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分析仪方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氢氧化钾溶液将生成的CO2及其他酸性气体 溶解吸收,再根据不溶于氢氧化钾溶液的氮气的 体积计算出氮在有机化合物中的含量。
.
3.1.4 F元素的经典测定方法
有机F O2 Pt CO2+H2O+HF H2O
HF(或H2SiF6) Th(NO3)2 ThF4
有机氟在氧瓶中燃烧分解后,以去离子水 吸收生成的氟化氢或氟硅酸,在一定的酸度下, 以甲基百里香兰(Methyl Thymol Blue Complexon)为 指示剂,用硝酸钍标准溶液滴定。
.
3.1.6 P元素的经典测定方法
有机P H3PO4
H2SO4+HClO4 H3PO4 △
钒钼酸 钒钼酸磷
含磷有机化合物被浓硫酸及高氯酸氧化分 解后,化合物中的磷转变为正磷酸根离子,正 磷酸根离子与钒钼酸反应生成黄色的钒钼酸磷, 在分光光度计上于410nm 测定。
.
3.1.7 Cl、Br元素的经典测定方法
.
3.1.3 N元素的经典测定方法
克达尔定氮法: 有机氮 浓硫酸,催化剂 NH4HSO4 加热煮解 NH4HSO4 NaOH NH3
溶液以氢氧化钠饱和后进行蒸馏,馏分以碘量 法测定
.
杜马定氮法:
有机N CO2气流中,CuO N2+氮的氧化物+CO2+H2O △
氮的氧化物 CO2气流中,Cu N2 △
.
(1)1912年到1940年左右,属于经典方法阶段, 即试样在缓慢的氧气和空气流中进行燃烧分解, 燃烧产物以称重方式进行定量,整个分析时间 长达1小时之久。
.
(2)1940年以后的二十年左右,碳、氢微量分 析主要集中于提高氧化剂的效能,加快燃烧速 度等方面的改进,如加快氧气流速,提高燃烧 温度以缩短燃烧分解时间;应用各种高效能的 催化氧化剂以提高氧化性能和除去干扰元素, 以及含硅、氟、磷、金属等元素的有机物的碳、 氢分析和几种元素同时的分析法。
.
3.1.2 O元素的经典测定方法
有机O 高温热分解 CO2 + CO +H2O等
惰性气流中
CO2 Pt-C CO
△
H2O + C → H2 +CO 2NO +2C →N2 +2CO 2SO2 +5C →CS2 +4CO 15CO + 2HI3O8 115-120℃ 15CO2 + 3I2 + H2O 或 CO +CuO → CO2 +Cu
有机元素微量分析
报告人 王约伯
.
(一)有机微量定量分析操作技术 (二)有机元素微量分析的历史及发展 (三)有机元素微量分析目前的概况 (四)分析化学发展经历中的三大变革 (五) Vario EL元素分析仪的改良及分析操作
中常见的一些问题 (六) 元素分析误差的来源 (七) 特殊样品的分析 (八) 有机元素微量分析展望 (九) 实验室计量论证问题
.
3.2.2 标准样品及其使用规则
a. 各国通过计量认证的有机元素分析标准样品。 英国B.D.H.公司 1972年颁布 Analyst, 97, 740-751
b. 我国有机元素分析标准样品系列 上海测试技术研究所, 1985年后研制生 产,国标。
c. 各元素分析仪器厂家提供的依EN或DIN等标 准的有机元素分析标准物质。
.
3.2 元素分析国际惯例
3.2.1. 元素分析的数据出具
二次平行,不超过允许误差。 二次不平行,加测一次,取其平行的二次。 如三次不平行,补测标准样品。
a. 标准样品数据无疑问,出上述三次报告,不得重测。 b. 如标准样品超差,前三次数据作废,此时必须复测二
次标准样品。 c. 待标样测试正确后,再作二次被测样品。
有机碘 O2 , Pt H2O+CO2 +I2 KOH+ H2O
I2 + 5Br2+ 12KOH —— 2KIO3 + 6H2O + 10 KBr KIO3 + 5KI +3H2SO4 —— 3K2SO4 + 3 H2O + 3I2
6Na2S2O3 + 3I2 —— 3Na2S4O6 + 3NaI
有机碘化物在氧瓶中燃烧分解生成的碘被溴水 氧化成碘酸,碘酸在酸性溶液中氧化碘化钾使之 析出碘,以淀粉为指示剂,用硫代硫酸钠溶液滴 定生成的碘,从而计算有机化合物中碘的含量。
N: 10.36/14 = 0.74 × 1.351 = 1
三. 三. 纯度
O: 11.84/16 = 0.74 × 1.351 = 1 最该小化简合式物,经根验据式分为子[C量8H可9N推1O算1]n出, 此分为
四. 四. 经验式推 算
子式。成份分析结束后用波谱作结 构分析知有苯环、乙酰基、胺基则 该名化称合应物为为乙C酰6H苯5胺.NH。.COCH3,化合物
.
每瓶小于2克,大瓶必须分装,专人使用,不能 互借。
使用后需放入干燥器内,避光保存。
一旦标样吸水结成块状,需根据其熔点减压干燥 以去除水分。
注意使用年限。
.
3.2.3 元素分析误差表 (依国际惯例)
元素
绝对误差(%)
C、H、N
0.30
Cl、Br、I、S、P
0.50
F (1%-60%)
0.50
F、I (60%以上)
方法名称 常量分析 半微量分析 微量分析 超微量分析
样品的大约取量 0.1-1克(102-103毫克) 1-10厘克(10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02毫克)
1-10毫克 10-1000微克(10-2-1毫克)
.
有机微量分析与有机痕量分析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前者是指样品取量少(毫克量)而待测成分(元
素或官能团)含量颇高(一般>1.0%)的分析;后者 是指样品取量可多一些(有时可多至数十克),而待 测成分浓度极低(可低至ppm甚至ppb数量级)的分析。
.
3.1.9 卤素的库仑测定法
氧瓶分解有机化合物后,Cl-、Br-、I-由银电极电解生 成的Ag+滴定
Ag —— Ag+ + e Ag + Cl- —— AgCl ↓
反应到终点时,溶液中出现过量的银离子,使通过 指示电极的电流显著增加,当指示电极达到预定值时, 自动切断电解电源并记录电流及时间,被测元素的百分 含量可通过所消耗的电量按法拉第电解定律换算出。
1.00
C、H、N ( 含P、F、B、Si或Me )
0.50
特殊样品
0.50
每个样品分析二次,二次平行数据之差不大 于上述误差。实测数据与计算值之间不大于上述 误差。
.
d.在微量容量法中,所用标准溶液的滴定度一般很低,不 容易保持恒定,应经常标定核验。在储存及滴定过程 中,应注意空气中二氧化碳、氧气及湿气对试剂的污 染。
e.微量分析室应尽可能远离一般化学实验室或工厂厂房, 以防空气中有机物蒸气、氨或酸的蒸气以及尘埃等对 分析测定的干扰。微量天平室应注意防震,避免阳光 直照,尽可能保持恒定的温度与湿度。
b. 分析过程中可能伴随发生的中毒、爆炸等事故的危害 性大为减少,所以特别适合于剧毒或易爆炸物质的 分析。
c. 分析过程中便于采用气相色谱法、热导法或库仑分析 法等新技术以达到自动分析的目的。
.
d. 可节约试剂和人工。
e. 由于采用了微量化学天平和精密的微量容量分析仪 器,同样由于样品取量少,分析反应时间短,外 界环境条件(如室温、大气压、湿度等)的波动 对分析结果的影响相应减少,所以微量分析的精 密度和准确度并不亚于常量分析,有时甚至比后 者高。
这两种概念不可互相混淆,因为常适用于微量分 析的方法并不一定适合于痕量分析,反之亦然。例如 有机微量定量分析常用容量法或重量法,而有机痕量 分析则多采用分光光度法、荧光光度法或色谱法。
.
1.2 有机微量定量分析的特点
有机微量定量分析由于样品取量微小,使得它具有 下列特点: a. 分析过程中的化学反应(例如燃烧分解、吸收反应等) 所需时间较短,适于快速分析。
.
1.3 有机微量定量分析的一些要求
a. 由于样品取量少,为了使分析结果具有高的精密度, 必须使样品均匀一致。因此,在用微量分析法测某 一化合物的元素组成或官能团含量时,必须事先将 样品仔细提纯并干燥。
b. 所用天平砝码和滴定管等必须经常校正。
c. 由于样品取量少,仪器污染或试剂中杂质对分析结果 的影响非常显著。因此必须采用洁净的仪器和分析 纯规格的试剂,溶剂应事先经过干燥和重蒸馏处理。 必须在与测定试样完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空白测定, 以校正外界杂质对分析结果引起的误差。
有机X O2 Pt X-+X2+H2O+CO2 △
X2+2NaOH+ H2O2 —— 2 NaX +O2+2 H2O
有机氯(溴)化物在氧瓶中燃烧分解后,由 过氧化氢的碱溶液吸收生成的卤化氢,以二苯 基卡巴腙为指示剂,用硝酸汞或醋酸汞标准溶 液滴定生成的Cl-(Br-)。
.
3.1.8 I元素的经典测定方法
.
2.2 从有机元素分析到有机元素微量分析
—F. PREGL 对有机元素微量分析 的贡献
.
2.3 我国有机元素微量分析及微量化学分析 的奠基人 —庄长恭先生
.
2.4 有机元素微量定量分析的三个阶段
八十多年来,有机元素微量分析对有机化学的发 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有机化学的发展又推 动着有机元素微量分析不断向前。从整个发展过 程来看,主要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
(二)有机元素微量分析的历史及发展
2.1 有机元素分析的用途 2.2 从有机元素分析到有机元素微量分析
—F. PREGL 对有机元素微量分析的贡献 2.3 我国的有机元素微量分析及微量化学分析的奠基人
—庄长恭先生 2.4 有机元素微量定量分析的三个阶段 2.5 50年代改良法及有机元素催化剂的研究 2.6 70年代起市售商品仪器
.
(三) 有机元素微量分析目前的概况
3.1 开展的项目、方法及原理
3.1.1 C、H元素的经典测定方法 3.1.2 O元素的经典测定方法 3.1.3 N元素的经典测定方法 3.1.4 F元素的经典测定方法 3.1.5 S元素的经典测定方法 3.1.6 P元素的经典测定方法 3.1.7 Cl, Br元素的经典测定方法 3.1.8 I元素的经典测定方法 3.1.9 卤素的库仑测定法
.
2.1 元素分析用途
一. 元素含量
例:一个化合物测得C、H、N、含量 为C:71.09%+H:10.36%+N:6.71% +O:11.84%=100.00%
二.
二. 各成分比 例
C: 71.09/12 = 5.92× 1.351 = 7.998 ≈ 8 H: 6.71/1 = 6.71 × 1.351 = 9.06 ≈9
.
(3)六十年代开始,碳、氢微量分析由于成功 地采用了多种新技术、新方法,如热导检出的 气相色谱,示差吸收法以及各种电化学分析法, 使得几十年来主要凭借手工操作的落后面貌得 以彻底的革新。近年来,电子天平和电子计算 机技术的引入,使全自动分析成为可能。
.
2.6 70年代起市售商品仪器
1960年以后,随着物化分析及电子技术的飞速发 展,国内外测定CHN元素的方法渐趋自动化,其 测定原理基本上仍为杜马法,仅在分解部分采用 电子机械控制并在最后产物的测定方面采用物化 分析方法。这类仪器的设计原理主要为气相色谱 热导法、示差热导法或吸附-解吸热导法。
.
(一)有机微量定量分析操作技术
1.1 有机微量定量分析的定义 1.2 有机微量定量分析的特点 1.3 有机微量定量分析的一些要求
.
1.1 有机微量定量分析的定义
在有机定量分析中,按试样取量多少,将分析方 法分为常量、半微量、微量和超微量几类。所谓有机 微量分析是指样品取量一般在1-10mg范围内的分析 的方法。这几类分析法的样品取量大略范围列于下表 中。 由该表可以看出:各类方法的样品取量依次相差大约 一个数量级。但实际上,某一类方法的上限与其前一 类方法的下限之间却没有十分严格的界限。
3.2 元素分析国际惯例
3.2.1 元素分析的数据出具 3.2.2 标准样品及其使用规则 3.2.2 元素分析误差表 3.2.3 对样品的要求
.
3.1 开展的项目、方法及原理
3.1.1 C、H元素的经典测定方法
有机C O2 CO2
△
有机H
O2 H2O
△
H2O用过氯酸镁吸收管吸收, CO2用碱石棉 吸收管吸收,用重量法测定C、H含量。
.
3.1.5 S元素的经典测定方法
有机S O2 Pt SO2+SO3+H2O+CO2 △
SO2+SO3+H2O2+ H2O —— 2H2SO4
有机硫在氧瓶中燃烧分解后,以H2O2水溶 液吸收、氧化生成的SO2与SO3,使之转化为 SO42-。以偶氮氯膦(Ⅲ)(Chlorphosphona Ⅲ)为指示 剂,用高氯酸钡标准溶液滴定生成的SO42-。
.
3.1.4 F元素的经典测定方法
有机F O2 Pt CO2+H2O+HF H2O
HF(或H2SiF6) Th(NO3)2 ThF4
有机氟在氧瓶中燃烧分解后,以去离子水 吸收生成的氟化氢或氟硅酸,在一定的酸度下, 以甲基百里香兰(Methyl Thymol Blue Complexon)为 指示剂,用硝酸钍标准溶液滴定。
.
3.1.6 P元素的经典测定方法
有机P H3PO4
H2SO4+HClO4 H3PO4 △
钒钼酸 钒钼酸磷
含磷有机化合物被浓硫酸及高氯酸氧化分 解后,化合物中的磷转变为正磷酸根离子,正 磷酸根离子与钒钼酸反应生成黄色的钒钼酸磷, 在分光光度计上于410nm 测定。
.
3.1.7 Cl、Br元素的经典测定方法
.
3.1.3 N元素的经典测定方法
克达尔定氮法: 有机氮 浓硫酸,催化剂 NH4HSO4 加热煮解 NH4HSO4 NaOH NH3
溶液以氢氧化钠饱和后进行蒸馏,馏分以碘量 法测定
.
杜马定氮法:
有机N CO2气流中,CuO N2+氮的氧化物+CO2+H2O △
氮的氧化物 CO2气流中,Cu N2 △
.
(1)1912年到1940年左右,属于经典方法阶段, 即试样在缓慢的氧气和空气流中进行燃烧分解, 燃烧产物以称重方式进行定量,整个分析时间 长达1小时之久。
.
(2)1940年以后的二十年左右,碳、氢微量分 析主要集中于提高氧化剂的效能,加快燃烧速 度等方面的改进,如加快氧气流速,提高燃烧 温度以缩短燃烧分解时间;应用各种高效能的 催化氧化剂以提高氧化性能和除去干扰元素, 以及含硅、氟、磷、金属等元素的有机物的碳、 氢分析和几种元素同时的分析法。
.
3.1.2 O元素的经典测定方法
有机O 高温热分解 CO2 + CO +H2O等
惰性气流中
CO2 Pt-C CO
△
H2O + C → H2 +CO 2NO +2C →N2 +2CO 2SO2 +5C →CS2 +4CO 15CO + 2HI3O8 115-120℃ 15CO2 + 3I2 + H2O 或 CO +CuO → CO2 +Cu
有机元素微量分析
报告人 王约伯
.
(一)有机微量定量分析操作技术 (二)有机元素微量分析的历史及发展 (三)有机元素微量分析目前的概况 (四)分析化学发展经历中的三大变革 (五) Vario EL元素分析仪的改良及分析操作
中常见的一些问题 (六) 元素分析误差的来源 (七) 特殊样品的分析 (八) 有机元素微量分析展望 (九) 实验室计量论证问题
.
3.2.2 标准样品及其使用规则
a. 各国通过计量认证的有机元素分析标准样品。 英国B.D.H.公司 1972年颁布 Analyst, 97, 740-751
b. 我国有机元素分析标准样品系列 上海测试技术研究所, 1985年后研制生 产,国标。
c. 各元素分析仪器厂家提供的依EN或DIN等标 准的有机元素分析标准物质。
.
3.2 元素分析国际惯例
3.2.1. 元素分析的数据出具
二次平行,不超过允许误差。 二次不平行,加测一次,取其平行的二次。 如三次不平行,补测标准样品。
a. 标准样品数据无疑问,出上述三次报告,不得重测。 b. 如标准样品超差,前三次数据作废,此时必须复测二
次标准样品。 c. 待标样测试正确后,再作二次被测样品。
有机碘 O2 , Pt H2O+CO2 +I2 KOH+ H2O
I2 + 5Br2+ 12KOH —— 2KIO3 + 6H2O + 10 KBr KIO3 + 5KI +3H2SO4 —— 3K2SO4 + 3 H2O + 3I2
6Na2S2O3 + 3I2 —— 3Na2S4O6 + 3NaI
有机碘化物在氧瓶中燃烧分解生成的碘被溴水 氧化成碘酸,碘酸在酸性溶液中氧化碘化钾使之 析出碘,以淀粉为指示剂,用硫代硫酸钠溶液滴 定生成的碘,从而计算有机化合物中碘的含量。
N: 10.36/14 = 0.74 × 1.351 = 1
三. 三. 纯度
O: 11.84/16 = 0.74 × 1.351 = 1 最该小化简合式物,经根验据式分为子[C量8H可9N推1O算1]n出, 此分为
四. 四. 经验式推 算
子式。成份分析结束后用波谱作结 构分析知有苯环、乙酰基、胺基则 该名化称合应物为为乙C酰6H苯5胺.NH。.COCH3,化合物
.
每瓶小于2克,大瓶必须分装,专人使用,不能 互借。
使用后需放入干燥器内,避光保存。
一旦标样吸水结成块状,需根据其熔点减压干燥 以去除水分。
注意使用年限。
.
3.2.3 元素分析误差表 (依国际惯例)
元素
绝对误差(%)
C、H、N
0.30
Cl、Br、I、S、P
0.50
F (1%-60%)
0.50
F、I (60%以上)
方法名称 常量分析 半微量分析 微量分析 超微量分析
样品的大约取量 0.1-1克(102-103毫克) 1-10厘克(10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02毫克)
1-10毫克 10-1000微克(10-2-1毫克)
.
有机微量分析与有机痕量分析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前者是指样品取量少(毫克量)而待测成分(元
素或官能团)含量颇高(一般>1.0%)的分析;后者 是指样品取量可多一些(有时可多至数十克),而待 测成分浓度极低(可低至ppm甚至ppb数量级)的分析。
.
3.1.9 卤素的库仑测定法
氧瓶分解有机化合物后,Cl-、Br-、I-由银电极电解生 成的Ag+滴定
Ag —— Ag+ + e Ag + Cl- —— AgCl ↓
反应到终点时,溶液中出现过量的银离子,使通过 指示电极的电流显著增加,当指示电极达到预定值时, 自动切断电解电源并记录电流及时间,被测元素的百分 含量可通过所消耗的电量按法拉第电解定律换算出。
1.00
C、H、N ( 含P、F、B、Si或Me )
0.50
特殊样品
0.50
每个样品分析二次,二次平行数据之差不大 于上述误差。实测数据与计算值之间不大于上述 误差。
.
d.在微量容量法中,所用标准溶液的滴定度一般很低,不 容易保持恒定,应经常标定核验。在储存及滴定过程 中,应注意空气中二氧化碳、氧气及湿气对试剂的污 染。
e.微量分析室应尽可能远离一般化学实验室或工厂厂房, 以防空气中有机物蒸气、氨或酸的蒸气以及尘埃等对 分析测定的干扰。微量天平室应注意防震,避免阳光 直照,尽可能保持恒定的温度与湿度。
b. 分析过程中可能伴随发生的中毒、爆炸等事故的危害 性大为减少,所以特别适合于剧毒或易爆炸物质的 分析。
c. 分析过程中便于采用气相色谱法、热导法或库仑分析 法等新技术以达到自动分析的目的。
.
d. 可节约试剂和人工。
e. 由于采用了微量化学天平和精密的微量容量分析仪 器,同样由于样品取量少,分析反应时间短,外 界环境条件(如室温、大气压、湿度等)的波动 对分析结果的影响相应减少,所以微量分析的精 密度和准确度并不亚于常量分析,有时甚至比后 者高。
这两种概念不可互相混淆,因为常适用于微量分 析的方法并不一定适合于痕量分析,反之亦然。例如 有机微量定量分析常用容量法或重量法,而有机痕量 分析则多采用分光光度法、荧光光度法或色谱法。
.
1.2 有机微量定量分析的特点
有机微量定量分析由于样品取量微小,使得它具有 下列特点: a. 分析过程中的化学反应(例如燃烧分解、吸收反应等) 所需时间较短,适于快速分析。
.
1.3 有机微量定量分析的一些要求
a. 由于样品取量少,为了使分析结果具有高的精密度, 必须使样品均匀一致。因此,在用微量分析法测某 一化合物的元素组成或官能团含量时,必须事先将 样品仔细提纯并干燥。
b. 所用天平砝码和滴定管等必须经常校正。
c. 由于样品取量少,仪器污染或试剂中杂质对分析结果 的影响非常显著。因此必须采用洁净的仪器和分析 纯规格的试剂,溶剂应事先经过干燥和重蒸馏处理。 必须在与测定试样完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空白测定, 以校正外界杂质对分析结果引起的误差。
有机X O2 Pt X-+X2+H2O+CO2 △
X2+2NaOH+ H2O2 —— 2 NaX +O2+2 H2O
有机氯(溴)化物在氧瓶中燃烧分解后,由 过氧化氢的碱溶液吸收生成的卤化氢,以二苯 基卡巴腙为指示剂,用硝酸汞或醋酸汞标准溶 液滴定生成的Cl-(Br-)。
.
3.1.8 I元素的经典测定方法
.
2.2 从有机元素分析到有机元素微量分析
—F. PREGL 对有机元素微量分析 的贡献
.
2.3 我国有机元素微量分析及微量化学分析 的奠基人 —庄长恭先生
.
2.4 有机元素微量定量分析的三个阶段
八十多年来,有机元素微量分析对有机化学的发 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有机化学的发展又推 动着有机元素微量分析不断向前。从整个发展过 程来看,主要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
(二)有机元素微量分析的历史及发展
2.1 有机元素分析的用途 2.2 从有机元素分析到有机元素微量分析
—F. PREGL 对有机元素微量分析的贡献 2.3 我国的有机元素微量分析及微量化学分析的奠基人
—庄长恭先生 2.4 有机元素微量定量分析的三个阶段 2.5 50年代改良法及有机元素催化剂的研究 2.6 70年代起市售商品仪器
.
(三) 有机元素微量分析目前的概况
3.1 开展的项目、方法及原理
3.1.1 C、H元素的经典测定方法 3.1.2 O元素的经典测定方法 3.1.3 N元素的经典测定方法 3.1.4 F元素的经典测定方法 3.1.5 S元素的经典测定方法 3.1.6 P元素的经典测定方法 3.1.7 Cl, Br元素的经典测定方法 3.1.8 I元素的经典测定方法 3.1.9 卤素的库仑测定法
.
2.1 元素分析用途
一. 元素含量
例:一个化合物测得C、H、N、含量 为C:71.09%+H:10.36%+N:6.71% +O:11.84%=100.00%
二.
二. 各成分比 例
C: 71.09/12 = 5.92× 1.351 = 7.998 ≈ 8 H: 6.71/1 = 6.71 × 1.351 = 9.06 ≈9
.
(3)六十年代开始,碳、氢微量分析由于成功 地采用了多种新技术、新方法,如热导检出的 气相色谱,示差吸收法以及各种电化学分析法, 使得几十年来主要凭借手工操作的落后面貌得 以彻底的革新。近年来,电子天平和电子计算 机技术的引入,使全自动分析成为可能。
.
2.6 70年代起市售商品仪器
1960年以后,随着物化分析及电子技术的飞速发 展,国内外测定CHN元素的方法渐趋自动化,其 测定原理基本上仍为杜马法,仅在分解部分采用 电子机械控制并在最后产物的测定方面采用物化 分析方法。这类仪器的设计原理主要为气相色谱 热导法、示差热导法或吸附-解吸热导法。
.
(一)有机微量定量分析操作技术
1.1 有机微量定量分析的定义 1.2 有机微量定量分析的特点 1.3 有机微量定量分析的一些要求
.
1.1 有机微量定量分析的定义
在有机定量分析中,按试样取量多少,将分析方 法分为常量、半微量、微量和超微量几类。所谓有机 微量分析是指样品取量一般在1-10mg范围内的分析 的方法。这几类分析法的样品取量大略范围列于下表 中。 由该表可以看出:各类方法的样品取量依次相差大约 一个数量级。但实际上,某一类方法的上限与其前一 类方法的下限之间却没有十分严格的界限。
3.2 元素分析国际惯例
3.2.1 元素分析的数据出具 3.2.2 标准样品及其使用规则 3.2.2 元素分析误差表 3.2.3 对样品的要求
.
3.1 开展的项目、方法及原理
3.1.1 C、H元素的经典测定方法
有机C O2 CO2
△
有机H
O2 H2O
△
H2O用过氯酸镁吸收管吸收, CO2用碱石棉 吸收管吸收,用重量法测定C、H含量。
.
3.1.5 S元素的经典测定方法
有机S O2 Pt SO2+SO3+H2O+CO2 △
SO2+SO3+H2O2+ H2O —— 2H2SO4
有机硫在氧瓶中燃烧分解后,以H2O2水溶 液吸收、氧化生成的SO2与SO3,使之转化为 SO42-。以偶氮氯膦(Ⅲ)(Chlorphosphona Ⅲ)为指示 剂,用高氯酸钡标准溶液滴定生成的SO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