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揾英雄泪——浅谈中学诗文中的男儿泪

合集下载

水龙吟(高中诗词阅读及答案解析)

水龙吟(高中诗词阅读及答案解析)

水龙吟(宋)朱敦儒放船千里凌波去,略为吴山留顾。

云屯水府,涛随神女,九江东注。

北客翩然,壮心偏感,年华将暮。

念伊嵩旧隐,巢由故友,南柯梦,遽如许!回首妖氛未扫,问人间、英雄何处?奇谋报国,可怜无用,尘昏白羽。

铁锁横江,锦帆冲浪,孙郎良苦①。

但愁敲桂棹,悲吟梁父②,泪流如雨。

(注)本诗写于金兵南下,作者初离洛阳,由水路南行之时。

①孙郎良苦:三国时吴主孙皓闻晋军沿江犯,遂以铁索横江拒敌,惜为晋人所破。

此处暗喻宋为金所迫局面。

②梁父:即梁甫吟,乐府歌曲。

《三国志?诸葛亮传》载诸葛亮隐居襄阳隆中时,好为梁甫吟。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开篇即展现了一幅开阔的画面:千里波涛,云水茫茫,词人放舟于江面上。

但美丽的江南山水只赢得词人“略为留顾”,这暗示了曾迷恋山水的词人此时已无心陶醉于这烟云环绕的吴越山水。

B.三、四两句“云屯水府,涛随神女”和“涛屯水府,云随神女”一样,是互文合指,形容长江之上云聚涛涌的景象。

“九”,泛指多数,“九江”,谓长江为众水汇流之江。

C.词下片一开头就沉痛地指出“回首妖氛未扫,问人间、英雄何处?”此句的“英雄”与《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词中“揾英雄泪”句中的“英雄”分别指两个作品中的作者本身。

D.“但愁敲桂棹,悲吟《梁父》,泪流如雨。

”只能敲着船像当年隐居南阳,关心天下大事的诸葛亮一样悲吟《梁父》诗罢了。

这对一个爱国者是多么痛苦的事呵,所以“泪流如雨”。

2.“泪”是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如《雨霖铃》中的“执手相看泪眼”,《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请简析上述两词中“泪”的意象与本词“但愁敲桂棹,悲吟梁父,泪流如雨。

”有何不同?答案解析1. C2.本词是对国家不幸的痛苦和回天无力的无奈;《雨铃霖》是不忍别又不能不别的深情;《水龙吟》是自伤抱负不能实现,无知己,得不到同情、慰藉的孤独寂寞、悲怆愤慨。

男儿有泪不轻弹——析杜甫诗歌中的“泪”意象

男儿有泪不轻弹——析杜甫诗歌中的“泪”意象

男儿有泪不轻弹——析杜甫诗歌中的“泪”意象高艳【期刊名称】《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年(卷),期】2015(0)2【摘要】杜甫诗中"泪"这个意象使用非常频繁。

《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哀江头》:"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别房太尉墓》:"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

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

"《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野望》:"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曲江三章章五句》:"吾人甘作心似灰,弟侄何伤泪如雨。

"《新安吏》:"莫自使眼枯。

【总页数】4页(P33-35 2)【关键词】杜甫诗歌;曲江三章章五句;蜀相;新安吏;哀江头;春望;野望;感时;鄜州;孤坟【作者】高艳【作者单位】安徽省颍上县第一中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34.3【相关文献】1.杜甫诗歌的雨意象简析 [J], 刘碧珊2.男儿有泪不轻弹--析杜甫诗歌中的“泪”意象 [J], 高艳3.杜甫诗歌中的意象图式及隐喻认知分析——以杜甫夔州诗为例 [J], 张媛飞4.基于语料库的杜甫马诗诗歌意象翻译策略论析——以宇文所安杜诗英文全译本为例 [J], 刘月;李珊;徐天文5.基于语料库的杜甫马诗诗歌意象翻译策略论析——以宇文所安杜诗英文全译本为例 [J], 刘月;李珊;徐天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断鸿声里英雄泪_论辛弃疾_登建康赏心亭_词的矛盾心境_杨锦辉

断鸿声里英雄泪_论辛弃疾_登建康赏心亭_词的矛盾心境_杨锦辉
[9 ]10047 “问君能有几多愁, ” 煜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水” 这首词中的 意象, 一则喻时间流逝之匆匆, 一则 [2 ]183
“愁” 喻 之绵远无际。 辛弃疾“献愁供恨 ” 之愁, 既不 , , 也不是个人命运之“愁 ” 而是金 是儿女之情“愁 ” 。 这样一种英雄“愁 ” 瓯有缺、 金兵难却之“愁 ” 怀, 《丑奴儿》 ( 书博山道 在他的其他词作中也很常见, 如 ) : “少年不识愁滋味, 中壁 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 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 欲说
[ 作者简介] 杨锦辉( 1974 - ) , 男, 湖北孝感人, 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 2010 级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学。
· 37·
— —论辛弃疾 《登建康赏心亭》 杨锦辉: 断鸿声里英雄泪— 词的矛盾心境 “落日 ” 、 “断鸿 ” 、 “游子 ” 以 为核心的游子“怀乡 ” 意 、 “英雄泪 ” 象群, 三是以“吴钩” 为核心组成的英雄 “失志” 意象群。 在这首词的下阙, 词人又连续用了 三个历史人物典故, 即季鹰之思鲈还乡、 许汜之求田 , “或反用, 问舍、 桓温之对木慨叹。这三个典故 或正 [3 ]17 , 在三个意 或半语缩住, 一波三折, 一唱三叹” 用, , “曲折深沉地展示 象群所营构的心理、 情感氛围下 [4 ]170 , 透射出英雄词人 了作者内心世界的深刻矛盾 ” 辛弃疾在出仕与归隐之间矛盾纠结的心境。 这一矛 盾心态, 表现在如下三个层面: 一是收复故土的宏大 二是 理想与难以实现这一追求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出仕与归隐的人生价值取向之间的矛盾, 三是由于 强烈的时间意识与生命意识带来的人生焦虑 。 在这 三重矛盾的困扰下, 辛弃疾内心那种欲进不得、 欲退 不甘的两难处境, 洞然可见。 1. 时间意识 与 生 命 意识 的 焦虑: 文 人“悲秋 ” 意 “树犹如此” 象群与桓温 之叹 , “见一 中国古人对于时间的流逝是十分敏感的 [5 ]285 - 286 , 叶落, 而 知 岁 之 将 暮” 是对季节变换的敏 , 感; 孔子在河边感叹“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 是对岁月消逝的敏感。由此而来的是对生命短暂的 感慨和珍视, 因此而产生一种生命有限的紧迫感 。 这种紧迫感, 早在“夸父逐日 ” 的上古神话中即已体 现出来。中国古人的时间意识和生命意识, 在历代 。 “ 文人那里显得更加强烈 自宋玉一声 悲哉! 秋之 为气也” 始, 文人悲秋情怀就成为中国古代诗词 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吴文英的一句“何处合成愁, 离

你的眼泪为谁飞(定稿)

你的眼泪为谁飞(定稿)

以泪洗面,你的眼泪为谁飞?——探析中学课文含“涕泪”之诗文【摘要】中国文学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积淀,诗文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其中有许多含“泪”的诗文还是广为流传的:有的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描写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破败;有的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有的诉说朋友交情、人生悲欢的等等。

而这些意蕴在有关眼泪的诗文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关键词】相思泪爱国泪忧民泪辛酸泪冤屈泪英雄泪离别泪悔恨泪“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但在中学的很多诗文作中都会见到“涕”或“泪”,为何而哭呢?他们是为国家、为社会、为百姓、为家人、为前途等等流露出真情。

值得感动的是他们的哭是发自内心的,泪是带血的,泪是带有爱或恨的。

它是意蕴丰富的物象。

为此我将对中学学过的课文作简要分析。

人情之美,人性之美,真情动人哭初中学过的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是苏东坡的爱妾王朝云死后,有一天他梦见亡妾之后写的感怀诗,苏东坡用了十年都舍弃不下的,是那种相濡以沫的亲情。

我让学生设想二十年后自己中年丧偶后的情景,来感受苏轼刻骨铭心之哀痛,引起强烈的共鸣,于是整个课堂哭声一片。

沈从文《边城》中有8次哭泣。

翠翠坐在溪边,望着溪面为暮色所笼罩的一切,且望到那只渡船上一群过渡人,其中有个吸旱烟的打着火镰吸烟,且把烟杆在船边剥剥的敲着烟灰,就忽然哭起来了。

祖父把船拉回来时,见翠翠痴痴的坐在岸边,问她是什么事,翠翠不作声。

祖父要她去烧火煮饭,想了一会儿,觉得自己哭得可笑,一个人便回到屋中去.....到得祖父床边摇了祖父许久,祖父还不作声。

原来这个老年人在雷雨将息时已死去了。

翠翠于是大哭起来。

有人在溪边大声喊渡船过渡,祖父匆匆出去了。

揾英雄泪(1000字).docx

揾英雄泪(1000字).docx

揾英雄泪“眼光有棱,足以映照一世之豪;背胛有负,足以荷载四国之重。

”这是对南宋政局动荡时期民族英雄的写照,却亦是对执笔为剑的文人的写照。

就连他自己,辛弃疾,都认为自己本应持剑上阵杀敌,为国效力的,却难料最后用笔杆子写尽自己的心愿与“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的失意与悲愤。

也正是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下,才造就了他“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历史上独特地位。

”文中说:“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他的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

“把栏杆拍遍”是出自于辛弃疾的《水龙吟》,“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寥寥数语却写出了一个爱国臣子想要尽志效力却无人理会的落寞。

纵观辛弃疾一生,不过是因为那份赤胆忠心而招来的天意弄人,所谓的‘天意’怕只是南宋朝廷的面对被蹂躏的山河,苟且活一天是一天的意愿罢了。

而我想,若是给辛弃疾像添加了一个心灵独白,应是“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辛弃疾他是有泪的,就像他曾痛快地上阵杀过几次敌一样,他也一定痛哭流涕过,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这却是真性情的表现。

当“醉里挑灯看剑”“可怜白发生”的时候,在幽微的烛火中,他有没有朦胧了双眼?当写下“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

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有那般的辛酸与心酸,自己都嘲讽自己的姓氏。

“五辛”便是五滴血,一行泪。

可是“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西湖边上,日夜笙声不息,暖风来袭,大家都醉了。

谁管那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谁管那“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谁管他主战派的苦苦哀求?谁管你那多情的泪水啊?辛弃疾说:“我管啊,可是倩何人唤取呢?”和他志同道合的知己纷纷下狱,受到朝廷的排挤与不重用他仿佛成了一座孤岛。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却又不同,大多数有精髓的好文章都是诞生在失意文人的笔下。

屈原在“举世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中自是成了异类,受到诬陷的他,洋洋洒洒地写下了两千余字的《离骚》,带着两行清泪,纵身跃入汩罗江中,以死明志。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作文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作文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出自宋代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赏析该词,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

开头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

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

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

遥远天际,天水交融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楚天的楚地,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

水随天去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

千里清秋和秋无际,显出阔达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

南方常年多雨多雾,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的壮观景色。

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

遥岑即远山。

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

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有山如碧玉之句,是此句用语所出。

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

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

词篇因此而生动。

至于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

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

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

借言远山之献供,一写内心的担负,而总束在此片结句登临意三字内。

开头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

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题122

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题122

2018年秋四川省宜宾市四中高三第12月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

并检查条形码粘贴是否正确。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填空题和解答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文艺评论史上有一种非常独特的评论样式——“评点”。

“评点”始于唐,兴于宋,成于明。

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李卓吾评点《西游记》、张竹坡评点《金瓶梅》、脂砚斋评点《红楼梦》等等,都是“评点体”文艺评论的代表作品。

综合、直观、凝练,是“评点体”的主要特征。

无论是金圣叹评水浒,还是脂砚斋评红楼,时而把目光聚焦于作品本身,剖析其艺术特色,时而论及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揭示作品背后的社会文化环境,所使用的语言自成特色,三言两语、简短犀利、睿智幽默,常令人掩卷深思或会心一笑。

而且,“评点体”紧贴文本展开,既是对原作的再创造又和原作融为一体,为作品经典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评点”既提升阅读快感,又促进对作品的理解,具有独特的价值。

不过,传统意义上的“评点”其外在形态是用笔写下的语句,必须依存予以文字为载体的原作。

随着历史进入近现代,视听艺术蓬勃发展,“评点”也似乎已失去了用武之地。

现在,“弹幕”又来了,评论者对作品的评点可以借助网络工具,以字幕的形式如子弹般密集、快速地呈现在屏幕上,这也是“弹幕”得名的由来。

于是,评论的互动性和即时性进一步增强,评论和作品文本的融合度也进一步提高,对此,舆论反应喜忧参半。

喜的是“弹幕”的出现,提高了欣赏者和消费者在艺术中的主体性;忧的是不受控制以及低水平的“吐槽”,破坏了作品本身的美惑以及艺术欣赏的完整性。

壮士的悲凉——《水龙呤·登建康赏心亭》赏析

壮士的悲凉——《水龙呤·登建康赏心亭》赏析

壮士的悲凉‎——《水龙呤·登建康赏心‎亭》赏析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舎,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想当年,领十骑闯金‎营,擒叛将,威名震天;率千军归宋‎土,徒报国,热血满腔!《水龙呤·登建康赏心‎亭》作于孝宗二‎年,作者辛弃疾‎归还南宋的‎第十二个春‎秋。

此时此刻的‎他饱受仕途‎倾轧之苦,知音难觅,壮士心中蛰‎伏了十二年‎的大志何时‎得酬!此词是辛弃‎疾最负盛名‎的早期作品‎。

赏心亭是当‎时建康城的‎游览胜地。

然而这里在‎作者眼中不‎是一般文人‎墨客笔下动‎人心弦的良‎辰美景,不是一幅幅‎醉生梦死的‎歌舞升平画‎面,却是满目“献愁供恨”,是红巾翠袖‎难以挥去的‎英雄之泪。

作者的胸怀‎,作者的志气‎,作者的无奈‎,作者的执著‎,这一切一切‎在词中表露‎无为。

词的上片写‎景抒情。

前三句是实‎写作者的登‎楼所见。

开篇以山水‎起势,一个“秋”字直贯全景‎,虽然不失雄‎浑清丽,但充满了感‎伤,从而为全词‎定下了基调‎。

这种驭情于‎景的写法与‎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作者心目‎中,国耻一日不‎雪,美景给他的‎只是也只能‎是忧郁,伤愁。

这种感情在‎“献愁供恨”一句中可见‎一斑。

作者心怀的‎不是统治者‎苟安的半壁‎江山,更是昔日的‎广大失土,那里有他的‎故乡,有他的同胞‎,有他的祖国‎的种种气息‎。

自小就饱受‎金人压迫的‎他,没有比“还我河山”更强烈的愿‎望。

然而他的《美芹十论》《九列》等力陈复国‎的方略在“谈战色变”的年月里无‎一幸免地被‎驳回了一次‎又一次……但见“落日楼头”上,“断鸿声里”,形影孑立着‎这位“江南游子”。

此句中在落‎日的结束,孤鸿的断声‎反衬之下,在作者心目‎中怕远不止‎于献愁供恨‎,而是直接引‎起孤独的悲‎慨了。

倩何人揾英雄泪——《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倩何人揾英雄泪——《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倩何人揾英雄泪——《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教学目标】1. 了解辛弃疾生平及词作思想内容。

2. 体会词的意境,把握诗人的情感,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

3. 理解借景抒情、运用典故和借古讽今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借古讽今的写法。

2. 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悲苦心情。

【教学方法】诵读——感知——体会——涵咏。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要点:1.品读《水龙吟》,体会作者不遇之恨的千古情怀,领略辛词的豪迈之风。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一、导入知人论世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

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

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

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

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

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

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二、初读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听老师读、抽读、译读(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意思)2.概括出这首词的主要内容。

作者通过写登健康赏心廷的所见所感,抒发作者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和功业未成的苦闷心情,表现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生的批判,表达深沉的爱国之情。

三、再读体会感情(一)分析词的上片引导思考:1.上片中词人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借景抒情2.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3.这些景色描写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1)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

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2)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

自是英雄泪不同——《蜀相》“英雄泪”解读

自是英雄泪不同——《蜀相》“英雄泪”解读

调整 时 间 ,许 多地方要 依靠读 者 自己去 发现 、去 完成 。 次 ,是 杜 甫在 诸 葛 亮 身 上隐 含 着 对命 运 的无 奈 的感
作 品带给 读者 的思考是 没有界 限 的 ,作家 的精神 也是 慨 。第三 ,传达 出杜 甫对 贤相 的呼唤 以及对唐 王朝 因
没有界 限的 。海明威具 有丰富 的生活 经历 ,从对 生活 无贤相 辅佐 ,江 河 日下的悲慨 。
小说 中老渔 夫和大海 的对抗 实质上是人和命运 的 对抗 ,只有放荡 不羁 的灵魂和 伟大 的灵魂 才会永远 立 于 不败之地 。人就 像是海边 的一 粒尘沙 ,面 对 自然 界 带来 的各种 灾难容 易随遇 而安 ,让 自己沦 陷在柔软 的 沙滩上 ,但实际上 生活不会给人喘息 的机 会 ,在 每个 风 平浪 静 的海 面都会 是又 一次 波涛 汹涌 的来临 ,想要 征 服大海 必须拥有英雄本色 ,时刻拥有 危机 意识 ,在 悲剧 和喜剧 的落幕轮 回中不断循环 。
★作者 成本 :宁夏育才 中学。
诗 歌 ,其后 流寓到 夔州等 地也相 继写过 很多关 于诸葛 亮 的诗歌 。相 比较而 言 ,《蜀 相》的情感 表达 尤为深 沉 厚 重。其流传千 古的名句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 英雄 泪满襟 ”更 是让许 多壮 志未酬 之士嗟叹 不 已。人们常 常将 “长使 英雄泪满 襟 ”简单 理解 为对 诸葛 亮 “出师未 捷 身先死”的遗 感,但 对“英雄 泪”所 蕴含 的多重情的个人 身世 ,这 其 中分明介 入了诗 人个
人际遇 的感慨 。杜甫是一位忧 国忧民 ,以天下为 己任 ,
有远大 抱负 的诗人 。杜甫 是想做宰相 的 ,本怀着 “致君
匀是英雄 目不 同
— — 《蜀相》“英雄 泪”解读

辛弃疾 《水龙吟》

辛弃疾 《水龙吟》

辛弃疾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注:载于《稼轩词》。

辛弃疾这首《水龙吟》,大家一定很熟悉。

稼轩生长于沦陷地区,发动起义抗金,是民族英雄。

然而,他始终不被重用,一生恢复中原的抱负被投降的南宋统治集团破灭了。

然而,他留下来的词作,却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这首词的题目是《登建康赏心亭》。

建康,即今南京。

此时作者担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

诗人南归已逾十年,一直不得重用,北望失陷国土,时时愤懑。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楚天,泛指江南的天空,江南在春秋时为楚国。

站在赏心亭上,眼前一片秋天景象,长江流水伴随着遥天,无边无际,暗用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典故映衬此时心境。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 因为格律的原因使用倒装句,其意思是:远远地看着犹如美人插着玉簪、像螺蛳形状的头发的山岭,却好像在向人流露心中的忧愁和遗憾。

是拟人手法。

使“水随天去秋无际”的含义显露出来。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站在深秋的高楼上,正是黄昏,愁上加愁。

失群的鸿雁,在天空哀鸣,又添几分愁绪。

诗人是山东历城人,家乡沦陷,漂泊江南,所以是“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吴钩”是春秋时代的吴国军队使用弯刀,这里借代武器。

看看手中的兵器,却派不上用场——朝廷主和,于是感慨,用肢体语言状其态,拍遍了望台的阑干,遗憾之情溢于言表。

然而,更遗憾的是,竟然没有人理解诗人此时登临北望的心思。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这是一个典故。

说的是晋代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为官时,见西风起,思念家乡的菰菜、鲈鱼,弃官归隐的故事。

“休说”诗人不愿学张翰。

为什么?他恢复失地的愿望还没有实现。

【课外阅读】高歌一曲颂英雄浅谈边塞诗的“英雄本色”

【课外阅读】高歌一曲颂英雄浅谈边塞诗的“英雄本色”

【课外阅读】高歌一曲颂英雄——浅谈边塞诗的“英雄本色”每一次捧读唐代边塞诗,总忘不了那些铁骨铮铮的热血男儿。

他们背井离乡,奔赴边关,与孤寂为伴,与艰苦为友,用青春、用热血谱写了一曲曲悲壮感人的战地之歌。

品读这些边塞诗,重温英雄的豪情壮志,我们就能从内心走向崇高,从灵魂深处超越自我。

那位“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其作“传乎乐章,布在人口”的王之涣,那位一直担任主簿、县尉等吏职,县令把女儿嫁给他,他还是不屑于“屈腰之耻”而拂衣去官的王之涣,用《凉州词》悲壮地唱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扬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首句自下而上,由近及远眺望黄河。

上有变幻莫测的苍茫云海,下有汹涌澎湃的滔滔黄河,水天相接,源远流长。

视界开阔高远,意境雄浑壮阔。

这是背景描写。

次句是“画卷”主体,“一片孤城万仞山”写万仞高山拔地而立,写漠北城池孤零落寞,隐喻戍边将士的离思愁绪。

综观一二两句不难体会,诗人实际上是以远川高山的雄阔苍凉来反衬漠北孤城的地势险要,处境孤危。

三四两句写人,借歌传情。

羌管悠悠,乡愁阵阵,杨柳依依,离愁难禁,这些本是人之常情,可是对于长年累月驻守在荒寒绝域的边关将士来讲,这份离愁乡思就更强烈,更深刻了。

耐人寻味的是,诗中用“何须怨”一语轻描淡写凸显将士们从容平静、通达平和的心态,他们有戍边不归的愁怨,他们有绝域荒寒的苦恨,他们也有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的愤愤不平,但是,他们更有戍边卫国的忠诚和无怨无悔的奉献,不管荒远苦寒,不管撩乱乡愁,他们正如壁立万仞的高山、铁打不动的孤城一般驻守在祖国边疆,心中装的除了祖国,还是祖国。

什么是英雄?能够战胜自我的艰难苦恨,能够赤胆忠心报效祖国,这就是最大的英雄!战争是残酪的,惨烈的,尤其是那种血雨腥风、刀光剑影的场面,那种杀人如麻、血流成河的场面,那种横尸遍野、白骨累累的场面,触目惊心,让人不寒而栗。

将士们又是如何看待战争,如何看待生死的呢?另一位诗人王瀚同样用《凉州词》却是乐观地唱道:“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情动泪自流——古代诗歌眼泪意象浅析

情动泪自流——古代诗歌眼泪意象浅析

情动泪自流——古代诗歌眼泪意象浅析情动泪自流——古代诗歌眼泪意象浅析泪为心声,更表心志,“发乎中而见于外”,是人情感的外在显现。

在诗歌创作中,诗人为了宣泄、突现喜怒哀悲之情时,往往要借助于眼泪来表情达意,而眼泪也最能打动读者的心,最能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相思之泪。

《乌夜啼》为乐府旧题,内容多写男女相思之苦,李白的《乌夜啼》也与前代相类。

“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

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

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空房泪如雨。

”诗中织锦的秦川女,看到黄昏时分乌鸦尚要回巢,感念此时独处深闺的孤苦无依,怎能不怅然“泪如雨”呢?“试妾与君泪,两处滴池水。

看取芙蓉花,今年为谁死!”(孟郊《怨诗》)诗中主人公要求与丈夫来一个两地比试,看一看今夏美丽的莲花伙谁的泪水浸死,以此来测定谁的相思之情更深,自是痴情之语。

惜别之泪。

“黯然销魂者,唯离别而已矣。

”在诗歌创作中,眼泪又成了抒写离别的载体。

韦应物为好友送行,分别之际,视线所及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耳边传来令人肠断的钟声。

此时,情动于衷,诗人再也抑止不住自己的感情,不禁潸然泪下,离愁别绪喷涌而出:“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赋得暮雨送李曹》)诗人先直抒胸臆,又用“比”将别泪和“散丝”(细雨)交融在一起,表达了诗人对远去行人的恋恋不舍之情。

思乡之泪。

杜审言早年诗名甚高,但仕途失意,宦游已近二十年,仍然远离京洛在江阴做一个小官。

当“忽闻”友人无意中所“歌古调”,诗人心中思乡之情被深深触动,不禁“归思欲沾襟”(《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因感伤而流下泪来。

“故园望断欲何如,楚水吴山万里余。

今日因君访兄弟,数行乡泪一封书。

”(白居易《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弟书》)诗人客居他乡,穿越千山万水遥望故园徐州,望而不见,乡思愈炽。

兄弟之情,思乡之意,尽在“数行乡泪”、一封家书之中。

怨恨之泪。

以泪写怨情,闺怨诗和宫怨诗中比比皆是。

张仲素《秋闺思二首》(其一):“碧窗斜月蔼深晖,愁听寒螀泪湿衣。

辛弃疾《水龙吟》的赏析:词中豪情壮志与国家忧思

辛弃疾《水龙吟》的赏析:词中豪情壮志与国家忧思

辛弃疾《水龙吟》的赏析:词中豪情壮志与国家忧思1. 原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2. 译文辽阔的楚天千里一派清秋,江水随着天际流去,秋色无边。

极目眺望远处的山岭,只引起我对国土沦落的忧愁和愤恨,那群山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

夕阳西下之时,在这失群孤雁的哀鸣声中,流落江南的游子站在楼上瞭望。

我把吴钩看了又看,把栏杆拍了又拍,没有人能够理解我此时登临的心意。

不要说鲈鱼正好可以切碎煮熟品尝,如今秋风已起,张季鹰回到家乡没有?如果只为自己购置田地房产,恐怕见到才气雄大的刘备,应该也会感到羞愧。

可惜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我真担心着风雨飘荡中的国家,连那棵树都已经这么大了!叫谁去请那些披红着绿的歌女,来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泪!3. 注释●楚天:指南方的天空。

●遥岑:远山。

●玉簪螺髻:形容山峰的形状像女子头上的玉簪和螺髻。

●吴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剑而曲。

●红巾翠袖:代指女子,这里指歌女。

4. 作者介绍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文学家、军事家、政治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诩,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

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

5. 背景故事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年)秋。

这一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改调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今南京)。

这时他南归已逾十年,壮志依然难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

辛弃疾宦游词“泪”初探

辛弃疾宦游词“泪”初探

辛弃疾宦游词“泪”初探作者:朱海燕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09期摘要:辛弃疾是典型的豪放词人,慷慨豪壮中含沉郁情感。

词中之“泪”是重要的情感媒介,折射出词人宦海浮沉的心灵境遇,本文将初步探讨宦游期词人之“泪”,体悟词人宦游的心灵感受。

关键词:辛弃疾;宦游词;泪;情感;初探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7—0028—01辛弃疾一生主要有三段宦游期。

第一段时期起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年),迄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

此时辛弃疾处壮年,在江、淮、两湖之地辗转,时间较长。

第二段宦游经历发生在带湖隐居后。

光宗绍熙二年(1191年)冬,辛弃疾在福建被再次起用,绍熙五年(1194年)又被弹劾罢职。

嘉泰三年(1203年),词人晚年再次起复,开始第三段短暂宦游期,先后在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任上,但事尚未成,又因细故遭弹劾,罢居瓢泉。

这两次起复宦游时间并不长,言“泪”之作主要作于第一段宦游期,本文将主要关注此期。

辛词自我抒怀之作中,“泪”之情感主要表现为国破家亡之悲、壮志难酬之愤。

人生失志,宦海沉浮,心怀疲惫,倦宦之意、思乡之愁、归隐之心亦渐渐生发。

词人归隐带湖之前,倦宦归隐之心与忧国报国壮志并存。

一、国破之悲“三十六宫花溅泪,春声何处说兴亡,燕双双。

”(《酒泉子·无题》)辛弃疾正处壮年,深忧国家兴亡,国破现实造成深沉的悲愤。

面对残破的金陵古都,词人再无心欣赏清莹露珠点缀的清丽明媚,无力聆听婉啭春声,心中兴起的只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的憾恨。

百花着露现情痴,为人为时流恨泪,因着词人情感的深刻,笔下的自然也情怀深种。

即使在幽美静谧的冷泉亭,词人依然无法安然沉醉,“醉舞”散壮志,“浩歌”抒慷慨,声声悲愤,和“鱼龙泣”。

二、壮志难酬之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

国学研究-栏杆拍遍英雄登楼-品读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国学研究-栏杆拍遍英雄登楼-品读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国学研究-栏杆拍遍英雄登楼品读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这首词是南宋大词人辛弃疾在南渡之后所作,建康就是今天的南京。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辛弃疾是山东人,因北方沦陷而来到江南,所以是“楚”天,他登上赏心亭北望,看见江水一直流到天尽头,到处一片凄清萧条的秋景。

中国文化里有一个“秋士易感”的传统,看到草木萧条就会联想到生命落空的悲哀。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登高远望,远处的山峰,映入眼帘。

而每一个山峰都给他带来了愁与恨。

辛弃疾词有盘旋沉郁之姿,他的愁恨悲慨像是咬着牙说出来的,他的词使人感到像是经过一番压抑之后才写出来的。

这几句在句法和章法上即可见其盘旋郁结,它上下承接,形式却是对偶的,“遥岑”与“远目”相对,“献愁”与“供恨”相对,“玉簪”与“螺髻”相对,凝练而有力,一连12个字写所见的远山。

什么样的远山呢?有的像碧玉簪一样高耸,有的又像女人盘在头上的发髻,山的形状本是先存在的,但他却先写感动,再写形状。

“玉簪螺髻”前面先说“献愁供恨”,而带来愁恨的竟是美丽的山峰。

下面就写他的愁恨了,是怎样的愁恨呢?他说:“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一般诗歌要感人的话,除感情外还得有景物,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景物就带给人感情的感动,感情也影响了景物的描写。

辛弃疾是来到江南的游子,站在赏心亭上看日落,生命落空的悲哀分外深刻。

天上有一只失群的鸿雁,象征他的理想无人共鸣,他的感情无人体会。

他在这样的季节、时刻、景物、声音的烘托下,“把吴钩看了”,他看他的宝刀,宝刀也比喻他的才干本领,可惜无人赏识,无用武之地,还是郁结悲愤。

谁搵英雄泪——浅谈中学诗文中的男儿泪

谁搵英雄泪——浅谈中学诗文中的男儿泪

谁搵英雄泪——浅谈中学诗文中的男儿泪
苏丽
【期刊名称】《《学周刊C版》》
【年(卷),期】2011(000)004
【摘要】“女人是水做的骨肉”所以女人有太多的泪水.“梨花一枝春带雨”我见犹怜。

然而在古诗词中我们也看到许多男儿的眼泪触动我们心中那柔弱的一隅,让我们感慨万千。

【总页数】2页(P192-193)
【作者】苏丽
【作者单位】石家庄市第十一中学河北石家庄 0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文章中的无声英雄——浅谈中学语文课文中标点符号的艺术感染力 [J], 王玉霞
2.男儿泪——从忆人散文看郁达夫、周作人、朱自清的情理世界 [J], 平原
3.船长日记:海鸟与鱼、火山、男儿泪 [J], ;
4.长使英雄泪满襟凭谁搵英雄泪——论《蜀相》中的“英雄”形象 [J], 冉子成;
5.男儿泪女儿泪 [J], 刘刚;陆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 30 ) 500
2 世 纪 , 经 济 全球 化 , 1 是 全球 信 息 化 , 信息 网络化 的时代 , 于
在 新形 势 的要 求 下 . 们 应该 改 革 旧 有 的教 学 模式 、 学 方 我 教 法 , 该 让 学生 在 语 文学 习 中真 正体 会 到 语 文 的“ 应 好处 ” 真正 激 . 发 起学 生 学 习 的兴 趣 , 学 生 掌握 应 用 语 文 的能 力 . 到学 以致 让 做 用 、 学活 用 。 活 对教 师 而 言 . 是 一项 不 小 的挑 战 这 就要 求 中职 语 文教 师 这
在把握教学规律的同时 , 要不断学 习.不断完善 自身的知识结
构 , 断提 高 自己的理 论 素 养 。 师要 学会 用 自身 的智 慧 和魅 力 不 教 去感 染 学 生 . 学 生 对语 文 产生 浓 厚 兴趣 教 师 更 要有 敏锐 的是 使 非 判断 能 力 , 学 生 可 以做 到 “ 体 问题 具 体 分析 ” 对 实际 问 题 对 具 . 给 予点 拨 和指 导 . 导学 生 形成 正 确 的价 值 观 引 在 语 文教 学 中 . 重要 的也 是 最难 的 . 是 调 动 学生 的 学 习 最 就 积极 性 。 这就 要 求 教师 在 教 学过 程 中 . 重 学 生 的学 习 要求 . 注 努 力 为 他 们创 造 一个 良好 的学 习气 氛 .让 学生 可 以 在轻 松 的 气氛 中 , 乐 的 学 习 、 受知 识 。教育 心 理 学 中指 出 . 愉 快 、 快 接 在 和谐 的 情 景 中 。 的智 力 能 得 到有 效 地 发 挥 . 个性 心 理 特征 也 能 得 到 人 其 充分 展 示 学 习 语文 . 是 简单 的 识文 断 字 而是 还 要帮 他 们认 识 到语 不 文在 实 际生 活 中和工 作 中的不 可 替 代 的作 用 .让 他们 认 识 到语 文 在 提 高人 德 、 、 、 、 的全 面 发展 中不 容 忽 视 的作 用 。例 智 体 美 劳 如 , 文 具 有 的情 感 功 能 , 谁 能把 信 送 给加 西 亚 》 课讲 授 的 语 在《 一 过 程 中 , 们就 不 能 只 注重 强 调 故事 主人 公 罗文 的敬 业精 神 . 我 在 他 忠 于上 级 的 托付 . 速 的采 取 行动 . 迅 全力 以赴 的 去完 成 任务 的 同时 ,我 们 还 应 当看 到 罗文 身 上 坚 韧 与顽 强 .执 着 与 自信 的品 质 。在教 学 过 程 中 . 师要 充 分利 用 语 文课 程 达 到 熏 陶感 染 、 教 潜 移 默 化 的功 效 , 养学 生 的精 神 品质 当 然 。 培 我们 也 应 当尊 重 学 生 的感 受 和体 会 , 学 生 的情感 态 度 与价 值 观加 以正确 引 导 。 对 另 外 . 文 的教 学 不 能脱 离 实 践 . 国 当代 教 育 家 卡 尔 . 语 美 罗 杰 斯 就 曾经 说过 . 大量 有重 要 意 义的 学 习是 从 实践 中获得 的 。中 国有 句老 话 “ 上得 来 终觉 浅 . 知此 事 要躬 行 。” 的就 是这 个 纸 绝 说 意 思 , 生 只 有 全 身 心 的投 入 其 中 , 会 获 得 最 深 入 . 真 实 的 学 才 最 宝 贵 资源 , 习才 会 得 到真 正 的促 进 和提 高 。 学 在语 文教 学 中 . 们不 能忽 视 现 代 教 育技 术 的运 用 2 世 我 1 纪 是一 个 科技 迅 速 发 展 的时 代 , 算 机 、 联 网这 些 现代 教 育 技 计 互 术 有 着不 容 忽视 的作 用 。 多媒 体 教学 的介入 。 为教 师和 学 生提 供 了丰 富 多 样 的学 习资 源 , 教 师 不 费 吹 灰 之 力 , 让 轻松 备课 , 学 让 生 获得 更 加直 观 的感 受 教 师 可 开发 语 文 网络 系统 . 立 网上 教 建 室 , 学生 可 以 利 用 网络 优 势 . 使 获得 更 多 信 息 。教 师 与 学生 也 可 以在 网上 教室 交 流 、 疑 , 答 了解 学生 要求 . 反馈 教 学信 息 学 生 也 可 以在 网 上提 交作 业 . 师 则在 网上批 阅 教 面对 新 世 纪 . 职业 技 术 学校 的语 文 教育 任 务 任 重 而道 远 . 让 我 们 以更 大 的热 情 .更 富有 创 造性 地 探 索 职业 技 术 学 校语 文 教 育 教学 , 培 养更 多 优 秀人 才而 不 懈努 力 。 为
是 2 世纪 中等职业教育对 于人 才的培养也就提 出了新 的 目 1 标
和要 求 。要 实现 2 世 纪 人 才培 养 的 目标 , 不开 教 育 工作 者 的 l 离 努力 。 而我 们 中等 职 业 教 育要 培 养 的是 能 够 适应 现 代 化 建设 的 需 要 , 备一 定 综 合 职业 能 力 的 , 够直 接 参 与生 产 、 具 能 提供 服 务 、 参 与 管理 的应 用 型 人才 。 么 , 那 中职语 文 作 为学 生 学 习 的一 门重 要 基 础学 科 , 在新 的形 势下 , 须探 索 和建 立 新 的教 育模 式 。 必 国家教 育部 颁 布 的 中等 职 业学 校 语 文 教学 大 纲 对其 课 程 性 质 下定 义 的 时候 就 规 定 :语 文 是人 与人 交 流 沟通 必 不 可少 的工 具 , 人类 生 活 中不 可缺 少 的 一部 分 。 文课 程 作 为一 门 公共 基 是 语 础 课 , 单 单 只 是 为 了学 习语 文 基 础 知 识 、 不 掌握 阅读 能力 、 作 写 能力 、 口语 交 际 能 力 , 不 是 为 了 培养 对 文 学作 品 的欣 赏 力 . 也 更 重 要 的是 在语 文 的学 习 中 , 掌握 学 习 方 法 , 学会 自学 和恰 当的 运 用 ; 语 文学 习 中 , 够体 会 到 语 言 的魅 力 , 会 积 累和 感 情 , 在 能 学 从 而 形成 良好 的审 美 情 趣 , 养健 全 的 人格 , 培 为职 业 生 涯 的发 展 打 下 坚实 的 基础 。 在这 种 新形 势 下 , 统 的教 学 观 念 不再 适 合 学生 的发 展 . 传 我 们 必须 努 力探 索 和 建 立适 应 新 形势 的教 育模 式 。传 统 的语 文 教 学 主要 以应 付 考 试为 目的 , 堂 大 多采 取 “ 堂灌 ” 课 满 的模 式 。 这 在 样 的 课 堂上 , 学生 只是 单 纯 的 接 受 , 只是 一 个 存 储 器 , 重 扼 杀 严 了学 生 的求 知 欲 和 独立 思 考 能力 。传 统 的语 文 教 学 主要 是 把 文 章分 解 得 “ 离破 碎 ”然后 老师 给 学 生讲 解 字 、 , 分段 落 , 支 , 句 划 总 结 中心 思 想 , 让学 生 记 录 教 师繁 琐 的 讲 义 、 成 的 答 案 。把 学 生 现 都 当成 了 复 印机 器 ,没有 任 何 特色 ,看 不到 学 生 应 有 的活 跃 气 氛 。可 以这 样 说 , 传统 的 语文 教 学扼 杀 了 学生 学 习 的兴趣 。举 个 例子 , 莫泊 桑 的 《 链 》这 篇 文 章在 讲 授 时 , 项 , 传统 的方 式是 , 师 教 在总 结其 中的 主 人公 马蒂 尔德 的性 格 特点 时 会 说 .她 是 一个 爱 慕虚 荣 贪 图享 乐 的 , 有 小 资产 阶级 情 调 的人 。 求 学生 严厉 地 带 要 批判 她 , 却从 未 想 到 , 实 , 马 蒂尔 德 身上 也 有她 的 闪光 点 。 其 在 她 懂得 借 别人 东 西 一定 要 还 , 怕 借 债都 要 还 , 懂得 人 要 面 对 现 哪 她 实, 当她 丢失 了朋 友 的项 链 后 , 借 了大 量 债 务 后 . 又 她并 没有 自 暴 自弃 , 她选 择 了 勇敢 地 面对 现 实 , 接受 现 实 。 这些 , 传 统 的 而 在 讲授 过程 中 , 往被 我 们 忽略 。 往 现代教育要求 “ 以人 为本 , 向现 代 化 , 向 世 界 , 向未 面 面 面 来” 。语 文作 为 中职学 生 必 须 学 习 的一 门重要 基 础 学科 . 是职 业 教育 各 学科 和 专业 学 习 的基 础 。 明确 了这个 前 提之 下 , 在 我们 要 更新 人 才培 养 理念 和 现代 教 育教 学 方法 。 不但 授 学生 以“ ”更 鱼 , 注 重 授 之 以 “ ”也 就 是 既传 授 学 生 知 识 , 交 给 学 生 学 习 方 渔 ,浅探 1世 教
王 硕 ( 水市 高级技 工学校 , 衡 河北 衡 水
摘 要 : 1 纪 中等职 业 教 育 对 于人 才 的培 养 提 出 了新 的 目 2 世 标和 要 求 。语 文作 为 中等 职 业 学校 学 生 学 习的 一 门重 要 基 础 学 科 , 新 的 形 势下 , 须探 索和 建立 新 的教 育模 式 。 在 必 关 键 词 : 文教 学 ; 育模 式 ; 语 教 实践 ; 极性 积 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