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博弈论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中的博弈论
1.买水的困境
我们寝室七个人,有一台学校免费提供的饮水机。

一桶水八块钱,在宿舍楼下可以直接买到。

但是在买水制度的安排上,却遇到了许多困难。

首先想到的办法是轮流购买。

但问题至少有三个:一、每个人对水的消费量并不相同,这种平摊的方法可能不会得到喝水较少的同学的支持;二、七个人轮流一次的周期很长,到最后很可能会出现一部分人比另一部分人多买一桶水的情形,在公平性上存在争议(虽然一桶水的花费并不高);三、节假日期间,有些同学回家,可能会影响轮流购买的实行。

另一个办法是每人定期出资,设立一个买水基金。

除了上面的第一个问题外,还可能存在下面的问题:一、资金如何妥善管理和使用的问题;二、谁把水从一楼搬上来的问题(比较费力)。

因为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以上的方法均未有效实行,所以寝室经常发生水荒。

这个问题与公共物品的提供困境类似,但又存在一些特有的问题。

到最后可能演化成一个智猪博弈:对喝水比较看重的人去买水——事实近似于此——但这并不是长久之计。

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分析一下。

当然,同学友情、兄弟义气等约束行为的因素并未考虑在内,只是在纯粹经济人的假设下给出问题。

2.还钱问题
俗话说,“欠钱的是大爷”,以至于现在出现了专门替人讨债的职业。

下面是个真实的例子。

A和B都从我这里借走200元钱,并且他们都向我承诺:只要另一个人还钱,自己也还钱。

但是他们背地里结成了“还钱联盟”。

即,A和B相互约定,谁也不会主动还钱。

这个“联盟”是稳定的吗?我如何才能要回我的400元钱?
欢迎大家各抒己见。

3.澡堂里的智猪博弈
如果有一只猪去踩踏板,另一只猪就有机会抢先吃到另一边落下的食物
博弈理论(game theroy)是现代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它所研究的是人们的决策选择以及相应的均衡问题。

举一个经典的博弈案例有助于我们了解什么是博弈,这就是著名的"智猪博弈"。

这个例子讲的是:猪圈里有两头猪,一头大猪,一头小猪。

猪圈的一边有个踏板,每踩一下踏板,在远离踏板的猪圈的另一边的投食口就会落下少量的食物。

如果有一只猪去踩踏板,另一只猪就有机会抢先吃到另一边落下的食物。

当小猪踩动踏板时,大猪会在小猪跑到食槽之前吃光所有的食物;若是大猪踩动了踏板,则还有机会在小猪吃完落下的食物之前跑到食槽,争吃一点残羹。

现在问:"两只猪各会采取什么策略?"答案是:小猪将舒舒服服地等在食槽边,而大猪则为一点残羹不知疲倦地奔忙于踏板和食槽之间。

这个博弈结果被经济学家们用来解释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现象,其中也包括本人在北航澡堂里所遇到的那次经历。

上个星期天我在澡堂里当了一次大猪。

那时我们第一批冲进了澡堂,结果发现水管里的水还没有放尽。

谁先踩踏板,谁就会溅一身的凉水;如果大家都不先踩踏板,显然就都洗不成澡。

但如果一部分人先踩踏
板,另一部分人就可以…… 于是满浴室的人们就象"智猪"那样博弈了起来。

博弈的结果是:大家都不去踩那踏板,而是看着一个"大猪"--笔者本人,在那里傻乎乎地淋着冷水。

一个淋浴器的放水速度实在太慢了,冰凉的水流没完没了地溅在身上,冻得龇牙咧嘴的我环顾了一下四周才惊异地发现,大家都瑟瑟的站在那里,不时地抬头看着我头顶那喷涌的淋浴。

我这才明白原来他们是在等我一个人把冷水排净!这下我真的僵硬了,随后的冰冷感觉可以用"悲壮"来形容。

我要感谢后来走进浴室的另一位"大猪"帮我放水,缓解并缩短了我的苦难,也使这些"小猪"们欢快的洗上了热水澡。

4.占座游戏
昨天晚上又听了一遍《大学自习室》,于是想到了上自习占位也是一种搏弈。

自习座位对于学生来说是稀缺资源,但是获得资源又不需要任何代价,才会导致这种资源使用效率低下的现象。

占座是不是一种零和搏弈呢?
如果大家都选择占座是不是达到了纳什均衡呢?
另外,欢迎来讨论,其实很多同学也不喜欢占座,因为他们也可能成为“占座”的受害者。

我也见过有人把占座的书推到一边,占座者来了后只得走人的现象。

那么,为什么学生很少用这种方式打破这种现象呢?如果资源进一步稀缺的话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5.去还是不去?---老师和学生的博弈以及学生之间的博弈
时值冬天,寒风凛冽,实在不高兴晚上出门,可是周二晚上有三节的毛概邓论课,说实在,这课真的很无聊,去了是不会听课的,只是自习,看看英语单词或者报纸之类,而由于是多媒体教室,喇叭声音极大,不管是教室的哪一个角落都逃不过,可以说即使自己看书效率也是不高的,因此打算不去。

但是如果去上课的同学很少,一眼望去很明显的少,那老师就很可能点名,意味着平时成绩会受影响。

因此几乎每个同学心里都会做一番思想斗争,到底去还是不去?今天这次我和好友最后经过思想斗争,决定不去上课。

可是开始上课一会儿后,收到去上课同学的短信,老师发现来的人很少,决定第二节课点名。

于是就急急忙忙赶过去,趁课间时间溜进去,结果发现,教室里又基本坐满了人,老师就说:“既然大家都来,就不点名了,我要看到很多不来再点,那样可以抓到一大片。

这次就不点了,下次再点。

”估计在场后来赶到的同学一定狂郁闷,辛苦来竟然不点。

那么下个星期二要不要去?如果大家又是基本都不去,老师又会点,要是只是个别不去,多你一个也没关系。

问题在于和你一样想法的人多不多。

这是一个老师和学生的博弈以及学生之间的博弈的问题
到底应该怎么选择?可以说去上课是保险选择,不去是有风险的
但是如果能跳过大多数人的思维,还是可以自由选择的阿
6.雇员离职的博弈
雇员离职的博弈
背景:某公司职员在该公司已任职两年,工作表现良好,老板对他的工作也比较满意。

可是最近他向老板递交了辞职书。

我们把雇员离职的动机分为两类:真实动机和虚假动机。

把老板分为重视人才和不重视人才两种类型。

真实动机:包括有更好的工作机会,在该公司有人际危机,对现在的薪水不满意,自己没有受到足够的重
视,私人生活中感情上的原因等等。

虚假动机:包括辞职只是一种冒险的行为(或不理智行为),其真实目的是想达到升职,加薪,看看老板时候否重视自己(或者和同事关系不好,或者自己个人感情上出现危机等)
对于员工:他知道自己离职的真正动机,但是他不知道老板的类型,虽然他对老板有所了解,但是他不知道老板是否把他当人才,会不会挽留他。

对于老板:他知道自己是不是重视人才(是不是把这个雇员当人才),但是他不知道雇员离职的真正动机。

我们可以把上面的情景抽象成一个Bayes博弈
局中人:雇员(Employee),老板(Boss)
类型集:Te={te1,te2},Tb={tb1,tb2} (te1=虚假,te2=真实;tb1 = 不重视,tb2=重视)
行动空间:Ae={ae1, ae2 },A{{ab1, ab2} (ae1¬= 留下,ae2=离开;ab1=不挽留,ab2=挽留)
条件概率:E知道B为tb1的概率为p,为tb2的概率为1-p;B知道E为te1的概率为q,为te2的概率为1-q。

(这个概率可以理解为“自然”告知局中人的,且为共同知识,也可以理解为局中人根据自己具体的类型,对对方类型的判断,由于两事件独立,所以在数值上相等)
支付函数如何?各方博弈结果如何?
7.饮酒博弈:中华酒文化的深层解读
饮酒博弈:中华酒文化的深层解读蒲勇健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2006年3月24日的《重庆晨报》刊出一则消息:重庆某歌城的业务经理因过度饮酒导致酒精中毒而身亡。

该报道使我陷入深深的思考:国人在社会经济交往中为何如此滥酒不已。

饮酒,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但做生意要滥酒,人际交流要饮酒,喝酒成了人们交往中,特别是政治经济交往中不可缺少的“润滑剂”,这一现象可能只在国人这里才可见到。

朋友说在美国做百万元的生意通常只需要喝杯咖啡就能成事,而在我们这里必须要喝许多次酒,事实上喝了酒还不一定成事呢!当然,饮酒的民族并非我中华一国,俄罗斯人也善饮酒,但他们与吾等不同的是,俄罗斯人喝酒多半是自斟自饮,或三朋好友聚会畅饮,图个痛快!并非做生意一定要喝酒才成!但是,我们放眼看去,也注意到海外也有做生意要喝酒之习性中人。

除了台湾地区、香港特区,还有东南亚诸国,谈交易必喝酒,经常还是喝高度烈酒的现象也并非鲜见。

从经济学的角度思考,似乎这种现象是匪夷所思的。

可是,做一场生意大家都滥酒,弄得个滥醉如泥,大家都伤身子,似乎都是输家,这与经济学的理性人假定可是背道而驰的啊!我们都知道过度饮酒伤身体,而我们在交往中又常常过度滥酒,结果伤了身体,这又是为何呢?本人喜从经济分析的角度思考生活中的诸多现象,而中华文化中的过度滥酒现象早已被笔者纳入思考范围之中。

2006年3月24日《重庆晨报》上的报道,又进一步促发笔者作出分析,且有所收获。

下面就听笔者慢慢道来。

正如上面已提到的那样,在人际交往中过度滥酒似乎已成为我中华文化中独有的现象,而同有如此癖好的东南亚诸国及港台地区,也皆属儒家文化圈之内。

香港经一百年英殖民,文化上更接近不列颠文化,故滥酒现象相比之下较为收敛。

但凡与东南亚诸国人群交往过从较多的人都知道,这些地方的人也与吾等相近,一谈事儿几乎就要喝酒,特别是泰国、印尼诸国,如此行径并不落后于吾等。

所以,我们可将人际交往中的酒文化视为儒家文化圈中的一大主流特征,因为这些地区正好就是儒家文化圈之所在。

日本自明治维新后早已脱亚入欧,西风压过东风,所遵奉的已不再是儒家学说,但恰如香港一样,儒家文化的影子并非完全消失,酒文化也仍可不时见到。

下面,我就要用儒家文化作为一种基本的假定来解读我大中华的酒文化,并在坚守经济学理性人假定基础上运用博弈论工具给这种酒文化建立一种均衡,指出酒文化实际上是儒家文化氛围中的一种经济行为。

人们喜欢喝酒,必定是饮酒能给人们带来一定的满足,用经济学语言讲就是效用。

这是当然的,因为适量饮酒的确会给许多人带来生理上的满足(但不是所有人都如此,因为也有许多人是滴酒不沾的)。

但是,在人际交往中过度滥酒,一醉方休,可能就不能用如此简单的道理去解释的了。

醉酒解愁,似乎醉酒也有正效用,但事实上并非一概而论的。

许多人因业务上的需要而过度饮酒,并非为解愁而为。

所以,人际交往中的过度饮酒,必定还有除饮酒能带来生理上快感之外的其它收益,否则就是违反理性人假定的。

现在的问题是,这种收益又是什么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