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脾胃论治慢性咽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脾胃论治慢性咽炎

代长青

(洁河市中心医院,河南洁河462000)

河南中医2012年6月第32卷第6期,p719~720

悛性咽炎是耳鼻喉科常见病、多发病,往往迁延不愈,给患者带来压力。慢性咽炎分为慢性单纯性咽炎、肥厚性咽炎、干燥性或萎缩性咽炎。临床表现为咽部的不适,如咽干、咽痛、灼热、发痒、异物感等。由于咽部不适,咽后壁常有黏稠分泌物附着,部分患者往往有清嗓动作,晨起易干呕。西医在治疗本病中并无优势。笔者在工作当中采用单纯中药辨证治疗,收效显著,现报适如下。

1病因病机

慢性咽炎属中医“虚火喉痹”范畴,多数医家认为其病因病机以肺肾-万损,津液不足,虚火上炎,循经上蒸,熏蒸咽喉为多见。也与职业因素有关,如长期受化学气体、粉尘等刺激,嗜食辛辣之物、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也是造成虚火喉痹的病因之一。临床治疗中多从肺肾阴虚、肾阴不足入手,采用滋阴降火之原则来遣方用药。然笔者在实际上作中发现,慢性咽炎与脾胃在生理及病理方而有很大渊源,脾胃与咽喉的生理关系在历代医籍中均有记载。如《素问·玉机真脏论》云:“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素问·阴阳类论》亦云:“咽喉干燥,病在土脾。”《诸病源候论》云:啁喉者,脾胃之候也。”从经络走向来看,足太阴脾经上隔,挟咽,连舌本,散舌下;足阳明胃经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李东垣在其《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中说:“历观诸篇而参考之,则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也。”说明人体脾胃健旺,元气充足,若脾胃受损,元气不足,则诸病皆生。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升胃降,水谷精微才能布散至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以及筋肉皮毛等组织,当然也包括对咽部的濡养。脾胃是后天之本,脾胃功能失健,则津液无以化生。慢性咽炎的一系列症状,诸如咽干、咽痒、疼痛、异物感等,均为咽失濡养所致。临床工作中,针对脾胃致病的机制,从脾胃立论,总结出慢性咽炎的治则以调理脾胃为主。

2分型辨治

2.1脾胃湿热型症见咽干咽痛,口气热臭,院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喛气吞酸,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治以清热利湿。方选平胃散合清胃散加减:石膏30 g,黄连6 g,生地黄15 g,牡丹皮12g,升麻6g,白朮15 g,苍术12 g,厚朴9 g,薏苡仁20 g,陈皮15g,炒麦芽10 g,神曲10 g,甘草6g。胃热伤津、口燥烦渴者加天花粉、麦门冬。方中石膏、黄连清热泻火,除胃中积热,牡丹皮、生地黄清热凉血,白朮、苍术、薏苡仁健脾除湿,厚朴、陈皮理气化湿,炒麦芽、神曲消食份滞,升麻散火解毒,与黄连相伍,使上炎之火得散,内郁之湿得降,并为阳明引经药。全方相配,共具清热利湿,行气和胃之功效,使上攻火热以泻而降,湿浊阻滞以利而除,脾胃复健,胃气和降,气机调畅,则诸症自除。

2. 2脾胃虚弱型症见咽部堵塞、异物感明显,食少便派,而色萎黄,体倦乏力,胸脘闷胀,舌质淡红,苔白,脉细缓。治以益气健脾,化痰利咽。方选参苓白朮散加减,药用:人参10 g,黄芪30 g,白朮15g,茯苓15g,薏苡仁20 g,白扁豆12g,砂仁9g,山药30 g,陈皮15 g,清半夏9g,炙甘草6g。方中以人参、白朮、茯苓、炙甘草四君补脾胃之气,黄民、山药益气健脾,薏苡仁、白扁豆益气健脾并除湿,砂仁芳香醒脾,行气和胃,佐四君促进中州运化,使上下气机通畅。脾虚易生痰,痰流于咽喉则咽部堵塞、异物感明显,方中用陈皮、清半夏理气化痰以达利咽日的。

2. 3胃热阴虚型症见咽干隐痛,烦热干渴,胃脘嘈杂,消谷善饥,口臭,舌红苔黄少津,脉数无力。治以清胃热、滋胃阴,方选玉女煎加味,药用:石膏30 g,熟地黄24 g,麦冬12 g,石斛15g,天花粉15 g,知母12 g,鸟梅15 g,山豆根6g,射干6g,佛手10 g,砂仁

10 g,生甘草6 g。胃阴-了虚常由胃热伤阴所致,故方中重川石膏、知母以清阳明胃火,熟地黄、麦冬、石斛养阴生津,山豆根、射干、天花粉清热生津利咽,鸟梅、生甘草酸甘化阴,佛手、砂仁理气和胃。诸药合用,共奏清胃火、滋胃阴、利咽喉之效。

3病案举例

赵某,女,42岁,因咽干、异物感3月余就诊。症见咽干咽痒、异物感、常需清嗓,讲话无力,口淡无味,而色萎黄,体倦乏力,胸院闷胀,舌质淡红,苔白,脉细缓。检查见咽部孰膜慢性充血,咽后壁有散在淋巴滤泡增生,双侧扁桃体中无充血、脓点及新生物。胃镜检查示浅表性胃炎,排除食管占位性病变。诊为慢性咽炎,辨证属脾胃虚弱型,治宜益气健脾、化痰利咽。方选参芬白朮散加味,药用人参12 g,黄芪30 g,白朮12 g,茯杏12 g,山药30 g,薏苡仁20 g,白扁豆12g,砂仁9 g,厚朴9g,陈皮12g,清半夏9g,桔梗9g,炙甘草6g。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用,6剂。嘱清淡饮食。一诊咽干、异物感减轻,体倦、胸脘闷胀缓解,进食有味,舌质淡红,苔白,脉细缓。上方去黄芁,加山豆根,继服6剂。三诊,咽干、异物感明显减轻,胸脘闷胀消失,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上方去山药,继服6剂后复诊1次,症状基本消失。随诊0. 5 a,未见复发。方中人参、黄芪、白朮、茯苓、山药益气健脾,薏苡仁、白扁豆健脾除湿,陈皮、清半夏、桔梗理气化痰利咽,砂仁、厚朴行气化湿和胃,合方共奏益气健脾、化痰利咽之功效。

4小结

传统中医中药的优势在于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全身辨证与局部辨证相结合,强调脾胃在慢性咽炎致病及治疗中的作用,并不否定该病的其他证型如肺肾阴虚、气虚、血虚等在本病致病中的实际存在,主张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顾护脾胃,从而为疾病的恢复打下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