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网络理论的概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网络理论的概述
社会网络理论发端于20世纪30年代,成熟于20世纪7O年代,是一种新的社会学研究范式。
从3O年代到60年代,“社会结构”的概念从心理学、社会计量学、社会学、人类学、数学、统计学、概率论等不同的领域不断深化,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结构研究范式。
社会网络理论到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研究领域。
社会网络的概念最早是在英国著名人类学家R·布朗对结构的关注中提出来的。
布朗所探讨的网络概念聚焦于文化是如何规定有界群体(如部落、乡村等)内部成员的行为,他的研究比较简单,实际的人际交往行为要复杂得多。
较成熟的社会网络的定义是Wellman于1988年提出的“社会网络是由某些个体间的社会关系构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即把“网络”视为是联结行动者(actor)的一系列社会联系(social ties)或社会关系(social relations),它们相对稳定的模式构成社会结构(SO—cial structure)o随着应用范围的不断拓展,社会网络的概念已超越了人际关系的范畴,网络的行动者(actor)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合单位,如家庭、部门、组织。
社会网络与企业知识、信息等资源的获取紧密相关。
网络成员有差别占有各种稀缺性资源,关系的数量、方向、密度、力量和行动者在网络中的位置等因素,影响资源流动的方式和效率。
[编辑]
社会网络理论的主要内容
根据分析的着眼点不同,社会网络理论有两大分析要素:关系要素和结构要素。
关系要素关注行动者之间的社会性粘着关系,通过社会联结的密度、强度、对称性、规模等来说明特定的行为和过程。
结构要素则关注网络参与者在网络中所处的位置,讨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动者和第三方之间的关系所折射出来的社会结构,以及这种结构的形成和演进模式。
这两类要素都对知识和信息的流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具体来说,强弱联结、社会资本、结构空洞是社会网络理论三大核心理论。
1.联结的强度:强联结与弱联结
社会网络的节点依赖联结产生联系,联结是网络分析的最基本分析单位。
1973年Granovetter在《美国社会学杂志》上发表的《弱关系的力量》一文最先提出联结强度的概念。
他将联结分为强弱联结两种(StrongTie,WeakTie),从互动的频率、感情力量、亲密程度和互惠交换四个维度来进行区分。
强联结和弱联结在知识和信息的传递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强关系是在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身份、收入水平等社会经济特征相似的个体之间发展起来的,而弱关系则是在社会经济特征不同的个体之间发展起来的。
群体内部相似性较高的个体所了解的事物、事件经常是相同的,所以通过强关系获得的资源常是冗余的。
而弱关系是在群体之间发生的,跨越了不同的信息源,能够充当信息桥的作用,将其他群体的信息、资源带给本不属于该群体的某个个体。
弱联结是获取无冗余的新知识的重要通道,但是,资源不一定总能在弱联结中获取,强联结往往是个人与外界发生联系的基础与出发点。
网络中经常发生的知识的流通往往发生于强联结之间。
强联结包含着某种信任、合作与稳定,而且较易获得,能传递高质量的、复杂的或隐性的知识(hansen)。
过于封闭的强联结将限制新知识的输入,禁止对已有网络外部新信息的搜索,使拥有相似知识和技能的行动者局限在自己的小圈子当中。
2.社会资本理论
法国社会学家Bourdieu首先提出的“社会资本”概念。
其后Coleman认为社会资本指个人所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财产[ 。
它们由构成社会结构的要素组成,主要存在于社会团体和社会关系网之中。
个人参加的社会团体越多,其社会资本越雄厚;个人的社会网络规模越大、异质性越强,其社会资本越丰富;社会资本越多,摄取资源的能力越强。
不仅个人具有社会资本,企业也有“企业社会资本”,通过联结摄取稀缺资源的能力就是企业的社会资本[ 。
由于社会资本代表了一个组织或个体的社会关系,因此,在一个网络中,一个组织或个体的社会资本数量决定了其在网络结构中的地位。
3.结构洞理论
美国学者Burr在1992年提出了结构洞的概念。
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其社会网络均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网络中的任何主体与其他主体都发生联系,不存在关系间断现象,从整个网络来看就是“无洞”结构。
这种形式只有在小群体中才会存在。
二是社会网络中的某个或某些个体与有些个体发生直接联系,但与其他个体不发生直接联系,无直接联系或关系中断的现象,从网络整体来看好像网络结构中出现了洞穴,因而称作“结构洞”。
可以看出,Burr的结构洞观点是与Granovetter关于联结强弱重要性的假设有很强的渊源,结构洞之内填充的是弱联结,因而Burr的观点可以看作是Granovetter观点的进一步发展、深化与系统化。
另外,结构洞与社会资本有关。
Burr认为社会资本伴随行动主体的中介机会而产生。
主体拥有的结构洞越多,具有的社会资本越多。
[编辑]
社会网络理论案例分析
[编辑]
案例一: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知识链中的知识活动分析[1]
目前对于知识链上流程的认识国内外并不统一,但是知识获取、知识传递和共享、知识创新无疑是知识链上不可或缺的环节。
知识活动发生在社会关系网络中,必然会受到社会网络特性的制约和影响。
1.基于社会网络的知识获取
运用知识创造价值首先要获取知识。
知识获取,指知识活动的主体从周边环境中寻找知识来源,以获得所需要的知识或信息的过程。
在一个组织内,各行为主体(组织成员)因各种原因频繁接触,其组成的关联网络是知识获取的主要来源。
Granovetter关于弱联结力度的阐述提供了分析知识获取的一个新思路。
由于强联结是在社会经济特征相似的个体之问发展起来的,相似度高的个体所了解的事物和社会经历在很大程度上相同,因此在强联结维系的同质群体内部,知识以固有形态存在,个体难以获得新的知识。
弱联结所联系的是两个社会经济特征不同的个体,它们嵌入在不同的社会网络中,拥有异质的信息源。
作为群体之间的联结,弱联结可以跨越不同的信息源,起到沟通和连接网络中异质群体(如不同职能部门)的桥梁作用。
弱联结的存在降低了获取知识的难度和成本,使人们可能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于核心任务。
个体获取知识的活动受到对他人技能的识别、路径的长度和潜在成本的影响。
在个人与他可接触到的一系列联系人所组成的社会网络中,行为主体首先要知道谁拥有自己需要的知识技能,并对其掌握程度有一个主观评估,才能开始向潜在的目标搜寻、索取所需要的知识。
根据认知心理学理论,行为主体为了达到一个既定的目标,总是倾向于采取那些路径最短、能耗最低的方法。
联系人能否及时将信息提供和传达是影响搜寻决策的一个因素。
潜在成本则表现为尊重、信任和基于互惠原则产生的将来要尽的义务。
Cross和Borgatti通过问卷调
查和回归分析,得出了成本会影响向某个联系人搜索信息频率的结论。
在企业内部找到拥有知识的专家便意味着获得解决问题的专业知识,企业有必要建立知识地图,构建知识库,缩短知识搜寻和获取的周期,保证知识链下一个环节的输入。
嵌人在社会网络中的知识搜寻具有路径依赖和自锁效应。
人们在遇到新问题需要解决时,总是首先考虑自己的以往经历中是否有解决类似问题的经验;如果没有,则搜索网络中其他成员中是否有类似经历和经验;若两者都没有,人们才会进行逻辑思考(Loasby,1999)。
上一次向某人寻求帮助的结果(如获得的信息是否准确快速)又会影响下一次的搜寻决策。
因此知识搜寻的范围受限于先前的经验累积,搜寻者按一定的惯性选择相似网络进行发展,使搜索最终限于有限的几个节点之间。
个体在社会网络结构中的位置,决定个体对资源的获取能力及其对其他个体的影响。
企业也可以视为网络中的节点,对于企业整体而言,弱联结带来的新知识有利于企业迅速掌握新技术,获得更多商机,拓展合作关系,从而提高竞争优势。
有两种重要的网络位置会给企业层面的知识获取带来便利:
a.处在结构空洞位置的企业具有信息优势。
Butt认为,一个网络中最有可能给组织带来竞争优势的位置,位于横跨了关系稠密地带之间的结构空洞上。
占据了结构空洞的企业,能将两个关系稠密地带联结起来,有机会接触到两种异质的信息流,获得无冗余信息;同时作为信息流动的必经节点,具有相对控制优势。
因此能发现网络中的结构空洞,并充分利用它的企业可能从丰富的信息源中获得更多知识。
b.网络中的核心企业具有的资源优势。
核心企业往往掌握大量网络成员生存的必要资源,如核心技术、品牌资源、大规圃模的制造能力,并且难以替代;其它成员对核心企业高度依赖,使核心企业被看作期望的潜在合作者,能够参与一系列的重要联结,从而在网络中所占据战略性位置。
核心企业因为拥有较多的联结关系和社会资本,对于网络中的资源流动具有支配权,能够更快地获得各方面的知识和技术支持。
2.社会网络关系、结构对知识的传递和共事的影响
知识在知识链中的流动形成知识流。
不同的社会网络关系,适合传递的知识类型往往是不同的。
目前对于知识类型的划分,最权威的有两种:一是经合组织(OECD,Organization of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将“知识”归纳为四种类型:事实知识(Know—what)、原理知识(Know—why)、技能知识(Know—how)和人力知识(Know—who)Els]。
另一种是在此基础上,Nonaka进一步将知识划分为两大类别: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explicitknowledge)是可以表达的,有物质载体的,可确知的。
在OECD 对于知识的四类划分中,事实知识和原理知识基本属于显性知识。
隐性知识(tadt knowledge)往往是个人或组织经过长期积累而拥有的知识,通常不易用言语文字表达,传播起来非常困难。
隐性知识所对应的是0ECD分类中的技能知识和人力知识。
弱联结有利于简单信息的传递,促进事实知识的分享。
在过去,如果缺乏面对面的交流,社会网络就很难跨越空间的距离得以构建。
IT技术的发展给人们提供了新的互动环境和交流空间,使现实人际交往逐步向网络世界延伸。
个人具有了更多的弱联结关系,于是弱联结在显性知识传递和扩散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例如在技术迅速革新的IT行业,IT工作者就非常依赖网络资源了解Web技术的发展动态,通过邮件、新闻组、行业杂志,供应商网站,准确、高效地获得最新发布的行业信息。
当组织间具有较强的社会联结、信任关系和具有相同的价值和规范时,组织间的知识传递会更有效率。
强联结能够有效促进技能知识和隐性知识的传递和共享。
a.强联结维系着人与人之间的亲近接触,空间距离的接近有利于隐性知识的流动。
隐性知识是蕴藏在人的头脑中,与个人的观念、洞察力和经验等联系在一起,难以通过正式的
信息渠道远程传播。
人们只能通过亲自参与,观察或实际应用,在“干中学”、“用中学”,共享隐性知识。
近年来实践社群(Cornmunity of Practice,CoPs)作为一种非正式组织,在组织学习和知识共享方面的积极作用日益引起知识管理领域学者的关注。
实践杜群指一群人基于共同的兴趣和主题聚集在一起,相互学习,分享实践经验,寻求新方法。
实践社群是由频繁联络或亲密接触的人群组成的,这些人互相了解,社群中布满强联结。
在实践社群开展的各项讨论、交流等活动中,人们把从不同渠道所获得的事实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从而将事实知识有效地内化为个人的经验和技能。
众多研究都表明,不仅仅实践社群,其他非正式的社会关系网络(如科学共同体、技术共同体、客户关系网络、个人关系网络、学术交流网站等)对隐性知识的传递和共享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b.强联结能增加社会资本,促进隐性知识的分享和扩散。
强联结反映了强烈的、充满感情的和长期的、累积性的相互联系。
行动者之间的信任和了解,增加了行动者互相交换意见的意愿和达成共识的可能性。
在此过程中,成员间的相互信任进一步增进,从而在网络成员之间建立起长期、稳定、互惠的知识协作、知识交流关系。
除了企业内员工之间的相互信任、各部门之间的合作程度外,企业的社会资本还包括企业与客户、供应商、竞争对手、咨询机构等之间的商业网络,企业获得知识来源的信息网络等。
社会资本的增加,将大大降低交易成本和不确定性,加速信息和知识等资源的流动,尤其是隐性知识的传递。
3.社会网络推动知识创新
为了保持持续的、难以模仿的竞争优势,企业还需利用已有的知识来创造一些新知识。
日本学者Nonaka提出了“群体知识创新理论”,认为知识创新过程由两种类型知识在个人和组织之间的四种相互作用所构成:a.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称之为社会化,社会化通常从建立一个交互作用的“场”(Ba)开始,这个场有助于成员共享经验和思维模式;b.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称之为外部化,外部化可通过有意义的“对话或收集反映”来触发,适当的隐语和类比常有助于成员将难以交流的隐性知识清楚地阐述出来;c.从明晰知识到明晰知识,称之为融合化,融合化由企业中不同部门的知识“网络化”而触发;d.从明晰知识到隐性知识,称之为内部化,内部化由“干中学”触发。
通过知识的四种相互作用,企业中的不同个体知识在模仿、交换和组合过程中得以创造出新知识,并在群体内传播,使之最终体现为产品、服务和系统中的能力。
Nonaka的理论强调的是知识创新机制的形式,即知识创新是不同类型知识之间的互相转化,却忽略了知识创新活动主体——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从动态过程上看,知识创新是个体的知识创造和知识在组织中的传递的有机结合。
知识首先在个体的大脑中产生,然后在脑与脑之间传递,从而形成更大量更综合更成门类的知识。
一定数量以上的知识必须通过多人的努力才能实现创新。
在人与人的社会互动过程中,知识创新时有发生。
维系在社会网络中的成员所拥有的知识资源既有交集,又有互补。
他们有着相近的生活、教育或工作经历,有相互理解和信任的基础,既有共同的背景知识、语境知识,也有不同的视角知识、体验和认知特性,甚至存在偏见和冲突。
在交往理性的支撑下,各个成员都会运用其他成员的经验、知识资源,同时也会向其他成员奉献各自的经验和知识。
网络中容纳的不同个性、观点、理念是输入,通过知识的搜寻、传递、共享,这些不同的人类思想和智慧或发生冲突,或达成共识,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升华和超越,最终产生了知识链的输出——创造出来的新知识。
在一个联系紧密的社会网络中,由于社会互动频繁,知识的流动和溢出加速,知识获取的成本降低,知识创新的效率无疑会有所提高。
但这并不意味着结构松散的网络,知识创新就不会发生。
一个联系松散的网络则由于含有大量的结构洞,提供了多样化的资源优势。
占据结构洞位置的行动者在知识获取上占有优势,有益于将异质知识加以综合,实现知识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