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格局变化的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关系总论
世界格局变化硇启示
。刘山0
(中国前驻欧共体大使,外交学院前院长,北京,100078)
[关健词]世界格局、国际关系、分化综合
[提要]两极格局解体后,国斥关系量新分化组合。美圊的单枉世界战略同其他田霉雏护独立、和平
与谋求发展的目标发生碰撞,是当前世界的主要矛盾。荚目的战略扩张取得一些进展,但无法阻挡多
极化的历主潮流。冷战后,国际局势在动荡一缓和一再动荡的曲折发展中前进。太国关示的重点是拣
合国力竞赛。美国新政府正重新评估形势,进行战略调整。右翼势力主张将战略重心转向亚太。中美
关系面临新的考验。我们寄希望于中美保持战略对话,扩大利益汇合点,减少摩擦和分歧,但也应对
我国战略安全环境走向更加严峻做好准备。
[中图分娄号]D50[文献标码]A[文章编号]04528832(2001年)5期000卜—06
[完稿日期j2001年6月20日
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国际关系重新分化组合。美国实行战略扩张,谋求主宰世界秩序,同其他国家维护独立自主.争取和平与发展的努力发生碰撞。美国新政府上台后,正重新评估形势,酝酿对安全战略进行调整。在此形势下,以历史的眼光回顾世界格局变化的轨迹,进而探索国际关系变化的新动向,也许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二十世纪世界格局的三次变化
研究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不能不联系到二十世纪世界格局的几次大变动。
二十世纪初,三大矛盾引起世界格局的第一次犬变动:一是帝国主义国家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二是帝国主义国内统治阶级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三是帝国主义国家争夺势力范围的矛盾。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是三大矛盾尖锐化的集中反映。
一次大战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英法战胜;德意战败;美日崛起;俄国革命;殖民她半殖民地人民觉醒。英法通过建立凡尔赛体系主宰了世界秩序,但三大矛盾一个也没有解决,还增加了强大的帝国主义圊弱小的苏维埃俄国的矛盾。西方发动武装
I
国际问题研究
干涉想把社会主义扼杀在摇篮之中。失败后,世界在四大矛盾的交织中前进。
德、意经过休养生息,同分赃不满的日本在反共反苏的旗号下重整军备,于三十年代陆续在亚洲、非洲和欧洲发动侵略战争。英、法、美原以为可以通过牺牲中国等弱小民族把祸水引向苏联,自己坐收渔翁之利。他们的绥靖政策助长了侵略者的野心。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无法避免。由此导致世界格局第二次大变化。
二战后出现两极格局。特点是:第一,德意日战败,英法削弱,美国成为西方国家的盟主;第二,东欧在苏联影响下出现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是社会主义阵营的领袖;第三,中国和其他殖民地、半殖民地争得独立与解放,组成第三世界。
两极格局下,美苏都要扩展势力范围,形成对抗局面。有人预言美、苏必战并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战。后来的历史表明世界大战并未发生,倒是在第三世界的国内战争与地区冲突中常常可以看到美、苏争夺的影子。这表明美、苏争霸首先要争夺中间地带。然而无论是美国侵朝、侵古、侵越战争,还是苏联侵略阿富汗的战争都以失败而告终。第三世界成了制约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力量。这无疑是美、苏争霸未引起大规模战争的重要原因。
制约世界战争的另一因素是“核恐怖均势”。战后美国悖强凌弱并实行核讹诈政策。促使其他国家研发核武器及其运载工具。到七十年代。美、苏都拥有足以毁灭对方却无法保证自己不受报复性打击的核力量。在此背景下,1972年美苏签订“反导条约”,标志美苏不得不接受“核恐怖均势”的现实。这一条约也就成为保持国际战略相对稳定的基础。
还有一个制约世界战争的因素,就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回顾历史,三十年代大萧条期间,西方国家以邻为壑,高筑保护主义2壁垒,把自己势力范围内的资源和市场当作不容他人染指的禁区。这是酿成世界战争的重要因素。战后关贸总协定、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于降低贸易壁垒、促进国际投资和维护汇率相对稳定起了促进作用。西方国家的跨国公司有可能通过和平手段取得市场和所需资源。西德和日本在战后年代实现了过去用战争未能得到的繁荣。因此,包括西欧、日本在内的发达国家都不希望发生战争。
邓小平经过长期观察,在八十年代中期作出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和世界战争有可能避免的论断。这是非凡的远见卓识。
在世界大战打不起来的条件下,美、苏以外的国际力量成长起来,出现了多极化的苗头。西欧、日本成长为经济上的一极。在政治与安全上,他们虽有求于美,但在对待核军备竞赛、南北关系等问题上又同美拉开了距离。中国和第三世界在政治上表现为独立于美、苏之外的力量,但在经济和军事上还够不上是一极。国际关系的重点转向以科技和经济为重点的综合国力竞赛。军事实力依然是大国地位的后盾,但决定国际力量对比变化的不是“武斗”,而是“文斗”。在此种条件下,国内状况,尤其是以科技带动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和社会政治稳定的程度就成为决定国际竞争地位的关键因素。
美国在摆脱侵越战争的困境后,致力于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并大力宣传苏联的威胁以增强国内凝聚力,还发动核军备竞赛使苏联不堪重负。相形之下,苏联因经济体制僵化和内外政策失误导致经济停滞与国内不稳定因素上升。美国乘势率领西方发动反苏反共的政治与宣传攻势。苏联领导人以推行政治、经济自由化和抛弃东欧的盟友寻求同西方妥协。于是,反社会主义思潮在全球泛滥。1989年东欧剧变,1991年苏联解体。发生了二十世纪世界格局的第三次变动。
国际关系总论
第三次世界格局变动的特点
苏联解体后,建立由美国主宰的世界秩序成为美国的战略目标。十年来,美国从四个方面实行战略扩张:第一,压缩俄罗斯的战略空间,使之不能对美国构成挑战:第二,遏制,如可能就搞垮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第三,加强美国的实力地位,巩固对盟国的领导,控制欧亚大陆;第四,推广美国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压制不听话的第三世界国家。美国谋求建立单极世界的行为,不可避免地同其他国家的独立自主地位和安全利益发生碰撞。国际形势呈现以下特点:
一、美国的霸权行径与其他国家保独立、求和平、谋发展的努力构成当前世界的主要矛盾。美国的战略扩张一时取得某些进展,却无法阻挡多极化发展的历史潮流前进。
九十年代,苏联解体和日本泡沫经济破灭,为美国称霸提供了机遇。美国的战略扩展取得一些进展。海湾战争加强了美国在中东的主导地位。北约东扩和俄罗斯的削弱使俄无力同美国争夺欧iI}|和世界。科索沃战争不但建立了北约在巴尔干的军事存在。还为北约干涉成员国以外的事务开了先例。美国还通过日美防卫合作新指针等加强了在亚洲的军事部署。更具深远意义的是,美国在同日本的经济竞争中重新占据国际竞争力第一的位置,成为新经济的领头羊。美国的智库估计,在2015年以前,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对美国的优势地位构成挑战。
然而美国未能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这不仅因为美国四处树敌,要想同时打赢两场地区战争心有余而力不足。还因为美国的霸道行为促使其他国家以不同的方式对美国进行越来越多的牵制。科索沃战争后,中俄加强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欧盟加快了建立独立防务的努力;俄欧共同语言增多;中欧之间战略对话与合作加强。亚洲金融危机后,东盟与中、日、韩正努力构筑东亚地区合作的框架;反映亚欧两大洲平等合作的亚欧会议取得发展势头。即使在号称美国后院的拉美,南方共同市场和伊比利亚美洲首脑会议也在前进。这一切说明.各国人民不愿受外来控制而要独立掌握自己的命运。足以发人深省的是,尽管美国挥舞大棒,对古巴实行颠复与封锁长达四十年,古巴并没有倒下。在联合国表决古巴问题时,孤立的是美国而非古巴。最近,美国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的改选中落选,再次表明美国霸权政策的不得人心。
事实表明,美国的单极战略无法遏制多极化的发展。俄罗斯经过10年动荡。国力虽有下降,已走上重振之路,其军事潜力仍足以对美国形成挑战。欧盟经济实力与美国相当,正争取成为政治上军事上的独立一极与欧洲的主导力量。中国和整个第三世界国际地位的上升是无法阻挡的历史潮流。日本也不会甘心久居人下。但是今天的多极化同历史上大国主宰世界的多极化不同的是,第三世界的兴起,要求建立政治上大小国家一律平等,经济上穷国富国共同发展的国际新秩序。我们清醒地看到,美国不会放弃主宰世界的目标。最近,美国关于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的决定和调整安全战略的动向表明,它不会容忍多极化的发展。因此,建立国际新秩序需要经过艰苦而持久的奋斗。
二、冷战后的国际局势在动荡一缓和一再动荡的曲折发展中前进。国际力量对比严重失衡和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导致战争危险依然存在;新的经济与政治因素的出现又为世界走向和平与发展提供了可能。
从东欧剧变开始,世界出现太动荡。海湾战争、苏联解体与非洲动乱是九十年代前期国际动荡的突出事件。然而中国和第三世界并未被动荡压倒,单极得势未能阻挡多极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