺少的自然条件,另外不当的施工方法也可能导致突泥突水。
一、为顺利通过中复隧道灰岩段,综合采用TSP、地质雷达、超前水平探孔、加深炮孔及地质素描5种方法进行探测。
并根据岩溶发育特点,重点探测拱部岩溶。
a、TSP203超前地质预报TSP方法属于多波多分量高分辨率地震反射法。
地震波在设计的震源点用小量炸药激发产生。
当地震波遇到岩石波阻抗差异界面时,一部分地震信号反射回来,一部分信号透射进入前方介质。
反射的地震信号将被高灵敏度的地震检波器接收。
数据通过TSPwin软件处理,便可了解隧道工作面前方地质体的性质和位置及规模。
TSP203每次可探测100~350m,为提高预报准确度和精度,采取重叠式预报(重叠部分不小于10m),每开挖100m预报一次,每次探测结果与开挖揭示情况对比分析。
这种方法是对岩溶发育情况做长距离的预报。
b、地质雷达法探地雷达利用高频电磁波以宽频带短脉冲形式,由地面通过天线T送入地下,经地下地层或目的体反射后返回地面,为另一天线R所接收。
检测方法是:在掌子面上布设测线,由天线向地层中发射一定强度的高频电磁波,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与周围电阻抗有差异的地层或目标体时,部分能量反射回来,被接收天线所接收,通过分析雷达图像特征,预测前方围岩情况。
该方法分辨率较高,方向性较好,能够分辨出较小规模的地质异常,能及时预报出掌子面附近的破碎带、溶洞及赋水等不良地质情况。
地质雷达每次可探测20~25m,为提高预报准确度和精度,采取重叠式预报(重叠部分不小于5m),每开挖20m预报一次,每次探测结果与开挖揭示情况对比分析。
这种方法是对岩溶发育情况做中等距离的预报。
c、超前地质钻孔超前地质钻孔是利用钻机在隧道开挖工作面进行钻探获取地质信息的一种超前地质预报方法。
可对TSP203、地质雷达等手段探测到的不良地质进行可靠验证。
在钻探过程中根据钻孔的钻碴、返碴颜色、钻进速度、跳钻、卡钻情况,以及水压、水量情况,判断前方地质情况,方法直接可靠。
属于中等距离超前地质预报的一种,因其可以直观的揭示溶洞的位置及纵深方向的大小,是探测前方溶洞的主要依据。
d、加深炮孔加深炮孔探测是利用风钻或凿岩台车等在隧道开挖工作面钻小孔径浅孔,获取地质信息的一种方法,适用于岩溶发育地区。
加深炮孔属于短距离超前地质预报,是超前地质钻探的一种重要补充,因其数量较多,在岩溶发育区可大大增加揭示岩溶的几率,大大降低岩溶突泥突水带来的危害。
中复隧道超前地质钻孔及加深炮孔的设置结合了本隧道断面尺寸,探测精度和交叉重叠共同验证等要求,见下图所示。
超前水平探孔孔位布置图加深炮孔布置图e、地质素描地质素描是用素描技法描绘出地质客观实体的空间形态及相互关系,中复隧道灰岩段要求每开挖循环都要进行地质素描,并通过地质素描结果,验证、调整地质复杂程度分级和超前地质预报方案,预判岩层走向。
中复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小组,根据上述五种超前地质预报结果编制综合地质预报,预判前方25m范围内的岩溶发育情况,根据预报的结果,调整围岩级别,制定有针对性的支护措施及施工方案,降低施工风险。
二、岩溶突泥突水处理措施。
a、排水降压:排水降压就是在隧道正洞适当位置,施工泄水孔与正洞溶腔连通,为溶腔填充物及汇集水建立新的通道,将溶腔填充物及汇集水彻底释放,并为今后溶腔体内可能积聚的填充物预留通道,从而减少或消除隧道正洞施工及运营安全压力的施工方法。
中复隧道在施工DK188+747左侧加深炮孔时探测到溶洞,有黄黑色涌水,水压较大,涌水打在施工工人身上,工人难以站稳,涌水喷射约4m。
现场停止掘进,人员、机械安全撤离。
随后水压逐渐增大,最大射程达到18m,由上台阶拱脚喷射至下台阶。
由于岩溶岩壁已被加深炮孔击穿,现采用地质雷达、超前水平探孔对掌子面发现溶洞规模及位置进行补充探测,为打孔泄压提供依据。
经探测中、下台阶及上台阶右侧边墙未发现不良波形;上台阶左侧边墙及掌子面左侧,在初支背后5~15米范围内雷达反射波波幅及相位变化较大,预计本段范围内存在溶洞并填充大量淤泥和水;上台阶下方由左向右2.5米~6米的下部雷达反射波波幅及相位变化较大,推断为溶洞。
结合超前水平探孔,探测结果显示,在掌子面前方2~8.5m的地方存在溶洞,溶洞宽度在0.5~1.4m范围内,左侧边墙外4.8m至9.8m 处有溶洞,溶洞宽度在0.5-1.2m。
超前水平探孔有岩溶水水流出,涌水量为18m3/h,探孔揭示溶洞填充物为黄色泥沙。
为进一步验证各溶洞的联通性,现场采用高压风探测。
先利用高压闸阀关闭4个探孔,在其中1个探孔接入高压风,打开另一个探孔,如有高压风吹出则表明两者是联通的。
根据预报结果综合研判,在掌子面前方2~8.5m的地方存在溶洞,溶洞宽度在0.5~1.4m范围内。
左侧边墙外4.8m至9.8m处有溶洞,溶洞宽度在0.5~1.2m,左上部7m范围外有较大溶洞。
见下图。
地质雷达揭示溶洞分布情况超前水平探孔揭示溶洞分布情况结合探测成果,在上台阶左侧边墙施作3个径向泄水孔,终孔于开挖轮廓线外5m,并进入溶洞,终孔高出拱顶的距离分别为:3m、5m、6.5m。
施工过程加强观察,如有堵塞,需进行扫孔,确保施工处于低水压状态。
现场施工情况表明,3个泄水孔在不同高度、不同方位均打穿溶洞侧壁,起到泄水降压作用,为掌子面下部开挖加固起到安全保障。
b、岩溶大管棚超前支护及注浆封闭技术对应岩溶等较复杂的地质情况,在施工中常采用大管棚等较强的超前支护措施进行支护。
但在灰岩段岩层岩质较硬,大管棚施工较困难,在制定施工方案时根据岩溶分布情况,区别对待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支护方式。
在处理DK188+747溶洞时,根据溶洞分布位置,在上台阶左半幅90°范围内打设洞身管棚,进行注浆及超前支护。
根据开挖情况局部套打超前小导管,注浆压力不小于1MPa。
现场注浆分三个阶段进行,根据渗水量分析,注浆效果显著,形成有效岩溶隔水层,具备开挖条件。
c、岩溶采用硫铝酸盐水泥注浆处理技术岩溶具有空腔大、空隙率高的特点,普通水泥单液浆初凝速度较慢,很难满足施工要求;超细水泥造价高,现场注浆量大,经济效益较差;普通水泥—水玻璃浆现场操作工艺复杂,不易控制且后期强度较低,不能满足开挖要求,且对环境有一定污染。
通过调研,采用快硬硫铝酸盐特种水泥作为主要注浆材料进行注浆较为合理,可有效形成岩溶隔水层,达到安全施工目的。
d、较大独立溶腔回填处理技术针对个别独立较大溶腔,在溶腔内填充物释放完后,可采用泵送混凝土、吹砂等方式进行回填。
泵送混凝土回填面以上6m预留钢管,用作溶腔内水位观测孔和排水管,当满管排水时,应暂停掘进,打设泄水孔,降低水位;泵送混凝土回填完成后,打设5m长系统锚管,注水灰比1:1水泥浆,将填充混凝土与岩体锚固,防止回填混凝土坍塌;锚管施工完成后,利用预留钢管吹沙回填混凝土顶面以上3m范围内溶腔空腔,最终形成复合人工隔水层,即可以防止突泥突水又能防止溶腔顶部孤石坠落影响施工和运营安全。
e、隧底岩溶探测处理采用地质雷达扫描、地质钻探勘探等手段对隧底平行岩溶发育情况进行探测,根据探测结果对基底岩溶发育地段采用“探灌结合”的原则进行基底注浆加固,以对基底溶腔、溶槽进行密实填充并固结松散土体,增加隧底隔水层厚度,提高隧底抗水压能力,防止在后期出现突泥突水、基底塌陷事故。
中复隧道DK188+726~DK189+200段实施隧底岩溶注浆加固措施,在隧底仰拱施工时预埋钻探孔,钻探孔布置采用正方形布置,间距3m*3m。
基底岩溶加固采用钢花管注浆,注浆材料采用水泥浆液。
针对大的岩溶通道或较大溶洞和裂隙处,酌情灌沙回填或稀水泥砂浆对腔体进行充填,然后采用水泥浆注浆。
加固范围隧底以下15m,其中隧底8m以内采用1:1水泥浆注浆;8m~15m范围内进行灌砂处理。
处理后探测结果显示,隧底注浆段注浆效果显著,未发现明显异常区域。
f、隧道拱墙岩溶防治技术出口灰岩段在隧道开挖过程中,不断有大小不等的溶洞被揭示出来,为确保隧道周边围岩密实,避免在开通运营期间平行岩溶带来的突泥突水等地质危害,对隧道开挖轮廓线外5米范围内围岩,进行径向注浆,对开挖揭示的小溶洞清理后采用同标号喷射混凝土回填,可增加拱墙平行岩溶的隔水层厚度,避免岩溶继续发育,提高岩溶隔水层的抗水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