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的产业发展模式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莞的产业发展模式
2000年以来东莞的城区建设进一步推进,写字楼、大厦、商业街、大型商业购物中心、经济园区、高级的商品房犹如雨后春笋一般建起。

市政府由原来商业发展较早的莞城搬迁到南城;面积广大集聚了城市的图书馆、博物馆、科技、歌剧院、市政府的中心广场在原来的大片山头荒地上动工。

代表东莞现代化新型教育的阳光中心小学连着东莞高级中学(东莞市五大高中之一,现已搬迁)与幼儿园就依傍在中心广场的一侧,大型商业购物中心在住宅小区环绕的附近建起。

在市中心居民看来,生活变得更加便利、服务更齐全、生活水平大幅上升,与国际接轨程度更高;在外来客人看来,东莞的国际化程度更高,现代城市气息更浓厚,功能更齐全,功能分区更明确,具有包容、生态环保、自由开放的现代文明气息。

从过去的观念看来,市政府应该建立在市区发展程度最高的部分,但,在很多情况下都是市政府的建成拉动市政府所在地的发展。

不难理解,市政府办公人群需要消费,必然或多或少带动周边小商业的发展,这是消费市场的拓展;再者,市政府要办公就必然要有便利的交通,就像现在在东莞的南城市中心看到的,新铺设的沥青马路让城区四通八达。

交通对于地区商业的拉动作用不言而喻;除此之外,作为该地区的形象门户,市政府周围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地区美化、绿化也将得到改善。

东莞选择把市政府搬到原来的一片荒地上,由现在的南城商业发展程度,市中心周围居民的生活水平来说绝对不是错误的选择,从这个决定,可以看出东莞进一步现代化,城市化,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名城的决心。

莞城地区聚集了东莞历史悠久别具特色的民居建筑,发展完善的商业圈,与聚集了学校、门诊医院、文化活动馆、小商铺的功能齐全的住宅区,因而再在莞城大开阔斧地建设新城,显然不可能;而当时就在莞城附近但发展程度稍逊,又余有足够空地与改善升级空间的南城便是东莞建设现代化新城的理想地带,就像在白纸上作画总要容易些,建设南城更没有后顾之忧。

看到现在的东莞也许很难想象东莞的过去是一个面积不大,几乎没有商业与工业基础的农业小县。

因为东莞就像珠三角的很多城市一样是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与国家高度重视的发展战略下飞速发展起来的。

用20年,东莞走完了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用100年,日本、韩国用40年完成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建设之路。

与广州不同的是,广州自古以来就是历朝历代重要的通商口岸,具有悠久的商贸历史,到改革开放前,广州就具有重工业的基础,可以说在整个华南地区具有重要的地位;其次,东莞与前身是小渔村的深圳不同的是,深圳毗邻香港,以距离近则发展程度相似的经济原则来看,在改革开放前中国一穷二白的情况下,深圳是国家重大的战略核心,深圳的兴旺繁荣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旺繁荣。

因而东莞自然不能与具有极高的国家战略地位的深圳相比。

作为一个小农县,改革开放前的东莞在农业发展上也算自给自足,这自然得益于东莞的地理条件。

东莞位于罗浮山断裂带南部边缘的北东向博罗大断裂南西部、东莞断凹盆地中。

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地貌以丘陵台地、冲积平原为主。

东南部也就是现在的谢岗、樟木头以东南一带镇区多山,尤以东部为最,山体庞大,分割强烈,集中成片,起伏较大,海拔多在200~600米,坡度30℃左右,银瓶嘴山主峰高898.2米是东莞市最高山峰;中南部即现在的大岭山、大朗、寮步常平一带低山丘陵成片,为丘陵台地区;东北部也就是桥头、企石、石排、石碣、横沥这些镇区接近东江河滨,陆地和河谷平原分布其中,海拔30~80米之间,坡度小,地势起伏和缓,为易于积水的埔田区;西北部是东江冲积而成的三角洲平原现称水乡,为望牛墩、道窖、中堂、洪梅、麻涌五镇,是地势低平、水网纵横的围田区;西南部即虎门、长安、沙田一带是滨临珠江口的江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而低陷,是受潮汐影响较大的沙咸田地区。

除此之外,东莞境内除东江之外,又有石马河、寒溪水这两条主要河流,可谓水资源充足。

加之,东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长夏无冬,年平均气温20摄氏度左右,日照
充足,雨量充沛,温差振幅小,季风明显,极利于水稻,荔枝,香蕉,甘蔗等农作物的生产。

虽然,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分布的土壤都是含铝、铁较多,有机质少,酸性重的红土壤,但在当时广大地区施用农业肥,增加土壤有机质的情况下,土壤种植的农作物也能得到良好的收成。

因而,在整个东莞的山区,丘陵,浦田一带,即在大岭山、石龙、茶山、横沥、桥头、企石、常平、东坑、大朗因为土壤与气候适宜都有荔枝树的栽种,尤以茶山和石龙的栽种历史较早,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

因而,在改革开放后,政府在农业的改革与商业化过程中注重果园经济的发展,成立水果发展公司也就不足为怪了。

然而,由于东莞的工业产业不断发展,土地资源紧张,荔枝种植面积大幅减少,加之荔枝产量受天气影响较大,果农通过荔枝种植收入不多,自2000年以来,荔枝种植在东莞经济发展中所占的地位下滑,这也是东莞农业发展的缩影,东莞现在已从原来的农产品输出地变为输入地。

往西在大岭山、大朗、寮步交界一带一度以莞香出名,莞香由人力挑到香港再出口到东南亚,这也是香港名字的由来。

在建国后的社会主义改造,人民大炼铁的运动中,莞香几乎悉数被砍光。

沙田、长安由于位于临海的沙咸田地区,适合种植一种水草,也就是东莞得以命名的莞草,并且也以莞席编制,买卖出名。

虎门、沙田这两个直接临海地区发展起出海打鱼的渔业。

而在水乡一带的地区,则偏重发展渔场养殖,甘蔗与香蕉种植。

在1950年后到1979年的时间段中,东莞各镇基本以社队为单位发展农业,每村拥有公有的猪禽养殖场和鱼场,果树种植园。

社队办起农副业如:运输、修理、药材采集、农副产品初步加工生产的手工作坊式工业,1970年饥荒过去之后,农业劳动力得到解放,农机具、粮油加工、建材、编织、服装等社队企业的发展又得到国家政策鼓励。

人民公社建立后,农业耕作引入了小型的农业耕作机械,这就是所谓的农业工业化,但各地社员的耕作仍以牛耕为主。

总体说来,东莞在改革开放前的工业发展就是集体所有制工业的发展,目的是满足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需,其发展程度并没有因为其方便的海上交通而高出其他县区,因为当时对外贸易并没有在中国发展起来。

历朝以来,东莞并不是商业农业重地。

夏朝时,东莞属南交地。

春秋战国时,东莞属百越之地。

前214年,秦始皇并岭南,东莞属南海郡番禺县地。

东汉顺帝分番禺设立增城县,东莞于当时增城治下。

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东莞立县,初名宝安。

唐朝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更名东莞,县治置于涌(今莞城街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东莞县属东江行政区管辖。

1952年又属粤中行政区。

1956年属惠阳专区。

1985年东莞县经国务院批准列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区,同年9月撤县建市(县级市)。

1988年1月升格为地级市。

然而,早在1985年前,东莞就抢得改革开放的先机。

前面提及,东莞与深圳和广州不一样,东莞的国家战略地位没有深圳广州高,原来的发展基础较薄弱,因而在东莞实行改革没有后顾之忧,改革也变得更为大胆。

当时正值香港进行制造业转移的时期,而东莞是著名的侨乡,东莞与香港间又由于虎门港口的水路连接,交通显得格外便利,因而东莞便成为最早的香港制造业承接地。

此外,在国内缺乏消费市场的情况下,工业产品的对外输出成为必然,因而沿海又是东莞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1979年到1984年,依靠资金、技术要求低,只需付出劳动力和土地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三来一补”产业,开始了当地的现代化工业发展,引入了一批的现代工业设备和技术,积累了企业管理经验和资本,为东莞后来乡镇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且给东莞当地人提供了就业机会,激发了当地农民创业的欲望。

与此同时,农业生产也逐步走向商品化,表现为农业产品的加工工业发展规模增大,农业产品的市场化,大型农产业的私有化。

在1984年到1992年,有了早期“三来一补”企业的经验积累与政策支持,东莞的乡镇企业在各镇区零零星星地建立起来,其中很多都是当地人建立的食品加工等加工贸易型企业还有通过村级政府集资、村民持股的村级工业,这
为东莞形成产业链和吸引外资企业鉴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东莞在这些年间开始推进城市和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桥和公路的建设。

在桥梁公路建设中,东莞通过收费站收费来收回资本,使东莞的公路密度大大提高。

此时,东莞的工业发展已经吸引了大批外来打工人员,这给东莞经济发展带来不一样的面貌,输入劳动力的同时,扩大了消费市场,增加了市场活力,同时与东莞的当地人共享了东莞的城市资源。

1984年时,东莞只有一公里水泥公路,而到1995年,东莞的公路密度已达92.9公里,比全国平均水平11.6高出很多。

由于公路的修建,东莞对外资的吸引力增强。

直到现在,东莞的公路铁路交通网还在不断完善。

形成6条主干公路,与13条联网公路的以东莞城区为中心的蜘蛛网状的公路,保证东莞城区到镇街有直达的高速公路,镇与镇之间有穿梭的高速公路,城区内部的公路网更是四通八达,东莞市与周边城市、区、县间特别是广州和深圳间有广深高速,莞深高速,广深珠高速,广深港高铁的连接。

到2000年,东莞城区内与镇内,镇间的公汽交通网建设完成,东莞的基本城市建设才算完成。

在交通便利上,虎门港口发挥着重要作用,虎门港口能承载千吨巨轮,使东莞发展对外加工贸易业,制造业成为可能。

到1992年后,东莞已经有能力引入境外及香港台湾的资金吸引国际大企业,公司的驻扎。

香港台湾及国外制造业,技术创新产业的引入,促使东莞各镇发挥自身的产业优势,发展玩具,服装,五金、电子信息,电气机械,通讯制造业,不同的镇区有不同的特色制造业,逐步完善产业链。

此时,企业的股东已经不限于东莞的本地人和村组织了,相反,早期来莞建设打工的外地民工、知识分子或外来商人积极在东莞建立企业,而东莞本地人的部分企业因为技术设备落后而遭到淘汰,本地人更倾向于利用大量外来人口带来的消费力发展商业,或利用自己所有的土地发展房屋店铺地块出租。

工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城市现代化,这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更健全的医疗养老福利保障。

城市的建设往集约化发展,住宅区附近建立商业街和大型商业购物中心,大型商业品牌集中分布;镇区分布着功能偏向不同的工业园区。

比如松山湖工业园偏重生态保护,光电产品生产,高新创新产业开发和会展等服务业发展,而沙田工业区则偏重环境工业,石化工程,港口工业的发展。

这是一个因地制宜的分布方法,松山湖因为其幽美的生态环境为吸引高新技术企业落户提供优厚的条件;而沙田毗邻狮子洋,拥有原材料运输便利的港口镇区优势。

2000年后,东莞必然要向着生态,高新技术,文化创意,服务金融业、城市功能完善发展。

工业的建立需要技术、原材料、土地、资本、劳动力与技术人员、消费市场这些元素的支持。

东莞工业发展的初期,拥有的只有土地,劳动力因素,因而“三来一补”企业是东莞抢先发展工业的唯一选择,对外贸易也成为必然;通过早期的企业发展,东莞积累了资本和技术经验,但这种技术的自主创新比例不高,因而东莞能发展起技术要求不高的加工贸易和服装、五金等制造业。

资金的进一步积累才能带动科研技术发展,高新的光电,电子通讯,电气机械产业才能得以发展。

东莞至此的制造业发展过程,就是工业元素不断齐全的过程。

有些观点认为,东莞的发展似乎走了弯路,然而,从最早的工业化国家英国看来,这个发展道路是必由之路。

英国最初的工业化也是从棉织业开始,这不仅因为棉织业历史悠久,根本上是因为棉织业悠久的发展史为工业发展提供技术经验,并且棉织业本来就具有相当的规模,资本,在者消费市场广大。

综观亚洲现在产业发展较先进的国家如韩国、日本,产业发展都是由制造业走过来的,产业由粗放到集约。

总的说来,东莞是在全球经济调整,西方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大背景下,抓住机遇积极引入外资与技术,聚集来自全国的资源发展外向型经济,并通过政策的一步步调控,不断完善自身建设与进行产业更新换代,逐步凑起产业发展要素而建立起产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