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六 第二单元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学案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案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案【学习目标】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和构成条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教学重点:原电池的概念和构成条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探究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条件和原电池的工作。
【预备知识】1.在化学反应中,物质中化学能的变化通常表现为的变化,即转化为。
2.金属活动性顺序表3.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电子,发生反应,还原剂电子,氧化还原反应本质。
【自主学习】1.一次能源:_______________,如流水、风力、原煤、石油、天然气等。
2.二次能源:______________,如电力、蒸汽等。
3.电能是现代社会中应用___________、使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一种二次能源。
4.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方式(1)间接转化---------燃煤发电燃煤发电是从煤中的化学能开始的一系列能量的转换过程:______。
它们之间的能量转化关系是:将能转化为能。
是直接转化还是间接转化?(2)直接转化------原电池:(视频播放铜锌原电池实验完成课本实验2-4)①它们之间的能量转化关系是:将能转化为能。
是直接转化还是间接转化?原②原电池:将_____________转化成__________的装置。
③铜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负极反应:,正极反应:。
总反应:。
在装置中硫酸溶液的作用。
装置:两电极、电解质溶液、导线(或将两电极直接靠拢)原电池的反应中(有/无)电子转移,其反应类型属于反应。
④原电池装置是把氧化还原反应分成两个半反应,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在两个不同的区域进行。
两个电极分别是极和极。
【由于氧化还原反应在两极上进行,电子转移通过导线完成,使溶液中离子运动时干扰减小。
所以,氧化还原反应速率加快。
(即原电池的氧化还原反应速率大于其他的氧化还原反应)】电极判断:负极:电子,发生反应。
电极材料正极:电子,发生反应。
电极材料⑤原电池的本质是______________。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案(推荐五篇)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案(推荐五篇)第一篇: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案《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案【引入】在上课伊始,先请大家观看一个最近网上热传的实验-小马达实验。
【演示】小马达实验(用展台)【教师】是什么使得小马达转动起来的呢?【学生】电池【教师】电池释放的电能来自哪里?今天我们就将循着科学家们的足迹,通过实验再一次去探究电池的起源及其工作原理。
请同学们根据学案上的要求完成【实验探究一】,将实验现象记录在表格中,并根据提示思考、讨论学案上的两个问题。
【学生】做实验、思考、讨论【教师】现在找一位学生代表向大家报告你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教师】通过实验,大家共同分析产生如此现象的原因何在。
锌片上为何产生气体?因为锌是一种比较活泼的金属,能从酸中置换出氢来。
铜上无气泡是因为铜与酸不反应。
连接导线后,铜上却有气泡了为什么呢?这个问题大家就打个大问号,放在这,先看下一个实验现象。
电流表转动了说明有电流产生。
以上实验中看到的现象早在1799年就被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捕捉并加以研究,从而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伏打电池,即原电池。
【板书】一、原电池【教师】为了更好的解释这两个现象,我们可以借助学案上的第一个问题。
铜与稀硫酸不反应,但与锌片连接后,铜片上有气泡产生,气体最可能是什么?是由什么粒子转化而来?该粒子所得到的电子最可能是谁提供的?【学生回答】气体是氢气,由氢离子转化而来……锌铜用导线相连后,锌失去电子形成锌离子进入溶液,因为锌失去电子,发生什么反应?氧化还是还原?锌片的周围有许多来不及扩散到溶液中去的锌离子,锌离子对氢离子有排斥作用,使氢离子很难在锌片上直接得到电子。
失去的电子经过导线流入铜片,铜片周围的氢离子得电子生成氢气。
铜片附近溶液的氢离子减少了,锌片附近溶液中增加的锌离子就会向铜片附近游动,硫酸根离子向锌片附近游动。
从而使电极和溶液形成了一个电流回路。
其中锌片是流出电子的一极,铜片是流入电子的一极。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教学设计完美版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新课程的实施将学生置身于一种动态、开放、个性、多元的学习环境中,让学生自主探索、主动求知,学会收集、分析和利用各种信息及信息资源,并以此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合作与分享意识、社会交往能力与社会责任感。
二、前期分析1.教材分析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是注重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联系日常生活中经常应用的各种电池,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学习内容。
本节课内容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有更加深入的学习,因此本节课重点在于让学生感受从理论到实践的应用以及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学情分析在学生学习《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之前已具有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物质的量等理论知识,但是缺乏微观原理分析能力和感性的实验体验,因此可以利用多媒体和边讲边实验有效地解决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初步认识原电池反应原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验探究、合作讨论等开放式的问题情境,从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形成探究、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伽伐尼的生物电理论到伏打电池再到丹尼尔电池为主线,感受科学探究的艰辛。
四、教学策略设计结合前期分析的有关信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教学设计主题通过一条主线、一个动画、两个实验开展相关概念和原理的学习。
1.课堂主线的搭建(见附表)附表《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课堂主线从伽伐尼的生物电理论到伏打电池再到丹尼尔电池,这一段从1780年到1836年长达56年的原电池化学史,蕴涵了伽伐尼从生活中的偶然发现到伏打的敢于质疑再到丹尼尔对原电池改进的发展史,这一条主线不仅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探究的艰辛,更是让学生顺着前人的足迹,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蕴涵着化学知识。
2.实验设计高中化学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获得有关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能设计并完成一些化学实验”。
《实验活动6 化学能转化成电能》教案、导学案

《实验活动6 化学能转化成电能》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获得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能设计并完成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化学实验。
2.形成原电池的概念,探究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1.经历对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化学实验探究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2.能对自己的探究原电池概念及形成条件的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能源问题,形成正确能源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原电池的概念与构成的条件。
难点:用已经学过的有关知识探究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条件和装置。
【教具准备】多媒体、烧杯、导线、电流表、铜片、锌片、石墨棒、稀硫酸【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多媒体动画展示:热电厂生产的过程】[板书]一、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原理与装置[学生自学]阅读课本,思考问题:(教师播放投影片)1.当氧化剂和还原剂直接接触进行反应时,化学能要经过一系列能量转换才能转化为电能。
2.把氧化剂和还原剂分开,使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在两个不同区域进行。
3.需要在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架设桥梁使电子从氧化剂区域流向还原剂区域。
4.考虑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环境,化学物质的选择。
5.从电学角度考虑仪器选择和组装问题[师生互动]:1.学生活动形式:组成课堂学习小组进行讨论,建立思维模型。
2.挖掘学生已有的氧化还原反应知识来分析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电子转移中的能量转化。
3.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拆开的有关问题(怎样实现上述想法?氧化剂和还原剂分别选择什么物质?它们怎样给出和接受电子?)。
师:能否将氧化反应区域和还原反应区域拆开?这样在氧化反应区域和还原反应区域之间可能有电子流动,从而完成化学能向电能的转化。
[板书]实验设计:1.Cu-Zn原电池实验:①Cu、Zn分别插入稀硫酸中。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案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案教案标题: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2. 掌握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实验方法和步骤。
3.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现象,比如电池、燃料电池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知识讲解:1. 介绍化学能和电能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
2. 解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基本原理,包括化学反应中的电子转移和电势差的产生。
3. 介绍常见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和原理,比如电池、燃料电池等。
实验演示:1. 呈现一个简单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实验演示,比如铜锌电池实验。
2. 解释实验步骤和原理,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数据。
3.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讨论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效率和电压等因素。
实验设计:1. 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他们设计一个能够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实验。
2. 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的目的、材料、步骤和预期结果。
3.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并帮助他们解决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实验报告:1. 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材料、步骤、数据记录和结果分析。
2. 鼓励学生在报告中提出改进实验的建议,并讨论实验的局限性和可能的误差。
课堂讨论:1.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他们的实验结果和观察。
2. 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实验设计的优缺点,并讨论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应用前景和挑战。
总结回顾:1. 总结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2. 强调学生在实验中培养的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团队合作能力。
3. 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并思考未来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方向。
教案评估:1.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包括实验设计、数据记录和结果分析。
2. 评估学生的课堂参与和讨论能力。
3. 评估学生撰写的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步骤、数据记录和结果分析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化学能与电能转化”教案

“化学能与电能转化”教案“化学能与电能转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基本原理。
2.能够掌握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实验操作。
3.理解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4.能够解释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实际应用。
二、教学内容1.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基本原理。
2.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3.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实验操作。
4.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重点: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
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1.黑板和粉笔。
2.投影仪和PPT。
3.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实验装置。
五、教学方法1.激活学生的前知:复习能量转化的相关知识,为学习化学能与电能转化做准备。
2.教学策略:采用讲解、示范、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3.学生活动:进行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六、教学过程1.导入:提问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关系。
2.讲授新课:首先介绍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基本原理,然后通过投影仪展示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最后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3.巩固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尝试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电池的工作原理等。
4.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
七、评价与反馈1.设计评价策略:进行小测试,检查学生对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的掌握情况。
2.为学生提供反馈:根据小测试的结果,为学生提供反馈,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并给出改进建议。
八、作业布置1.完成教材上的相关练习题。
2.尝试设计一个原电池,并解释其工作原理。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案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案《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案教学⽬标:知识⽬标:通过实验探究, 使学⽣认识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初步认识原电池的结构和⼯作原理。
学会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初步认识电极反应式及原电池反应⽅程式的书写。
情感⽬标:培养学⽣的探究精神和依据实验事实得出结论的科学态度,训练科学的学习⽅法,渗透环境保护意识能⼒⽬标:培养学⽣探究式的思维能⼒、⾃学能⼒和动⼿能⼒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教学重点、难点:原电池原理,构成原电池的⼀般条件。
教学⽅法: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分析、讨论、总结应⽤等过程,引导学⽣观察、思考、推理、探究。
2、利⽤多媒体将微观、抽象的理论转为具体、直观的形象。
学习⽅法:实验——观察——思考——讨论——结论——应⽤。
教学⽤品:铁丝、铜丝、锌⽚、铜⽚、镁条、铅笔芯、⽕柴梗、西红柿、稀硫酸、⽆⽔⼄醇、导线、烧杯、电流计、实物展台、投影仪。
教学过程:『导⼊』1、⽕电⼚的基本原理2、伽伐尼的青蛙抽搐实验及伏打电堆『实验探究』实物投影实验:1、铜与稀硫酸不反应,但与锌⽚相连后,铜⽚上有⽓泡产⽣,是如何⽣成的?2、电流计指针偏转⽅向如何?和⼲电池对⽐确定电极名称。
3、试从能量⾓度分析此装置和锌单独与稀硫酸的反应有何不同。
『教师引导学⽣讨论、归纳、结合模拟动画得出结论』[投影]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原电池1、概念: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称为原电池2、电极名称及电极反应:负极(锌⽚):Zn-2e -=Zn 2+ 正极(铜⽚):2H ++2e -=H 2↑原电池总反应: Zn + 2H + = Zn 2++ H 2↑3、电⼦⽅向: 由负极经导线到正极电流⽅向:正极到负极4、实质:氧化还原反应分开在两极进⾏,还原剂所失去的电⼦通过导线转移到氧化剂。
『实验探究』(学⽣分组实验并讨论)构成原电池的⼀般条件注意观察指针是否偏转,若偏转,⽅向如何?正负极分别是什么?若不偏转,可能的原因是什么?[教师引导]:通过电流计指针偏转情况判断以上装置哪些构成了原电池,并结合所给装置图分析组成原电池的条件和原理。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导学案

第二单元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第一课时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课前梳理:参看课本P40——41,完成下列填空知识点 一、原电池的工作原理1:将一块锌片和一块铜片分别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现象为2:将一块锌片和一块铜片同时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现象为3:用导线将实验2的锌片和铜片连接起来,现象为4:在实验3的导线中间连接一个灵敏电流计,现象为1.定义:原电池是将 能转化为 能的一种装置。
2.原电池电极:在实验4中,锌失去电子形成 进入溶液中,电子从锌电极流出,该极称为 极,该极发生 反应,电极反应式为 ;流出锌电极的电子经导 线通过电流计流入铜电极,使溶液中的氢离子得电子形成 ,电子流入的一极称为 极,该极发生 反应,电极反应式为 。
原电池中电子流动的方向为:从 极经外电路...流向 极。
电流方向与电子的流向相反。
原电池中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移动方向:阳离子向 极移动,阴离子向 极移动。
3.综上述实验可以得出构成原电池的条件(1)具有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一般较活泼金属作 极,发生 反应。
较不活泼 金属或能导电的非金属单质(如石墨等)作 极,发生 反应。
(2)具有电解质溶液(一般与活泼性强的电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3)形成闭合回路(或在溶液中接触)(4)原电池反应是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4.Cu-Zn (H 2SO 4)原电池 :正极材料是 ;现象 ,正极电极反应式为 ;负极材料是 ;现象 ,负极电极反应式是 ;原电池工作时总化学方程式为 ,离子方程式为 。
随着时间的推移,溶液的pH 逐渐 ,溶液总质量 。
Z Cu Zn知识点二:钢铁的电化学腐蚀金属跟电解质溶液接触,发生,比较活泼的金属而被氧化,这种腐蚀叫做。
钢铁在潮湿的空气里之所以会很快被腐蚀,是由于在潮湿的空气里,钢铁表面吸附了一层薄薄的水膜,水膜里含有少量的H+和OH-,还溶解了氧气等气体,形成了一层电解质溶液,它与钢铁里的铁和少量碳形成了无数微小的原电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六第二单元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学案
一、原电池
1、定义:把转变为的装置。
2、本质:。
3、构成原电池的一般条件:
①。
(一般作负极)
②。
③。
④。
➢Al︱NaOH︱Mg 负极:;Cu︱浓HNO3︱Fe 负极:。
[练习1]在如下图所示的10个装置中,属于原电池的有。
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电极反应:
;。
➢外电路:经导线从极→极;
➢电解质溶液:→负极,→正极。
➢电极反应:
;。
➢盐桥:→负极,→正极。
➢盐桥作用:沟通内电路,产生持续、稳定的电流。
三、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四、原电池原理的应用
1、加快反应速率(纯Zn与稀H2SO4反应,要使速率加快,可加。
)
2、比较金属的活泼性强弱(如:A、B两电极构成的原电池)
3、金属的防护(牺牲)如:轮船贴。
正极:;负极:。
4、设计原电池(设计2FeCl3+Cu=2FeCl2+CuCl2)
五、化学电源(一次电池、二次电池、燃料电池)
1、一次电池
①普通锌锰干电池(总反应:Zn+2NH4++2MnO2=Zn2++2NH3↑+Mn2O3+H2O)
负极:;
正极:。
➢碱性锌锰干电池(总反应:2MnO2+Zn+2H2O=2MnOOH+Zn(OH)2;电解质为KOH)
负极:;
正极:。
②银锌钮扣电池(总反应:Zn+Ag2O+H2O=2Ag+Zn(OH)2;电解质为KOH)
负极:;
正极:。
2、二次电池
①铅蓄电池(总反应:)
放电→(放电时H2SO4的浓度。
)
极:;
极:。
充电→
极:;
极:。
3、燃料电池
注:①氧化剂和还原剂不是全部储藏在电池内,而是在工作时不断从外界输入,同时将电极反应产物不断排出电池。
②燃料电池能连续不断地提供电能。
③燃料做负极
........。
④电极材料一般不参
.....,助燃剂氧气为正极
加化学反应,只起传导电子的作用。
①氢氧燃料电池
②CH4燃料电池(CH4 | OH-| O2)
总反应:;
正极:;
负极:。
[练习2]CH3OH燃料电池(CH3OH | OH-| O2)
总反应:;
正极:;
负极:。
③铝—空气—海水燃料电池(海水为电解质溶液,靠空气中的氧气使铝不断氧化而产生电流。
)
负极:;
正极:;
总反应:。
➢补充:有氧气参加的燃料电池正极反应式的书写
(1)熔融的氧化物(有O2-迁移):;
(2)酸性条件(如硫酸):;
(3)碱性条件(如KOH溶液):;
(4)熔融的盐(如K2CO3并在通O2的一极通CO2):。
[练习3]一种新型燃料电池,一极通入空气,另一极通入丁烷气体,电解质是掺杂氧化钇(Y2O3)的氧化锆(ZrO2)晶体,在熔融状态下能传导O2-。
下列对该燃料的说法正确的是(双选)( ) A.在熔融电解质中,O2-由负极移向正极
B.电池的总反应是:2C4H10+13O2―→8CO2+10H2O
C.通入空气的一极是正极,电极反应为:O2+4e-===2O2-
D.通入丁烷的一极是正极,电极反应为:C4H10+26e-+13O2-===4CO2↑+5H2O
[练习4](2000年全国高考理综题)熔融盐燃料电池具有高的发电效率,因而受到重视,可用Li2CO3和Na2CO3的熔融盐混合物作电解质,CO为阳极燃气,空气与CO2的混合气体为阴极助燃气,制得在650℃下工作的燃料电池,完成有关的电池反应式:
负极反应式:2CO + 2CO32- -4e-== 4CO2
正极反应式:;电池总反应式:。
[练习5]高铁电池是一种新型可充电电池,与普通高能电池相比,该电池能长时间保持稳定的放电电压。
高铁电池的总反应为3Zn(OH)2 + 2Fe(OH)3 + 4KOH 充电
放电
3Zn + 2K2FeO4 + 8H2O
下列叙述不正确
...的是()
A.放电时负极反应为:Zn—2 e-+2OH—= Zn(OH)2
B.充电时阳极反应为:Fe(OH)3—3e-+ 5 OH—= FeO 2
4
+ 4H2O
C.放电时每转移3 mol电子,正极有1mol K2FeO4被氧化
D.放电时正极附近溶液的碱性增强
[练习6]某原电池的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3++Fe =3Fe2+,
不能实现该反应的原电池组成是()
A、正极为铜,负极为铁,电解质溶液为FeCl3溶液
B、正极为碳,负极为铁,电解质溶液为Fe(NO3)3溶液
C、正极为铁,负极为锌,电解质溶液为Fe2(SO4)3溶液
D、正极为银,负极为铁,电解质溶液为CuSO4溶液
[练习7]市场上出售的“热敷袋”,其主要成分是铁屑、碳粉、木屑与少量氯化钠、水等。
它在使用之前需用塑料袋与空气隔绝。
使用时启开塑料袋上的气孔,轻轻揉搓就会放出热量来。
当使用完后还会发现有铁锈生成。
依上述现象回答:
(1)“热敷袋”放出的热量的利用是利用铁发生反应放出的热量。
(2)碳粉的主要作用是
(3) 加入氯化钠的作用是
(4)试写出上述变化过程中的电极反应式方程式:
负极:,正极:。
[练习8]依据氧化还原反应:2Ag+(aq)+Cu(s) = Cu2+(aq)+2Ag(s)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电极X的材料是________;电解质溶液Y是___________;
(2)银电极为电池的______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X电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外电路中的电子是从_______电极流向________电极。
Y CuSO4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