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很有影响的人物,也是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
一方面他率湘军残酷地镇压了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运动,使腐朽
的晚清王朝得以苟延残喘,他也因而落下了一个“曾剃头”的名号;
另一方面他作为一代鸿儒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其道德文章、为
官治军可谓卓绝一世,特别是他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为后世所传颂。
历朝官宦贵族之家,往往一代人便享用殆尽,因为教育不当,其子孙
骄奢淫逸,放荡不羁,最终走向堕落,家势因而衰败。
曾氏家族却代
有英才,是海内极为少见的长盛之家。
究其原因,就是曾国藩那套独
特的集传统文化之精华而不同于传统,有着开拓品质的家庭教育思想。
一、曾氏家庭教育思想之源
曾国藩自幼发奋读书,经、史、子、集无不涉猎,从其求学历程中,
我们就可以了解到曾氏获取传统文化之精深,接触面之广博,这在清
代列臣之中,实属罕见。
他是清代的大儒学家,毕生信守儒学,信奉
孔孟之道,深受儒家思想的浸染,在他精心挑选认为足以代表中国传
统文化的三十二位圣哲中,孔子就居其中,他对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是
推崇备至的。
但曾氏并不是一位儒家思想的纯粹守望者,他并非一成
不变地接纳儒学,儒学思想在他身上体现出了传承又发展,融汇又创
新的特质。
他的儒学思想有其自己的特点:一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人世
思想。
曾国藩的人生态度是人世的,这从其奋斗不止的人生历履及对
家庭教育的高度重视中可看出来。
当晚清政府面对势如破竹的太平军
而束手无策时,曾氏以一介儒生,无权的在籍侍郎,苦心操办团练,
亲自率领湘军与数倍于自己的太平军作战,虽历经挫折磨难,九死一生,但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最终取得胜利,挽救了行将崩溃的晚
清王朝。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曾氏是参透了这一道理的。
他一生高度关注家庭教育,把教育子弟视为自己的重要义务和职责,
这与他人世的人生态度是密切相关的,这种积极人世的人生态度看重
自身的社会作用,追求“立德”、“立言”、“立功”的人生价值,
他是按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来规范自己和
家人的。
他深知家族要兴旺发达,要长盛不衰的道理:“……不恃一
时之官爵,而恃长远之家规;不恃一二人之骤发,而恃大众之维
持。
”“知其不可而为之”出自孔子的《论语》,它是儒家思想的一
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一种永不服输的进取精神,一种为人处世的
至高境界,成为曾氏应对变幻莫测的社会人生,复杂诡异的官场宦海
的至理箴言,也是他进行家庭教育的指导思想。
二是“调和汉宋,博
采众长”的学术思想。
此处讲的“汉宋”是指儒学在不同时代产生的
两个学术流派,“汉”即汉代儒学,其特点是重视对五经的考证;“宋”即宋明理学,讲求四书义理,讨论身心性命修养问题。
对于懦
学内部的各种流派,曾氏力持博采众长,无所偏倚的态度,因此他申明:“国藩一宗宋儒,不废汉学。
”除了儒学,他还吸纳了墨家、道
家的思想,他特别推祟老庄的道家思想,列庄周为圣哲贤人,盛赞其才,屡予征引。
甚至对与儒学分庭抗礼的法家他也能择善而从,他对
法家思想的吸收,这也许是作为儒家“仁、义”思想信守者的曾国藩
而日后为何会成为残酷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曾剃头”的最好注脚了。
曾氏对传统文化兼收并蓄,既表明他治学的博大胸怀,更是其家庭教
育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
三是“经世致用”的实用哲学。
曾氏在学术
上整合了各家各流派的思想,他这种吸收众长不是毫无原则的,其基
本出发点就是经世致用,不论哪门学问、哪个流派,都要讲求在实际
人世生活中践行的效用,这是曾氏所特别看重的。
他认为治学应当循
序渐进,踏踏实实,“若志在穷经,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则
须专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则须专看一家文集。
作各体诗亦然,
作试帖亦然,万不可以兼营并骛,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
”这种治学
态度便是他笃于实践、勤恳踏实的实务精神的体现,更是他教育后代
为人处世、治学为官所遵循的指导思想。
四是“治国、平天下”为其
人格理想的必然追求。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
密相联的自觉,这是儒家的优秀传统。
孟子提倡的“浩然之气”就是
其所谓“大丈夫”必须具备的理想人格,千百年来它一直影响着中华
民族传统意义上的仁人志士品格的形成,“浩然之气”已成为中华民
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自然也影响到了曾国藩。
他
是很富有民族忧患意识的,面对着积贫积弱的当时之旧中国,一再发
出建立机器局,派遣留学生等倡议,主张学习西洋科学技术,这种主
张在顽固保守、固步自封的晚清统治者眼中无异于“洪水猛兽”,将
会受到朝野方方面面的排挤和打击,而他不顾个人成败得失和性命安危,力排众议,坚持己见,并亲自参与,这需要极大的政治勇气,而
这种勇气就源于他对“治国、平天下”始终有强烈追求的理想人格。
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追求也成为曾氏家教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
直接影响了子孙后代们爱国主义思想的铸就。
在这方面,他儿子曾纪
泽就是一个典范,为收复新疆伊犁立下了汗马功劳,这是清朝政府外
交史上的唯一胜利。
曾国藩的博学源于他毕生坚持不懈的读书习惯。
曾氏自幼励志学习,
广泛阅读,且勤作笔记,就是到他宫运亨通、地位显赫时也未曾停止过,读书是他每日必作的功课,如此勤奋研读古代书籍,如此良好的
读书习惯,使得他能博览群书,遨游于书海之中,并能源源持续地汲
取传统文化之精髓,获取历代圣贤之灵气,融合自己颇有见地的思考,从而化为具有他自己独立人格品位的人文思想体系,以儒学为核心融
汇众家之精要的传统文化便是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之源头。
二、曾氏家庭教育思想
曾国藩对其子孙后代的教育可谓是“诲人不倦”,从为人、为官到为
学全方位地加以教导,这集中体现在他写的一封封家书中,家书是他
对家人进行教育的有效手段,从中折射出他颇有独特之处的家庭教育
思想。
(一)揉合儒、墨两家的德教思想
儒家历来就有重视道德教育的传统,注重气节与操守,讲究对崇高精
神境界的追求,强调道德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逐渐形成了一个长远
而深厚的道德教育传统。
作为近代有名的儒家硕学,曾国藩也十分注
重道德品质的培养,一向主张德才兼备,甚而他更为注重的还是德这
方面,认为“德若水之源,才即其波澜;德若木之根。
才即其枝叶。
”
1,“孝友”为德教之首
“孝”被奉为“人道之始,百行之原”,数千年来,遵守孝道就是中
国传统家教思想的核心内容。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
方。
”(《论语·里仁》)孝敬父母更是儒家思想所一贯倡导的传统风尚。
孟子认为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孟子·尽心上》);孟子又云:“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
不负戴于道路矣。
”(《孟子·梁惠王上》)儒家把“孝悌之义”作为
德教的基础内容是为了实现“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的教育目标和“父母俱存,兄弟无故”的社会理想。
曾国藩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也非常重视这个“孝”字,他在家训中写道:“孝友为家庭之祥瑞,凡所称因果报应,他事或不尽验,独孝友则立
获吉庆,反是则立获殃祸,无不验者。
”他认为孝敬和友爱是处理好
家庭内部关系的基础,是家庭和睦祥瑞的体现,是家庭能兴旺发达的
根本。
人们常说的因果报应,在其他事情上未必全部能应验,只有在
只要孝悌友爱就立即获得吉庆,不孝悌友爱就立即招来灾祸这个问题上,没有不应验的。
曾国藩反复告诫诸子弟说:“吾细思凡天下官宦
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
其子孙始而骄佚,继而流满,终而沟壑,
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
商贾之家,勤俭者能延三四代;耕读之家,谨
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
”因为孝敬父母
是博爱的起点,而拥有一颗博爱之心不仅是一个人培养善良品质和高
尚情操的内在要求,更是他能否成就一番事业的品格前提。
2,修身以达“天德”
历来人们对“天德”这一概念的阐释颇多:“天德”者即“性也”,
这源自《孟子·尽心上》:“尧、舜,性之也”的“性之”二字。
而
荀子在《劝学》中云:“变化代兴,谓之天德。
”认为“天德”乃天
体运转生生相息之特性。
郭店楚简《成之闻之》:“圣人天德,曷?言
慎求之于己,而可以至顺天常矣。
”认为“天德”意为自然宇宙之规律,只有对自己处事谨慎、严格要求即“言慎求之”的人才是圣人,
才能达到顺乎天地宇宙万物之内在规律的至高境界。
明代阳明学的核
心人物王龙溪说:“刚健中正纯粹,天德也。
”两者的阐释着眼予以“天”为本体,强调人之一切行为要顺应天性;而后两者的阐释着眼
于以“人”为本体,强调要达到“刚健中正纯粹”的理想境界之人性。
后学多将以上两者的阐释合二为一,追求那种天人合一的理想道德境界,而达到这种至高境界是要经过严格的修身养性的,从而形成了一
系列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道德教育与修养手段。
曾国藩非常注重修身养性,并以此来完善自身的品德修养,他在同治
十年三月初十的《日记》中写道:“古来圣哲,胸怀极广,而可达天
德者约有数端,如笃恭修己而生睿智,程子之说也;至诚感神而致前知,子思之训也;安贫乐道而润身睟面,孔、颜、曾、盂之旨也;观
物闲吟而意适神恬,陶、白、苏、陆之趣也。
”他建议学习古代圣哲
贤人,他们通过修身养性而使胸怀宽广,消除物我之见,达到天人合
一境界之品德。
关于修身之道,曾氏有很多具体的做法:他向子女们提出了日课四条:“一曰慎独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则
神钦”。
慎独,即谨慎独处:一个人在独处时也能做到严格要求自己,不妄取不苟为。
在儒家学说中,慎独是修身的最高境界。
养生首在养心,最大的快乐在于心情的愉悦。
慎独则是最好的养心,将可使人得
到最大的快乐。
“主敬则身强”,实际上讲的是一个人的精神状态的
重要性,他希望儿子做精神状态好的人,自强自信自立,对待工作对
待生活庄敬严肃。
日课第三条就是要告诉儿子们要有爱心,做到“仁
者爱人”。
曾氏是固守儒学“仁”的基本理念的,“仁”是人之所以
为人的根本,故《礼记·中庸》曰:“仁者,人也。
”“仁”又是主
体内在意识,是自己决定自己的,所以孔子曰:“为仁由己”(《论语·颜渊》),“吾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述而》)内在的仁具
有伟大而崇高的道德价值,因此在儒学范畴内,“仁”的具体含义是“爱人”,即是一种博大的同情心,一种爱心,这是儒家建立起来的
那一整套伦理道德规范体系的起点和基石。
“仁”在曾氏的家教思想
体系中被转化为:对父母的爱,即为“孝”;对兄长的爱,即为“悌”;对他人的爱,即为善;对社会对国家的爱,即为“忠”。
那
么“习劳则神钦”则是来自墨家“节俭、节用”的教育思想了,在曾
氏看来,能够俭约自持者,才可谓君子。
他说:“凡仕宦之家,由俭
入奢易。
由奢入俭难。
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
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
他以此来告诫儿子无论智慧也好,才技也好皆来自于勤劳艰苦,
困知勉行。
他还告诫家人,生活要“以俭字为主。
情意宜厚,用度宜俭,此居家居乡之要诀也。
”
(二)首倡虚心的治学之道
在教育儿子做学问方面,曾国藩可称得上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导师。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自古以来,谦虚是中国读书人的传统本色,曾氏也如此,他说:“吾人为学,最要虚心”,㈣这是曾氏最想要告
诉儿子的治学之道。
曾氏虽满腹经纶,但他非常谦虚,每每在教育子
弟如何治学时,从无吹嘘自夸之辞,总是说到自己的不足。
如一封家
书所说:“余所作古文,黎莼斋钞录颇多,顷渠已照抄一份寄余存稿,此外黎所未钞之文,寥寥无几,尤不可发刻送人。
不特篇帙太少,且
少壮不克努力,志亢而才不足以副人,刻出适以彰其陋耳。
如有知旧
劝刻余集者,婉言谢之可也,切嘱切嘱。
”曾国藩律己极严,从他不
乏谦词的反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克己的苛刻,当其弟弟来信向他
请教相关读书事项时,他回信说:“说到此处,兄不胜悔恨,恨早岁
不曾用功,如今虽欲教弟,譬盲者而欲导人之迷途也,求其不误难矣。
”如此谦虚谨慎,这不正是后辈们学习的榜样吗?
(三)包含老庄哲学的养生之道
曾国藩给儿子的信中写道:“吾于凡事皆守‘尽其在我,听其在天’
二语,即养生之道亦然”。
“尽其在我,听其在天”与我们现在常说
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是同义语,原本说的是一种处世办事的态度,曾氏认为也是养生之道,抱这种态度对待生老病死,可以免去很
多烦恼和忧虑,顺其自然,心境平和,就可以健康长寿,这与老子
“道法自然”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他还告示儿子可借山水花竹来怡养身心,看重自然景物对人的身心的
陶冶培植作用,这与他深受“天人合一”思想的熏陶是分不开的,即
追求那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在这种境界里,人是自由自
在的,无拘无束的,能达到一种超然物外、悠然自得的境界,这样就
可以使心灵免受来自外界的一切痛苦和烦恼的煎熬和折磨,人自然就
会身心舒畅,延年益寿。
三、曾氏家教思想的现代意义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
家书中,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
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曾氏家教思想还以其开放性的品质给当代教育带来了诸多有益的启示。
其一,曾氏德教思想启迪当代教育应以培养良好向善的人性为首要目标。
曾氏家教思想非常重视指向“德”的人才培养,他认为首先应教会子
女如何做人,中国有句古话:“先成人,后成才”,说的就是这一道理。
教育的终极关怀是“人”,教育必须高度关注人的发展、人的完善,这应该成为教育始终如一的信仰,要立足于它的本体价值和本体
功能,要将教育目的定位于培养“人”,“人”是教育这一庞大系统
工程要研究和解决的核心问题。
在这里“人”的意义指向应是“人本
思想”中的“人”,教育思想也应该是以人为本的,那么教育的首要
目标应是指向“德”这一教育内容的,而我们现在的教育更多的是指
向“才”,把“德”忽视了,这就本末倒置了。
因而造成很多负面效果。
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整体滑坡,高校内出现很多道德沦丧的事件,如作为生命工程科学系的学生马加爵竟如此漠视生命,真是令人
震撼,又令人深思。
曾氏家教还重视培养子女的社会责任感,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
相连,虽然在当时来说具有维护封建统治的旧时代局限性,但我们只
要剔除这一在当时看来是不可避免的时代烙印,吸取其以天下为己任
的精神,就能把这种跨越任何时代跨越任何阶级而具有永恒生命力的
宝贵传统精神元素融入到家庭教育中,使其发扬光大。
现代家庭教育
中对孩子过分溺爱,造成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取向,他们的
为人处事、思维方式都是“个人主义”色彩的,心胸狭隘自私,看待
一切问题的出发点是个人利益,容不得半点批评,可想而知,这类孩
子长大后是不会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出什么贡献的。
因此我
们要从曾氏家教思想中汲取有益成份,这有助于纠正现代家庭教育中
一些不恰当的做法。
其二,曾氏家教思想昭示家庭教育是社会文明进程中需要编译的“源
程序”。
建设文明社会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这一伟大事业的题中应有之义,而社会要文明,必然要求组成社会的成员(即个体意义上的人)是文明的,社会成员即个体意义上的“人”如何才能达到文明的水准?这就离
不开一个文明的家庭氛围的塑造和培养,因为人从出生起就生活在构
成社会的细胞——家庭中,家庭是每个人的人生启蒙之所,也是每个
人终生接受教育的地方。
在文明社会、文明人与文明家庭这三种处于
不同层次的“文明生态圈”中,家庭文明应是社会文明的本源。
因此
家庭成为社会文明进程中要解析的一个“源代码”,而家庭文明的建
设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从而家庭教育便是社会文明进程中要编译
的“源程序”,因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曾氏家教为当
代家庭教育提供了一个非常成功的范例。
曾国藩非常重视家教,以他自己广博的学识、丰富的阅历和超人的智
慧对其子女们进行谆谆教诲。
这种严格的家教又造就了一个兴盛不已
的曾氏家族,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钧、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
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
它给我们当
代教育以很大的启发。
现代很多人都忽视或是忽略了家庭教育,总认
为学校才是孩子受教育的唯一场所,无形中人为地缩小了“教育”这
一名词的概念内涵,学校成为培育人才的一个“孤岛”。
其实教育是
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在家庭,学校、社会的合力作用下,孩子才能健
康成长,全面发展,迅速成才。
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中首当其冲的
还是家庭教育,因为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就是家庭。
因此我们当代教育
应从曾氏家教思想中汲取有益的养分,使良好的家庭教育成为教育这
一系统工程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助推中国教育质量迅速提升。
其三,曾氏家教思想启示当代教育实现其育人功能的“培养基”是优
秀的传统文化。
自然万物的生长都需要源源持续的养料供给,教育也需要得到丰富
“养料”的滋养,那么绵延几千年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便是当代教育
得以健康发展的营养丰富的“培养基”。
曾国藩是一个善于从古代先
哲吸取智慧的人,也是一个善于把书本与人生联系起来思考的人,而
且他特别善于从中抽取出可以指导人生的信条与经验。
这些信条与经
验无不反映出他与传统文化的渊源关系,它是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曾氏
对社会人生独特思索的结晶,于是他就用这些承载着传统文化思想的
信条和经验来教育其子女,曾家世代处于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之中。
曾氏家教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继承,这也给当代教育以很大的
启示。
时下校园里的学生,特别是高校的大学生非常缺乏传统文化素养,缺少良好的传统道德观念的熏陶和浸染,在当今校园里促进学生
健康成长的传统文化思想土壤很贫瘠,学生自我心理调控能力很脆弱,因此在疯狂追求物质效益的现代社会,极易造成人的心理失衡,校园
自杀、他杀事件屡屡发生,学生整体道德水平下降,一些与大学生身
份极不相称的言行,随时可闻,随处可见,尊师之风每况愈下,难怪
很多有识之士在强烈呼吁“传统人文思想的回归”。
摘要: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是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之源,曾
氏家庭教育思想主要涵盖以下几方面:“孝友”为德教之首;修身以
达“天德”;首倡虚心的治学之道;包含老庄哲学的养生之道。
曾氏
家教思想启示当代教育应以培养良好向善的人性为首要目标:曾氏家
教思想昭示家庭教育是社会文明进程中需要编译的“源程序”:曾氏家教思想启迪当代教育实现其育人功能的“培养基”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传统文化
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